课程标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标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标准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1

学习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对其中的某些理念有所了解,但还不深入。我对其中的几处做了深入地思考,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了清晰的印象。

一、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不是单指学习语文“教材”的学习方式,而是指学生学习任何形式语文材料的学习方式。它应该贯穿学生学习语文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

“自主”应该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进程,学习伙伴、学习问题。当然在课外的自由度比课堂更宽,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也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可以给学生随时发表意见、随时提出问题的权利。要坚决打掉教师暗中操纵的那只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知道学习是自己受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否则的话,他就会认为学习就是为老师服务的。为了教师能完成任务,为了老师顺利地获取某种奖励……,“自由”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作”并不是几个人围在一起随便说上几句的代名词。形式很容易做到,把桌子或拉开或合拢,几个人凑成一堆,但真正意义合作却不容易。“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不能谈合作。“分工”对学生来说,首先是独立。“合作”学习的范围也不单是课堂上,它包括学生课内外的一切学习。

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合作”是给别人提供思考的材料,也是从别人那里获取经验,得到启发。使每个人在“合作”学习的同时,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这个合作更可以是全班的交流,是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其他语文实践中的“合作”会更加地充分和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去进行研究。这个伙伴可以是教师、同学、家长以及其他任何人。“合作”的分工可以明确,也可以“暗中”设定。在分工的同时,共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争取获得良好的效果。

“探究”,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的不仅是思想内容,更有方法、情感、态度,内容是浅层次的,而其他是深层次的,是更有探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文本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美”,获取更有价值的东西。

二、关于教师的地位

原来的课堂是师本位,一言堂,后来是一问一答,群言堂,但仍是师本位,再后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看起来教师退位了,但整个过程仍是教师的暗中操纵,所以仍是师本位。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其次,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特别是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倾诉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内心体验的人,教师是理解、支持学生的人,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慰藉学生灵魂的人。

再者,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学生不能领悟的,在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需要教师帮助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给予学生以帮助,使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心灵的“困境”,获取更多的乐趣。

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的“服务地位”决定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为学生现在学习和今后学习服务的人。

三、关于语文实践

在《课程标准》中没有给语文实践下准确定义。它是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认为“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他们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的话,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来,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问为主、操纵为主的课堂,剥夺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实践”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地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应用,学生才会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理想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课外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读书,学生通过大量直接地接触语言材料,在不断地阅读实践中,感悟读书方法,体验语文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美真实、扎实的“语文实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获得。充分、大量的“语文实践”,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在过程中感悟方法,在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在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条件。

当然“语文实践”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方法,既然是理念,那么它的表现形式就会有千千万万。但永远不要忘记,“语文实践”姓“语”,叫“实践”。

四、关于“词句训练”

《课标》中关于词句是这样讲的: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低)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中)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在课外自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高)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高)

从低、中、高三个年段可以看出,是这样三种层次:

1.了解(意思)——理解(意思)、体会作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推想(意思)

2.积累(词语)——积累(词语运用

从这种层次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词句的训练,并且应该是两条线,一是理解,二是积累和运用。《课程标准》中谈了很多的理念,知识和能力是最基本的理念之一,词、句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充分地认识。否则,谈过程和方法,谈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能的。词句是语文这座大厦的根基,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2

解读的序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撰写,题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它从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体系如何建立的问题。我认真地读了几遍序言,感受到了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我认为,领导的重视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

一、领导重视

正如王湛副部长所说,教育部正是想通过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瞧,领导的决心有多大。那么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就更加要有决心,搞好小学基础教育,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当代昭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目标明确,标准详尽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的制订解说,《解读》用词准确无误,同时,不难看出,它具有超前意识,时代感强的特点,我把它的六个方面的实质简单的概括为:改革就是在有针对性和讲究实效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功能,学校应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制订各项目标的过程中,标准力求站在高处,把握大局,建立一个总的目标性纲领。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解读》又制订的非常具体。例如:对语文学科各个阶段的实施目标及实施建议方面,标准就制订得非常全面,不光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而且各部分制订相当完善。例如关于“阅读”,“标准”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2.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4.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全面、系统、详细。为我们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又明确了目标,一举两得。

