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元宵花灯制作方法

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1

我们五年级元宵节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提前布置学生,借助寒假利用电脑,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阶段: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围绕元宵节,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联系学习搜集资料,如:元宵节的来历,关于元宵节的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元宵节的民俗,过元宵节的传统等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最后制作设计一份手抄报。春节开学第二周后三——六年级每班交了五份,学校进行了评比。学校评选出了吴凌云、刘宇遥等20个优秀制作者。

2.元宵节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了灯谜、元宵灯作品,开学后举办了猜灯谜活动;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我们开展了“元宵灯谜会”、“七彩元宵节”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丰富传统佳节的内涵,拓宽学习途径,培养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教师讲授字谜的创作方法、原则,为元宵灯谜会做准备。 元宵灯谜会开始之前,学生广泛搜集了上百条灯谜,经过筛选确定比赛试题,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灯谜会还特设了学生 自创灯谜竞猜环节,学以致用,最后评选“最佳自创灯谜奖”,获奖同学兴奋不已,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此次活动充分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我们幼儿园也举行了隆重的"赏花灯、猜灯谜"活动。早在几天前,小朋友们就把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的花灯带到了幼儿园,悬挂在教室里,每个班都洋溢着浓浓的元宵气息。

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元宵节,我们中班为孩子设计安排了三节课程《元宵节的来历》、《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活动一:《元宵节的来历》

中班孩子已经对元宵节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要点花灯、吃汤圆,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元宵节的花灯图片、做元宵、吃元宵、闹花灯的热闹场景图片,让孩子认识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各种有关元宵节的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以及为什么要吃元宵等等。

活动二:《花灯谣》和《大家来看灯》

这两节课程都是讲述有关花灯的内容,通过各种花灯以及收集的图片,孩子们对花灯的兴趣已经非常高涨,抬头就能看到谜条,伸手就能摸到花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对儿歌《花灯谣》和歌曲《大家来看灯》掌握的起来不是很困难。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记住内容,我们把所有歌词里面的花灯全部画在黑板上,用图片的方式增加孩子们的记忆。

下午我园还开展了"赏花灯、猜灯谜"活动,下午3点半活动在欢快喜庆的音乐声中准时开始,老师们把幼儿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灯笼挂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到各班接走孩子,带着孩子一起看灯展、猜灯谜、领奖品。幼儿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活动在老师、家长、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元宵庆祝活动,从开始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从研究方案开始,老师们就一起商讨,积极动脑,理念有了很大的更新。以往多以说教的方式让孩子来了解元宵节,而这次活动我们完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们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元宵节,同时还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他们和孩子一起制作花灯、赏花灯、猜灯谜,体现了家园共育是理念。孩子们感受到在幼儿园过元宵节的快乐,也学到了不少本领。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已有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机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元宵,还有些家长没有参与到我们的赏花灯活动中来,我们体会到在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推出更新和新颖的活动内容,创新各个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在*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为贯彻区教体局的文件精神,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激励未成年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体现传统节日的魅力和时代感,积极营造喜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由于领导重视,部

署周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我校围绕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学会使用压岁钱、了解民俗、文明餐桌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便可行,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利用寒假,让学生在家读一本好书、学一首好歌、干一天家务、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内容不限)。

2、开展了“用好自己的压岁钱、争当理财小能手”评比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价值观。

3、假期让学生自主的了解有关春节、元宵节的历史典故和名族风俗,收集春联和灯谜等。

4、开展文明餐桌行动,使学生懂得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养成节俭的消费习惯,推广餐桌文明。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实处。

3、收集成果,集中表彰。学校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将主题实践活动成果上交大队部,由大队部进行统一的评选,选出优秀作品。

通过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孩子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学生内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根据*文明(*)3号《关于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协助和参与下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和读书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立足实际

我校领导小组根据文件通知,经过认真商讨和策划,制定出包含感受民俗文化、读书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美丽*宁”主题实践活动等内容的活动方案,内容包括“节日祝福”、“文化熏陶”、“快乐实践”等大的项目,整合设计成分年级段、内容丰富的《*年“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主题活动寒假德育活动作业》,发放到所有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在假期践行活动。

