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医疗范文1
据了解,移动医疗的范围很宽,各种应用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关键应用主要有:教育与通知、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与培训、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
高通公司(QUALCOMM)全球执行副总裁汪静在接受新浪采访时表示,随着3G技术和终端手机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移动医疗的支撑已经不是问题,预计2010年全球移动医疗所产生的收入可达500亿至600亿美元,而到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终端可能会超过4亿部,从而在手机产业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就经济效应来说,移动医疗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它不仅能推动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未来的服务业重点。在新医改未来三年8500亿的总投入中,医疗信息化占的比重应是很可观的。跨国企业如IBM、微软、戴尔、惠普,本土方案商如用友、东软、神州数码等IT厂商都纷纷涉足医疗市场,与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抢滩商机。另外,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医疗服务也颇为期待,有些人已在享用这样的服务。
《经济学人》近日发表的文章也对移动医疗的发展表示乐观。文章透露,微软公司前总裁、现为全球健康慈善家的比尔-盖茨,近日受邀参加华盛顿的一次大型“移动医疗”会议,并发表讲话。约2400名来自私营与公共部门的无线通信医疗服务提供商,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数十项相关实验项目已在世界各地开展。然而,盖茨先生却提醒参与者不要过早庆祝。他强调,不要以为一个小规模的移动医疗项目在某个地方看上去取得了成功,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它就会成功,除非能够广泛复制。泛美开发银行的Rafael Anta用词则更为谨慎:“我们对此影响几乎不了解,对其商业模式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关于移动医疗的有效性正被日益证实。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登的―项研究表明,简单如用短信提醒肯尼亚HIV患者正确服药这样的事,使得患者对该疗法的依从性提高了12%。美国WellDoc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发现,移动医疗方案依靠行为心理学给糖尿病患者提供控制疾病方面的建议,比使其服用主流的糖尿病药物更为有效。
三种力量助推移动医疗发展
移动医疗有着光明的前景,其中的商业利益剧增是另一原因。一种推动力来自于云计算(提供数据存储并做网上处理)的兴起。微软公司的PeterNeupert表示该技术将给无线医疗带来“变革”。美国新兴企业UltraLing公司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型,使用“云”提供医学影像。美国电信巨头AT&T每年从医疗保健事业中取得40亿美元的收入,最近又新成立一个部门,致力于使用云计算提供无线医疗服务。
第二种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就美国来说,未来数年,美国政府将提供补贴逾300亿美元,用以鼓励医生和医院采用电子病历。美国卫生部的Todd Park表示,美国为人诟病的纸质医疗体系即将迎来数字化,势必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另一种推动力有可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涌现的创意。Dalberg公司(一家发展咨询公司)的VIctoria Hausman在世界银行任期间,调查了海地、印度和肯尼亚的数十种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她预测已在肯尼亚开展的移动银行将大大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企业也在想方设法让病人用自己的手机支付诊疗费、接收补贴凭单等。
移动医疗范文2
【关键词】移动医疗;移动互联;医疗改革
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其的定义是指“通过使用掌上电脑、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技术,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1]。移动医疗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二者往往配合应用。软件是指基于安卓/IOS等系统的各类APP应用;硬件是指移动医疗设备,可具体划分为移动通讯设备(智能手机为主),移动便携设备(PDA/平板电脑/血糖仪等),移动可穿戴设备(智能腕带/睡眠监测手环等),一过性的体内探查/治疗设备(智慧胶囊),以及智能医疗植入设备。
1移动医疗应用进展
1.1国内方面
1.1.1移动医疗软件。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展状况蓝皮书》中指出:“中国移动医疗App目前已达2000多款”。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国内移动医疗APP可以被大致分成四个类型:医生服务类,患者服务类,健康人群服务类和医院服务类。医生服务类APP主要围绕医生这一群体的工作需求展开,功能以建立医生交流平台、医学资讯与讲座会议信息、为医生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提供病案交流学习平台和科研文献检索服务等为主;患者服务类APP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主,主流产品以向患者提供医药相关信息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手机支付、候诊排队提醒、院内地图引导、满意度评价、随访指导等服务为主;健康人群服务类APP以向用户提供生命体征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由于该类APP应用的政策与技术门槛较低且受众广泛,所以最早得到快速发展;医院服务类APP大多为医院信息系统从固定端向移动端移植的产物,功能以辅助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为目的,例如通过移动工具和物联网技术监控医院药品/耗材/医疗废弃物流向等。
1.1.2移动医疗硬件。
国内的移动医疗硬件产品可以划分为院内产品和院外产品两部分。在院外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往往为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主要产品有智能血糖仪、血压仪、智能腕带等健康管理设备,测量所得数据往往可以被上传至特定APP软件使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相关体征,但目前鲜有专业医生参与其后续的健康管理;在院内应用的移动医疗硬件操作人员主要为医生与护士,例如在国内医疗机构已得到广泛应用的移动查房与移动护理,医生通过手持移动设备(例如平板电脑/PDA)进行病房查房、随时调取患者的病历、并可远程开具医嘱,护士也可通过手中的移动设备实时查看并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更新信息,并通过扫码技术对患者的身份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以确保医嘱被准确执行。医生护士避免了携带大量纸质材料的负担,也节省了医院成本。还有医疗机构利用智能眼镜进行手术实况播放,为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提供了有效工具。
