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1

一、知人论世,培养爱国情怀

我们《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要尽可能利用好课堂来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在知人论世环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爱国情怀。“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亚洲有我,中国有我”等,无数深情表白之后潜藏的都是对祖国母亲、故土家园的眷恋依赖之情。这就是人们心理上的情感归属。所以爱国主义仍是德育教育永不褪色的主题。《大学语文》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彬彬”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无不凝结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抓住知人论世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介绍之中。如《山鬼》一文,教师在正式讲解之前,可以深入地介绍屈原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让学生体会屈原浓烈的爱国情怀,这时可提问:“我们知道屈原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悲痛难忍,这其中既包括对祖国家乡的深深依恋,又包括对小人当道、国家日益没落的忧心焦虑与无能为力。从他一生的经历,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并且以后教授给你们学生的精神榜样吗?”有鉴于此,学生会深受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情之情,也就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又如《金陵驿》的作者文天祥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爱国主义诗人,亦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感人绝唱,至今读来仍为他的爱国精神所触动。当然,在此环节应把握好时间与分寸,否则会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精讲课文,感知理想抱负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把德育渗透放在精讲课文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分析中受到理想教育,从而得到启迪。如《安定城楼》一诗,教师在讲解中应紧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的范蠡典故来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李商隐现在真的想归隐江湖吗?如果真要归隐,条件是什么?通过上下文的典故涵义与诗意疏通,大家明白,他借范蠡之典只是想表明必须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年老之时才会归隐。最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这首诗主要表现的就是李商隐青年时期的高远抱负和奋发精神。而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你们,更应该象诗人那样,坚守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拼搏,并把理想的火种传给你们的学生,志存高远,让他们也能感知理想的魅力。还有《出师表》、《尚未选择的路》这些富有内涵的作品比其他教材有着无可比拟的德育优势,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比任何一堂思想政治课都易于接受与消化。

三、课堂反思,培育人生态度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整体语言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因此,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整体语言教学因其崭新的教学理念,实用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重视。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主张在教学中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

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是建立与构建主义心理学、功能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成果上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研究者们认为,事物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整体永远大于部分的相加,学习和被学习的对象不能割裂开来(Weaver,1988)。Rigg也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成分,任何企图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句形等部分都会使语言丧失其完整性(1991)。Genesee也认为,听、说、读、写是语言作为功能结构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技能不应当被分成听、说、读、写,而应当同时教(1994)。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倡导者Goodman指出,儿童对文字和书面语言的知识以及读写能力,并不是等口语能力发展完善以后才开始发展,而是很早就开始与听说能力同时发展的,很早就对书面语言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其形式和功能(Goodman,1992)。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能像学会听说一样学会读写,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听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并驾齐驱的,是自然语言学习的延伸(Goodman,1987)。因此,把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的传统教学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是不科学的。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入手,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Goodman提出,“应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零散的部分学习。”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有目地的学习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课后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第二课堂、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生活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之中。

4.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他们可以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互相批改作文,互相辅导;还可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些话题或某些内容进行辩论,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在听说语言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同步发展。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7.允许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法认为使用母语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促进学生的英语习得。在成人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学生的母语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更迅速地理解教学意图与内容。

三、整体语言教学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上活动的主角,一切活动都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并得到提高为目的。教师要清楚自己的多重角色的作用——既是问题的提出者,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语言能力;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

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以探究的心理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

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锻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H.Douglas.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NJ:PrenticeHALL

Regents,PrenticeHallINC,1994.

[2]Geneese,Fred.SomeHolesinWholeLanguage[J].TESOl,1994,4(6,7).

[3]Goodman,K.Ididn'tFoundWholeLanguage[J].TheReadingTeacher,1992,46(3).

[4]Rigg.Pat.WholeLanguageinTESOL[J].TESOLQuarterly,1991,25(3).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3

1、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在上课之初

做写作前的指导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指导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行的专业性指导,既可以指出学生的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修改,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指出当今社会中对于写作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因此可以说写作指导是大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写作指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写作的的注意事项,另一个是写作的内容等。其中写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审题、切入点、材料、结构等。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要避免空洞,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同时观点等也有新颖有说服力等。通过这一环节的指导,可以初步让学生确立写作的思路,提高学生文章的质量。

(2)精心组织课堂讨论等

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构思、立意等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抽象性。我们在进行学生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进行充分自由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想不断地碰撞,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以及构思,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并且在思想的碰撞中,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得到不断地拓展,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能力的提升最为根本的还是进行写作实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并不是一个轻松地工作,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这样PPT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带给学生很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进行写作。只有这样多手段的利用多媒体等促进学生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4)改革讲评方法,多角度评改