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表达祝福与心愿,感受节日氛围。

春节,是中国人喜庆团圆的节日,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日子。我校组织学生在节日春节、元宵期间设计最好的节日祝福语,写于“德育作业”中,并在与家人走亲访友拜年时灵活表达节日的祝福,培养了孩子与家人、朋友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通过制作贺卡、画年画等方式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对节日的喜爱。中高年级学生根据春节、元宵民俗文化等制作“春节、元宵节”节日小报。通过多种表达祝福与愿望的形式,同学们学会感人、学会与人交往,感受了浓重的节日氛围。

2.走近民风民俗,感受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感受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让高年级学生更好地绘制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手抄报。我校“我们的节日、春节 元宵节”寒假德育作业要求学生们在假期中至少读一本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或名家名作的书籍。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创作春节的对联;在春节走亲访友时搜集精彩的春联、春的诗篇,通过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等形式将最喜欢的对联摘录下来,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文化内蕴。

3.投身假期实践,培养道德情操。

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2

活动目标:

1.通过全园主题会,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以及主要的风俗习惯,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大、中班幼儿乐于与弟弟、妹妹交往并关心弟弟、妹妹,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分享食品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张贴海报,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2.举办幼儿自制花灯展,开展自制花灯评比活动。

3.展出能反映幼儿不断丰富元宵节经验的资料和照片。

4.排练舞龙、踩高跷、划旱船等节目。

5.自制、品尝元宵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活动程序:

1.锣鼓队、腰鼓队进场,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在《金蛇狂舞》的伴奏下,师幼进行舞龙、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表演。

3.知识竞答活动。

4.宣布制作花灯的评比结果,为获奖幼儿颁奖。

5.文艺表演与游戏、猜谜活动穿行。

6.亲子元宵美食活动。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二)

元宵节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元宵节活动内容: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元宵节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借助学校的“智慧泉”,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方面:提供电脑房

第二阶段: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元宵灯的作品;

猜灯谜活动;

教师方面: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有关春联知识、灯谜知识和元宵灯制作方法的专题辅导讲座。

学校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布置、展览、评比。

家长方面:家长在活动中应该积极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上网、查阅资料等方面的指导。如果家长对活动同样感兴趣,也可积极地参与活动。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三)

20××年2月19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为促进我校少先队员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我校特制定

了元宵节活动方案,望各班提早准备,做好布置,让学生真正过一个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

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节日

一、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学生动手自己制作以元宵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元宵灯作品。

三、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提前布置学生,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上一辈的人。

第二阶段:

1、学生就元宵节活动,以及掌握的元宵节知识,动手设计一份手抄报。三——六年级每班交五份,学校进行评比。

2、元宵节前学生搜集灯谜、制作元宵灯作品,

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助)准备好灯谜,让学生猜谜底,猜对者发给小奖品。

3、活动结束后,每班(三——六年级学生)交

5

篇有关过元宵节的小作文,进行评比。

利用元宵佳节这个契机,

我们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营造节日气氛,培养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的意识。以班级的形式展开猜谜竞赛,学生热情高涨,在快乐中体会到汉字的魅力,学以致用,也增进了大家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兴趣。

活动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也元宵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四)

爆竹声声辞旧岁,欢欢喜喜过大年。新春佳节即将来临,而春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人民庆贺丰收、祈福风调雨顺、家人团聚的日子。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经研究决定在全体师生中继续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活动,特制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平安团圆、孝老爱亲、感恩祈福、健康文明为主题,突出“喜庆祥和过大年,传统文化再继承”,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的原则,深入挖掘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培养和树立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着力营造欢乐、祥和、平安、健康、文明的节日氛围。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品味春节、元宵节的民风民俗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开展包饺子、做汤圆等实践活动,感受团圆、祥和的亲情,促进家庭和谐关系。

3、在“拜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祈福,培养孝敬、知恩图报的文明习惯,树立“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月15日——2012年2月10日

四、活动内容:

1、了解“年”的知识:学生通过网上学或民间收集,深入了解我国民间的“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完成收集作业(可以是小报、文章等形式)——《我知道的“小年”、“大年”、“元宵”》。各班在开学后一周内向少先队总部报送优秀作业(不少于2份)

