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
生物技术是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整个科学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克服人类自身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工具[1]。
目前在黄瓜育种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创新了一大批含有优异基因的黄瓜育种材料,培育出多个丰产、优质、多抗品种。生物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介绍在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2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1黄瓜基因的分子标记
开展基因分子标记研究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离和克隆基因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建立了适合黄瓜的RAPD、AFLP和SSR标记的优化反应体系,并对黄瓜的多个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
钱忠英等[2]优化的黄瓜RAPD反应体系为:PCR程序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30 s,37 ℃复性30 s,72 ℃延伸2 min,循环40周,最后72 ℃延伸7 min为佳;模板DNA的适宜浓度为2.5~5 ng/μL,引物浓度为0.6 mol/μL,dNTPs浓度为0.25 mmol/L,Mg2+浓度为1.875 mmol/L。张桂华等[3]建立了适合黄瓜的AFLP反应体系:在50μL酶切连接体系中,取300 ng基因组DNA进行双酶切和接头连接,然后取4μL酶切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30倍后,采用“2+3”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用于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很好的扩增效果。葛风伟[4]等摸索了适宜黄瓜的SSR反应体系,认为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Mg2+的最适浓度为0.2 mmol/L;dNTP最适浓度为0.2 mmol/L;反应体系中Taq聚合酶宜加入1U,引物应加入30 ng;DNA最适浓度为5 ng/μL。另外,刘殿林[5]、张正奇[6]、孙敏[7]等也对黄瓜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和RAPD反应体系进行了探索。
基因分子标记方面,陈劲枫等[8]利用RAPD技术获得了黄瓜全雌性特异的片段B111000。娄群峰等[9]筛选得到了与黄瓜全雌性F基因连锁距离为6.7 cM的AFLP标记TG/CAC234,并将该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SA166。张桂华等[10]找到2个与白粉病抗病相关基因连锁距离为5.56 cM的AFLP标记,目标片段的大小分别为238 bp和236 bp。张素勤等[11]研究并获得了与控制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感病QTLs均紧密连锁的显性AFLP标记:E25M632-103。该标记从分子水平说明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某个感病QTLs是连锁的。丁国华[12]筛选得到与抗霜霉病基因dm连锁不十分密切的CsRGA3标记。在dm和CsRGA3之间还检测到黄瓜白粉病抗病基因pm的存在,显示了dm和pm存在连锁关系。国艳梅[13]筛选到的AFLP标记E4M6和E5M5,分别与黄瓜营养部分苦味基因Bi连锁,距离15.0 cM;和不苦基因bi连锁,距离18.8 cM。顾兴芳等[14]找到了与黄瓜果实苦味基因Bt紧密连锁的两个显性AFLP标记E23M662-101和E25M652-213,与B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 cM和4 cM,且位于Bt两侧。Thomas等[15]以WⅡ983G×Strait8的55个F2+代个体和Iudm1×Strait8的90个F2+代为研究群体,从960对RAPD引物产生的135个多态性标记中筛选出5个与黄瓜霜霉病基因(dm)紧密连锁的标记:G14-800、X15-1100、AS5-800、BC519-1100和BC526-1000。
2.2黄瓜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基因定位
1994年,Kennard等[16]以G421×H-19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一张总长为766 cM的遗传图谱,该图谱由10个连锁群组成,包含了58个位点标记,2个位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21±8)cM。同时利用种间杂交GY14×PⅡ83967获得F2+群体构建了含有70个位点,10个连锁组群,总长480 cM的连锁图谱。1997年,Serquen等[17]以G421×H219杂交的100个F2+株系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构建了一个含有80个位点的连锁图谱,包含了77个RAPD标记,3个形态标记,分为9个连锁组群,整合长度628 cM,平均标记间隔7.8 cM。
2000年,Danin-Poleg等[18]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用SSR标记技术构建了黄瓜的遗传图谱,将14个SSR标记定位到8个连锁组群中,整合图谱总长为783.2 cM,并发现其中有9个标记与甜瓜相同。Bradeen等[19]利用Joinmap软件,以G421×H219的杂交后代群体为研究对象,整合出含有10个连锁群,255个标记,总长为538.6 cM的遗传图谱,平均标记间隔为2.3 cM。又以GY14×PⅡ83967为材料,构建了一张包括了15个连锁组群,197个标记,整合图谱长度为450.1 cM的黄瓜遗传图谱。Park等[20]利用对番木瓜环斑病毒(PRSV-W)和南瓜花叶病毒(ZYMV)敏感的“Straight8”和对PRSV-W、ZYMV有抗性的TMG1(TaichungMouGua)的F6代重组自交系(RLs)为材料,构建了包含353个位点,12个连锁组群的连锁图谱。Fazio等[21]采用G421×H219获得的171个RLs和216个F2+单株构建了包含14个SSR标记、24个SCAR标记、27个AFLP标记、62个RAPD标记、1个SNP标记和3个重要形态学标记(雌性,有限生长和小叶),分为7个连锁组群,总长为706 cM的遗传图谱。Young等[22]以黄瓜抗病毒和感病毒的亲本组成的重组自交系进行AFLP、RAPD、RFLP标记,并构建了353个位点的黄瓜图谱。
“十五”期间,我国科研工作者构建了2张黄瓜遗传图谱,其一是张海英等[23]利用黄瓜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构建的包含9个连锁组群,共有234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41个AFLP标记、4个SSR标记和89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727.5 cM,平均图距3.1 cM。应用该图谱对控制黄瓜耐弱光的数量性状基因(QTL)进行了研究,将影响叶面积增长量的5个QTL分别定位在LG1、LG7和LG9连锁群[24]。其二为李效尊等[25]利用F2+代群体,构建的包含77个SRAP标记和79个RAPD标记的遗传图谱,分属4个大的连锁群和5个小的连锁群,总长度1110.0 cM,平均间距为13.7 cM。并将侧枝基因(lb)定位在一个大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1和OP-M-2-2,与lb的间距分别是9.3 cM和15.9 cM;将全雌性基因(f)定位在一个小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Q5-2和BC151,与f的间距分别是13.8 cM和13.6 cM。
2.3分子标记在黄瓜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上的研究
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准确性高、速度快、周期短而较多地应用于黄瓜种质亲缘关系分析和种质资源多样性检测方面。利用RAPD标记进行研究的报道有:张海英等[26]分析了华北型与欧洲温室型品种的杂交后代的遗传漂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以及F2+个体的基因型分析。刘殿林等[27]分析了39份黄瓜材料的遗传差异,不同材料间的遗传距离(D)在0.0642~0.592之间,并根据遗传距离,按UWPGA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夏立新等[28]计算出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研究了田间园艺性状与分子遗传距离间各种相关曲线的相关系数。陈劲枫等[29]对黄瓜属的22份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为2群:CS群(黄瓜、西南野黄瓜及野黄瓜)和CM群(甜瓜、菜瓜、野生小黄瓜及非洲角黄瓜)。庄飞云等[30]也将23份材料按亲缘关系聚类为黄瓜、近缘野生种、种间杂交种和甜瓜亚属种4类。李锡香等[31]分析了66份黄瓜种质基因组DNA,将供试种质分为8个组群。另外,利用RAPD标记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探测黄瓜亲本自交系与其杂种F1代的遗传差异[32]。