1.2国外
1.2.1移动医疗软件。
移动医疗作为远程医疗的一部分,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球一半以上的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在美国,欧洲约占1/5[2]。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对移动医疗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和重点监管,并对从业企业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在美国,医生通过iPad观察患者辅助检查结果早已十分寻常。而WHO在201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58%的地区有手机就医提醒服务。此外,由于美国各州对医患远程医疗行为早已形成相应规定,所以当移动医疗兴起后医生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原本在电脑上进行的医患沟通转移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上。由于国外与我国的医疗环境不同,故而其产品的功能设计也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异,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中获得一定借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通过移动医疗向特定人群推送医疗信息都对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和医嘱依从性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医疗欠发达的肯尼亚,当地医疗机构便通过SMS提醒艾滋病患者按时服药以提高艾滋病治疗效果。而我国的SMS服务已被应用在恶劣天气预警、交通路况提醒等市政服务中。未来我国也可以在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向人们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和疾病防控知识,并为特殊人群(孕产妇、老年人、疾病高风险人群等)定向推送疾病筛查、合理用药、复诊提醒、健康宣教等信息。
1.2.2移动医疗硬件。
在移动医疗硬件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科技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地研发出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医疗级产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移动医疗在全球的发展。例如在移动便携设备中,有只需将其对准额头10秒便可测出心率、血压等7项体征数据的体征扫描仪。在移动可穿戴设备中,日本某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佩戴于皮带与内衣内侧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发出超声波来探测用户膀胱和肠道情况,并通过蓝牙将数据发送至用户手机以提醒用户上厕所,此款应用可为失禁患者和老人带来极大益处。在医疗可植入设备中,某公司开发了一款可被移植在用户臀部、上臂、腹部皮肤下通过每日遥控释放避孕激素的避孕装置。此外,还有被用户吞服后可将其体内信息以短信形式发送给医生的网络药丸等移动医疗设备。此种案例不胜枚举,且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2移动医疗的发展趋势预测
2.1向专科方向发展
经过2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已迈过品牌推广和用户积累阶段,却苦于迟迟找不到合适的盈利方式。主流移动医疗设备厂商仍以出售硬件赚取价值,而借助APP软件以出售服务为主的移动医疗企业则主要靠从海量用户中挖掘潜在客户并为其提供衍生服务(例如注册成为VIP会员)来获得盈利。已有移动医疗企业尝试对健康咨询这类服务面向所有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但用户的付费意愿还有待观察。针对目前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迟迟无法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问题,与其把问题推给用户粘性和政策限制等外部原因,不如从自身产品/服务设计上寻找出路。目前国内医疗的痛点在于“看病难和看病贵”,所以大家纷纷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产品和服务,各种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但应认识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始终在于让健康的人少生病,让得病的人重获健康或至少减轻其痛苦,这才是移动医疗应涉足的核心。所以,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出路一定是向专科发展,移动医疗企业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针对具体的疾病防治开发灵敏可靠的医疗级应用,从医院4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上万种疾病中寻找机会。例如国内某医疗机构与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出围绕帕金森患者病情监控的移动医疗产品就是一例。通过上文对国外移动医疗应用的介绍我们便可以发现,只要能够开发出真正有利于某种疾病防治的医疗级应用,那么患有这类疾病的人群与其背后的保险公司一定愿意为之付费,盈利模式是显而易见的。
2.2向硬件方向发展
同样,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纯依靠移动医疗软件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是极为有限的。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导致其技术门槛更高,受到的政府监管更多,所以目前我国移动医疗发展大多选择绕过诊疗行为等医疗核心问题而从寻找切入点,例如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咨询等服务,而提供这些服务仅通过智能手机和相应APP软件即可完成。但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正如要向专科发展一样,移动医疗也必将从软件发展逐步走向硬件发展。而发展医疗级的移动医疗硬件就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与医疗机构展开密切合作,还要按照与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同样严格的规范来进行移动医疗产品的研发。
