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土墙施工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挡土墙施工方案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1

关键词:挡土墙外倾;全粘锚杆锚固

1.概况

公路高路基或高路堑挡土墙在服役期间由于受到常年的行车荷载作用,路基侧向土压力日积月累的对挡土墙抗倾覆能力的作用力形成累计堆挤性威胁,特别是在每年夏秋雨季暴雨和连绵不断的阴雨的冲刷、浸蚀下,会导致挡土墙内路基被掏空,墙外基础沉陷变形,最终导致挡土墙整个墙体向外倾斜或者倒塌,严重影响到公路交通的正常营运。对于倒塌的挡土墙需要重新修建。如果挡土墙的整个墙体没有受到实质性的破坏和损伤,仅仅是墙体向外倾斜,此时说明该挡墙已经达到濒临倒塌的临界状态了,此时如果不采取措施,极有可能在下一次雨季到之际发生头然倒塌事故,对于此种病害,我们要力求防患于未然,尽早予以治理,治理的办法就是用全粘锚杆进行加固。

省道S243郭木线(汝阳、嵩县境)公路水毁修复工程挡土墙倾斜加固位于嵩县境山岭重丘区K244+274.5~K244+305路段。工程原貌为顶宽0.5米。高7.5米俯斜式浆砌片石路堤挡土墙。

2011年六月上旬,我院受洛阳市公路局的委托,对省道S243郭木线(汝阳、嵩县境)公路水毁工程进行外业踏勘。在踏勘调查时发现由于水毁路面、路基开裂导致该路段挡土墙整体向外倾斜7厘米,根据现场观察,原挡土墙整体结构较好,未出现墙面开裂现象(如右图示)。

2.设计方案

2.1设计方案

我院有关技术人员根据外业勘测资料、对该路段水毁工程的挡土墙加固方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研究认为:鉴于现有挡土墙顶部外倾7cm,为防止挡墙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再次产生较大的滑移导致整个墙体倒塌。故确定设计加固方案如下:

在现有墙面钻孔,用全粘锚杆进行锚固。锚杆穿过路基直接插入内侧岩石山体内。

根据库伦假定理论计算主动土压力,确定锚杆轴向拉力和锚杆分布、计算锚杆与注浆体的粘结长度、锚固钢筋面积及锚杆分布间距。

2.2设计计算

2.2.1主动土压力计算

由理正程序计算得出:主动土压力在水平方向的侧向压力EX,=141.38KN

2.2.2计算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

(1)计算锚杆轴向锚固力标准值

根据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计算锚杆轴向锚固力标准值Nak=Htk/cosa

式中:Nak——锚杆轴线拉力标准值(KN)

Htk——锚杆所受水平拉力标准值(KN)

a——锚杆倾角。

代入式计算得 锚杆轴向锚固力标准值为146.37KN

(2)计算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

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Na=γQNak

式中:Na——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

γQ——荷载分项系数,可取1.3

代入式计算得 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为190.28KN

2.2.3锚杆截面面积验算

锚杆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As≥γo*Na/(ξ2*fy) =190.28/90.69×900

式中:Na—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

fy—锚杆抗拉强度设计值,依规范取735、935级精轧螺纹钢屈服强度设计值,取900ΜPa;

ξ2—锚杆抗拉工作条件系数,取0.69;

γo—边坡工程重要系数,取1.0;

代入计算得:锚杆截面面积As≥3.064x10-4m2

根据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计算锚杆锚固长度为7米,自由端为5米,锚孔直径0.05米;确定设置3排锚杆上下梅花形错落布置,锚杆间距为1.5×1.5(m)。

3.施工工艺

3.1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按设计位置布置锚孔位,用风钻凿孔,钻孔孔眼方向与墙面法线呈15度角,钻孔进入岩体,退钻杆时,利用高压风洗孔,吹尽孔内浮渣。

3.2 M-30水泥砂浆水灰比为0.45,灰砂比例1:1,水泥经拌和均匀后,盛入压浆机,浆液过筛,启动压浆机注浆,为使浆液在压力作用下向孔壁四周四下扩渗,应保持一定的注浆压力,当浆液从孔口溢出时,即停止注浆,同时套上钢垫板旋紧螺母,可采用压浆机罐与压浆机结合,多级输送,注浆前用清石灰水将注浆管冲洗。锚固施工结束后,应将每个锚头用C-30小石子砼封闭,封头砼施工按照顶宽20×20厘米,底宽40×40厘米正四棱台形控制,外露锚杆顶端砼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厘米。

4.施工要求

4.1锚杆实验

在锚固施工初期应进行锚杆锚固拉拔实验,锚杆实验包括基本实验和验收实验,锚杆的试验数量可按工作锚杆的5%控制。

4.2施工监测

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安全,应设专人观测挡土墙外倾变化,如果发现挡土墙有外倾变化情况,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2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静压钢管桩;引孔;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简介与地质

某居民楼为8层框架结构住宅建筑,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基础,框架间填充墙为混凝土砌块,建筑总长70.55m,总宽9.0m,层高3.0m,总高25.4m。

2012年7月,A轴东面挡土墙出现变形及裂缝,当时1/A角向东垂直度偏差约50mm。

2013年4月经云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监测结果:某居民楼东西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1/A角向东垂直度偏差约149mm,倾斜率为5.87‰,高于规范4‰的允许值。并且存在继续向栋偏移的趋势。

拟建场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城内,场地北面为县城居民区;南面为空地;西面为明通路;东面为廉租房。该场地的西侧和东侧有两道人工边坡,西侧的明通路比拟建场地高约4.50~8.50m,形成的人工边坡大部份已设置了挡土墙进行支挡,仅局部地段(中段)未设置挡土墙。东侧的廉租房场地比拟建场地低约4.80~8.00m,形成的人工边坡已全部设置了挡土墙。场地地貌上处于中山区斜坡地带,地形沿山势由西向东缓倾。场地地面标高介于744.11~749.28m之间,高差约5.17m。

