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压力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绪与压力管理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医生 压力管理 情绪管理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压力,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医生的压力尤为突出。随着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疾病越来越复杂,医生的职业风险随之提高。医生的压力及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变化均对医生的工作产生各种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医生压力及情绪的科学管理日益重要。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是普遍存在的,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注意力,提高忍受力,增强机体活力,并减少工作中错误的发生,它也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调节需要,而过度的工作压力,除了对身体的伤害以外,对工作的消极影响也是巨大的,工作压力过大,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消极,对工作不负责任,甚至离职、缺勤等问题。

一、压力形成的原因

当工作需求超过个体能力时将导致压力的产生,职业的特殊性使医生承载着多重压力,医生的廉价劳动,辛苦工作得到的回报往往很少,造成医生心理的不平衡,工作很辛苦,但不能出错,一次出错就会造成不可估料的损失。有的医生一个人要同时管20多个病人,工作完不成就需要加班,有时甚至连续工作36小时。除了任务重、时间紧、长时间加班等原因给医生造成压力之外,还有来自人际关系、竞争及来自生活方面如对住房改善的期望,子女成长、学习、就业,与配偶的关系,疾病,经济问题等方面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给医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失眠、浑身乏力、食欲不振等其他问题。

二、正确认识压力

来自心理的压力首先是一种心理活动,之后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入生理层面,它是由一部分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当这些生活事件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氛围,就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压力,构成压力的事件没有好坏之分,即便是我们认为的好事,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适度的压力反而会成为人们前行的一种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人的工作效率反而是最高的。

三、压力管理方法和对策

了解了压力的本质,在面临压力时,就不会慌了方寸、乱了手脚,只有想不开的人才会被压力压垮。

个人纾解压力的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以平常心看待压力,压力的存在是正常现象,并非一种负面的状况,在生活、工作之中无所不在。另一方面,压力过大时要寻求他人的协助,不要意图一个人把所有压力承担下来。

(一)认识自己,学会沟通,自我减压

新的医疗管理模式要求每一位医生重新认识环境、认识自己,学会沟通,逐渐改善与病人的关系,开展“人性化服务”,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过渡到“以健康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也要求医生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减压。

过大的压力导致情绪的不稳定,而情绪不稳定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身体健康的损害,情绪是我们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情绪管理对我们来同样非常重要。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合理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莫大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二)多种形式,不断学习,自我调节

能够不断学习解决生活、工作和人际活动问题的人,他们的压力少,情绪也比较稳定、成熟。承认消极情绪的存在,分析引起消极情绪的原因,寻求克服那些危险东西的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或设法避开他。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调试情绪。如早上起床时暗示自己:今天我心情很好!或将类似的话写在墙上,不断的给自己暗示,让自己潜意识接受这些信号。借其他活动把紧张情绪所积聚起的能量排遣出来。当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到操场上猛打一通篮球,在空地上以高速度冲刺几百米,直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态也就自然平静下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表情以调试情绪。借助于情绪色彩鲜明的音乐来控制情绪状态,不同风格的音乐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时通过一种方式不能解决,可以试着采用多种方法,尽量将不良情绪排遣出来。生闷气、郁结于心都是不可取的。

(三)换位思考,增进理解,构建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2

【关键词】 依恋;大学生;压力感;应对策略;负性情绪;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48-05

