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移动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移动技术范文1
中图分类号:P44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十年中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总是带动企业的创新随之前行。事实上,新技术与企业的结合能在创新工作方式、降低成本、抵御风险,更重要的是提升企业效率等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已经起到核心作用,这不仅表现在其侧面的辅助作用,更表现在为企业增添发展动力方面。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已经使得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纸办公、远程协助、智能供应、辅助决策、电子通讯等等这些流行的新科技已经应用到现代企业的方方面面。事实上,商业创新的下一个巨大成果将是移动通讯下产生的新型服务,移动技术将产生高附加值工作,使得人们的工作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移动技术也是一次深远的社会变革,在为企业增加新的潜在客户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1.移动技术的发展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未来社会各个行业新的业务和应用将随之不断涌现。移动计算正是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随时能够交换和处理信息所提出, 业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引入了移动计算的信息化平台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 综合信息化平台不但要达成业务网络和传递网络的互联互通, 还要具备移动或无线的运作能力。第二, 可移动性将会带来自由性和自如性, 这是丰富工作方式的充分条件, 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第三, 让更为灵活的信息真正具有时空价值和可转让性, 进而有机地在行业内化竞争为合作, 化封闭为共赢, 激活固化的产品和服务, 使企业和行业更加轻松面对机遇与挑战, 使运营者富于想象力。这些都是构筑一个行业信息平台的必要条件。
移动计算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通信、计算和移动。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实在移动计算这个概念提出之前, 人们对它的三个要素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而移动计算是第一次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它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 通信系统的容量可以通过计算处理而得到提高。移动计算, 由于它是一个大融合的综合工具, 所以它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为信息化“锦上添花”。首先, 它可根据应用者不同的需要融合各种通信网络和技术, 以达到效用的完全性; 其次, 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 能够使两者在行业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 它可以将企业管理工具和业务工具融入信息化的大体系之中, 使企业的管理、经营决策的做出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平台之上, 因而大大增加了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虽然移动性可以给计算和通信在行业内带来新的应用, 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面对无线移动环境带来的挑战。在无线移动环境中, 信号要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因为会有移动的因素, 给信号带来时间地域和频率地域弥散、频带资源受限、较大的传输时间延缓等等问题。这样一个环境下, 引出了很多在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中未遇到的问题。第一,信号通道可靠性问题和系统配置问题。有限的无线带宽、恶劣的通信环境使各种应用必须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可能断开的物理连接上。在移动计算网络环境下, 移动终端位置的移动要求系统能够实时进行配置和更新。第二, 为了真正实现在移动中进行各种计算, 必须要对宽带数据业务进行支持。第三, 如何将现有的主要针对话音业务的移动管理技术拓展到宽带数据业务[2]。第四, 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计算网络中的成熟技术移植到移动计算网络中。当然,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 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迈入一个全新网络世界。那时候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将会如何, 我想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2 为什么要将移动技术应用到企业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设备和技术能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新的机遇。