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1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资金、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业结构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5年,山东省经济依然继续快速稳定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为63002.3亿元,比去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4979.1、29485.9、285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4%、9.6%。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1996年,山东省的生产总值为5883.8亿元,2015年则增加到63002.3亿元,在第一产业产值方面,1996年产值为1200.2亿元,2015年则为4979.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由2784.1亿元变为29485.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由18995亿元扩大到28537.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1996年的20.4:47.3:32.3变为2015年的7.9:46.8:45.3。

图1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占比(1996-2015年)

由图1可以看出,1996年至2015年间,山东省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变化。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在1996年是20.4%,而在2015年则变为7.9%,所占比例在逐年降低且幅度较大;1996至2006年,第二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而从2007年开始,比重开始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发展比较平稳,但是最近几年上升速度较快,服务业发展迅速,1996年所占比重为32.3%,2015年上升为45.3%。从产业结构整体来看,山东省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新技术发展较慢

首先,山东省的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而且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占少数。同时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名牌产品也使得山东省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在日欧韩等地区,不利于分散和化解风险。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种植业所占的比重较大,林牧渔等其他产业所占的比重较低。其次,第二产业中高能耗产业比重较高。山东省优势产业集中于石油加工工业及化学制品等资源集中行业,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并不突出。近几年,虽然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但与同样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目前,发达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均超过1/3,而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还不到30%。因此,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二)区域产业结构不平衡,制约全省产业结构优化

由于山东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全省各地区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和调整力度也不相同。根据2015年山东省统计年鉴,2014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产业比例为6.3:50.8:42.9,西部经济隆起带为10.5:50.1:39.4。山东省东、西部产业结构不平衡阻碍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此必须要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大差距,加快东西部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山东省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第三产业投资较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015年,山东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服务业投资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457.5亿元,同比增长10.9%,基础设施投资6234.0亿元,同比增长21.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4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与浙江、江苏、上海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投资比例较多,而第三产业投资比例较低。由于与其他省市差距较大,山东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措施

为了推动山东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山东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产品附加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第一产业方面,推动农产品由主要依靠初级产品到以加工产品为主对。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海洋产品、粮油农产品的精加工,鼓励农产品品牌化、专用化,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在第二产业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能高效的新型发展道路。优先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的在工业总值中的比重。

(二)各区域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协调全省产业结构发展

在产业整合优化中,各城市应以地理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从全省的优速发展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产业,深化产业分工和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集聚效应,如省会城市经济圈,辐射到周边地区,以此改善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山东半岛沿海城市可以重点发展海洋等新型经济,西部内陆地区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资源为主的城市大力发展低消耗产业,以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必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当把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积极引导,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区域分割,促进管理和机制创新,推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注意统筹规划,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于雪原.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国土与资源研究.201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2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3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依托,促进安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项目编号:XSKY1320ZD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7日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乐意将本国的劳动密集型或者“瓶颈”产业迁移至劳动力相对丰富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颇受外国投资者的青睐。承接外国的产业转移也让我们自身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上来看,由于承接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资本、技术、理念等要素的同时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自身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使得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重工业等也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经济水平日益提升。

面对当前产业结构优化的这一可喜变化,我们应从源头探寻其原因,了解其如何对迁入地发挥作用,深入分析其优化机理,这不仅是对我们过去的发展的整理总结,也是为日后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由于学术界尚未对此机理进行过深入探讨,本文试图结合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对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迁入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研究。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产品结构是指社会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在宏观层面,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类型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构成情况;在微观层面,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各类产品的相互比例关系。