婴儿对父母的依恋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会影响个体一生中与各种亲密他人的关系以及压力应对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两个因素[1]: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Brennan等人[2]根据依恋的焦虑-回避维度(对应于“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低焦虑和低回避)、回避型(低焦虑和高回避) 、焦虑型(高焦虑和低回避)和惧怕型(高焦虑和高回避)。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亲密关系(如婚恋)中,依恋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威胁性评估较低并且对于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另外,他们对积极情绪记忆的提取速度要快于消极情绪记忆[3-5];回避型个体往往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远离困扰,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应对策略等[3-5];焦虑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由此更加重了压力的困扰[4-6]。另有研究表明,来自亲密关系以外的压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恋系统,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7]。国内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较少,探讨亲密关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压力的依恋研究尤为少见。本文探讨大学生依恋对压力感及其应对策略、负性情绪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匹配文理科、整班施测的方法,在北京六所大学(3所为国家重点大学,3所为非重点大学)各发放问卷160份,共发放问卷96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有效率为83.3%。其中男生349人,女生451人;文科生372人,理科生428人;大一74人,大二418人,大三270人,大四38人;平均年龄20.5+1.5岁。

1.2工具

1.2.1自编压力感问卷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压力感问卷初稿,共18题。通过前测(样本为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185名),删去在因素分析中不符合预设维度(学业、人际和经济)的三个题目,其余题目维度划分良好,且载荷均在0.50以上。正式施测的压力感问卷分为学业压力(含学业自身、担心将来和家人期望)、人际压力(含家人关系、朋友关系)、经济压力(含目前费用、打工赚钱和经济保障)三个分量表,共15题,采用5点评定,从“1没有压力”到“5极度压力”。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学业压力 0.72,经济压力 0.84,人际压力0.61。

1.2.2应对方式问卷[8] 共62题,包含6个分量表: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题有 “是”或“否” 两个选项,各记1分和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

1.2.3负性情绪量表 包括抑郁问卷[9]和焦虑问卷[10]。均采用4点评定,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情绪越强。本研究中,抑郁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0,焦虑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89。

1.2.4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11] 由36个题目组成,分为回避、焦虑两个维度,各18题,采用7点评定,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恋爱或亲密朋友关系中的感受对每项陈述做出从“1非常不赞成”到“7非常赞成”的选择。本文根据ECR原作者提供的类型计算方法得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2]在本研究中,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分别为0.81和0.83。

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间约为20分钟,被试完成后当场收卷。

1.3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

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依恋型225人,占28.1%,惧怕型216人,占27.0%,焦虑型201人,占25.1%,回避型158人,占19.8 %。

2.2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压力感差异比较

表1显示每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在程度上具有显著差异(F=75.42、83.25、59.10、66.30,P均=0.000)。经事后检验(LSD)表明,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均最大(P

2.3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差异(P

2.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负性情绪评分差异比较

四种依恋类型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问卷评分有显著差异(P

2.5依恋维度与压力感、应对方式及负性情绪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依恋的回避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求助呈负相关,但r均较小。依恋的焦虑维度与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与解决问题呈负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800名大学生中安全型、惧怕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各占28.1%、27%、25.1%和19.8%,这与国内外其他使用ECR量表的研究结论一致[2,12]。由此可知,虽然本研究直接采用ECR原量表的依恋类型划分方式,但其类型划分结果仍然是比较可靠的。国内外研究采用相同依恋量表所得到的依恋类型分布往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12],而采用不同依恋量表(如ECR、RQ)所得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差异较大[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依恋量表对同名的类型采用的判断标准并不完全相同,例如ECR量表对于安全型依恋的判断标准比RQ量表更加严格和细致[2]。

在生活压力上,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结果,即目前大学生中学业压力感高于其他生活压力感[13]。可见,在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未来的担忧使得大学生必须更加努力学习以争取升学和就业机会,因此学业压力也就成为他们最大的压力来源。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均为低依恋焦虑维度)的三种生活压力感都明显小于焦虑型和惧怕型(均为高依恋焦虑维度),且依恋焦虑维度与三种压力感均呈正相关。提示积极的自我模型(由于在本量表中的焦虑维度与依恋工作模型中的自我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即低焦虑维度对应积极的自我模型,高焦虑维度对应消极的自我模型,回避维度亦是与他人模型具有反向对应关系。因此,为了使解释更清楚明了,后文一律用自我模型代替焦虑维度,以他人模型代替回避维度。)作为应对压力的主要心理资源,可以减少各种生活压力感的强度。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所共有的消极自我模型使得他们不信任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倾向于过度关注消极生活事件,相对放大了现实压力事件带来的压力感受。此外,这两种类型的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在学业和经济上也比其他依恋类型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提示一般的生活压力事件也同样可以激活依恋内部工作模型[14]。

