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混合式学习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教育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是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强调主导一主体相结合。传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新型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表现在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多种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选择、学习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体现得越充分,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结构;第二,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是主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混合式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和原有认知结构,又要重视客观事物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刺激。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 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8-002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混合式教学是在人们将多媒体、网络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有机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两者优势的教学模式。它既体现了网络时代的特征,又正视了学习的传统本源,它既符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通知中对高等院校“教学模式”的要求,又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任何教学模式的实践都需要理论基础的指导,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混合式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几近真实的学习情景,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s,MI)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国际教育新理念,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H・Gardner)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并在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所谓多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构成多元智能的“元素”数量可能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加。目前比较成熟的多元智能是指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能力)、数理逻辑智能(人对逻辑结果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能力)、空间视觉智能(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正确感受和表达能力)、音乐韵律智能(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运动智能(人的身体的协调、平衡能力和运动的力量、速度、灵活性等)、人际沟通智能(人对他人的表情、说话、手势动作的敏感程度以及对此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和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识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的定义和认识与传统的智力观是不同的。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某种单一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2.多元智能理论与混合式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引领了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则为这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供了实施的媒介。混合式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学习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教育者对混合式教学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将更具系统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学环境能够为学习者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设适应性、触发性和诱导性的学习氛围,是诱导、激发和强化多元智能发展的强效活动平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的视频、图像、颜色、结构、声音、音量、音调等视、听、触多感官刺激,可以帮助学习者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更具学习的耐心,更易抓住学习的重点。多元智能发展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展开,在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各种智能活动都可以“按需所求”、“自得其乐”地发展。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限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扩大交流对象,通过教学中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活动安排,混合式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设情境化的问题空间,引导学习者学会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此外,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工具等,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而且可以开拓和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感受新型的学习文化。混合式教学环境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帮助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调整学习策略。
三、混合式教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发展于19世纪,是由多种哲学流派组成的哲学思潮,它反对传统哲学中的认识对象本体论,以认识主体――人为本体。它认为人应该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人的意志和生命的派生,认为事物的意义和性质是人所赋予的,科学的方法不能认识人和事物的本质,只有用直觉的方法,通过体验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0世纪上半期,以法国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理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直觉而获得的,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育回归到人的发展的原点,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作用和内在动机,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重视人的成就感,重视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主张给学习者学习的自由和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的机会,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在轻松、合作、温暖、有安全感的气氛中进行,认为最优的学习情境应该将集体人格中的威胁降到最低点,提倡教学的过程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逐步放弃控制的过程。人本主义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发展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相似之处。人本主义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学习者个性培养,忽视学习者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忽视学习者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2.人本主义与混合式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网络辅助教学阶段,人本主义理论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混合式教学所营造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为学习者创设了广阔、丰富而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维度,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方便学习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寻找学习资源,解决学习疑问,确定行动指南,承担选择后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基本实现了人本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和让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监督者和咨询者。教师应该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习者学会学习,满足学习者的求知欲。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师生成为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体现了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结语
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基础和人本主义理论基础的梳理研究可以看出,混合式教学不但在教学实践上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而且还拥有坚强的理论基础后盾。高等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和发展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语专项一般项目“WELL模式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CWJZ03)的研究成果及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络背景下交通类院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批准号:交教研1202-4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衍安.WebQuest设计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3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聚类分析
研究生学位论文反映本专业研究方向。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其科研成果的结晶,反映了作者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在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寻找研究热点、把握研究趋势是必需环节,有些研究者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有些研究者通过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的手段,常见比如发文统计、知识图谱分析等。从文献生产、供给的角度,这有助于研究者在短时间内低成本地激发新的想法,迅速获得相关文献并寻找研究空白,获得较大的知识收益,有利于知识的产生、传播和累积。
论文的关键词是文章内容的提炼及核心思想,在某一学科中,如果某些关键词在众多的论文中反复出现,就说明这些关键词是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论文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探析,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以期探讨进步。
1.研究过程
1.1主要的分析工具
论文分析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离不开相应软件的辅助。本研究中主要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抽取论文中的关键字段,形成高频词一论文矩阵,Python进行聚类分析,Excel作为Python的输入,以及进行简单的统计。