2.3向慢病管理发展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的头号威胁。在每年约1030万各种因素导致的死亡中,慢病所占比例超过80%。此外,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也高达68.6%[3]。慢性病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会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易致残等特点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且这种局面还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更加严峻。针对慢性病发展逐渐加剧这一现状,积极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和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患者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将极大影响其疾病发展。在移动医疗兴起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医生无法对慢病人群的疾病发展进行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仅靠患者自觉的防控方式使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控效果一直不佳。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平均控制率不足5%,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0%;糖尿病的控制率仅6%,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0%[4]。而随着移动医疗的介入,慢性病防治的被动局面将有机会得以扭转。一方面,随着医生渐渐接受移动医疗,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范围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借助患者身上的移动医疗设备和APP等工具,医生可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干预;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质量精良价格合理移动医疗设备被投向市场,患者将可以更方便地了解自身的疾病健康状况,提高自身的健康维护意识,实现从“就医治病”到“自我防病”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鉴于我国目前慢性病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笔者认为慢性病防控一定是移动医疗下一步发展的蓝海,且移动医疗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应用也很有可能撬动社会医疗保险的转型。
2.4向商业保险发展
经过多年探索,发达国家移动医疗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和多元化的盈利渠道。服务方可以根据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不同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等一方或多方收取费用。而我们的问题在于我国最大的医疗服务付费方——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付费意愿不高。而其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目前着力解决的领域本来就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险支付的盲区,例如健康咨询和慢病管理;另一方面在于移动医疗投入带来的健康产出不好计算增益;且社会医疗保险严控医疗卫生支出的意志也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方存在一定冲突。不仅如此,社会医疗保险对移动医疗的慢热也影响到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借助移动医疗工具可以减少患者前往医院的次数,从而减少医疗开销,但这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左,所以,在社会医疗保险明确表达愿意为医疗机构的移动医疗行为付费之前,医疗机构并没有发展移动医疗的动力。同样,目前虽已有部分医生采用移动医疗管理自己的患者,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且无明确的收益,其行为多属于志愿服务或为科研目的,难以持久。相信随着医生自由职业政策的逐步放开,医生出于品牌和收入的考虑,未来会有更大的动力将“医院的患者”变成“自己的患者”来对其进行长期管理,但目前让医生应用移动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否尝试以某疾病的防治为试点,将一定时期该疾病的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以打包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第三方(例如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进行管理,由第三方负责该时期内该疾病的全部防治支出,同时以居民相关健康指标来对第三方的疾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管评价。而第三方经办机构出于对成本的考量,必将有动力和精力来发展移动医疗,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强对患者和疾病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而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管办分离,也改变了以往“以治疗过程”为付费依据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转变为“以治疗结果”为导向的中国式价值医疗道路。
3讨论
近两年,在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内外移动互联技术与市场不断发展、人民健康观念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等多重因素促进下,移动医疗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移动医疗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降低医疗开支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面所蕴藏的潜在变革力量也越发得到各方的关注。虽然目前仍面临政策法规/行业标准/产业规划缺失、支付方缺位致使投资变现难、缺乏跨界人才、优质医疗资源参与度不高、患者对第三方机构缺乏信任等诸多困难,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并为之埋首努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移动医疗一定能为医疗服务带来更多的惊喜,一切未知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吴元立,杨宏桥,吴飞,等.电子病历在移动医疗中的研究与发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62-166.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4):10-14.