学生习作事物存在即合理,任何人都喜欢被夸。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作品讲评的时候,就可以改革讲评的方法,从多角度讲评学生的作品,并且挖掘学生的优点,放大优点,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外,我们都知道好的作品都是修改出来的,然而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如何修改的话,相信再美好的璞玉也雕琢不出精美的华章。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细,尽可能的多角度进行讲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写作方面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结束语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4

(1)教学理念滞后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教法,课堂上注重讲授,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传统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传统教学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教师承担的公共课程繁多,很多教师都是超负荷运转。高校英语教师忙于写文章、评职称,任务的繁重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进修。同时,高校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重心倾斜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应试教育在高校英语中还占据主要地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原本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很多高校把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学位挂钩,导致很多教师把考试作为目标,侧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考过四六级,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精神。这种教学重心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走进了应试怪圈,没有达到学与用的真正结合,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及难题

(1)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长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际交流的推进,英语在发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紧跟时展步伐,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大学英语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侧重于语法知识,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把大学英语教学中本该有的素质教育变为了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应把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

当前,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成效不大,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还会遇到诸多难题,如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展,会阻碍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内容等都有影响,所以大学英语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大学英语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观念是绝对不能保留的,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正确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的教材,让学生接触新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前很多高校选用了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新教材,成效显著,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3)丰富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必须丰富教学手段,紧跟时展步伐,既要运用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又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两者的融合。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普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注重学生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与英语人才的要求。通过多媒体网络能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情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能否达到相应的目标,与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英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交际法被引入了课堂。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培养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中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走极端,如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都得到了应用,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教师应灵活运用,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方法对辅助教学的作用。

(4)创新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考评手段,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首先改革考试内容。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重视,考试内容应增加口语考试,减少一些语法结构题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灵活考试。考试层次应进行划分,不管如何划分,考评都要建立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这一基础上。

(5)完善师资队伍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5

在我们的调查中觉得通过分层授课可以从中获益的占63%,认为没有收益的只占13%,教学效果有一定提高。2013年,我院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依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入学摸底考试成绩,参照学生自己报名意愿,全院2013级52个班20%学生组成A层,60%学生组成B层,20%学生组成C层,大学英语分A、B、C三层教学,教学目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全校按系分为三大组排课,同组学生同一时间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重点依据学生基础而不同,A层学生教学中加强听说,C层学生侧重词汇和语法。期末同一时间、统一试卷进行测试。经过一年的实践,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较之前英语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更明显。老师们也认为分层教学后学生英语水平相当,便于开展教学活动:如听力材料的选择,课文重难点的把握等等。这一成功案例为我们在我院成人英语教育里实施这教种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可行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新生入校后,马上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人高考英语成绩、摸底成绩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等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英语基本功较扎实,对英语很感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B层次的学生为中等生,在英语学习上有积极性,但基础不够扎实。C层次的学生为基础差,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从测试学角度看,采用任何形式的分级考试都难以把来自不同发展区的学生准确区分开来。因此,在分层时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应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学生可以试听一段时间,如果师生任何一方感觉学生不适合该层次,即可向老师提出转层次的请求。既可以从高层往低层转,也可以从低层往高层转。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实现目标的动力。分层教学计划必须富有弹性,这种弹性要保证各层次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机会和内容。A层次的学生一般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兴趣,有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可适当注重英语国家社会、文化、风俗的输入,加入中英文化的比较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应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采取多样形式,例如角色扮演、口头陈述等,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和篇章写作教学,培养较高的听说读写的能力。B层次学生课堂上教师仍需做较多的讲解和示范,采用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语言听和读的信息输入量。教学中可设计适当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但难度和比例小于A层次。对C层次班级学生可从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入手,配合简单的音像资料作为学习材料,制定课后学习计划,加强学生课外学习实践,做到课外练习,课堂检查。考虑到听说能力的显著提高比较困难,可在教学中侧重阅读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搜集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英语材料,通过查阅字典等方法帮助他们一起进行阅读翻译。

(三)教学方法分层

教无定法,学有规律。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分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于把传统的、现行的各种教学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教师不仅要创新,而且要熟练使用它们。一切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都是好方法。这样的好方法多种多样,极为丰富。重要的是教师要明智地选择和灵活地运用,从而能为每一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并为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内容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方法,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完成教学目标。

三、成人本科“大学英语”分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和教师的“层次反应”问题

目前,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英语成绩,这样就形成了快慢班机制,而“不幸”被编入慢班的学生会产生一种被“标签”了的感觉,再加上本身英语学习的困难,即使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成年人或多或少也会在心里产生紧张、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层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及时疏导、消化学生的负面情绪,想尽一切方法改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热情。

(二)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普遍希望外语课堂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教师除了要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还要强调再学习的过程,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进行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与评价,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更要明确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6

