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体系范文1
2006年10月27日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全国导游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五’时期我国拥有导游资格证人数由2000年底的14.8万人,增长到2005年底的37.3万人,年均增长20.3%。至2006年9月全国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达47.27万人,其中执业导游32.0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导游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状况。在32万名执业导游中,30岁以下的占80%。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80%。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我国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要求不相适应。”
有关导游素质问题常常见诸报端,业界学界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文化素质这一关键着手,其切入点就是要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往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所忽视,或者说研究不深。上至政府行政部门所定的导游行业的准入点,下至高职院校的教学和旅游部门的培训,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使得这一工作没有了一定的标准和可操作方案。因此,本文将从现行的导游考试、导游教学、旅游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提出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培养导游的文化知识和提升导游队伍的文化素质有所帮助。
一、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分析
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调查可以从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和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两方面进行,国家导游证考试由四个板块或说四门组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导游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等。本文涉及的课题主要是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调取四个样本进行分析。高职院校培养模式本文调取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为样本进行分析。
(一)导游资格证考试及培训内容
国家导游资格证书考试主要考三门笔试和一门面试,即“导游文化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政策法规”和现场导游。其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考试教材通常采用本省旅游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如浙江省采用浙江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04月第二版)。全省各地的培训中心也采用该书。下面举四例以了解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现状。
例一,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版)――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
作者: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的民族民俗、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国烹饪主要风味流派、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台、港、澳地区概况等。
例二,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浙江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本书共分为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四大宗教、中国饮食文化、江浙沪旅游、江浙沪名胜诗词楹联游记选等。
例三,云南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
作者:云南省旅游局编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云南历史概述、云南地理概况、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云南旅游资源及风景名胜、 云南古今名人和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云南饮食文化与风物特产、云南经济与旅游业、云南风景名胜楹联与诗歌选读等。
例四,导游基础知识(高职高专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李文芬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2月
本书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馆藏文物及工艺品、中国的宗教、中国的风物特产与烹饪等。
(二)高校导游专业(或导游方向)开设课程(教学计划)情况
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对导游培养的课程体系比较能说明现有的导游文化知识体系。
例五,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中国旅游地理、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英语听力、旅游英语、中国旅游文学等。
专业课:导游实务、杭州模拟导游、旅游政策与法规、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旅行社经营管理、客源国概论(双语教学)等。
实训课:杭州模拟导游、华东模拟导游、英语导游讲解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实训等。
专业选修课: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旅游电子商务、江浙沪旅游文化、商务旅游、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美学、市场营销等。
院级公共选修课:旅游新闻实务、影视艺术欣赏、生态旅游、音乐欣赏、旅游景观鉴赏、影视英语、英语报刊选读、新诗赏析、摄影基础、插花艺术、汽车驾驶培训、排球、跆拳道、交谊舞、调酒、特色菜制作、就业指导等。
例六,某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导游专门化方向)教学进程表
公共基础课:略。
专业基础课:旅游概论、礼仪规范、旅游职业道德、管理学原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
专业课: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地理、民族与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旅游文学、导游实务、客源国概况、地方旅游文学、模拟导游、旅游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
选修课: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旅游美学、旅游摄影、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
实践课: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分析:
第一,就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教材来看,四个教材11章到6章不等,其中只有3章是相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饮食文化。教材不一,表明各地要求不一,同时也说明培养导游的标准不一,是否也说明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认同的混乱?如果把四个教材综合而成,是否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那也是值得研究的。有一点可以肯定,有如此大的不同,应该认为是有问题的。
第二,就两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分析,其培养的目标也模糊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知识体系混乱导致课程的重复设置:知识体系不明使之课程设置不全。如案例五专业基础课中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是本论题的核心课程,调查发现该教材目录
中已含盖了9门学科(章节),而专业基础课中的“中国旅游文学”、“中国旅游地理”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宗教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江浙沪旅游文化”等都是相同相近的课程。两个院校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区别,都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门重要的课程。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不一一分析。问题的严重性告诉我们:无论是一般导游(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准入还是优秀导游(高职院校培养)的培养,在其起步之初,就有了偏差和缺陷。究其原因就是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还不规范,这就影响了对导游的培养,进而也将影响行业的发展。