2 建筑倾斜的原因分析

(1)施工缺陷:根据设计方提供的pkpm文件及施工方案提供的施工资料进行复核审查计算,某居民楼实际施工桩长在5.64m~12.11m间,15栋1-8轴桩顶标高746.5m,东面挡土墙墙底面标高734.27m,相差12.23m,实际桩长未进入东面挡土墙墙底面以下。

上挡墙经过抗滑移稳定性核算,结果为0.59,小于1.0,且小于1.3(规范限值),实际施工挡墙的抗滑移稳定性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

上挡墙经过抗倾覆稳定性核算,结果为0.81,小于1.0,且小于1.6(规范限值),实际施工挡墙的抗倾覆稳定性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

下挡墙经过抗滑移稳定性核算,结果为0.52,小于1.0,且小于1.3(规范限值),实际施工挡墙的抗滑移稳定性严重不满足规范要求;

下挡墙经过抗倾覆稳定性核算,结果为1.15,大于1.0,小于1.6(规范限值),实际施工挡墙的抗倾覆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

(2)暴雨影响:2013年3月永善突降暴雨,暴雨过后,某居民楼出现明显的倾斜及裂缝情况。分析突降雨水对土体应力产生影响,回填土出现坍落,房屋东侧回填土比东侧深,坍落更严重,导致房屋向东侧倾斜。

(3)地震影响:永善县4月20日发生地震,震后监测数据显示房屋明显向东倾斜加大。

(4)通过对金江锦城二期的前期整体监测,某居民楼相邻三栋建筑均出现明显的东西沉降差异;挡土墙出现向东的水平位移。专家讨论,怀疑某居民楼整个地块可能存在整体滑移。

3加固方案

3.1加固原理分析

(1)挡土墙加固

经pkpm验算及现场情况,挡土墙加固采用新加混凝土挡土墙进行包覆,新加混凝土挡土墙的稳定性采用内立柱拉杆的方式进行。

本工程挡土墙加固采用对挡墙及底脚新浇”L”型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设计墙顶400mm厚,墙身底脚厚800mm,新浇混凝土挡土墙高度与原毛石挡土墙高度一致,在挡新浇混凝土挡墙中部设置水平腰梁,间隔6米设置钢筋混凝土扶壁。

新浇钢筋混凝土挡墙施工过程中严密进行变形观测,若变形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或稳定状态可不采取进一步措施(如进行锚索施工等)。

新浇挡土墙底脚及上部预留锚杆,进行锚杆静压钢管桩,锁住整栋房屋及挡土墙,钢管桩还可将上部荷载传至土体深层,对上部进行卸载。设计挡土墙下脚钢管桩深度为10m,上部钢管桩深度为21m,钢管管径219mm。

(2)室内基础加固

针对原施工桩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室内基础加固采用扩大院桩基承台,锚杆静压钢管桩,补强桩基承载力;同时压钢管桩至挡土墙下方至少2m对上次地基土进行卸载。设计单根钢管桩承载力40t,钢管桩深度为14m,钢管管径168mm。

3.2主要施工方案

(1)基础砼施工

浇捣混凝土时,采用分层浇筑法,一方面在施工中即使混凝土内部热量得以有效散发,另一方面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使之有相对较强的抗裂能力。

(2)施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施工放线,钻孔,清孔,钢筋处理,配胶,植筋,检测。

(3)引孔施工

1)机械选择

根据该工程的地质情况选用长螺旋钻机,本工程钢管桩桩径为168mm和219mm,故引孔机配170mm和220mm的钻杆,钻孔深度为室内14m,挡土墙上方为21m,挡土墙下脚10m。

2)施工工艺流程

钻机组装调试施工放线定位桩位及高程相关人员复核、验收建筑物轴线、桩定位螺旋钻机就位钻杆对正桩位调整钻杆垂直度开动钻孔测量孔深记录备案。

(4)锚杆静压桩施工

静压预制桩的施工一般采用分段压入、逐段接长的方法。其施工流程为:测量定位压桩机就位吊装喂桩桩身对中调直压桩接桩再压桩(送桩)终止压桩切割桩头。施工前做好放线工作,在桩位中心打上一根短钢筋并涂上红漆,但是由于桩机进场会造成土体挤压导致桩位偏移,故桩机定位后应复测桩位是否正确。

压桩机进行安装调试就位后,行至桩位处,使桩机夹持钳口中心(可挂中心线陀)与地面上的样桩基本对准,调平压桩机后,再次校核无误,将长步履(长船)落地受力。

静压预制桩桩节长度一般在12米以内,可直接用压桩机上的工作调机自行吊装喂桩,也可以配备专门吊机进行吊装喂桩。第一节桩(底桩)应用带桩尖的桩,当桩被运到压桩机附近后,一般采用单点吊法起吊,采用双千斤(吊索)加小便担(小横梁)的起吊法可使桩身竖直进入夹桩的钳口中。当接桩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法时,起吊前应检查浆锚孔的深度并将孔内的夹物和积水清理干净。