AFLP技术也经常用在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上面。王志峰等[33]利用AFLP技术对包括80份山东黄瓜地方品种和24份其他地区品种的遗传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东黄瓜地方品种与日本品种和欧美品种分属不同类群或亚类群,山东地方品种分为8组,各组内生态类型基本一致。AFLP分析计算出15份密刺类黄瓜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33~0.686之间,聚类分析分为8类,新泰密刺和山东密刺遗传差异较小,与长春密刺遗传差异较大[34]。李锡香等[35]以8对引物对70份不同来源的野生和栽培黄瓜种质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将供试种质聚类为3大种群:西双版纳黄瓜组群、印度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Zhuang等[36]用RAPD和SSR分析黄瓜野生种、半野生种的亲缘关系,二者的遗传分析结果具有很高的协调性,二者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94。
另外,李俊英等[37]发现在不同黄瓜品种的线粒体中存在类质粒分布的差异,其存在有一定随机性,不同品种中的同一种类质粒间具有同源性。
2.4黄瓜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黄瓜基因克隆有多篇报道。康国斌等[38]克隆得到了在黄瓜冷敏型品种低温锻炼异表达基因的cDN段(ccr18),大小为639 bp。在基因组中以单拷贝或低拷贝形式存在。ccr18基因与黄瓜低温锻炼相关,与拟南芥染色体IIIBAC库中的F14P3基因组序列具有88 %的同源性。白吉刚等[39]扩增出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ABPl)cDN段,大小约为800 bp,该基因在开花前1 d的子房中表达信号较弱,在授粉后2 d、4 d和6 d的幼果中表达增强。丁国华等[40]利用简并引物从黄瓜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15条同时具有特征保守域结构的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翻译产物与许多抗病蛋白有较高的同源性。
牛林海[41]克隆了黄瓜HMG(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s)基因,并认为该基因是单拷贝,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在根中表达最强。叶青静[42]测定了黄瓜果实组织中的与细胞分裂相关的精氨酸脱羧酶(ADC)基因cDNA序列(约1.83 kb)、与细胞膨大有关的扩张蛋白基因cDNA序列(约786 bp)以及一条酸性转化酶的cDNA全长序列(约2.25 kb)。李志英[43]获得了正常和“花打顶”黄瓜之间的2个差异片段所在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定名为CUATP和CuADC。“花打顶”植株中CUATP的表达明显减少,而CuADC表达量增加。梅茜[44]构建了黄瓜幼果的cDNA文库,得到139个表达序列标签(ESTs),其中有97条与已知基因高度相似,36条为低度相似序列,在GenBank中未找到匹配同源序列的ESTs为6个。娄群峰[45]从中国弱雌性黄瓜中克隆出了全长为1024 bp的ACC合酶基因,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不同生态型黄瓜中ACC合酶基因序列保守性很强。不具有性型特异性,但在植株不同部位表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5黄瓜杂种纯度及品种指纹图谱分析
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常规方法是根据田间表现性状进行鉴定,后来发展为利用同工酶的方法,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缺陷。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黄瓜种子纯度,可以在苗期甚至种子阶段进行,高效快速、稳定可靠。克服了传统田间检验要根据植株园艺性状进行而导致的费时、费力等缺点。但相关报道比较少。
王和勇[46]研究表明,黄瓜不同组织器官的DNA对RAPD扩增无影响,均可获得一致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的反应体系。孙敏[47]等通过RAPD标记鉴定和分析了黄瓜品种真实性,也建立了适宜黄瓜种子纯度鉴定的RAPD指纹图谱。金红等[48]研究了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摸索出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种子抗性鉴定的除草剂临界浓度,建立了一套在种子发芽阶段或2片真叶期进行黄瓜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新技术。
2.6分子技术鉴定黄瓜病害
王惠哲等[49]以感病组织和健康组织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合成和PCR扩增,对75份黄瓜病毒病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从感病组织中扩增出与预期的425 bp大小一致的目标片段,而健康组织无此扩增产物;29份材料检测到TMV,检出率达38.67 %。同样的方法,也检测到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2)[50]。李淑菊等[51]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毒原种类进行检测。陈洁云等[52]用同样技术明确了ZYMV和CMV是浙江及其周边地区侵染葫芦科植物最主要的病毒种类,夏季CMV普遍发生,ZYMV主要发生在秋季。
3黄瓜组培技术与单倍体和三倍体培养
利用对黄瓜离体组织的培养,通过愈伤组织和胚状体两条途径均可获得再生植株。何晓明等[53]建立了子叶及下胚轴离体培养体系,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郭德章等[54]将分离纯化的黄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于mKM8p液体培养基中,原生质体可持续分裂至愈伤组织形成。当再生的愈伤组织直径达0.5~1.5 cm时,及时转入改良的MS附加不同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分化及再生,结果产生大量体胚并再生成植株。
不少报道对黄瓜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侯爱菊等[55]认为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有显著影响,子叶节是最佳的外植体类型。杨爱馥等[56]研究认为愈伤组织诱导阶段和胚胎发生阶段分别采用9 %和6 %的蔗糖浓度,可促进体细胞胚胎发生;胚诱导培养基中添加6-BA 0.5 mg/L,以及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甘露醇与蔗糖配合使用,可提高体细胞胚胎发生率。梅茜等[57]研究表明,苗龄和ABA是影响子叶分化形成不定芽的显著因素;加入适量的AgNO3可改善黄瓜愈伤组织的质地、促进芽的形成。与曹利仙等[58]试验结果相同。郭德章等[54]认为Ca2+浓度对黄瓜原生质体的稳定和细胞分裂有重要影响。李云等[59]研究后认为赤霉素处理离体黄瓜子叶不能诱导花芽分化,萘乙酸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激动素KT1.0诱导花芽分化的频率最高。但周俊辉等[60]认为l/2 MS培养基中附加0.10 mg/L 6-BA能显著提高离体黄瓜子叶的开花率,White培养基中附加2.00 mg/L的KT开花率也有明显提高。相同浓度的L-丙氨酸和L-酪氨酸均明显促进黄瓜子叶开花,而甘氨酸对黄瓜子叶开花则有一定的抑制。
在黄瓜单倍体和多倍体培养方面,杜胜利等[61]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整套通过未受房离体培养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的技术体系,再生频率达25 %。雷春等[62]通过射线辐射花粉授粉并结合胚培养从3个基因型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陈劲枫等[63]研究了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的培养基配方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2.2 mg/L和MS + 3.0 mg/L KT + 0.2 mg/L NAA,然后丛生芽在MS + 0.2 mg/L 6-BA的培养基上伸长大约10 d后取整齐一致的芽在1/2 MS + 0.2 mg/L 6-BA培养基上生根。
4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及基因工程改良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应用于黄瓜上的转基因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电激法等,目前以农杆菌介导法为主要方法。近几年来,广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建立了黄瓜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CMV-CP、CBF3、Cor15A、Chi、Glu、CTB/CS3、RS等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
陈峥等[64]的研究表明,在共培养的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明显提高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延长农杆菌与外植体的共浸染时间至40 min,外植体的存活率和出芽率显著提高。姚春娜等[65]试验表明,超声波处理可以明显提高农杆菌对外植体的转化频率。侯爱菊等[66]建立了一套黄瓜遗传转化体系,适宜的选择压力为卡那霉素30 mg/L。金红等[67]也对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因素进行了摸索。于静[68]、孙兰英[69]、赵隽等[70]均认为子叶节是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最佳外植体,最适宜的芽诱导培养基为MS + 6-BA 0.5 mg/L;子叶节预培养1~2 d,在添加6-BA 0.5 mg/L、乙酰丁香酮100μmo1/L,pH 5.2的MS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遗传转化效率最高。利用TDZ从子叶节上诱导出再生芽,效果优于BA。