迪波特(2006 年)指出,企业管理与移动技术相结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企业信息管理和提升效率的重要因素。现在拥有更强大功能的移动电话随处可见,对每个机构和企业来说都蕴藏巨大商机。移动设备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向客户提供更好服务的重要工具。上面提到,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处理工作,台式电脑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小型的手持设备,如 Palm、Android 等等,已足够处理业务程序。将移动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员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同时可以减少工作空间和设施的需求。因此,应该意识到企业使用移动技术的益处。拒绝在企业运营中引入移动技术的企业和单位必将落在竞争的下风。
2.1 移动技术的优势
英国网站 指出,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对现代商业运营有着积极的影响,可能成为推动全球商业的动力,原因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持设备了解想要了解的市场信息和数据[3]。采用移动技术的优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提升服务质量。通过使用现代移动技术,工业部门能够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例如,员工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处理紧急呼叫并实时解决问题。移动技术还可以加速订单送货以避免客户的等待时间等等。②提高生产力。随着 3G 技术推向市场,移动设备和技术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进行视频通话,通过 WiFi 技术连接到互联网,分享大块头文件,使得企业效率得以大规模提升。③更具灵活性。随着移动设备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的功能空前强大,几可媲美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而与台式机和其他传统设备相比,其体积相当小巧,更受经常旅行的职员的青睐。
2.2 移动技术的劣势
上面提到,企业应用移动技术能带来诸多优点。但另一方面,其缺点和劣势也不容忽视。主要在以下三方面:①接收范围。虽然移动技术发展迅速,但其接收范围仍有局限。某些地域依然不能接收到通讯信号,更不用提无线互联网的接入。而如蓝牙技术,其最远通讯距离也限制在 30 米内。②安全问题。当我们接入互联网的时候总是存在风险,比如大量的病毒充斥网络,而移动技术也面临同样问题。常有通过无线网络和蓝牙系统广泛传播的移动设备病毒,同时黑客通过拦截数据传输偷取文件和信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③数据传输率问题。移动宽带用户所能使用的带宽通常低于传统宽带使用者,因此移动宽带的数据传输率依然有限,尤其是在传输大量数据和文件时尤其明显。
【结束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了很多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而移动技术的使用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变革。我们在看到移动技术所带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它所具备的缺陷。随着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使用移动技术必然是时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李敏.运营商建设和应用ASON网络浅析[J]. 电信快报. 2009(12) .
移动技术范文2
整合提升应用
企业级移动商务应用最大的难点就是技术整合要求高。怎样传递、存储、过滤、选择、应用这些手机用户商务应用造成的海量数据,对服务商来说都是极大的技术挑战。“总体来说,移动商务的技术开发要求服务商必须同时熟悉企业应用、互联网应用和移动应用,并且能够将各种应用融会贯通,实现无缝链接,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都会对整体开发造成不利影响。”韩海晏表示,“这种高度整合性对服务商的综合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即使是在汇集众多技术精英参与研发的移动商街进入α内测,并将于近期实施β公测之时,韩海晏仍谨慎地表示,移动商街进入内测阶段,只意味着用友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初步完成了完整的技术架构设计和功能开发,其应用体验仍需在下一步进行公开测试,未来的挑战是巨大的。
而经过复杂的技术挑战和对整合能力的严峻考验之后,移动商街则将以最简单易用的面孔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移动商街提供的将是无形但是无所不在的服务,区别于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移动商街会把所有复杂问题全部置于后台,简单到让所有能打电话、会发短信的人都会使用。
细分赢造商机
移动商务是从SP兴起的。而SP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商资源而非专有技术。目前国内数千家SP大多依靠短信群发、图铃下载等简单模式生存,这种简单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级移动商务面前毫无竞争力。