对于迁入地来说,其可以通过政策调整来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使该地区产品结构更接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依靠外来技术对衰退产业的技术进行调整,使衰退产业的产品品种结构、规格结构、样式结构和质量结构都得到优化提升。承接外来技术还可以使企业产品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得到升级,即从同一产业链条的低端向中断或者高端移动,承接技术甚至还能促进企业在产业链之间的跨越式升级,即从一个低端产业转移至另一个高端产业,从而促进当地产品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例如,一地区以单一的农业产品生产为主,在引进外来新技术和资金后,可以大力发展个体农业加工业,使得农产品在当地得到增值,当地的农产品产业链得到优化。此外,在一地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下,引进外资和新技术可以建设新的工厂和新的生产线,从而可以促进当地产品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当地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二)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各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产业转移事实上就是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因此对于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产业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通过产业转移,依靠外来资金,扩大产业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改变产业组织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内部组成结构,提高其运作效率,进而改变产业内企业过度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从而逐步提升整个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同时,产业的转移也必然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必然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缩小产业内部企业数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达到规模经济。另外,产业转移也是一次行业洗牌,会逐渐淘汰那些“大而全”、“小而全”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腾出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小企业。国外经验表明,分工协作效应明显的“专、精、特、新”小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通过产业转移不断改进企业间全能的组织模式,强化企业间专业分工理念,提高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能力,逐步发挥分工效益,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产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通过产业转移不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强化专业分工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调整支柱产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支柱产业是不同的,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都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支柱产业主要处于产业的成熟期及衰退期。承接产业转移必然引起同一时期当地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动,某些处于衰退期的、传统的、落后的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后由于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而渐渐被替代,与此同时,另一些处于萌芽期或成长期的、新兴的、先进的技术信息型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后由于迁入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其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市场扩张能力加强、需求弹性增高,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行业,于是迅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它会带动新产业崛起,并使得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相关部门和产业得到发展,同时使当地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调整三产内部结构。产业迁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有大量技术、资本等其他要素的转移,承接产业转移,会通过这些要素的输入影响输入地的产业内部结构变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发达国家或地区在进行产业转移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转让或传播技术引起技术转移。一般而言,产业转移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即产业迁出地与产业迁入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产业迁出地的经济往往较产业迁入地发达,其掌握的生产技术一般要高于当地产业的平均生产技术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并能通过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部门不断高度化;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与此同时,技术进步还不断引发人们新的需求,从而促进新产业部门的成长。

其次,承接产业转移往往会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外来资金,资金主要从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两个方面改变产业内部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资金总量方面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填补承接地区的资本空缺,在增加当地资本存量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快资本的形成,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内硬件设施的升级,进而有利于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从资金结构方面来看,承接产业转移带入的资金会随着转移的产业分布到产业内不同部门,承接地迁入的产业结构一般高于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决定了资源向产业结构更高部门的配量与再配量。同时,由于产业间存在关联性,资金还会流入当地与迁入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内,投资在相关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增加,其发展速度也会相应增加,因而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投资方向倾向于与迁入产业相关的产业,其生产资料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史上,产业布局理论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显著代表性的产业布局理论包括: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以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等。这些产业布局理论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应该注重扬长避短,将资源尽可能集中到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上,从而优化产业布局。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布局的优化主要通过外来要素作用于输入地,从而促进产业布局得到优化,具体作用过程如下:

输入地接收到外来的资金要素投入,通过这些资金,输入地可以加大当地的基础设施及道路建设,使道路更加畅通便捷。受工业区位理论的影响,大多数产业会分布在这些道路附近,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工业园区或者工业带。再者,外来企业也可能通过市场盘活资金,对相同或相关联的企业进行联合、兼并,促进企业向着一体化和同心圆的方向发展,在市场上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促进产业布局向高度化、精炼化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政策引导也会直接影响产业布局。例如,政策决定在主城区发展商业,在郊区建立相应的工业园区,这会驱使该地区原有工业和引进的新工业向郊区集聚,从而形成核心工业园区。另外,政策上如果鼓励招商引资,会使得该地区上下游产业均得到发展,促进产业链上的布局得到优化。而技术引进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来对原有产业内部布局进行优化。

三、启示

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产业结构向着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方式涌入迁入地,同时伴随着当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倾向,使得迁入地产品机构、组织结构、三产内部结构、支柱产业及布局结构发生了改变。产业转移促使该地原有产业内部技术升级,附加值得到提升,促进了产业的规模扩大,产生了集群效应,同时使当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产业发展向着市场需求的合理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了解这一作用机理对我们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从宏观层面上看,它能对发生在我国的国际和地域间的产业转移使得产业结构优化的现象给出合理解释,为今后承接何种要素,如何促进一地产业结构优化给予了理论支持。同时,从微观层面上看,由于目前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以中西部为主,因此这些地区应该能从本文中得到更大的启示。鉴于我国当前的承接产业转移趋势,一方面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新要求,加强本国的工业基础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同时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先进要素;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调整地区产业比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笔者也希望以此篇文章为家乡安徽日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希望本文能为安徽日后如何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合理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平台建言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产品结构定义.

