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范文1

一、校园文化的种类及其作用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各种文化及其活动的总称,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分为两大种:即,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 校园的物质文化,分为设施类和环境类。

(1)设施类。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就难以得到顺利的进行,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环境类。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包括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等等,此类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真可谓“道是无声却有声”。

2. 校园的精神文化,分为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

(1)认知类。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应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等。

(2)娱乐类。此类文化活动倍受学生的青睐。小学生好玩、好动、好乐是他们的天性,学校应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有适当形式和健康内容的娱乐场所,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娱乐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文娱晚会、游园活动、艺术节等等。

(3)规范类。此类文化是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是学校进行正常办学活动的需要,又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纪律观念和良好作风的需要。规范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校服校徽、班级公约、《守则》、《规范》等等。

(4)作风类。此类的校园文化既是显性内容,又有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心领神会的隐性内容,但却能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作风类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等。

(5)时政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了,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小学生关心时局的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组织各种时政类的文化活动,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时政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读报活动,时政讨论会、时事知识竞赛等等。

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从以上校园文化的种类及作用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具有极其显著的德育功能。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知的功能。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能力。它有强烈的感染力、渗透力,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它渗透着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世界,了解国情,面对现实,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具备导向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它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摧人奋进的力量。一场好电影,一场生动的报告会,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对待现实,对待别人,引发高昂热情,向文化科学进军,向文学艺术的圣殿进发。

3. 优化环境的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设施类和环境类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能力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得到磨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说话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三、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校是一种按科学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影响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意抓好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的工作,我们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抓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手抓隐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要完全达到“四化”要求,需要花费相当的资金。当前,教育经费十分紧缺,我们要根据现有财力量力而行,以提高校园特殊育人环境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至少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训:即校训;二图:即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三规:即《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有:即有升旗设施、宣传栏、有图书阅览室、有校史展览馆;五旗:即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

(2)隐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指“三风”:即校风、学风、教风的培养。“三风”是由学校师生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人际关系、精神面貌等所构成的整体状态,对绝大多数师生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设,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注意培养,才能形成优化的育人环境。

2. 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以创建区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为契机,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育市级“乒乓球传统项目”、“书香校园”办学特色,成立各种艺术团、文社、书画院及各种兴趣小组等,精心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安排适当的地点,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快乐,受到教育,身心获得健康的成长。

3. 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密切,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发挥其德育功能,对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1)创造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美在教室”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创造美的愉悦、自豪的心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达到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学间和睦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班风,端正鲜明的班级舆论导向等。培养文明的班级文化心理,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感染力、战斗力。

(3)开展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班级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的良好形式。因此,我们对班级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实施,以便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横向联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还得加强横向联系,借以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通过横向联系还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1)与社会文化的横向联系。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学生有更好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适应社会,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投身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横向联系。通过与兄弟学校校园文化的联系交流,不但增强兄弟学校的友谊,而且,通过多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德育功能范文2

关键词:德育;教师美化;墙报;班训班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13-01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周围的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育人功能,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教室的美化,犹如师生同唱一台戏,由教师导演,学生主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布置,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作为敦促自己进步的动力。

一、可在教室黑板的上方张贴班训和悬挂班徽

如“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勤奋、守纪、团结、向上”,“静、净、竞、进”等,激励学生以此为目标,创建良好的班风。教室后墙上方可设立“光荣榜”,张贴学生参加有关竞赛。评比获得的各种奖状。这些由学生自己讨论,酝酿产生的班训,自己设计制作的班徽及自己努力争得的荣誉,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感情,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其次,教室两侧可悬挂名言警句或美术作品。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弥坚的信念是向伟大目标迈进的动力源”。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点滴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形成务实、求实的学风。另外,再加上几幅学生自己创作的美术作品,也是一种点缀,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亲切和欢愉。

这些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名言和自己绘制的图画,不仅创造了一种美的环境,而且这种美中蕴含着教育的力量,激人斗志,催人奋进。

二、精心设计墙报

墙报的一侧可设计“每日评论”,对班内发生的事情进行表扬和批评,以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宏扬正气,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侧可设计“小组竞赛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勤学守纪的自觉性,使之成为鞭策学生奋进的一 种动力。墙报的布局设计应鲜明、多样,教育主题应明确,体现阶段性。如开学之初的“新学期,新希望”,临近毕业时的“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正确对待就业升学。体现时代性,如逢重大节庆活动,可以出“祖国在我心中”、“老师,您辛苦了”等专刊,帮助学生理解重大节日的背景、内涵,在历史的回顾和展望中接受教育;还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出一些“热点追踪”、“时事政治专辑”之类的栏目,帮助学生了解形势,开阔知识视野。体现贴近性,如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总之,墙报的内容应该是多侧面地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多角度地反映当今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德育功能范文3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课在高中德育中的作用被弱化

