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育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实效性
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是持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来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校领导应该重视对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思想,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小学教育管理方法,以此来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如果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就无法实现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勇于探索和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满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二、优化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境界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师德师风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努力工作,关爱学生并实现自我成长。从学校领导角度讲,重视师德建设也是学校常态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师不忘初心,教书育人,以良好的教风来为义务教育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将教风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激励的效果,配合学校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奖惩制度以及组织教师接受教育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境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制度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制度是保障,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坚持抓好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学校规范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并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不走过场。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做好,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难免有错误或漏洞,应该主动去寻找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修订和弥补,应体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思想。此外,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让人发展,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的,所以,小学校长应该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提升学校管理的实效性。
四、深化教学教研,搭建创新平台
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将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开展工作的关键位置,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围绕教学教研来进行。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应该持续深化教学教研,为广大小学教师搭建创新平台,通过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此外,为了激发教师追求进步的热情,应该持之以恒地开展听评课制度,树立典型课例,发挥名师导航作用,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五、营造人文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管理;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决策民主化
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只要讲究民主化,不仅管理者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可行。为了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每周召开的行政例会上提出决策内容,通过讨论群策群力作决定;二是把一些重大的决策草案的任务分解给分管人员,分管人员组织相关人员研究,提出决策意见,再集体通过;三是涉及全校性的重大工作,先由分管人员与相关人员一起拟出决策草案,交由校委会讨论或召开教师座谈会予以修正后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发挥了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汲取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尊重了各个层面的民利,也加深了学校教职工对决策的理解,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执行规范化
决策的落实、制度的执行,最主要的是规范化。每个职能部门都要制定出明确且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按规范办事;尤其是各层面的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必要时,在执行过程中如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内容要予以公示。领导者身体力行,是无声的号角。无言的纪律。学校管理者只要把这些抓在平时,无需插手下属的具体工作,各项工作也会按部就班地进行。
(三)评价多元化
评价的多元化,应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上。一是教师自评,每节课的反思,每学期的工作小结,每一学年的考核,教师都要写出总结或述职报告;二是学校内部的互评,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各边村小学及教职工之间的互评;三是学生、家长、社会评;四是上级部门评。多元评价的前提是深入检查调研,这一环节不容忽视。只有深入课堂,深入平时,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公证性。
二、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一)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文化能在无形中熏陶、感染学生,起着桃李不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此,学校在整体布局上追求创新。意蕴深远的标语,独具匠心的特色绿化园地,温馨典雅的走廊、墙砖,别具一格的个性宣传牌,各具特色的室内设计等,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师生创新灵感与艺术文化交融的璀璨。另外,学校还在文化内涵里渗透创新。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区分别设置了科幻画、想象画,并配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温馨提示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学校倡导班级文化建设以一班一风格,班班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班级创新特色文化,倡导不拘一格,个性化的班级形象。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在重视校园硬件环境文化建设和创新教育内容展示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和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依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型的管理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味。学校将创新教育融入校园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发展和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不仅可以在校园广播里,增添校园特色音乐,浸润师生心灵;还可以精心设计小学校园文化手册,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美设计收纳其中,深刻地阐释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及文化内涵。
(三)课堂建设
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生成的主渠道。首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从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人手,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诱导、熏陶学生,逐步生成创新人格。其次,拓宽教育渠道。学校鼓励学生多读书,制定各年级必读书目和必背篇章,让学生多积累。最后要坚持学创结合的学习模式,以智力活动为基点,把创造思维训练落实于日常中,强调平等的师生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助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长知识、增智慧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小学教育管理的模式
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次,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小学的管理者要更加注意放手让负责一线教学的教师去探究一些新的小学教学方式,以及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第三,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小学要进行人本主义的管理,还要注意制度管理和人性管理互相之间的结合。过去的教学管理比较注意服从,这样在教育管理之下,会让一线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对心态,从而无法获得尊重和满足,在工作过程当中就不容易进行配合以及服从。而人性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让被管理的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尊重,和一线教师平等地进行交流,进一步地取长补短,在情感上进行互动,最终可以促进教学管理制度令行禁止,一线教师更加配合以及服从。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更注意发挥一线教师的工作自主倾向性,并且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促进这些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因此,管理者要更多地对教师理解以及尊重,最终以人性管理配合制度化的管理,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可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