金红等[67]将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到黄瓜子叶中,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邓小燕等[71]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binp-35S-CBF3。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黄瓜子叶,获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黄瓜再生植株。张兴国[72]等也将冷cbf3基因和corl5a抗寒基因导入黄瓜基因组,创制出耐寒黄瓜新材料。白吉刚等[73,74]将拟南芥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单性结实能力增强。通过黄瓜离体子叶不定芽再生体系,陈丽梅[75]和林建丽[76]已分别将荧光素基因(luc)、ATT1基因和花生白黎芦醇合酶(RS)基因导入黄瓜,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植株。柏锡[77]获得了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的黄瓜植株。张国广[78]将来源于菜豆的几丁质酶(Chi)基因和克隆自烟草的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导入3个基因型的黄瓜基因组中。侯爱菊[66]、孙兰英[69]和杨成德[79]也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黄瓜。
5存在问题及展望
黄瓜有7对染色体,染色体组总长度750~1 000 cM,高饱和的分子连锁图应具有7个连锁群。目前构建的遗传图谱相对不饱和,整合后的连锁图谱虽然密度增加,但是不能覆盖整个基因组。被定位到图谱上的分子标记不多,与重要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就更少。因此,仍需对黄瓜分子标记进行研究,找到与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基础。黄瓜组织培养以二倍体的研究居多,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研究较少,黄瓜单倍体组织培养的技术在国内仍未成熟,黄瓜转基因技术也还停留在研究阶段,与实际应用还有相当差距,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1999,19(3):8-11.
[2] 钱忠英,蔡润,潘俊松,等.黄瓜RAPD体系的优化与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3):208-213.
[3] 张桂华,杜胜利,鞠秀芝,等.黄瓜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10-12.
[4] 葛风伟,张海英,陈青君,等.黄瓜SSR反应体系的建立[J].华北农学报,2004,19(2):5-9.
[5]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黄瓜基因组DNA提取与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2,17(4):9-12.
[6] 张正奇,邹敏芬,熊劲芳,等.黄瓜DNA的提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6):31-33.
[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DNA提取及其RAPD-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种子,2004,23(6):9-14.
[8] 陈劲枫,娄群峰,余纪柱,等.黄瓜性别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筛选[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11-14.
[9] 娄群峰,陈劲枫,MollyJahn,等.黄瓜全雌性基因连锁的AFLP和SCAR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5,32(2):256-261.
[10] 张桂华,杜胜利,王鸣,等.与黄瓜抗白粉病相关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的获得[J].园艺学报,2004,31(2):189-192.
[11] 张素勤.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其分子标记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5.
[12] 丁国华.黄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其对霜霉病抗病基因标记的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13] 国艳梅.黄瓜苦味遗传规律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硕士毕业论文).2003.
[14] 顾兴芳,张素勤,张圣平,等.黄瓜果实苦味Bt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J].园艺学报,2006,33(1):140-142.
[15] Thomas H,Staub J E,Claude Thomas.Linkag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 stodown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 (CucumissativusL.)[J].Euphytica,2000,115:105-113.
[16] Kennard W K,Poetter K,DIjkhuIzen A,et al.Linkage samong RFLP,RAPD,isozyme,disease-resistanc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 sinnarrow and wide crosses of cucumber[J].TheorAppl.Genet,1994,89:42-48.2.
[17] Serquen F C,Bacher J,Staub J E.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 sinanarrow cros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using random 2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J].MolecularBreeding,1997,3:257-268.
[18] Danin-Poleg Y,Reisn,Baudracco-Arnas S.Simples equecerepeats in Cucumism apping and mapmerging[J].Genome,2000,43:963-974.
[19] Bradeen J E,Staub C,Wye C.Toward sanexpande dandinte grated linkagemap of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Genome,2001,44:111-119.
[20] Park Y H,Swnsoy S,Wye C,et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ing resistance topapayaring spot and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es[J].Genome,2000,43(6):1003-1010.
[21] Fazd G,Staub J E,Srevensm R.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Theor.Appl.Genet.,2003,107(5):864-874.
[22] Young H P,Suat S,Cispin W,et 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J].Genome,2000,43:1003-1010.
[23] 张海英,葛风伟,王永健,等.黄瓜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J].园艺学报,2004,31(5):617-622.
[24] 张海英,陈青君,王永健,等.黄瓜耐弱光性状的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4,2(6):795-799.
[25] 李效尊,潘俊松,王刚,等.黄瓜侧枝基因(lb)和全雌基因(f)的定位及RAPD遗传图谱的构建[J].自然科学选展,2004,14(11):1225-1229.
[26] 张海英,王永健,许勇,等.黄瓜育种中“血缘”遗传关系分析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2):20-26.
[27] 刘殿林,杨瑞环,哈玉洁,等.不同来源黄瓜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3,18(3):50-54.
[28] 夏立新,陈德富,等.黄瓜亲本间分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34(2):91-94.
[29] 陈劲枫,庄飞云,逯明辉,等.采用SSR和RAPD标记研究黄瓜属(葫芦科)的系统发育关系[J].植物分类学报,2003,41(5):427-435.
[30] 庄飞云,陈劲枫.黄瓜栽培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种及其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J].园艺学报,2003,30(1):47-50.
[31]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鉴定与分类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2):147-152.
[32] 齐秀丽.黄瓜自交系及其F1代的RAPD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3.