在应对策略上,由于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恋个体都具有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他们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焦虑型和惧怕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策略,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这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15,16]。

在负性情绪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在经历压力事件后感受到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回避型个体;回避型个体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显著多于安全型,也与已有研究结论类似[4-6]。但是回避型依恋个体真的就比焦虑型和惧怕型依恋个体体验更少的负性情绪么?有研究证明[14,17],回避型的个体采取去激活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压抑负性情绪,使自己远离困扰。虽然这种方式使他们对情绪的表达大幅减少了,但是被压抑的情绪并没有真正消失。已有研究者通过阈下刺激和生理指标检测到,实际上和焦虑型及惧怕型个体一样,回避型个体在压力下具有很强的负性情绪[6,17]。

总之,安全型依恋大学生的压力感和负性情绪得分最低,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大学生得分最高。在应对策略上,安全型依恋的大学生倾向于更多地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解决问题、求助;而惧怕型和焦虑型依恋的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策略,如自责、幻想等。从Bowlby的理论来看,安全的依恋关系被视为一个可以帮助个体成功应对生活压力的“内在资源”。安全依恋的发展来自于早年积极的亲子互动过程。主要照顾者敏感的抚育态度使个体建立了对外界以及对自我的信任感[17]。同时这些正向经验也使个体发展出有效处理压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时候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16]。而焦虑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的人从早年不安全的依恋经验中发展出的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容易去夸大困难的威胁程度,认为对事件无法改变也无法控制;他们对自我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也会使他们无法将困扰搁置一边,从而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16]。

虽然本研究较好地揭示出依恋和压力、应对策略及负性情绪的相互关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学生的依恋对象正逐渐从父母转向恋人,恋爱关系是其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研究压力量表中的人际关系维度并不包括恋爱关系。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加入恋爱关系这一维度,从而更充分地探讨依恋与大学生实际生活压力的关系。其次,本研究只是初步探讨了大学生依恋对压力应对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想要更清晰地揭示出依恋工作模型对整个压力应对过程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在本研究基础上增加一些变量,如认知因素、压力的情境因素等,并使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作进一步深入地讨论。

参考文献

1 Lopez GF, Brennan AK.Dynamic Processes Underlying Adult Attachment Organization:Toward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y and Effective Self.J Couns Psychol,2000,47(3):283-300.

2 Brennan KA,Clark CI,Shaver P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In:Simpson JA,Rholes WS, ed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3 Birnbaum G,Orr I,Mikulincer M,et al. When marriage breaks up: Does attachment style contribute to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J Soc Pers Relat,1998,14:643-654.

4 Mikulincer M,Orbach I.Attachment styles and repressive defensiveness:The accessibility and architecture of affective memories.J Pers Soc Psychol,1995,68:917-925.

5 Mikulincer M,Florian V.Maternalfetal bonding,coping strategies,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pregnancy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style.J Soc Clin Psychol, 1999,18:255-276.

6 Mikulincer M.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versus dysfunctional experiences of anger.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3-524.

7 Pereg D,Mikulincer M.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Memory and Judgment.Soc Pers Soc Psychol,2004,30(1):67-80.

8 肖计划.应对方式量表. 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09-115.

9 刘平.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00-202.

10 马弘.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241.

11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 2006,38(3):399-406.

12 金艳,唐日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3-165.

13 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11-314.

14 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Attach Human Dev,2002,4(2):133-161.

15 Fraley RC,Shaver PR.Airport separations:A naturalistic study of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J Pers Soc Psychol,1998,75:1198-1212.

