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艺术

设计艺术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现代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82-01

以工业革命为界,工艺美术史被分为“工艺史”和“设计史”两个部分。刚开始是以传统手工生产为主。直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兴起,这个运动对建筑、装饰、书画印刻、灯具、纺织品、家具等等实用艺术领域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0世纪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是一所开辟了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的设计院校,为史14年,但这短短14年却为推动设计教育和设计艺术本身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那时起到现代,现代设计既是传统工艺美术中分化出来的,现代设计的创新与传统设计的不一样,其表现出了其特点和创新之所在。传统设计的创作主体是明间艺人,而现代设计的主体是专业设计师,其设计师是在设计一个建筑或者主要物体时更多的是考虑其功能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而不是为社会阶层和宗教服务,也不是传统工艺程式化的成品,而是真正体现出技术的人性化,而不是人被技术所异化。还有就是现代设计的创作以机器化为制作手段,现代设计在作品形态上也是不同的,包括了物品形式,又包括过程与环境的形式。在早期,一些设计师一味的追求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从而忽略了其最重要功能性、安全性、合理性、简洁性、舒适感,导致设计的成功品在事实上却是失败的,由于这种设计屡屡皆是,这就让设计师们深思了,从而现在设计逐渐意识到设计人性化的重要性,从而这就要求不断在个性化与要求之间追求平衡。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是经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其深度,不断地为人类编织出新的文化史观。

现代设计的特点: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体现出技术的人性化,设计家可以满足自身的创作要求,又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即功能性,对使用者有什么功能,达到这两者的统一,在个性化和要求之间得到了平衡,便是人性化的设计艺术成果。

现代设计还体现在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现代设计的创新在与其艺术与技术、创造性与工艺性的有机结合。在设计中不单单追求其艺术性,还要结合技术,体现出设计师的创造性,这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认为作为现代化的设计师必须通晓特定的科技知识、材料知识和工艺技术知识的行家里手;必须在充分的技术背景下去施展艺术家的才华,但是现在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要通晓这么多事不现实的,注重的是设计专家和生产人员的充分合作。因为在这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现代,一个人是不可能达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还是要合作的运用各种资源和技术。

在现代设计中是“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统一。按照艺术作品的功能为标准划分艺术分为:审美艺术和实用艺术。所谓的“审美艺术”就是纯艺术。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然而“纯艺术”是在精神上满足精神需要,而“实用艺术”确是在人们生活中满足物质需要,这两者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这又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因为人在追求了精神上的满足的同时,还会追求物质满足,这是两者都是人生命体的有机构成,如果单追求“纯艺术”的表现,忽视了实用性,追求“实用艺术”而忽视了“纯艺术”的满足,是无法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的。

现代设计还要体现时代性与开放性。现代设计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生活,如果没有跟上社会的开放性,设计的艺术作品没有跟上当时社会时代,那是一个落后和没有跟上时代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但是社会的时代特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你是没有创新的吧。

我对现代设计的展望是非常向往和值得深思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大大改变了我们对“技术”的看法,这种成果必然会影响设计艺术的发展,这是由着非常大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也是必然的,所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沟通的桥梁便是设计,设计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领域。我经过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了解和浅析,我时刻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刚进入设计领域的初学设计人员,需要了解的设计理念和知识、实践更是少之又少的,我从了解传统工艺的同时,还要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基础。因为在今后的设计必然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设计领域,没有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程式化的特点,而是注重反映出时尚趋势,创意成分浓厚。

参考文献:

[1]四连杆抽油机传动机构的结构计算与优化.机电工程,2013年第2期(4).

设计艺术范文2

关键词:标志;传播符号;以人为本;具象与抽象;视觉冲击力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的涵义,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通过创造典型性的符号特征,传达特定的信息。标志作为视觉图形,有强烈的视觉传达功能。它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容易被人们理解、沟通、使用。标志有不同的对象和种类,根据功能和分类有许多用途。标志主要包括商标、徽标和公共标识。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现代标志设计也就成为各设计院校或设计系所设立的一门重要设计课程。

标志(logo)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它不同于古代的印记。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块铜版,为宋代时的文物,上面刻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是一只白兔子抱样的图形,右边写着“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该标志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印刷在包装纸上的标志。现代标志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商业的繁衍,使标志在商品的销售与塑造企业形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标志作为企业CIS战略的最主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因为在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尤其是视觉识别系统,实际上都是标志的宣传应用。企业强大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被涵概于标志中,一个标志会将企业形象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

