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1
在学习上,高老师对我不仅严格要求还耐心细致。有一次我上课搞小动作,一抬头看见老师正用严厉的目光盯着我,仿佛在说:“孩子赶紧集中精神,否则会掉队的。”我马上矫正身姿重新跟上老师的思路。
还有一次上公开课,我非常紧张,当老师提问后,我想举手回答,但是又怕答错,正在我犹豫不决时,我看到老师正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孩子别怕,大胆说,说错了也没关系。”我马上高高地举起手,当被老师点到名子后,我站起来大声地说出答案,老师赞许地面带微笑地对我点点头。
在生活中老师对我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不久前我生病住院,高老师用那柔柔的声音打电话给我:“怎么样了?还发烧么?感觉好点了么?要安心养病,等你病好上学老师再给你补课。”听着老师那温柔的话语,我的病一下子就好了许多。
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教导我们,在生活上关心我们,而且还教我们如何做人,使我们既学会了知识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描写 教学 导学 启示
描写是作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描写主要指简单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描写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导学启创”的思想方法,收效显著。
一.人物描写的导学启创
人物描写就是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把人物的某些特征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人物描写一般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
例如,我教肖像描写的时候,先举了《一面》中关于描写鲁迅的外貌一段文字让学生品读――“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隶体一字的胡须;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左手捏一枝黄色烟嘴,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穿着牙黄羽纱长衫。”读后给学生讲:直竖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描写人物肖像,就要抓住人物特征。在我的指导下,一位同学对两位女老师的肖像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张老师:浓眉毛,大眼睛,山鼻子,虎嘴巴,魁梧身子谁也比不了她。王老师:眉如柳叶,眼似丹凤,嘴像樱桃,发同瀑布。她二人若是笑起来,却让你出乎意料:张老师声细而含蓄,王老师声洪又奔放。”这段描写,从肖像和声音两个方面对老师作了比较,写出了老师的“不同”,很有创意地展示出了清新的艺术形象。
又如,我教学生学习对话描写的时候是这样做的。用课件出示一个小学生的习作《我和姑夫聊天》――
我问:“今天下雨了,姑夫你为什么还穿短袖?”
姑夫说:“我刚喝了一杯热茶,出汗了。同时,我和你在一起,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我写作文的时候,姑夫一看我开头的一句话,说:“你写的开头这句,是开门见山的方法。”
我高兴地说:“我是这样理解开门见山的:一个人要去爬山,一开门,眼前就是一座山。”
姑夫说:“你理解得太好了,写作文的时候,直接写要写的事,不写与这件事关系不大的事,这就是开门见山。”
学生阅读后,我就讲解了对话描写的分段格式,冒号和引号的正确应用等小知识,有学生仿照范例,写出了这样的习作――
我写“我得水痘”的“痘”的时候,姑夫突然站起来,说:“你居然会写‘痘’字,并且写得很正确,我还以为你不会写呢?”我说:“我是这样理解的:水痘是一种病,所以不是豆子的‘豆’,只要给‘豆’字加一个病字头,就变成水痘的‘痘’了。”我还说:“水痘产生之前,会发高烧的,然后一个地方会出现红颗粒,颗粒很痒,不能挠。水痘会传染的,一周后回好起来。”
再如,我指导学生进行行为描写训练的时候,给学生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转,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学生欣赏这段文字后,模仿出了下面的片断――
吴老师上课前总是在门口一站,用左手敲几下门警示一下我们,等我们的吵闹声停下来,才一脚跨进来,登上讲台,稳步走到墙角的讲桌前,一个正规的“立停”,一个正规的“向右转”,像军官检阅士兵样,挺胸抬头,环视学生,然后放下手中的教科书和教案本,铿锵有力地喊:“上课!”,等我们起立喊完“老师好”后,他不回应“同学们好”的礼貌语,深深地一鞠躬,便开口讲课了。
二.景物描写的导学启创
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范例让学生学习。如――
花坛里的花儿五颜六色,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这些花在绿叶的陪衬下耀眼夺目。如果有微风吹来,这些花就像小孩子一样捉起迷藏。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欣赏这段文字,深受启发后自由习作,写出了这样的作文――
云的形状变化无穷。有时候像一座雪山,像棒棒糖,像白色的天线,像一卷卫生纸,像一本白色的本子,像一个小孩,像一个气球,像一支钢笔,像一片叶子,像一只老虎,像一棵树,像一朵花,像一架飞机,像一艘小船,像一幅画,像一幅书法字,像一辆小汽车,像一个花盆,像一个铅笔盒,像一列火车,像一架大炮,像许多积木,像一只狗,像一片大海,像一条龙,像一只鸭子……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3
每个生命都有着言说的欲望,倾诉的需求。潘新和先生说:“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的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教师在作文课上,不能无视这些,而要善于激发学生原本具有的言说欲望和倾诉需求。