在素质教育中,对于学校实施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的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教育,能够不断的加速中小学教育的建设以及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转变教育的思想以及传统的观念,全面的提高师资的队伍建设,能够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
在当前,中小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这些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我国国民整体的素质的高低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十分的关键,在教育管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大发展的重要教育工具,对于素质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于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发展中,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类潜能的发现,不断的开发人的创造力,全面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这些希望都寄托在教育管理上,尤其是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面临着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功效。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来说:它是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国际竞争中,素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在提倡积极的进行教育的改革,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以及综合的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例如:在美国提出的是:“要实施帮助所有人的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力”的高质量的教育;在日本提出的是:“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而在德国提倡的是:“基础教育使得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要融为一体”全面的实施教育发展。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人本主义来说,它是植根于我国民族土壤的优秀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中华的文化及时的传播。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教育专家以及工作者对于我国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重新思考以及能够对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另外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弊端提出来的。由于我国在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许多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其他的状况,因此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负担比较中,往往许多个性就得到了限制,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能够完善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能够将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作为实践改革的主旋律,为现代中小学的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能够完善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中小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在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的制度,并且采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及具体的措施,能够带动和引导学生的师生,在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状况下,实施教育管理的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通过三个层次进行具体的教育管理实施,分别是:对国家和地方性的行政组织对于基础教育系统进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对于学校进行的管理;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内部的各个系统进行的教育管理。
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4.1正确的确定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由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学校的组织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及时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消除与素质教育的客观本质, 制约一些与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满足情况相脱节的思想认识。积极的确定与素质教育客观本质与人类社会相适应的认识。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要积极的倡导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教育价值的取向一致。在中小学教育总,能够变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的实施是:在教学的目标上进行实施,要根据一定的社会教育目的以及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完善教育管理的工作。这样既强调了个体,也塑造了群体,能够积极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在教学的方式上,英爱变换形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参与的意识,注重学生群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的加强。
4.2确定合适的价值取向
在确定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之后,能够保障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相一致,能够及时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最终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能够使中小学生在教育中全面的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总结
通过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研究,了解素质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推崇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管理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变换教育的思想,设置新的教育理念,这样来保证中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能够不断的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提高我国全面的综合素质做充分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新波,刘志学.实践基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以张店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案例[J].素质教育管理,2010(8).
[2]陈敏华,谢霞飞,王培.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
[3]宁本涛,耿文涛.素质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取向[J].教育评论,2012(11).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4
1.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67~1994年)
坦桑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以“国家发展”为核心,期望通过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国家振兴。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倡导教育为自力更生服务,责任由国家承担。1967年,尼雷尔总统提出把“为自力更生服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强调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发展基础教育是坦桑尼亚摆脱愚昧,促进乡村进步的首选之路,应将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2]1969年《教育法》规定将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权收归国有,使小学教育仅成为国家的责任。1974年政府通过决议,决定实施免费小学教育,并从1977年起强制施行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初等教育。
