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顺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教师在课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操作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知”,更加能“行”。

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兼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教学方面采用的是课堂上案例教学、指定学生担任小老师、注重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针对这方面教学谈谈体会。

1 模块教学,以案例为主

模块教学是通过学习计算机一级(机试与笔试)考点模块,引导学生掌握操作的基本技巧,诱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模块教学中,多以案例为主,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案例,就掌握一个知识模块。模块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上机的内容和操作的具体步骤,而是将模块中的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学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学习,不断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案例的选择要循序渐进

案例的选择要能够充分映射授课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中,对案例的设置不同。在模块教学的初期,应选用操作简单、内容贴近知识点的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尽快掌握本模块知识点的操作。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末期,则需设计一些知识点能覆盖整个模块的知识点或添加前面几个模块内容的典型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能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在模块教学结束之时,便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案例,让学生在完全熟悉模块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Excel模块,教学前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学生成绩、工资等的计算;教学中期则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出本班家庭联系表及学生成绩汇总排名及筛选成绩等操作。教学末期则要求设计出学校各系部男、女人数统计及所占比列的饼图或统计近3年各专业的就业率统计并用数据点折线图表示出来。

1.2 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实用性

案例的选择既要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所需。只有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轻松掌握学习的要点。例如Word模块,可以把毕业简历、论文排版、邀请函等纳入练习的范围;而Excel课程应用最广,除可以设计基本的表格和统计外,还可以设计客户资料管理、财务预算及仓库管理等跟专业比较贴近的实例。

1.3 案例的设计要有可创造性

在使用案例时,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而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利用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完成。这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转贴于

例:word格式化操作中,格式化的样式很多,不可能每样都让学生清楚记得操作步骤。在案例分析中,点出针对文字的格式化的操作为“格式字体”,将字体对话框呈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个直观印象,在设计上机作业时,针对各式各样字体格式化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相应的操作命令。这样即使计算机一级考试再次变化,学生也可以顺利完成。今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设计不同的样式。

2 指定课堂小老师协助教学

在这所谓的“课堂”主要是针对上机实践课堂。我们学院上计算机基础课绝大多数是大班教学,一个大班由两到三个小班合成,普遍都是70人以上。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又多,操作较差的占绝大部分。面对这么多需要指导帮助的学生,8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就算指导一分钟都不够用。因此,在课堂上,指定三四个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作为“小老师”协助我辅导学生操作练习,这样不但能减轻老师的任务,而且能够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指导帮助。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小老师协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

全国高等院校均有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制定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考试,广西还专门开设了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的能力,为评价考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提供依据。考试内容分为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两者必须均通过60分才可以取得合格证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更重要的是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加强上机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上机作业根据考试大纲设计,将每步操作得分情况标明清楚。学生能按照练习题目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如Access利用生成器生成公式,目的在于巩固所学所考的操作知识点,提高学生对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

设计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建立在对应用软件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做设计作业,可以很快提高应用软件的使用水平。如PowerPoint模块教学时,给出一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采用一些动画效果来丰富自己的作品。学生推荐上来的好的作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大家共同学习。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信心,又能使其他同学从中学到东西。

课后作业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过程,课后作业要多布置一些需要记忆、理解和思考的东西,如概念的理解、程序的流程图等,而不能为了增加作业的次数让学生抄写操作步骤。

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两不误,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便于提高巩固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了操作也便于理解理论知识。

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实例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改进和应用。实例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堂课程完成质量的高低,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实例的制作和修改,不断地进行教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育 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然而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更为重要。如何用科学的内容、理想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课题。

1、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职生教育属于就业教育,重在培养操作型、应用型人才。中职生面对着向步入社会的过渡因此其面对实践能力的考验十分迫切。当前.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及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均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实践的需要因此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与适应多元化社会的考验已不仅仅是理论基础所能承受的。计算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为实践能力的提高所服务。因此在中职学生计算机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一切为实践”这个基本点。

2、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技能。这项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操作基础之上的。中职学校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教学

计算机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体系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常规的计算机课教学是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尽量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是就业教育.应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教什么将其作为处理问题和实践应用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计算机知识当成一门学问一门学科。对于全理论的知识,教师可以舍弃不讲或一带而过。然而中职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计算机技能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而适应就业呢〕其一日常工作、生活中熟练使用计算机需要的基本应用知识如Word、 Excel、 Access等办公软件。其二与本专业有关或工作需要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广告设计所需的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其三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自学新软件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才是职业道路上制胜的法宝。其四利用网络从网络上获取新信息、知识的能力。

