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基于设计的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意味着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设计、实施、观察与推理;化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人类的生命、生长、生计、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化学。人类依存的自然世界和人工制品世界说到底是化学物质,而化学知识是促进这两个世界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近10近来的化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着眼于让学生在真实的现象、事实和问题情境中学习化学,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实验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实验室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和素养,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参与各类化学设计中学习。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课程标准对日常教学的要求上,而且还体现在各类考试命题的导向之中。例如,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全国2卷第28,36,38题,均为基于实验与工业设计的问题探析,广西考生的考试数据如下:
第28题为必考题,考查二氧化氯(ClO2)生产工艺流程及实验室检验方法。平均分3.7033,难度0.2469,标准差2.8711,区分度0.3271。
第36题为《化学与技术》选考题,考查用异丙苯氧化法生产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选答的考生人数为24570,占考生总数的16%。平均分5.7914,难度0.3861,标准差2.8292,区分度0.2554。
第38题为《有机化学基础》选考题,考查聚戊二酸丙二醇酯(PPG)合成路线的相关分析。选答的考生人数为53071,占考生总数的35%。平均分3.8896,难度0.2593,标准差3.1016,区分度0.3255。
从考试数据可看出:(1)学生在实验与工业相结合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偏弱;(2)选考《化学与技术》的考生得分率高,而且这些考生往往来自二、三类普通学校,这表明基于化学工业设计、化学实验室设计的化学学习,其难度并不是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集中精力,聚焦于基于化学设计的学习。(3)有机化学合成路线解析是传统意义上的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亲历实验与工艺设计的经验基础比较薄弱。
再从现行的中学化学课程来看,课程所安排的化学实验,多是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极少有创新实验,更没有设计实验,学生没有接受创新与设计的学习、训练的机会,没有经历创新与设计的实践体验,这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理论与事实,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基于设计学习的教学实践,探寻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解决实验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学习的理论基础
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设计学习),最早由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多林・尼尔森(Doreen Nelson)教授提出。设计学习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产品和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学科内容、分析问题、建立标准、探索问题、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设计学习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知识。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掌握科学和社会知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及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通过设计学习,学生学会在设计中进行学习,学会全面思维,学会依据设计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J.L.Kolodner等人构建了“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为教学设计与实施者提供了有实际意义的实践路径:
图1 基于设计的学习循环模型
在该模型中,“需要做……”是工作目标,指向即将开发的设计作品;“需要知道……”是新知学习,指向已有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以及新技能、新方法、新经验的获得。设计作品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设计―展示―解释―反思―再设计……”的螺旋式的进步过程。新知学习的过程是阅读、调查、观察、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确定性结论等过程,这是一个自主的、探究的学习过程。这一模型体现“知做合一,知行并进,知做耦合”的教育思想,在同一教学中,既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化学变化”概念教学中,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基本认同化学变化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变质”“变味”“蜕变”等现象,并确立了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应进入基于设计的学习:设计实验说明以下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醋中加糖、醋中加草木灰、醋加氢氧化钠、醋中加盐。在设计学习中,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更为深入地了解,还查阅相关知识,找到可以判断物质变化的“指示剂”,同时也感受到化学的实证思想、化学实验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三、基于设计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明确导向
每堂课都有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就有与之相应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能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的基本要求。基于设计的化学学习,固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促进化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但过于宽泛、杂乱的“设计任务”使学生的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结果使得教师变成“无头苍蝇”,教学偏离预设目标,最终失去设计学习的意义。因此设计学习的“设计”应具有导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查阅有关的化学实验、化学实践资料,确立与知识目标相匹配的“设计任务”。如学习HClO的漂白性时,可以让学生设计探究HClO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如果仅仅是为了观察现象,那么在设计时将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也能得到明显的效果,但很多同学会产生疑问,到底是Cl2还是HClO具有漂泊作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课堂的负荷增加,教学主题也由探究HClO转变为探究Cl2。最终因为设计任务导向不够明确,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学习中,教师要对整个教学任务有宏观把控,对课堂活动要有一定的经验性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平衡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升“设计任务”的导向作用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系统规划
