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屠格涅夫说:“人生之最美,当是一边走,一边捡拾散落在路边的花朵,那么,你的人生,都将芬芳美丽。”走得太快了,四野的花朵就一朵一朵地消失了;遍地的草叶,就一片片地黯淡下去。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轻嗅草长的幽香,慢慢走,静听花开的声音……请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作文

要求: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和校名等。

【名师解读】

2015年日照卷的命题又有新的变化,继2013年命题作文“含泪的微笑”,2014年半命题作文“第一次_______”之后,今年又回归话题作文,且用屠格涅夫的名言引出,以“在岁月的堤岸慢慢走”为话题,倡导“慢生活”意识,对朝气蓬勃、青春昂扬的青少年来说,略微有些难度。

从内容上看,这一命题的关键词为“慢慢走”。“慢慢走”既指步子的频率,也指人生的态度。漫漫人生路,只有不停地经历着,不断地感悟着,慢慢走着,渐渐沉淀着,才会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明媚,越来越温婉优雅。因而这一话题的目的是倡导考生能秉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恬淡优雅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话题作文标题拟订很重要。标题抢眼,能够赢得青睐。很多考生不注意这一问题,或直接照抄话题,或过于简单拟题,都失去了赢得好感的机会;在情节上很多考生忽视了“慢慢走”这一关键点,理解为单纯地慢慢走,缺乏诗意的建构,立意也不够高大上;话题富有诗意,因而唯有语言出彩,作品才能出众,很多考生语言苍白,平铺直叙,自然不能赢得高分。

【写作思路】

(1)关注自我,即以“我”为主体,展现“我”从“快走”到“慢慢走”所感受到的爱,体验到的生活等。

(2)关注他人,即“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某人“快”或“慢”的生活得失,给“我”启发,让“我”懂得了“慢”却能致远。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和――做朋友

(2)请你以“结果”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选题目(1)的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横线上可填:书籍、小草、父亲、老师等,也可另选词句,题目通顺即可;选题目(2)的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篇幅不少于600字。

⑧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④文中若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试题解说]

2008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作文题依然保持了近几年来一直使用的中考题型――二选一的作文形式,第一个题是半命题作文,和――做朋友(书籍、小草、父亲、老师等);第二个题是话题作文,以“结果”为话题。这两个题目从内容上讲都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无论考生选写哪一个,都是有话可说的,更没有审题等方面的障碍。

“人人有话说”是客观条件,可又怎样做到“人人把话说好”呢?

第一个题目:“和――做朋友”。本题的首要任务是将题目补充完整,提示语中给出了四个供选词语(书籍、小草、父亲、老师等)意在帮助考生打开作文思路,并没有限制必选。既然人人都能写,那就应考虑创新了,因此,最好不要选择以上的四个词语;其次,“做朋友”是标题中的关键词,不能单纯地理解为:XX对我有帮助、启发或自己从中得到了收获,重点是要表现做朋友的过程,最好能写两件以上的事;最后,有关的表达技巧和作文形式、内容的创新也是应该考虑的。

第二个题目:以“结果”为话题。初一看,第二个题目比第一个题目难写一点,其实不然。话题作文在不脱离话题的大前提下,写作的自由度更广。以此题为例,表达上可记叙描写,可议论抒情,还可说明;内容上可写现实,可写历史,也可想象;体裁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童话、寓言都可尝试,选择自己平时最拿手的,最能写好的即可;形式上,可采用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式、说明书、调查报告等。从考场作文来看,选择话题作文的考生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分相对要比第一个题目要高。

总之,这两个作文题目,设题宽,审题要求低,入题角度多,有利于学生在考场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挥各自的语文特长。

[题目一佳作展示]

和书做朋友

十堰市考生

一位名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就是夏日里的一杯凉茶,就是寒冬里的一缕阳光。我爱书,我爱与书为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我捧着一本好书,和书中的名人相识。朱自清教我婉约清秀,巴金教我博识广智;领略成吉思汗的伟大,赏识康熙皇帝治国安邦之策。不禁会赞叹一句“好啊!”春风阵阵,把我送进火热的夏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火热的夏季,让我激情飞扬,我照常和你相约,知了声声,烈日照向大地,即使我大汗淋漓也不忘和你交友,书香四溢,一洗我炎热之感。和名著交谈,了解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时,历经的千辛万苦;了解保尔・柯察金筑路时,坚持到底的奋斗精神;了解鲁宾逊在荒岛上22年的艰苦岁月;了解泰坦尼克号遇难时的那种惊魂、动情的场面……书给予我们的太多了,和书交友就如同身旁伴有名师益友。洁白的荷花把我送进硕果累累的金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与众不同的感觉,让我们都为之惊叹。秋风阵阵,吹黄了稻谷,伴随着累累的硕果,我又和你相约在一起。和你交谈,我知道,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和你交谈,让我知道桃花源里那个诱人的世界;和你交谈,我了解到塞外奇异的风景及爱国将士的思家之情。秋风萧瑟把我送进无瑕的世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纷飞,在火炉前,你我已如老友再次相见,你谆谆告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么深刻的哲理!我拥着你,直到夜深人静时,我还悄悄地躲在被窝里,拿着电筒和你交谈。你无私的奉献让我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美妙。洁白的雪花送我到更远的地方,再和你为友。