二、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
其一,1987年12月1日国家旅游局的《导游人员暂行规定》中,对于导游工作的基本职责第二点是这样表述的:负责向旅游者导游、讲解和传播中国文化。1999年5月14日国家旅游局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该《条例》对导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十二条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着装整洁,礼貌待人,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向旅游者讲解旅游地点的人文和自然情况,介绍风土人情和习俗;但是,不得迎合个别旅游者的低级趣味,在讲解、介绍中掺杂庸俗下流的内容。”该条例对导游的文化知识提出了纲领性的要求:即由人文和自然两大部分,突出传播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习俗。我们可以认作是对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原则性要求。
其二,旅游资源是导游文化知识组成的依据,也是导游在工作时所面对的主要范围。所谓旅游资源,在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起草的《旅游规划通则》中是这么定义的:“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e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2003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该标准将旅游资源分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8主类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1个亚类:地文景观有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水域风光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海面、冰雪地;生物景观有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遗址遗迹有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有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旅游商品有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有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国家制定的旅游资源标准是最具权威性的标准,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我们目前存在的旅游客体。笔者做过搜索,可以说旅游资源的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都有可游览的目的地。肖星、严江平主编由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旅游资源与开发》一书,分19章,其分类方法和几个章节的设立对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书中提出“按照属性分类的旅游资源分级系统”为(引至2级分类,3级分类略):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候天象、生物景观等。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风貌、现代设施、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购物等。
建立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应以以上两个文件为依据和确定范围。
三、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研究所在1996年编了一本《中国文化概要》(华文出版社出版),书中阐述了“什么是文化”这一概念,认为“从普及意义说,一般可把文化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指一个民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官制、兵制等等。”物质文化“指体现一个民族一定生活方式的具体物质形态,如园林、住宅、服饰、器具等等。”
以旅游资源为范围,以提炼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准则,可以概括为导游应该掌握的文化知识――即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对于旅游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和行业都还处在探讨过程中,有许多不同侧重的说法,笔者比较赞同的是“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遇到的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由此可以说导游文化涉及的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道德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民俗学、博物馆学、考古学、体育学、金融学、人文地理、饮食学、医学、建筑学、风水学、文化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交通学、公共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公共卫生与健康、食品学、茶学、环境与资源、园林学、信息软件等。
这里其实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界定。从范畴角度来说,导游涉及的学科太多太广,如果要掌握,其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做到,更谈何学好,但是,我们可以与旅游资源的标准一起研究,进行分类合并,以掌握学科的文化特点为要求,这应该能做到;从内涵来说,所有涉及的学科,我们都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来统领,概括出中国文化特质,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越是民间的就越是高雅的。不能像现行考试和培养课程那样,只重知识而轻文化。比如,在讲山水时,我们只讲山水的客体数据,而不讲中国人对山水的认识。忽视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就讲不好中国人对山水的特有的感情;忽视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杭州西湖也就成为了一般的蓄水池了。目前,我国导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面较窄,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文化层面的高度。有的导游人员只满足于背诵导游词,在讲解时,单调生硬,激不起游客的游兴,更有甚者,竟杜撰史实,张冠李戴,胡言乱语,欺骗游客。这不仅有违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而且也有损于我国导游服务的声誉。不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知识是导游讲解的素材,是导游服务的“原料”。是导游人员知识的看家本领。导游人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更要对旅游景点的风土
人情、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了如指掌,并对国内外的主要风景名胜、景区景点有所了解,还要善于将本地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典故、文学名著、名人轶事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之,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综合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对导游人员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一名合格导游人员的必备条件。
就导游文化知识体系来说,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单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章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道、释文化组成,而我们的教材和课程里就缺儒家文化。二是在所有的章节或课程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知识点要简要,知识点中文化内涵要突出。
四、现代旅游的发展事实是导游文化知识的补充
培养优秀导游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对导游服务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并提出新的要求,对导游内容的高知识化是未来旅游的必然趋势。
现行旅游产品的种类很多,比如观光型旅游产品、度假型旅游产品、商务会展型旅游产品、奖励旅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现代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商务旅游、休闲娱乐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文化型旅游产品、绿色生态型旅游产品、健身康复型旅游产品、猎奇刺激型旅游产品、各类主题公园等等。旅游产品的种类发展和变化虽然对导游知识体系没有多大的突破,但对导游知识的要求却在往综合型发展,也对导游知识和文化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自驾车导游,导游对交通知识不熟悉因而胜任不了。再比如笔者有一次在随团往机场的途中导游介绍了该省的公路、高速公路的发展及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而推论出该省特有的商业文化,使游客受益非浅。这些在导游文化知识体系中都应该考虑进去。