1、德育对象主体地位的缺失。

高中生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希望获得独立的地位和平等意义上的尊重。而教师习惯于采取不对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的说服教育,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思想政治课应更多地关注显性的教学效果,而放松甚至忽视了其德育的功能。这样,德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2、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能力,而课堂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实际需要,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从而使他们对被动接受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进而导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在心理上对德育课的说教产生反感,削弱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致使德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3、德育实践方式呆板,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缺乏创造性,以应付表面的道德遵循为目的,以获得学生的表面服从为满足,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德育工作教条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方式,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很难让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主体需要,至多只能迫使学生表面上顺从,却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4、德育评价方式滞后,缺乏激励性。

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长期以“分数”标准:以分数定成绩,以分数断品行,高考成为对学生评价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出现了成绩好的学生得到的总是表扬,而成绩差的学生即使有良好的表现,也很容易被一笔带过;同样的事情,成绩不同的学生所得到“待遇”总是有些差别。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的降低了高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些虽然成绩薄弱但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也自暴自弃,更有甚者有意识地走向另一个极端,削弱了德育的实效。

二、找准对策——更好发挥德育课在高中德育的作用

1、定位要准

德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德育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比如,做人要诚实,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诚实”的道理学生信不信,所以要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内心上、信念上、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信”字上下工夫。因此,在讲述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第三课“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框题时,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

案例:

据卫生部2008年12月通报,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达29万余人。三鹿,一个经50年打拼创立起价值近150亿元的品牌企业,仅仅几个月内就成为亏空11亿多元负资产的破产企业。

通过这个典型的事例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不讲诚信,不把产品质量当生命,树立的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遭到破坏,表面看起来沾了一些“小便宜”,但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因为,对自身企业形象和信誉的破坏其实是自断财路,没有人认可你的商品,你的产品卖不出去怎么盈利?所以,真正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都是诚实守信的。

当学生也认可了这个道理以后,话锋一转,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了。启发他们思考: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大家还会认可我们吗?

如此一来,学生较容易从内心接受我们德育课的德育导向,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当然,光“信”还不够,还要“行”,要做得到。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做到知行合一,做德行的典范,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美好心灵对受教育者的特殊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与升华。

2、目标要多层次具体化

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不是按一成不变、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应该犹如放风筝,让学生在空中顺风自由翱翔,但自己手中始终拽着一根线,从而不会让学生坠落或脱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多层次的道德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理想程度是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需要具有可行性。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也适应了时代,又能有效防止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实效。

3、内容要更贴近学生

要实现从理想型教育到实事求是型教育的转变,摒弃假﹑大﹑空,而尽量讲真话。在德育过程,我们不应该否认社会道德水平认识的高低,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道德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入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要注意知行合一,把德育落到实处;要循序渐进。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德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是“和风细雨”式,润物细无声。让德育的形式相对“隐形”,然而事半功倍。

德育功能范文4

关键词: 思品教学 德育功能 思想觉悟

思品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的含义主要是通过思品教学中产生的德育功能影响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方面合在一起就是所谓德育。针对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德育所起到的功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影响和教育学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一、正确认识国家开设思想品德课的作用和意义

思品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提高了对初中青少年道德修养和思想意识的要求。而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而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是利用多种对学生有利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德育功能能够让学生乃至全学校学生都能同时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通过老师的共同合作最大化地增强德育的影响效果,与此同时能让学生有基本的文化内涵,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对于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唤醒思品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具体措施

(一)老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中是主要的领导者和指引者,老师要发挥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以自身为标准,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老师是主要的榜样,所以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首先,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增长思想品德教学的专业知识。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所以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有很深的影响,就算是在课下,老师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不论在课下还是课上,因此即使在学生看不到的情况下,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最后,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多走出去与外界交流,进行及时的充电活动很有必要,参与社会上的多个领域、多个层次,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这样在传授学生相关的思想品德内容的时候能够结合更多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更多事物和知识。

(二)激发学生对思品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一个基本点,所以要唤醒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的德育功能,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对思想品德产生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思想品德教学大多会让学生感到比较乏味,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对于思品学习都是为应对考试而已。因此为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就要取消学生的这种思想,让学生对思品产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味性。比如在讲关于网络沉迷知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回答他们的玩游戏时间,让其他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播放一些沉迷网络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案例,让学生在讨论和观看案例时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并学会应该如何面对网络游戏这个问题。这样的课堂虚拟情景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

