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工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安全工程论文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管理;安全文化

0 引言

建筑业发生事故的机率非常高,与矿山行业并称为两大高危行业。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若想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一定要在组织上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在意识形态上强化安全文化,形成企业的全面安全文化气氛。

一、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基本特点

(一)作业环境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流动作业很多,生产岗位会随时产生变化。作业人员可能随时面临新挑战、新威胁。

(二)多变的作业内容。重点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同一工种在不同工作部位、不同工作时间,其作业内容经常表现出明显差别。其次是同一工种,因为施工现场的不同,其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也会有差距。第三是工种具有不固定性,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三)各工序经常会连续作业、同时作业,其间的配合、设备与材料的调度,再加上施工方同建设方的沟通协调过程复杂繁琐、综合性较强。

(四)有很多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电气作业及立体交叉作业。

(五)露天作业,易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如风、雨、雪、高温、低温环境下作业等。

(六)劳动强度比较大。

(七)工作人员作业技能水平不一,流动性很大。

(八)较多分包作业,总包与各分包队伍中的安全文化管理不同,很容易造成文化冲突。

二、安全管理同安全文化的关系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的,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补充。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不安全状况,以及不合适管理、不安全环境的改善等等。改善物的不安全现状与不安全环境条件依靠的主要是安全工程技术与安全科学技术,可是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都有其局限性,难以解决全部问题。这是因为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而在另外一方面来讲,过多地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正是因为这样,改善并控制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便显得非常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控制采用的是安全管理的手段,即是以强制管理手段约束受管理者的行为,让受管理者行为符合管理者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要在安全问题相关的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制定法律规章制度等办法,约束相关施工人员的负面安全行为。与此同时,采取直接宣传教育等方法,让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行为活动的达标,以保证施工的整体安全。

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渗透安全文化的做法

(一)强化组织上对安全文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把安全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环节当中去,建设专门的领导小组,强化安全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发挥出来,在施工中全面参透安全文化,而不是将安全文化看成是独立存在的事情。企业要在施工过程中树立总体理念,总体目标,注意形象甄别与规划设计,制定有效的责任制度。在生产全过程中,注意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反馈,注意安全文化在工程施工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渗透落实情况。在工程施工企业里,可能看不到听不见的与安全文化有关的词语要出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才是渗透安全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应当扣紧时展脉搏,扣紧施工单位管理体制及生产目标,配合施工单位长期的改革发展规划,用动态管理的办法设计出与安全文化有关的实质性内容及直接有效的宣传办法、实施计划。以宏观思想为指导,以微观落实为实质,准确研究施工单位或者具体工程情况,尽可能多收集同安全文化有关的内容,注意安全文化实施评价绩效考核,避免搞形式、走过场。

(二)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文化保证制度。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装置的安全生产,能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激发员工的安全生产热情和责任,并有利于在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具体制度内容分析如下:

1、安全文化培训制度:怎样让安全重于一切的意识牢固植根在所有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里,安全文化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只对企业成员进行所谓的“三级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应当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2、工程施工安全约束制度。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3、落实安全机构保证制度。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安全管理保障机构,配置相关的管理设施与掌握一定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

4、制定安全考核激励制度。为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提升工作绩效,促使员工提高综合素质,非常有必要采取一些适宜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三)工程施工中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首先要在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坚持党政工团共同管理,要明确工程施工企业中的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渗透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体系工程。要全员奋斗、群策群力,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第二要坚持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明确安全生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是永远的主题,企业的安全文化构建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若不付出长期努力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让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要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为第一根本要务。

(四)从管理到细节的文化渗透。

1、决策层:公布施工安全原则、政策、措施,政策要简单扼要,予以严格执行;信息要准确快捷、方便传递。注意环境、减灾等项工作。健全施工管理政策。精兵简政、内行管理、责权结合。改变没有竞争、不讲效益的管理模式。实行安全保密评估,把评估结果同管理者奖罚挂钩。提供全面的资源,按需要提供合理的人、财、物等,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组织企业建立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讨论会,建立竞争、自我完善,以发展促稳定。

2、管理层:明确分工、防止事故、用叠加管理来强调工序间的结合。分工应当系统性,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安排管理应当细致。管理好人的纪律、思想;管理好设备保养、使用与维修;管理好物质经费的周转、调配。在管理体制上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严而有方;防止管理上的形式主义、

个人主义。

3、作业层:工作态度积极。有敬业与探索精神。比如安全防护员,就一定要仔细学习安全防护制度,遵守防护员工作规范。每位作业人员都应当严谨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作业表,互相交流工作习惯。准确传递信息与技术。对故障采取审慎负责的态度。

(五)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应当同本单位、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而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施工情况。理论上独立的安全文化要同建筑工程施工发展目标相结合,同企业的其他文化相结合,而不能独立在企业文化之外。

总 结: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安全水平,提升企业成员的业务素质与行为水准,都有极大地辅助作用,它是施工企业内涵型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是企业做好生产安全与特色创造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孙光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10)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创新型实验室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7

Abstra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this paper from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ajor carriers (real laboratory, laboratory culture and teachers and two internal driving forc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 hand on how to build the strong character of safety engineering laboratory has explored and thought.