一、顾全大局,设计指向全文的问题

无论何种文本,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全局的意识,只有如此,方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甚至是纲领性的问题,并由此来带动学生对整篇文本的探究。

(一)明确,指向文本整体性的意识

对于文本,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个词、一句话的表达,花大力气,反复地读,反复地品,却最终忽视了构段方式、条理安排、篇章布局等更为核心的东西,而这正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所以说,我们的日常教学很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阶段。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呼唤我们要关注文本的整体性,不能被一叶障目。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文第二小节时,教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又是通过哪些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光的美好?”学生一一回答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美美地”读了一遍,这一节就算过去了。而实际上,郑振铎先生在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一幅妙不可言的春光图,展现了小燕子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时,完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思维训练及言语表达训练:1.“作者说这是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那么他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到的呢?”———找出景物,理解烂漫;2.“想一想,这些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它们的顺序?有什么目的?”———指引学生发现作者的描写顺序;3.“最后的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引发想象,感受春光的美好;4.“你能回忆这样的顺序,并试着背一背这段话吗?”———背诵迁移,积累词句。这样的问答设计既带动了学生对构段方式的理解,又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主体———燕子美好生活的想象。学生对于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具有整体性、发展性问题的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本内在的整体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于句段的品析中感悟文本的精妙处。

(二)整合,形成具有辐射性的问题

曾有教师在作课堂观察时统计了一节三年级家常课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小共计67个!听了这个消息,也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语文课堂中多数是以问题引路,来逐渐指导学生学习、感悟文本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当所有的问题都被我们给提出了,那么这样的课堂还如何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特别需要整合自己零散的问题,形成具有统领性的问题,并以此来带动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探究。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最佳路径》一课时,教者以“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最佳路径?”为首要问题引发学生对设计“最佳路径”这一过程的解读,拟出“大伤脑筋———深受启发———豁然开朗”这一心情上的“路径”,从而使学生轻松发现了设计“最佳路径”的理念,也为其学习全文的写作方式打下了基础。这样的设计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环节,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的意愿,真正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静思默想,给足灵魂到场的时间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学中不仅有连珠炮似的问题,更会问题刚出,便有那高举的小手在跃跃欲试,这样的现象让教者颇有成就感。可是,我们是否曾想过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此时在干什么。思考?观望?等待别人的回答?种种可能皆有,但是更可怕的是学生觉得“事不关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急功近利。

(一)多元,思维需要时间厘清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每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徜徉于思维的空间。曾经有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爸爸坚持让汤姆把这条鱼放掉?”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很快举起手。在随后的回答中出现了如下的答案:1.爸爸的语气斩钉截铁,让汤姆觉得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2.爸爸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可就在老师觉得水到渠成的时候,有个孩子却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兴致盎然地叫他回答,“老师,我觉得这条鱼也可以不放。汤姆完全可以先把鱼放进网里,等过了12点以后再拿出水面,这样就不违反规定了。还有,我听爸爸说,即使把它放下去,如果是产卵的鱼,它受了惊吓,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产卵了”,孩子的一席话,让整个课堂出现了混乱。已经记不清后来是怎么收场的了,但是这个孩子的话却一直停留在听课者的心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在这之前的几种答案,这个孩子听了没有?虽然,孩子的想法看似离经叛道,但它却是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更好的引导,接下来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我们要直面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在抛出问题后给学生一些思考、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的思维与语言在一定范围内先碰撞,可能会为接下来的指名交流带来更好的效果。

(二)转换,言语需要推敲确定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表达必须运用明确的、线性的、连贯的语言,而思维活动却可以是片状的、块状的,具有极大的压缩性、高度的跳跃性。这也对我们的问答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片状、块状的思维如何转换为明确的、线形的语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的等待。这个时候,我们的课堂就需要一个现象:静思默想。可能在绝大多数观课者看来,这是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但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真的需要每个孩子都高声朗读?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也许有人的确要借助大声地朗读来增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但不可否认有那么一些孩子需要安静下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日常积累中提出观点、词汇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以明确、连续的语言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会成为一种趋势,实在是有相当道理的。反观我们课堂的问答,亦是如此。同样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狼和鹿》一课为例,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小问题,一开始找的几个孩子在回答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并没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就在老师急于引导的时候,一个之前回答过的孩子再次举起了手,在成功解答之后,教师倍感欣慰,并顺势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时,他兴奋地告诉大家,在第一次回答错乱后他发现老师说的是“森林”和“鹿群”这两个词,于是他再次快速浏览了课文,并想到了逐一回答的方法。不难看出,这个孩子是个有心的孩子,更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他的第二次回答并没有借助朗读,而是以浏览课文的方式来提取信息的。这也正印证了“从感知文字到理解内容,除眼睛和神经系统外,一般不需要其他感觉器官参与”这一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眼脑直映”的概念。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高声朗诵,也需要静思默想。