另外旅游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追求文化的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旅游活动更加趋向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人们出游除了消遣。还想通过旅游活动增长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这样就对导游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它是在基础需求满足以后,才产生出来的社会行为,以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为驱动力,属于精神需求为主导的范畴。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人类旅游需求划分成五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需求,包括生存与安全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为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以舒适为基础的休憩,以健康为基础的康体、疗养,这是人体生理与心理调养的需要;第三层次为精神需求,主要有修学、审美、交流等方面:第四层次为综合需求,是一种集合了生理心理与精神不同层次需求的统一体,是人类寻求突破、探险、新奇、刺激等新的生活阅历与感受的需求,在精神上,是一种追求生活新体验的需求?第五层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处于同一层次,是人类自我实现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旅游的发展势必对导游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化体系范文2
关键词: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以人为本
一、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民生,是人民的生计。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文化民生建设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 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民生建设的文化目标是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型民生文化,提升民众在文化层面的福利状况。文化民生作为公民的“文化生存”条件,既包括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以满足社会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共同生产和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办的、非赢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和。具有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公民文化需求、传播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功能。
二、文化民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系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现实任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得到较高满足,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上升。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产生了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唱歌跳舞,不再简单地要求建设一两座文化活动中心,而对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利益的社会福利事业。在政府主导下, 积累社会各界力量,建设能够服务全体公民的文化服务系统,能够让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促进民生的极大改善和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要求改善文化民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关注民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共识。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中,关注民生的聚焦点不能忽视文化民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民生理念为主导, 重在解决群众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精神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探索民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载体,是文化民生建设的基础。
三、加强公共文化体系,改善文化民生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公民权利意识迅速觉醒, 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我们应该抓住机遇, 精心设计, 适时出台各项政策法规,使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在量上和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以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加紧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法律体系。依法保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利用,扶持优秀作品和重大文化项目,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尽快出台文化投入和扶持、社会捐助和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使各类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入规范运行的良性轨道。
2.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
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基层, 以农户、居民为对象, 建设城乡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中城市要高标准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县要建文化馆、图书馆或综合性文化中心,乡镇要建文化站, 村里要建文化活动室,保证一定人口数量的群众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室)、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确保公共文化单位正常运转, 重点保障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以及农村和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
3.加强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设
要在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等方面, 保证人民群众能定期看戏、看电影, 定期参与文化活动等,要把“送文化”、“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在保障公共文化产品供应的基础上,以实施“精品工程”为入手,建立健全文艺精品规划、选题、创作、演出、宣传、申报和表彰等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要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创作灵感,发掘他们的创作潜力,多出产品、多出精品,促进创作繁荣。
4.加强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人才是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为此, 要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充实文艺骨干队伍,鼓励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 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和文化义工队伍。提高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坚持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的草根人才, 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 向群众输送最需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的积极作用, 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连生:要更加重视文化民生建设.世纪行,2008,2.
