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提示: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和在后都要先算乘法。通过活动,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生:买过。
师:买过什么文具?
生:买过2个笔记本和1支笔。
师:你买的笔记本每个几元,笔每只几元?
生:笔记本每个2元,笔每只1元。
师:,你们能帮他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生:5元。
师:你怎么算的?
生:先算笔记本的钱2×2=4(元),再算4+1=5(元)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类的问题。出示课题: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师:生读题,说说要解决的问题。
生:买文具盒和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
师:独立列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6个文具盒多少钱,就是6×7=42(元)再算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42+55=97(元)
师:谁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到一起吗?
生:可以写成:6×7+55
生:还可以写成:55+6×7
师:这两个算式对不对。(小组讨论)
生:第一个对。因为先算乘法,第二个先算加法。
师:像上面的算式无论乘在前还是在后都应该先算,所以都对。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又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讲解:像同学们这样,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两步的算式,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在综合算式中,我们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试试身手。
81-17×4
师:计算这道题时,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81-17×4
=81-68
=13
再次总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综合算式里,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乘,后算加减。
三、巩固新知
1、完成第59页试一试。
2、将下面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1)3×5=15
20+15=35
(2)6×8=48
48-18=30
3、亮亮今年7岁,爸爸的年龄是亮亮的5倍,爸爸比亮亮大多少岁?
答案:1、536、 1 2、20+3×5 6×8-18 3、28岁
四、达标反馈
1、24×3+19 (注意运算顺序)
2、森林医生。(改正错误)
16+40×8
=56×8
=448
3、小红拿50元钱去买8个6元一个的笔记本,应找回多少钱?
答案:1、91 2、16+40×8 3、2元
=16+320
=336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回顾一下,综合算式中有乘有加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再算加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加减是同级运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1、我会列式计算。
3个7再加28是多少?
71减去6个8是多少?
2、我来算一算。
65-8×8
20+5×5
3、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4、妈妈买来1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1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答案:1、49、23 2、1、45 3、37页 4、92块
板书设计:
加减法与乘法的混合运算
分步:7×6=42(元)
42+55=97(元)
综合:7×6+55
=42+55
=97(元)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看了四年级上册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的人还看:
1.四年级数学上册预习提纲要点以及教案
2.2016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2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亿等等,都是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
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万--万位。
3、数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
4、数位顺序表: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做数位顺序表,如下。
5、数字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如:12367 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 “2个千”某个数级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
如: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 “3647个万”
6、大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读数注意事项:“2”读作“二”;如果是大数的最高位是十位、十万位、十亿位……且最高位上的数字是“1”时,这个“1”不读,如125046读作“十二万五千零四十六”
7、大数的写法:
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写数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四位一级”,保证每级有四个数位,不够的要用0补足。
8、读写数检验方法: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9、写出所组成的数:对照数位顺序表把每个部分的数字分别写入,再用0补足。
10、大数的比较:
①位数多的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11、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种方法,首先确定需要精确到的数位,将其后面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进行取舍。
0~4为“舍”,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的数字不变,5~9为“入”,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上的数字加1。
如:
12,5933 (精确到万位)≈ 13,0000
12,5933 (精确到千位)≈ 12,6000
12,5933 (精确到百位)≈ 12,5900
12,5933 (精确到十位)≈ 12,5930
注意: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符号一定要用“≈”!
12、改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
(1)整万数:将个级的4个0改写成“万”, 整亿数:将万级、个级共8个0改写成“亿”
如,
15,0000 = 15万
24,0000,0000 = 24,0000万 = 24亿
370,0000 = 370万
注意: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属于准确数,要用“=”连接!