[2]郭春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

[3]单樱子.论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J].新财经,201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3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 市场化 开放 技术

这里所说的区域产业结构指的就是让国民经济得到效益的最大化。各个地区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地区的产业协调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变,以这样的方式来迎合市场的需求。其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分为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个方面。所谓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就是调整地区间发展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并朝向合理化的轨道发展。这里的产业高度化指的是在基于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产业能够慢慢走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实际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包括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制定一系列合理的产业政策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最终推动本地区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不断上升,区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和优化。虽然区域经济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一些实际成效,但是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不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如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本选题的出发点就是区域产业的全面系统发展,并且通过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力求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必将十分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主导产业

在产业部门进行自我扩张的同时,也对其他部门有所扩散,最终达到整体发展的效果。一些主导产业通过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扩张,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于“主导型产业”,我国尚且没有固定的定义标准,但是在研究了相关的文献后,我们发现主导型产业一般都具备有这样几个要素:(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是居于中心地位的;(2)主导产业要满足相对的规模。这两个要素是主导型产业必须具备的特点。

主导型产业以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两个方式实现了带头作用。从关联效应的角度上看,在诱导和刺激下游产业,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对上游产业提出新的要求,借此来促进上游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行业和相关联的要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价值链,这样的优化升级才可以起到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的整体性发展。所谓的扩散效应,指的是主导行业以侧面扩散的形式,不断扩大范围,更加广泛地为其他有关联的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那些发展不平衡的企业突破发展障碍。主导产业要想能够规模化发展,就要扩大市场规模和不断激发市场潜能。因为主导产业拥有的市场越大,它的带头性示范作用也就越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和刺激作用也就越强烈,这也是促进产业不断升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其规模的大小和发展程度也会改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

二、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范围

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范围是以四个途径来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1)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开放区域经济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从而促进区域的商品市场和贸易发展,这是中国经济能够追上别国经济并和他国进行经济交流的有效途径,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各种资源来发展自身的经济,进而依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不足。(2)对外开放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和扩散,企业的竞争随之加强,各个企业的生产部门为了能够合理利用生产要素,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其实也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一种方法。(3)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劳动力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增加,使得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更具有优势。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劳动力,产业的发展水平也能够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上有所反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需要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体现在了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是有利的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越高,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就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劳动力在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也就越突出。开放的经济能够刺激相关产业扩大竞争市场,并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实力,这样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就得以提高,私人、企业以及公共部门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就会随着市场的扩大而增加,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相应地就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开放的经济也是地区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催化剂。

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源就是积极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力。在开发的经济环境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法律、方针政策、管理体制等影响产业运营的障碍会时不时地发生碰撞,那些违反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方针政策和制度也是不被世界认可的,也必然会淘汰。为了能够和国际社会有更好的贸易联系,必须是开放地区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改革不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制度,积极学习国外成熟而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用合理的产业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三、市场化水平

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资源配置上的问题。怎样才能够让区域间的产业得到优化升级呢?这就要求产业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通过重组生产资源使产业结构尽可能地满足供需关系,其中的价格体系就是建立在市场化机制中的。所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受到市场化水平高度的直接影响。但是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的发育程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法律制度的健全等。要想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能够更加有活力,政府就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另外,市场的发展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健全的法律制度也是市场健全发展的有力保障。综合以上因素就有助于形成完善的价格体系,资源也会在更加有利的环境下流通,并最终达到区域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和优化发展。

四、技术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长期任务就是优化并升级产业结构。在这里,技术的发展变化能够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是以传输通道机制和市场通道机制这两种方式来改变产业经济的。供需结构的变化会受到技术力量的影响,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还是新消费品的问世,都要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才能实现。但是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需求的变化,并促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样区域经济就会在需求的变化中不断优化升级。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上升,甚至还带动了新产品的问世,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供需结构。在创新产业技术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产业也改变了原来的状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中。以上所有的变化都是借助科技的发展而实现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还有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需要的劳动力人数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则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样就渐渐改变了产业结构。 这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

[2] 梁广华.基于能源边际产出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07).

[3] 刘希宋,邱瑞.我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关系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04).