[3]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2):29.
移动医疗范文3
2014年7月,马海平创立一呼医生,定位于诊后服务。为了到达目标人群,马海平想了两条路:一是医院,二是医生。对于一个互联网人来讲,想要进入医院困难重重,马海平很快发现与院方合作的道路走不通,于是他力主走第二条路。
互联网人永远在考虑客户需求,所以马海平从业务设计上也分析了医生及患者的需求。首先,得有安全感,医生并不希望被陌生的患者骚扰,患者也不希望自己的隐私病例被第三方看到,所以马海平在软件设计时做了一个闭环。其次,提升医生碎片化时间利用效率。与好大夫的电话咨询及春雨及时回复不同,他认为异步沟通既可以让医生碎片时间得到利用,也不会影响医生的正常工作。再次,激励医生,让医生的收入阳光化。一呼医生设计了49、69、99元三档收费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马海平发现患者其实有更高的支付能力。在一呼医生的平台上,已有医生日收入超千元。
为了获取医生用户,马海平也采用了互联网人常用的激励制度,给每个新用户的推荐者以一定金额的奖励。此外,马海平借鉴了在盛大工作时的经历。那时盛大为推广游戏,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网吧老板、资深玩家甚至居委会的大妈等都纳入其中。马海平也找到了这样一个群体,通过兼职等机制,在更广范围内到达更多医生。目前除北京外,一呼医生还覆盖了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在全国已有10万注册医生。
过去一年,也有多家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并得到资本的关注。一呼医生也得到了由华创资本领投的1000万美元。
在创办一呼医生前,马海平曾先后担任百度BD总监和品牌市场总监、盛大在线商业发展总经理、万达电商COO等职位。在获得天使投资后,马海平开始创业,组建了一个以老百度人为主的团队。
在百度工作时,马海平有过与医疗行业打交道的经验。在进入移动医疗这一领域后,他分析了市场上知名的移动医疗公司的成长路径,并结合自身确立了从诊后服务起步的模式。
移动医疗范文4
来自眼科医生的应用体验
美国眼科医生Matt Oliva博士,也是众多医疗行业志愿者中的一员,他参加了“喜马拉雅白内障项目”,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眼部护理服务。在“走出医院”的志愿活动中,Matt Oliva博士一直在寻找一个可靠耐用的办公设备。现在他不再依赖U盘和笔记本,而拥有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手持终端――HP ElitePad 900商务平板电脑。
“ElitePad 900无论是重量、大小,还是续航能力都非常适合移动办公使用。”Matt Oliva博士表示,“我还时常要利用HP ElitePad 900运行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其他医生做展示。我非常信任它!”HP ElitePad 900作为搭载Windows 8系统的商务平板,可以更好地兼容各类办公软件,使工作更加方便高效。Matt Oliva博士认为,HP ElitePad 900可以让医生专注患者,而不为电脑屏幕分心。医生可以手持平板,为行动不便的患者直观形象地说明手术情况,赢得患者的信任。而这份专注和信任,在任何一场手术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HP ElitePad 900还有丰富的配件生态系统,这其中的保护套让Matt Oliva如获至宝。除去起到保护平板的作用外,利用保护套,Matt Oliva可以更加稳当地用手托住平板,这让他在工作展示和分享的过程中轻松自如。
工作方式的改进,可以使人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移动办公的需求在医疗行业日益凸显,HP ElitePad 900也凭借在医疗领域的诸多成功应用案例,越来越受到医疗行业精英们的认可和青睐。
优越体验来自高端技术
HP ElitePad 900采用X86架构处理器,搭载Windows 8操作系统,能够完美支持标准版的Office。配备惠普Smart Jacket保护套,加上其额外的超薄扩展电池,HP ElitePad 900可以实现长达18小时的有效续航时间。此外,HP ElitePad 900还拥有外接扩展坞,拥有标准USB、VGA、HDMI、以太网借口,以及读卡器插槽等,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轻松应对各种办公需求。
移动医疗范文5
足不出户询医问诊、家庭医生24小时驻家服务……,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在远程医疗基础上发展衍生出的移动医疗让人们美好的愿景有了落地的可能。移动医疗并不算是太新鲜的移动互联商业形态,春雨医生、丁香园与好大夫在线等平台早已奋斗多年,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各平台盈利模式不断受到质疑,病患也逐渐感到“小病不用去看,大病看不了”。移动医疗平台各种转型,甚至倒闭成为2015年下半年的主流趋势。为何躺在“万亿级市场”上的移动医疗平台飞不起来?
