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教育课程讲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级教育课程讲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级教育课程讲稿范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教育

调研分析

分类号G20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14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馆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进入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考察,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查找了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是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调查内容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硬件与师资的基本信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面向研究生_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七个方面。此次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了72个问题,由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负责,清华大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17家高校的图书馆协助完成。共回收问卷545份。问卷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71所,普通高等院校有31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60所。

2.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2.1教学硬件

拥有1-6个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4.7%;拥有7个以上的专用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培训教室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没有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7.1%。

拥有教学电脑达到100台以上的图书馆占39.13%,拥有50-100台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29.19%,拥有50台以下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总数的31.67%。在投影仪方面,拥有1-6台投影设备的图书馆占总数的82.1%,只有9.39%的图书馆没有投影设备。

2.2师资力量

信息素养培训教师数量在6人以内的图书馆占总数的62.1%,7-10人的图书馆占总数的23.38%,达到11人以上的图书馆占总数的14.52%。

图书馆员为培训教师的主要来源。有186所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为读者开展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有172所图书馆邀请过院系教师进行培训。

学历方面,从事培训的教师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21所图书馆共1769位培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还有100所图书馆共194名博士担任培训教师。

职称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425所图书馆共有1746名培训教师拥有中级职称;另外,368所图书馆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培训教师共955人,175所图书馆拥有正高级职称245人。

只有64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全部为专职。302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为兼职,还有123所图书馆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均有。

2.3其他

图书馆网站拥有信息素养教育或相关栏目的图书馆有236所,占总数的43.30%。此外,有375所图书馆对本校学生开展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相关调查,占到总数的68.80%。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摸底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对于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很大帮助。

3.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早,历时长,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受众群体,是图书馆主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77所至少开设一门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比例达到69.17%。

3.1课程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启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调查显示(表1)最早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为湖北医药学院,开设于1977年,华东理工大学开设于1979年。此后,文献检索课迅速发展,一大批高校在80年代初期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从课程名称来看(表2),开设课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一些专业性质比较鲜明的高校则侧重于专业信息检索,如医学信息检索、经济信息检索等。

有21%的高校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区分为文科和理科,还有7%的高校区分为科技类和文史类,其他则未作区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按学科分为化工、理工和社科三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理科和文科。

在接受教育的对象中,本科一到四年级所有学生都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但以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

有94所高校将课程设为必修课,占25%,而283所高校将此课程设为选修课,占75%。

在课时设置方面(表3),最少为2课时,最多为72课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都为16/18学时或者32/36学时,即上课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高校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在100-500人的最多,有114所,占33.43%(表4)。受教育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开设课程的性质及配套师资与硬件条件。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设本科生文献检索通识选修课,采取50人小班教学的形式,每学期开课的约6个班级,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为300人左右。而江苏大学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课,平均每学期接受教育人数为7000人,为受教育人数最多馆。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一门方法类课程,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没有指定教材;有30%的图书馆选用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均为正规出版发行的图书;只有7%的图书馆使用他编教材,被选用的教材多是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检索类相关图书;有8%的图书馆使用规划教材,这些院校以医学类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使用卫生部统编教材和“十二

五”规划教材。

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众多内容,但更多图书馆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针对信息的管理、评价与利用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在教学方法上,94.7%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上机实习”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方法。并且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为课程总课时的1/3至1/2。但也有17所院校未专门安排上机时间,而是采用课后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必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进行实际练习,以便吸收消化理论知识。

此外,还有部分图书馆开发了信息检索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如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教学平台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堂。各图书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表5)。最广泛采用的是应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此外,项目教学法、激励型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

调查统计显示(表6),各高校图书馆为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积极将各种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课堂。其中交流互动就是被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图书馆进行“课间秀”,或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阶段式”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渐进式”教育。或采用融入教学竞赛的“一体化”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愉快学习。

应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近两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表7)。虽然采用这些最新教学方法的图书馆并不多,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必然有更多图书馆采用这些最新的教学方式来优化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