[4] 郑江绥.资源观下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理论与指标[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5] 史诺平,廖进中,杨炜娜.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0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4

陈志刚指出在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面临一种尴尬: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对于这一分歧,人们普遍将之归因于理论的缺陷或实践的偏差。由此引申出金融发展的度量问题,将分歧的产生归因于金融发展度量指标的固有缺陷。并以中国、韩国为例,说明金融深度指标并不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可靠指示器,单纯以金融深度指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误导。最后,从金融功能及其作用条件出发,初步构建了度量金融发展的复合指标。2

谭顺福在描述我国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最大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服务业在贡献率将会继续上升的变动趋势以及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的措施。3

王志强等根据已有的经验研究中在金融发展指标选择和经验分析方法选取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从中国金融总体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3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检验。经验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4

李博等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的内容,准确测度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程度能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他们从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度化和合理化)的机制及其与经济增长(非均衡增长和均衡增长)的联系入手,定义了理想情况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并利用1997、2002和2005年全国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具体测度了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和高度化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合理化程度和高度化水平都有所提高,同时,各产业的实际情况与理想情况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5

曾国平等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出发,运用中国1952―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结果同时显示了中国金融畸形发展的非常态模式,以致对产业结构变迁表现出的扭曲效应。金融发展整体作用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效应,就业结构上为第三产业受其影响显著,第一、二产业所受影响仅是名义而非实际的;产值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受影响显著,第二、三产业与金融发展长期关系不显著。金融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经济货币化显示了有利地推动作用,金融资源和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则未表现出积极的效果。6

史诺平指出金融体系通过吸收社会分散资金,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他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发展与三次产业产值变动存在长期相关关系,金融发展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因果关系较弱,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但金融发展水平并不构成产值比重变动的促使原因。金融发展对第三产业内部行业产值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银行机构对产值的影响大于资本市场,但金融发展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所起的作用较小。这一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及产值结构的调整,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他还根据所做研究对如何推动金融发展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出了完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职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发挥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导向作用;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完善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功能发挥等建议。7

韩立岩等参考Jeffrey Wurgler的方法,使用我国39个工业行业的数据度量了90年代隔年资本配置效率,发现从1991年到1999年资本配置效率的年平均值为0.05204,属于较低水平;并且F检验的结果表明:多数年份行业资本流动与其盈利能力无关。他还以金融市场的各个运行指标为解释变量对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回归,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股市流动性与资本配置效率显著负相关,信贷市场规模与资本配置效率负相关,银行和股市在以不同的机制促使资本配置效率下降。最后,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说明股市在以一种传导效应使银行的经营不断恶化。8

陈时兴采用了1982-2010年期间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样本,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信贷融资与证券融资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但证券融资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明显不足,因而在金融产业政策选择上,应加快推进证券融资发展,同时改善信贷融资结构,充分发挥两者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9

张梅运用产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投资理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建立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框架,在梳理考察国内外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金融发展的多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和效应,并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得出金融中介、证券市场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开放性政策金融与产业升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也对产业升级起着关键性作用等结论。10

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投资格局己经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金融主导型。她围绕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投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以金融发展为主线,建立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框架,在梳理考察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银行信贷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对产业调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间接融资主导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银行信贷结构的直接影响。2.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是促进产业调整的重要渠道。股票市场通过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影响产业调整,即通过企业上市为新兴产业募集资金,并通过并购等手段,促进朝阳行业的成长和夕阳产业的退出。鉴于我国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其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尚未表现出来。3、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动力源,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创新主要通过增量调整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扭曲,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作用,但其效应尚未完全表现出来。最后,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中介发展;2、发展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推进金融创新,矫正金融扭曲。11

王志波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归因矩阵模型定量分析了拉动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解释产业结构变动和影响因素变动的原因与政策含义。12

张立军等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结构转变与实体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联机制,然后具体实证分析了1978-200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金融体系的发展对经济运行具有积极意义,他认为金融机构的运行可以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使资本配置到创造价值能力高的实体中区。同时又可以消除在这其中的道德风险,进而减少转移成本。以后的研究表明,在经济运行中,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钱纳里和塞尔昆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对101个国家1950-1970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构造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应对应的产业结构,并且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对应,否则表明产业结构存在偏差。15

Goldsmith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了一国的金融结构。运用35个国家1860一1963年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经济越发达、金融体系越完善、FIR值越高、银行资产在金融机构全部资产中的占比会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越重要。16

Jeffrey Wurgler以行业间资本的流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定量化描述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并且发现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并非是由于它吸收了更多的投资,而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比发展中国家赖德高。即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信息更完全,能够对高成长行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而又能从低成长的行业中及时撤出资金,而发展中国家则在更大程度上滥用了资金。从中可见国与国之间资本配置效率之所以不同,金融市场(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的作用。17

MeKinnon(1973)、 Shaw(1969)以及Stiglitz(1985)、Mayer(1990)、Levine和King (1993a,b)、Levin(1997)等前后一些研究,都一致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配置和结构变动具有重要作用。Levine认为金融体系结构的差异不能影响两个国家总量增长差异,但能影响不同工业部门的增长;也就是说金融结构影响了产业结构。18

参考文献

[1]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10):79-84.