[33] 王志峰,孙日飞,孙小镭,等.山东省黄瓜地方品种资源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1):103-105.
[34] 王志峰,孙小镭,孙日飞,等.山东密刺类黄瓜亲缘关系研究[J].中国蔬菜,2005(2):6-8.
[35] 李锡香,蔚,杜永臣,等.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J].园艺学报,2004,31(3):309-314.
[36] Zhuang F Y,Chen J F.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samong Cucumisspp.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Plant Breeding,2004,123:167-172.
[37] 李俊英,闻颖达.黄瓜线粒体类质粒pC1,pC4在品种间的分布及同源性研究遗传[J].科学通报,2001,28(4):367-371.
[38] 康国斌,许勇,雍伟东,等.低温诱导的黄瓜ccr18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J].植物学报2001,43(9):955-959.
[39] 白吉刚,刘佩瑛,等.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cDN段的克隆及其表达[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2,28(3):200-204.
[40]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等.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
[41] 牛林海.裂叶牵牛、玉米和黄瓜HMG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2.
[42] 叶青静.黄瓜果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43] 李志英.黄瓜“花打顶”形态、解剖、细胞学特征及相关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博士毕业论文).2003.
[44] 梅茜.黄瓜幼果cDNA文库构建与部分ESTs分析(硕士毕业论文).2004.
[45] 娄群峰.黄瓜全雌性基因分子标记及ACC合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博士毕业论文).2004.
[46] 王和勇.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硕士毕业论文).2001.
[47] 孙敏,乔爱民,王和勇,等.黄瓜杂交种子纯度的RAPD鉴定[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2):103-107.
[48]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基因在黄瓜杂种纯度快速鉴定上的应用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4,19(3):31-34.
[49] 王惠哲,李淑菊,庞金安,等.黄瓜上烟草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J].天津农业科学,2004,10(2):11-13.
[50] 王惠哲,李淑菊,霍振荣,等.利用RT-PCR检测黄瓜上的西瓜花叶病毒[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20-22.
[51] 李淑菊,王惠哲,霍振荣,等.利用RT-PCR对黄瓜病毒病毒原种类进行检测[J].华北农学报,2004,19(3):100-102.
[52] 陈洁云.两种葫芦科病毒的分子检测和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3,33(5):449-455.
[53] 何晓明,林毓娥.黄瓜子叶和下胚轴的离体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37(5):423-424.
[54] 郭德章,鄢铮,赖钟雄,等.‘翠秀’黄瓜子叶原生质体的高效培养及植株再生[J].园艺学报,2003,30(2):227-228.
[55] 侯爱菊,朱延明,杨爱馥,等.诱导黄瓜直接器官发生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3,30(1):101-103.
[56] 杨爱馥,朱延明,侯爱菊.几个影响黄瓜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3):206-208.
[57] 梅茜,张兴国.黄瓜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3):266-267.
[58] 曹利仙,赵鹂,唐宇力,等.硝酸银对黄瓜离体子叶培养芽再生的促进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36(2):168-171.
[59] 李云,鄢洪强,李林,等.离体培养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9(6):86-88.
[60] 周俊辉,周家容,林毕成,等.6-BA和氨基酸对黄瓜子叶离体培养成花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2):171-173.
[61] 杜胜利,魏爱民,魏惠军,等.利用生物技术创造黄瓜育种新材料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01,(2):627.
[62] 雷春,陈劲枫,钱春桃,等.辐射花粉授粉和胚培养诱导产生黄瓜单倍体植株[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9):1739-1743.
[63] 陈劲枫,罗向东,余纪柱,等.异源三倍体黄瓜的离体繁殖和鉴定[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2):109-112.
[64] 陈峥,金红,程奕,等.提高黄瓜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再生频率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1,7(4):47-49.
[65] 姚春娜,王亚馥.超声波辅助发根农杆菌对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1,28(1):80-82.
[66] 侯爱菊.黄瓜抗真菌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1.
[67] 金红,杜胜利,陈峥,等.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_1植株抗性鉴定[J].华北农学报,2003,18(1):44-46.
[68] 于静.CTB/CS3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对黄瓜的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3.
[69] 孙兰英.几丁质酶基因对黄瓜遗传转化的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3
[70] 赵隽,王华,潘俊松,等.黄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4,22(1):43-48.
[71] 邓小燕,张兴国,井鑫,等.冷诱导转录因子基因CBF3转化黄瓜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5):603-605.
[72] 张兴国,邵长文,等.基因Cor15A和CBF3导入黄瓜基因组[J].蔬菜分子育种研讨会论文集,2004.
[73] 白吉刚,宋明,刘佩瑛,等.生长素结合蛋白cDNA的克隆及其在黄瓜中的表达[J].植物学通报,2002,19(6):705-709.
[74] 白吉刚,王秀娟,尹谦逊,等.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转化黄瓜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63-267.
[75] 陈丽梅.黄瓜的高效再生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硕士毕业论文).2004.
[76] 林建丽.花生白黎芦醇合酶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4.