等风不如请风
借势而起是不错的状态,可没势可借时为何不自己造势呢?想要分享一个“万亿级市场”的成长红利,尤其是分享行业导入期的高增长红利,除了在风口上卡位以外,更需要移动医疗平台自身乃至整个市场的努力。而医患想要得到更高的医疗模式,也需要推动并适应整个医疗环境的改变……
商业模式的探索:小到挂号预约,大到综合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本身覆盖较广,各个从最初一拥而入的“轻问诊”到现在专精细分应用领域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形态模式的探索,移动医疗平台在培育消费者的同时,也接受着市场的再教育。当然,成长本身是需要代价的,高红利的分享本身就需要付出较高的试错成本。对于众多医疗平台而言,尝试颠覆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形态以前,首先要思考的是生存问题。
政策扶持的明确:借“互联网+”的大势,移动医疗爆发式发展,为医疗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互联网医疗仅可做健康咨询,不可诊治患者。风风火火的互联网医疗刚发展起来,就被局限在轻问诊未免失落。这本身和国内医疗市场状况有关,不过作为新兴行业,政策层面的引导和扶持,无疑能让移动医疗平台在正确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稳、更快一些。
移动医疗范文6
【关键词】保护性医疗;移动医疗;健康类App;医患关系
保护性医疗是医方为保护患者生命健康权益,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对患者隐瞒病情、治疗手段、治疗风险等信息,以避免对患者形成不良身心刺激,影响治疗效果的医疗措施[1]。由于我国重生讳死的文化特点,保护性医疗是我国临床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医疗措施[2]。伴随着近代社会人权运动的不断高涨,传统医事父权主义的医疗行为的正当性不断受到怀疑和冲击,患者越来越多地强调自己的知情权及同意权。知情权是患者对与其疾病相关事项知晓了解的权利;同意权是患者在充分“知情—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后的自主决策权[3]。保护性医疗与知情同意权两者间在是否告知病情问题上存在本质的冲突及矛盾,一直以来未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4]。移动医疗(mhealth)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5]。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为医疗短缺的情况提供了新的解决手段。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医院已经开始应用移动医疗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院内预约挂号、候诊排队、查询检查检验结果及慢性管理等[6]。其中查询检查检验结果的服务流程大多为患者做完检查后可直接在手机上获知自己的检查结果而无须等取报告单,若需实物报告单时,可选择到医院自助打印机打印即可[7]。因此,患者仅需下载医院App客服端便可获知自己的检查结果,从某些检查结果便可大致推断自己所患疾病,如超声检查结果示肝实质性占位病变或肝癌可能性大,又或病理检查结果示肝细胞癌,进而推断出所患疾病。虽然此服务大多开展于医院门诊及体检服务[8],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智能手机及4G网络的迅猛发展,不久的将来,医院App业务范围将覆盖至所有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可以看出,移动App的应用使病情隐瞒变得不再容易,当保护性医疗这块面纱不复存在时,医务人员该如何直面患者,告知其血淋淋的事实,如何应对患者失控的情绪及各种不理智的行为,如何帮助患者平稳地度过这一急性应激阶段,这是我们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1移动医疗带来的冲击及问题
1.1对医患关系的冲击
无数的事实表明,“纸是包不住火的”,随着重病患者疾病的恶化,放疗、化疗的应用都会让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加之若移动医疗的出现及广泛应用,会使年轻一代的患者轻而易举就能获知自己的病情,此时若沿用保护性医疗模式,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相互演戏会让患者有种受欺骗的感觉,让患者感觉不到真正的关怀,甚至令他们痛不欲生。当善意的谎言被揭穿时,医护人员、重病患者和患者家属三者之间的冲突爆发,有相当部分的人将矛头指向医护人员,此时最难堪、最左右为难的往往是医务人员,将独自忍受患者愤怒、悲痛、否认等歇斯底里的情绪和家属的指责及抱怨,乃至暴力行为[9]。此时,如何重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如何重新获取患者的信任,如何说服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及作出恰当的医疗决策,对医务人员将是个严峻的考验。
1.2对医务人员告知技巧与告知技术的考验
移动医疗的逐步出现及普及,将使重病的告知问题由“是否告知”的“原则性”问题逐步转变为“如何告知”的“技术性”问题。且由于癌症等重病的治愈困难和预后差,艾滋病等疾病的敏感性,病情告知不能像普通感冒那样简单明了和直截了当的进行,需要较多的艺术及技巧[10]。此外,我国的医务人员长期身处保护性医疗模式的背景下,对重病大多采取的是不告知、部分告知或从轻告知,自身较少主动地思考及学习重病告知技巧及技能。一旦完全性告知模式到来,医务人员能否跨越重病告知的障碍,真诚地与重病患者沟通和交流,能否在“告诉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中取得最大的平衡,达到实事求是原则和人性化原则的完美结合,将是其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1.3对重病患者后续的心理支持的考验