16 Mikulincer M.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the Sense of Trust: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on Goals and Affect Regulation.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209-1224.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压力管理;胸腔镜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b)-0170-05

1.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54, China; 2. Nursing Department,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tress managemen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by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Methods Date were from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n intervention study of 60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by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who were admitted from August 2014 to August 2016.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wo groups were received conventional care, and implemented stress management 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for 6 month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cancer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ale developed by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EORTC QLQ-C30).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such as pain, nausea and vomiting, dyspnea, insomnia, loss of appetite, constipation, diarrhea, and economic influence. Conclusion Stress management can relieve the pres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by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Key words] Stress managemen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Quality of life

在入院时及出院6个月时,由课题组成员统一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和量表,并当场收回复核,避免漏项、误填等,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及5项功能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及经济影响等项目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给人们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手术是早期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早发现、早治疗并及时行淋巴结清扫术可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3]。近年来,随着胸部CT的普及,NSCLC被早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胸腔镜手术逐渐成为早期NSCLC的重要治疗手段。胸腔镜手术的优点是创口小,减轻了术后疼痛,减少了术后镇静剂的用量,更大程度保留了胸廓的完整性和患者的呼吸功能,能缩短术后的恢复时间[21]。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5]。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手术创伤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压力,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导致身心不适,影响患者疾病的恢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人们不断探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其中压力管理能增强个体应对压力情境和/或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负性情绪的能力,并针对由于压力而导致的个人身心不适的症状进行处理,将作用于个体的压力调节到适宜的水平,使患者积极应对压力事件,主动进行康复,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6-8]。

本研究发现,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压力管理后,其总体生活质量、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及经济影响等生活质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对肺癌患者进行压力管理,能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减轻疼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便秘、腹泻等症状,提高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治疗效果。可能的原因是,护士应用压力管理软件科学地评估患者的压力情况,针对患者的压力源实施压力管理,帮助患者认识压力,释放压力,积极面对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其生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临床实践证明,心理和情绪因素在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压力管理能够有效处理由于心理压力导致的身心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11-12,22]。压力管理不仅能够使患者深入了解自己所患疾病,还有助于患者正视疾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10]。本研究也是通过压力管理使患者对肺癌有客观的认识,从而主动配合手术,积极进行康复,加强压力管理,获得家人和社会的帮助,提高自己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据报道,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与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压力管理干预,使患者有效释放心理压力,从而减轻其焦虑、抑郁症状,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采取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从而会减轻症状,早日康复[22]。有学者认为一旦健康出现问题,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的压力显著增加,运用交谈、触摸、微笑、聆听等多种沟通方式,激发患者正性情绪,使患者通过肌肉放松训练,调节自我心境,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控制疾病,加速身心疲劳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1]。文献报道,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压力管理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识别患者压力过大的表现,找出产生压力的原因,明确压力源,给予个体化压力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生活质量[12]。本研究通过压力干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实施的压力管理具有针对性、整体性和延续性的特点,不但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压力管理,帮助患者积极应对手术,而且在患者出院后,成立健康俱乐部,使患者能够得到延伸护理服务,更好地处理压力事件,激发正性情绪,逐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5]。

总之,肺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了生活质量,其生活压力大,需要积极进行压力干预。通过压力管理,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激发正性情绪,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积极寻求帮助,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微创手术治疗NSCLC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小龙,刘伦旭.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电视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2):177-180.

[2] 何林峰,夏发明,潘晓锋.全胸腔镜单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2016,21(6):1061-1063.

[3] 王江波.完全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近期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6):141-142.

[4] 王耿杰,马良S,廖泽飞.单孔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外周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伦理,2017,30(2):217-219.

[5] 王珩,汪文,王祖义.外科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3,20(2):209-213.

[6] 顾学群. Neuman理论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压力管理对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 24(10):98-99.