2.2教学方法倾向于多媒体教学

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这要求整个过程在机房进行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可随时让学生练习。具体做法即教师在上课之前制作好课件安排好时间,如什么时候讲课什么时候让学生练习教师用机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以使学生能跟进教师的讲解与操作练习的进程。此种方式具有实效性教师能实时掌控学生实时操作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整个过程具有双向性、互动性。(2)运用投影仪和大屏幕的先讲解后练习方式。介于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有限即可将一部分偏重理论的课时安排在教室,而对于偏重操作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机房。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安排在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而操作性较强的如Word、 Excel、 PowerPoint演练等内容则安排在机房进行。

2.3优化评价考核机制

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应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首先改变评定办法。把技能考核与阶段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结合起来并按照一定比例加以评定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加强平时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就业教育,还需注意加大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权重。其次.创新考核方法。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可改传统的笔试为机试,增强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已通过实效的考核而达到教学目的.也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4启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本身的趣味性和开拓性来引导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多媒体设计制作中.在不讲解任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演示计算机制作的成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定当被挖掘和启迪从而调动积极性。同样在网络环境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交互界面的QQ和MSN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问题方式来进行教学。有了兴趣的引导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探索的动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知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计算机操作比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的大量查找资料、充足的实践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总结从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参加企业实习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知识面的不足。

2.5学校加大对计算机课的投入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中专学校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本文是根据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策略、要求和评价,从不同角度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自从互联网诞生,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实验将网络应用于教学。正因为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同时能最大限度集成各种媒体,并随着网络设备功能的增强,网络教学软件的不断成熟,网络带宽(传输通道)的提高,已越来越多、越来越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信息技术完全已经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成熟的教学平台。

计算机网络教育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是网络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必然选择。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学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如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保证学生在发现能力、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以下,从几个方面就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课程的模式

1、网络资源利用的主题型学习模式

主题型学习模式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是指在丰富的教学资源环境下,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指南,指导学生检索资源或浏览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搜集相关的支撑材料,最终完成具有个性特点的论文或作品。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作品、评价作品和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

2、专题学习网站共建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根据学习网站的专题内容与学习资源状况,提出任务,并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其主要过程为:收集专题相关资源,上传资源,丰富资源库内容;利用专题资源,创作新网页型课件,丰富知识库内容;利用专题资源,环绕课程教学,形成学生作品,并对学生的创作实践进行评比和共享。

3、利用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校际远程协作学习是指校际之间,环绕相同的主题,分别以网站方式,相互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学习体会,共同总结学习收获的一种协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以课程内容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网页设计、制作、观摩和讨论过程进行学习;不同地区相关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

二、网络教学与教师课程教学的策略

1、教学效能体验

教师应将网络信息教学融合于本身教学活动中,网络教学与课程结合能力在以下四个层面得以体验:

(1)信息整合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利用信息设备搜集教学材料,管理自己的教学文件,利用本身的信息素养,操作各种信息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后,能利用信息设备纪录学生评价结果,并与别人交换教学资源与教学心得之能力。

(2)融入教学活动。教师在上课中,利用信息设备进行教学活动,使用远距教学系统,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提高教学成效。

(3)展现教学资源。教师利用本身对软硬件的操作能力,将本身准备的教学资源或学生学习的成果汇整记录,利用网络及信息设备,向家长及学生展现教学资源。

(4)辅助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信息设备,搜集相关数据,完成指定作业,并发表自己的作品,藉以加深学习内容。

这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因此在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排除故障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教学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要求

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事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重要的教学因素进行周密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还要求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保证在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运用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教学操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面向学生群体进行专业教学,能够与教学、训练手段有机结合的专门能力。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实施教学监控。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体及其它因素都要在它的监控下进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几种能力是紧密关联,互相影响的,它们统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四、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式主要是进行单项与综合的评价。单项评价,是对学生听课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是以课堂提问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评判。这部分的考核当为整体评价的30%。占很大比重的是进行综合效果的评价,除了让学生进行常规作业之外,还应该在课外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形式的与教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基本思路和教学体会。由于这些思路和体会都属探讨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 独立院校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 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偏向于应用的特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分别从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科学考评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意义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85%,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面对的主体就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应用软件和网络等相关知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实际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不仅耍培养理论性人才,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既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是适应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应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在教学上要体现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适应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善于钻研枯燥的理论知识,但是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不差。要服务、应用于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不断积累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素质等特点使得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