[77] 柏锡.t2PA基因对黄瓜的遗传转化及其在不同植物中的表达效率分析和密码子改造(硕士毕业论文).2003.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生态责任;合作博弈;旅游
从国际方面说,不管是《寂静的春天》公开出版,还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中出现 “生态环境”这一名词,但在此之前的环境污染(如伦敦烟雾事件等)已经对社会公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不管怎样,生态危机的出现,已经严重的影响人民的生活,当然随之出现的种种迹象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美国社会学者莱斯特•R•布朗(Lester Brown)先生也郑重地指出:“我们花很多时间为经济赤字而烦恼,但是威胁我们经济长远前景的是生态赤字。经济赤字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借贷,生态赤字却是我们取自于子孙后代”贾中成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写作的初衷正是来源于此。当然作为当今经济增长热点的旅游业,其生态责任的研究便成为重点。
一、合作博弈的评述
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s)又被称为联盟博弈(coalitional games)。其主要是指在博弈中,若协议、承诺或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且可以强制执行的,合作利益将大于内部成员各自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同时对于联合体内部应存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也就是说合作博弈是针对结果而言,是把合作视为先验条件或者前提而对联盟收益分配的处理,且所有局中人接受与其他局中人甚至竞争对手共同努力争取更多收益。其大致可分为可传递效用博弈(联盟成员的效用可以叠加)与非传递效用博弈(效用不具有编辑支付性质)。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Collective Rationality),强调的是效率(Efficiency)、公正(Fairness)以及公(Equality)。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才会有出现“双赢”的可能,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与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生态责任的国内外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没有提出生态责任的概念,但是其同样关注政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其更注重的是生活中的生态问题。但是,综观西方发达国家对政府在生态问题方面的责任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似乎不太重视基本原理,范畴和科学体系的探讨,而比较重视对人类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和所谓的“全球问题”的研究,他们较早的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比中国起步早些。
国内对生态责任的研究并不是很早,谢菊(2007)在论生态责任中提出生态危机已向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政府、企业和普通公众等生态责任主体必须切实履行各自的生态责任:政府应该倡导正确的生态观,完善政府生态制度,推进生态和谐的法制建设;企业从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企业间的生态和谐入手来从而达到个体、社会、生态的三赢效果;公众应尊重并崇尚自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另外通过环境NGO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外禾(2007)在论政府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责任中提出在政府在经济社会中作用,进一步深化了有关责任政府的相关理论,为建立新型的政府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完善和补充。它着重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定位为“政府调控行为,科技能力建设和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系统复杂工程,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观的相关理论。李晶(2009)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的生态责任研究中分析了政府生态责任缺失的原因以及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政府应具备的责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保护;其次,加强对国民的生态教育,营造生态文化与道德体系,再次,健全政府生态制度;另外,推进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最后,强化生态国际合作,注意保护国家的生态资源不被掠夺,警惕各种掠夺生态资源的形式,防止国家的流失,维护国家的环境权和发掌权。毕铁居,吴绍琪(2006)在和谐社会与政府生态责任体系的构架中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方面介绍了和谐社会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构架制度化的生态责任政府,首先政府树立新的生态观念,倡导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矫正错误的自然观念,坚持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与自然公平的辨证统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统一;其次,建立生态责任政府,完善政府生态责任,,明确资源产权关系,建立广泛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等张存良(2007)在和谐社会中政府的生态责任中,提出政府实现领导者生态责任问责制和丰富政府生态责任履行方式等措施冯清(2007)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生态责任研究中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府、生态责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又列举了政府生态责任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政府生态责任的培育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快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走生态管理制度化的道路;在实现旅游资源“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加大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抓住时机,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等措施宋宝莉.揭r纹.窦玉凯(2007)在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步中,运用企业生态责任战略地图模式,分析之处企业承担生态责任从长期看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并探讨了应如何增强企业的生态责任意识贾成中(2009)在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中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的直接执行者――企业的行为是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性因素,只有改变企业的行为模式,通过制度性约束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变原来的“经济人”为“社会人”,再向“生态人”过度,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并据此得出结论:企业变“经济人”为“生态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的一种责任体现。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宏观层面的政府政策引导将是企业生态责任实现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限制性政策也会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其次,产业政策、区域性政策以及行业协会管理等中观经济环境的完善和发展,是政府宏观政策制度作用于企业微观行为的“中介”传递功能实现的保证;最后,企业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是实现企业生态责任的内生决定因素,企业生态化建设是企业生态责任的实现路径,同时,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绿色选择等外生变量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姚海静(2006)在企业生态责任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就企业生态责任的哲学基础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人性的视角分析企业生态责任的正当性,指出企业本质不是纯粹的经济组织,而是人性实现的场所。人性是企业责任的哲学基础,人性的生态本质决定了企业必须对自然界承担道德责任。从四部分来分析企业生态责任的哲学基础:首先,企业生态责任的提出;其次,从企业本质着手寻求企业生态责任的正当性;再次,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分析企业生态责任缺失的根源;最后,论述人性限度内的企业生态责任。
(二)博弈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博弈论在中国的发展,研究者运用博弈论来研究旅游现象和问题,博弈的经济模型的方法也被引人了旅游研究中(以经济管理和应用数学专业为最多)。由于经济模型能更为全面、更为便捷的反应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简单的博弈经济模型的在旅游研究上的运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相关博弈模型研究主要以有限博弈和纯策略博弈为主(局中人具体明确了一个非随机性的行动计划,即选择一个策略的机率为100%,其它则为0,其中田喜洲、王渤(2003)建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旅行社与消费者对产品选择的博弈模型,运用成本理论和博弈树(序贯博弈)进行分析得出提高旅游市场效率的最佳策略选择以及齐子鹏、黄昆(2003)建立旅行社间的价格竞争博弈模型并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纳什均衡策略集合,用以解释旅行社业发生价格竞争的原因和价格联盟终遭解体的原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到了2004年以后,博弈模型的建立又向前迈近了一步。2004年以后的研究由有限博弈向重复博弈发展,同时由原来的纯策略博弈向混合策略博弈(局中人可以按照一定的概率,随机地从纯策略集合中选择一种纯策略作为实际行动,即选择一种策略的机率为0.4的条件下,选择其它策略的机率相加为0.6发展。如:田喜洲(2004)通过建立旅游市场监督人员与旅行社,运用在完全信息条件下静态博弈分析后,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策略,来解决旅游市场效率低的问题而梁艺桦,杨新军(2005)通过合作博弈与竞争博弈的优劣对比,运用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对旅游企业产品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并用合作博弈对旅游企业模型研究,提出单纯的合作战略或竞争战略已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区域旅游活动,合作竞争战略才是新阶段我国区域旅游活动开展的首选策略春宇,黄振方,舒小林(2009)在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中对现今旅游地利益主体关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辨析其研究现状与不足,提出以旅游地演化理论为指导,从时空角度动态审视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性、演示其关系的演化轨迹与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地利益主体博弈关系演化理论研究框架,促使旅游地利益博弈达到一种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动态均衡状态。
三、结论
伴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旅游景区的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研究的重点,生态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几年的热点,但是当前对生态责任的研究,基本上归属于纯理论学科领域,还没有构架起通向实践领域、指导生态保护实践的桥梁,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过程中,对生态责任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政府或者企业或者社区居民或者旅游者单个生态责任研究,并没有就政府,企业,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四者之间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体系,对旅游景区的长远和谐的发展和解决当代民生问题的实践并没有搭建一个明晰的生态平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如何确保生态和谐,如何构建生态和谐的责任体系,政府,企业,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应该承担哪些生态责任,怎样实现其责任及其这四者之间的应建立怎样的合作关系来确保生态和谐等等问题,都是现阶段旅游景区所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戢守志译,东方出版社,2002.p21.】
[2]谢菊.论生态责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04.0028】。
[3]李外禾.论政府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责任.[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04】
[4]李晶.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的生态责任研究.【J】农业.农民.农村2009.01043】
[5]毕铁居,吴绍琪.和谐社会与政府生态责任体系的构架【J】特区经济2006,0493】
[6]张存良.和谐社会中政府的生态责任.[D]中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7]冯清.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生态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11】
[8]宋宝莉.揭r纹.窦玉凯.企业承担生态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步.[J]生态经济.2006-10-020】
[9]贾成中.企业生态责任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姚海静.企业生态责任的哲学基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11]吴长文.营梢观念的发展与博弈均衡一兼谈旅游企业的市场决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3):56一58.
[12]N爱其.旅游市场进人博弈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11):12。一122.