[2]陈志刚.如何度量金融发展―兼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歧[J].上海经济研究,2006,(7): 24-31.

[3]谭顺福.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J].管理世界,2007,(4):156-157.

[4]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7): 13-20.

[5]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管理科学[J].2007,(8):12-19.

[6]曾国平,王燕飞.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J].财贸经济,2008,(3):16-20.

[7]史诺平.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9):34-43.

[8]韩立岩.蔡红艳.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市场关系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2,(1):65-70.

[9]陈时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增刊,2011,(2):72-78.

[10]张梅.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10):11-54.

[11]索纾.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8,(5):30-46.

[12]王志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归因矩阵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4):93-96.

[13]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36-48.

[1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15]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经济学出版社,1998.

[16]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69.

[17]Jeffrey Wurgler.Financial Market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187-214.

[18]King,R.and Levine.R,Finan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7):77-91.

作者简介

庞沁馨(1990―),女,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基金项目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5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区域率先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扬州市广陵区正进入“两城三区”全面突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未来我们要全力突破“288”千亿攻坚计划,即到2012年,实现GDP2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800亿元、财政收入80亿元。

一是以做大骨干企业为主题,推动都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突出政策驱动,着眼于壮大主导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定位,用活用足国家各类扶持优惠政策,推进落实工业奖励扶持发展政策的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做大做强,在质态品位上创新促优,在经济效益上争创一流,加快形成以一批市场称雄、行业领先、优势超群的超10亿元企业为龙头、一批超5亿元企业为骨干、一批超亿元企业为支撑以及5000万元以上企业群为基础的规模企业梯次发展新格局。突出创新推动,全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不断强化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实行吸收消化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群体。突出品牌带动,以行业品牌优势来提升区域品牌优势,推动现有品牌的延伸与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创牌,加快实现由“贴牌”向“创牌”、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形成以知名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效应。突出创业拉动,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的“航空母舰”和“单打冠军”,使之成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

二是以壮大优势产业为支撑,促进都市工业经济集群发展。牢固确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和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做大做强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瞄准国内、国外两个资本市场,抢抓先进生产力,大力促进同类企业、产业链延伸企业簇群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广陵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走廊”。重点扩张电子信息类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机械制造类产业、食品加工类产业、医药化工类产业。未来三年,我们要努力把这五大产业培育成为体制相同、市场相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竞相发展的产值超400亿元的工业规模经济增长极。

三是以突破重大项目为抓手,加速都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结果导向的发展意识,下决心抓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在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骨干项目,推动项目建设快发展,加速工业经济新跨越。实施重大项目,全力抓好在手总投资达100亿元的40个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强力推进总投资在30亿元以上的35个千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做到有效益的速度一点不慢、有竞争力的投入一刻不停、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一个不让。通过以重点带一般,以示范带面上,以项目的滚动发展,培植大企业,扶持大项目,构建大产业。突破旗舰项目,在现有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的基础上,又新开工了9个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和20个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民资项目,并签约了12个单体投资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新注册了2个2亿元以上民资项目。其中,签约的意大利玛萨嘉利钢管项目,总投资4.2亿欧元、协议注册外资1.428亿欧元,这不仅是意大利在华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扬州目前注册资本最大的外资项目之一,更是塑造区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招引高新项目,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壮大产业集聚、积极培植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思路,着力招引一批高新产业“孵化器”项目。同时,大力实施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在竞争中寻找大客商、大集团,加速集聚一批高端企业、“总部项目”和新兴产业,实现生成一批、储备一批、壮大一批、提升一批,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产业项目集群。

