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特教数学;听障学生;课堂教学;策略实施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育学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讲解知识内涵要点、传授探知活动方法策略、师生情感观念碰撞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听障学生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科学的解答数学问题等等方面的技能,都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和锻炼起来的。但在现实特教教学活动中,部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时,特别是在教学策略的使用时,不能紧扣教材,紧贴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新实施的特教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主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根本目标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策略的优化,学习效率的提升”。在这一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方式,活化教学策略,已势在必行,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出路”和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师为主、先教后学、课后训练、集体教学、个体学习、目标单维、面向过去”的传统模式,建立“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性教学、合作学习、目标三维、面向未来”的新型课堂教学策略。本人根据特教数学课标要求,结合特教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

一、情境教学法,营造融洽氛围,让听障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情感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对身边的事或物充满“亲切感”,能够产生能动的学习认知情感。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更离不开现实生活。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者都将数学内容通过生活性、生动性、现实性的事例进行展示和呈现,以此引发小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动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特教数学教师应利用情境教学的现实性、激励性以及生动性,紧扣住特教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出贴近听障学生生活内容,展示数学生活特性的生动事例,让听障学生在“感知”生活性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情感。

如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就抓住了数学学科的生活特性,利用分数加法和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设置了“一杯果汁分给三个小朋友,第一个朋友分了这杯果汁的1/4,第二个小朋友和第一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剩下的全部分给第三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分得了这杯果汁的多少?”、“一个绳子,第一用去了全长的1/5,第二次用去全长的1/2,这时还余下全长的几分之几”等生活问题,让听障学生在生活性的教学中探知问题;在积极心态中,学习潜能得到有效激发。

二、问题探析法,指导探析过程,让听障学生领悟解答问题的策略

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影响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导致解答问题的能力很弱。这就需要特教教师长期、有效的引导和指导,听障学生才能逐步掌握和理解解答问题的精髓和策略,从而获得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进步。而这一过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和完成的。问题探析法,就是特教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解题技能,提升学生解题效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注重学生解题过程的指导和解题策略的归纳,实现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获得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层次教学法,有的放矢教学,让听障学生实现同步发展的目标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听障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面向全体学生。但听障学生个体之间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特教数学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策略,不能“同一样式”、“统一标准”,而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实施层次教学,让不同学生群体获得锻炼时机,实现学生在层次性的课堂教学中同步进步和同步提升。如在“小数加减法应用题”教学活动中,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就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群体学习实际,在共同进步的大背景下,设置了“小明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连瓶共重3.4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瓶重1.9千克,你知道这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瓶有多重?”、“前楼中心小学四年级男子平均身高122.8厘米,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比四年级矮14.2厘米,吴浩然是三年级二班的一名男同学,他的身高是1.26米,问吴浩然比三年级男子平均身高高多少?”等由易到难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这样,不同类型的听障学生都能得到解题的机会,得到展示学习风采的机会,有助于“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论语》;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9-01

在中国古代众多文化经典当中,《论语》无疑是一部重要的著作,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基石”。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主张以及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等。在整部书当中内容广泛,涉及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至今仍然被人们视为至理名言。当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从来都没有忽略学生对《论语》的学习,自从新课程改革以后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更是开设了《《论语》选读》等选修课程。然而,面对“《论语》选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给许多一线教师带来了难题,不知道怎么教、不知道该教什么,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误区。因此,以下就是结合“《论语》选读”这个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本人多年工作经验,构建并且实施“《论语》选读”教学策略。

一、《论语》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有用价值

2500多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以此教育并培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从而儒学成为先秦显学。从此儒家文化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的中心流派,源远流长。

然而实施教育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使人类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生产经验进行传递,这是进行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之一,保证前人创造的文化后人能够得到继承和认可。然而对学生母语语文的教育更是为我国的传统教育贡献着巨大的力量,它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载体。