文化体系范文3
(一)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发展经济始终是排在第一位,发展经济没有错,但是只注重经济的发展甚至是为了发展经济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就不太妥当。就目前而言,地方各级政府似乎还没有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重视,他们所注重的是经济有没有发展,发展的快不快。当然,对于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就没有过多的去关注了,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忽视,对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少之又少,他们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关于农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后随时都可以发展,这些不合理的观点,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公共文化实施十分落后
众所周知,要想很好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们首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文化设施,就谈不上服务,更不用说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它是必须的物质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建设始终是第一位,公共文化建设不受重视,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这就使得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上的投资不够,导致一些基础实施资源匮乏,相对落后。就目前来看,在已经实现城镇化的乡村中,除了现代化的楼房,再就只剩下一些废墟或者是大坝了,很少有体育场、篮球场等体育场所,更不用说专门供群众休闲的娱乐场所了,就算有诸如公园类的娱乐健身场所,里面的健身器材也少之又少,还有一些设施由于过于破旧,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更是无人问津。
(三)农村公共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也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所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乡镇只会在一些传统的节假日来组织一些活动,而且这些活动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例如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等等,有时候也会组织一些比赛,例如篮球赛,象棋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参与人数都十分的有限,不能够很好的调动整个社区人员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农民群众们一天的空闲时间是比较多的,这些文化活动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城镇化建设之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电视机,电脑等现代化的科技产品,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因为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存在,我们不出家门便可了解事实,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通过他们自娱自乐,电视娱乐节目让我们身临其境,很多群众开始迷恋起来,他们甚至可以闭不出户。这对我们顺利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不可能限制他们的自由,强迫他们离开虚拟的网络世界,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再加上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形式单一,内容过于单调,使他们更难融入其中。
(四)传统农村文化主体缺失,后继无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户籍制度的放宽,原本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群众在失去土地之后,大多选择了去大中城市发展,特别是一批批的年轻人都选择在大中城市工作或者是安家落户,他们原本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乡村传统文化以及一些手工艺都是由老年人所掌握,随着年轻人背井离乡,他们的乡村文化将无法继续流传,最终会慢慢导致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流逝,这对整个乡村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更对构建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文化的建设,因为,我们一直所传承的优良文化才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
二、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要想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首先需要我们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一改以前只发展经济而不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城镇化建设掌舵者的政府机构,应该要切实的行动起来,不能够继续将投资公共文化建设作为空口号,为了城镇化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将一些主要的公共娱乐场所、文化产品以及体育健身场所等等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二)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文化设施
就目前而言,基础文化设施落后、破旧、不齐全是我们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通过城镇化改建后的乡村,除了一栋栋的高楼大厦之外,就是一片片的开阔地,几乎没有群众文化场所、器材以及设备等等,试想一下我们不可能让农民群众们自己出资来建设公园、文化活动中心以及一些娱乐健身场所,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这么做:一、坚持政府为主导,乡村为辅助,逐步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积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二、出台相关政策,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者是个人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三、我们还可以通过乡村集资的方式来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给农民群众们做好宣传工作,让他们自愿投资,认识到自己会得到相应的投资回报。
(三)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活动形式
只有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方式才会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目光。我们传统的活动方式,比如说篮球赛,歌舞会等等,这些都已经略显落伍,没有什么新鲜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不能有效的促使全民参与,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这对于构建整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很好地解决传统文化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吸引更多农民群众的参与,我们可以举办社区与社区之间的篮球赛或者是联谊舞会,并设置各项诱人奖励,例如,获得一等奖的社区每家每户都将可以免除一个月的物业费等等,这样就会极大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文化活动天天存在,改变以往只有节假日才有的活动。我们可以建设专门的象棋大师交流室以及室内篮球场等,为一些爱好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他们享受交流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在公园健身场所内,可以配置相关的工作人员,他们除了维修健身器材以及秩序管理外,还可以是群众健身的裁判员,记录好各项健身设施的记录保持者,比如说某某是某社区引体向上的纪录保持者,每一个月底将对纪录保持者发放一个小小的奖励;开展一系列的乡村传统文化活动,让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使其始终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我们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