3.3考查方式与效果评价

大部分图书馆都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其中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增加期末考试,然后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采取开卷考试为期末考核方式的图书馆最多,仅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图2)。此外还有其他考核方式,如北京语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采用课题检索报告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检索方法的综合掌握情况;上海商学院等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南_大学在考察方法中融入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展示环节,让考核生动有效;还有部分图书馆不设置考试或考核环节。

大部分高校都对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了评价(图3)。采用课堂反馈与交流方式的最多。此外,还有一部分院校借助学校教务处统一的评教系统以及教务处统一组织督学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4.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基本一致,调研结果显示的规律和趋势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课程基本情况

开展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图书馆共有134所,占总数的24.58%。其中安排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课程以选修课居多。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是主要授课群体。课程多不区分学科。每学期平均受教育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图书馆居多。

4.2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数图书馆并不指定教材,相比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可以看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加侧重对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增加了论文写作与投稿、文献管理软件、学术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少数图书馆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情报学基础理论、科研课题选题方法、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学术论坛、课题查新、文献传递与全文获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专业软件使用(如医学)等。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用最多的创新教学法是“应用案例法”。有15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14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慕课”教学模式,有ll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对业界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实践检验,运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广。

4.3考核方式与效果评价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开卷考试为主,提交文献综述、撰写综述论文、为导师所定课题撰写综合检索报告、提交项目检索汇总报告等考查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见,对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更倾向于与其所在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授课目的。

5.关于新生培训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5.1新生培训形式

新生培训是引导新同学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建立对图书馆初步印象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表8),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新生教育。以发放新生手册等宣传材料、现场讲解与参观图书馆这两种形式最为普遍。还有一些非常有新意的教育形式,如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通过沙画视频、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书海寻宝和知识问答等活动来吸引新牛,加深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5.2“面对面”式培训

“面对面”式的培训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人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培训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是课堂讲授与图书馆参观两种。调研显示,有76%的高校图书馆要求新生入学必须全部参加入馆教育,从而保证了新生教育的覆盖面。有15%的图书馆采用自愿参加入馆教育的方式,还有9%的图书馆则是组织部分院系的新生参加入馆教育。

新生培训的班级人数多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表9),单场培训采用最多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礼堂式全员培训、百人以上规模,这三种大班型的培训之和比例高达62.11%。而采用效果最好的以40人以内小班形式开展培训的图书馆仅有8.06%。人数过多的大班培训方式,会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在新生培训工作中,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为缓解这个问题,一些图书馆开始尝试通过聘用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调查结果显示,有18.62%的高校图书馆聘用了学生讲解员。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以读书文化节为契机,每年招聘30-40名对图书馆较为了解、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学生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以达到图书馆所要求的标准。

5.3新生专栏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新生专栏这一新兴的教育阵地,调研显示,共有153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开辟了新生专栏,占总数的30%。其中50所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当中,有28所拥有新生专栏,占比达到56%。

从栏目内容看,调研显示(表10),最多的是宣传网页、PPT或PDF格式的宣传材料,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秀等较为直观的形式也是各高校图书馆比较乐于使用的方式。一些更为新颖的形式,如虚拟场景导航和排架游戏等,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只有非常少的图书馆应用。此外,还有37所高校图书馆在新生专栏中提供相应的自测题。如温州大学图书馆将自测题与开通借阅权限相挂钩,测试通关的同学才能开通借阅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效果。

6.专题培训讲座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在调研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99所开展过专题培训讲座,占91.5%。

6.1主题内容

总体来看,专题培训的主题仍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为主,但近几年图书馆也在不断拓展主题范围,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有121所图书馆增设了有关“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就业指导”“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信息资源检索”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浙江大学开设有“OFFICE各类应用软件使用介绍”;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3D打印”“微视频制作”;中华女子学院开设有“进入职场:应聘和面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有“开题立项前的文献调”“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物理\化学\航天航空\医学\材料类学科信息资源概述与检索”等专题讲座。

6.2讲座的时间、场次、人数

讲座的时间安排要充分考虑到是否与学生的专业课时间冲突,为了让更多学生听到讲座,大部分图书馆会将讲座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9-10节,更有15所图书馆选择学生较少有课程的晚上11-12节进行专题培训(表11)。