4 观测数据总结

(1)整个工程中,最大沉降差产生点位为14#点(位于房屋东南角)与1#点(位于房屋西南角),与房屋倾斜方向吻合。

(2)对A轴线钢管桩采取封桩措施后,第二天A轴线(即东侧)沉降观测点沉降速率明显下降,基本与F轴对应点位沉降速率持平,及东西侧未产生明显沉降差。

(3)工程后期观测数据显示,平均沉降速率为0.00167mm/d,可认为整栋房屋处于稳定状态,可交付使用。

5 施工效果分析

对室内基础加固及沉降数据的综合分析,在对五单元A轴线的钢管桩进行封桩处理后,五单元A轴线沉降速率明显下降,说明钢管桩施工已经取得了效果。并且在后续观测中,沉降逐渐趋于稳定。其余四个单元情况基本相似。证明采取的加固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本文通过对永善某居民楼的基础加固及挡土墙处理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措施进行描述。主要对该栋楼产生倾斜的原因分析,计算采用锚杆静压钢管桩加固室内基础,采用“L”型混凝土梁包覆加固挡土墙。该工程的施工设计及实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3

【关键词】半逆作法、挡土墙、暗梁、后植筋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裙楼及2栋塔楼(A塔楼-3F/45、B塔楼-3F/43)组成,建筑面积13万平米,总高度149.95米。地下室三层,基础为人工挖孔桩及墙下条形基础。

该工程三面临街,一面临校,无施工场地。B塔楼主体部位有建设单位施工基坑土石方时遗留的车道,标高为-5.1m~-15.0m,B塔楼A轴交9轴挡土墙墙体外边线与临街道路边相距最大的才1米远,高低落差10米多。

施工方案选择

如果边坡土石方一次性开挖到地下室负三层垫层标高(-15.7米)位置,就会出现边坡倒塌的现象,严重的会引起街面道路的塌方,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如果在基坑外施工抗滑桩,施工工期将不能保证,且增加了工程造价。为防止基坑失稳。经研究决定先将遗留车道的土石方开挖到负二层梁板下1.8m,即-12.0m标高,同时施工挡土墙内的桩及柱,再施工和挡土墙内柱相连负二层梁板钢筋、模板、混凝土。在负二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完后,利用水平梁板的水平刚度支撑挡土墙内柱,可有效防止基坑边坡失稳。在负二层梁板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拆除模板,再在负三层开挖-12.0m以下的土石方,进行挡墙的条形基础和挡墙施工。墙下条型基础钢筋及墙水平钢筋均和墙内柱进行植筋,钢筋绑扎搭接,再单面支设模板,在梁板下浇筑混凝土。本施工技术称为半逆作法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

半逆作法施工工艺流程为:平基土石方孔桩土石方开挖桩混凝土浇筑柱钢筋、模板、混凝土负二层梁板模板、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升、负二层梁板模板拆除、清理负三层土石方墙下条型基础钢筋植筋混凝土浇筑挡墙钢筋植筋模板、混凝土。

技术措施

所谓半逆作法:即先将主体结构部位的桩基础和柱进行施工,再将梁板浇筑完毕,利用整个楼板的水平刚度对边坡进行抵挡,再后植筋施工地下室挡墙和下部结构。

阶梯式开挖土石方

根据以往的施工程序,地下室基坑土石方开挖到垫层下口标高后再由下而上进行基础工程的施工。本工程如采用这样施工的方法就不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采用了阶梯式开挖边坡的施工方法。该工程地下室共三层,层高均为5.1米,底板标高-15.7米。开挖时第一阶段到-12.0米(负二层梁板标高下1.8m),第二阶段到-14.0米(负三层梁板标高下3.8m)。此种方法降低了边坡由于高差产生的侧压力,施工中未出现任何异常,安全状态良好。具体开挖见下图:

挡土墙附墙柱采用桩中柱的施工方法

挡土墙的附墙柱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因桩顶标高是-15.7米,挡土墙离边坡比较近。根据现场土石方的实际开挖情况,造成附墙柱从-15.7米往上要在土中成型,对钢筋的绑扎、模板的加固带来了困难。我们采用了在-5.1米到-15.7米之间往下开挖孔桩基础时将桩的直径增加了1.5米,在桩砼(-15.7位置)浇筑完毕后在开挖的大直径圆坑内进行负三层、负二层附墙柱的施工。

二层梁板施工

利用柱、梁板砼结构自身的刚度抵消边坡土方的侧压力

挡土墙-15.7米到-10.2米附墙柱砼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将-10.2米标高处梁板钢筋与附墙柱身预留钢筋进行焊接。经过与设计商量在离挡土墙内侧边2米的位置设置一道地梁代替挡土墙上的暗梁,使其余部位的梁板与附墙柱及地梁形成一个整体的骨架,并将柱外侧的空隙用混凝土填满,依靠砼自身的刚度来抵消边坡土方的侧压力(-5.1米的梁板用此同样的方法施工)。为以后挡土墙施工时,该部位土石方的开挖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半逆作法施工条型基础及挡土墙

当-10.2米梁板砼达到一定的强度后,采用逆作法从上而下开挖-10.2米以下挡土墙及地梁的土石方,然后根据图纸设计要求采用植筋的方法在浇筑完的附墙柱之间植出挡土墙的水平钢筋及暗梁钢筋。制作安装墙体模板,浇筑砼。使梁板、柱、挡土墙形成一个整体,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实施效果

此种方法保证了后期土方开挖后柱的截面尺寸,阳角的方正,砼成型后的垂直平整度,有效的控制了工程质量。本工程B塔楼部位采用半逆作法施工地下室外挡土墙,保证了施工安全,达到了合同工期要求,并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得到业主和监理的信任。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1,预加固理念

为加强上边坡防护,采用经济合理的防护措施,必须高度重视和预加固的理念,进一步加深对边坡滑坡体变形失稳破坏机理的认识,提高边坡防治的有效性。 在边坡未发生坍塌、滑坡等病害前,往往先有局部变形、开裂,尚未引起整体变形,若任其发展将会引起整体失稳,形成大范围的变形破坏而强度逐渐衰减的性质,因此应对局部变形预加固,从而限制其发展,这样整治工程耗资小,可以达到早治小治的目的。不但能争取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节约资金,保障施工安全。

