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生进修申请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生进修申请书范文1
【关键词】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1、远程会诊系统的定义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就是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利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实现远距离医疗会诊。远程医疗会诊应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方式多种多样、方便快捷,不必携带大量病史资料,既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又节省患者的就诊时间,从而免除了长途奔波、挂号排队的劳碌之苦。
2、我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从2011年,我院开始对远程会诊系统进行调研、谋划,在2012年建成边防部队内部网络的远程就诊系统。2014年底,在边防局的支持下,与北京蓝卫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全军卫星网络,建成边防部队远程会诊中心站点。下面从站点接收选址、基础建设、室内建设以及系统各功能等方面谈谈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
2.1站点接收选址
对于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的选址非常重要。一是对卫星轨道的视域要宽阔,卫星天线应尽可能架设在开阔空旷地最高处,避开高层建筑物、铁塔、高压输电线等对天线波束的阻挡;二是各种干扰要小,卫星天线周围不应有干扰源。对卫星地球站的干扰主要是指落入地球站接收频段内的微波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来自地面微波接力系统、雷达系统、电气线路及设备、飞机等。为保证在干扰情况下,地球站仍能正常工作,一般要求干扰电平低于信号电平25dB。三是地形环境适当,站点天线朝向卫星的方向上,必须毫无阻挡并且有足够的净空;如果天线仰角过大,或者说净空角过小,将使天线噪声温度增加,地球站品质因数G/T下降。根据以上三点原则,我院天线位置放置于门诊部顶层,偏离高压线,并且选好适当的仰角,从实际运行中测试干扰非常小,基本对图像传输没有影响。
2.2卫星天线基础设施建设
确定好天线位置后,制作水泥平台,做好避雷措施。天线塔顶部安装尖端放电的避雷针装置,避雷针顶端与天线顶端的连线与避雷针本身所在垂直线的夹角小于45角。由于避雷针本身即构成引雷器,当其遭受强大的雷电袭击时,会在其周围产生巨大的感应场,产生很大的浪涌电流,该电流经馈线引入机房可击毁设备。因此,在考虑45°保护角的同时,还使避雷针与天线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既防直接雷击又防感应雷击。
2.3室内建设
考虑到我院营房实际情况,机柜以及会诊设备都放在会诊室。会诊室选在门诊部五楼,与卫星接收器距离不超过100米。室内结构简洁大方、色彩协调舒适、采用亚光材质、减小光线干扰;墙面采用米黄色调,并安装吸音材料,创造良好的建声环境;地板采用浅色亚光地板;天花板采用600mmx600mm乳白色矿棉吸音板吊顶,方便布线和安装视频;灯光采用两组色温(4000°K和6500°K)的三基会议专用灯具照明;视频会议终端统一安装放置在机柜中;电话会议终端放置在会议室桌面上。
2.4远程会诊系统各功能
(1)远程医疗会诊功能。医务工作者在接诊过程中,如遇疑难病例,由经管医师填写远程会诊申请单,提出会诊目的,经科主任签字,并请病人或家属填写请求远程会诊同意书,准备如下资料:病历摘要按标准申请单打印,各项检验、检查及影像报告单可以是复印件、各种影像片、病理片,向全军相关专家申请远程会诊。通过远程会诊,既可以与现场的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又可以指导和观察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共享了医疗资源,保障了病人利益,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2)远程培训功能。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全军专家每周固定时间对全军医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让医务人员了解国内外最新医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学习到最新、最权威的医学知识,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院远程会诊系统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医患双方认识不足。患者受传统医疗方式的影响,认为不见医生的面心理不踏实,从而不愿意轻易尝试这种技术;很多医生对远程会诊不太了解,甚至有些人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而不敢为病人选择远程会诊。
(2)由于远程会诊工作涉及医疗、计算机以及管理等专业,这就要求远程会诊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现阶段,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学计算机专业,这就要求这批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医疗知识。
(3)病人资料不完善。由于我院医师的技术水平与医疗条件与会诊医院有一定的差距,而双方医生在会诊前一般比较少进行沟通,导致在采集会诊病历过程中遗漏了会诊方认为比较重要的资料,导致病人病例不完整。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做好远程会诊宣传工作
远程会诊是一项新型的业务技术,它的目的、形势及应用特点、优越性对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都很陌生,为此,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对患者都要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患者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医院定期在院会以及平时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讲述了远程会诊的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让他们加强了对远程会诊的认识。对于患者或普通的群众,我院医务部门定期在门诊、住院部进行广泛宣传,并向家属发送有关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资料,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2)建立一套完整的远程会诊工作制度