第二,强调政府社会共同管理,教育要面向生活。坦桑尼亚政府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实行基础教育管理权力分散化,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学校委员会与社区对小学施行共同管理。为实现教学语言民族化,“坦桑尼亚政府在第二个国民发展计划中提出将斯瓦希里语作为初等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3]为贯彻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在初等学校课程中充实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并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农业劳动”[4],将考试制度与师生的劳动评定相结合,“小学毕业生强调不再为升学做准备,而是要走向生活,教育部因此将小学入学年龄由5至6岁提高到7至8岁”。[5]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革教育支付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坦桑尼亚经济萧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公立小学勉强度日。为走出困境,“政府在1984年11月制定《通向2000年的坦桑尼亚教育制度》,揭开了坦桑尼亚教育改革新的序幕,其中包含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取消对集体和私人办学的限制,二是逐步改变免费教育的做法”。[6]“1989年《社会优先行动计划》出台,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提出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负责逐步转向由地方和社区分担的政策。”[7]1992年11月,《关于21世纪坦桑尼亚教育政策改革的建议》提出小学教育经费分摊政策,并从当年起小学生开始缴纳学费。
2.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95~2011年)
坦桑尼亚政府不断深化社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并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进入21世纪以来,该国小学教育获得了显着发展。坦桑尼亚政府在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强调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坦桑尼亚政府于1995年2月出台《教育与培训政策》,“该法案在实现小学招生增加、公平准入、提高基础教育效益和扩大财政基础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教育和培训权进一步下放,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私人兴办教育事业,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8]《基础教育总体规划》的出台,明确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政府将从2000年起向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小学教育,争取让80%的15岁学生读完小学”。[9]1996年政府在制定的《2025年远景发展规划》中指出:“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尽快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消除文盲现象,加强教育培训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求。”[10]
第二,借助发展市场经济以寻求国际社会援助。在西方国家的督促下,坦桑尼亚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于2000年1月制定《减贫战略计划》。“2001年11月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后20年内获减30亿美元债务的支持,且减免债务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扶贫上”[11],为坦桑尼亚实行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2001年7月,坦桑尼亚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了小学教育发展,“在施行义务教育第一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就从2000年的57%上升到75%,到2003年1月达到88.5%;与此同时,到2003年坦桑尼亚大陆小学达到12981所,教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第三,制定教育发展计划以保障小学教育发展。坦桑尼亚教育与文化部在2001年出台《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2~2006年),“该计划强调对小学施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保持率,关注招生数量、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及政策目标的落实;另外,中央政府大幅度下放权力以发挥地方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13]2006年,《小学教育发展计划》(2007~2011年)出台,“该计划在强调招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教育供给、教育公平、体制完善以及政策规范”;[14]“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建立导师制以及教育督导机制”;[15]“其显着特点是在制定和实施的不同阶段,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管理;不同于第一阶段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二阶段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16]进入后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坦桑尼亚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探索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小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的贫穷落后以及独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失败,以及较多的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导致坦桑尼亚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仍具有不稳定性,并且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如教育经费不充足、教育公平难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慢、教师薪资福利难保障、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师资队伍培养不足等。
二、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之启示
自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改革与发展历经挫折,但最终指导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该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演变的梳理,总结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制定与改革的重要启示。
首先,必须基于国情国力制定教育目标。在教育兴国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均衡考量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需求,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与其国情国力相结合。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过激的社会经济改革引发了小学教育发展的冒进,虽然在短时间内推动了该国小学教育的较大发展,但有限的教育资源承载着过重的负荷,终究未能使其小学教育实现从学生数量增长到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姆卡帕总统执政后,基于坦桑尼亚国情开展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与改革,如《教育与培训政策》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坦桑尼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坦桑尼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必须基于国际环境制定教育政策。当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一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国力贫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的中小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在充分考量本国国情的同时,还要考量到与本国联系密切的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即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其援助,并对其实施全面的封锁政策,加上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就低,最终制约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都陷入了困境。相反,在1995年坦桑尼亚进行多党总统选举后,再次获得了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组织的援助,并在2001年争取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0亿美元的减债,从而为其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并为进一步促进坦桑尼亚其他各层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5
关键词小学;人本化管理;教育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8,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39-01
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对此,有些学校的教师在结合自身的前提下,借鉴成功教育经验,勇于创新,找到了很多管理方法,人本化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一、努力革新管理者的管理观念
过去固化的授课模式和育人思想由于太过刻板,早已不能适应新课标下小学教育教学的新诉求和新发展,要想实现人本化管理,管理观念的革新必须摆在第一要位。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快管理思想的更新,还要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将人本化思想落实到每一个管理实处,方可切实助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加快教育管理职能的优化和创新