每学期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表12)在1-10次的图书馆居多,占总数的74.44%。每学期开展次数达到40次的只有10所图书馆,占总数的2.03%。

每学期接受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图书馆有102所,占20.73%,受培训人数为500人以下的有285所图书馆,占到57.92%。501-1000人的有105所图书馆,占21.34%。总体看,图书馆专题培训讲座的受教育人数还比较多,多数图书馆每场平均都在50人以上。

6.3培训方式

培训讲座以教师讲授形式进行的有478所图书馆,此外有部分图书馆还同时上传了网络培训课程,或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授课,或请数据库商作为培训师授课等。其他创新还有:北京大学的答疑式讲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子资源特点,主动联系各学院教研室设置专题讲座;山东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学业进程,安排不同的内容培训等。

培训讲座结束后,一些图书馆也会在网上及时共享课件、讲稿和视频等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有197所图书馆提供校园IP范围内的资源下载服务,占40.45%。134所图书馆提供开放下载,还有156所图书馆不提供下载。不提供课件等资源下载的图书馆的比例达32.03%。

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听到课程的学生,除提供课程资源供线上自W外,还有245所图书馆提供专题培训讲座的预约服务,占50.52%。学生可以预约讲座的主题及时间,图书馆老师根据预约请求,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专场培训。但也有240所图书馆不提供自行预约服务,占49.48%。两种情况基本持平。

6.4宣传推广

调研显示(表13),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多途径、立体化的宣传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培训。图书馆主页、电子显示屏、海报、数据库商宣传单是最常用的组合宣传方式。其他宣传推广方式还包括QQ群、学校办公系统、与院系辅导员联系、在学生公寓黑板张贴培训日程、短信平台通知、校园BBS、教学网站等。

7.对“嵌入式”教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7.1“嵌入式”教学的总体情况

自2003年起,高校图书馆尝试将“嵌入式”教学法引入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图书馆中,已有97所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占调研总数的17.79%。这表明“嵌入式”教学正在逐渐地、稳步地开展。从嵌入课程的数量分布来看,能够嵌入学校1-3门课程的图书馆占大多数,共有53所,占54.64%。虽然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少数图书馆取得了显著成效,嵌入课程的数量达到了一定高度,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他们嵌入的课程均达到20门以上,武汉大学图书馆更是嵌入了全校30多门课程,为所有图书馆之最。50所图书馆的累计嵌入学时在15课时以内,占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的51.54%。

7.2“嵌入式”教学模式

“嵌入式”教学一般有虚拟嵌入和实体嵌入两种模式。提供虚拟“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共有87所,占89.69%。提供与学科相关的网络学术资源是多数图书馆的做法,有59所图书馆采用。另外,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信息素养实习题与指南,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咨询互动等,也是这些高校图书馆常用的嵌入方式。

提供实体“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有94所,占96.90%。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是多数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77所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课堂互动答疑也是各馆主要采用的嵌入方式,有52所图书馆提供。此外,“嵌入式”教学的方式还有参与课程设计/大纲讨论/分析教学案例、收集反馈信息用于调整教学、评判学生作业、提供上机实习指导等。

8.关于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8.1举办读书会活动

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41所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例达到62.6%。读书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读书月、读书节为契机,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二是依托学生社团或成立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活动。

8.2举办检索竞赛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悄然兴起,目的是通过“以赛促学”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84所举办过检索赛等竞赛活动。检索赛等竞赛活动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快速掌握检索和使用电子资源的技巧,增加利用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兴趣。

8.3举行讲座、报告

讲座、报告类活动也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常用方式。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224所举办过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沙龙等讲座、报告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随后在国内图书馆引发新潮流,现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专家讲坛品牌,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文华讲坛”、国防大学图书馆的“周六讲坛”、北华大学图书馆的“书苑讲坛”等。

9.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9.1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普及化、层次化、系列化

(1)课程开设普及化。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通常是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特别以“文献信息检索”类课程为主。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自此高校图书馆纷纷开设文献检索课。30多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开设课程,但也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停开课程。时至今日,面向本科生的开课率仅为69.17%,并没有预期中那样达到很高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更是低至24.58%。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低开课率现象令人堪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将信息检索课程申请为一门通识类选修课,但还没有像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课程一样,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中去。当然,这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图书馆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有直接关系。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别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予一定师资和教学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先在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再逐步扩展到全校范围,最终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化。