[13]田喜洲,王渐.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一以旅行社产品为例【J〕.旅游学刊,2003,(6):57一60.】
[14]齐子肠,黄昆.从价格竟争到价格联盟:旅行社业存在的一个博弈均衡解〔J].数t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6):112一114.】
[15]【田喜洲.旅游市场监督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03-040】
[16]梁艺桦、杨新军.区域旅游竟合博弈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02-023】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东亚经济奇迹 关系为本 政府主导 现代化
一、东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
东亚主要由儒家思想支配或以其为官方思想体系的社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文化起源和语言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儒家思想都是源于中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面临大发展。在当代怎样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真正发展,少走一些弯路,就需要用正确的发展观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
自1949年建国以来,早期并没有采取一种本土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了追随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基于工业国和集体农业的。并且,没有依赖世界经济,一方面是中国主观的原因,即要终结帝国主义的干预,另一方面,是因为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制裁,使中国不得不放弃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经过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显然没有那么有效。因此,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修正苏联模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经历了坎坷与挫折,最终发展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发展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快,而且,中国经济的改革无疑使东亚崛起的重要因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当时无疑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其造成的社会隐患也在不断显现,比如,环境的恶化、腐败现象的频繁出现以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上的,以政府主导(推动)、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的经济增长模式。
1、“东亚经济奇迹”的产生
6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东亚经济保持了30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从根本上看,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亚洲国家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稳定而均衡的“关系为本”制度分不开,在市场规模不大的赶超前期,利用政府主导下的“关系为本”制度,不仅平均交易成本低,而且可以再短时间内集中国力,模仿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东亚国家(地区),是政府主导(推动)经济发展。
2、从金融危机看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隐藏在“东亚经济奇迹”背后的也正是这种制度的局限,即“关系为本”的制度只能将市场扩展到一定的限度。继续依靠“关系为本”的平均交易成本就明显要高于使用“法制为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关系为本”的制度中,竞争会导致投资(或投入)减少,显然是一种负面效应。更为严重的是,在分权化过程中发生的这种非连续的制度中断,很难被外界所观察,“关系为本”通常是黑箱作业,信息不透明。因此,当危机出现后,要在“关系为本”的制度与“法制为本”的制度之间建立一个跨国的治理结构来共同应付危机的成本十分昂贵,外国投资者因此产生了更大的恐慌感,导致大量资本抽逃也就不难理解。
3、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模式只能是一种相对的稳定,而不是绝对地静止不变。 当初东亚模式造就了东亚经济奇迹,后来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东亚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东亚经济的复兴使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东亚模式的价值。东亚各经济体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行经济改革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复苏。
首先,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其次,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活力。再次,灵活汇率降低货币风险,建立大量的国际货币储备。最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构建。以日本、“四小龙”、东盟以及中国为主的“东亚经济圈”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技术、货物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各国间自发流动的“非制度性安排”的结果。
三、东亚发展模式与拉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经济发展的不同
东亚在各个时期都比拉美经济发展迅速。尽管东亚经济增长速度在不同时期也有发展快慢的变化,但平均来看,基本上都能保持在高增长范围。拉美则在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续方面,都表现出严重的问题。
2、城乡、区域发展均衡程度不同
很多拉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忽视农业甚至歧视农业,致使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一方面,政府重工轻农政策和农村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得大量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造成了城乡劳动力比例失调,农村和城市的贫困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城市化过度集中,造成严重的“城市二元”经济与“城乡二元”经济现象。
相对而言,东亚比拉美在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要好得多。但是,在城乡、区域发展方面,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失调问题。许多东亚国家目前超过50%人口集中于城市区域,包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
3、国家干预的有效性不同
东亚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了强干预。与拉美国家相比,东亚的干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灵活性,即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随时随地调整各种经济政策。
第二,合理性,即政府的干预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国内外市场信息为基础。
第三,公开性,虽然东亚社会常常被视为“关系为本”的社会,这种关系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的干预活动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具有较强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李情.论当代中国发展观[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
[2]单玉丽.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东亚模式”[J].亚太纵横,2000(3).
[3]沈静.东亚模式----东亚经济[J].财经研究,1994(4).
[4]邵志勤.东亚经济复兴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J].东南亚纵横,2009(2).
[5]刘洪钟.论东亚地区经济的关联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5).
[6]卢伟.东亚经济模式与拉美比较[J].亚非纵横,1994(2).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ARM;Zigbee;无线抄表;Linux;RS232;RS485
中图分类号:TM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9-0035-02
随着电力负载的急剧增长,传统的抄表方式越来越困难,基于此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无线抄表技术来取代传统的抄表方式。但目前流行的红外线和GPRS无线抄表技术都存在着传输距离短、付费使用频段等缺点,本文运用基于2.4GHz免费通信频段的Zigbee技术作为无线抄表系统的下位机采抄和传输工具,利用ARMLinux嵌入式系统对采抄的数据进行汇总,最终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无线抄表系统的设计。图1为系统实现框图:
一、Zigbee系统对电表电量采集的实现
(一)硬件设计
Zigbee系统在本设计中主要分为终端设备和网关设备两部分,其中终端设备就是完成对电表数据的采抄工作,具体实现框图见图1。该部分是由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和工控数据转换器及MG2455模块三部分组成的。
ZigbeeMG2455芯片是由韩国Radio Pulse公司生产的,具有增强标准的8051单片机特性,同时内置了ZigBee协议栈,有极高的接受灵敏度和抗干扰性能、支持数字化的接受信号强度指示器、超低功耗、电流消耗小、链路质量指示和传输距离远等特点。单相电子式电能表为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有限公司生产的DDS105型单相电子式电能表,该电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并采用SMT工艺,具有可靠性高、负载能力强、功耗低及便于监控等特点。而系统使用的工控数据转换器是深圳和鑫有限公司生产的HXSP-2108B有源接口转换器,该转换器主要完成RS485接口协议与RS232接口协议的转换,具有极高的转换稳定性。
(二)软件设计
图2为Zigbee终端与电表通信的软件设计流程图。由电表和无线收发模块组成的数据终端设备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命令的接受和数据的采集传输的作用。终端设备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对节点进行初始化,也就是对MG2455模块进行初始化,其工作包括定义系统的时钟信号、工作频率、电源管理方式、ZigBee网络层和MAC层的参数及I/O接口和外设的初始化。然后进入寻找网络阶段,即寻找上位机。如果在其信号所覆盖的范围内有网络存在并符合判断信息即加入到该网络。最后进入到等待命令状态,若没有接收到命令,则终端系统处于休眠状态。
二、ARM与Zigbee系统的通信
作为ARM与Zigbee系统通信的主要媒介,串口可以完成几乎所有指令的收发,虽然目前在ARM和Zigbee系统的通信方面还有诸如利用GPIO和SPI协议实现,但作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都最为常见的串口还是可以在短距离和低传输速率的领域中拥有极高的适用性。
(一)硬件设计
本部分主要是利用RS-232接口实现ARM嵌入式系统与Zigbee无线系统的连接进而实现网关设备的功能,通过ARM板载的SP3232E芯片和Zigbee无线系统上的MAX3221芯片来实现串行数据的通信。由于采用了常见的串口作为通信媒介,简化了硬件设计。作为接收命令端的Zigbee系统由于采用的是8051为内核的CPU,因此时刻处于等待命令状态。作为上位机的ARMS3C2410系统植入了Linux操作系统,当运行了串口实现程序后,就可向Zigbee系统发出采抄电表的命令。因此本部分主要的软件实现就是Linux系统下的串口实现程序的设计。
(二)软件设计
因为ZigbeeMG2455为本设计的下位机,因此软件设计主要集中在对ARM板载的SP3222E芯片的实现和Linux操作系统串口程序的实现上。因为目前Linux内核无论是2.4.x还是2.6.x系列内核都对串口有很好的支持性,因此在Linux对串口驱动上的实现就极为简单,这也是本实验选择串口作为通讯媒介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极大的简化后期的维护,有利于推广。
Linux串口实现程序主要是对Termios结构体进行设置,该结构体主要完成对串口波特率、字符大小等进行设置,该结构体主要是对Linux下的/dev/ttySx设备文件进行设置的,当设置好后即可发送初始化的命令和等待接收命令。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三、系统的实验与测试结果
对于本抄表系统的测试是在实验室内部环境中进行的,其中一个房间内放置了一台电脑和ARMS3C2410开发系统作为网关设备,两个终端设备以及验证终端设备数据的电脑分别安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且工作运转良好。当网关设备发送读取表的正向有功总电能的命令时,系统总是能及时快速的把命令传递给终端设备,并把终端设备传回来的数据显示出来。经过数十次反复验证实验模拟抄收,发现电表上显示的数据同终端验证电脑上显示的数据,及ARMS3C2410开发系统的数据一致。证明该系统在小范围内的运行相对稳定。
四、总结
实验证明,该设计可以完全实现无线抄表功能,同时软硬件设计简单实现方便、能获得满意的数据传输准确率和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低功耗,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在其他需要无线数据传输的领域内也具有极高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罗亮,等.ZigBee技术在ARM数控系统组网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8,(7).
[2]魏守包,唐慧强.基于嵌入式ARM-uClinux的ZigBee网络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1).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5
