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化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与化学论文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1

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教学改革。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医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确立以基本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贯穿到教学中,使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该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

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医学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基于个案的学习方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LBL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为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及自学式教学模式,在塑造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契合转化医学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克服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它结合了LBL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注重大班教学的系统性和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为引导,避免了PBL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现象的发生。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取得较好效果。最后,还应重视开展医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多开展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社区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以解决提出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的转化。

2以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转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从临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

首先,要保证教师的科研内容与临床实践不脱节。目前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病理学和护理学是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我国大部分病理学教师同时承担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病理诊断工作,护理学教师也在临床各科室轮岗。但其他一些基础课程(如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等)教师常由从事基础研究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担任。

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组织基础学科教师有选择地参加临床科室查房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组织临床学科教师参加医学科研沙龙等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还可设立转化医学科研基金,鼓励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联合申请,为基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临床医生可将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人员可通过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2

依据数理、化学内涵作为支撑媒介,进而深度联合工业经济基础条件进行窥测,将化工单元操作和热学、动力学原理进行深度融合,进而有力指导设备开发工作。化学工程主要随着化学工业的过渡改造而形成,其中化学反应作为生产流程的核心内容,将为过程分析创设主动适应空间,将研究过程方向梳理完全;而化工热力学条件作为单元反应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回收效率有着充分的界定要求,其将直接决定产品后期回收效率,对于产业经济成本规模产生着重大影响效果。因此,在单元详细操作流程中,技术人员可针对各类化工设备以及产品形态进行科学审视,由于传递流程作为单元操作、反应工程的支撑媒介,而化工产业在全新发展形态下需要落实核心催化技术,就必须联合跨学科形态的战略进行综合比对、研究,争取达到统一规划标准格局。内部传递机制主要围绕动力、热能、产品质量元素阐述,这其实就是异质化单元内部反应装置的物理演变过程。

另一方面,合成化学作为既定学科的核心要素,为设计主体开发大量非天然化合物质提供灵感经验。在大量创新化合产物的影响下,有关化工产业基础模型便开始顺利过渡。信息技术为各类设备、工艺创造主动适应条件,整体上推动了行业的进步趋势。这部分生产技术已经联合各类深加工流程进行替换改造,需要化学工业不断开发新型归控技术,进而为既定产业规范效率和经济成果提供适应条件。技术人员需要全面开发最为先进的协调处理细则,这是创新化学工艺改造流程的必要准则。整个技术开发活动利用市场导向机理进行布置,使得工业、商业化动机需求得到全面绽放。

二、化学工程、工艺试验数据的科学搭配分析

传统形态的化工实验操作,内部数据排列机理相当复杂,整体活动延展下来,具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全面堆积。因为内部流程需要借助平行试验进行掌控,特定数据处理重复性特征广布。因此,必要时技术人员可依靠MATLAB软件进行流程过渡,将人工演算过程中的数据限制因素调节完毕。这部分实验流程是掌握化工研究方式的重要环节,整体流程较为漫长。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便将这些复杂的演算流程进行智能模拟操作,并透过实验要求建立必要的模型基础,使得工艺技术管制范围下的各类可行条件全面延展。化工产业讲求专业实验的引导价值,具体行动标准动机也是围绕特地实验点进行参数定量关系探索,进而将化工所需遵循的客观规律罗列完整。

MATLAB软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开辟引导先河,其将各类函数图形进行轻松规划,肃清细致符号演算和数值计算限制问题。这类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数字通讯和财务建模等内容。目前这类程序已经成为国际控制终端的必要支撑媒介,现场操作人员基本只需编写某种数据处理程序,之后将原始数据输入,就能轻松提炼相关实验结果,将优质化数据和图示模型展出。另外,涉及这方面人员素质的强化工作也相当重要。随着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加快,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必然会带来对分析检验专业人才需求的上升,且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结语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原因 教授方法

对于英语的学习,传统看法是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和词汇,就算掌握了这门语言。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WTO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交际。有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能够讲出一口语音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对方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层面背后的东西,以致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素养的作用或对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意味着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对他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异,使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词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词汇的理解就涉及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理解时就会出现文化错误。

比如说,“dog”和“狗”这两个词,在语言意义上两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种动物。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在汉语中用狗指人就是骂人,如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非常喜欢狗,并且认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却没有丝毫的贬义。英语中dog一词很受欢迎,并且往往含有褒义。例如:lucky dog表示“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汉结构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达中各环节间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比如,英语中的时间、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汉:1998年5月28日下午2点钟