趣味是作文的原动力,基于这一观点,作文课也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但是,现状并非如此。笔者曾观摩过不少作文公开课、展示课,发现或多或少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无趣。具体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教师讲些基本不能派上用场的写作知识,讲完后让学生当场练习,学生表情冷淡地按指令一步步完成着教师的要求;二是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声光电色全部上场,学生也很配合,时有精彩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冷静思考后会发现,课上的“亮点”与作文基本无关,学生的精彩也与教师的指导基本无关,换言之,学生在这类课上并没有获得作文的有效训练与真正提升。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上有真正的收获,因此表面的热闹掩饰不了课堂深处的无趣。公开课、展示课仅仅是作文课的一种形态,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反思。
一、作文课缺失趣味的原因
1.教学内容不能激发学生趣味。
一位教师执教《学会景物描写》,以教材上梁衡的《夏》一文为例,将课文重嚼了一遍,总结出比喻、拟人、衬托、融情于景等表现手法,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这四种手法来描写冬天。学生认识了四种写景手法是否就能立刻“搬运”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姑且不论。笔者在课上发现学生表情冷淡,兴趣全无,这与教师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有关――现在的学生与梁衡《夏》中所描写的景物有距离感,且一下子由夏入冬,缺少写作内驱力。
2.教师缺少学生立场。
王蒙在“中华杯”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颁奖会上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把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性劳动降格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知识技能的迁移训练,每次习作都源于教师的讲授,起于教师的命题,终止于教师的批改,根本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和创造的机会。”王蒙先生虽然说的是传统的作文教学,但又何尝不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写照呢?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力越强,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弱。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曾听一位教师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该教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先出示学生写的一个片段,找出不足后,教师出示了自己修改的语段。依此类推,教师出示第二个学生片段,讨论,再出示教师的改后语段。第三,第四……PPT一直播放了十组语段。播放完了,课也结束了。且不说学生的写作能否仅通过认知性活动得以提高,单是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沉闷无趣。
二、如何让作文课富有趣味
1.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
很多教师上作文课喜欢将名家美文、经典语段拿来做示例,这就如同请跳水世界冠军给跳水爱好者作示范一样,虽然示范动作很漂亮,但对初学者的意义并不大。当然,记住美文美段中的语言范式,对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如果换成略高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示例,就容易激发学生“跳一跳”的积极性。
除了出示的材料贴近学生外,讨论的话题、写作的对象等也应该贴近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袁源老师借班上《人物的外貌描写》一课,课上先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作为感动班级的人物,在大家一致推选王腾飞后,袁老师并不急于认识王腾飞,而是让学生们描述王腾飞的外貌,帮助袁老师认出他。陌生的教师已令学生平添一份好奇心,教师想认识写作对象王腾飞的求助又无形间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加上王腾飞恰是大家喜爱和钦佩的人,所以课堂上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都在主动、热情而认真地描述王腾飞的模样。
2.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
情境的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但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不能为求趣味而营造情境。徐飞老师上《如何写好人物心理》一课,设计了“明天,放假了”的写作情境,让学生写出放假前一天的心理。这一心理情境为学生所熟悉,且有丰富的内容可以挖掘,所以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争相发言的场景。据徐老师讲,他为创设这一情境,苦思冥想了一天一夜。其间,想过的情境有:试卷发下后、考试作弊、与父母发生冲突、一个人在家、做错了事想隐瞒、上学快迟到了、被好友冤枉、课上的紧张……但这些情境又被一一否决,因为有的情境不具有普适性,有的情境诱发的情绪较为灰暗,等等。营造有意义的写作情境,是课堂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师的重要考验。
3.将课堂总目标进行有效分解。
趣味,不仅来自于内容、方式等有趣好玩的事物,还来自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趣味,往往是因为他在其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快乐。