与此相对的是,目前社会上精准传播和营销正成为许多企业和商家的迫切需要。而手机传播是点对点的,精准、实时,非常适合于个性化的互动营销。这种个性化营销能够实现的背后支持正是数据挖掘技术。
移动技术范文3
【关键字】移动微件 移动互联网 Web2.0 移动业务
1 微件及移动微件概述
Widget是指利用Web技术,通过XML和JavaScript等来实现的小应用,可以分为桌面Widget和Web Widget。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嵌入式设备的发展,Widget逐步在手机和其它终端上得到应用,继而延伸出移动Widget、TV Widget等嵌入式终端的表现形式。截至2008年3月,全球各大Widget平台上的应用已经超过20万个,用户累计下载量超过50亿次。按照使用设备的不同,这些Widget可分为 移动Widget和PC Widget;按照使用资源的不同,则可分为本地Widget、Web Widget以及混合Widget;按照实现业务种类又可以分为信息资讯类、媒体娱乐类、生活工具类、社区交友类等。
后来,Widget这个概念被引进到网页内部,形成Web Widget,典型的代表有Facebook Widget、Google Widget等。Web Widget并不需要一个专门的Widget Engine,只是网页中的组件,需要通过浏览器来运行。
移动Widget是将Widget引进手机以支撑移动业务而形成的一个概念。什么是移动 Widget?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也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但是Widget的技术思路和展现形式,使其成为手机应用的主要展现形式。
Widget是典型的自治应用,可以显示和更新远端数据,允许单一下载和安装在客户机或者移动设备。如同开发者的HTML文件,开发者的Widget依赖于各种文件格式和规格,以建造一个用户接口、脚本、封装、数字签名以及部署其应用。
2 移动微件主要方案对比
虽然移动微件的实现方案很多,但是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真正具有标准化前景的方案有四种:W3C方案、OMTP BONDI方案、诺基亚的WRT方案、中国移动的JIL Widget方案。
2.1 W3C Widget
自2006年起,W3C开始制定Widget草案,目前由Web Applications(WebApps) Working Group负责。
图1是一个典型的Widget架构(源于W3C),最下一层称为主机运行时环境,通常是一个软件引擎,或提供功能的网页浏览器。大部分的环境主机运行时,通常会支持HTTP、IRIs、Unicode、HTTP,以及ECMAScript/JavaScript、CSS、DOM,其中还包括为了展现多媒体资源需要的支撑技术。
目前,此草案系列公开了以下几个规范,表1列出了各规范的时间规划。以目前来看,其推进计划明显滞后。
各规范的内容大致如下:
(1)《Widgets 1.0: Requirements》:针对打包、配置文件、程序语言接口、用户体验、安全与数字签名等内容提出Widget总体需求。
(2)《Widgets 1.0: Packaging and Configuration》: 涉及到资源文件的文件类型、内容、路径,打包方式,描述文件元数据等;规定Widget需用ZIP算法打包,并使用wgt作为文件扩展名;配置文件需用统一的文件名:config.xml,放在Widget包的根目录下;并进一步规范了配置文件所应使用的源数据及其语义:Widget,name,description,author,license,icon,content,feature,param,preference。
(3)《Widgets 1.0: Digital Signatures》:数字签名用于验证Widget包的完整性,需使用signature1.xml作为文件名,放在Widget包根目录下;并同时规范用户对签名文件的处理流程。
(4)《Widgets 1.0: APIs and Events》:定义Widget对象提供给应用程序(如jacascript脚本)调用的接口,具体包括一个Widget接口,其中包含如下属性:viewMode,locale,identifier, authorName,authorEmail,authorHref,name,description,version,width,height,preferences。如下方法:onmodechange,hasFeature,openURL,getAttention,showNotification。
(5)《Widgets 1.0: Access Requests Policy》:定义默认情况下的安全策略、安全声明格式以及对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目前尚无实质内容。
(6)《Widgets 1.0: Updates》:定义了Widget更新需使用统一命名的update.xml文件名,并规范了此文件中需使用的元数据和更新处理流程。
(7)《Widgets 1.0: URI Scheme》:规范化Widget内部所使用的URI的语法和模式,目前尚无实质内容。
2009年7月3日,W3C DAP工作组(Device APIs and Policy Working Group)成立。DAP制定终端侧API,通过这些API,互联网应用和微件(Widget)能与终端提供的服务交互,如日程、地址本、摄像头等。同时,该工作组还研究制定安全框架,该框架管理对API的安全访问/调用。
应该说,由于W3C在互联网领域以及Web标准制定上的权威性,W3C的标准是最具有指导价值的。但是,由于W3C标准需要广泛征求各方建议,充分吸纳各种输入文稿,所以其制定速度较慢。因为草案较多,制定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因此至今仍未关于Widget标准的正式国际规范。
此外,对运营商采用Widget开展业务来说,由于W3C并未规定相关的平台侧技术要求,可能会造成具体运营时的困难。在具体的API定义上,W3C也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影响Widget可移植性的主要因素,如果W3C标准要进入实际运营环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2 OMTP BONDI
OMTP是由国外8家具有影响力的移动运营商组成的联盟,致力于移动应用的编程接口的标准化工作,针对Widget成立了BONDI项目,包含如下两项规范:
(1)《BONDI:Interfaces》:移动设备底层能力调用接口的标准化。
(2)《BONDI:Architecture_Security》:移动设备底层能力调用的安全架构。
OMTP将来打算将BONDI项目形成的规范推向W3C Widget,已于2008年8月与W3C签订了备忘录。因此可以认为OMTP BONDI与W3C Widget是相互兼容的。
BONDI由几个相关的规范组成。
移动技术范文4
一、标准MIPv6切换工作原理
1.1 MIPv6中的基本概念
在标准移动IPv6技术术语中,常用到以下几个专有名词:(1)移动节点(Mobile Node):物理上能够从一个链路接入点移动到另一个接入点的移动主机节点。(2)家乡链路(Home Link):对应于移动节点家乡子网前缀的子网链路。(3)家乡地址(Home Address):在家乡链路上分给移动节点的唯一可路由单播地址。当移动节点有多个家乡链路网络前缀时,一个移动节点可以使用多个家乡地址。(4)家乡(Home Agent):移动节点家乡链路上的某台指定路由器。当移动节点离开家乡时,负责截获家乡链路上发往移动节点家乡地址的数据包,封装后再通过隧道转发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5)外地链路(Foreign Link):除了其家乡链路之外的任何链路。(6)通信节点(Correspondent Node):所有与移动节点通信的对端节点。(7)绑定(Binding):移动节点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关联以及关联相应的生存时间。(8)注册(Register):移动节点向家乡或者通信节点注册移动节点的绑定,通过绑定更新和绑定应答实现。进一步分为家乡注册和通信节点注册。
1.2 MIPv6的标准切换过程
如果移动节点处于家乡链路中,配置方式与位置固定的主机相同。当移动节进入外地网络时,切换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底层协议进行L2链路层切换;之后是网络层即IP层的切换,由于IP层切换技术相对复杂,这个过程也是MIPv6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步骤:(1)移动节点通过路由通告消息中的子网前缀获得一个或多个转交地址,并进行重复地址检测(DAD)。(2) 如果测得转交地址可用,移动节点向家乡申请注册,建立绑定。家乡此后用邻居通告消息,截获所有发往移动节点家乡地址的数据包,通过隧道发往移动节点。(3)移动节点直接发送分组给通信对端。当通信节点也支持MIPv6时,使用路由优化方法,移动节点与通信节点直接注册自己的转交地址,此后移动节点和通信节点直接相互通信,不需要经过家乡转发,解决了MIPv4中三角路由的问题。(4)对端通信节点给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时,先根据目的IP地址查询绑定缓存,如存在绑定匹配,则直接发给移动节点。如果没有绑定匹配,则发给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仍然将数据送到移动节点的家乡链路上,经其家乡通过隧道方式转发给移动节点。(5)移动节点通过收到家乡转发来的数据包,判断通信节点没有自己转交地址的绑定缓存,进而可以向通信节点发送绑定更新。
二、F-MIPv6切换技术
为了解决MIPv6中切换延时过长的问题,IETF工作组在RFC4068中提出了F-MIPv6协议即快速切换技术。包括预先注册快速切换方法和过后注册快速切换方法。
在标准MIPv6的设计中,链路层与网络层分割明确,只有在完成二层切换后才能进行三层切换工作,导致了移动IP的固有时延。预先注册快速切换方法允许移动节点在还没有完成L2层的切换时就可以启用L3层切换的部分操作,可以由移动节点或先前接入路由器(PAR)发起。
以移动节点发起切换为例,切换流程如下:(1)移动节点向先前接入路由器(PAR)发起路由器请求消息。(2)PAR返回路由器通告消息,在消息中含带了新的接入路由器(NAR)的消息,包括网络地址、前缀、链路层地址等信息。(3)移动节点生成新的转交地址,向PAR发出快速绑定更新消息。(4)PAR收到该消息后在新、旧转交地址间建立隧道,向NAR发切换发起消息。(5)NAR对新的转交地址进行重复地址检测(DAD),若重复则重新分配新转交地址并在切换确认消息中将结果告知PAR。(6)PAR向NAR和移动节点回复快速绑定确认消息,然后通过隧道把发往原转交地址的数据送到NAR,NAR将这些数据暂存。(7)移动节点到达新的子网,向NAR发送快速邻居通告消息,从NAR接受缓存和新来的数据。
在L2的切换完成之前,预先注册快速切换方法不一定保证能够完成,此时可以采用过后注册快速切换方法。该机制允许PAR和NAR之间通过二层信息,建立双向隧道,移动节点在新的子网中仍然使用旧的转交地址建立连接,减少对实时应用的影响。过后注册快速切换方法是对预先注册快速切换方法的备份和必要补充。
三、H- MIPv6切换技术
H-MIPv6即层次型移动IPv6,它的主要思想是将区域划分,在每个区域中由一个指定的“移动锚点”(MAP)进行管理。MAP是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中的路由器,它可以位于移动网络的任意层次中。
支持H-MIPv6的移动节点以无状态自动配置方式获取链路转交地址(LCoA)和区域转交地址(RCoA)。LCoA是基于当前接入路由器默认的路由器通告产生的移动节点地址,RCoA是基于锚点的网络前缀配置形成的地址。移动节点在同一MAP域的不同接入路由器链路下,具有相同的RCoA和不同的LCoA。
只有当移动节点在不同的MAP域间进行切换时,才需要更换RCoA,向MAP、家乡、通信节点进行绑定更新。
应用H- MIPv6技术,当移动节点进行MAP域内切换时,网络上总开销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丢包率都有所减小。但由于增加了网络逻辑结构的复杂度,当移动节点进行MAP域间切换时,总开销、延时和丢包率反而高于标准MIPv6。在部署了多MAP的H-MIPv6网络中,如果MAP点设计得不合理,将使MAP成为数据传输的瓶颈。因此,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算法的MAP自动选择机制。
四、F-H-MIPv6切换技术