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优化和创新的内容可以分为目标优化、教育技术优化、人员优化三大方面,而目标优化是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伴随时代的变革,小学教育管理目标也随之改变,只有准确剖析学校定位、完善教管目标,才能利用管理工作为学校谋得更宽广的未来。管理人员一方面需就学校的发展工作加以探索和优化,另一方面也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对学校教职工日常工作的优化上,如教师的授课模式、授课手段、教学技术等等都要一一了解。优化教管技术,凸显教育教学的核心效力,才能推动研究性教学步伐,强化教职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
人本化管理除了需注重教职人员的进步和发展,也需注意凸显生本思想,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全新、融洽、多元的师生关系。并且,管理人员要明确一点,唯有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凸显教师、学生的主人翁思想,方可以将人本化管理体制切切实实贯彻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设置要基于人本化原则出发,以人本化观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使所有职位上的教职工都可以忠于职守,调动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投身于工作中。人本化管理的本质便是要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将每一个人的主体性都凸显出来,同时多多组织各种教研、学习活动,激发教职工的工作踊跃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教师、学生都出于最好、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如此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便可以得到自然而然的强化。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所谓的人本化管理,换而言之,也就是通过人本化的方式落实小学各项教育教学事宜。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宽松策略”。细化而言,首先,管理人员要学会适时松手,给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肩负起教学重任;其次教師在授课时,需基于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情水平出发,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强化创造力,同时用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感染学生家长,把人本化文化推向家庭、推向社会。
(三)以人本化的师资团队建设。教师本身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育人成效,因此,构建一支人本化的师资团队,将从实践中归结而来的多元经验同具体的育人思想相整合,有机添加于常规教学工作中,同时基于学生的学情和性格适时调整授课手段。同时注意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职责意识,以教学任务、荣誉职责和奖惩制度来调动教师工作的踊跃性,在落实好教师思想引导的同时以一定的物质、名誉奖励手段来助推教师的不断成长。
四、以人本化思想做好教育管理评价
学校管理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把握本校办学治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学生的利益摆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但是,就当前的小学教学现状来看,那些行为比较与众不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排挤,学校方面对于一些标新立异、性格叛逆的学生也未给以人性化引导。导致其个性和不恰当的行为举止未得到最恰当、最有效的指正和教导。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特色化发展,无益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此外,在实践教学中,若是有教师独辟蹊径,采取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授课方式,也容易被质疑抑或责问,这致使授课方式规行矩步,固化无趣,无益于教学成效的强化,教师的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有效凸显。
小学教育管理范文6
一、“敬大臣”需严行,“体群臣”需适度。意思是说管理国家需从内部开始。多体贴群臣,他们是国家的谋将,管理国家需要他们,但也要做到“严以驭而宽以恤民”。对大臣尊敬,但也要严厉管理,总宽以待之或纵得太宽会起反面效果,让大臣肆无忌惮,只会祸害百姓,甚至危极国王之位。做为老师也应是“爱学生”需严行,“体学生”需适度。也就是说老师要对学生关心、爱护,和蔼可亲,让学生喜欢,但同时也要有个性,要让学生尊敬、敬畏你,爱需有度、严而有方。这也就是国学中讲的中庸之道吧。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的脾气太好,太过于温和。有些孩子就会变得油腔滑调,很难管理。那么我们就应善变,不要遇事总用同一招,要让学生摸不上老师的脾气。如果我们平时总板着个脸,让孩子觉得无趣,太严厉,难以靠近。这样也不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那么在管理学生时如何把握尺度做到恰到好处呢?这还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慢慢体会总结。
二、“无为而治,天行其道”。意思是说不要什么都管,有些事情要顺应天理,使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对于我们的教育我觉得应这样理解:对学生不要什么都管,束缚太多,有些事情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使其快乐自由地生长生活。如孩子好动、好问、好奇、好玩,喜欢探险等这样的需求或行为,我们应理解,支持或陪孩子一块儿玩。我的孩子三岁时看见别的孩子滑旱冰,他也要玩。家里人都反对,说不行,孩子太小太危险。可我觉得行,我先给儿子讲。要学会滑汗冰先要学会摔倒,你怕疼吗?儿子说“不怕”。然后我就给他教摔倒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要领:屁股向后,含胸,重心向前,两腿弯曲,两手扶地。这样就不会摔到头了。我扶着儿子,就这样练习摔倒,再站起来,再摔倒,大概十几分钟。我就放手,让他自已滑,慢慢地他就学会了。其实很多事情远没有我们想像地那么困难。在这次学滑冰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懂得了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地摔倒,然后站起来再尝试,还要掌握方法,方法得当,才会事半功倍。这些都是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其实人们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三、“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学生家长和老师一方面是站在一起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教育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从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对立面,学生家长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很难时时处处达到其要求或期望。因为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家长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做为家长这可以理解。然而老师毕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样样精通,十全十美。出现这样的矛盾怎样化解?答案只有一个理解—相互理解。老师要对家长提出的关于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问题学会分析处理。对于提出来合理的建议和意见酌情采纳,不合理要做以解释,没有必要生气或怨恨。更不能以此为由放任其孩子,或无事找事,小题大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如果老师经常因外界的原因或家长的原因对待学生不公平,偏这个袒那个,一碗水端不平。学生虽小,可他们的眼睛能看到,心能感受得到。虽然他们无力反抗,可是这“不平公”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怨恨的种子,从而偏离我的教育教学轨道。如果我们能以一种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就会减少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在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其和谐、融洽的良好关系,学生家长也会慢慢地理解老师,从而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
四、“防守赋权”,切忌事事操劳。小学教育事情庞杂,老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有班级管理、少先队、卫生、早操等一大堆事情需要处理。如果事事都由自已亲自去管,纵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也未必能做好。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老师能够授权,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事情如卫生、路队、早读、课间操、红领巾等交给孩子去管,就会大大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同时有益于从小锻炼培养孩子们的管理能力。不妨在选班干部时,老师首先独具一双慧眼,通过适度引导,选出自控力强、具有管理才能的孩子,然后对这几个孩子加以指导、培养,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引导培养,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中来,帮助孩子树立主人翁的思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这对低年级孩子有些困难,刚开始老师要亲自给孩子示范,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去管理。
五、“以法立国,依法治国”。老师在班级管理时要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用制度去管理学生,而不是用所处的位置所有的地位和权力去压迫胁从,因为制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做错事老师罚他而讨厌老师,既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又不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制度让学生逐渐明白:是事做错了,人没有问题,按制度罚了,错误改了就好了。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学生做错一件小事,就被老师一棒打死,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走进“破罐子破摔”的死胡同。即在批评孩子的同时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