随着近些年来,西方文化的入侵使母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然而母语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历史进行流注的民族精神。现代学生如果忘了古代文化,就相当于忘掉了自己的根。那么,在整个地球当中拿什么来区别我们是龙的传人?何以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用什么样的底蕴来奠定我们的民族精神?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所说的,我们的教育也一定要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来进行培育,培育具有中华特色的人。

因此,我们从“教书育人”民族特色角度方面来看,必须重视对《论语》的教学。论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世界教育界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人格教育内容重在呼吁人文教育的现如今有很高的价值,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也有着巨大意义。虽然在《论语》当中没有出现“人格”一词,但是在它里面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格教育思想。冯兰友说:“孔子的‘道’关于完全的人格”;梁启超指出“儒家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由此可见,孔子创立儒家哲学的一种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塑造完全人格。孔子教育学生,德行优先,这符合今天全面开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二、《选读》选修课教学现状

(一)“言”与“文”难以取舍

在具体的《选读》教学当中,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是让学生注重言语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语句还是深入的体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等。但是因为在学生的课本上都有详细的言语解说和翻译,如果教师再煞费苦心的去讲解,旧调重弹,只会使学生更加的反感。但是如果教师不“重温”和“强调”,学生对此只会熟视无睹,从而产生一定的矛盾。因此,教师是应该带领学生深一层的落实和熟悉文言知识还是从学生的思想方面进行纵横延伸和深入挖掘。教师选择前者,那么不但没有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出力不讨好。如果选择后者,很有可能会形同虚设,导致学生也云里雾里。

(二)照本宣科,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论语》这门课程诸多的教师也只是在曾经上学期间听过自己老是所讲授国一些零碎的知识片段,可是时过境迁,由于日常教学当中使用“论语”的次数极为少数,所以对“论语”当中的内容已不是很熟悉。而现在要去教授这门课程如果不借助工具、参考资料以及文献汇编,要想信手拈来,如细数家珍般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恐怕没有几个教师能够胜任。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前恶补,请教同行、查找资料,精心的设计教学流程。然而,效果是由于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都是精心准备过的知识,造成课堂教学沉闷不堪。

(三)教学手段难以创新

因为此学科的教学资源缺乏,导致教师难以实施有效的创新教学手段。《论语》作为一门及其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依然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论语》的言语比较简单,但是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要想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就一定要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学生们本身面对古圣先贤一般都是唏嘘、仰慕,很难有学生真正能够说出个意义来。再说了,《论语》当中的的实词活用、虚词等,令人困惑,即使是老师也招架不住。因此,在这样高深的文化背景之下,想要创新教学实属不易。从而导致现在对《论语》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有时借鉴或者是制作教学课件也只是为了缓解沉闷的课堂教学而已。

三、《选读》课堂教学策略

(一)轶闻趣问,激发热情

因为文言文的历史悠久,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因为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常在课堂授课当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第一课的时候给孔子制造一个神秘的身份,以此来吸引学生。在讲到“弟子入则孝”一文的时候把中国文化的“师道精神”、明代孝儒被明成主诛杀十族的故事穿去,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学生在对小故事感兴趣的同时也明白了《论语》当中的大道理,轶闻趣问让学生对《选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氛围;教学内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在小学教学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创设问题情境,用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对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可以趣味性地提问,在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同时也带有幽默诙谐性。此外,教师创设疑问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惑,带着心中的疑惑和趣味去探究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会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策略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对新鲜学科和事物都保持极高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胜心来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策略。

小学生比较热衷于游戏之类的活动,教师不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将游戏融入教学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会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举办一个课堂知识小竞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为了表现自我,取得比赛的胜利,他们一定会在竞赛中竞相迸发,跃跃欲试,从而消除了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取而代替的也是活跃的教学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热情,而且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效进行,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开展

小学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体系,每一节教学目标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作出合理安排,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序地进行教学,学生才可以稳扎稳打地学习。

一节课40分钟,教师要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既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教学任务完成,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一定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做出教学大纲,在提纲的基础上列出有效而简明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清楚地知道重点和概要,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轻松自如。

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和学生多么重要,所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开展。