四是以“两城三区”战略为主导,引领都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两城联动、三区一体”的五大主体功能区已经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竞相发展的优势平台、产业支撑的核心基地。下一步将纵深推进以广陵产业园、食品工业园、商贸物流园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四大经济板块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以特色取胜、以主题见长的都市工业密集区、外商投资样板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首先,按照提升项目、提升产业、提升形象的要求,加快精密机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集群,并依托海沃机械和玛萨嘉利项目,促进上延下伸,打造世界级的液压油缸基地。同时以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为根本,扩容产业园发展空间,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力争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加速“三年再建一个产业园”。其次,按照出形象、出特色、出效益的要求,切实加快天味食品、锦通食品等在建项目进度,抓紧落实亲亲食品、扬业、中华食品等在手项目,围绕污染防治、环境优化、资源共享进行合理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园区,做强江苏唯一食品专业园区的品牌,打造辐射华东、面向国际的食品加工制造基地。第三,按照快规划、快推进、快见效的要求,以工业品市场、盐业中心库、万都金属城的入驻为动力,迅速启动码头项目,加快建设各类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形成二、三产业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辐射苏中、苏北及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第四,按照“有限目标、集中突破、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思路,以先人一筹的速度和气魄,加快规划面积2.52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首家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华东乃至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规模化、国际化的数据处理产业基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范文6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现况问题;技术进步;政策建议

2007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急剧衰退。为了应对这严峻挑战,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的多方面结构变化,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虽然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但经济回升的态势不稳定不平衡,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将经济建立在“产业链最低端”,从而致使中国经济具有脆弱性和波动性。要使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至关重要。而调整的关键则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促进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经进行较大的变化。分别表现在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上升,增速高于第二产业,并且突破了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传统农业基本格局尚未改变

(1)农业结构尚待优化,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陈旧,农产品优质率较低。传统农业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种子供应、品种咨询等前农业与储藏销售、收购加工等后农业发展缓慢。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虽高,但是质量不高、品种不优,缺乏竞争力。

(2)农业现代化程度落后,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生产中更多依赖自然资源等这类简单的知识应用,不能有效的利用先进设施,进行较低层次的生产活动。

(3)农业区域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地区优势发挥不明显,不能形成鲜明特色的区域结构;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盲目的追求特色发展,不顾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使生产环境恶化。

(4)农业收入结构不合理,长期偏大的工农剪刀差使得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农民获利很少,出现弃耕弃荒现象,农业产出停滞不前。

2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失衡严重

(1)产品附加价值低,处于价值链的中游。价值链的上游主要包括R&D,原材料,采购,设计等相关产业,下游包括品牌,渠道,物流,金融等,而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中游,集中做加工,组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非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高,收益颇微。

(2)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我国工业技术落后,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由于研发投入严重匮乏,产业技术研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高度依赖,企业无法在品质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靠低成本维持收益。如我国在彩电、手机、汽车等依托高科技的行业都无法实现突破性发展。

(3)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大量基础性设施重复建设,个别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较低,地区优势无法得到很好的利用。

3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1)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小。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而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到40%,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2)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的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服务业或信息业为主,传统的个人生活服务业除了质量提升之外,比重提升缓慢。而我国的服务业仍是传统的生活或个人服务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撑基础薄弱,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偏低。

(3)服务业质量偏低,产品创新能力受限。由于受其发展基础制约,制度保障不完善,投资力度不足,相关知识能力严重欠缺,致使其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关行业相比都难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4)产业发展模式不合理,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增长以高物耗,高能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代价。资源的过度消耗短缺致使重要原材料、土地的价格上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环保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人力资源与资本价格上涨,产品成本全面上升,导致了收益空间更低。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严峻。库兹涅夫曾指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不是投资,而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效率的迅速提高”。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弊端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暴露无疑。要想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技术进步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式会伴随技术进步逐渐产生,并且原有的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化,分离出某些生产阶段能够形成新的产业形成的新产业,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对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次,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各个产业进行的重置投资采用的是更新的技术,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会向平均利润高的行业流动,而在原有的生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会随着技术进步而减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会向劳动力需求上升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这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不断减少,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后,技术进步引起成本降低,使得处于价值链中游的制造业利润空间增大,产品附加值不断向价值链的上下游转移,同时,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可替代资源增加,能源结构调整,缓解环境压力,同时生产需求结构也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应该落在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即降低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汽车、住房、建材、通讯等行业会有长足发展,从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其所占比重,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提供高效能服务的金融、保险、专业化咨询等。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技术进步成为重中之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所需的自有资金,加大R&D的投资力度。通过不断完善投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形成“提高效益——资金积累——技术创新——提高效益”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中的资金问题。

(2)技术引进。

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要尖端技术、先进技术和中间技术相结合。通过向国外购买新设备、新产品并加以复制或者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者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的方式,进行技术引进。同时,不仅引进现今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而且要注意引进“软”技术,如现代管理技术、教育和培训技术等,加强人员的交流,学习现代化管理方式。

(3)加大教育事业的投资,改革教育制度,开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