2, 重视设置截排水系统

33省道浒溪线在对路堑边坡开挖施工后当时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裂隙,并且大面积的塌方情况。山体是个易汇水区域,地表水的下渗引起土体含水量增大,重度增大,湿润范围加大,粘性土抗剪强度随土的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滑动面上抗滑力减小而下滑。因此,应重视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

3,钢柔结合多层防护

对上边坡防护目前大多是刷缓+挡墙、挂网、喷浆、抗滑桩、框架方格。也有采用新技术如:预应力锚索、钢花管注浆、压浆锚固、斜向钢锚管框架等。33省道浒溪线采用挡墙加主动防护网较多,从前期防护的效果来看,钢柔结合多层防护实效性好,在浒溪线K96+440-K96+570段左侧边坡岩体上采用重力式抗滑锚杆挡土墙钢性工程防护,上层采用植物生态柔性防护。钢柔结合,结构简单,造价低,技术成熟,易于质量控制;从各自的条件出发为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工程完工2年多历经2012海葵2013菲特等数次台风暴雨,工程主体结构稳定。

关键词:抗滑;挡土墙;边坡;整治;

交通 治理位置图

一,工程概况

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主线起自小麦地头西侧,经四明桥水库西和姚家西侧,过董村后跨越筠溪,沿鸡东线依亭下水库而行,终于江拔线K19+600处,全长13.997公里。连接线起于徐凫岩景区西侧(原浒溪线K96+185)处,向西沿山势而行,在岭脚村西侧折向东南,在小麦地头西侧与主线相接,全长5.285公里。设计行车道宽度为8.5米,硬路肩两侧宽各0.75米。施工队在2011年6月份下旬对K96+440~K96+570段进行路堑开挖施工,当时边坡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地裂隙,对工程建设及农田安全构成威胁。

二、工程地质条件

由宁波市金甬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地区进行地质勘查。

通过本次勘查,经室内分析、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

1)、通过高密度电法勘探基本查明B-B`测线处的构造或滑动带发育情况,根据物探成果推断一条主要滑动带。

2)、通过地震折射法勘探基本查明A-A`、C-C`测线处的覆盖层厚度。

A-A`测线长115m,第四系(覆盖层)厚7.5~11.5m,vp

B-B`测线长308m,第四系(覆盖层)厚0~16.5m。

C-C`测线长115m,第四系(覆盖层)厚5.5~10.5m,vp

该段山坡上覆盖层含砾粉质黏土由全风化和强风化的白垩系紫灰色砂砾岩、砂岩及粉砂岩组成;黄褐色,可塑,含较多碎石及植物根系,属普通土,天然含水量ω=24.4%,可塑性好,空隙比e=0.798,液限指数IL=0.38,饱和度sr=83.1%。本身易产生崩塌滑落,滑体的主滑方向基本是垂直路线,滑体结构软弱面很可能是覆盖层和基岩的结合部位。

离公路比较近的位置,裂缝比较小,宽度在10cm~20cm。

三、滑坡体特征

3.1滑坡的破坏现状

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K96+440~K96+570段进行路堑开挖施工,当时边坡未发生滑坡现象,后受暴雨等原因影响,边坡发生土体移动,边坡上方出现大量地裂隙,主要是后缘及两侧多处见拉张裂缝,局部沉降,裂缝最长的60~65米,最宽0.4米,最深1米左右;裂缝范围纵向达到130米,横向100米。

离公路比较远的位置,裂缝比较大,宽度在30-40cm。

根据多月监测,初期裂缝发展较快,后慢慢稳定,目前滑坡尚未发生整体滑动。在不良气候条件或施工干扰时,有可能产生整体下滑,稳定性将被破坏,极可能导致滑坡失稳。

3.2滑坡的破坏模式

由于路基的开挖,加上雨水的作用,由于断面下平上陡,上部土体推动下部土体引起的,造成山体该断面滑坡体失稳。

3.3滑坡边界的圈定

由于滑坡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滑坡裂缝的形态、性质、分布范围大致圈定其边界,下图红线为后缘及两侧拉张裂缝范围比较清楚。

滑坡范围

四、滑坡形成机理

4.1滑坡形成的地质背景

①根据现场观察和工程物探勘查报告, B-B`,A-A`和C-C`为计算断面,B-B`断面位于K96+505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230m,上覆土厚约0-16.5m,A-A`断面位于K96+555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115m,上覆土厚约7.5-11.5m,C-C`断面位于K96+470左右,断面有效测线长115m,上覆土厚约5.5-10m。

②边坡上部为含碎石粉质粘土,软-可塑状,厚度变化较大,下伏为强-中风化层凝灰岩(K1g),凝灰质砂岩,为相对隔水层。中风化基岩层面倾向南,岩层产状为17O∠8o。

③山体最高点标高279m,滑坡区地形为山凹状,自然坡度上陡下缓,标高220米以上坡度为30-45度,以下坡度平缓,一般为15-20度。

④根据地面调查,地表有许多老裂缝表明以前曾发生过滑坡,为一个古堆积层滑坡。

4.2滑坡形成的条件

4.2.1人为因素

①路基开挖,将原来的盆状山体单侧开挖形成沟槽,使北侧山体上土层失去支撑从而导致滑坡。

②山体上方长期种植花木,经常移植或栽种,土体,大气降水渗入。

4.2.2地表水、地下水作用

①地表水沿裂缝渗入土体,增加山坡土体的含水量,使土体达塑性状态,降低土体稳定性,当水渗入到相对隔水层或中风化层基岩面上时,使接触面湿润一饱和,降低了摩擦力和粘聚力,使山体失去稳定而下滑。

