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档案统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15-02

一、当前档案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档案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档案统计工作一直不被人重视,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档案统计工作可有可无。部分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这项工作不像其他工作那样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个别领导甚至认为档案统计数字可大可小,很随意,有的领导只是在工作总结或工作汇报需要档案统计数字时,才想起档案统计工作,工作人员在考核业绩时才开始统计数字,因为统计数字是呈现业绩最直接、最实际的表现形式。为了本单位的利益,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用估计代替统计,人为地在数字上做文章,这种数字严重影响了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误导了领导的决策,无法充分发挥档案统计的作用。不论在一般领导心中还是在大多数档案人员心中,都未把档案统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认为档案统计工作不过是填个数字罢了,等到了年底,档案统计年报发下来,一拍脑瓜,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这工作没什么可提的,没什么用处,不过是应付差事罢了。如同基层档案员更换频繁一样,基层档案统计人员更是更换频繁,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只有兼职档案员,不用说档案员一换,档案统计人员也换了,就连县区档案馆从事档案统计的人员也经常是新面孔,有的县区一年一个新面孔。档案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档案统计数据的质量。

(二)档案统计人员素质不高

档案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体现最明显的是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大部分单位的档案统计工作都由新同志担任,客观上来说新来的同志既不熟悉馆藏,又不明白统计指标的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会影响档案统计的质量,如果填报时不负责任,随意性很大,人员总数居然会不相等,按学历划分的人员总数不等于按年龄划分的人员总数,按利用目的划分的利用数之和不等于总利用数,档案统计人员责任心强一点,工作认真一点,这些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档案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的又一表现是报送不及时,反复多次催报,不催报就不报。

档案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再一体现是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其实如同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经过档案专业培训,具备档案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方能从事档案工作一样,统计工作也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统计法》更是明确要求统计人员要经过统计专业培训,参加全国统考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才能从事统计工作。从事档案统计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档案专业知识,才能搞好档案统计工作。别说兼职档案员,就是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档案统计汇总的人员几乎没人学过统计专业知识,许多人恐怕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的概念都不清楚,又如何能搞好档案统计工作呢?

(三)基层档案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档案统计报表中的数据必须要有原始来源、有依据,建立健全各种原始台账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方法。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建立原始台账,有的档案统计人员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台账,更不用说如何建立,设有专职档案员的许多单位甚至包括县区档案馆都未建立原始台账,作为综合档案馆应建立全宗名册、出入库、资料、专门档案、检索工具、电子文件、现行文件、利用效果登记等台账,只有原始台账齐全完整,填起档案统计报表才能如数家珍、手到擒来,没有原始台账,档案统计数据就没有来源、没有出处,就无法保证档案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档案统计数据质量不高

档案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之一就是一张报表内数据不平,如人员总数不相等,按学历划分的人员总数和按专业技术职务划分的人员总数不相等,,按历史时期划分的档案馆藏之和不等于档案馆藏总量。质量不高的又一表现是,由于粗心导致的错误,如有的把统计单位弄错了,把万元当成元,把万字当成字。质量不高的又一表现是年度之间数据不衔接、不平衡,馆藏数量前后不一致,上年馆藏加本年进馆的减本年销毁和本年移出的数不等于本年的馆藏,革命历史档案等珍贵档案在没有进馆征集的情况下也会莫名其妙的增加、在没有移出的情况下会减少,在机构未变化的情况下,人员数量大幅变化,档案数据年年变,每一年都推说上一年搞错了。质量不高的又一表现是不清楚统计指标口径和范围,导致档案统计数据出入较大,本年复制的档案不是按档案的原始页数统计,而是按复制件的页数计算,人次和件次如何统计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来几个人就算几人次,有的同一批人只算 一人次,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有的批复和请示只算一件,有的就算二件。质量不高的又一表现是缺乏统计分析报告,大部分单位报送的档案统计报表只有一张表,既无统计说明也无统计分析报告。

(五)档案统计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2

1图书馆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在图书馆中广泛应用,是图书馆各项工作进展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在图书馆的各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信息时代,以科学化的方式和手段来管理图书馆的理念日渐成为主流,图书馆各项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日趋显著。

1.1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图书馆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统计工作在管理图书馆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服务[1],图书馆统计要为图书馆管理决策服务,一切统计数据和分析都要从管理的需要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的统计和分析各种资源数据,准确地反映图书馆运转的情况,让管理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从资源、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着手,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从而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二是统计监督[1],统计数据是图书馆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远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任务的数据依据,同时它也反过来监督、检查图书馆各项计划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一段时期的数据反馈信息以及统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环节加以改善,从而保持各项业务间的相对平衡,以达到既定目标并获取最大的效益。