1.2数据采集和处理
中国知网上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数据来源。通过本校数字图书馆访问中国知网,选择“博硕士”类型,并以“教育技术学”为“学科专业名称”进行检索,共获得研究样本7937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然后按照NoteFirst格式采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题录信息。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将论文的发表年份和关键词提取出来,输出成EXCEL格式。
共词聚类分析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首先选定参与共词分析的高频关键词并构建共词矩阵,然后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似矩阵,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解释。关键词的选择,目前有TOPN,正太分布法,齐普夫第二定律等几种常见的方法。
经过统计分析,本文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本文选择累积百分比2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生成如表1所示的共词矩阵。
为了消除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系数将共词矩阵转化成相似矩阵,即将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对应的两个关键词总频次开方的乘积,该矩阵主对角线上的数据均为1,代表高频关键词自身的相关程度,如表2所示。
2.研究结果
2.1关键词的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法通过对关键词中高频词汇的分析,能够确定某一学科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本研究共收集到7937篇研究样本,对所有关键词进行统计排序后,得到排名靠前的20个关键词,表3提供了前10个关键词。
观察上表数据,可以发现,教学设计出现频次远超其他关键词,在教育技术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信息技术和网络课程占据第二和第三名次,说明教育技术学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比较深入和频繁。
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故对各年度所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各年度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表,具体见表4。
表4显示了高频词的变迁过程。观察上表可以发现,首先历年排名靠前的关键词都有教学设计和网络教育,稳定性比较好,正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交叉学科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2000年后的“技术”,主要指网络技术。其次教育技术已经处于信息化教育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有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网络学习、教育游戏、移动学习等。从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现象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不再仅限于媒体本身,而是从信息化学习方式人手,考察技术、人和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2.2关键词的共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基本思想是基于研究对象的样本或变量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亲疏关系。
层次聚类按照距离度量的不同分橐韵录咐啵single-linkage、complete-linkage、average-linkage、ward-linkage。现有同类型的论文中,均采取层次聚类法对共词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但是并没有针对上述不同情况给出对比分析,本文使用Python第三方库scipy中的层次聚类函数以及dendrogram方法,对多种度量的聚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ward-linkage方式的聚类效果最好,具体聚类树如下图所示。
观察该层次聚类树状图可以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大致聚为5类,具体分类如下:
第1类:学习方法研究,关键词包括知识管理、大学生、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策略、非正式学习、知识构建等。该类研究主要以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为目的,寻找和对比多种学习方法,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第2类:教师与教育技术研究,该类研究主要由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师范生、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等关键词构成。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与教育技术的关系,着力提高教师运用新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
第3类:网络教育教学研究,主要由网络课程、移动学习、网络、网络学习、自主学习、远程教育、网络环境网络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关键词构成。网络教育以互联网为载体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涌现出在线教育和MOOC等新型教学方式。
第4类: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行动研究、翻转课堂等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都成为该学科内的研究趋势。
第5类:设计与开发应用研究,主要由设计、应用、对策、开发、现状和应用研究等关键词构成。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体现,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及应用实践。
3.研究结论
3.1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热点保持稳定。从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可以看到,不论是全量数据的统计,还是历年关键词数据的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都是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这些核心关键词,包括教学效果,教育信息化等其他高频关键词在内,都显示出中国教育技术牢牢把握学科定位与目标,重视教与学的应用与研究,而且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是中国教育技术领域近20年研究的热点。
第二,教育技术学在走向融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即教育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理论和技术结合的层面。在前文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由何克抗教授正式倡导的混合式学习概念,更是最好的证明。一是教育理论层面,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基础的变化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焦点,已经由建构主义转向混合式学习。在词频分析中的历年高频关键词中,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排名在2004年以后,就比较靠后了。二是技术层面,教育技术已经从基础的视听技术,发展到了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多种基础技术为辅的阶段。但就像网络没有取代报纸一样,粉笔和黑板也依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它们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出现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三是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层面,不同的教育与学习理论,需要各种不同的技术作为支撑,而各种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优化教学效果而服务。共词聚类分析中发现的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及学习模式研究,说明教育技术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
3.2启发
第一个启发是要自信。有人说,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不如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论信息技术能力不如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多数人都看到了这个现象,但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变得不自信和迷茫,那就有些妄自菲薄了。因为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本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比的就是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教育技术学特色和优势的所在。本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可以遵照南国农老前辈的指导,坚持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g的融合,并牢记二者“相乘”的关系,双翼齐飞,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技术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启发是要并重。包括电教并重和教学并重,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教育技术学出现的误区和问题。电教并重是指要认清教育技术姓“教”不姓“电”,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的一种支撑,教育技术所研究的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学并重是指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而且其立足点在学而不在教,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第三个启发是要融合。不仅是教育技术学内部的融合,还有借鉴其他学科的精华,如计算机、心理学和传播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举例来说,目前计算机领域,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虽然教育技术领域已经在进行虚拟现实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研究,但深层次的融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落地的尝试,还需要尽快开展和总结。
4.结束语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4
(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该文叙述了高职院校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以典型电子产品生产为主线,将整个课程的5大模块: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技术文件等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目的主动性,培养了小组间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项目化教学;过程考核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GU Xiao-ya ZHANG Shuang-ling
(Industrial Design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urriculum project teaching reform, taking the typical electronic products as the main line, the 5 module of the entire curriculum: components detection, circuit board assembly, welding, debugging, technical documents and theory and practice into a body. Stimulate students´ initiati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foster a sense of team cooperation group, reflects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ho target.