教学策略范文4

谚语说:复习是知识的母亲。

在学习数学中,复习课是经常上的。教师要十分讲究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复习课,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复习课内容的安排

复习课是我们系统复习知识,巩固知识的课。复习课的教学是为了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适当拓宽加深,提高学生能力。我们要十分重视复习课内容的安排。复习课的内容包括例题教学和练习题的设计。

1.例题教学

在数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解题中广开思路,就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充分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将直接影响复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复习课例题教学中,实施一题多变的策略,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2.练习题的设计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适量贴切的习题训练是培养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这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复习的“题海“中解脱出来,求得解题训练的最大效率,是上好数学复习课的关键。例如,在复习“因式分解”这一章时,可选择多项式的项数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掌握每一类多项式的解法,练习题的设计可按项数逐层深入。

比如:二项式考虑平方差公式,如:4a-9b

三项式考虑完全平方式与十字相乘法,如:x-4xy+4y

复习题的设计一定要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努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创造条件把为新知识融入旧知识中。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

在复习课中,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要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数学思想方法也具有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而且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深入挖掘,提炼总结其思想实质,提示归纳方法因素,使其更好地发挥思想方法的整体功效。

例如,在复习方程和方程组时,应当进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系统整理。系统与结构框图如下:

框图中箭头表明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化归思想。即通过消元,降次等手段,不断化归,归结为一元一次或二次方程求解。从结构框图中可以看到:虽然知识众多,但由于用数学思想方法穿针引线,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清楚可见。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真正领悟教材的实质。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总结数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优化思维结构是行之有效的。

三、复习课的方法技巧

1.“反客为主”复习

上复习课时,有些习题,部分同学会解,教师可以请一名学生当“教师”,讲解思路与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知识结构相同,思维方式相近,学生听得认真,给了学生一个表达思维活动,发展语言的机会。教师听学生讲时,能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教学。

例如:已知ABC内接于0,AB=AC,圆的半径OB长为5cm,圆心O到BC的距离为3cm,求ABC的周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极易忽略证明A、O、D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在未证明三点共线的情况下,不能应用AD=AO+OD。教师借此告诉学生解题过程的每一步都应有理有据,十分注意解题的规范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师教学。

2.“抛砖引玉”复习

例如:在指导九年级学生复习有关梯形面积的问题时,可以运用“抛砖引玉”的策略。首先给出要讨论的问题:在梯形ABCD中,AB∥BC,对角线交于O点,分别用S、S、S、S、S表示梯形ABCD、AOD、AOB、BOC、COD的面积。这里S、S、S、S、S之间有许多等式,可惜我现在只记得一个S=S,还有哪些等式呢?请同学们找找。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找到了如下关系:

(1)S=S•S=S•S

(2)S=(+)

这样的复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给枯燥的复习融入了一丝乐趣,效果更好。

3.“制造陷阱”复习

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失败和教训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有经验的教师,对那些似是而非、易混易错的地方准确分析和研究,有目的地设下“陷阱”,诱使学生进入误区,再引导其发现“上当”的途径。

例如在复习等腰三角形时,给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cm,另一边长为11cm,求它的周长。”紧接着又给出两个条件:(1)当腰长为5cm时,(2)当腰长为11cm时。学生算得很快,都说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1cm或27cm。然后共同剖析:上面的解法,看上去想得比较周到,实际没考虑三角形的存在条件。当腰长为5cm时,两腰之和为10cm,小于第三边11cm,不能构成三角形。“哇!”学生感叹不已。

先诱导“跳井”,然后剖析。这种对错解的辨析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否定的过程,在学习中本身是一次飞跃。

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师范院校书法教学策略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三字’(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训练”的要求。但在当前,一些师范院校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事倍功半,令人无奈。那么如何使师范院校的书法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书兴趣