[7] 吴新炎,李芙蓉.论压力管理的生理学和心理学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19-120.

[8] 尹巧珍,秦丹.压力管理对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26-127.

[9] 古燕晖.电视胸腔镜下早期肺癌根治术患者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1):29-31.

[10] 梁颖.压力管理改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41-2043.

[11] 何雪梅,何碧,李小燕.压力管理对改善中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5,46(3):56-58.

[12] 张春元. 压力管理对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 当代护士,2015(10):45-46.

[13] 崔展宇,王冶,晁华,等.慢性乙肝患者一般心理压力水平、压力源及压力反应的调查分析[J].山东医药,2014, 54(25):90-91.

[14] 王安生,刘以尧,段贵新,等.肺癌患者完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近期生活质量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4,14(5):439-441.

[15] 张艳娇,高禹舜.肺癌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对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16,19(10):700-704.

[16] 孔轻轻,沙永生,张慧明.围术期肺康复运动训练对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7):607-608.

[17] Eser S,Goksel T,Erbaycu A E,et al. Comparison of generic and lung cancer-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predictive ability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J]. Springerplus,2016,5(1):1833.

[18] Aaronson NK,Ahmedzai S,Bergman B,et al.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C30:a quality-of-life instrument for use i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in oncology [J]. J Natl Cancer Inst,1993, 85(5):365-376.

[19] Arraras UJ,Villafranca IE,Arias DLVF,et al. The eort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QLQ-C30 (version 3.0). Val?鄄idation study for Spanish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J]. Arch Esp Urol,2008,61(8):949-954.

[20] 朱娓.晚期肺癌患者生存|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1.

[21] 黎佩建,魏崴,李勇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3280-3281.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4

关键词:员工压力;压力管理;工作效率;绩效

员工压力是指员工个体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员工处于过度的压力中,容易导致员工注意力下降,机体活力减弱,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严重的甚至导致员工患上抑郁症、冷漠症等。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据美国一些研究者调查,每年因员工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超过500家大公司税后利润的5倍。因此,员工的压力问题不仅关系着企业员工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工作绩效,还关系到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员工的压力管理,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员工压力的来源

(一)工作压力

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员工工作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成为压力源。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特性、员工角色、职业生涯发展、组织内部成员关系、组织制度与政策、组织与外界界限等。在管理工作压力源时应区别对待,有些压力是可以避免的,如由于员工之间不团结、人际关系复杂造成的工作压力,岗位职责不清、分工不合理造成的压力;有些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如来自工作本身的压力,只有通过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来解决。

(二)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是员工压力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如家庭的不和谐、家庭成员生病、子女入学、老人的赡养等问题都可能给员工带来压力。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也是产生压力的因素。企业只有协助员工解决了这些压力,才能够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三)社会压力

企业中的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一份子,同样也是社会的一员,社会中的各种因素也会成为员工压力的重要来源,如住房问题,尤其是当员工将自己的职业、收入、开支、生活环境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之后,更会产生社会压力。

二、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的意义

(一)减轻员工压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员工压力与员工的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工作满意度等息息相关,而且对企业的影响将是潜在的、长期的。对于企业而言,压力管理的核心就是减轻员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不仅关系着员工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着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企业在了解员工压力来源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其进行疏导和管理,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审视员工的内心压力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

不同个性的员工对待同样的压力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员工遇到压力后容易焦虑、烦躁,产生挫折感,而且长时间不能自拔;而有些员工却能正确面对压力,尽管他们也会出现不适感,却能很快调整情绪。这说明不同个性的员工对待压力具有不同调控和抗压能力。有效的压力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压力对员工造成心理问题,还可以让员工学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压力造成的身心和心理的问题,来减轻员工心理上出现的焦虑、压力、抑郁等心理,逐渐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