(2)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将万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如 14,7283 ,因为千位上的数字是7,属于“入”的情况,
所以14,7283≈15,0000=15万或者直接写成14,7283≈15万
(3)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将亿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如 56,0384,9182,因为千万位上的数字是0,属于“舍”的情况,所以56,0384,9182≈56,0000,0000=56亿或者直接写成56,0384,9182≈56亿
13、按要求组数:
(1)组成最大、最小的数: “用 2、4、5、6、0、9组成最大的六位数和最小的六位数”
最大的数:把给定的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可,得965420
最小的数:把给定的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可,若最高位上的数字是0,将第一个非0数字提前作为最高位,得 024569 –》204569
(2)组成特定读法的数:“用2、4、5、0、0组成读出1个0的数”
按照读数规则,先把0的位置确定,只读1个0,则这个0不能在每级末尾,又已知这个数是五位数,所以单个0可以出现的数位有十位、百位、千位,连续两个0可以出现的位置有千位和百位、百位和十位。最后将非0数字填入即可。可得24050,20450,20045,24005
(3)特定读法且最大最小的数:先照顾读法,排好0的位置,其他的数字按照最大或最小的要求排列即可。
14、进位制:用相同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不同大小的计数方法就是进位制,简单来说“满几进一”就是“几进制”。
满十进一就是十进制(计数法),共有10个数字(0~9)。
15、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6、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发明算盘的是中国。算盘有上下两档,上档每颗珠子代表5,下档每颗珠子代表1,每根杆相当于一个数位,如“万位上的一颗上珠”表示“5个万”。
(2)计算器:CE是“清除键”,ON/C是“开关及清屏键”。
快速学好小学数学的技巧方法1.预
习
在课前把老师即将教授的单元内容浏览一次,并留意不了解的部份。
2.专心听讲
(1)新的课程开始有很多新的名词定义或新的观念想法,老师的说明讲解绝对比同学们自己看书更清楚,务必用心听,切勿自作聪明而自误。
若老师讲到你早先预习时不了解的那部份,你就要特别注意。
有些同学听老师讲解的内容较简单,便以为他全会了,然后分心去做别的事,殊不知漏听了最精彩最重要的几句话,那几句话或许便是日后测验时答错的关键所在。
(2)上课时一面听讲就要一面把重点背下来。定义、定理、公式等重点,上课时就要用心记忆,如此,当老师举例时才听得懂老师要阐述的要义。
待回家后只需花很短的时间,便能将今日所教的课程复习完毕。事半而功倍。只可惜大多数同学上课像看电影一般,轻松地欣赏老师表演,下了课什麼都不记得,白白浪费一节课,真可惜。
3.课后练习
(1) 整理重点
有数学课的当天晚上,要把当天教的内容整理完毕,定义、定理、公式该背的一定要背熟,有些同学以为数学著重推理,不必死背,所以什麼都不背,这观念并不正确。一般所谓不死背,指的是不死背解法,但是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是我们解题的工具,没有记住这些,解题时将不能活用他们,好比医师若不将所有的医学知识、用药知识熟记心中,如何在第一时间救人。很多同学数学考不好,就是没有把定义认识清楚,也没有把一些重要定理、公式”完整地背熟。
(2) 适当练习
重点整理完后,要适当练习。先将老师上课时讲解过的例题做一次,然后做课本习题,行有余力,再做参考书或任课老师所发的补充试题。遇有难题一时解不出,可先略过,以免浪费时间,待闲暇时再作挑战,若仍解不出再与同学或老师讨论。
(3) 练习时一定要亲自动手演算。很多同学常会在考试时解题解到一半,就接不下去,分析其原因就是他做练习时是用看的,很多关键步骤忽略掉了。
4.测验
(1) 考前要把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再整理一次,老师特别提示的重要题型一定要注意。
(2) 考试时,会做的题目一定要做对,常计算错误的同学,尽量把计算速度放慢, 移项以及加减乘除都要小心处理,少使用“心算” 。
(3) 考试时,我们的目的是要得高分,而不是作学术研究,所以遇到较难的题目不要硬干,可先跳过,等到试卷中会做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利用剩下的时间挑战难题,如此便能将实力完全表现出来,达到最完美的演出。
(4) 考试时,容易紧张的同学,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a.准备不够充分,以致缺乏信心。这种人要加强试前的准备。
b.对得分预期太高,万一遇到几个难题解不出来,心思不能集中,造成分数更低。这种人必须调整心态。不要预期太高。
5.纠错、补强
测验后,不论分数高低,要将做错的题目再订正一次,务必找出错误处,修正观念,如此才能将该单元学的更好。
6.回想
一个单元学完后,同学们要从头到尾把整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回想一遍,特别注意标题,一般而言,每个小节的标题就是该小节的主题,也是最重要的。将主题重点回想一遍,才能完整了解我们在学些什麼东西。
小学生学好数学“九要”一、要打好基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前后内容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就学校老师教学的内容而言,前面的内容往往是后面学习必备的基础,前面没有学好,肯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假如整数四则计算都不会,怎么去进行小数计算?一步解答的应用题都不会,怎么去解答两步或多步解答的综合应用题目呢?……因此,学习数学必须遵循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的原则。如果你在以前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那必须把以前欠缺的知识补起来,这一点非常必要。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你把根基打好了,才能够在上面建造一层、二层、三层……。当然要补上所欠缺的基础知识,是很不容易的。基本的计算(如口算、笔算)、基本概念、基本的数量关系、基本的图形知识……,还有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都是基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欠缺在哪里?然后才能有针对的进行补救。
二、要学会倾听。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思维性和逻辑性很强,是需要同学们动脑子,下工夫去学的科目。所以上课思想不要开小车,尤其是老师在讲解、分析,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要排除一切干扰,做到全神贯注的听,随着老师的讲解去思维,去发现,去拓展。只有你听明白了老师和同学的话,你也才能够分析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正确,才能够学到老师和别的同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如: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时,就如警察破案,步步紧逼,环环紧扣。老师在讲解时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分析的基础,如果你上一步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下一步的分析和理解。由此说明认真听讲是多么的重要。另外,学会倾听也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学习精神。