作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始终要记住一点,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得让大多数人在欣赏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你的设计意图,标志符号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载体。标志所传达的信息能否被公众所接受、所认同,取决于标志是否能被受众识辨和理解,这就是标志的识别性。所以识别性是企业标志的重要功能之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不断加剧,公众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logo商标符号更是数不胜数,只有特点鲜明、容易辨认和记忆会含义深刻、造型优美的标志,才能在同业中突显出来,不然就被知识的海洋所淹没。它能够区别于其它企业,产品或服务,使受众对企业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升了logo设计的重要性,为企业赢得效益;标志设计要符合形式美法则,标志的形式美是影响标志信息传达的重要因素,给人以美感、动人的形象,就必须具有和谐、悦目的形象。图形美是构成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是标志最后成败的关键。强调在追求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时,不应忘记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只有在兼顾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前提下追求标志的形式美,才能设计出美的成功的标志作品。必须讲究组织格式和运动变化,而后才有图形美。所谓图形美,并不单是外在的美,还应有意象的内在美。这是从设计构思到组织形式,善于运用构成法则的运动变化,发挥单纯的和谐美。图形美并不像一般图案那样用添枝加叶的填充式的手法,而是巧于利用结构的简化,形象的净化,强调强化和精简的艺术处理,以便产生一种特有的标志造型美,所以说标志设计既要造型美,又要符合表现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标志才是一个成功的标志。

标志设计的表现方式无外乎具象与抽象。作为一种表现方式,抽象和具象表现在标志设计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具象的表达世界是人类客观地反映世界的原始需要。人们需要客观世界提供稳定的或确定的具体物象,从而能认识和判断在物理上的外部世界。具象表现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图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现实对象的浓缩与精练,概括与简化。具象艺术的突出特点首先是它的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按照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来描绘对象。具象的标志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神髓而为受众者所接受。在造型艺术领域和设计美学领域探讨中,通常所说的具象是指客观存在的形态,具有自然形态的特性和特征,如动物、植物、风景、生活物品、人物等,这种自然具象形态具有现实性、直观性。虽然具象艺术强调再现性,但并非只是处处原封不动地描摹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物的样子,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创作需要和美的规律与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和综合的艺术处理,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具象类图形设计与其它几种图形设计相比在实际运用中显得薄弱,其独特的表现特点、艺术特点与传播优势并未得到有力的发挥。标志是一种信息载体,接收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具象类标志设计,由于其直接描绘客观对象形态特征的具象造型手法具有强烈的识别性,能够获得更加直观、充实、感性的视觉效果,适当运用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标志设计的个性化、风格化、艺术化,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中心思想而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现代社会,新型的商品品种日益增多,还有那些提供设备技术以及资料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志。抽象类标志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含义的,它是象形图形的抽象引申;抽象类标志以完全抽象的几何图形、文字或符号来进行表现,因而图形具有深邃的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神秘感。这些标志的设计,如果仍用一般的表现方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创造出一种暗示含义或表示机构的抽象特征的符号。抽象标志易于产生吸引力,但过分怪诞的抽象,也难于使观者理解,标志始终要具有可读性,做的抽象变形不论有多么的有韵味,外形有多漂亮,只要读者看不懂,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标志。为了使非形象性转化为可视特征图形,设计者在设计创意时应把表达对象的特征部分抽象出来,可以借助于抽象形的点、线、面、体来构成象征性的形象。抽象形式的标志,单纯地表现对象的直接和意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耐人寻味的意味感。造型简洁,产生一种理性的秩序感,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给观者以良好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这样的标志才能进行正确的视觉传达。这种标志表现形式图案感极强,其构成有一种抽象的美感,往往更具强烈的现代感和符号感,有很高的记忆值。抽象类标志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其意义表达不甚明确,因而不像具象图形那样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歧义。这是设计者在设计前要注意和考虑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及简洁、漂亮,又符合企业的标志。

参考文献:

[1]漆杰峰.《标志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设计艺术范文3

[摘要]设计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如人机操作、使用物的功能与结构、形态的人文特征等等,都反映了人―物、物―人交流的途径与方式。而设计的核心是“人”。以前的人机界面是研究人一机矛盾,适用于物、理分析而缺乏创新分析,相对研究人―物―环境―信息关系的“设计艺术”则显得较为片面。所以探讨设计界面,即人―物、物―人界面是有意义的。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设计界面的运用,核心是设计分析。在一些国际性的大公司,如索尼、松下、柯尼卡等,都有许多的成功案例可为借鉴。如柯尼卡公司设计其相机时,首先不是去绘制“美”的形和考虑技术的进步,而是进行对象人的日常行为分析,作出故事版(STORY)。它先假定对象人的年龄为35岁,名:Xxxx,从而分析他的家庭、喜好与憎恶,分析他的日常行为,进而考察其人在什么场合需要僚机,从而为设计提供概念(CONCEPT)与目标(TARGET),进行设计。经过分析,设计师有了明确的概念与目标,并随信息的交互产生了创造力。

设计艺术范文4

设计艺术传播的功能,可以从本体、教育、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考察。设计艺术传播把设计艺术放在了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意义生成的环境中,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社会功能的生成。设计艺术的价值,通过传播行为走出了狭窄、封闭的设计艺术圈子,在社会层面上得到更好的释放,变得多元、立体起来。下面将对设计艺术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具体的阐释。

一、设计艺术传播

设计艺术传播是指传递设计艺术信息的整个过程,它是一切设计艺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也是人们实现对设计艺术信息认知、传递、交流与共享的过程。对于设计艺术传播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应当把设计艺术当做信息来看待,这是一个基本点,因为设计艺术传播研究的各种具体问题,都需要在这个基点来展开。设计艺术传播,是设计艺术实现其功能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将设计艺术以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设计艺术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博物馆、美术或设计馆、展会等实施的设计艺术传播活动;纸质媒介(印刷品、报纸、杂志等)和电子媒介(主要是广播、电视、网络等)的设计艺术传播行为等等。从传播内容来看,设计艺术传播既有对设计艺术作品的传播,又有对设计师、设计艺术事件的传播。

二、构建设计艺术社会形象

设计艺术传播行为,必然会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社会公众在了解、认识设计艺术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印象和评价。设计艺术的社会形象就是指社会公众对设计艺术及其各项活动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由设计艺术本体、设计艺术展示等要素共同构建的一个形象系统。在传媒社会中,设计艺术传播深刻影响大众对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设计艺术传播,为公众认识、比较、评价设计艺术提供了依据,并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设计艺术的社会形象。传播批评系统对设计艺术社会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能否进入传播系统,以及如何传播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取决于其批评系统。正是通过这种批评系统,才能更好引导大众对设计艺术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完成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目前,大众缺乏对设计艺术完整的认知,设计艺术有待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一方面,设计艺术应该积极通过传播资源来展示自己形象;另一方面,提升设计艺术传播的观念和传播水平,强化设计艺术的文化身份,拓展设计艺术文化的影响力。社会公众是由不同价值判断和知识结构的群体所构成,对设计艺术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因此,良好设计艺术社会形象的构建,就要依据不同社会群体和设计艺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方式、不同形态的传播策略,从而合理、有效地构建起良好的设计艺术社会形象。

三、促进设计艺术交流

设计艺术传播,深刻影响了设计艺术文化的社会交流。在设计艺术传播过程中,设计艺术交流相伴相生;从设计艺术交流的角度看,设计艺术传播本身就是设计艺术和受众之间进行的一种设计艺术交流活动。它丰富了设计艺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引发设计艺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多元交流与碰撞。目前,我们正处在设计艺术文化繁荣时期,传统和现代设计艺术交相辉映,设计艺术观念此消彼长,设计艺术交流日趋活跃。传播构筑了一个设计艺术与大众交流的平台。传播介入设计艺术世界,促进了设计艺术交流功能的充分发挥。与传统的设计艺术交流不同,设计艺术传播的交流功能发挥,其形式多样:既可以通过媒体介绍国内外设计艺术动态、设计艺术观念、设计师和作品,让越来越多的大众了解国内外设计艺术,也可以通过博物馆、展会让大众真实接触设计艺术,或组织观摩、座谈,让设计思想发生相互碰撞等等。这些设计艺术传播行为都有力地促进了设计艺术的交流。

四、提升社会品质

社会品质表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品质、政治品质、文化品质、环境品质等等。从文化品质来看,它包含文明素质、文化氛围、文化含量等方面。设计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直接完善我们的文化品质,同时又能促进其他社会品质要素的提升。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提出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近代学者、丰子恺等,都曾有类似的论述。设计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抚慰心灵、帮助人们挖掘生活意义的重要途径。设计艺术传播不仅仅传播设计艺术文化,为受众提供丰富而优秀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使人的艺术修养和造物艺术品质得以提升。