研究表明,刚刚获知癌症诊断结果时,63.6%的患者会存在怀疑与否认、悲痛、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11]。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未被及时疏导及处理,就会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与护理中,而持续不良的情绪会抑制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促使病情进一步恶化[12]。不但不能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还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移动医疗出现后,患者可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的病情,这就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在制定患者治疗方案的同时还要充分关注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反应,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实施及时的心理干预,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有效地帮助他们度过这一急性应激期。而目前,临床工作如此的繁忙,医护人员疲于应付基本的治疗和护理,难有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及交流[13],且由于国内大多数临终病房缺乏志愿者、心理医生、牧师等辅助人员的参与,重病患者及家属缺乏足够的关怀及照护,心理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心理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及得到妥善的处理,这将是移动医疗普及后带来的又一考验。
2移动医疗带来的机遇
2.1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利于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学科,患者在信息不对等、对自己患病情况不了解的情况下,很难作出正确的医疗处置决定,更难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14]。患者生病就医,本该对自己的疾病享有绝对的知情权,并有权参与任何医疗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选择。移动医疗的出现,有利于患者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疾病治疗中来,主动配合医疗和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倘若患者时日不多,移动医疗能让患者在为数不多的时间内达到一种相对较高质量的生存状态,让患者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完成一些未竟心愿。此外,移动医疗出现后,也能减少隐瞒式告知所带来的不遗余力救治的情况,让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及使用,有利于社会公众的利益。
2.2有利于维护医护人员的权益,保护医方利益
我国的《民法通则》《执业医师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对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均有详细规定,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对患者实行保护性医疗措施,并取得患者家属和有关人员的配合。”《执业医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的不利后果。”但对保护性医疗的概念、适用的范围、实施途径等没有作出明确的立法解释,只有《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十条第二款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中提到:“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利。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家属。”保护性医疗由于缺乏标准的判断依据,医务人员在是否告知的问题上总是处于难以操作的尴尬境地,且在立法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医方还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移动医疗出现后,患者可以主动获取个人疾病的信息,促使选择性或全部式告知模式成为我国主流的告知模式,减少了保护性医疗的发生,降低了医方在知情同意与保护性医疗的问题选择上的矛盾境地,有利于保护医方的权利。
3移动医疗对我国保护性医疗的思考
信息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的出现,一方面使我们享受了便捷的医院服务,同时也给我们传统的理念及思考方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若要正确应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3.1构建病情告知的环境
基础研究表明[11],一个人的死亡态度与重病告知态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有什么样的信仰和死亡态度,就会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重病告知。因此,要减少选择性或全部性告知所致的影响,大众需要正确的死亡观,社会需要利于重病告知的环境。要做到这点,开展普适性的死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学校教育、媒体杂志、科普读本等进行宣传,教育内容包括[14]死亡的概念及过程,哲学、宗教的死亡观,各年龄对死亡的态度,死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失落及悲伤的处理等。通过死亡教育,改变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构建适合重病告知的环境,减少移动医疗出现及普及后,患者得知重病后所产生的不良身心反应,减少各种意外的发生。