三、企业实施员工压力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一)减少或消除外部压力源

压力是外部环境的刺激而造成的一种情绪反应。因此,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压力管理时,应重点关注和调查员工的压力来源,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减轻或消除造成压力的各种不良的外部因素。首先,企业应该努力构建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拥有良好的工作设备和工作条件,尽可能地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减少压力来源,如在员工招聘过程中注意识别人力资源的特点,选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的人力资源,力求避免员工上岗后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另外,人力资源配置时尽力寻求人与事的最佳配置,明确不同岗位的角色、职责、任务以减轻因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引起的心理压力。再次,管理者应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同时管理者应向员工提供组织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绩效评估的结果,让员工参与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决策等,使员工知道企业的运转情况,从而增强其控制感,减轻由于不可控、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最后,管理者应与下属积极沟通,真正关心下属的生活。全方位了解下属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地给予安慰、帮助,减轻各种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种种压力,缩短与下属的心理距离,给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提供社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商业保险,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较为稳定的就业心理,保持企业内部晋升渠道的畅通等,帮助减轻或消除社会压力源给员工带来的压力。

(二)缓解和疏导压力所造成的反应

减少或消除外部压力源并不能完全消除员工压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压力管理主要是缓解和疏导压力对员工所造成在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处理的方式可以分为倾诉、宣泄、放松与引导四种方式。

1.倾诉方式。倾诉就是向他人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紧张情绪,不论被倾诉对象能否为自己排忧解难,倾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调整压力的方法。管理者应构建一个开放的沟通系统,多角度、多渠道地为员工提供倾诉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引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倾听员工心声,调整员工心理或情绪的紧张感。

2.宣泄方式。宣泄作为一种对压力的释放方式,效果也不错。宣泄可采取各种办法,如在没人的地方大叫来宣泄情绪,剧烈的体育运动或劳动对缓解压力也非常有益。企业可以构建这样的宣泄平台让员工去发泄,如日本松下公司就在公司里专门设置出气室或发泄室来让员工缓解紧张情绪。

3.放松方式。企业向员工提供保健或健康服务项目,鼓励员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有些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保健室,向员工提供各种锻炼、放松设备,让员工免费使用,还有一名专职的健康指导员去监督锻炼计划和活动。美国一些著名公司甚至还为有健身习惯的人发放资金从而鼓励健身。健身、运动不仅保持了员工的生理健康,而且还可使员工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释放。

4.引导方式。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回避压力,因此管理者或他人应通过引导来帮助员工调整心态。引导员工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估,努力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制订目标时,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引导员工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不骄,败不馁”,不用成功与失败衡量自己的价值;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和价值观,学会取舍,增强使命感。其实压力也是个人成长的动力,没有压力我们也不能进步,心智也不可能成长。

(三)提高员工自身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企业可以订购心理健康的期刊和杂志、设立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专栏、向员工提供全面的压力管理知识和信息,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公司开展座谈会和做心理抗压方面的报告来增强员工的抗压能力。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对员工开展各类拓展训练、心理培训和其他各类娱乐活动,更好地解决员工的不良心态等心理问题,使员工的心态得到更好的调节,充分发挥员工在适度压力下潜能的提升和开发,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同时,利用培训机会来培养员工学会自我管理,使员工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和工作计划,增强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企业还应该注重员工情商的培养,使员工克服自我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进一步帮助员工建立自信的良好心态,培养员工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

当今社会中,压力对于每个现代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员工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充满活力,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自身潜力,提高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绩效。但是,过度的压力会使员工出现消极、怠慢的情绪,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对员工压力的管理,帮助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以一种乐观、健康和自信的心理状态去应对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赵永想.员工压力管理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

[2]张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及管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3]彭琛.A公司压力管理应对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2.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5

关键词:团体辅导;压力管理;大学生;实施;评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53-02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日趋复杂化、多元化、高级化,这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学业、经济、角色困难、职业选择等日益严重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缓解,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甚至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如何管理压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团体辅导对于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因此,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压力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以期提高大学生对压力的正确认知,提升大学生压力管理技巧与应对能力。