2、家乡的“过年”习俗:广泛收集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并注意收集相关的文字、影像、图片资料。

3、春节实践活动:

(1)文明理财实践活动——“我的压岁钱·我节约收支”。

(2)美在家庭,美在社区——与家长一道进行过年前的卫生大扫除,使自己的家以靓丽的环境迎接新年。高年级中队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开展为空巢老人、烈军属义务劳动活动,并及时清理烟花爆竹残屑和废弃物,搞好公共环境卫生。

4、我的春节剪影:用自家的相机记录下自己和家人过年的瞬间或开展活动的场景,开学后与老师同学分享,还可以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家乡的“年”味。

5、拜大年活动:向师长、朋友发送电子贺卡或短信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倡导用无纸低碳方式互致新春祝福。

6、开展安全自护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平安伴随我成长”自护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在学生及家长中学生安全自护提示,特别是与外出旅游和防止烟花爆竹事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和家长的防护意识;开展学生自护体验活动,向学生传授自我保护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重点开展防火灾、防食物中毒、防疾病等,引导学生增强自护本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利用元月14日的结束班队会时间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尽最大努力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2、开学后,各班要深入了解活动开展情况,收集学生活动中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及时上报少先队总部,少先队总部要把各班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假期活动评价项目。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五)

活动背景:

为了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民族的传统节日,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次的元宵节活动,来树民族文化之根,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熟悉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尊重和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调查访问等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协作精神;

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活动内容:

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元宵节的习俗

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活动建议及进程安排:

由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这次探究活动,并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各阶段的探究实践活动。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

学生方面:借助学校的“智慧泉”,让学生围绕“元宵节”的主题,提出你想知道元宵节的哪些知识?可以上网收集资料,也可以问问社区的爷爷奶奶们。

教师方面:学校可以让学生到电脑房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培养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方面:提供电脑房

第二阶段:学生动手自己制作灯谜、元宵灯作品进行评比

学生方面:每个学生制作一个春联或者灯谜。

校园元宵节活动主题(六)

一、精心策划,丰富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元旦、春节、元宵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各中小学、幼儿园、二级单位围绕元旦、春节和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凝心聚力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创编“节日小报”。结合“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主题,各中小学开展了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结合寒假社会实践,引导全校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并办出“节日小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展评。

2.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和公益宣传,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做好事、献爱心,宣传节日文明礼仪和低碳生活知识,营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3.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在寒假前夕,各单位组织教师代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离退休困难职工等,并送上慰问金,向他们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4.参加元旦、春节文娱活动。各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了新春联欢,丰富了学生的节日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宣传,着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乌一中专门将“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写入《寒假告家长书》中,要求家长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春节传统习俗、丰富春季文化内涵宣传,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制定计划,合理安排,确保每位学生将此项活动落在实处。各中小学、幼儿园、二级单位结合自身实践情况,顺利完成了本次主题实践活动。

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3

春节那些事儿

春节玩什么――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少可上溯至两千年前。现在,人们认为放爆竹可以制造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爆竹传说

古时候,人们在深山里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做饭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它经常趁人不备偷吃东西,名叫“山臊”。古人认为它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因此,只有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在火中烧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不敢靠近。

后来,人们居住的村子被瘴气包围,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试着把硝石装在竹筒里。这样,点燃竹筒后会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这种做法驱散了瘴气,制止了疫病的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雏形。

再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内,就制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和麻茎包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这时的爆竹已经和现在我们常见的爆竹很相似了。

放爆竹要注意环保:燃放爆竹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而且燃放爆竹的声音很大,会造成噪声污染。因此,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禁放令。

放爆竹要注意安全:燃放爆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假期燃放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防火,千万不要因为燃放爆竹让自己受伤或者引起火灾。

写春联

“春联”属于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幸福生活,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相传是用于镇宅驱邪的。后来,有人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直到宋代,春联仍被称为“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明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红色纸张,叫“春贴纸”。

春联在明代开始广泛流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春联举例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有兴趣的话就找来红纸和毛笔自己写写吧!