书,你伴我走过春夏秋冬,你伴我走过岁月沧桑。你就是我的挚友,和你相伴,让我丰富了知识,让我增长了阅历。和你做朋友的日子里,是快乐的。

我爱书,我爱与书交友。

[简评]

在众多的同题作文中,此文算得上是佼佼者,被评为一类文,其突出的特点有:

一、结构缜密。表现在:

1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全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点题,结尾点明主旨。

2 过渡、衔接自然。中间部分采用排比段,结构匀称,又分别用“春风阵阵,把我送进火热的夏季”“洁白的荷花把我送进硕果累累的金秋”“秋风萧瑟把我送进无瑕的世界”“洁白的雪花送我到更远的地方,再和你为友”作为过渡,文章结构显得协调自然。

二、巧妙引用,增添文采。主体部分分别引用了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增添了文采。

三、取材广泛,内涵丰富。作者除了写在不同的时间里与书做朋友,还展示了在不同空间与书做朋友的收获,内容厚实,有说服力。

[题目二佳作展示]

君子无悔

十堰市考生

历史的长卷在眼前缓缓展开,一个个尘封许久的历史人物随着徐徐舒展的卷轴展现出来,许许多多地令人难以辨别,但是却有一类人,他们轻盈如雪,飘逸如仙,不染污垢,以至于人们是那样熟悉他们的名字――君子!

君子,永远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令世人无限敬仰。

但纵观历史长河,君子的结局如何?对于那样的结果,君子可曾后悔过?

大漠孤烟伴余生

海棠般娇羞的容颜,般高傲的风骨,柳絮般飘飞的沉思,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是你吗?那个当之无愧的女中君子王昭君?你为何甘愿放弃那个绿柳闲云窈窕而来,蹁跹而去的长安,选择那天边的广漠?你可知道,一旦踏上单于的马车,等待你的,便是“大漠孤烟伴余生”的结果?面对结果,你可曾后悔过?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是你吗?那个鞠躬尽瘁的君子诸葛亮?你为何甘愿放弃悠远淡泊的隐居生活,选择投身那硝烟密布的战场?你可知道,一旦出山,等待你的,便是终身捍卫刘氏政权,甚至为此而死的结果?面对结果,你可曾后悔过?

一片忠心撼天地

就算六月的炙热焚烧了朱仙镇的颜色,就算怒吼的狂风遁去了胡人的腥膻,你那鲜红的旗帜始终迎着战火,不屈地飘扬,直捣黄龙的心愿,眼看就要达成,无奈十二道金牌急召,于是,鸣金收兵,班师回朝。是你吗?那个精忠报国的君子岳飞?你为何甘愿冒着被皇上处死的生命危险,也要回到那个黑暗重重的地方?你可知道,一旦回朝,等待你的,便是奸臣谗言和昏君下令处斩的结果,面对结果,你可曾后悔过?

王昭君,诸葛亮,岳飞,他们不悔,君子无悔。结果或许早已有所预料,但是为了换和平,酬三顾,报忠心,他们还是迈出了那艰难的一步,得到了并不美好的结果。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们要无愧于“君子”二字!

面对结果,君子无悔。

于是,他们的赤诚撼动历史,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直上汉霄,照耀尘寰!

[简评]

此文被评为满分作文,小作者的作文功力令阅卷老师叹服。全文卷面整洁,书写美观,无错别字、病句,内容更为精彩。

一、立意深远。作者选择历史长河中的“君子”,演绎“结果”这一话题,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王昭君、诸葛亮、岳飞不曾后悔,所以他们是君子,他们留给读者的思考是不言而喻的。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2011年重庆市潼南县中考作文题(二):

树有根,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

请你以“根”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凡涉及真实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

题型透视

从题型上归类,重庆市潼南县所出的是一道独词材料作文题,具体说来,命题中除材料提示外,仅提供一个字或一个词语,作为话题或题目。因为此种题型仅用一个字或词语作为文题,很多同学不习惯,感觉无从下手。要写好这类题型作文,取胜的关键在于吃透独字内涵,拓展外延,将其还原为普通文题,然后再进行写作。