Key words safety proje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在高校与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实践践行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实验室发展现状,对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展开探索和思考。

1 安全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1.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个多大跨度学科交叉的工程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①②而核安全和建筑安全更是一个注重实践,直接涉及大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专业。这势必要求安全工程专业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构建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

1.2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的地位由传统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创新,成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安全工程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系有环境风洞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建筑安全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常规性的本科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在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上仍存在着不足。实验室存在着实验室功能部分重复、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够、仪器设备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创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合理规划和实验室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培养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鼓励教师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实验室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将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环节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涵有五大环节:实验室实体建设、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实体(即实验室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文化(即实验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的三大主要载体(如图1),这三者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是实验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制度、精神文化和实验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同时实验教学的提高和创新团队的发展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这五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创新型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3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三大载体建设

3.1 实验室实体建设

实验室实体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它是实验室最为具体的载体,是实验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③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专业方向特色的创新型实验室,集中有限资源确保在优势专业方向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南华大学安全专业围绕核与建筑专业特色设,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建筑安全、电气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和安全检测与职业卫生等实验室。推进跨学科综合先进实验室建设,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立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在学科碰撞交融中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

高新仪器设备比重和完备的仪器设备台套数是创新实验教学和创新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衡量室实验室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创新精神带进实验课堂。土水特征参数测定及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台、细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和张力试验台等一系列教师自制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和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是实验室运行的保障,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所在。

(1)实验室制度建设。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有序开展的保证,明确实验教师职责,落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借用制度,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等制度文件,精密、大型仪器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并及时在南华大学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登记共享。

(2)务实、创新的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精神文化代表着实验室愿景、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合理的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务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以“务实、创新”为实验室文化核心,通过实验课、课外实验、创新比赛等实验实践不断践行实验室文化,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让实验室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3.3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主要承担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双师型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

(1)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在高校大多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设备及运维等管理工作,对教研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实验教师去211、985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派遣实验室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掌握前沿知识,鼓励攻读更高学位充实提高自己。

(2)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年教师断层;在学历结构呈现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职称结构呈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识结构呈现失衡,实验教师均主要从事与采矿和环境有关的研究方向。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应注重实验教师的老中青搭配,加强中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科学选拔优秀硕士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

(3)“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创新性安全工程实验室是为企业、社会培养急需且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建筑安全或核安全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验实践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期待有效的链接。实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要求实验教师善教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驱动力建设

4.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加强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多的新兴专业,具有宽口径、轻专业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了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培养方向。围绕这两个方向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共开设课程实验21门,共计144个学时,包括9门学科基础课和10门专业课。

(2)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教学,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引入自主实验。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建筑安全工程”、“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开设有业综合、设计性实验9个,“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实验探索。

(3)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通过将科研直接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课堂和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自有科研课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及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再以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科技创新申报为突破点,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院在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团队的动态稳定性建设。学生面临着毕业问题,团队新老成员的交替是团队的一种常态,而科研项目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维持团队动态稳定性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团队每年定期招募新成员,根据新人特点安排老成员进行指导,使其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

(2)教师的科研带动创新团队的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积极展开座谈和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学生参与自身课题研究或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发表。

5 结束语

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专业学科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安全工程专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通过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建筑与核特色安全专业、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等途径在实验室软、硬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注释

① 叶勇军,李向阳,蒋复量,王淑云.核安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52-54.

核安全工程论文范文3

一、安全文化缘起及国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回顾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由此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其特点是: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91年提出《安全文化》报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安全文化类课程;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这一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协会机构进行。进入21世纪后,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如交通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等,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多次牵头组织大型调查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于1994年底出版。分科著作、教材如《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等陆续出版发行。论文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等。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3.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层面:社会与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层面,每年全国开展的“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以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同时”等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地方政府、各企业组织内部,安全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安全文化建设汇演、安全文化文学等等。安全文化活动媒介也是多管齐下,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全面开花。安全文化活动在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