(三)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平等待人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在唤醒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时,老师更新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有种受重视的感觉,对自己会更有信心,对于思品的学习也会更投入;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在教学或者课下与学生相处的时候要做到平等待人,不要因为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分别对待,有的老师会偏向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在课上只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问,老师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老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对成绩稍差的学生更应该进行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够认真地学习思品教学内容,跟上老师的思维。

三、结语

所谓德育功能是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时候所受到的道德方面或者人生态度方面的一些影响,思品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对青少年来说是成人之前必修的科目。所以主要是论述如何唤醒思品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老师在平时要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平等待人,让学生不断地受到肯定。唤醒思品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汪月芳.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的几点见解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04.

德育功能范文5

关键词:音乐;音乐欣赏;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已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它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唤起更多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自古以来,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就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所具有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德育功能。尤其是在倡导”以德治理国”的今天,德育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体现显得犹为重要。

何为德育?德育指道德教育,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司马光说“德是才之源”,高尚的人格是成材的基石,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再有才的人也不能称为人才。德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意味着德育必须把道德的先导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2]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栋梁,国家建设的成败取决于一代人才的成长,能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关键在于今天的教育事业。大学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基地,关系国家的未来,德育任重道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要的道德、精神及人们的心理情感中具有很强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国际歌》在鼓舞人的斗志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我国、、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优秀的歌曲,鼓舞人们投入斗争洪流,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96年,在全国第六次文代会上演唱了一曲《夕歌》:“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这是主席在扬州市东关中心小学就读时的校歌。五四前后,这样的“学堂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曾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曾激励了无数老一辈革命家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心,立志发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支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歌,今天听起来依然富有时代气息、催人奋进。

音乐是一种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美的艺术。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激起心灵的浪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荀子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慧,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这就是说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据资料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铁路局对少数人在火车站随意涂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屡禁不止,他们采用了种种防范措施,成效不大,每年铁路局要花大约一千到一千五百万澳元进行修复。在无可奈何中,铁路局决定试验一个听上去让人发笑的新方法,就是在火车站播放古典音乐。连续六周中,铁路局在五个站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选段,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古典音乐。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站点中破坏公物的行为大大减少,有两个车站完全消灭了此种现象,优雅的古典音乐战胜了破坏性。这五个火车站的维修费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四分之三。这表明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对他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3]

音乐作品作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要让人在对其欣赏中发挥德育作用,必须通过有效的实施途径。音乐欣赏课无疑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平台。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欣赏的形式,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辐射到学生当中,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在选择作品时,应侧重具有较高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在具体赏析作品时,教师应适当侧重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教化内容。通过对作品背景资料的介绍,思想主张的讲述,逐步阐释德育。在边听边赏析中进行。讲述中,教师要融入感情,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带学生进入思考。同时不能忽略对作品意境的鉴赏,不能为德育而说教,要强调渗透作用,整个欣赏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这个阶段教师的讲解引导占主导地位,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状态,整个欣赏过程在不自觉中进行,不能让学生有抵触情绪。这样由作品展开联想,然后联系实际,说明它所蕴涵的德育意境。如:在欣赏古曲《高山流水》时,首先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倾听美妙的琴音:琮声响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听完后趁学生还沉静在高山流水的美妙意境中时,即时分析作品的内涵:作品通过对高山、流水各种动态的描绘,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然后再进一步引出“俞伯牙摔琴祭知音”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感悟对友谊的珍视。

道德不象法律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更多的来自个人的内心体验。音乐欣赏课的德育作用不一定立竿见影,但确是潜移默化的。艺术体验与道德体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善与美的统一。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通过欣赏、体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引起他们对人生、对爱、对奉献的理性思考,促使道德内化[5]。

音乐欣赏课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将德育贯穿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确实能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可以使一批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音乐作品通过欣赏课的形式将被动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一种自觉参与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吸纳”并从中受益,从而确立了音乐欣赏课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鼓舞,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便传达给了学生。

音乐作品所承载的道德知识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授课时,与通常的德育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不是音乐欣赏课的终极目标,但可以为德育承载一些内容,但不可能是全部。因此,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非常重要,既不可照本宣科地说教德育,无寓无乐,也不能置德育于不顾,要将德育贯穿在音乐欣赏课中,适可而止,相得益彰。

总之,音乐作品所承载的道德知识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欣赏课的道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其独特的授课方式,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使道德知识上升为情感体验。从“入境”到“入心”,最终使道德内化为心灵的自律。它的德育功能应该得到普遍重视,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6]。