这类题型的失误点在于,很多考生不知如何切入,只能望题兴叹;有些考生虽然知道如何突破,但题解陷入表面化,导致文章立意肤浅,内容单薄,毫无创意而索然寡味。

考生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结合材料提示挖掘命题的内涵,不仅要防止错解,还须避免肤浅;二是要学会拓展独词的外延,从判断词性开始,明确命题词语的本意、引申意和比喻意,然后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作;三是化实为虚、以小见大是写作的技法,考生应联系生活,将命题拓展到生活,以小见大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是要创造亮点,为自己的写作赢得更多的分值。

应对策略

一、审读词义,吃透内涵

独字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在审题方面要比多字题困难得多。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生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提示材料,了解命题字的内涵。本题材料提示:根”,有树根、花根、人的根、情感的根和安身立命之根等等,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些内容涵盖了“根”的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这也就提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考生既可依照本义确定写作角度,也可从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角度阐发自己的认识,确定写作的角度。

二、巧补文题,拓展外延

独字为题,写作不便,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设置独字的语境或添加修饰语,来使之更具体、更明确。如“根”,通过补题,题目可以变成“故土·根情”,则可以抒发自己心中永远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乡情,故土是根角度立意;如果补题“把根留住”,则可以把“根”理解为“道德”、“诚信”、“公德”、“良知”、“合作”、“尊重”等,联系生活,呼吁留住这些品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果补题“成就事业的根基”,则可以从“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都应从基础开始”这一角度来写作立意。需要注意的是,本题规定了以“‘根’为题作文”,考生在写作中题目只能是“根”,不能再任意添加修饰语,但我们在构思文章时,可以暗含这种意识,从而使独字型作文化为我们比较熟悉的写作类型。

三、了解词性,把握文体

确定了命题独“字”的内涵,还要通过判断其词性,通过确定词性,初步确定写作的文体。虽然写作要求中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词性对文体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的。一般来说,是动词的适宜于写记叙性文章,如“悟”、“悔”等,通过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往事,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悟”或“悔”,表明对生活的看法和反思;而如果是名词,则既可以写成记叙类,也可以写成说明类或议论类的,如“路”、“窗”、“桥”、“锁”、“镜”等。考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理解的深度、文体的特点和要求,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写作。写作时,一旦文体确定,就要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要求去写,切不可随意变化,写出“四不像”的作文。

四、语言优美,巧添亮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场作文亦如此。要想让阅卷老师第一时间对你的写作产生好感,方法很多,或者通过运用独到的素材展现你的才气;或者运用优美的语言吸引他们的视线;或者巧引妙为,让诗词和哲理性语句成为文章的亮点;或者精巧布局,让文章纵横捭阖,尺水兴澜。无论怎样,考生在写作中都要“思接千载,心游万仞”,调动生活的积累,纵横驰骋的想像和联想,将亘古与未来的素材绘成流光溢彩的形象,寄寓蕴藉深沉的情怀,恰切地表达题旨来征服阅卷者。

佳作工坊

家就是人们年青时想尽方法要离开,而老了后不顾一切要回来的地方。

——题记

小的时候对家没概念,模糊地不去思考它的真谛。无法理解那么多思乡的感慨,那么多想念的眼泪。13岁以前,总是围着家转,没有新奇,没有感动,一切都只是本来的那样,仿佛太阳就应该从东边升起那么简单。

渐渐懂事的时候,总是望着天边很远的地方发呆,想像太阳落下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于是渴望飞翔,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有牵挂、没有束缚,一箫一剑走江湖一样潇洒地去流浪。对于家,只是想逃离,它的概念大概就好比一个鸟笼,锁住了我自由的翅膀。

在紧张的小考之后,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家最远的学校,逃离的欣喜远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终于盼来了开学,父母领着我来到这远地他乡。他们的叮咛嘱咐让我心里一下子有了一种悲伤,压在心头难以言喻,在他们转身的那一刹那,突然无意识地冒出一句话,“我想回家”!那一刻似乎多年的疑惑都烟消云散,为什么人们总说“在家百事好,出门一事难”,“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来那些思乡的感情真的可以浓到无法释怀,浓到了流泪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程度。

初三的生活更加沉闷,更加辛苦,每每遇到挫折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回家,仿佛到了家什么事都能解决,再大的困难也不会害怕。