春节期间,人们会把“福”字贴到门上,这个风俗也有它的由来。

贴“福”字

残暴的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常用“福”字作为杀人暗号。好心的马皇后为帮人们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开始倒贴福字,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现在我们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叫花灯节。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和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传这是在祭祀太阳神。

这一天夜晚的节日庆祝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人们走上街头,燃放鞭炮和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称为“闹花灯”。现在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仍然要在这一天在家门口挂上灯笼,以祈福迎祥。

同学们知道“文虎”是什么吗?对,“文虎”就是我们经常说

猜灯谜

的灯谜。

灯谜又叫文虎、打虎。灯谜的历史已经长达两千多年了。灯谜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应用于军事。它最早是传达军事指令的暗语,后来渐渐传入民间。

宋朝开始,人们将灯谜贴在元宵节挂起的花灯上,让路过的人来猜,猜中的人会获得相应的小奖励。因此,在元宵节这天晚上,猜灯谜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活动。

灯谜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同学们,你们会猜灯谜吗?试试看吧!

一路平安。 (打我国一城市名。)

邮箱遭毁坏。(打一成语。)

孔雀东南飞。 (打一字。)

风平浪静。 (打我国一城市名。)

春节吃什么――水饺

过年一定要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氏开天辟地,二说是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例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我国台湾地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族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日美食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年 糕

据说吃年糕是从苏州传开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得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功德。

城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色,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但如果敌军围城,我们岂不是作茧自缚?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他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感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所以,苏州年糕的造型与城砖相似,而且煮后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

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吃年糕,也是因为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

元 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源于春秋末期。楚昭王归国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元宵是我们正月十五不可缺少的食物,象征着吉祥、团圆。

春节做什么――贺年卡

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上面有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同学们,过年了,你们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寄贺卡了么?把这些温馨的祝福写给他们吧!

花儿散播芬芳,友谊传递温暖,让我们欢愉在洋溢希望的一年,祝你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新的年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新的一年开始,祝好事接2连3,心情4季如春,生活5颜6色、7彩缤纷,偶尔8点小财,烦恼抛到9霄云外!请接受我全心全意的祝福。祝新年快乐!

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揣着幸福,携着快乐,搂着温馨,带着甜蜜,牵着财运,拽着吉祥,迈入新年,快乐度过每一天!

守 岁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熬夜,等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称为“守岁”。

这个风俗相传跟灶王奶奶有关。 玉皇大地的小女儿贤慧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穷人。她偷偷地爱上了一个给人家烧火做饭的穷小伙子。玉皇大帝知道后十分恼怒,就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儿,从中讲情,玉皇大帝才勉强地给穷烧火的封了个“灶王”的职位。穷烧火的成了家家户户的“灶王爷”,玉皇的小女儿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

按照天宫的规定,他们只能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宫一趟,其余时间不准回去。王母娘娘非常想念女儿,每次他们回来都舍不得让他们回去。可是,灶王夫妇不回去,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吃饭就成了问题。于是,三十这天夜里,灶王夫妇便偷偷跑回人间。此时家家户户都没有睡觉,是等着迎接他们。

于是,守岁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贺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元宵花灯制作方法范文4

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作为教师,我们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再远一点。

文化促进学校的发展,因为“环境具有传染性”,“态度具有感染性”。

我爱教育,因为它承载梦想;我爱学识,因为它拓展视野;我爱求索,因为它充实人生。

适时的等待,让课堂绽放光彩;适度的等待,让学生充满激情。

李莉,文静聪颖,秀外慧中,天生当老师的料儿,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毕业以后去了一所小学任教,听说工作干得不错。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因为工作变化,接触又多起来,这时候她已经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了。她还是她,依然文静聪颖,秀外慧中,不过我确切地感受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她变得成熟而自信了。她的性格略显内敛,行事低调,不爱张扬。她有思想,有主见,有原则,而且孜孜以求,执著进取。作为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她勇于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博雅教育”的办学特色,她带领下的贻成小学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环境已初露“博雅”风格。