②地下水本不发育,但山体是个易汇水区域,地表水的下渗引起土体含水量增大,重度增大,湿润范围加大,粘性土抗剪强度随土的含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小,滑动面上抗滑力减小而下滑。

五、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验算

根据现场观察和工程物探勘查报告,本次就可能的滑体进行滑坡稳定性验算,依据计算结果(滑体剩余下滑力)对滑体的稳定性作定量评价。计算参数根据工程物探勘查报告取值。

①计算断面

选取与主滑方向一致的工程地质剖面B-B`断面位于K96+505左右, A-A`断面位于K96+555左右, C-C`断面位于K96+470左右为计算断面。

②滑面计算参数

天然重度:γ=20KN/m3。

滑块的粘聚力:C=8kPa,

内摩擦角:φ=15.5°。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K=1.25。

③附加力

滑床在地下水位以上,滑体内的裂隙不充水,前缘亦无地下水排出,因此不计水压力;工程所在区域为6度烈度地震设防区,故不考虑地震力。

④计算公式的选用

滑坡潜在滑移面纵向上呈折线型,依滑移面形态,选取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

式中: ,――第和第滑块剩余下滑力(kN/m);

――稳定系数,

――第滑块的自重力(kN/m);

,――第和第滑块对应滑面的倾角(?);

――第滑块滑面内摩擦角(?);

――第滑块滑面岩土粘聚力(kN/m);

――第滑块滑面长度(m);

当滑坡体最后一个条块的剩余下滑力,小于或等于0时,滑坡稳定;当大于0时,滑坡不稳定。此值可作为设计支挡工程结构所承受的推力。

⑤计算结果

各断面滑坡体的剩余下滑力如下表:

滑坡体下滑力计算结果

5.2 滑坡稳定性评价

据稳定性计算结果:断面A-A` 和C-C`的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均小于0,此两处断面处于稳定状态。断面B-B`的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大于0,滑坡不稳定;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断面滑坡体失稳是由上部土体推动下部土体引起的。

六、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根据稳定性计算表明,目前断面B-B`附近滑坡体随时都有可能滑塌,对滑坡前缘的路基施工及山上农田设施造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根据本次勘查结果建议可能采取的防护措施有挖土卸荷和抗滑桩(或)局部抗滑桩。考虑挖土卸荷法本工程地势平坦,土体联动性大,滑坡治理横向长度在300米以上,整治面积在62亩左右,会严重造成田地损坏后果,这种方案根据地势情况不现实也不合理,取消该方案。结合地质勘查单位建议,根据本滑坡的特点,结合周边施工条件,对本滑坡考虑了以下治理方案:

6.1.1方案一

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抗滑挡土墙应根据滑坡剩余下滑力和库伦土压力两者之中的大值设计,其高度和基础埋深应防止滑体从墙顶滑出或从基底以下土层滑移的可能。本工程采用重力式挡墙,设置于距平台前缘不小于2m的基岩上,基础埋入基岩(中风化层)不应小于0.6m,并设置锚杆进行加固。经设计计算确定了挡土墙断面尺寸设计值(见下图)。经验算,当采用此断面尺寸的挡土墙对B-B`断面的滑坡体进行边坡防护时,挡土墙的各项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加固锚杆不参与计算)。

挡土墙各项安全系数验算结果

6.1.2方案二

采用抗滑桩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

抗滑桩是一种常用的抗滑支挡结构工程。本工程根据B-B’断面滑坡剩余下滑力以及锚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计算设计得出在路侧边沟外0.8处布置一排桩心距为5m,桩柱截面尺寸为2×2m的抗滑桩(最长桩长33米),即能有效稳固滑坡体。

抗滑桩断面图

6.1.3 K96+470~K96+550段方案比较

根据方案比较,从造价、施工角度出发本工程推荐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工程支挡措施,并配合坡面排水等措置对边坡进行防护加固处理。

6.2 断面A-A`(K96+440~96+470)和C-C`(K96+550~K96+570)

此两个断面采取预防性防护,防护形式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6.3 截排水措施

降雨入渗是加剧该滑坡活动的触发因素。因此,应重视在滑坡坡面上的排水,根据地形和已有自然冲沟设置截排水系统。

6.4 锚杆挡土墙

考虑到路基开挖时以及抗滑重力式挡土墙基础开挖时可能破坏墙底基岩的整体稳定性,为了防止基岩开裂和保证修建于基岩上的抗滑挡土墙的稳定安全,路基开挖后,如岩石边坡岩层发生破坏或者岩体裂隙发育,应在滑坡隐患路段的路侧岩质边坡上修建锚杆挡土墙以保持路侧岩质边坡的稳定。锚杆挡土墙拟采用肋柱式,单级墙不宜大于8m,高度大于8m的岩质边坡,应设置多级墙,上下级墙体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m的平台。

锚杆挡土墙断面图

6.5按推荐方案,总造价为300.3万元。

6.6 其他措施

1、施工前应先用粘土回填边坡上已有拉张裂缝并夯实,并对滑体范围内原有边沟进行边沟沟底铺砌,防止降雨时地表水大量渗入滑体内,进一步恶化滑体的稳定性。

2、施工期安排在比较晴朗的季节,待土体干燥时施工(建议雨后3天后);尽早施工,在梅雨季节来临前完成,按设计基坑开挖坡度进行基坑开挖,施工时应逐步推进,建议按施工缝每10米一段分段施工,施工长度如超过10m,应确保施工期间边坡稳定,尽量避免对坡体的大量扰 动。 3、施工期间对滑坡进行人工监测,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变形检测、施工安全检测和治理效果监测。目前滑坡体处于活动阶段,治理施工之前应进行滑坡变形监测,以便及时做出灾害预报,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安全监测,治理施工完成后一定时间内进行治理效果检查监测,治理施工完成后较长时间内的台风,雨季或暴雨季节,还应加强巡视和检查工作。