1.2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开展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础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能客观地反映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各种量化分析为领导决策及馆内各项业务工作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2]。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书刊搜集、加工整理、管理保护和书刊利用四个方面。这就涉及到采编、典藏、流通等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包括文献采购数、分编数、入藏数、读者数、借阅量、信息服务、文献开发等等基础数据。这些统计数据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计量及分析提供了依据。相反地,图书馆业务工作本身,也是图书馆统计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图书馆业务工作,也就没有图书馆统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3图书馆统计工作是量化和考核业务工作的依据图书馆只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合理的奖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各项统计数据正是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厦门市图书馆从2007年起就对职工业务工作实行量化管理,首先根据各项统计数据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目标,计量出每个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有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每月月初对上个月的工作情况进行业务检查,量化考核,通过对比分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从而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准确的数据为依据,完善业务考核制度,不仅能激励员工端正工作态度、强化服务意识,同时更能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1.4图书馆统计工作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以服务读者为先的图书馆管理理念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指挥棒,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首要工作,它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完整的图书馆统计工作制度,充分了解读者和馆藏文献信息的动态指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开展读者的差异,从而加强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其中动态指标具体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信息服务以及读者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第一手资料,它们反映了图书馆整个工作的基本环节,为图书馆制定发展规划、工作任务,调整服务内容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2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实施步骤

图书馆统计工作主要包括:(1)统计调查。这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有组织地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原始统计数据。(2)统计整理。原始数据往往杂乱无序,这就需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整理工作是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3)统计分析。图书馆统计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整理、汇总数据,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整个图书馆工作的内在规律加以揭示,并用以提高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2]。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如何具体实施,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规范图书馆各项统计制度图书馆统计工作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全过程,图书馆的每一个部门,每一项工作环节,都需要用相应的统计数据来反映其工作状态,环环相扣、有序衔接,因此必须完善规范系统的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有章可循,做到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保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统计制度具体包括统计范围、周期、明确报表要求、参与人员等方面内容。从原始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统计报表的填报、统计资料的积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研究再到最后的立卷归档,日常各项工作必须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同时图书馆各部门要设专人管理原始记录,定期填报馆内统计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例,各部门副主任具体负责本部门的统计与档案工作,每月3日前填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年中和年末对本部门主要工作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向馆领导提交统计报告,次年第二季度前移交本部门包括所有统计资料在内的全年业务档案。另外,日常统计还要与重点调研相结合,定期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统计调研。常规统计工作按照制定的统计制度有序进行,指标体系完整统一,数据连续性强,易于开展动态分析研究。但它有两个明显的缺陷:其一,灵活性、针对性差。因为统计制度在较长时期内是固定的,当现实中出现或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时,常规统计资料难以满足。其二,指标性质较单一。常规统计中多数指标是定量指标,当我们要研究诸如读者偏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定性变量时,常规统计无法体现。此时,需要我们适时进行重点专项调研,开展问卷调查,以丰富统计资料,满足专项课题研究[3]。这两年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以及共享工程工作广泛开展,针对这一情况,笔者所在馆及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了厦门市岛内外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研究以及厦门市共享工程建设与发展调研,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图书馆发展的情况、规律和趋势,向上级领导提交了统计分析与报告,及时甚至超前为上级领导决策及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2.2完善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图书馆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馆藏类型、服务方式、馆员结构和读者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数量描述[4]。为了说明图书馆工作中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及过程,图书馆统计工作常常需要拟订以计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数量化统计指标体系,以便通过指标体系的数量方面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一个完整的量化统计指标一般包括名称、目的、时间、范围、计算方法、解释、出处等。不同的统计指标按照其对象又可组成不同的指标体系[5]。图书馆业务统计内容涉及流通阅览、采访编目、日常办公、数字资源管理等图书馆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统计人员需要先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统计指标,通过各项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图书馆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统计指标已经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需要,必须根据工作实际,及时增加新的统计内容,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制定新的统计标准[6]。科学的统计指标是图书馆进行评估工作的基本依据,评估工作也反过来指导统计指标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厦门市馆近几年根据图书馆的新情况、新发展,不断对本馆统计指标体系作出调整,目前主要依据评估细则中的细项要求设立统计指标体系,制定业务工作月报表,跟踪填报图书馆的各项业务数据。具体设立的指标体系包括有:基础业务建设指标体系,普通服务指标体系,检索、咨询服务指标体系,信息服务指标体系,读者活动指标体系,社会教育与用户培训指标体系,业务研究、活动、协作协调指标体系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指标体系等等,通过不断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期达成对当代图书馆科学管理真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3重视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积累在统计制度明确、统计指标确定的情况下,还须重视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与积累。数据采集是图书馆业务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图书馆业务工作最初的、最基本的数据记录。根据统计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两部分。客观数据是反映“有多少”的信息,用于定量指标统计,例如馆藏量、流通人数、借阅册次等,这类数据的收集除部分读者活动数据等通过各部门人工计数外,多是利用图书馆内部自动化网络管理系统自动完成记载的,如笔者所在馆使用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它一方面可以采集图书馆局域网内各项业务信息,并长时间记录、保存各项数据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另一方面可以为网络用户提供使用情况数据的获取。主观数据则应用于定性指标统计,具有随机性、可变性与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例如读者满意度、服务效果反馈等,这类数据收集多采用问卷调查表、信息反馈填报、座谈会等形式。为了保证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连续性,还应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业务数据的积累。对于有价值的统计原始数据、统计记录、统计报表、统计资料的积累及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应按图书馆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存,这不仅是对以往工作状态的最真实和完整的记录,也是历史数据的宝贵存档资料。因此每位工作者都要养成随时保存文件与档案数据的习惯,各部门设立兼职统计员岗位,负责收集本部门统计数据、资料,自下而上定期向馆部统计负责人报告基本统计资料。唯有当“随时保存”从制度要求,变为自觉行为直至习惯动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工作系统,才有可能实现图书馆统计数据、资料的有效积累[4]。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统计分析; 工程项目; 成本; 运用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role and is discussed, finally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learn in project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and thinking.