以上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F-MIPv6比标准MIPv6减少切换的时间,但注册过程仍产生较多额外开销。H-MIPv6虽然减少了部分切换的开销,但增大了网络逻辑结构和路由算法复杂度,甚至增加了切换时间。人们将两者优点相结合,提出了F-H-MIPv6技术,既在结构上分层,又在切换时采取预判注册及缓存隧道机制,将F-MIPv6的预注册方法应用于H-MIPv6的结构之上。F-H-MIPv6技术在不同的MAP区域之间进行切换时,与F-MIPv6的区别是:在建立快速存贮转发隧道时,是在MAP与新的接入路由器(NAR)之间建立隧道,即原MAP起到PAR的作用。
五、小结与展望
移动技术范文5
关键词: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技术保障
总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等特点;然而,移动支付虽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类似密码破解、信息复制、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对移动支付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解决。
2.移动支付的概念和优势
2.1 移动支付的概念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技术将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2.2 移动支付的方式
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支付距离远近分为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现场支付是利用内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短距离通讯)芯片的手机,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充值,掌中视频就属于远程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又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的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2.3 移动支付的特点和优势
移动支付业务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与其他在线支付业务相比,移动支付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支付灵活方便。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通过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或者发送短消息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
(2)支付成本低。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而且用户只需要支付很低的电话费或短消息费用。
(3)有利于调整价值链,优化产业资源布局。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3.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3.1 移动支付安全特性
移动支付的整个交易过程是完全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移动支付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安全特性:
(1)保密性。由于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终端设备与WEB服务器之间传输的交易信息,很可能在传输过程中遭到非法攻击,被非法用户获取、修改,如何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移动支付的基础。
(2)数据完整性。移动支付交易必须保证交易不被破坏或干扰,交易内容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确认数据信息没有被改变,也就是信息在交易的处理过程中不能被任意加入、删除或修改。
(3)不可否认性。移动支付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传输消息的服务,当接收方接收到消息后,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向第三方证明这条消息来自某个发送方,使发送方不能抵赖发送过这条消息。同时,当发送一条消息时,发送方也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个接收方的确已经收到这条消息。
3.2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现状
安全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可能隐藏的安全问题表现如下:
(1)手机本身的安全存在隐患。利用手机进行现场支付很容易造成密码的泄漏,再者,随着智能机应用的普及,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黑客使用病毒盗取用户的手机PIN码、网银密码,导致用户账户被盗刷的现象屡见不鲜。
(2)缺乏身份识别。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必须对参与交易的合法身份进行识别,由于移动支付涉及到银行、商家、用户等多个实体,如何解决合法身份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3)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小额支付业务通常是捆绑在手机话费中,而有不少手机号并没有采取实名制,因此造成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并不少见。信用意识以及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着移动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