教学实践虽然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但每节课都是相对完整的体系,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因此设计学习也要与之相吻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或者几个设计任务生硬拼接。与之相反,教师要在整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教学情境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使得整个设计学习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并更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在系统的设计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具体体现为由单一设计、局部设计到整体设计。如实验装置设计,应充分考虑反应、收集、尾气处理等细节,强调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宏观把握;由简单设计到复杂设计,如溶液中离子检验,通过缜密的论证、推敲,设计严谨的检验步骤,促进学生更高的思维能力发展;由模仿设计到独创设计,如从实验装置的改进过渡到实验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课内设计到课外设计,如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由必修课渗透到选修课,如从化学理论延伸到化学史的发展,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要想做好这些系统性的规划,教师应在课前调查学生兴趣、知识水平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并找出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中再设计。
(三)营造文化
各类设计探究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并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否则将导致结果只保留了空壳和形式,失去真正意义。因此设计要在科学的框架下,不断丰富,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形成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才能获得预期效果,实现设计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中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兴趣,因此课堂教学要营造设计文化氛围。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科学合理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定期给学生留下探究问题,让其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逐渐适应,设计能力有所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化学设计学习能力,学校可以设置化学知识设计大赛等活动,加强设计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的组织,以竞赛的强度和力度促进学生发展。在举行竞赛活动时,班级通过黑板报、海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投稿参赛,形成竞赛氛围。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消除他们内心的怯怵与不自信感,提倡小组合作,通过互帮互助、互补互促、以强带弱,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勇气参与。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化学设计竞赛活动的强化,可有效营造设计学习文化,让学生在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主动学习,有所收获并增强自信心。
(四)检测反馈
任何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反馈并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才能便于后面有针对性地改正、提高,才能更有效地突显活动的成效。化学设计作为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活动,同样需要及时有效地反馈。如何反馈?可以通过当面谈话、问卷调查等获取反馈信息。面对数量大、情况复杂的中学生而言,最直接可行的方法就是进行检测。具体方法是教师将学生设计作品转化为能力测试题,让学生重新回顾自己的设计作品。例如化学实验装置设计,原理是否科学、药品使用是否恰当、操作步骤是否可行和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等。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以发现新的问题,然后总结改进,使自己的化学知识有一个新的飞跃;或者将师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测试题,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螺旋上升;或者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技术工人构建开放设计实验能力测试活动,通过多元、开发的测试,及时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下转第66页)(上接第58页)通过多种渠道检测以后,教师应针对反馈信息及时汇总、整理、总结,从而调整教学重点、进度、深度等,并根据反馈结果设置有针对性的设计任务。这样也就能便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次的设计学习任务,为随后的检测、指导提供依据,从而提升设计学习的价值。
在设计中学习化学,事实上已经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并频繁使用,但我们却较少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提炼。设计学习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化学实验与工业设计。本文所举例子主要为实验设计,而工业设计主要为工业模型设计。除此之外,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设计,如化学学习进程设计(学习计划)、化学调查研究设计等。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实施案例研究和准实验研究,探寻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效的教学法。
【参考文献】
[1]R・布里斯罗(美).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Seel.N,Dijkstra.S.Curriculum,Plans,and Process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Inernational Perspectiver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Publishers.2004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2
为了搞好化学习题的优化设计,教师首先要明确和服从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体现系统巩固“双基”,提高能力;切忌追求偏、难、怪题,偏离大纲要求;切忌打“题海”战术,违背素质教育。在发展学生能力上,应重点训练审题能力(实质为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各类题型的的能力,使学生扩大信息储存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辩证性,有效地开发智能,实现学以致用。
下面这四个方面能力的习题设计,是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出发点。
一、审题能力