4、监测要求具体内容:

1)在进行监测项目前,首先要建立监测控制网,以及时准确的反应监测项目、测点的变化情况,监测点要有代表性也便于监测。

2)施工监测应由专业人员实施,实行24小时跟踪监测,掌握支护体系的动态特性,测试次数按监测项目的要求进行,边坡施工完毕后每7-10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如变化趋于稳定,改为每月观测一次,观测时间不少于二年。如遇台风、暴雨等特殊情况,不管在何阶段,要增加观测频率,必要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跟踪监测。

现场施工人员每天不定时随时用肉眼观察坡体、支挡结构、坡顶及周边设施的变形等情况,及时做好标记及变形发展速度。详见下表

边坡监测频率表

注:根据边坡的进展,在较危险的断面特别是雨后等要增加观测次数。

3)本项工程施工时应随时观测滑坡体的位移变化;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暂停施工,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安全。

【结束语】

本文以浙江省宁波市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工程为背景,论术抗滑重力式挡土墙即能有效稳固滑坡体,且节约资金,保障施工安全,经济实效、同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及农田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对整个工程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先根据工程全路段仔细分析各种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对存在的风险应预先做好各项准备,消除或者降低风险值。在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工程各施工段的难点及控制重点项目,对有困难的部分重点说明,编制针对性较强的施工方案和措施;

在进行施工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及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同时保证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及时做好排水工程,对于排水设施的设置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挖方边坡地质与设计有出入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边坡坡率调整,并对坡口进行圆滑处理等。

1、《33省道(浒溪线)奉化段改建工程K96+440~K96+570边坡工程勘查报告》。

2、国家行业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030-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9)。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方案;支护技术;深基坑

中图分类号: 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商业住宅楼,建筑总面积125240m2,地下面积35402m2;建筑总高度87m,地下共3层,地上23层,基坑底最深相对标高-22.7m;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筏基。该工程施工场地狭窄;基坑底最深相对标高-22.7m,开挖较深,土方开挖难度大。

二、施工方案的选择

由于本工程场地狭小,周边环境复杂。若采取常规的放坡开挖,由于基坑深,场地小,基坑的稳定安全性将受到影响,且放坡开挖后将超过施工红线,因此该方案被排除;若采用护坡桩施工,则基坑开挖时间将推后,进度总体控制计划将受到影响,且按此方案存在土方回填和费用较高的特点。经过各种方案的研究,本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方案选用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锚喷护壁、挡土墙联合支护结构体系。

(1)混凝土灌注桩:桩直径800mm,间距1.5m,桩顶标高为-3.6m,嵌固深度为A型4.9m、B型5.2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混凝土灌注桩采用旋挖钻机泥浆护壁成孔,钢筋笼现场加工,水下灌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2)锚杆:水平间距1.5m,腰梁 2125b,A型桩二道,B型桩三道。采用套管跟进水冲式锚杆钻机成孔,水泥浆灌注。

(3)锚喷护壁:桩间土体采用挂网锚喷法进行支护。桩间土体修整成拱型, 固定300mm 间距,钢筋网片加网孔间距50×50mm 钢丝网,喷射50mm厚混凝土。喷射机喷射混凝土时, 从最下层开始,逐层往上喷,每层高度为2m。

(4)砖挡土墙:砖挡土墙砌筑从灌注桩帽梁顶标高至自然地坪以上20cm,顶标高为 -0.25m。砖挡墙每隔3.0m 设一根构造柱,构造柱截面尺寸为 250mm×370mm,墙中设一道圈梁,墙顶设一道压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墙体采用“一顺一丁”组砌形式,“三一”砌筑法,柱、梁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

三、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3.1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施工

(1)施工工艺。钻机钻孔前,应做好场地平整,挖设排水沟,设泥浆池制备泥浆,做试桩成孔,设置轴线定位点和水准点,防线定桩位及其复核等施工准备工作。钻孔时,先安装桩架及水泵设备,桩位处挖土埋设孔口护筒,以起定位、保护孔口、存储泥浆等作用,桩架就位后,钻机进行钻孔。钻孔时应在孔中注入泥浆,并始终保持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位1.0m 以上,以起到护壁、携渣、钻头、降低钻头发热、减少钻进阻力等作用。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清孔,该工程采用原土造浆,所以清孔时,钻机空转不进尺,同时注入清水,待孔底残余的泥块已磨浆,排出泥浆比重降至1.1左右(以手触泥浆无颗粒感觉),即认为清孔已经合格。清孔完毕后,立即吊放钢筋笼和水下浇注混凝土。钢筋笼埋设前在其上设置定位钢筋环,确保保护层厚度。水下浇注混凝土采用导管法施工。

(2)质量控制。护筒中心要求与桩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埋深不小于1m;泥浆比重控制在1.1~1.2;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150mm;水下浇注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孔内泥浆用潜水泵回收到贮浆槽里沉淀,导管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0.8 ~ 1.3m, 并始终保持埋入混凝土面以下 1m。