另外,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中心词”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围绕“中心词”逐步发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英语的定语和状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词语后面,汉语则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汉:这就是她送给我的书。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当然,词序与汉语大体一致的句子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好理解,无需比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如英美人交谈忌谈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的话题,他们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不容侵犯。而中国人见面则问对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如英语国家对家庭及亲属关系的概念较笼统,但汉语中非常明确具体。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分别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则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种亲属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在平时应多向学生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如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这样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中西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阅读课的教学。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4

1.1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影响下,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处于主导地位,文化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处于从属地位。测试或评价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语言又可以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两者互相依存。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的讲授。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并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交际能力。

1.2文化教学可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随处可见。然而,英汉两种文化不同,其语言习惯、交流方式自然不同,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误解,甚至障碍。只有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真正了解英语语言,避免语用失误,实现顺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这里探讨差异对比分析方法。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文化差异,如语言习惯差异、地理环境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差异等。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博士(Dr.RobertLado)提出对比分析假说,他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时,如果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学习者往往会借用第一语言的某些规则,从而产生母语负迁移。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对学生而言较难习得。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外语学习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导入文化差异,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交际失误,减少文化负迁移,增加文化正迁移。

2.1语言习惯差异

2.1.1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胡文仲等学者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许多词汇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英语中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伙伴,所以多为褒义。如“Luckydog”,表示“幸运儿”,“Lovehim,lovehisdog”表示“爱屋及乌”。而狗在汉语中多为贬义,如鸡鸣狗盗、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等。

2.1.2句子结构差异

询问对方意见或表示称赞时,汉语多用肯定句式,而英语却多用否定句式。如称赞别人幸运时,汉语用“你真幸运!”,英语却用“Aren'tyoulucky!”。“Wouldyoupleaseturndowntheradio?”这个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而不是表疑问,因为按照西方人的习惯,用问句形式提出对对方不利的请求显得较为礼貌。认识了这种差异,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才会使用符合英语思维的表达方式,不会出现交际失误。

2.1.3语法规则差异

语法规则虽然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也包含文化的成分。例如英语中的人称、数等,都与中文不同,体现出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英语省略主语的情况较少,汉语无主句特别常见。英语被动语态使用较多,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英语句子要求主语和谓语保持一致,动词有时态和语态上的变化,汉语谓语动词没有这种变化。汉语句子为线性结构,英语句子为树型结构。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自然时空,中国文化关注心理时空。例如,“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ofarestaurantinLondonwhenheheardavoice,'Lookout!'”这个句子的主干部分是“AFrenchmanwassittingbythewindow”,然后加上一个状语从句“whenheheardavoice”,这个从句就好像是主干的旁支。有时间句子比较复杂,还要加上修饰、限定、补充等其他成分,就好像一棵树枝蔓层叠。这句话翻译成汉语表达为“一个法国人坐在伦敦一家餐馆的窗边,他听到有人喊:'小心!'”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句子多使用动词连用结构,按逻辑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叙事表达,句子呈流线型。

2.2地理环境差异

英语中短语“spendmoneylikewater”是用来比喻人们大手大脚,浪费钱财,而相同的概念在汉语中用“挥金如土”来表示。“asslipperyasaneel”比喻人像鳗鱼一样狡猾,相同的意思在汉语中表达成“像狐狸一样狡猾”。这是因为英国是岛国,四周环海,海洋及鱼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英语中很多短语都和水、海洋、鱼类有关。中国位于亚洲大陆,长期的农耕社会生活使人们重视土地,和陆地生物接触较多,因此短语多与土地、陆地生物等有关。词汇教学中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既了解其字面意思,又了解其文化背景意义,透过词汇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

2.3价值观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从姓名可见一斑。英语姓名是先名后姓,如BillyStewart,“Billy”是名,“Stewart”代表家族姓氏。汉语姓名是先姓后名,如张强,“张”代表家族姓氏,“强”是个人的名。上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种不同,还应解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西方社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基本特征,体现个人本位,强调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至上,个人权利高于一切,注重隐私。而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和农耕文明影响,强调集体价值,先有群体,再有个体,个体是群体的一部分,要符合群体需求。中国人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此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4思维模式差异