【Key words】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electronic products;Project Teaching;The process of assessment
1 课程简介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装配、焊接、调试和质量控制,成为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生产、设备维护和工艺管理、质量控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该课程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电类相关专业的发展需要,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
2.1 传统教学模式之弊端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内容丰富,它是电子制造企业培训不同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性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先集中学习理论,后进行综合实践,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连接,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因无法跟生产实际相联系,会感觉学习内容过于抽象,不具体,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实践训练时,学生往往只会操作却不知道这样操作的原理,没有理论的支撑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2.2 解决方案
从以上情况分析,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应从项目化教学出发,以典型电子产品生产为主线,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整个课程分为5大模块: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技术文件等,并以项目的形式呈现,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具体任务案例,按项目实施的顺序逐步展开,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能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这样就相当于在学校就能完成电子制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3 项目化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电子产品制造从通孔插装(THT)方式到表面安装(SMT)方式的工艺技术转换,是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在全世界各国制造的电子产品中,目前已经有多数产品全部采用了SMT元器件,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的是THT和SMT元器件混装工艺[1],因此,在一学期十六周,每周6课时的情况下,《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选择6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进行项目化教学,其中2个完全采用插件元器件,2个完全采用贴片元器件,2个采用THT和SMT混装元器件。下面以采用THT和SMT混装元器件的收音机的制作,来浅谈项目化教学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项目描述及目标:由教师来对项目做详细的描述和目标分析。本产品采用电调谐单片FM收音机集成电路,接收频率为87-108MHz,外观小巧,因此大部分元器件采用0805的贴片封装形式,极少部分元器件采用THT封装。通过该产品的制作,使学生将包括元器件检测,电路板装配、焊接、调试及技术文件等五部分内容全部联系起来。
(2)组建项目组: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按照男女生搭配、动手能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为3人一组。
(3)项目分析:在项目分析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讨论,并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贴片元器件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因在前面完全采用插装元器件的项目中已经学习了插件元件的检测),SMT印制电路板的特点及装配焊接工艺方案,混合组装电路板工艺流程等相关知识。
(4)项目实施:首先是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包括进行工作原理分析的基础上绘制电路原理图,装配图,元器件清单,装配及焊接工艺流程图等一些技术文件和工艺文件(6学时)。然后,将该产品所有的元器件分发给每个小组,学生对这些元器件进行数量和种类的统计,通过检测理论的学习和查阅资料,用万用表对各种元器件进行测量(4学时)。接下来学生开始讨论自动化生产方式和手工方式下电路板混合组装的生产工艺流程,确定装配焊接的顺序,先贴片后插件(4学时)。最后进行电路板的调试并进行成品组装(2学时)。
(5)小结与评价:在项目结束时,教师要收取每小组学生的综合论文,听取项目答辩,对完成的情况,提出优点和不足,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予以解答。对答辩过程出现的创新点提出表扬和推广。
4 总结
在本课程6个项目中,全部采用THT元器件和全部采用SMT元器件的项目,以及上面举例说明的混合组装收音机的项目,这5个项目,教师和学生全部参与进来,到最后一个混合组装的项目时,就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监考官的作用,这个项目每对的成绩就作为期末成绩。
在考核方式上,项目化教学较之传统的教学法更多注重了过程考核,而且每一个项目均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多数学生参与项目化教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培养了小组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就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粟宋,肖文平,主编.电子产品制造工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立体;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37-03
一、会计学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1998年我国对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目的是培养大批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懂得国际商业语言。会计专业英语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搜集涉外会计活动中的会计信息、处理国际会计业务、跟踪国际会计理论和实践最新发展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直接目标: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词语,了解国外的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能够用英语处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会计实务,能够看懂并能编制英文财务报表,能够用英语交流(包括听、说、读、写)会计知识和信息,能够阅读与会计专业相关的文献,并撰写一定水平的专业英语论文。