文化只有为更多的人理解和认知,为更多的人所共享,社会才能进步。设计艺术的传播活动,让人们体悟到设计艺术文化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潜移默化培养着人们的设计艺术欣赏能力和设计艺术文化修养;进而提升大众的设计艺术文化品位。随着人们对设计艺术文化深层次的接受,大众设计艺术文化认知能力得到加强,设计艺术社会美育功能得以显现,逐步提升了人们的品质和人格力量,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品质的提升。另外,设计艺术传播还促使人们对社会生活中诸如城市建设问题、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问题、民间工艺美术等设计艺术问题的关注与参与;从社会层面看,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提升了社会品质。

设计艺术范文5

关键词: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模式;现存问题;解决策略

现代设计艺术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设计艺术类专业旨在培养专业技能强且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优秀人才。然而,目前我国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尤其高职院校教学中却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掌握现代设计艺术技能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1 现代设计艺术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美育教学模式。设计艺术主要指基于艺术形式的设计活动。艺术气质及修养,并非与生俱来的个体素质,而是经过一定的培养教育逐渐形成的能力。艺术基于美而形成,艺术素养需要美育。因此,艺术专业设计教学中,美育教学尤为重要。就思维形式而言,美育主要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国数学家及教育家徐利治先生研究指出,人类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发散性思维、自身知识储备、抽象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几部分,其中审美能力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同时也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说现代设计艺术必须注重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指按照学生知识储备、知识内化能力、理解能力、自身素质的差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凸显培优原则基础上实施的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学生潜能得以有效挖掘。总之,设计艺术专业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本质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引导式教学,其宗旨是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二是探究式教学,其立足于现代教学理论创造性人才培育方案,通过创新性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完善自我。可见,启发式教学模式对现代设计艺术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实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尽管高校大都实施了教学改革,然而教学管理长期受传统观念制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并未有效落实,并未真正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也未被真正激发出来。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行政化严重。高校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源头,理应是创新管理的带头者,科学管理的践行者,然而许多高校尤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仍然是经验管理、行政化管理严重,具体表现在作为教学管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办法落后、重行政而轻学术、重监督而轻激励等诸多方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国高校尤其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缺乏,许多教师尤其年轻教师连班较多,根本无心进行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将众多资源进行融合再充分利用的舞台,是面对不同个性学生展示不同教学方式的场所,然而,目前设计艺术课堂教学中并未将现有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充分利用,许多教师对艺术教学平台利用较少,资源库使用有限;此外,教学平台智能化不足,程序化和技术化的平台软件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严重阻碍了艺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再有,艺术平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科学,仍然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网络平台建设亟待完善。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不完善。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然而部分院校对自身教育特点及类型缺乏科学认识,未能形成全面科学的职业教育观念,还是借鉴本科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定位偏差等现象;此外,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亟待完善。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应注重实践教学。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认知不足,没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并行发展,设计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3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思想观念。首先要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充分考虑人的自身属性,尊重人、发展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教学工作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不断思考、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构建自由、民主、和谐、人文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设计艺术教学管理的发展进步。其次,要通过创新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柔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单纯通过制度和纪律,更依靠人的内心心理和行为规律,对管理对象实施软控制,使他们内心顺畅,同时激发其内心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人相互尊重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设计艺术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开放,提高知识交流能力,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表达、文化素养的融合,利用课堂教学协同性、整体性促进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发展;同时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开放,让师生间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还要完善教学平台建设。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必须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师生交流,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设计艺术教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以拓展。

(三)完善教学体系。现代设计艺术教学要更加注重实践性,要利用设计艺术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教学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相关行业领域感受、体验和参与知识的应用。通过开展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性认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才市场需求的优秀设计艺术人才。

4 结束语

现代设计艺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应用素质。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设计艺术人才,才能符合市场需求,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未来发展空间。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加强对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我国设计艺术领域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啸林,范振刚.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09(14):17

[2]胡海晓,付皓宇.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风, 2014(12):194-194

[3]严先琴,周元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 2015(7):204-204

[4]潇潇.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2(14):203-204

[5]王俊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 2013(5):83-83

设计艺术范文6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业设计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1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上一篇文化体系

下一篇园林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