三、有纵比和横比

“标准”除制订了当代课程标准外,还对比分析了以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对未来的教育寄予了厚望,同时在书后还附加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摘录,使我们有的比较,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在工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探索出新的适合我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3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4

(一)课堂角色转换

我们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化学元素进行自主探索,通过各种正规的、可靠的途径对元素的知识进行搜索和了解,了解到这些元素在生活的中的实际应用和真实存在,之后在课堂上则主要是由教师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交流的形式将学生们的探索结果总结在一起,形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教师再对整个内容进行补充,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对化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对于学生们自行总结的知识,学生们会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长久的记忆。

(二)尊重学生个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将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点激发学生们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采取更加弹性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及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因材施教”的待遇,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发展。比如说,化学当中经典的“焰色反应”,每一个人看到的自然界中的颜色本身就是有差异的,所以学生们在焰色反应的观察过程中,对于火焰颜色的定义也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的观察结果,并解释出现不同微小差异性结果的原因,让每一个认真观察和实验的同学都得到认可,增强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信心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勇气。

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化学素养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学科,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科学素养,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课堂实验,给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理论,亲眼见证化学反应,进而提升学生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比如说,在进行化学反应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每一个化学反应式的形成产生好奇和疑问,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化学反应式都有时间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验证,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空间,然后帮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也就是相当于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素质教育,因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资源,加快教学速度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下,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各种多媒体资源,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够满足实验课程的安排,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播放一些化学实验的视频,让抽象的化学反应变得生动具体,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对于出现的反应现象也有了直观的观察和记忆。比如说,在进行苯的分子结构教学过程中,我们用图片来展示苯分子的结构,能够十分形象地、直观地展现出苯的分子结构,学生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观察,进而很轻松地了解苯的分子结构,并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加地灵活。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5

一、自我教育动机的引发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导

课程标准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突破;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19-03

一、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

标准的发展历程

经教育部批准,从1994年起,江苏省率先试办五年制高职班。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五年制高职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苏州大学版五年制高职《语文》编写、出版、修订的过程中,《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也应运而生。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讲,这是不够科学的。教学大纲应该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2000年的《大纲》是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大纲》阐述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说明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各章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并对大纲进行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章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这一部分,《大纲》直接阐述的是苏州大学版五年制高职《语文》这套教材的编写结构和教学内容。作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这份大纲很显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滞后性和课程标准研制的迫切性。

随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及课程内涵的不断深化,原有的《大纲》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江苏省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研究课题组组织专门人员于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历时三年时间,研制五年制高职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标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随之产生。

《标准》分为三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前言部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个角度分别展开阐述。课程目标部分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则分别对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提高模块、选修课程·专业类模块进行具体阐述。实施建议部分从教材建设、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程管理建议等五个角度分别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突破与发展

《标准》(2009年)与《大纲》(2000年)内容结构比较详见表1。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从2000年的《大纲》到2009年最新研制的《标准》,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做出艰苦的探索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两者均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角度展开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研究。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它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1]没有语文课程目标,就无法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课程编制工作的科学化。

基于原有的五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诞生的仓促性和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内涵发展,2000年研制的《大纲》已经暴露出它自身的局限性,如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不够科学完整,缺乏对课程独特性的分析,课程设计思路中缺乏理论依据,实施建议过于简单等。而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历时三年研制并作为“十一五”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成果之一的《标准》则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其深刻创新的理念、丰富完整的结构、科学细致的表述令人耳目一新。该《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对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考虑了语文学科的一般规律和职业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理念方面,则彰显出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课程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以必修和选修形式分编,并分模块设计课程,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课程目标有总有分,具体入微。课程实施建议涉及教材建设、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课程管理等多个方面。附录直指教材选文内容选编及教学基本要求,极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和承载课程内容的物质载体。[2]综上,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教科书)的变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