一、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认为,压力是指环境或内部的需要超出个体、社会系统或机体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三个主要成分: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压力源即引起压力的客观刺激;压力感是由压力源引起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则是个体在压力感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1]。而压力管理即是个体面对压力时采用的应对方式,其目的除了要减轻或者消除个体所承受压力的影响外,也能起到预防压力的作用。压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理适应、运动、时间管理课程以及冥想放松训练等方面[2]。

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在压力刺激理论、系统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的理论的指导下,将处于压力状态下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督导老师的督导下进行辅导活动。辅导的目的并不是去消除压力源本身,而是针对压力源事件或者情境给大学生个体带来的情绪、生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压力应对辅导,如采用多种认知训练、呼吸放松、冥想放松等放松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从而更为健康地学习生活。

二、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一)团体辅导的目标

让成员们在活动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压力,明确压力过大对自身的危害,同时也明确适当的压力是积极有益的;让成员感受到同伴的温暖和力量,正视生活中的压力;了解压力应对方法与技巧,如放松训练、认知训练、时间管理技术等,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改善沟通技巧及人际交往技巧,获得新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方法

设计团体辅导方案,根据辅导目标招募筛选了8名成员,对成员进行6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在团体辅导实施前后均对成员进行《应对方式问卷》的测量,在团体形成之前进行《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的测量和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小组活动评估表》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对象与测量工具

1.对象

面对山东大学全体在校生,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上,筛选出8名小组固定成员,其中5名女生,3名男生。

2.测量工具

根据对象的特点及团体辅导活动的目标,选取以下研究工具:第一,采用叶向阳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问卷》在团体辅导实施之前对成员进行施测。该问卷由学习能力下降、躯体不适、负性情绪、自杀意念四个维度组成,采用四级计分制[3]。第二,采用肖计划1996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成员进行前后测。该问卷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六个维度,每个条目有是、否两个选项[4]。

(四)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主题及目标后,我们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了分析,并借鉴以往相关的压力管理团体辅导方案,整理出初步方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与访谈资料,进一步完善方案内容。每次的团体辅导之后,对方案进行修改。整个活动分6单元,每单元一个主题,每次辅导1―1.5小时。最终的方案大纲如下。

三、干预结果及评估

(一)团体辅导之前成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于《压力反应量表》评估的是最近一个月的压力情况,因此只对此量表进行前测,用以评估成员们的压力反应状态。

由表1可以看出,团体辅导的被试在压力反应的四个维度中学习能力下降和躯体不适这两个维度得分最高,分别是2.2500和2.0417,在负性情绪、自杀倾向两个维度上得分较低,成员们的总体压力反应还处在可控水平,可采用团体的方式进行压力管理的心理辅导。

(二)前测后测压力应对方式的比较

对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进行前后测,分析结果如表2。

六个维度中,“退避”、“幻想”、“自责”属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求助”和“解决问题”属于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后测得分比前测得分有显著性提高(p

(三)统计结论

从《应对方式问卷》的前后测比较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上,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说明团体活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应对策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面临的应激。在其他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尚没有显著变化。

四、反思与讨论

以团体辅导的方式确实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缓解压力。但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是团体辅导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访谈,了解成员在哪些方面有共同压力,并结合辅导之前的测试,有方向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二是领导者和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领导者要尊重成员,前期要明确展现出希望和成员建立关系的意愿,这样才可能和成员较快地建立关系,成员才会真实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是调动氛围很重要。每期团体辅导前期开展热身活动可以巩固关系的建立,让成员能更快地投入到活动中,缓解紧张和压力。

四是活动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每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和调整下一次的活动计划,找到最适合团体发展的方案。

五是领导者要学会变通。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善于把控整个团体,为了完成活动而进行的团体辅导是不科学的,要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尽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成长。