三、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学习数学知识,既要重视做题的结果,更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重结果只会导致模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若遇到陌生题型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只有注重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的同学,思维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实际上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只注重某道题目结果等于几,而不想搞清楚为什么等于几?比如一些图形方面的计算公式,我们不但要记住它,更要理解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采用什么方法推倒出来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就算忘记了公式我们可以再推导,再总结出来。我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才能够提高。
四、要做适当的练习。
学习数学离不开做题。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只有时常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并整理而找出头绪,加以巩固,才能不断吸收和了解新的东西。不做适当的练习,学到的知识就没有办法巩固。比如我们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我们也理解了公式推导的过程,但没有及时去练习,那么学会的计算方法很快可能就忘记了。所以为了更好的掌握旧知识和获得新的知识,做适当的练习题,是很有必要的。
五、要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
不管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老师讲的,我们要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问题。不一定老师讲的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敢于和老师挑战,敢于和教材挑战。当然,不思维和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比如在学习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你还可以想能不能用别的知识去解答呢?然后你就会发现用学过的整数除法知识或变换为分数知识都可以去解决这种问题。从而你一定会为你的解题方法而得意吧。
六、要善于找规律,善于总结归纳,迁移类推,举一反三。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目,学习数学就必须善于寻找数学规律,善于总结。要能够触类旁通,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系统起来,整理成框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掌握了数学知识的体系,我们就有解决综合题目的能力。
七、要持之以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数学产生并保持兴趣,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只要坚持,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会产生和保持兴趣了.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学习数学的过程也许是辛苦的,但是,当我们解答出难题的时候,那种自豪与成功的感觉只有自己最能体会。如果你能够继续这样坚持,你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往往许多同学就是害怕付出,半途而废,他们是体会不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愉悦。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现状
1.学生不愿说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包括后期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听话”教育的思想灌输过多。现今小学生大多对于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无所谓”,说不说都一样,听话就好的态势。
2.学生不敢说
学生对于犯错误的恐惧远远大于不说话的批评。当下不少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还停留在责备与批评层面,还无法从学生的错误中总结学生学习近况,安排近期教学任务。学生害怕犯错,不敢在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错误,直接导致学生不敢说,将严重阻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3.学生不会说
小学阶段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弱,有时候有一些积极的想法,却无法正确、流利地表达出来。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语言表达无法达到规范标准。如果初期不加以鼓励,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后期再想让学生开口就难上加难了。
二、培养学生数学课堂表达能力的策略
1.营造氛围,享受话语权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提出过一个观点: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如果教师始终以一种严肃的高姿态来俯视学生,并督促学生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将极大压抑学生的思想和情绪。
由此可见,叶澜教授的观点是,教师应该放下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学生在相对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自身也会更加积极与轻松。在这种条件下,更加有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课堂发言的准备工作也会更充分。
教师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学生发言,大声并且抑扬顿挫地表达自己观点,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充分鼓励,并且积极回应学生在表达时遇到的问题。
2.陈述思路,养成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陈述自己的思路。数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学科,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步骤,甚至总结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陈述思路的同时,不仅是自己思路与思维的表达,还是吸收其他同学思维方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时、分、秒”这一章节时,可以参考课本第8页的小练习10,三位学生跑步的速度分别对应所用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有一位学生在笔者的课堂上就陈述了自己的思路:我们平常跑步或走路,速度快的人,用的时间一般都比别人短,用的时间越长说明这个人的速度越慢。所以图片中跑得最快的应该用时9秒钟,而跑得最慢的女生应该用了15秒钟,剩下的那位学生应该是12秒钟。这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陈述思路可以帮助还未得出结果的学生开辟了思路,也有助于已经找到思路的学生弥补自己的遗漏。
3.精炼语言,提高条理性
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非常讲究逻辑、效率、条理的学科,如果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或过于嗦,都是会影响学生后期数学学习的,对于数学表达能力也是不利的。数学语言需要有理解问题、论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点定义的概括能力,学生能够准确地概括知识点,自然能够抓住知识点中的核心部分。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明确学生对于“数位”概念的认识。理解数位即是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之后,在黑板上板书一串北京市人口:19612368这样一串数字,并在1961,2368中间点上区分个级与万级的符号后,阐述数级与数位的对应关系。教师要帮助学生用最专业、最精确的语言简练表达数字大小。