3.2实现告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国内研究表明,医务人员对癌症病情告知所持的态度较慎重,不十分赞同将实情完全告知患者[11]。与此相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医疗坏消息的告知是可行的[15]。但是,如何在“告诉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中取得最大的平衡,这就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管理[16]。首先,医护人员应摈弃重病不告知的传统认识,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增强病情告知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其重病告知的责任感;其次,应自觉加强与医疗有关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探讨重病的告知人员选择、最佳的告知时间、告知内容的多少、程度及步骤等,并将这些重病的告知策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医务人员易于掌握及学习的标准化的沟通流程,让大家有章可循,有条可依,从而让重病告知更温情、更人道、更科学、更理性。
3.3促进临终关怀学科发展保护性
医疗之所以得以长时间存在,是患者家属或医务人员在预测患者知晓病情后可能出现的强烈心理反应及各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效果,或者不愿在亲人身体受到疾病摧残时,使其再经受重病所致的心理打击[17]作出的保护性选择。因此,若要应对移动医疗出现后,患者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需要大力推进我国临终关怀学科的发展,以提高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18]。针对患者获悉病情后出现的“否认-愤怒-交涉-抑郁-接受”等各种心理变化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学会评估及发现临终患者的各种异常情绪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及帮助,以减少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通过临终关怀的开展,消除临终患者内心的恐惧,帮助患者以理智安详、有尊严、无痛苦的状态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我们可以肯定,当移动医疗广泛出现及普及后,保护性医疗将会不复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对大众进行死亡教育,树立豁达的死亡观,积极学习正确的告知技巧,并加强对重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知晓疾病后的各种严重心理问题,减低由此带来的各项伤害,以求达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生死两无憾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赵洁,王凌云,陈小冬,等.家属对癌症晚期患者病情告知及态度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31):3766-3769.
[2]周宁,段云友,袁丽君.在中国开展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会面临哪些挑战?[J].医学争鸣,2010,1(3):47-49.
[3]吴燕.医学人文是一只不下蛋的鸡?——读《医学是科学吗》与《人的医学》[J].中国医院院长,2009(22):88-90.
[4]杨自根.保护性医疗与患者知情同意权冲突的化解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1,32(17):23-24,41.
[5]百度百科.移动医疗[EB/OL].(2012-07-28)[2016-10-03].
[6]顾盼.孕期保健移动医疗App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7]郝佳,苏慧,赵彬彬,等.手机App在数字化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9):57-60.
[8]高晶玫.手机App客户终端在门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11):36-38.
[9]朱水华.对市场经济背景下医患信任危机的思考[J].医学争鸣,2014,5(2):60-62.
[10]孙美艳,张林,张晶,等.HIV感染父母对子女告知病情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1):22-25.
[11]曾.癌症告知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12]洪静芳,张伟,宋永霞,等.老年癌症患者心理困扰的现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92-96.
[13]寇博轩.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苏州大学,2013.
[14]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23-229.
[15]达庆东,瞿晓敏,樊民胜.患者知情同意权实现的伦理思考与法律保护[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1):23-25.
[16]孙菲菲,王娜,苏静,等.我国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32-34.
[17]练睿,林江涛.癌症患者知情同意权的调查与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