在习题设计时,要巧设疑难,故置路障(易混乱,易疏忽问题),或具迷惑性或“隐蔽性”,以训练和考查学生全面严谨分析问题及逻辑推理能力。题中不宜给明示,也不要故弄玄虚,偏离基础,故意为难学生。
例1 在标准状况下,把10升混合气体(NO2、NH3、N2)通过稀硝酸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2.5克,原来气体体积缩小为3.28升,求原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分别为多少升。
分析:本题中氨气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铵是明显条件,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则是隐蔽条件,如果审题中不认真、严密,常会忽略,并且NO2溶于水同时放出NO气体,两者的量之比为3∶1,这都是影响溶液质量及气体体积的因素,也是本题解题的重要思路。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含NO2为x升、NH3为y升,则N2为10-x-y升
3NO2 +H2 O-2HNO3+NO
3 1
x x
由题意得:
10-x+-y=3.28
46×-30×+17×=125
解上述方程组得:
x=6.72(升) y=2.24(升)
则N2体积为10-6.72-2.24=1.04升
答:原混合气体中N2为1.04升,NO2为6.72升,NH3为2.24升。
例2 有一瓶无色透明溶液A,进行焰色反应呈黄色,向溶液A通入CO2后,变成浑浊B,把B加热到80℃又恢复透明,再加入溴水,有白色沉淀C生成,推断A、B、C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粗看该题似无机题,实为有机推断题,这点具有迷惑性,是巧设路障误导学生的思维。但对于审题能力强的学生,会抓住题中“把B加热到80℃又恢复了透明……”的解题关键,联想苯酚的水溶性特点,推出A、B、C物质。
解:A是苯酚钠,B是苯酚,C是三溴苯酚。(方程式略)
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综合题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的一类题型,它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知识的结合点多,思维的灵活性强,有一定的深广度和难度。
例3 不用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开的一组溶液是( )。
(1)Mg(HCO3)2和NaCO3。
(2)AlCl3和NaOH。
(3)BaCl2和MgSO4。
分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特点、实验及判断分析。由于不用其他试剂,只能将两种试剂混合,由混合的顺序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则可判断,(1)、(3)两组无论怎样混合都出现沉淀,现象是相同的,只(2)组若将AlCl3和NaOH溶液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反之,把NaOH和AlCl3中和,开始出现沉淀,振荡后不会消失。
答:(2)。
例4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元素A4.6克跟水充分反应可生成0.2克H2,元素B位于第Ⅶ族其气态氢化物中,B质量占97.26%。如果A有12个中子,B有18个中子,分别确定A、B两元素的原子量、元素符号,并确定A、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及比较其氢化物的溶点。
分析:该题所联系的知识广,包括元素用期表,元素的性质、晶体结构、酸碱性及化学计算等,有利于对学生推断能力的考查。
解: n(H2)==0.1(mol)
设A为xmol
2A+2H2O=2AOH+H2
解:x=0.2(mol)由A的质量得
M(A)==23(g/mol)则A的分子量为23
推知A的质子数为23-12=11个A是钠
从B的氢化物HB求B的分子量×100%=97.26%解得B原子量为35
由B的中子数推知 B是氯
根据元素周期律推知NaOH是强碱,HClO4为强酸。它们的氢化物是NaH和HCl前者是离子晶体,后者为分子晶体,故熔点:NaH>HCl。
三、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属于高层次能力,解这类题要有牢固的“双基”基础和运用知识逻辑能力。这类题多体现于物质制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
例5 只用CaCO3、H2O、焦炭作原料,设计一个方案制取有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用有关化学反应式解答。
分析:该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寻求解题途径,而中间过程要的H2和O2一般反应制取显然不成,只有采用电解法;并且该题使用的原料是无机物,合成的是有机物,就必须打破原来的传统,进行创新,才有飞跃。
解:
CaO+3C===CaC2+CO
2H2O===2H2+O2
CaC2+H2O=Ca(OH)2+CH=CH
CH=CH+H2 CH3=CH2
CH2 =CH2 +H2OCH3=CH2OH
2CH3CH2OH+O2 2CH3CH+2H2O
CH3CH2OH+CH3COOHH3O+CH3COOH2CH3
四、适应各类题型能力
常见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一般可概括为基本题和综合题两大类,又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总复习的习题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科学地选编多类型、多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们熟悉掌握。
下面是具有特点的一些题型:
1. 配伍题
例 以下每小题均有一对物质的名称:下列哪一项可以说明每一对物质之间的关系。
A. 同素异形体; B. 同位素; C.周期表内同一主族元素;D.周期半中同周期的元素;E.相同电子层结构。
(1)白磷和红磷………………(A、E)
(2)锂和钾……………………(C)
(3)碳和硅……………………(C)
(4)氯和钠……………………(D)
(5) Na+和Al3+………………(D、E)
(6) 35Cl和37Cl………………(B)
2. 曲线图题
例 (2001年广东高考)反应:L(固)+aG(气)===== b R(气)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如图1。在图1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混合气体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A.上述反应是
放热反应。B.上述
反应是吸热反应。
C.a>b。D.a<b。
3. 方块题
如图2,在下
列反应图中
(1)如果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 S 、B为 SO2 、C为 H2S 、;D为 SO3 。
(2)如果常温下A为气体则A为 N2 、 B为 NO 、C为 MH3 、D为 NO2 。
4. 图表题
例 有A、B两种有机物,分别跟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反应和变化如下:
又知D和H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得到一种具有果香气味的物质,其分子式为C4H8O2,由此推断A1各物质的结构简式或分子式。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练习讲评;初中物理;活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39-0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上物理新授课时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每次上物理新课,学生们那满脸兴奋的表情都让教师倍感幸福。然而每当上到练习讲评课时,学生却频频走神,无精打采,教学效果也与目前所倡导的高效模式背道而驰。在物理课上,学生屡屡出现的“失魂症”,不断迫使笔者反思自己的练习讲评模式。通过查阅了众多资料,笔者发现专家们大都认为“上好讲评课,关键是教师的教法要适当,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听起来十分有理,然而“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却让人觉得高深莫测,难以把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了一些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具体方法,以期与广大同仁形成共勉。
一、归还学生评析权利,有效调动课堂气氛