近日知道李莉获得了“滨海新区十佳校长”的荣誉称号,这是对一校之长工作能力的褒奖,更是对贻成小学发展成就的肯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愿李莉和她的贻成小学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教育中心高级讲师 赵中华)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素质的教育,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发人的潜能。明确“教在育人,德在育心,关注发展,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博雅”教育,是我校确定的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博雅”教育是以知识技能学习和艺术熏陶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我校实施的“博雅”教育主要包括“读好书以启智,赏名画以观物,听雅曲以知音,习史实以明理”四大活动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特点是:广泛而浅显。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同一个盘子,内容丰富不局限,特色鲜明不求深奥,因此我们将“博雅”教育辐射下的四方面活动内容喻为“盘子文化”,这种非功利性的隐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和独特的风格,留下了许多传统节日,形成独特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实“博雅”教育的研究内容,推升学校“博雅”教育水平,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一、涵养学生心灵,在吟诵经典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无数的典故、传说以及地方礼仪习俗,许多与节气时令相关联。例如,不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的文化内涵,就不能深刻体会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如,“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不知清明节寒食的古代文化,就不懂“乞新火”的缘由,更无从理解“晓窗分与读书灯”中主人公读书的快乐与刻苦。这些生活现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典籍篇章里,习读这些文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诵读经典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通过晨诵、午读、暮思活动,推荐学生吟诵《三字经》,它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被誉为“蒙学之冠”。近四千年前的夏历就是今天的农历,传统节日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与自然时序的协调,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积极沟通,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方式。文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兄友弟恭”的家族和睦。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初步感知中华文化,从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由诵读接受,到理解感悟,直至欣赏传承。在传统节日中回顾经典,在经典中了解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生动。

二、加深情感体验,于动手合作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愫

学生对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在书页的字里行间去感知是不够的,要在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境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为我们的“博雅”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情境教育契机。正月十五闹彩灯,二月春风放纸鸢,三月清明去踏青,八月中秋倍思亲,除夕阖家盼团圆,这是使学生形成内心认同和积淀民族自豪感的良好时机。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常规教育活动。著名教育理论家杜威在教学论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学”,即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能够引起儿童主动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

我们抓住时机,用活动代替课堂;利用机会,用行动代替说教;将社会学融入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锻炼人际交往的合作能力。

我们坚持开展了四届的灯谜节活动,让校内笑声阵阵:元宵佳节前后,我们开展了“张灯结彩闹花灯”的灯谜节活动,学生们带来了亲手制作的花灯,有用铁丝折成的,有用纸盒改制的,有用饮料瓶剪成的,有用花纸糊成的。每盏花灯以各自的风采向大家展示着主人的慧心巧手,那灯面上的谜语更是让大家揣摩不迭。

我们坚持开展清明节活动,让学生明责担当:清明时节,学生动手制作个人佩戴的白花,共同制作班集体敬献的花环。往返近十公里的徒步祭扫英烈活动,让学校师生经历意志与体能的考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在操场上渲染开来,手举着自己完成的、合作完成的,不是那么完美的风筝,趁着东风放起来时,那满足的神情,那欣喜的笑容,那雀跃的身影,成为校园中最美的风景。

学校还利用校园电视台讲解灯笼、风筝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同学的合作下,他们满怀喜悦,将完成的作品送到展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越全面,参与越深入,记忆越清晰,感悟越深刻,体验越丰富。

三、发掘文化内涵,在活动中认知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风俗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感受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涌动的是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情怀;春节、中秋一定要家人欢聚,团团圆圆,崇尚的是家庭和谐,天伦之乐。这些观念已经沉淀在传统节日每个家庭的饭桌之上,融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这就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越炒越热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就越发显得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在进行“博雅”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扬,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里,不仅享受节日的快乐,而且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认同它的固有价值。

传统节日教育最易于产生传统文化动力,释放民族文化能量,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学生们聆听历史故事时那专注的神色,敬献花环时那庄严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滋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传统节日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发展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格,滋润学生的心灵,涵养着每一个小公民的情感世界。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民族之魂,那深深的节日情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刻下了华夏子孙的清晰印记。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居何处,到了春节、中秋能够想起家乡,能不忘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非常欣慰的。

我推荐的书

《办好学校的策略》,肖川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絮语》,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