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一、语言陌生化

有人曾形象地把语言比喻为写作的“魔水”。 法国文艺批评家布瓦洛说:“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看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如何,也就看他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如何。很多学生的语言枯燥、乏味,缺少表现力,很可能就是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新颖,或是拾人牙慧,这样不妨借鉴教材中的语言“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如美国作家梭罗看到瓦尔登湖写道: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基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罗《神的一滴》

作者对瓦尔登湖的纯美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把它天然的澄澈美与作者的心灵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瓦尔登湖无限的敬仰之情。又如余光中写“雨”: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下雨了”写成“灰美人”,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又把“雨声打在瓦片”的声响比喻成美妙的琴键声,极有情趣。语言的陌生化还可采用词语的反常搭配,形成新鲜、奇妙之感。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又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优秀作文标题――《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二、技巧陌生化

古诗文中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通感(移觉)、移用(移就)、化用以及超感觉描写等,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被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句子富有表现力,大多是运用了某些技巧。学生写作中,语言要出彩,也可通过技巧陌生化的途径来实现。如: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其“翔”字运用的是移用修辞。“翔”本来是写空中鸟兽飞翔的动作,现用来形容鱼的姿态,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如用“游”字,毫无生气,过于呆板,更不足以表达作者心中的向往之情。

(巫峡)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刘白羽《长江三峡》

两个“突然”写出了诗意变化无穷的特点,却又情趣横生。前一句是比喻,巫峡的陡峭如“惊叹号”一样,垂直而下。后一句是通感,作者行程巫峡中所看的绝美景色转化为听觉,是一支“幽情乐曲”。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作者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具体化,让大小车满载愁绪,于是“愁”既有重量,又“有形”;淋漓地表现了主人公痛苦的深重。这一句又巧妙化用了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诗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三、结构陌生化

所谓结构,是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就是文章的谋篇布局。传统意义上,文章总是按照某种结构来组织内容,或是事情的发展过程,或是事物构造的内在规律,或是事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结构层层推进,思路较为清晰。但结构上来点“反常”,就会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就是以“结构”为话题的教学。结构是一个“容器”,它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在一根主线贯穿下,串起文章的主脉。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所写之事,纷繁复杂,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但作者选择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作为“容器”,让生活中的事情,全部以电话号码的姿态凝固下来。看上去虽只是一个个号码,简单而不复杂,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却被它们串结在一起。每个号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番心情,但又被这个“容器”限定着,决不漫溢。

而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为了保持线性结构,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每当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的时侯,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有的文章连“容器”也没有,却使材料粘合在一起。如英国作家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没有传统意义上称之为“故事”和“情节”的事件,全凭墙上的一个“斑点”展示人物内心的意识活动。

四、题材陌生化

题材是文章的“血肉”。题材从素材中提炼、加工或改造进入作品。人们面对同样的素材,会因情感态度不同,就会使进入作品的题材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也就呈现出艺术陌生化的妙处。如贺知章写“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而曾巩写“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人同写的是“早春之柳”,前者用比喻手法,如现一美人,婀娜多姿,咏柳歌春,情趣盎然;后者用拟人手法,对柳树明显贬抑和嘲讽,咏柳讽世,理趣横生。题材陌生化,或顺其意而写,或逆其意而著,或赋其意而抒,或虚其意而作。

又如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就是虚构了一本奇妙的“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书?文章开头的文字“线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的;无数的线组成了面……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让你读着就煞有其事,只要继续读下去,我们就会知道作家在虚构故事,先是一个陌生人在推销《圣经》,接着暗示这本书来自孟买和它的特征,“我”又设法得到这本书,后来这本书让“我”烦恼不堪,“我”又把这本书藏进了图书馆。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我们写作也不妨来点“编造”,让熟视无睹的事实变得陌生,感觉新鲜、奇妙。有时作文命题的写作要求也允许“编造”,这也在暗示考生对身边的生活或事情可采用陌生化写作,拓宽写作的另一路径。

五、主题陌生化

主题即中心思想或主旨,是文章的灵魂。主题是从题材、语言、情景、人物、情节、细节等方面来加工、提炼而成的,它贯穿作品全文,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主题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一些作品常常通过客观描绘、夸张、隐喻、象征等暗示出来,主题显得模糊,让读者总觉得“陌生”。

英国作家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主题就难以捉摸,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看见墙上的斑点而思绪联翩,没有传统小说所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甚至连“我”的性别也是模糊的,因而它的主题显得多义而又陌生。小说通过对墙上斑点的猜想与思考,主题可理解为:把精神的触角伸向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生活的偶然性与命运的必然性的问题、对生命在个体死亡之后永恒延续的问题、对自然与机械性现实的对立问题、对文学创新精神与陈旧规范相冲突的问题、对女性反抗男性观念的问题等,进行了意义重大的体验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