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是原则与灵魂,而不是具体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四个方面的内容很系统、很全面、很丰富,但没有论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其实,我们要认识到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主要在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原则与依据。这四方面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符合这四条要求。这四方面内容的阐述让我们明确了在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1、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形态,必然要有与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内容。比如说,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个体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出发点是孤立的个人,个体性特征的价值观贯穿始终;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的基础上,更多地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在这样的价值思维下实现个体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趋向。这些不同中最关键的、最根本的、最核心的东西,我们可以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它提升为价值层面的内容,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2、着眼于中国发展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有中国意识,要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要能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3、反映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发展是不能割断,也割不断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是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当然要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汲取精华。
4、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精英价值观,而是大众价值观;不是价值乌托邦,而是生存意义的支撑,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导引。因而要有广泛的认同性与实践性。不能被社会大众实践的价值观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价值观即使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中也做不到,勉强而为只会名存实亡。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功能定位不同,进入实践领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定应该是简单、清晰、明了的,最好是“语录”,几句话、几个词。“语录”恰是理论生命力最强盛的标志,最有作为的标志,最发挥作用的标志。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有四个价值范畴应该能、也确实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
和谐,这一范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其价值内蕴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和而不同”,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承认“不同”,充分肯定、尊重、保障社会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包含了“自由”、“平等”所应有的内容;但这不同又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冲突与斗争,而是“和谐相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更高层面上达到一种融洽、协调、有序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讲,“和谐”,是对自由与平等的超越,既包含了自由与平等的精神,又避免了抽象谈自由与平等而可能导致的社会失序。
公正: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指向。
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承认并倡导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价值。这一标准是超越所有社会主体自发利益而又普照所有社会主体根本利益的价值评判,这就是公平正义,简称公正。公,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理想状态;正,一个社会大家庭的共同信念。而且,公正作为核心价值观,既有厚重的理想导引性,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在全社会引起共鸣。
仁爱: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
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情感,也是人类社会最可宝贵的情感。没有爱的社会是不可忍受的,任何社会都应该把爱作为核心的价值观。但是爱不是抽象的情感,爱中凝结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爱的形式与爱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个体主义基石的价值观决定了它的爱是“博爱”,而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及社会中相关群体的关系,是一种“关系之爱”。爱有差等,向上爱父向下爱子,同样是爱,形式内涵截然不同。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进行创造性转换,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合适的。更何况“仁者爱人”,社会主义的“仁爱”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爱。
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进一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主人对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共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所有制形态上的“公有”体现在分配形态上必然是“共享”。而且,“共享”作为核心价值,在当代中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核心价值观应处于价值的层面,是价值性的不是工具性的,因而,一些反映奋斗目标、发展主题、政治文明建设任务等要求的具体内容不应该进入价值观层面。比如,“民主、法治、权利”等等内容,固然很重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加强的内容,但它们是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次生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核心价值观中把他们推导出来。把它们列入核心价值观,会发生价值观层次紊乱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它们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
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至少面临着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的挑战。
第一,从中国社会内部看,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导致价值观塑造的复杂性。
价值观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纸上谈兵。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形态的深层结构与运行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我们回顾价值观塑造的历史,就会发现有个规律。
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一般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社会形成前夕,这时由于大家共有一种理想,因而可以提出一种激发、鼓舞、理想色彩比较浓厚的价值观。这一阶段的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观,应该如何如何。像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另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社会已经完全成熟定型后,可以提出与这-。定型社会完全吻合的价值观。像中国的忠孝价值观(忠于君主,重视家庭)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帝国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那个社会。
当代中国从社会发展阶段上来看,恰好不属于这两个时间段。而更像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我们有很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我们的社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像指导的核心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仍然在不断探索中。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价值观困惑这一现象。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既不是价值反叛,也不是价值虚无,而是价值迷茫。而这一点更加危险。价值反叛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反对内容,就肯定会有潜台词的拥护内容,内容就在它的对立面或者至少离之不远;价值虚无也问题不大,不承认一切价值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的选撬而价值迷茫则不然,又希望有明确的价值规范,又不知道价值规范在哪里。纵使头脑中有些价值观的希冀(或者说叫理论上的主流价值观),又因为这些希望的价值观不会真正在实践中行得通而不敢当真。面对在社会实践中大行其道的价值观(庸俗价值观)却又有些不甘心、不接受。
这种困境就表明,我们要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内涵及其社会性质明确归属等等这些问题。但这一工作尚任重道远。
第二,从外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挑战。