Keywords: statistical analysis; Engineering project; Cost; use

中图分类号:F406.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统计分析的定义及特性

从微观上说,统计分析工作是一个工程项目各分项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综合性的工作。平时点点滴滴的统计数据是反映平时工作成效、结算支付以及未来工作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从宏观上说,统计分析工作是一个工程项目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项目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工程项目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同时,统计的各项数据及指标也是反映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就好像照片一样能够直观的反映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统计有两个鲜明的特性: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二、目前统计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统计工作虽然十分重要,但是统计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统计工作之所以难以发挥作用,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为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负担越重;二是认为统计对项目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三、统计分析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项目管理者仅凭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已经难以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更难以正确分析问题和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分析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者不应只是要求通过各个层次的统计工作提供数据,而应要求统计工作者加强分析研究、提供建议,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是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通过分析,揭示出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或规律性,正确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有力的措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展望。相对于其他阶段的统计活动,统计分析具有自身的创造性、灵活性、相对的独立性特点,因此,它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中实际中的运用

3.1原始数据的采集

统计分析必须从原始数据的收集抓起,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将数据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一手数据是统计人员从现场采集的数据,例如施工现场地质情况、材料使用情况等等。二手数据是从业主、设计院及当地群众处采集的数据,例如施工图纸、地质勘探报告、当地群众对施工环境的描述等等。无论一手数据还是二手数据都对项目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收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为了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准确及时有效,某项目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设立统计组织机构并明确其职责。项目部设立了统计组织机构,由项目总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并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在充分考虑项目生产与管理的同时,把业主、监理的要求同本项目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并制定了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及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方式。

二是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项目部中,对项目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办公室掌握机构人员数字,财务部掌握成本数字,工程部掌握计量数字,设物部掌握材料、机械设备消耗情况,试验室掌握材料试验情况、调度掌握施工进度情况等。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

三是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

①各种基础信息由基层单位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②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③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项目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3.2统计内容的整理分析

(1)计划分析。结合业主及监理要求统计进度分析人员设计了固定的统计报表格式。根据统计指标与计划指标相对应的原则,统计报表主要有旬度、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报表。统计报表主要包括工程量完成情况、计划完成情况、完成比率、劳动力使用情况、材料机械使用情况等,计划执行结束后,对计划的执行结果做出的数据统计,形成反映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资料。在分析进度完成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预测方法,对下部施工进度做出的科学推理判断和定量预测。