4.移动支付安全技术
针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WPKI等相关技术手段来解决。
4.1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在交易过程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技术,以保证操作者拥有合法身份,通常采用静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等认证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的安全需求决定不同的认证方式:小额支付通常采用移动电话号码和固定密码认证的方式;大额支付可采用固定密码和动态密码的方式来提高安全性;以WIM为基础的移动PKI认证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两种要求。
4.2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又称电子加密,可以区分真实数据与伪造、被篡改过的数据,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是实现数字签名的主要技术,它有两个密钥:一个是签名密钥,它必须保持秘密,称为私钥;另外一个是验证密钥,它是公开的,称为公钥。用户在提交单据和帐号信息后,同时生成一个私钥和证书,然后将该帐号连同证书和签名文件作为一个包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签名帐号信息后,首先去CA中心验证此证书的合法性,来确定发送方的身份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则用证书中的公钥来验证传输来的文件是否是发送方所签署的。
4.3 WPKI技术
WPKI即“无线公开密钥体系”,它通过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以及证书管理策略,有效地建立了安全有效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WPKI中使用两个不同的公开密钥:一个用于密钥交换(其证书可用于身份认证),另一个可用于数字签名,这样有效地将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分开。无线PKI的架构包括无线终端、注册中心(RA)、证书认证中心(CA)、目录服务器和无线网关等。注册中心负责接受用户对证书颁发、撤销等请求,认证中心负责证书的颁发和管理,证书内容包括使用者的姓名和公开密钥、证书有效期等信息,和CA对这些信息的数字签名。目录服务器用来存放证书、CRL等供用户查询、下载,无线网关完成无线和有线环境协议的相互转化。在安全协议WTLS中,服务器和客户(如果服务器要求的话)分别利用其公钥证 书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身份。
为了适应无线应用环境,WPKI对传统的PKI作了相应的优化工作,如采用压缩证书格式,减少了存储容量;采用椭圆曲线算法,提高了运算效率,并在相同的安全强度下减少了密钥的长度。
5.总结
日益增多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给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的沃土。未来手机支付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而安全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在研究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同时,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交易流程、加强信用管理,加大安全芯片、智能读卡设备等的研发力度,共同推动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应用。
移动技术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协议;接入方式
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用手机直接进行即时信息查询,或者用手机QQ客户端、飞信客户端与别人进行通信,或者将自己即时拍摄的照片上传到某个网站上,这些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实用的移动互联网。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一、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
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各种应用APP通过开放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获得用户交互支持或移动中间件支持;互联网协议簇负责网络层到链路层的适配功能;操作系统完成上层协议与下层硬件资源之间的交互;硬件\固件则指组成终端和设备的器件单元。
注:移动中间件层有多个通用服务元素构成,包括建模服务、存在服务、移动数据管理、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时间通知和环境监测等。
互联网协议簇主要有IP服务协议、传输协议、机制协议、联网协议、控制与管理协议等。
二、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