二、会计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改革理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靠学习者个体主动地建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每一个人都会非常主观地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个人的知识,决定知识的吸收与否。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不仅仅通过教师传授获得,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影响,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Wilson 1996)。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派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学习。学生是知识信息的加工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它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情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加工技术有效地融合于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恰当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主动探索、情境创建、多重合作、资源共享的新型学习方式(Phillips,D.C.2000)。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Lewin 的社会心理学理论,kelly以及Diget的认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理论,Maslow和Rogers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都有密切联系。John Dewey主张的learning by doing概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来源的共同特征。体验式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并掌握知识的本质。
三、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的立体教学改革
对会计英语教学模式的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根据本校学生对会计英语教学的认可度和接受力,将教学设计为几个阶段,主要思路是在课程开设期初用汉语和英语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内容以中国会计体系为主,国际会计为辅,针对学生开始用汉语教学为主,英语为辅,随着教学进展,逐步过渡到以英语教学为主,汉语为辅,课程将近结束时采用全英语教学。根据体验教学模式的原则构建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不是按传统会计常规体系如会计要素的核算、财务报表的编制等来安排,而是按实际经济业务流程来构建,这样设计的教学内容便于将会计知识情景化,为体验学习创设条件,明确在不同的情境下,处理会计事务的技能和方法。
1.会计英语教学素材选择的立体化。目前多数《会计英语》的教材主要介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循环、主要会计要素的简单会计核算以及基本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对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审计的概括介绍,由于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在大四第一学期或大三第二学期开设,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前期课程中学过,如果按照现有教材组织教学,学生会由于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逐渐产生厌烦感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教学内容难度相平衡时,教学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提供会计英语教学素材应体现立体化,即会计英语课件(生动、具体、人性化)、录像片(国外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情节)、案例和财务报表(重点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及其结果的应用)等,组织学生教学互动及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以上这些情景中学习实用的会计英语知识,获得用英语进行会计业务的能力。其中语言设计会以全英文的形式出现,过程中会有教师和学生的中文解释。同时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本校已设置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外传授大量的课内外知识,同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动态性、交互性、模拟性、针对性、高效性和重复性的特点。
2.教学活动体验的立体化。体验立体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机会,有师生单向交流、师生双向交流,在师生、学生之间多向交流,教师是课堂交流的中心,从而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愉快民主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同学互促的和谐氛围,为学生创设表现其各方面聪明才智的契机,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是协作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结合。在体验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课堂互动交流的参与者,而且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模拟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进行实际运用,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具体来说:(1)教学内容情景体验。①会计业务处理场景录像。有业务背景的英语录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情景,在学习某种会计业务前,放一场相关录像,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业务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录像了解业务过程,为下一步通过实际操作并体验操作后果做准备。例如可以提供生产车间产品生产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录像,让学生以此为情景,体验产品制造账务处理方法。该种体验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克服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生疏、快速牢固记忆困难大的现状,在情景中感受会计专业词汇的应用以及具体环境的意思表达,轻松愉快地将专业词汇和英语表达在脑海中储存。②会计案例。作为体验学习的英语案例,应尽量从真实业务中提炼,不能作过于简单的处理。会计英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未来的涉外财务工作中能初步运用英语知识对企业的经济业务中涉及的英文票证、英文账务处理流程等内容具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2)巩固学习。①设置选择性练习。通过提供单选多选形式的英语会计练习,有传统的选择题、阅读理解题,还要加入原版的会计学术论文进行英文翻译及总结或体会,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②专题讨论。课前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讨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选择合适的题目,按选题分为不同小组,学生先写出英语发言提纲,再用英语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观点,使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能力和英语口语交流方面都获得锻炼,之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宣读本组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的汇报,给每组打分,记入本课程的期末综合成绩中。③专业小论文。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每一会计业务处理环节结束后,鼓励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就某些会计业务进行反思总结概括,写成英语小论文,用英语宣读,并接受质疑,锻炼学生思想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以及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课程成绩评定立体化。课程成绩的评定改变传统的只在期末笔试确定成绩,本次教学改革成绩评定按照平时课堂表现(包括个体表现、团体表现)、小论文质量以及最后综合考试结果确定每一位学生的成绩,以此来给学生日常的会计英语学习增加兴趣的同时,更加端正其学习态度,既强调过程,又强调结果。