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简明、清晰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深层理念是“自由、平等、博爱”,价值观的实践展开是“民主、法治、权利”。至少从形式上就给我们以直接的挑战。不管我们是否公开承认,当我们准备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客观上把我们推向唯一的境地:必须面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这一对手。
更严峻的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理论形态上的抽象性和资本主义社会在当今世界事实上的主导地位,使得西方价值观有成为普适价值的冲动,西方社会在推波助澜,我们社会也有些同志随波逐流。
其实,对于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适价值,我们的态度必须很明确。一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实力,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的事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毕竟同处于人类社会,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要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认识。简单地把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东西当作“普适价值”强加于中国社会,既是一种无知的独断,也是一种狂妄的臆想。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在自身发展实践过程中以理性思维对待现实问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诚实守信、友好和善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教育有利于为大学生未来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提供科学的思想基础。所以以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以及科学的发展态度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复兴者拥有真理的力量,致力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全面建设。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伴随时代进步与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个大学生怀揣爱国之心,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健康民主的方式与社会及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塑造爱岗敬业的优秀责任品质为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奋斗的充分准备。
(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1.爱国方式非理性和谐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面对不良诱惑和思想的冲击,大学生表达热爱伟大祖国的方式容易非理性,大学阶段正处于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不少大学生的科学辨别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爱国感性色彩浓重之余理性不足,充满激情却不够稳定。2.诚信品质的缺失市场经济多元化,物质利益冲突着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大学生作为这个阶段正在成长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价值观不够成熟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大学生容易表现出以非诚实守信的方式面对现实社会问题,从而在面对社会现实困难的阶段,会存在一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选择逃避,会造成以诚信品质的缺失为代价违背自身的道德底线。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因素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自觉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科学意识,来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外界环境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发展的结果,因为心理因素是其思想发展的重要主观条件,所以各大高校要求大学生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解决和消除大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从而有益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敬业精神和诚信友善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使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对社会某些负面情绪的反应过于激烈,对自我兴趣较高的事情表现出的激情热烈,而对于兴趣不大的事情则淡然处之,所以大学生的价值观是极不稳定的。青春期的最大特点是逆反心理,大学生用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社会,由于社会阅历的欠缺,大学生很容易冲动行事而不考虑后果,心理承受能力很低,所以必须积极并且合理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符合实际的自我约束能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自我认知与自我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具有的影响可见一斑,家庭成长教育有着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客观优势,有助于形成启蒙性质的诚信友善的品格。父母与子女的真诚交流与沟通,使教育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同时家庭教育更是伴随着情感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并存进行。因此父母要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必须同时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使家庭教育在幸福、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积极主动共创自由、乐观、健康的家庭生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大学生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甚至冲突,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对与时代同进步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缺乏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的正确的理性对待,对社会发展变化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课程中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教育深入贯彻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为其付诸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全国各大高校作为社会大环境中的重要领域,始终不断贯彻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伴随社会发展创新时代要求,培养大学生符合实际的价值观。同时,要培养一支致力于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完善和落实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时俱进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具有理论层次上的正确、合理、科学,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四)知行统一,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认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知行统一才是真理,当代大学生必须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进程之中,从而有利于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广阔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只有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家,才能将价值观培养从实际角度出发全面合理的地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在为社会中做出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积极地把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形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可以进行一些例如“走访基层或贫困山区”、去福利院送温暖、慰问劳动者、争当爱国行动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实践进行社会调研,从而全面了解社会现状,从他人的微笑中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完善自己。
四、小结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3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融入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教材建设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二、教学是决定性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讲、读、听、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使当代大学生由认知进而认同、由信仰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讲,即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方法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所谓读,即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课本,更要读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所谓听,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同学们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所谓谈,即组织学生们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所谓看,即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所谓走,即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社会专题调研;所谓写,即要求学生撰写与上述一些环节有关的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学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划出1个学分,原有的实践学分用于思政课各课程课内的实践教学,新划出的实践学分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费开放。