英美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意合的对比。英语重形合,用连词、分词、关系词等连接句子,而汉语重意合,关注事物整体的关联性,主要通过逻辑关系将句子连接起来。例如,在语篇内容的衔接上,英语中使用大量连词,而汉语中连词运用却很少。“ThenhesmiledandtoldmeIwouldreceiveanex-trathousandpoundsayear!”此例中两个动词“smiled”和“told”用连词“and”连接起来,汉语译文则直接连用两个动词“微笑了一下告诉我”。从文章结构来看,英文文章通常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篇章和段落的主题句运用较多,先点出主题,再进行分析。如“InEngland,peopledon'tusu-allytalktoomuch.Youcangoonabus,orinatrain,andeveryonesitslookingoutofthewin-dow.Oftentheyread.Theyreadbooksornews-papers.Buttheydon'ttalkmuch.”此例中开头就指出在英国,人们不太喜欢谈话,然后举例说明。而中国人的文章含蓄、婉转,注意维护对方面子,为避免直接表达与对方不同观点会使对方尴尬,多采用归纳式,主题常出现在文章末尾。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先说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然后才点出主题泥墙根一带趣味无限。这是因为西方受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主义和亚里斯多德实证主义影响,语篇分析多为推演式,一般先提出结论,再分析原因。中国则受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语篇分析多为归纳式,先分析原因,再指出结论。

2.5差异

英美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主宰世界,所以在英语中要表达愤怒、惊讶、焦虑、忧伤等感情时用“Oh,God”,“MyGod”,“Lord”,“GoodLord”,“JesusChrist”等词语。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影响,认为万物主宰者是“老天爷”、“玉皇大帝”,表达喜悦之情时用“谢天谢地”、“菩萨保佑”等。由于不同,人们对数字的好恶也不同。西方人认为“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中国人对“十三”颇有好感,佛教中有“玲珑宝塔十三层”的说法。英语中“atchurch”这个短语表示“做礼拜”,学生了解其字面意思,却不能掌握这个短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做礼拜一般有固定的流程,各地教会也可能略有不同,一般包括唱诗、祷告、读经、证道(宣讲教义内容)、唱诗、祝福等。授课时也可通过观看视频、分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

3结语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设计导语 学生参与 情感因素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研究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意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参与、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探讨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艺术。

1.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在每节课的开头,它的精妙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导语设计要精而巧,要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说,“开场白”要叫得响。小语教学中的导语相当于“开场白”。有一些老师上课,往往先板书课题,接着解释题意,然后讲读课文,长此以往,未免程式化了,自然平板乏味。导语旨在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激趣、感受、探求、鉴赏,如此导入新课,自会增强教学效应。导语的样式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因文制宜,不断发掘、创造。

2.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偏重教师讲、学生听,谈不上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而成功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就是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呢?

2.1 运用手段,激发参与兴趣。

①情感共鸣,诱导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让学生以桌面当江面,以铅笔作战船,共同来找“火攻”的十大妙处,并说明理由。这就活跃了气氛,激发了情趣。

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教学《鲸》,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描述鲸的生活画面。学生被深深吸引,产生了“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的感受。

③练中增趣,巩固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可设计按太阳升起的过程画出顺序图,让学生根据图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段完整的话,使学生既充满兴趣,又受到训练。

2.2 多方启发,提高参与能力。

①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如《蛇与庄稼》,有学生提出:课文介绍蛇与庄稼、猫与苜蓿等事物间的联系,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学?这和“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规律,才能把事儿做好”这一难点一致,于是教者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学生十分高兴。

②让学生参与学法的选择与创造。如教学《蛇与庄稼》,提供画关系图、讲故事、复述、抓重点词句等“参考学习方式”,建议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内容和方法来学习,并鼓励他们创造新的学法,效果非常理想。

③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使( )能够( )。学生说出了许多种填法,并发现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因为许多发明还不了解,新的发明还会出现。如此总结,学生收获很大。

3.发挥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感情因素,注意把师生之情与课文之情、课文之情与词句之意密切结合,内在沟通,情意交融,就得启迪心智,纵深发掘,收相得益彰之效。如果就文教文,不去以情激情,势必平板单调,枯燥乏味了。文艺作品必须以情感人。同样,语文教学也必须注重感情的熏陶,以情育人。在语文教学的航程中,怎样以情为帆呢?

3.1 以教师情激学生情。首要的是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的、和谐的情感氛围。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位老师一开始就亲切地与学生娓娓而谈,尤其是教者与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鲁迅救助车夫这一情节的真诚投入,使扮演“我”的学生受到感染,激起了感情波澜,自然地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崇敬与爱戴之情。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只是教学的基础,教者还必须以情激情,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长城》,不管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是介绍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教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对长城的赞叹,对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自豪感、赞美情溢于言表,学生自会受到情绪感染,沉浸于热烈的共鸣之中,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了。

医学与化学论文范文6

        0 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Edward. 1972. Language 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Unit7:The 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

        2 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如 “walls have 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 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 Book 2. Unit 4:  My First Job.  Line 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