六是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外得到广泛的应用,如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素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

参考文献:

[1]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2]汪媛媛.多途径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情绪与压力管理范文6

【关键词】EAP;压力;压力管理

一、EAP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

(一)EAP的概念及在高校的应用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系统的、长期的援助与福利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

20 世纪初,EAP在美国萌芽。EAP 是美国心理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重要实践之一。美国第一个高校 EAP 项目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到1996 年近一半的高校开展了校园 EAP 服务。密歇根大学的跟踪调查发现,使用了EAP服务的员工出勤率要高于其他员工,五年内他们至少为学校节省了63851美元。EAP的功能之一是心理减压,可起到情绪疏导与情感激励作用,EAP在对员工进行情绪疏导和情感激励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它通过咨询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修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同时,它的心理关怀以及惠及家庭的生活服务,能使员工更好地处理工作家庭之间的平衡。EAP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规划个人生涯发展,同时它也促进了组织环境的改善,将辅导员个人生涯与学校发展更好地匹配。

(二)高校辅导员的压力管理

压力是当人们去适应由周围环境引起的刺激时,人们的身体或者精神上的生理反应,它可能对人们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Bobbins 在 1997 年提出“压力源―压力体验―压力结果”压力模型,他将压力源分为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压力源以及个体差异的共同作用于个体并产生压力体验,进而产生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等压力结果。对于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相关研究,最早研究者是Yerkes 和 Dodson,1908 年他们提出了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一种倒 U 关系,适度的压力水平能够使工作绩效达到最高状态,过小或过大的压力都会降低工作效绩。

高校 EAP 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经验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引入 EAP 提供了借鉴。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的主体可以是辅导员自身,学校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压力管理的总体现状是辅导员自身乏力,学校组织和社会组织乏力。虽然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已经出现了 EAP 的部分形态,如健康检查,假日旅游,心理讲座等,但这些员工援助内容处于初级的零星的状态,没有深刻触及到辅导员压力管理的根源。这为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中引入 EAP,为辅导员提供精神福利,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二、高校辅导员的压力调查及EAP应用调查

研究样本来自于上海普通高校全职辅导员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95 份,回收率为 95%,回收问卷中有效 95 份,有效率为 100%。从参与问卷调查的高校辅导员的资料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工龄低的态势。

(一)高校辅导员的压力调查

1.压力源影响排序

压力源影响排序中: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压力源依次是工作强度(占75%)、组织管理与制度(占69%)、社会因素(占46%)。

2.工作时间、负责人数、工作内容、环境因素对压力程度的影响

在工作时间上,如果以每周 5 天、每天工作8 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算,91%辅导员均超时工作。

在负责人数上,93%辅导员均超过教育部规定的 1:200标准管理学生,近 30%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人数两倍以上于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在工作内容上,辅导员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甚至一些辅导员还承担了学院行政事务等本不属于本职范围的工作。

5%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范围广、要求多、责任大。74%的辅导员认为在工作中,存在角色模糊的情况:在学生工作当中,辅导员既要充当管理者角色,又要扮演服务者角色,既要大胆行使管理的权力,又要履行服务的义务。

在工作发展前途上,打算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的只有 28%,只有 20%的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在环境因素上,调查表明,87%的辅导员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学校各部门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和辅导员的地位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偏高,其中最高的是工作强度,其次是组织管理及制度、社会因素,而自我发展需要、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因素比较低。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压力源是工作本身及学校和社会方面的因素。

(二)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中的EAP应用调查

问卷中高校辅导员曾经体验过的EAP项目包含心理咨询(占45%)、参加培训与讲座(占72%)、定期健康体检(占20%)等。

高校辅导员接受 EAP 的意愿包含充分发挥学校咨询辅导(占30%)、支持同事使用学校咨询辅导(占72%)、支持同事求助外界心理医生(占71%)、自己的生活问题会寻求学校帮助(占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