四、工作机制和融合机制是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强有力,是取得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效的强力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办学第一使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思政教研部、团委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活动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学校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年初确定目标,年底述职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软指标由“软”变“硬”,使各部门都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精神、意义等相关问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要带头树立和实践自己所讲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作者:李伟立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4
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围绕日照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市委、市政府开展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主题宣传。重点做好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生态建设年等重大活动的主题宣传,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推动日照市聚力改革、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日照日报社先后在日照日报、黄海晨刊、日照新闻网开设了“日照行动”、“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德润港城 善行日照”、“践行群众路线 服务港城人民”、“干部在基层”、“建设生态城市 营造美好家园”等专题、专栏,深入一线采访,刊发了大量主题新闻宣传稿件,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对刊发的《超千亿元资金项目阐释“日照机遇”》、《“小幸福”,演绎民生大乐章》、《大爱绽放 情暖港城》等新闻报道,日照市委书记杨军专门作了批示。
评论工作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言论稿件,全年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36篇,切实发挥了评论文章的舆论引导力,其中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开设了系列评论专栏,共刊发社论和评论员文章18篇,为日照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据统计,日照日报社2014年共有24件新闻宣传稿件得到了日照市委杨军书记的批示肯定,居历年来最多。
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内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日照日报社积极开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主题活动,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贴近性。策划实施了2014“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寻找“最美家庭”等新闻采访活动,开设了“青年专刊”、“道德专刊”,真正把笔触对准群众,写出一批真正体现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好稿件,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纸的可读性也进一步增强。
我们将“感动日照”十佳人物推荐评选活动与寻找“日照好人”相结合,通过真正走进他们的工作一线和现实生活,用群众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和文风采写和报道他们最关注的身边人和身边事,使新闻宣传有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生动的细节,让读者可触摸、可感受,树立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先进典型,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日照日报社在践行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方面,引导编辑记者树立精品意识,精采精编稿件,切实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宣传质量。在2013年度山东新闻奖复评中,日照日报社选送的7件作品有6件获奖,其中《一家四口种了四个村的地》《“乡政公司”的西湖实践》2件作品获一等奖。
加强对外传播优势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是那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我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它是构建社会主义框架的主心骨,我们需要谨记,需要熟读。
在教室里可以随处见到它的身影。为什么是在教室呢?因为国家要从教育中就开始培养青年人,让祖国的花朵绽放的更鲜艳,更茁壮,是想保持其纯洁性。所以教室肯定会粘贴,这是硬性要求。
虽然这24个字看着简单,记得容易。可是我们殊不知,这是前辈们用心,用实践,用经验,用历史总结出来的。这些都是时代沉淀下来的精华,我们需要铭记。
那么请问你记得了吗?
社会主义价值观范文6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追求的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结合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颈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价值评价、价值准则的集中体现。
一、荣辱观其本质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包含着价值理想、价值评价与价值准则多个方面。其中,价值评价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价值观念形成与最后实践中间环节。而就人类社会伦理思想发展而言,荣辱问题其实就是一个价值问题。社会的荣辱判断、肯定与否定选择,反映着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对发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各种行为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一)荣誉就是善,就是一种美德。荣誉是善的表现,而相反只能是不善的。荣誉与善是直接等同的存在。
(二)荣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质的规定,荣誉体现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体现均最终实现,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思想家论证并传诵了这一内容。
(三)荣辱反映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荣誉感是对于善的肯定性把握,耻辱感则是对于善的否定性把握。前者从正面表达了人类对于善的完满追求,后者从反面体现了对于善的实现承诺。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如上所述,荣辱观的实质是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公民的人生价值选择道德判断。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的作用,才能真正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性以及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现实性决定了社会价值存在的客观性。任何道德价值体系都包含着两个角度:社会的与个人的,就其本质而言,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存在的,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影响着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在根本上当然也是受社会利益关系决定的,并具有社会的属性。但是社会的价值选择并不必然否认个体价值选择的合理性,相反,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以个人价值实现为目的的,只不过个人价值实现必须具有社会的共同制约性与价值导向性。当社会成员以个人利益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时,就会单纯地以个人价值作为自我唯一的价值选择标准,其本质上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如果社会成员自觉以社会利益作为人生价值选择的根本价值标准,那么社会价值就理所当然体现为真善美的标准。以社会价值作为中心的价值选择标准,本质上是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标准。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个人的人生价值选择必须以社会为坐标去衡量人生价值并加以取舍。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这种社会主义价值选择的具体开展。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强调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报效祖国和人民、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的政治价值选择。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人本身,因此,人生的经济价值的选择,应当以劳动的选择为高境界的标准。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经济价值,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强调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人有精神的需要,有文化的创造和追求。文化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人生的文化价值是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人生文化价值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人生的道德价值的选择,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应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