4.学会反思,增强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错误,本小节简单概括为理解包容并积极引导。其直接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反思,不因错误而失去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除去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后天的努力与反思也非常重要。
反思性学习是鼓励学生保持一种自省的学习态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既要重视,也不能过于打击。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收集错题,分析错误的能力。
其实结合前文所述的陈述思路一节可以知道,错误的思路也是可以陈述的。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陈述错误的思路,总结错误思路的误区,并且能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学生认识知识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4
一、看和读
小学生大都不爱看、读数学课本,因为它是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写成的,逻辑性强,抽象难懂。看就是看懂图画、公式和文字;读就是读懂数学术语和关键词语。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看和读,学生可以把数学教师未讲授的图画、公式和文字弄清楚一些,把一些术语和关键词语弄明白一点。对于直观的图画,学生容易掌握;对于公式、定理、单位换算和数学概念这些疑难问题,预习的时候就要一边用铅笔勾画出来,一边认真记录在预习笔记上。实践证明,带着这些疑难问题来听教师的课,学生就会表现得很主动,精力高度集中,心中有数,哪里重点听,哪里简略听,很容易触类旁通,找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学生的眼睛要紧跟教师的手指,及时捕捉知识信号,与自己大脑中储存的前知识发生碰撞,擦出火花,满足求知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常常会把教材和板书结合起来,重点内容通过板书强调,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切实领会。学生通过眼睛观看,通过心灵阅读,彻底弄明白了预习中记录的疑难问题,眼前会豁然开朗。整节课因为有了提前预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布置了很多作业,做作业,仍然离不开看和读。期中、期末考试时,一张数学试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和读,这是审题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所以说,独立地看和读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前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会按照教师的指导阅读典型的例题和适当阅读相关的数学课外书籍。
二、听
课堂上如何高效率地听好课,是学好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预习就是为了听好课,而听课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已经记录下了疑难问题,所以,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就能主动地听、用心去听,课上不明白的地方,课下再向教师请教。在听数学教师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除了单纯地听外,还要对照预习笔记,记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只要自己看明白即可。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录下教师课堂上的声音,来完善补充听课笔记。每一节课孩子们都要做好听课笔记,这样坚持下去,每一册数学的学习笔记就整理出来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笔记也就整理出来了。当然,在听课的时候,学生还要做到敢于质疑、大胆提问,要对教师的讲解方法、讲解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同学讥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提问,学生也要争着回答,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思
思,就是思考问题。听课的时候,学生要精力集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开动脑筋努力思考、积极领会。通过思考,重点把预习笔记上的疑难问题一一化解。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将数学题准确无误地完成。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是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教师可以利用“口算心算”,让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无论是布置“口算心算”练习题,还是在课堂上进行“口算心算”练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大脑反应的敏锐性和计算时的紧迫感,从而促成考试和做作业时的高效率。
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奇异的克隆牛”一节中,教师教授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克隆牛“健健”与克隆牛“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健健体长72厘米,身高76厘米,体重38千克;壮壮体长76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2千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两只牛的出生数据大声读几遍,然后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啊?”学生们一提起克隆牛,注意力陡然集中起来,凭着直观的观察力,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教师应对其进行鼓励,启发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发展创新思维。例如: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64是几乘以几的积?”学生会积极回答,答案有以下三种:8×8,32×2,64×1。这样的训练,假以时日一定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设置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境来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小学生大都不愿意进行抽象思维,特别是一些差生,他们早已经“破罐子破摔”,教师讲教师的,他们想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把孩子们学习的内因想办法激发出来。学生既然不喜欢抽象思维,喜欢感性思维,那就把数学建立在感性认识和让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学生有了兴趣,投入了精力,也就在玩中学得了数学知识。
四、练
四年级上册数学总结范文5
1)观察主题图,搜集信息。(师出示主题图)
2)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1)烙一张、两张饼。根据图中信息,假如妈妈只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6分钟)
师:如果是烙两张饼呢,需要多少时间?指名学生回答。还有其他想法吗?