(1)学生方面。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相对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学能力差,缺少明确个人目标等特点,学习热情相对不高,面对复杂的科目会消极对待,甚至自暴自弃,生活重心放在课外活动中。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初始热情很高,但慢慢认为计算机知识太繁琐、枯燥,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乐于练习打字、游戏等简单的娱乐活动中。此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许多有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同学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简单,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不求甚解,导致基础不牢。于此对应,部分完全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学因为自卑、害羞的不敢积极提问,加上练习机会不多,以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不大,赶不上课程进度。

(2)教师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讲解的是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概念和操作,教师可以会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没有督促检查学生练习,可能有相当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在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这样就成了单方面的讲述,学生参与不到课程中,自然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理论课实际意义也就失去了。

(3)教材方面。目前还没有使用与独立院校的统编教材,所用教材都是由教师挑选,选教材时教师习惯挑选更高层次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导致独立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出现听不懂课,教师上课吃力的情况,影响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独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理论教学改革。目前教学中普遍采用将课堂教授和上机操作分开,一般是上完一次理论才上一次实验课,对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过少,比例不理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的话,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讲述理论之后,给学生演示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针对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讲课之前把需要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先演示。在讲课前示例几个有趣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如此基础好的学生注意到以前未留意的细节,没有基础的学生能够在明确课程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学习,从而达到兼顾两面的学生。

(2)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具体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技巧的掌握程度,通过对他们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考察来让学生切实感知到自身知识的欠缺和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和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教学将学生置身于贴近实战的环境中,面对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迫使学生综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自己学会探求和摸索新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习质量达到新的高度,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教学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组中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这样基础好的学生进一步加深课程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又能很快入门,同时也减轻了任课老师的辅导压力。实基础好的因为上机操作起来的速度比较快,所以会把需要问的难点都提前一步问到,教师可以统一解答,然后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同学,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能够尽量多加辅导。针对计算机文化中OFFICE软件操作部分(如WORD等)准备综合案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调整等,让学生脱离课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巩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了基础。同时进行班级内部的竞赛,在相互竞争中提高学生学习和操作的热情。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件对学生进行局部或统一解答。上机课的时候可以对班级学生进行抽查,一则督促组长,二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对重复的错误或难点统一讲解。

(3)网上教学。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地域上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宽知识面。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应的网站,有详尽的学习资料,包括视频演示、课后习题解答、以及模拟试题等,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水平,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4)科学考评改革。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考试分数由平时考勤成绩+上机操作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成绩的比重。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并作为考试成绩的衡量标准。认证考试可以为就业添加砝码,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使自身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认证考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兼顾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学好计算机知识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如果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成功过级的话,算通过期末考试。对于学校的实验环境,希望开发对应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强调该课程的实践性。

(5)教材改革。编写出适合独立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高校相同专业使用一样的教材,谈不上是因材施教了。教材的趋同化对各自的教学都有不利的一面。明确了教学目的,组织编委会,让更多的一线老师加入到编写教材中来,让老师与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密切配合,就能编写出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杜萍,何月顺,刘光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J].2007(2):115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诟病做出了具体、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节的实际教学,提出了一些设想和设计方案。希望本文能促使计算机与高中课堂教学达到有机结合,更好的实现教育信息化。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近两年,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实现个性化发展,还可以明确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强化人文精神,隐含着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以“生”为根的教学观点。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计算机的日益广泛化和普及化,很多家庭都配置了计算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很早地接触并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能,并且有小学和中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课程,所以,现在的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都有很高的热情和非常浓厚的兴趣。但迫于高考的压力,最终还是以所谓“主科”科目的成绩来录取学生,而基本不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所以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给考试的学科让路,或者干脆不开设这一课程。即便是很多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缺少激情和活力而枯燥无味,也就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热情和较大兴趣。(二)教师的授课知识与课程内容更新之间的矛盾。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前沿学科对教师的知识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跟上社会的发展的节奏。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一些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问题,对教学工作持敷衍态度,使得这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很难跟上信息化教育改进的速度;同时也迫于高考的压力,一些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内,这一矛盾还将继续存在。