文化体系范文4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院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和医院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医院文化能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力。称为很多人关心的研究方面。
1当前医院文化面临的问题
医院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未放在首位;医院文化在推动医院发展、医务人员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医务工作者中存在不良思想倾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抬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导致当前医院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医改政策的落实,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医改也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缓慢,医患纠纷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减少,医患沟通渠道不畅,极少数医务人员漠视生命、缺少社会责任感、职业和道德底线丧失等等。导致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分析如下。首先,政府对医院投入比重不高,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政策导向使公立医院渐趋逐利性;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地方财政收入偏低,直接影响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医院为了生存,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导致社会效益并未放在首位。其次,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和培养的缺失。目前,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惯性导向下,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重理轻文,或限于师资力量,没有把人文科学纳入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继续教育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三基”培训,忽略人文教育,导致个别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差,收红包拿回扣,影响整个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
3构筑医院文化新体系
医院文化是医院总的价值观念、行为理念和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不断进取的元素,对医务人员的发展也提供积极的动力,是新时期医院进步的优质土壤。
3.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使医院的微笑服务、优质服务深入人心,是医院健康发展的良好文化基础。医疗活动面对的群体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都被疾病所困扰,身体,心理都处于需要帮助的时期,医院要把他们当作整体的人对待,而不是单单的只面对疾病,医院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转变。医院全体人员应该接受这种观念的转变,处处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这种转变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改变,可以缓解当今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改变旧的不和事宜的医疗服务,让患者不仅得到医疗的诊治,还能得到相关疾病的知识,建立起一种“一切为患者、为患者一切、为一切患者”的新型医患关系。
3.2医院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医院文化要去的长足的进步,必须以人为本,采取人文关怀的措施,选准切入口,持之以恒地创建、拓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求医务人员有主人翁的精神,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积极做好工作,不能应付对待,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医院要帮助医务人员理解践行主人翁精神。一是宣传“院兴我荣,院衰我辱”的理念;二是引导职工支持、理解、主动参与医院改革,不当“评论家”、观望者和牢骚者;三是让职工参与竞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智。这样的调整让医务人员有主人翁的意识,能够把医院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做,可以在全院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新鲜活力,积极主动地以主人翁态度调整自己的医疗行为,产生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营造出医院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文化体系范文5
关键词:“安全锁”文化;锁文化;锁防;解锁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子文化,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秉持的关于安全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安全锁”文化是一种大安全文化观念,把确保个人利益(物质、精神、生命等)作为指导思想,把追求基础稳定、支撑发展、后续补充等发展价值作为崇高目标,超越了具体的生产安全。将思想、制度、生产三位一体,进行大胆的融合与贯穿,形成一种以锁为载体、以文化为主题、以管理为基础、以安全为目的的大文化格局。
锁从结构上可分为锁壳、锁舌、锁芯以及锁匙两大类四个基本部件。安全“锁”文化,亦分为“锁防”和“解锁”相互统一、互为促进的两个方面。
一、“安全锁”防文化的构建
“安全锁”在框架上分为四个层次。即安全精神文化层、安全制度文化层、安全行为文化层、安全物质文化层。
(一)在安全精神文化层体现“同”。即思想上同心同德、行为上同声相应、管理上同气连枝。贵在价值观上的统一性。安全精神文化要求企业的领导和决策层要以仁爱之心汇聚仁爱之力,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形势、发展现状和员工根本利益需要出发,明确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的发展方向,确定当下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指导管理层、引导操作层,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爱、互助、共促、共享,众志成城、联手锁防,共同实现企业精神层面的本质安全。
(二)在安全制度文化层体现“准”。即制度理念定位准、制度约束切入准、制度完善变革准。锁壳为安全制度文化层的代表,不同的场合和物体需要不同形式的锁壳。只有准确自身定位,才能顺利地完成精神层面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要求理念定位、制度约束必须准确,“HSE安全管理方针”、“九项原则”、“反违章禁令”等都是在准确把握安全形式和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的,具有现实的操作意义。