(2)质量控制。一直以来统计分析主要在计划分析上得到了重视,质量作为施工的根本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如何将统计分析应用到质量控制上也被某项目部所重视。统计分析在质量控制的主要应用是预测决策性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预测方法,对下部施工进度做出的科学推理判断和定量预侧。预侧的目的是为增强预见性,对下部施工的质量问题进行预测分析。预测分析的要求是赖以预测的基础数据要准确,进行预测计算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提出预测的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决策分析,为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收集到质量信息后,统计工作者将上述信息分别按照施工项目进行分类整理,路基、桥涵、隧道均建立质量信息档案,及时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成本分析。成本控制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关键,如何将统计分析应用到成本控制上是提高项目效益的重要手段,某项目部将成本分析细化到项目的每个角落,成本控制从点滴做起。

将成本分析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部门,工程部负责分析每月的工程进度、质最情况,计划出下月的进度情况,为其他部门提供数据基础。设物部负责分析每月的材料、机械购人及消耗情况,制定下部材料设备使用计划,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办公室负责分析人工、工资发放及办公用品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负责每月的财务收入支出情况,并结合其他部门分析结果对项目部资金使用进行预测。

每次成本分析会各部门对所负贵方面进行分析,各部门综合交流、讨论,为项目管理层如何控制项目成本提供依据。

四、对统计分析在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中实际应用的思考

4.1.项目领导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分析的作用

管理阶层应认识到统计分析在当前信息社会的作用,能为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从各个方面加大对统计的投人并杜绝重统计轻分析的心理。

.4.2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手段。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统计工作的工具,投资建立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实现原始数据采集、资料储存加工信息传递利用的现代化,以保证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3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运用一批高素质、分析能力强的统计人员,为项目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更快、更有效、更有价值的统计资料和信息,并对专业统计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培养他们一种超前、开发、自觉的意识,开辟统计的新局面。

4.4.不拘一格将统计分析应用到实际。时刻认识到统计分析在项目作用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加项目效益,不拘泥于形式,切忌为了统计而统计,集思广益,将统计分析简单化更贴近于实际生产,为项目服务。

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的规模和投资日益扩大,仅仅靠经验是不够的。必须加大项目的统计分析,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步骤,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取得企业的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屈静艳.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统计工作的探讨分析[J]. 中国外资,2011(15)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4

质量分析与决策深度挖掘质量信息及统计分析能够精确发现质量问题和改进点,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大降低质量成本。质量分析与决策都通过统计技术来实现,对缺乏有效性的数据统计分析是许多企业发展遇到的障碍。

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场空前的跃进。如何体现和发挥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指挥和协调作用,如何实现领导者对整个质量管理过程的有效监控,如何让全员按照权限分配方便有序地参与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这显然是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所难以岂及的[4],所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升,不仅需要在管理技术上和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而且要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协助企业提升自我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提升质量效益策略有两个重要支撑,一是过程化管理,通过提高过程质量、提高过程协同效率,达到提升产品质量;二是数字化决策,通过看得见的数字,进行质量改进、质量经营决策。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下,很难实现。

2.1现代制造企业大多是由多级供应链协同构成,企业在采购产品检验、加工装配、过程监管、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故障信息,需及时地反馈给供应商,这些信息是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2.2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案、质量报检、跟踪记录等信息以纸质的形式呈现,传送于各部门各单位,未进行集中、系统的管理。这给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顿;也给质量信息的共享、查询和追溯造成很大不便;造成质量管理信息分散,沟通不畅,偏差性大,内部受控难以保障,外协加工的精确度难以保证。

2.3质量改进是企业持续优化产品质量,降低总成本的关键手段。若改进过程缺乏数据支撑,则改进方向将难以明确,效果难以验证。如何规范地进行质量改进,降低成本压力,确保改进闭环,在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的同时,降低企业外协外购件的质量损失。

3目前,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主要手段。而制造业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深入、效益最明显的领域是设计数字化。企业运用CAM、CAD、CAPP等软件平台,实现了设备设计过程与装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企业管理系统由研发、生产、质量三大体系组成。研究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数字化质量管理,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建立质量信息的集中管理平台通过构建质量信息平台,收集客户质量信息、设计产品信息、在线信息、售后服务信息、问题反馈信息等,实现产品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跟踪、储存和应用,数据能够有效、精准、全面地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质量效益与成本评估分析有力支撑。

4.1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平台

通过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得到改善,一个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平台,以设备研发生产、外购外协件采购、制造至售后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实现关键质量管理工作的在线处理及网络化协同,提高质量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提高作业处理效率,在线跟踪质量活动改进效果,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4.2建立质量经营管理决策平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吸收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及分析方法,以采集基础数据和过程数据的根基上加有序管理,实现多台计算机联网技术辅助、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动态跟踪的报表定制功能,为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提供详实、精确的分析报告,为质量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4.3通过质量系统在企业的实施,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现代质量管理新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质量经营为核心,推进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实现产品制造过程质量可控,提升经济效益。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5