参考文献:

[1] 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2] 卢世林。《从道德的本原看德育的本质(观点)》 人民日报,2005-08-12

[4] 王巧玲。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功能范文6

一、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1,乡土教材使用的必然性。

乡土教材作为本土知识的载体,承担着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风土人情的责任。“本土知识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本土知识与本土人民的生产和发展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基础和力量源泉。该定义试图概括本土知识的以下关键特征:第一,本土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第二,本土知识是一种整体性知识;第三,本土知识是一种被压迫的知识;第四,本土知识是一种授权的知识。”要较好地保护这些本土知识,最好的形式就是编写乡土教材,将这些知识系统地整合成书本的结构体系,才能更好地得到继续传播。

实现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目的,既要继承和发扬祖先留下的知识遗产,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明。甘地说:

“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对于故乡的生活,他一点也不感到有诗意。村庄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那样的陌生,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发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他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甘地所指出的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水平逐步发达的今天日益显露。这种现象的产生只能归因于我国在实现教育目的中所采用的措施,必须重新考虑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规格。乡土教材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让年轻一代找回精神上的家园,从小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热爱家乡并建设家乡,而不是厌弃本土社会、对本土知识一无所知的人。

2,乡土教材与校本课程。

乡土教材的编写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个课程资源的问题。它们都是为了弥补国家统一设置课程的不足。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校本课程可以是乡土教材,也可以使用乡土教材以外的教材。校本课程的空间广泛,可以是借鉴外地的经验也可以是本土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里边的一个内容的细化,而乡土教材只能是本土的,空间很窄。这是从二者的资料来源上看。其次,从内容上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乡土教材很看重历史、人文和艺术,而校本课程则可以包罗万象,几乎什么学科都可以设置,只要不偏离学校的中心课程,就可以开发使用。再次,一般来讲,乡土教材一旦开发出来,轻易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而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频率相对来说比较快。分清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乡土教材来开发校本课程。

二、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

学校的德育功能可以概括为德育的社会、个体和教育三个主要方面。对于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我们亦可从这三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

德育的社会,主要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对于乡土教材而言,主要是乡土教材的使用对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乡土教材是展示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科技、经济的历史与现状,是系统、科学、全面的反映建设沿革、地理环境、重大事件、民族风情、名胜古迹、名优产品、专题资料等,增加学生对本土知识的了解和关注,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发挥乡土教材热爱乡邦、鉴往知来的独特功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作为促进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工具,为当地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为沟通海内外同胞与家乡的真挚感情,起到一定的作用。

2,个体。

乡土知识的教育在学校中既可作为直接的德育活动,即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讲述,也可作为间接的德育活动,布置在学生的周边环境中,比如以宣传栏、名人格言警句等形式介绍给学生。

乡土教材的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学,能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找到休息的场所,舒缓紧张的神经,增加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同时,乡土教材的内容结合当地生产的实际,使学生了解生产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恶习。特别是在生活条件日渐改善的今天,乡土知识的学习,会使他们的观念得到改变,崇拜祖先的劳动成果。

3,教育。

德育的教育性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显得比较下位。乡土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情感内化。乡土教材不一定具有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但它往往充满了人类最珍贵、最纯朴的情感,通过乡土教材的教读,学生有可能将乡土教材中的情感加以内化,形成自己崭新的情感体系。特别是充满智慧与爱心的乡贤、勇敢顽强与无私无畏的英雄,均可化作学生心中的楷模,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而平时不注意的家乡山川美景,通过乡土教材的点染,也能催化学生爱的情感,并逐步培养起他们欣赏美、创造美、感悟美的能力。

(2)方向确立。乡土教材可以在每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价值的方向。如当学生看到科技发明为家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贫弱的家乡成为美丽富饶的家园,学生就容易确立学好科学文化,建设伟大祖国的方向。而当乡土教材毫不隐瞒某些企业的发展给家乡环境与百姓健康带来危害时,学生就有可能追问:人类将向何处去?个人的发展以何种价值作为导向?等等。他们就有可能朝着环保专家的方向努力。

三、乡土教材德育化的途径

要发挥乡土教材的德育功能,实现乡土教材德育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乡土知识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很少有学校将乡土知识的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向学生讲授。为此,在正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大量引用乡土教材中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阅读相关的乡土知识,并作为背景知识进行讲述。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2,野外实地考察是加深乡土知识的重要途径。

利用寒暑假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注重实践知识的获得,使学生深切体会家乡的大好河山,领晤祖先的创造发明的真谛。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3,利用多媒体设备,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上一篇对外传播

下一篇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