3.2 锚杆支护施工

土层锚杆简称土锚杆,它是在地面或深开挖的地下室墙面(挡土墙、桩或地下连续墙)或未开挖的基坑立壁土层钻孔(或掏孔),达到一定设计深度后或再扩大孔的端部,形成柱状或其他形状,在孔内放入钢筋、钢管或钢丝束、钢绞线或其他抗拉材料,灌入水泥浆或化学浆液,使之与土层结合成为抗拉(拔)力强的锚杆。其特点是:能与土体结合在一起,承受很大的拉力,以保持结构的稳定,可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变形量;施工所需钻孔孔径小,不用大型机械;代替钢横撑作侧壁支护,可大量节省钢材;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开阔的工作面。经济效益显著,可节省大量劳力,加快工程进度。

(1)施工准备。1)锚杆用有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的钢筋,直径为22mm;水泥浆锚杆体的水泥用 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砂用粒径小于2mm的中细砂;水用 pH小于4的水;2)钻孔机带套管和钻头;灰浆泵、灰浆搅拌机等;3)开挖边坡,按锚杆尺寸取2根进行钻孔、穿筋、灌浆、锚定等工艺试验,并作抗拔试验,检验锚杆质量,以检验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适应性;4)进行技术交底,搞清锚杆排数、孔位高低、孔距、孔深、锚杆及锚固件型式,清点锚杆及锚固件数量;5)进行施工放线, 定出挡土墙、 桩基线和各个锚杆孔的孔位, 锚杆的倾斜角。

(2)施工工艺。土方开挖测量、放线定位钻机就位接钻杆校正孔位调整角度打开水源钻孔提出内钻杆冲洗钻至设计深度反复提内钻杆插钢筋压力灌浆养护主筋防锈上横梁焊锚具锚头锁定。

(3)质量控制。1)钻孔要保证位置正确, 要随时注意调整好锚孔位置,防止高低参差不齐和相互交错;2)钻进后要反复提插孔内钻杆,并用水冲洗孔底沉渣直至出清水,再接下节钻杆;3)注浆管使用前,要检查有无破裂堵塞,接口处要处理牢固, 防止压力加大时开裂跑浆;4)拉杆应由专人制作,钻孔完毕应尽快地安设拉杆,以防塌孔;5)在灌浆前将管口封闭,接上压浆管,即可进行注浆,浇注锚固体;6)灌浆是土层锚杆施工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必须认真进行,并做好记录,灌浆材料用水泥浆,水灰比为 0.45,水泥浆液的抗压强度应大于25MPa,塑性流动时间应在22s以下,可用时间应为30 ~ 60min, 整个浇注过程须在4min内结束;7)遵循分段开挖、分段支护的原则,施工中对锚杆或土钉位置,钻孔直径、深度及角度,锚杆或土钉插入长度, 注浆配比、压力及注浆量,喷锚墙面厚度及强度、锚杆或土钉应力等进行检查。

3.3 锚喷护壁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1)制锚:锚杆体为Φ22钢筋,钢筋搭焊长度≥5d,双面焊。

(2)开挖:喷锚网支护的特点是边开挖边支护,分层分段开挖。

(3)钻孔:用空气冲击钻成孔,孔径大于 14cm,孔深允许误差 -20cm,打设角一般为3°~8°,孔位遇障碍物时允许变动。

(4)注浆:配比为水:水泥=1:0.45,并加三乙醇胺0.3‰,注浆压力大于0.5MPa,水泥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5)修坡面:注浆后进行修坡面,使坡面平整,严格控制坡面到地下室墙体距离。

(6)编网及焊接:网筋Φ6@300×300,加网孔间距50mm×50mm 钢丝网,网筋搭焊长度≥10cm,多于3个焊点。

(7)喷射混凝土护面:普通42.5号水泥、中砂、碎石,配合比:水泥:砂:石:水=1:2:2:0.4,混凝土强度 C20,喷射前坡面作喷射厚度标记,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为5cm,喷射混凝土面层每天浇水养护2~3次,养护7天。

(8)开挖下层:开挖下层土方时间与上层喷射混凝土强度、注浆强度、地质条件,边壁位移量有关,一般上层混凝土面层喷射24~36h 后方可进行下层开挖。

3.4 砖砌挡土墙施工

(1)施工工艺。平放线试摆砖立皮数杆组砌、 清理构造柱模板安装、浇混凝土圈梁和压梁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浇混凝土。

(2)质量控制。材料质量符合要求,灰缝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厚薄均匀,砌块上下错缝,内外搭砌,接茬牢固,墙面平整垂直;水平及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控制在8~12mm,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低于80%,竖向灰缝砂浆饱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工程采用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钢丝网、喷射混凝土相结合的联合支护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边壁土体的自稳能力,使结构处于最佳受力状态。特别是在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因所需设备简单、所需场地较小而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实践证明,工程施工效果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挡土墙施工方案范文6

关键词:斜山坡;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处理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在不断前进,但是前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题,比如土地紧缺問题,而在斜山坡上建造多(高)层建筑是缓解用地紧张、塑造良好建筑环境的有益尝试。在这种场地上建造房屋,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往往很复杂,既有利于设计出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造成安全隐患。

1.场地的稳定性分析及处理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不良的工程地质会影响场地的稳定性。

1.1整体稳定性

建筑场地范围内斜坡土体下为层片状基岩(产状为∠30-32°),若破坏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可导致土体滑坡。

1.2局部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問题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挖、填土形成的多级临空台阶,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堆填土在雨水渗入软化时会沿原坡面滑塌。