(2)课程内容区分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予相应的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非常需要进行区别化教学。而调研结果显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学生。7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不区分学科。这就存在教学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信息检索知识,在高年级面临毕业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时发现很多已经遗忘,而这时却没有相应的课程给与学生辅导。不分学科和专业的普适型教育,也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更好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具有层次化的连续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通过阶段式的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课程内容系列化。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日益多元的新型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问题。调研显示,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多与文献检索相关,特别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内容。这间接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依然狭隘地认为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致使多年来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设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系列课程,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信息素养教学的单一化和边缘化,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概况、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学术论文写作、信息伦理与安全等系列课程,注重学生的检索技能和辩证思维的双重培养,从而全面建构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增强其创新能力。

9.2新生培训创意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充满自信,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充满激情和新鲜的事物,渴望通过参与互动成为团队的焦点。因此,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生培训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入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吸引新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因此,进行全员、高质量、创意化的新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显示,95.04%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培训,但单一的大班式培训仍是主流,这种培训方式的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虽保证了培训人数,但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最终使培训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无法进行小班精致教学,主要是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地尝试聘用学生讲解员,收到很好效果,值得业内推广。网站上的新生专栏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自助学习模式,易于吸引新生的注意力,降低图书馆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进而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是传统面对面新生培训模式的有力补充。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新生专栏的设置还相对保守、单调,应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如果技术允许,还可以设计自测题、3D虚拟场景导航、通关游戏等内容,拍摄微电影、沙画等宣传视频,使新生教育寓教于乐。除面对面的培训和在网络上开设新生专栏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创意活动来迎新,让新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9.3专题培训立体化

专题培训讲座是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分解成更为实用的知识章节,方便学生快速学习,它是一种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专题听课,是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的有效补充。调研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师资、时间、宣传、资源、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从读者需求出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培训。首先应扩展与延伸培训主题,如增设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职场入门培训、新媒体新技术介绍等内容。其次,组建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考虑外聘数据库商培训师、学院专业教师、校外人士等加入到专题培训讲座的教师队伍中。三是培训时间宜覆盖各个时间段,循环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安排在学生课程较少的1l-12节课进行,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四是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硬宣传与软宣传、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营销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自愿来参加专题培训。五是加强开放共享的意识,及时培训讲座的课件、讲稿、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使用。六是除日程化培训外,主动提供培训的预约与定制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9.4“嵌入式”教学策略化

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相比,“嵌入式”教学还没有被多数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和普及。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教学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而那些成功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主要通过两种策略进行破冰服务:一是图书馆直接与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主管I导进行沟通,再传达给任课教师,寻求合作的突破口。让院系领导层认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并得到任课教师配合,是这种策略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学科馆员直接联系院系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主动联系那些课程当中包含文献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合作。这种方式的最大挑战是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的限制。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各高校图书馆需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探索。

虽然“嵌入式”教学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一些图书馆已经成功打开局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策略,但殊途同归,其经验值得同行借鉴。调查显示,在开展嵌入式教学的高校图书馆中,嵌入到“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课程的情况居多,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嵌入的“专业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复旦大学图书馆嵌入到管理学院的“研究方法”课程等。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这些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与文献检索相关的知识,因此也比较适合开展嵌入式教学。此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面向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网络经济概论”开设嵌入式教学,与主讲教师在课程设计、授课方法、课程目标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结合师生的需求制定嵌入方式和内容,对学生使用学术文献的基本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竞猜、分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和筛选文献、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最后对课程作业进行点评。

9.5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丰富化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除课程与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显示,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多种活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主要集中在读书会、检索大赛、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等。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则需要图书馆精心策划与设计。一些图书馆的活动就非常有特色,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生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室的现场调研、培训及辅助活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合作评选数据库的推广形象大使,促进学生对数据库的认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设计网络教育游戏“拯救小布”,将有关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历史概况、资源服务和宣传活动的信息融入到游戏题目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新颖别致,深受学生喜爱。

9.6师资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