产学合作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同时又可以被解读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和独特作用,把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际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形式1。由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
从微观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高校与企业,在产学合作教育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的基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高校希望通过借助于企业资源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并且希望通过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深化这种合作关系;而企业是以赚取利润为天职,它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本意并不是培养人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产学合作关系中企业无所求,恰恰相反,优秀人才和科研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恰恰是人才的生产基地和学术科研的创新基地,从此角度讲,产学合作具有天然的联盟关系。
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中高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联系企业,采取多种方法调动企业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明智的企业也会从自身利益出发,积极迎接高校抛出的合作“绣球’通过双方努力,实现双赢,形成一种以“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实现共同目标的融合、相近目标的契合、矛盾目标的转化”为特点的产学合作教育机制。
二、产学合作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教育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深层联合^。正如美国著名的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论述大学与社会外部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时所做的论断那样:“大学一宗教团体的关系已成为历史陈迹;大学一国家的关系也正在产生急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产生最激动人心的管理方法一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由此可见,将产学合作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应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教育规律,本文将借助金陵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具体说明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具体运作。
(一)制定具有行业化特点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专业自身的教育规律、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学生家长的诉求等因素影响。作为致力于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具体地说,是要充分考虑专业针对的行业(企业)的要求。
如果仅仅按照一般性套路去“写作”一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那是一件不太费神的事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难处在于要体现出其产业针对性,即“行业化”。所谓“行业化”是指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要以行业和产业发展为背景,依据相关行业的需求、发展趋势、标准以及技术要求、岗位能力需求,调整专业建设的内涵,制订专业建设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具有行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走访了南京三十多家大中小型旅游企业和省市旅游局,并邀请政府官员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到校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听取政府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育规律,制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践证明,这种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基础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其后旅游管理专业连续5年实现100%协议就业率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按照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束缚,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灵活设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将前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组织思想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组织形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平台,模块是指饭店管理和导游与旅行社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如果说平台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相关理论基础,是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做出的课程安排,那么旅游管理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课程群则是根据旅游行业(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做出的课程安排,体现了产学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诉求。在南京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旅游人才,如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但是旅游企业需求量最大、需求最迫切的仍是饭店管理和导游人才。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确立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旅游产业结构、学生就业意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毫无疑问,在产学合作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需求是确定专业方向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普遍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学生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比学术型大学低,但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是重要因素,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生产所用的距离,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这种特点被总结为教学内容的“现时化”。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听取了旅游企业的建议。例如,总部设在南京的途牛旅游网、悠哉旅游网、乾隆旅游网等本土企业建议要加强学生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专门开设了“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等等。
(三)实施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特色。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践教学上亟待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如何,二是如何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素能要求形成自身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如何建立一大批专业对口、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甚至就业需要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网络。在解决前两个问题时,企业发挥着参谋的作用、外脑的作用;后一个问题的解决,企业发挥着基地的作用。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借助于职业分析理论,通过产学互动,充分发挥旅游行业专家的作用,制订了自身由单项的职业技能操作实践和综合性的职业素能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保证学生在职业素能上,从层次来看高于高职高专学生,从能力来看高于学术型大学学生,以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素能特色。
在产学合作教育中,企业在高校实践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基地作用。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内实践、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四种形式。课内实践贯穿于理论学习过程之中,例如“饭店餐饮管理与服务”总计48个课时,其中32个理论教学课时、16个课内实践课时。16个课内实践学时学生被分散到校内实验室进行基本职业技能训练,或者通过业余兼职的形式到实习单位勤工俭学。综合实习是学生修完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或者饭店管理课程群后,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以2010届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第三学期学完导游相关课程、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书后到南京国际翻译导游公司、南京国际旅行社等进行导游业务综合实习;第五学期学习完饭店管理课程群后到南京华美达怡华酒店、南京玄武饭店、南京金丝利喜来登酒店等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择业和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通过此途径获得了其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比如上市公司南京金陵饭店是一家五星级酒店,号称中国民族酒店品牌第一人,每年旅游管理专业都会输送学生到金陵饭店实习,从反馈的信息来看,饭店基本认可了学生的能力,愿意为多数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贯穿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实习单位为学生论文写作提供了真实的研究环境,学生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有学生以‘‘饭店员工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以南京金陵饭店为例”为题,精心制订了调研表格,并且在金陵饭店对企业最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都做了精心调查,调查完后认真分析调查数据,采用相关的数学模型展开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该文不但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本科优秀论文三等奖,而且将其结论与金陵饭店领导交流,受到了企业领导的肯定。
(四)培养“双师型”师资“双证式”学生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要求是“双师双高”,对学生的要求是“双证”,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和毕业生的特点。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引入了不少重点院校的博士、硕士毕业生,这些博士、硕士虽有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但也存在产业实践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科研困境。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挑选若干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拓宽了教师的科研视野。