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无线接入方式,根据覆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无线个域网(WPAN)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无线城域网(WMAN)接入和无线广域网(WWAN)接入。
(一)WPAN主要用于家庭网络等个人区域网场合,以IEEE802.15为基础,被成为接入网的“附加以公里”。其中,蓝牙是目前最流行的WPAN技术,其典型通信距离为10m,带宽为3Mbit/s;其他技术,如超宽带(UWB)技术侧重于近距离高速传输;而Zigbee技术则专门用于短距离的低俗数据传输。
(二)WLAN主要用于商务休闲和企业校园等网络环境,以IEEE802.11标准为基础,也就是众所周知的Wi-Fi网络,支持静止和低俗的移动。其中802.11g的覆盖范围约100m,带宽为54Mbit/s。Wi-Fi技术成熟,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中,已在机场、酒店、校园等公共场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WMAN是一种新兴的适合于城域接入的技术,以IEEE802.16标准为基础,常被称为WiMax网络,支持中速移动,视距传输可达到50km,带宽可至70Mbit/s。WiMAX可以为高速数据应用提供更出色的移动性,但在互联互通和大规模应用方面上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WWAN是指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如3G)实现互联网接入,具有网络覆盖范围广、支持高速移动性、用户接入方便等优点。基站覆盖范围可达到7km,室内应用带宽可达到2Mbit/s,但在高速移动时仅支持384kbit/s的数据传输。目前三种主流3G制式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应用,其共同目标是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此外,现在以GPRS、EDGE等数据通信技术为代表的2.5G移动通信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WWAN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
三、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移动性管理:支持全球漫游,移动对终端和移动子网是透明的;
(二)多种接入方式:允许终端接入方式的多样性;
(三)IP透明性:网络层使用IP协议簇,对底层技术不构成影响;
(四)个性化服务:提供用户指定信息;
(五)安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提供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用户服务质量保证;
(六)寻址与定位:保证各用户通信地址的唯一性,能够全球定位,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服务。
移动性管理技术是移动互联网中最具挑战性的技术之一,包含位置管理、切换管理,使得网络能够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以及传递呼叫,并在移动过程中保持连接。
切换管理解决终端在同一个小区内或不同小区之间的信道切换问题,涉及的技术包括同一网络内的水平切换和不同网络间的垂直切换等。对移动性的支持需要通过不同层的协议来实现,考虑到网络层均采用的IP协议,因此对IP的移动性管理将有助于实现异构网中的各种移动性支持。
IETF提出的移动IP协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技术。其原理是让移动主机使用一对IP地址(本地地址和转交地址)实现对移动性的支持,其中引入了本地和外地这两个实体,并使用了隧道技术。(隧道是指将一个数据包封装在另一个数据包的净荷中进行传送的路径,建立在本地和外地之间。)
当移动主机在本地网络时,使用本地地址及标准IP协议和对端通信主机进行通信。当移动主机移动到外地网络时,其通信流程如下:
第一步,移动主机通过外地获得一个转交地址,并向发送消息注册该地址;然后对端通信主机通过标准IP路由机制,向移动主机的本地地址发送IP数据包;第三,移动主机的本地截取该数据包后,将其进行封装,通过隧道技术将它们转发给外地或移动节点本身;最后,移动主收到数据包后,用那个标准IP路由机制与对端通信主机进行连接。
移动IP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角路由”问题,即对端通信主机发给移动主机的数据包必须经过本地,而移动主机发给对端通信主机的数据包则直接发送,导致效率降低。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即域内频繁移动带来频繁的切换,由此导致大量的注册信息传输而影响网络性能。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移动IPv6和微观移动IP等多种改进和完善技术方案。
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
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现在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目前,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
未来的几年移动互联网将继续以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为驱动,加强创新和融合,在移动化、宽带化、个性化和可信可管性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为用户提供过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通信技术(第三版)纪越峰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二版)啜钢王文博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