三、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强调对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做到精讲,拿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巩固练习,理解提高。(二)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由于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兴趣爱好和领悟能力均不同等原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有所不同,故在教学中,可尝试分层次进行教学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因材施教。如: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从汉字的输入等比较简易的上机操作开始教起;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电脑绘图等要求较高的技能操作方面进行引导教学,这样就会使他们都能有所提高并顺利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操作训练。(三)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例如依靠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谈《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当前应用的教材来说,本次课程的授课重点是本节内容中对于数字化图像的收集与后期制作。这节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十分严密,应该考虑设置一些文学教育主题内容来巧妙实现教学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是通过电脑中自带的一些绘图工具来画画,这些操作包含的都是些很简单的图像绘制命令和基础性的美术知识,因此这个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对于数字化图像收集方法的理解,其次是对于Photoshop软件具有初步的操作能力,最后是进一步掌握图像和文字等的编辑技巧。

对于学生能力的目标则是:首先达到学生具备自主利用多媒体工具表述信息的能力,其次是在技能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精神层次方面的目标是:首先,通过图像的制作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加强学生自身的满足感和自信心。但是这个课程难点较多,需要逐一对难点进行攻克。

由以上的研究发现,本次课程的教学方略应该是:备课预习、目标跟踪和团队联合相结合的方式,还要在教学中穿插情景教学的方法。例如,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个直观的初步了解,我先用大屏幕播放几幅未经改动的图片,这些图片包含了不同的主题,如微笑着面对世界、环境保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等,让学生观看图片并从中得到启发,随后播放运用本节课技能修饰过的照片,让学生对比原图和最终效果图,分析出达到这一标准需进行两步加工的结论,即主题文字加工和卡片效果加工。

在课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对整堂课进行点评,最后我们制作的图片信息跟我们事先要表述的内容相符合,从而完成了课程的基本目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让同学们各自的想法得到了发展和发挥。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方式,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这也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也要跟上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步伐。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逐步研究新形势下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加快信息化教学在工作中的深入实施,从而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芹.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本文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操作能力低下、专业设置太过笼统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三个方面指出了本专业教育存在的现状,并从教育教学方法、方式(实施项目教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生自我肯定—自信心培养)和教师技能实践能力改革两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改良。

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目前国内对计算机应用方面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为中职学校创造了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良好机遇。我们应该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但现在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学校虽然学习了办公自动化,却不能胜任一个打字员岗位,对最基本的文字处理、版面设置、打印等都不能熟练操作。

一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1.学生操作能力低下

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很“清楚”,但却对放在眼前的主板、CPU、显卡、网卡等实物不认识,或虽然认识,但对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却一窍不通。

2.专业设置太过笼统

学习计算机的人都深有体会,计算机包括硬件、软件,硬件包括组装、电子电路知识、显示原理、打印原理、扫描仪等多种知识。软件更是包罗万象,既有编程开发又有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种知识。计算机知识可谓无穷无尽,而且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难以跟上最前沿的技术,中职学生利用二年或三年的时间,就想全面地学习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

3.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有些计算机专业学生埋头苦学专业知识,整天沉迷于电脑所带来的快乐之中,忽视了待人接物的技巧的培养。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良好的团队精神、高尚的个人情操、个人修养、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有时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针对以上现状,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想适应专业设置、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须进行专业教育教学的探索与改进。

二 教育教学方法、方式的对策

1.实施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难点。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把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成就感,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满头雾水和一脸茫然的结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喜悦。

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2009年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包括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不能与企业需要相衔接,缺乏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实地操作能力。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弥补了单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到单位企业实地实习,在工作实习中发现自己技能的缺陷,以便更能自主、积极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学校学业的同时,以“职业人”的身份在校外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学生学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具有两种教育教学场所;学生具有双重身份。这种教学方式为用人单位又好又快地培养了急需的新技术人才,同时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提供了有力保障。

3.学生自我肯定——自信心培养

自信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对人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消极、孤僻。长期缺乏自信会使他们产生“无能”的心理,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心理扭曲,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等可怕心理。教师要根据计算机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自己完成任务。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自卑感较强的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

三 教师技能实践能力的改革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是推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要想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教师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新知识,否则就有落伍的危险。社会与学校应提供多种渠道让教师获得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教师、学校和学生都会受益,实现教师与企业挂钩,只有教师与企业、社会不脱节,才有学生与企业、社会的密切合作。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逐步走向强大。职业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针对社会需求,与实际衔接,注重学以致用,问题必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华康清、程宝山著.职业中学办学思想与实践[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