为了保证远程医疗会诊工作的质量,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远程会诊实施细则、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职责、远程会诊中心日常管理制度、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等等,明确了远程会诊的申请、会诊、回访等方面的要求,方便病人得到有效的会诊。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进修培养
远程会诊是一门医疗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开展,对医院人才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远程中心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即要熟悉医疗业务工作,了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又要精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几年,医院加大了投入,让远程会诊中心工作人员到总医院进修培训,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4)完善会诊病例资料,保证网络传输稳定性
医生进修申请书范文2
一、真情深似大海
真情关爱,病人第一,是妇产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道德围绕“病人第一”的原则,按照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创建实施细则和工作岗位职责,从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到技术要求以及作息制度等等都进行了严格规定,通过制度将“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这个基本医德落实到工作的每个方面。全科先后制定了各种相关制度和职责。
其实,科里每个医护人员也确实将“把病人当亲人,用真情去关爱”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有一次,邻县一农妇因胎盘大出血引发早产被送到妇产科,经检查竞是三胞胎。10多名医护人员比孕妇家属更焦急,有做心理安抚的,有做牵引的,经一番协同奋战,使我市首例三胞胎全部安全降生。由于早产儿体质太弱,医院的保温箱不够,医护人员又连夜赶到县医院借来保温箱。当得知产妇家经济困难时,不仅减免了部分医疗费用,而且全科人员还主动捐款2000余元,以及许多衣物,当母子4人在医护人员为他们点燃的鞭炮声中踏上归程时,3个孩子的母亲感慨地说,你们笑得比我还开心,你们比大海还深的情我一辈子都还不了哇!此事在当时还引起了国家、省、市级媒体的广泛关注。
子宫肌瘤是现在妇女的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刀将肌瘤与子宫一起切除。而妇女失去了子宫就意味着失去了性生活能力和生育能力。医护人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获知有了一种“介入治疗”的新技术,可经皮穿刺栓塞子宫动脉消除肌瘤,不仅可保留妇女子宫,而且避免开刀的痛苦以及因开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就立即建议院领导于去年下半年投资*万元引进这一先进设备,填补了我市一项空白。副主任*刻苦钻研,仅用三个月就从广州学成归来,能熟练掌握这一新技术。到现在已顺利完成了十余例子宫动脉栓塞术,挽救了十多名妇女的幸福生活。此后,他们又在全市率先使用了“腹腔镜”、“无痛人流术”等高科技,减轻了妇女患者的痛苦。
他们就是怀着这种深情和真爱,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有的家属十分感动地说:“你们真是医者父母心啊!”
二、责任重于泰山
正因为怀着对病人的真情关爱,使他们深感医务工作者责任的沉重。为了这份责任,医护人员把掌握过硬的技术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主任医师理论和临床经验已很丰富了,但她还常常利用节假日翻阅资料、观摩手术录像,有时不惜自费到上级医院参观一些难得的手术。她分别获得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和竞赛标兵。过硬的技术,使她对更好地履行医生的责任树立了信心。一次,从基层医院转来一位大出血并已处于休克状态的产妇,当地诊断为前置胎盘,周主任则判断为子宫破裂内出血,并凭借扎实的解剖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成功施行了髂内动脉结扎术,争取了时间,挽救了病人生命。
主任不仅自己刻苦学,还带领科室年轻医务人员学,常常谈自己的经验教训,手把手教大家“实战”技术,还分期安排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参观、进修。在主任带领和组织下,医护人员空闲时苦练基本功成了一种风气。静脉注射一针见血,二快一慢无痛注射,给药及时准确等等,都是每个护士的拿手活,在多次院技术比武和每次的五种表格检查中,他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刻苦的学习,使他们一个个在各自的领域成了拔尖的人才。
为了医务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把敢于承担风险作为自己的义务,把风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和健康的幸福留给病人。在去年“非典”期间,医生的责任感使妇产科在全院第一个写出了由全体人员签名的请战书,有4人写出了入党申请书,有一人被批准入了党。
三、服务暖如春风
妇产工作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更强调它的服务性。因此,如何为病人提供一流的服务,就成了全科工作人员时刻追求的目标,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坚持做到“五心具备”,即:对病人有同情心,治疗中有责任心,问病要细心,态度要热心,解释要耐心。因而很多妇女都感动地说:妇产科的姐妹们真是我们的贴心人。一年的夏天来了一位恶性葡萄胎患者,入院时,病人已神志不清,口腔及角膜都有溃疡,骶尾骨处已形成褥疮,全身脏器功能衰竭。病人来自农村,经济困难,卫生条件差。她们精心制定护理计划,分工合作。病人没东西吃,大家从自己家端来肉片汤和营养品;没衣换,大家送来自己的衣服给病换;每天都要为病人进行口腔褥疮护理。翻身、雾化吸入治疗,给予鼻饲、静脉输液等等,终于使病人肌体功能开始好转。病人家属为表示感谢,送来两个大西瓜,医护人员却把它切开捣碎,喂给病人吃……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医院妇产科开展了“人性化”服务模式,在全市首创了陪伴分娩服务,即产时服务保健新模式,由病人自己挑选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产前进行心理护理,与病人谈心,消除其恐惧心理;产中进行医疗护理,吃喝拉撒服务俱全;产后进行身体恢复指导护理。护士*的丈夫在外打工,小孩正读初三,已到了升高中的关键时期,但她常常在医院做全程陪伴分娩工作,有时一陪就是十多个小时,只好白天将小孩委托邻居照看,晚上就让他独自一人在家。
与此同时,他们大在全市率先推出了产后延续服务;新生儿游泳抚触,锻炼婴儿肌肉及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新生儿智力和体力潜能,让孩子赢在生命的起跑线上,使每一朵生命之花盛开得更加鲜美,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