(三)在安全行为文化层体现“防”。即防人身伤害、防环境污染、防设备损坏、防健康事故等。防是”安全锁”文化的直接目标,对于事故的受害者,防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必须做到事前预防,要提早防范、超前规避;在防范时要做到事中坚防,顶住压力、控防到位。既是作为事故教训后的事后补防,也要前车以鉴、亡羊补牢。总体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执行精神和制度层的宗旨和任务,达成有效防范。
(四)在安全物质文化层体现“创”。即创经济成果、创社会成果、创技术成果。创建璀璨的安全物质文化,服务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成果。贵在确保发展成果的服务性。安全物质文化所创建的目标就是维护企业的发展成果,他是”安全锁”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安全物质文化创造发展成果的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提供坚强的物质保证,并彰显出”安全锁”文化建设价值所在。
(五)”安全锁”防文化的子文化之间是一脉相袭的递进关系。安全精神文化确定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上下同欲者胜”的氛围。安全制度文化承袭精神文化的本质要求,建立准确有效的管理框架,并持续改进进行适时的有效约束。安全行为文化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文化的指令,完成锁防步骤,最终达成创建璀璨安全物质文化的终极目标。安全物质文化作为下步指令的任务本体,又对锁具提出新的任务指令。
二、安全解锁文化的构建
安全解锁文化理念上体现在“对症下药、规避风险”,表现形式为破译式解锁、规避式解锁、破坏式解锁上中下三策,追求目标为思想、制度、生产、设备的本质安全。
(一)破解“锁芯”,提炼症结解码。人们不同的追求和多变思想构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由于技术瓶颈和经营活动等原因造成的不同设备缺陷,犹如锁芯结构复杂的构成,一环不能破解,也达不到解锁的目的。以破解思想密码为例,要做到问题产生背景清、波动变化预测清、利益纠葛根源清“三清”,破解方法要做到分析准确、定位准确、方法准确、复位准确“四准”,最终达到无漏洞、无掉环、无伤害、无隐患、无反复“五无”。以此实现症结的彻底根除。“三清”、“四准”、“五无”同样适用于设备的隐患治理、制度的漏洞修补各个方面。
(二)果断“解锁”,确保有效规避。破译式解锁是最好的风险规避方式,追其根源、溯其本源,在思想和行动上掌握先机和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加以破解,完成锁钥的完美转动,实现无伤害、无沉淀式的解锁。如应用创新成果解决安全瓶颈问题,应用思想创新方式解决疑难思想问题等。规避式解锁是在解决环节较多下,对于次要的环节或整个事件采取规避式的方式,绕过布防重重的“马其诺防线”,并在事后采取侧翼震慑,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破坏式解锁是面对复杂环境下,而又亟待解决、影响覆盖面小的情况,采取强硬的行政干预手段给予一次性解决,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
三、“安全锁”防文化与解锁文化的辩证关系
“安全锁”防文化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解锁”现象的发生,即隐患和风险对锁防文化的攻击,锁防成功与否,取决于锁防本身完备性,决定于“锁芯”密码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于“锁壳”和“锁舌”的硬度和防范有效度。安全解锁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亦会遇到“锁防”现象,即来自于人员对自身安全错误认识的思想坚守,设备本身由于技术等原因造成的问题症结,解锁能否成功,同样取决于解锁决策的正确性、方法的有效性。
文化体系范文6
区域文化联动作为吴江区的精品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一届,荣获文化部创新奖、文化部创新工程等荣誉。活动以吴江为辐射点,邀请了北至北京通州,南至浙江杭州的城市参与,贯穿整条京杭大运河,涉及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文化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为演出的顺利进行,为老百姓能在家门口看到高品质的文艺演出默默奉献着。2014年,区域文化联动开展了30多场,文化志愿者参与人次达600多人次,受益观众3万多人次。文化志愿服务拓宽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的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实际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管理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文化志愿理念的宣传普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志愿精神以“奉献、利他”为价值导向,以“互助、友爱”为行动导向,最终都归于“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目标导向。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体现着人类的美好理想,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一致。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者事迹,为人们加入文化志愿者行列,从事文化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促使文化志愿者事业走上健康、规范的轨道,发挥更加积极的社会作用,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机制,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根据文化工作需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户外广告等形式,公告招募文化志愿者相关事宜。凡热爱文化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都可以成为文化志愿者。广泛吸纳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年龄的文化热心人士参与,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成立的文化志愿者组织应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的领导,提供文化志愿服务的渠道,拓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平台,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行为,使文化志愿服务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品质和品格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文化志愿者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志愿者管理部门在为文化志愿者提供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外,应该有计划地针对文化志愿者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班、培训班,并为他们参加艺术观摩、外出学习考察提供方便,帮助其学习和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知识,熟悉和了解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公共文化资源的情况,掌握更多的服务技能和技巧,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为了吸引和鼓励文化志愿者长期参与服务,帮助社会和他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文化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制度为基础,以服务质量考评为重点,建立文化志愿服务考评激励体系,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组织表彰和社会评价相呼应的良好激励机制。为了保护文化志愿者的热情,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制定文化志愿者章程,明确文化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努力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为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