(三)讨论,试答可以增强信心

当小组讨论已逐渐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化教学策略时,如何有效地组织讨论一直是我们的关注的焦点。面对教师的问题,除了静思默想以外,讨论和交流更有助于提升个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而在讨论的过程中,试答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讨论策略。所谓试答,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行回答教师的问题,并通过组内其他成员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回答语言,以期取得更好的言语表达。在实际教学中,试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试答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更大范围调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倾听。在经历了小组试答以后,答案得以完善,变得全面而深入,言语的表达得以打磨而显得字字珠玑。当代诗人赵恺说“惜墨如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也应努力做到“惜墨如血”,用最精练的话语表达最完美的思想,试答如同试教一样,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紧追不舍,扩张言语思维的广度

在经历小组讨论、试答之后,问题的答案也就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的“叫答”显得水到渠成。这也正是我们日常课堂上经常发生的一幕:学生答出了我们心中所需要的,此教学环节的初定任务已基本完成,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向下一环节的过渡。殊不知,课堂永远是动态的,思维是动态的,而主导思维的人则又是充满个性的,因而,能由一个问题衍生出更多追问、再答则会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语文味道。

(一)追问,提升思维的广度

语文的特性注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一个问答的结束不能代表整个问题的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对应着多个答案,而一个答案的出现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个问答的追问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这样的追问对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具有引领作用,而真正由学生提出的追问则更显课堂思辨的力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追问,追问老师,追问同学,用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来对待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时,教师别出心裁地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明明笑的句子,并说一说从每一次的笑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找到“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追着人走”这一句时,有的孩子说从中感觉到明明的笑声好听、令人回味,而教师一句“仅仅是好听、令人回味吗”则让学生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经历一番研读之后,他们发现作者这样写笑声是为了表达明明的天真与开朗。简单的一句追问却让文字变得更有深度,让思维不再受到问题的牵绊。追问,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的问答方式。

(二)再答,优化应答的言语

有了追问,便就有了再次回答的契机,他们也就需要再次“候答”,再次经历从思维到语言的过程,而此时的思考必然比前一次更深、更广。“经验总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语言也正是通过这样不断锤炼的过程才得以优化。基于此,学生的思维才得以更好地提升。

四、遇水搭桥,达成文理统一的共识

面对学生的回答,身为“理答”者的教师有多种选择:表扬、激励、重复、纠正、追问、归纳,甚至作留白式的无反应理答。每一种方式都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并且采取哪种方式,均要视学生的回答而定,不可一以概之。在这里,我们重点想谈一谈“点拨”与“归纳”这两种方式,因为它们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点拨,助推问题的发展

和上文所谈的追问有相同之处,点拨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把握,与之不同之处则在于点拨的集中性,抓住问题或答案的某个点,通过一点提示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点拨的妙处正在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此类“理答”方式来积极回应学生的回答。有人说,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三感:个性的存在感、丰厚的收获感和深刻的个人体验感。在问答的过程中,点拨这一处理方式的运用恰好能让学生体验到此“三感”。当然,要想真正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教师身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就必须有足够的教学机智与对问答过程中细节把握的独到眼光,只有这样才能适时、适度地点拨,从而避免成为学生的“传话筒”。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一课时,文中第二段究竟为什么要对张飞进行描写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有的说是为了表现张飞的鲁莽,有的说是借张飞的鲁莽来衬托刘备的诚心。最终,老师简单的几句话让孩子们统一了思想。老师说:“同学们,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三顾茅庐》,那究竟谁才是主角呢?”学生恍然大悟。此时,教师趁热打铁,介绍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所以说课堂中不乏智慧的生成,只要我们能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学生自然能在不经意间有所收获,就如“遇水搭桥”一般,我们要不断地去发现课堂中有价值的“闪光点”。

(二)归纳,形成文理的共识

在问题得以解决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整合,从中总结出原理、思想、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的归类、整理则属于归纳,这在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实则上在语文课堂中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面对那种结构严谨的文章时。通过一段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其他部分则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学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归纳既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又使学生对段落有了更为整体的认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中的《恐龙》和《海底世界》两文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总分”的构段方式,借此让他们通过自学来把握整篇文本。同时,也可以借此让他们学习此类文本的写作方法。问答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那一个得众人认可的答案,教学的目标也不止是完成文本的解读。一定的归纳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接的学习方法与认知,借此来代替逐句逐段的教师讲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问答,一个看似老旧的话题,实际上却蕴含着整个教学过程的精髓。惟有把握其往复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自在而丰润,而学生的思维广度、语言表达也才能在其中得到锤炼。

作者:朱明旭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