1.3基础的稳定性

基础的稳定性即地基承载力可靠,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1.4处理方法

为不破坏地基原有稳定性,在确定楼、地面的标高及台阶时应考虑到既要依地形顺坡设计,确保整体稳定。也做好地面排水设计,避免加剧地基差异风化及溶蚀作用。

2.结构设计

(1)挡土墙设计坡地建筑中,设计好挡土墙的意义重大,挡土墙是影响到上部结构设计的关键。挡土墙的设计及施工中都应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从实际场地出发,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及使用要求,因地制宜,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益,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千变万化,每个工程都有其特殊性。工程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力求达到挡土墙建筑物的完美组合,通常坡地建筑挡土墙设计做法有两种:考虑挡土墙与主体结构分开;结合主体结构布置挡土墙。挡土墙要有足够刚度,使墙身在土压力作用下不发生移动或转动。挡土墙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挡土墙强度计算:在静止土压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挡土墙计算模型按1m板带宽度,上端简支,下端固定的单向板进行计算,土压力按静止土压力取值,K取0.5。结构刚度要求:在挡土墙高度范围内框架柱截面高度取挡土墙厚的两倍。由于挡土墙内侧为地下室,不能直接设置泄水孔,因此在挡土墙背面底部及中部设置排水盲沟,沿挡土墙顺坡导入地下室外侧边沟。

(2)上部结构设计。山区建筑主要震害表现为:由于架空层太高形成柔弱底层而使结构严重破坏;采用长短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在1.1-1.6范围内。由于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是整体设计的主体计算时应考虑侧向土压力的影响,根据理正软件取1m板带宽度挡土墙按上端简支下端固定模型计算出上端的支座反力,再乘以框架柱的水平受荷宽度,得出集中力。在进行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尽量避开不稳定的边坡;由于山地建筑竖向刚度不规则,扭转效应明显,设计时底部应加强,从概念设计上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避免出现短柱和上刚下柔的情况;设置防震缝,在建筑高差变化较大处设置防震缝,在底层连廊与主体结构問设置防震缝,均可有效地减少地震作用、温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上部与基础的协调,采用墩基础的形式可减少建筑不均匀沉降的程度,在建筑底层人工挖孔墩的承台問设连系梁,将各墩、柱相互牵制连为一个整体而共同工作,可有效传递水平力,避免因个别墩失稳或失效而引起建筑整体破坏;变形观测,加强监测地基在建筑施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因加载的变化引起地基的变形,沉降、滑移情况,检查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时发现隐患,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3.基础处理

3.1基础方案选择

基础方案主要包括:柱下独立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经承载力计算,基础的地基反力都远小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但前两种基础型式显然因有地下室难以满足防水要求,而梁板式筏形基础型式还合适。经变形计算,如果仅从变形值结果看,应该没有問题,但即使在地形平坦和地质非常均匀土层的场地上进行理论变形计算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都有较大误差,更何况在该持力层厚度和坡度变化较大的场地上计算变形值与实际有多大的偏差就更难以估计。最常用的地基稳定性计算方法有:圆弧滑动法、平面滑动法、折线滑动法、赤平极射投影法、实体比例投影法、数值分析法。根据地基土的物理特性,桩基础方案应根据场地岩土条件进行选择,如表1:⑨-1层混合土相对松散,局部含滚石,均匀性较差;⑨-2层含砾粉质粘土强度尚可,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1层全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埋深变化较大;⑩-2层强风化花岗岩强度较高,但其厚度变化较大;⑩-3层中风化花岗岩层强度高,分布尚稳定。因此,上述各岩土层均不宜选作为桩基础持力层,对于钻孔灌注桩,由于⑨-1层相对松散、护壁较为困难,普遍含有滚石、施工相对困难,因此不宜使用,故最合适的是选用人工挖孔灌注桩。

3.2人工挖孔灌注桩计算和施工

3.2.1成桩可能性分析

由于⑨-1层混合土含水丰富,适合用人工挖孔桩方案应采用混凝土护壁。由于持力层层面变化较大,桩基础施工时应按实际层位控制为准,以避免桩长不满足承载力要求。

3.2.2桩承载力计算

当滑坡推力的水平分力小于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就是安全的,在水平力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要让每个假定都符合实际困难较大,力求符合设计的计算模型和构造要求。

3.2.3施工要求

斜坡地上嵌岩桩的护壁材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护壁内配置一定数量的水平环向钢筋和竖向钢筋,护壁厚度和配筋应加大。编制爆破作业施工方案时必须采用爆破作业向下炸岩进行松动爆破和凿除处理时炸药爆破应合理布孔,以尽量减小冲击波对护壁的破坏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孔井口应采取能泄爆又能阻挡碎碴飞溅的有效措施,爆破时必须由专人统一指挥。炸药爆破后,爆破人员先下井检查,挖孔人员方可下井。在挖孔过程中遇到不良地质时必须处理:桩基成孔后,保证桩基底部持力范围内有完整的基岩层。当桩基处于竖向软弱裂隙带或深熔洞顶部,可在该桩侧补桩,加大桩截面及持力底面层。或者在该桩侧一定范围内补两根桩。穿越土洞的桩基,护壁外侧土洞应填实。对桩基穿越大溶洞时,可以采用喷浆加固溶洞、填砌毛石或砌块。对桩底局部的溶槽、溶沟、石牙等,对桩底,应根据具体情况放置钢筋予以加强。

4.结语

山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怎样做好基础及上部结构的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量符合规范要求,沉降均匀,以确保工程质量、结构安全、节省工程造价,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着的一个长期艰巨的课题。在山坡上建造大体量的多(高)层建筑时,需将建筑物跨越各级台阶顺坡建造,其建筑及结构设计具有特殊性,也容易因结构设计不当而酿成事故,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是基础设计及处理問题。因此,研究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方,杨智,李夕兵.山坡地上大体量建筑嵌岩桩基设计与施工[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2]江正荣.我国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的新进展——新版《建筑施工手册》第12章内容精选.

[3]莫运明.岩溶区溶洞及土洞对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影响的处理方法探讨[J].企业导报,20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