以郑桂华老师《描写的奥妙》一课为例。
投影“双鸭戏水图”,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在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描写应具备的三条基本要求: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
参照这三条标准,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还要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
投影黄昏湖边的风车的画面,要求学生进行描写。在交流时借助学生作品,明确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
郑老师将描写的总目标分解成三个小目标:“有什么、怎么样和像什么”“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描写”和“描写复杂的场景应注意层次和重点”。这样就化难为易,且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体验,发现并总结这些描写规律。
4.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提升。
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提升。教师在准备写作课时,应善于将写作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写作训练活动。王尚文先生指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学好语言,这是关于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非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是为学习语言而使用语言,把这一客观规律完全颠倒过来了!而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却是在真格儿的生活中真格儿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真格儿的思想情感,满足真格儿的生活需要,自然能真格儿地学好语言。”
向浩老师在执教《如何写好喻体》一课时,设计了丰富有效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趣味盎然的写作状态。学生在阶梯式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请看他的课堂活动设计:
让学生说说老师的外貌特点,然后选肚子、脖子、眼睛中的一处,写一句比喻句。
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出示垂柳图,要求学生选择比较陌生的喻体来写。
仍以《围城》中的一句比喻句为示例,以垂柳图为对象,要求补上喻体的性质特点或运动状态,写生动形象。
仍以垂柳图为对象,调动不同感官,多角度来写,写丰富饱满。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4
一、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学生常常抱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写起,究其原因是“腹中空空”,材料匮乏,因此要让学生爱写作文,首先要解决材料来源问题。我叫他们每人备有一本摘抄本,平时阅读时把那些好词、好句、好段等摘抄下来,可以分门别类整理,作为日后作文材料。同时,现实生活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宝库,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意每天的生活,从平凡中去发现生活之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把这些所得写到自己的日记或随笔中,建立一个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以备后用。日积月累,学生作文时就不会有做“无米之炊”的茫然之感了。
二、结合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就可以直接作为范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结合学生作文现状,有针对性叫学生学习课文的优点。比如在教《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讲到文章开头的不同寻常和它的妙处,我就问学生:“假如你们写这篇作文会怎么开头?是不是说‘在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株藤萝……’。”学生们会心一笑,我接着说道:“你们再对比一下作家的开头‘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为什么人家这一出语就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这样渐渐地教学生学习写简洁明快而又有吸引力的开头,摒弃那种老套乏味的开头方法。
又比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文章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很容易让学生联想起平日里自己所受到的来自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点点滴滴,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记忆的闸门打开了。那么,此时叫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并且,通过对《背影》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只要写真实的情感,真切的感受,体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哪怕文章语言朴素也一样能打动人心。通过一次次的仿写训练,学生无形中对材料的筛选、组合,以及语言和写作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逐步提高。读写结合,先读后写,这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学生从仿写这一基础台阶起步,以便稳稳当当迈向娴熟、自由地写作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片段训练