2004年工资管理劳动保护工作总结 文章作者:程继承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5日15:39 2004年工资管理劳动保护工作总结 一、完成了2003年度劳动工资年报的编制、汇总和上报工作;并且认真分析、总结,完成了劳动工资统计分析报告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总结。 二、完成了2004年度工资计划的制定工作,制订了2004年度各分、子公司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或包干办法,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完成了职工补充医疗保险金铺底工作和补充养老保险的调研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四、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工资台帐的编制工作,按时编制、汇总和报送劳动工资月报

、季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严格规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及时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统计资料。 五、指导分、子公司制定工资改革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且及时予以批复,促进人力资源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制定了《关于深化分、子公司工资制度改革的意见》和《职工内部退养补充规定》,指导分、子公司进行工资改革。修订了职工内部退养办法,完善了有关制度。 七、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的审批工作; 八、完成了调入、调出人员工资关系的转移工作; 九、及时审核支付了各子公司水电企业职工工资补贴; 十、按时完成了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资、奖金、防汛津贴、肉蛋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挂钩的工资结算工作; 十二、按时完成了明珠宾馆等单位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结算工作; 十三、健全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按时向各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了伤亡事故报表,组织参加市劳动局工伤残疾鉴定。 十四、按照《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要求审核办理了离退休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报销。 十五、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集团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管理。 十六、及时为集团公司机关职工配发了劳动防护用品。 十七、按要求向市残联报送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报》报表。 十八、配合水库运用方式调整研究工作,计算了不同运用方式下的工资情况。 十九、协助综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险科完善了多份即将退休职工的档案材料,为这些职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 二十、完成了2004年度职工工资晋升和工资标准的调整工作。 二十一、完成了2003年度职工子女就学奖励工作。制定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困难职工职工子女就学救助办法(试行)》,该文件已上报有关领导。 二十二、按时保量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临时工作。 文章出处: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黄河明珠集团公司)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档案统计分析报告范文6

提升质量效益策略有两个重要支撑,一是过程化管理,通过提高过程质量、提高过程协同效率,达到提升产品质量;二是数字化决策,通过看得见的数字,进行质量改进、质量经营决策。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下,很难实现。

1.1供应链质量协同工作效率低

现代制造企业大多是由多级供应链协同构成,企业在采购产品检验、加工装配、过程监管、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故障信息,需及时地反馈给供应商,这些信息是供应商进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不健全

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案、质量报检、跟踪记录等信息以纸质的形式呈现,传送于各部门各单位,未进行集中、系统的管理。这给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顿;也给质量信息的共享、查询和追溯造成很大不便;造成质量管理信息分散,沟通不畅,偏差性大,内部受控难以保障,外协加工的精确度难以保证。

1.3成本的压力凸显产品质量亟待改进

质量改进是企业持续优化产品质量,降低总成本的关键手段。若改进过程缺乏数据支撑,则改进方向将难以明确,效果难以验证。如何规范地进行质量改进,降低成本压力,确保改进闭环,在提高供应链整体水平的同时,降低企业外协外购件的质量损失。

2基于信息化管理优势制造业质量管理模式转变

目前,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主要手段。而制造业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深入、效益最明显的领域是设计数字化。企业运用CAM、CAD、CAPP等软件平台,实现了设备设计过程与装配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企业管理系统由研发、生产、质量三大体系组成。研究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数字化质量管理,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构建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3.1质量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3.1.1建立质量信息的集中管理平台

通过构建质量信息平台,收集客户质量信息、设计产品信息、在线信息、售后服务信息、问题反馈信息等,实现产品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采集、跟踪、储存和应用,数据能够有效、精准、全面地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质量效益与成本评估分析有力支撑。

3.1.2建立质量持续改进平台

通过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得到改善,一个基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质量管理工作平台,以设备研发生产、外购外协件采购、制造至售后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实现关键质量管理工作的在线处理及网络化协同,提高质量事件处理的规范性,提高作业处理效率,在线跟踪质量活动改进效果,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

3.1.3建立质量经营管理决策平台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吸收了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及分析方法,以采集基础数据和过程数据的根基上加有序管理,实现多台计算机联网技术辅助、应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动态跟踪的报表定制功能,为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提供详实、精确的分析报告,为质量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2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