教学中首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在不断强化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书兴趣。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书法本身特有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已故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书法史、赏析书法佳作、组织学生交流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萌生自豪之情和使命之感,迸发出学习书法的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作用,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师范生将来的工作性质,使他们意识到书法学习对今后的帮助。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书法佳作的同时品析作品的内容,体味书法对学识修养提升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做事马虎、心浮气躁的学生,帮助他们在练字过程中磨练意志性情。当学生树立练字目标变得实在而明确后,更愿意努力去学习书法。再次,要让学生增强练字的信心,促使兴趣内化。要使学生的练字兴趣不转瞬而逝,就一定要将外在不稳定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稳定的需要和决心,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作业展示、评价交流、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取长补短,增添信心,获取不断进取的动力。

二、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传统的书法教学大多是“教师以多示范为主,学生以多练习为主”,这样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要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可优化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优化示范。示范是使学生迅速领会书写要领,进行有效练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示范是在黑板上用毛笔或粉笔进行演示,一些学生会受观察角度和距离的影响而看不清示范,降低学习效率,若使用实物投影则会避免这一不足。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中锋、侧锋的变化不太容易理解,教师通过语言也不一定能把笔墨的变化过程完全解释清楚。但是,通过实物投影的放大演示,就能将笔画粗细、墨色浓淡、线条流动走向等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心观摩,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书写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大大加深了印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实践,练字就事半功倍了。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营造静心练字的气氛,使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

第二,优化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总结,要比教会学生写出几个漂亮的字更为重要,所以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例如“江”字,先分析结构,再分析局部和笔画特点:左半边的“三点水”旁,呈弧形排列,形窄;右半边是“工”,形扁,笔画粗细长短不同。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他们观察得越仔细,头脑中字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就会比较准确,而且有序的观察分析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临帖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总结汉字书写的一般规律,做到“授之以渔”。

第三,优化练习。书法教学要讲练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课堂练习时,为了解决“学生多,时间少,指导面窄”等困难,可以将学生按照书写能力或者人数分成学习小组。指导时,教师就可以深入学习组中进行难点的再次示范和针对性指导,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也会在互助互评的学习组氛围中学得更有滋味。第四,优化评价。评价在书法学习中意味着修正错误,指引方向,是学生最为重视的。但纵观老师的评价,有的是重评数量轻评质量,有的是重评价轻反馈,有的是重批评轻鼓励……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因此要及时评价优化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老师评、小组评、同桌评、自己评等,这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听取不同的声音,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书写情况并建立更高的书写目标。教师还可以采用适当的等级评价,建立一套批改评价符号;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批注评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加努力练字。

三、渗透书法赏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书法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因此,书法课不能仅是练习,一定还要定期安排欣赏课时,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多欣赏名家名作,使他们在心态、性情、认知、意趣等诸多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并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不少教师过于注重临摹,不太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以致用的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只会打开字帖照着写。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要求学生学习书法家们的运笔和结字的技巧,并把其优点运用到自己的书法练习中来。在学生练习到有一定的基础时,教师就要指导他们注意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尝试创作练习,写出自己的字来,能够学以致用,走出“只会临不会用”的悲哀。

在素质教学的今天,书法教学也应该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以上教学策略仅是笔者通过实践的一管之见,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教学策略范文6

一、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概念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因为教师作为PBL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需要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授《中医基础》的教师,应做到熟悉中医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表现,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与性格的互补组合。在《中医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理论等相关问题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在下课前为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与评价。长此以往下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地实施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自主地从资料准备、教学提纲、相关病理查阅、小组讨论主题,这些前期的准备步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为此,《中医基础》教师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应适当考虑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重点讲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大致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教学表现。[5]

三、《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是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可以在《中医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检验新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中医基础》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来进一步改善问题,对于中医医学基础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之前,结合《中医基础》教材各个章节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目标。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重点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表现及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引导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医知识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上进行实施。《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在《中医基础》教学课堂活动结束前十五分钟,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程的任务,将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同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到三个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由教师解答。并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初步总结讨论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问题,留到下一个讨论环节。

(三)在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由各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征集其他小组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依序,总结内容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讨论的环节。

(四)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重点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五)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并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基础,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其次,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讨论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活动中。[6]

四、结语

上一篇课程教育

下一篇道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