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一个普遍问题:语言空洞,缺乏生动的描写性语言,平平淡淡叙述完事情,文章也就谈不上有感染力。于是,我经常布置一些片段练习来加强学生运用描写方法的训练,比如:写景片段、动作描写片段、语言描写片段、外貌描写片段。一次我布置学生练习外貌描写片段,要求写自己同班同学,并且先不写明描写的是谁,等读出来再叫大家猜。批改完后我挑了几个写得较好的习作来念,文中的主角还真是被同学一猜一个准,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笑声。那些用文字成功再现了同学音容笑貌的小作者坐在那儿可得意呢!学生的描写能力提高了,作文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四、做好写后引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我们知道,人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学生,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作文时应以鼓励为主,多肯定其优点和长处,以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心。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批语,有些习作不一定很好,但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优点,比如修辞精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思想深刻、角度新颖等,老师就都应尽量给予表扬,对于其不足之处,也尽量用较委婉的话指出,以免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5
尤其是写作文,这是我最拿手的了。因为只要你真实的去写,无论什么作文你都可以写成功。
在一次期末考试上,出了几个作文题目,让你挑一个去写,我挑了一个题目,是无私奉献的老师。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题目对我来说简直就在写像一年级的作文一样,我百分之百的保证这个作文肯定不错。我在家里已经写过好几篇这样的作文了,而且次次都让爸爸妈妈表扬,这可是期末考试呀,所以我才选这个题目来写的。
在整个学习过成中,我也没感觉出有什么可难的地方,就是你出一个题目,我就可以写上来。不到半个的小时,我就可以把一个完美而又动听的一个完整的作文写出来。老师也没有教我们过写作文,只是提出几个地方去让你描写,每次只出了两三个地方去让你描写描写,所以我要更多的指再去出几个地方去描写描写。
描写老师的作文范文6
“三顾茅庐”已经让诸葛老师对刘备三人另眼相看了,这次就没再为难他们,耐心地讲解起来。
状物,就是描绘事物。而在记叙文里,人们通常将这个物理解为:动物、植物、静物。也就是说,状物作文应该包括三类:动物作文、植物作文和静物作文。刘备三人把状物直接理解为动物,使得状物狭窄化了。
下面诸葛老师要传授静物作文的妙计啦,至于植物作文嘛,下次再讲。
一、孔明妙计之静物篇:
1.什么是静物?
静物是相对于动物和植物而言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静物,如:杯子、笔记本、电话、文具盒、桥梁、芭比娃娃、自行车、坦克玩具等等,这些日常用品、建筑、文具等都属于静物。
2.这么多静物中,哪个是你最喜欢的呢?
刘备:水杯
关羽:砚台
张飞:羽毛球拍
3.你仔细观察过静物的外貌吗?
(1)抓住特点:与写人作文和动物作文一样,在描写静物外貌的时候也要抓住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一
我最喜欢芭比娃娃那双含情脉脉的碧眼了,总是一眨一眨的。如果你让她躺着,她的眼睛就会乖乖闭上,好像在睡觉;你把她立起来,她的眼睛又会睁得大大的,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
在对芭比娃娃进行外貌描写时,小作者可是抓住了芭比娃娃会眨眼这一特点来写的哦,诸葛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对美丽的碧眼呢。
(2)按顺序来写:不管描写的是事物还是人的外貌,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里等等。读者阅读的同时就会按照这个顺序,在脑海里“组装”出事物或人物的模样。
例二
过生日时,爸爸送给我一个砚台。它是正方体的,盖子上画着娇艳的梅花,旁边刻写着“梅花香自古寒来”的古诗。打开盖子,里面更美:砚台的底部,精雕着一头大水牛,它的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老大,好像要把砚台里的墨水全部喝掉!砚台的最右边有一块凹地,那是放墨水的地方,大约占整个砚台的一半。左边是荡笔的地方,好让我在练习书法的时候掌握好墨水的浓淡……
小作者在描写砚台的外貌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写:从整体(正方体的)到局部(盖子、砚台底部、最右边、左边),从外向里(打开盖子,是砚台的里面),从右向左(右凹地,左荡笔),使得读者跟随他的描写,有条不紊地将砚台里里外外看了个遍,心里也升起一丝喜爱之情。
4.你了解你喜欢的静物的结构和用途吗?
例三
拧开保温杯的盖子,你会发现里面竟然还有“双层保温”设置―另一个盖子,可是这个盖子和第一层的不一样,颜色是银色的,而且上面还有一个小按钮。我想要喝水时,就轻轻地按一下,热水就会从按钮旁的一个小孔里流出。这时候,第一层的盖子就化作小茶杯供我使用。当我不想喝水时,再按一下按钮,那小孔就被关上了。
哇,一个小小的保温杯,竟然被小作者描写得这么细致,看来他对杯子的结构和功能相当了解啊。经过小作者的描写,一个平常的杯子,竟然给人一种富含高科技的感觉。此时,你是不是也想要一个这样的保温杯了呢?
5.当你看到这个静物时,你会联想到什么?生活中,它给你的帮助?你和它共同的经历?还是你们之间深厚的感情?插上想象的翅膀,倾注你的真情,让读者为之动容吧。
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