四、会计学专业英语体验教学模式的立体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改革历时3年,共有3届会计专业大四学生参与此次改革实践活动。从实践结果来看,首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之前,学生上课与否取决于老师要求是否严格,如果每节课老师点名,学生会勉强到课,即便如此,到课率也不是很高。改革后,学生能主动上课,即使老师不点名,到课率在95%以上,上课气氛明显改善。其次,学生能够开口说话。学生由于英语语言基础差异,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尤其弱,不敢开口,改革实践后,同学们都能大胆开口表达,尽管发音不标准,但克服不自信心理是最大的进步。再次,学生们能够阅读会计专业外文资料,书面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年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英文题目即英文摘要部分,之前学生在翻译时不考虑语法,专业词的使用更是摸不着头脑,现在学生的翻译基本上专业词使用不存在问题,语法错误明显减少。最后,经过本学期会计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前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在毕业前都通过了四级,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不能不说和本学期的会计英语教学改革有关。总之,体验式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混合学习理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电子技术 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关于老师而言,教育方法更为灵敏,组织引导更重精当。关于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更为敞开民主,考虑、探究更需沟通、发现和创新更为主动,使课堂教育进程充溢生命特性的闪光和才智的创意,将教育进程转变为学生以完成任务为主的空间互动式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改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梦游,一直处于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的活跃学习状况。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
1.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育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教育或学习任务,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作为教和学的基地。从老师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引导学生自立学习的有用教育方法。老师是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引导者,表现老师的主导地位。从学生视点来说,“任务驱动法”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变成任务的执行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互动协作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习进程的主体地位。
1.2任务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环绕学习方针规划教育任务,重视学生己有的常识技术与新常识和技术的联接。可将学习方针分解成多个小常识点,把常识点转化成可操作的具体任务,经过完成任务掌握常识点和方针。2、操作性原则。操作性指的是任务的动作化,教师规划一项学习任务时有必要充沛考虑到这项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学习晶体二极管时,给学生规划的任务是“制造直流稳压电源”,经过具体的电子产品制造进程了解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
1、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效习得。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中详细规划知识点,将知识点梳理得更加清晰,并与案例产生关联。在老师讲的同时,引导学生动笔记录,这样的混合学习模式,能够促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2、忘记或不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迷航。这类问题在导学案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首先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在导学案上明确目标,目标放置于导学案较为明显的位置,让学习者拿到导学案的时候就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真正能够做到让任务和目标清晰地贯穿课堂始终。除了本节课的目标,更要在任务和环节处写明完成任务所要学会的知识点和技能,这样就起到了细化目标的作用。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3.1提前发放,做好预习工作
经过专家点评和学生试用后的导学案在教学前一天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是感兴趣的,每次在课前都希望了解本节课学什么内容,而平时的教学中他们很难得知要学的内容。电子技术课各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不同,而以教材为依据,具体进行讲授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提前发放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有时间预习。导学案还能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方向。 学生拿到导学案后,要求完成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应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起到一个复习的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回顾旧知,使其与新知间建立联系,为新课的开展打下基础。
3.2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说要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抛出是学生学会用所学软件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前提,通过这一步骤,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形成处理一个问题的思路,而这种思路也是电子技术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导学案上应该对问题有清晰的描述,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方向地解决问题,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每一步的问题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综上所述,导学案中的问题和情境设计应该用较多的语言来描述清楚,并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记录的空间。
四、结论
导学案上呈现的案例要有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块,在课堂上能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采用组内合作和组间交流的方式,组内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本组成员讨论、互相提问、互相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当各小组成员都没有讨论出来较好的解决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让某个小组汇报,并将其问题加以归纳和点拨,再让全体同学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供有效的脚手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谈论时,要关注到各个小组的成员分配,让其优势互补,并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人所做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李福灼李淑媛.近年来我国导学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