南京国际翻译导游服务公司是一家隶属于南京市国际旅行社,专业从事导游员考证、挂靠的公司,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与其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导游证考试的通过率,部分学生还通过了外语导游员资格考试。双证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旅游管理专业连续5年实现100%协议就业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科研反哺企业,深化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不仅表现在人才培养层面,还表现在高校通过科研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通过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管理问题来深化合作关系,使产学合作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横向课题大多来自产学合作单位,结题课题大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密切了产学关系。例如,与南京市农林局合作的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提出了将尤努斯小额贷款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农业旅游开发之中的思想,该政策建议被市农林局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吸收,普惠式地提高了农民在旅游开发中的收益。与南京市旅游局合作的课题“旅游市场价格诚信缺失及其治理研究”,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分析了旅游市场价格诚信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市旅游局认为该成果对于开阔工作思路、治理旅游市场顽疾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九江庐山醉石温泉度假村薪酬管理研究,设计出了成本控制与激励导向兼容的薪酬体系,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三、产学合作中的校企矛盾
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中的校企矛盾,其本质是产学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所致。尽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涵,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实施、“双师型”教师和“双证式”学生培养等方面,但在产学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依然存在着较大分歧。
(一)从学校角度看,企业提供的岗位和学校需求错位
1. 尽管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员,但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型企业往往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用以节省占企业全部成本30%-40%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就业和实习岗位往往是基层操作性岗位且不得轮岗,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
2. 应用型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希望通过科研方式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这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希望高出高职高专层次的同时追求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发展诉求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利益诉求尚不能得到旅游企业和省市旅游局的完全理解。由于旅游企业属于人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而非科技密集型企业,而且很多校企合作单位都是如希尔顿、喜来登等国际知名酒店品牌下的加盟企业,本身就有一套完备的管理方案,因此管理咨询的需求并不迫切,校企双方存在供需错位;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地的高校群落中处于二流地位,当地旅游局如有管理咨询的需要也往往出于多种考虑,选择那些985或211工程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承担,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空间受限。
(二)从企业角度看,对学校部分学生和管理不满
1. 对部分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不满意。认为有些学生,一是缺乏敬业精神,二是职业技能不熟练,三是心态浮躁。
2. 有时对学校、专业的实习管理不满意。当学生在实习中出现了问题时,完全寄希望于学校能够压服学生,且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对学校、专业怨声载道,而不反思自身对实习生的态度、培训、使用、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四、产学合作中的优化对策
(一)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
针对校企双方都颇感头痛的实习管理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加以解决0。所谓“契约信用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是指: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在与旅游企业签定的校企合作合同中明确规定学生的实习时间、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岗位、轮岗安排、劳动条件、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等,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责任、义务等。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定义为“一种把学生课堂学习与有收入的、有计划的和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且这种实际工作经历是与学生的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相关联的”0。该定义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实习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学校与学生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由于企业盈利性质的介入,使得学生实习必须纳入带有法律合同意味的实习合同管理之中,订立实习合同可以更好地协调和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特别是作为产学合作教育中过去长期受到忽视的学生的利益,为有效的实习管理提供依据,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可靠的基础。
(二)创新产学合作中的科研思路
尽管本文认为,由于旅游企业劳动密集型的性质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二流地位,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空间受限,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科研机会,相反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若干产学结合课题的研究成果受到合作企业的欢迎和肯定,对于这些企业的服务、经营和管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在科研方向选择上,综合考虑当地旅游产业(企业)发展需要、自身的能力优势、竞争院校的学科优势等因素,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身的科研特色。例如,南京地区的985、211工程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多依托原有的地理、历史等母体学科选择了旅游规划作为自己的科研主打方向,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本着错位发展的思路,选择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文化、旅游文学、生态旅游、文化遗产管理等作为自身科研方向,前述课题都是这些科研方向的具体反映,这种研究特色逐步得到了旅游企业和旅游局的认可。
农业硕士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荷兰通过大量的贸易将茶带进欧洲市场,带入欧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为时尚的象征。除了进口各种茶叶之外,还将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虽然荷兰将茶有效地传播到欧洲各地,但是并没有形成全面饮茶的气候,只有少部分地区已经接受茶这个新的事物。到了18世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替代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地位,也将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使茶走进英国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为一种英国茶礼仪,最终走进了英国百姓家庭。英国人自此以后钟爱喝茶,尤其是红茶,更是将茶作为贵重物品招待客人,也会在聚会时品尝享用红茶的香甜。至此,茶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入了美国,在传统茶的基础上改造成风靡全球的美国冰茶。茶在不同国家得到不同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仅仅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而不同,还因为受所处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影响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国有了新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饮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艺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过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详尽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艺和他所要表达的治国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历史悠长,受到不同时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响较大的要数唐朝时期的儒释道思想文化了。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处事态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学者认为中庸思想就是软弱、妥协,这是进入了误区。中庸的思想讲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宁静致远的意境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不争取。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经中茶性就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茶的妙处在于修身养性,平静心态,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过饮茶彰显为人处事之道,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儒家的“仁”思想。
2.2道家的“顺其自然”、“精”“俭”的理论
道家理念在《茶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陆羽深受道家理论的影响,追求“精”“俭”,认为茶学的灵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崇尚真善美的美学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最为典型的就是在茶经中出现的茶用具代表青盖碗。盖碗是一种特别能体现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冲泡的每个程序如净手、出具、开盖、摇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内涵,讲究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极其看重茶道礼仪。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东西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2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在满足温饱的条件下,人们就开始考虑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茶成了一种风雅之事,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茶由一种商品逐步发展成茶学、茶道最后融合为茶文化。在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里,饮茶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气和,慢慢品尝,感受茶的宁静和芬香。而英国的茶相比中国的宁静,带有实用性和工业化的特点。英国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饮食就会相对简单许多,而又因两餐间的时间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这种形式。下午茶不仅是喝茶还有糕点水果之类的甜品。英国的茶文化讲究的是茶具好看、贵气,茶味甘甜浓厚,在聚会中衬托出贵妇们优雅的气质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这种讲求实用性的饮茶方式恰恰体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的特点。尤其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实用性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速溶茶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英美这样的发达的工业国家随着技术的革新,也将茶叶的外形和用法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还有对茶的认识的不同。在中国,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国,最初茶是作为药在宣传的,他们认为茶具有很多医药作用,如消热解毒等等。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品质。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和现代性。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2]吴琳,中英茶文化比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8-211
[1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译文中异域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