(2)烙3张饼。那么3张饼怎样烙呢?静静思考一下,可能是几分钟?反馈:烙3张饼的时间,先让学生说一说怎么烙的,并结合3张圆片让学生操作。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再一次操作。
(3)烙4张饼。烙3张饼最快只要9分钟,烙4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小组合作)
3)烙5张、6张饼、7张饼的时间,寻求烙饼问题中的规律。如果现在是6张、7张甚至更多,最短的时闯各是多少?烙饼的最短时间与饼的张数有什么规律?请大家先整理并完成下表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和思考,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小组内可以商量。然后反馈(除了烙一张饼外,烙饼的最少次数和饼的张数一样)(烙饼最少次数和烙一面时间两者相乘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烙20张、5O张、100张饼呢?
2优化思想。改进实践
2.1活动一:预设情景,走进生活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傲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那完成这些事最少需要几分钟呢?请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文字、图案或算式表示出来。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反馈时从学生低层次作品开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最后教师板书。
(4)小结。
2.2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
(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你从画面上你觉得烙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围绕主题,探索新知。
①烙一张、两张饼,进一步说明烙饼规则。
师:根据图中信息,假如妈妈只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如果是烙两张饼呢,最快要几分钟?圆片代替饼学生进行操作演示。教师小结:为什么烙两张饼和~张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这是为什么?
②烙三张饼,体验模型思想,自主设计方案。
师:你觉得最少要几分钟才能把它们都烙好?静静地思考一下,可能是几分钟?同学们可以在头脑中想,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想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用学具在桌上摆一摆。
师:为什么同样是烙3张饼,效率上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能否给这种烙法取个名字?
③烙4张饼,探讨烙饼的次数与饼的分组方案间的规律。烙3张饼最快只要9分钟,烙4张饼最快需要多少时间?优化出4张饼的最佳烙法?反馈学生的不同方案优化出4张饼的烙法其实就是我们前面的哪一种烙法?
④烙5张最少多少时间。你有没有好的方法。暂时想不到方法的可以借助表格,优化出最佳方案(2张和3张的烙法)。
(3)借助板书讨论烙6张、7张。
反馈: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得到的规律追问如果是N张饼最少要多少时间?教师小结:其实N×2x3÷2=I4×3海张饼有两个面,每面3分钟,每次烙两个面)。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这样烙饼的,这只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其实这种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就是优化问题,也就是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作“统筹安排”的问题。
3教后反思。促进提升
在设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领悟并明朗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逐步达到自觉熟练的程度。又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领悟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显然第二次教学克服了第一次的不足,反思第二次教学,尤其对怎样的探究活动更能渗透数学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3.1合理运用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我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原来的教材中是烙饼为主题,要当作例题来讲解的,但因为学生对烙饼这一事情大多比较陌生。所以,我首先提出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哪些事可以先做,哪些事可以同时做。接着让学生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展示沏茶的过程和时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然后通过讨论总结选出最优的方法。
3.2创设思维支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
烙饼的张数是3张时设计圆形学具,使学生能借助直观材料思考,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操作学生后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2张,就节省了时间。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交流研讨,自主命题等环节,领会了最优方案,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一层次的探讨烙4张、5张、6张甚至更多张的烙法规律时,所有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的过程,深刻领悟了优化思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
3.3搭建发展阶梯,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深入
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原动力,关键就是要把握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探索烙1张、两张饼的最少时间的同时比较为什么饼的张数不同结果却相同,进一步巩固要节省时间就是每次锅里尽可能的放两张饼;探讨3张饼时结合学具的特点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的,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操作由直观动作水平提升到符号操作水平;最后让学生丢掉学具和画表格的方法,通过整理黑板上的信息和“同学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引领同学们提升逻辑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