传统的练习评讲通常是以老师为主来讲与评的,学生在课堂上大都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教师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课堂还给本来就是课堂学习主人的学生。在练习讲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形成以学生为主的评析课堂模式:突破传统,巧妙设组。传统的小组往往是以一竖排为一小组,选出其中一位担任小组长,组织配合课代表工作。这样的小组功能单一,无法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教师在划分小组时不妨遵循自然,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其中,一个学生是优秀、两个学生是中等、一个学生是后进。这样的小组可形成以优秀者为组长的团体学习互助小组,小组讨论,组长讲评。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差异较大,教师直接讲评很难因材施教。在讲评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讨论,由小组长组织讲评。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可对部分学困生进行面对面辅导,从根源上杜绝学困生的产生。组间互动,弥补不足。由于小组长自身实力的影响,有时可能对某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在小组讨论后,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组间讨论,互相辅助,共同进步。学生提问,重点突破。每章练有一些题目相对较难,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一定都能解决,此时,可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讲解,可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示,让学生思考后,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这样的课堂看似“混乱”,实则学生得到了充分的思考和锻炼,对学生分析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效果。笔者本学期对所带班级进行的练习讲评课主要是采用了这一方法,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班级的物理成绩平均分比平行班高出8分左右。
二、构建有效情境,促成练习讲评多样化
针对学生习题课上频频出现的走神现象,笔者特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习题课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是导致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如果想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定要注重练习讲评课多样化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已成定局,但习题知识的情景展现可以具体多变。教师在物理习题讲评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丰富的情景,形成多样化的课堂。
1.借助实物,使问题更具体。在教师讲解有些习题时,学生对着抽象的问题、平面的图形往往缺乏感觉,兴趣索然。教师如果能及时展示实物,学生必然顿感眼前一亮。例如,在分析自行车所受摩擦力的习题时,教师可带上一辆小型自行车,让学生进行观察解决。教师的举手之劳,却可引起学生共鸣。
2.将实验引入课堂练习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将实验引入课堂练习教学,是指以物理习题为主要载体,通过实验辅助解答习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练习教学中的实验突出的是“实际操作”,不要求十分严密,重在辅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因此,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分组。例如,在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一冰块浮于水面,当冰块化成水后,水面将(升高、不变或下降)。本题教师在讲解时,可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结果一目了然。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学生对结果也更容易接受。实践表明,针对适宜的习题加入适当的实验,可以将学生的动脑解题和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解”练习的方式,能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具体、清晰的物理情境和丰富的物理表象。
3.多媒体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潜水艇的浮沉类习题时,学生对改变自重觉得比较抽象,而一旦涉及到浮沉的动态想象时就觉得更加困难。教师如果能设计或寻找一个动画视频,边演示边分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对习题情景的体会也将更加到位。
三、巧设问、妙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激情
无论是新课还是练习讲评课,课堂提问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对问题的设计做充分的预设;其次,在课堂提问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展示明确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做答要求,再留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口头提问应简短、清晰。对于较长的问题或多个问题,应尽可能采用文字展示;提问的对象应全面。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的提问既要体现“补差”,也要促成“培优”;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对问题充分预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
应该说,一堂好的练习讲评课不能让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教师应努力营造课堂的适度紧张与活泼,在较高强度思维活动后,应有恰当的评价与调整。同时,教师在营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应防止表面上的热闹。只有师生的思维活动活跃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课堂,也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唐玉华.如何上好物理试卷讲评课[J].中外教学研究,2009,(2).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时代;人性化;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为背景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是利用人机工学和美学的一种创造,更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注解,现已逐步超越了身外之物的含义。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如今正面临着两大难题,一个是需具备服务经济的效用,另一个则是本身培养优良人才的作用,让学生将探索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个性与沟通兼并的人性化设计。
一、建立创新的学科体制
在建立创新学科体系之前首先要树立一个全新、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学科体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从实践中我们得知教学理念的不同,所形成的学科体制和教育方针也会不同。在建立学科体系之前要及时确定办学宗旨,选好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也要具有创新意义。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建立新学科带来了一些新的风气,激发了新思路的诞生。总之在建立创新的学科体制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创作实践,另一个则是理论研究,运用这两个方面去勾画和审视设计学科,从而形成独特的学科特色,这也是建立创新学科体系的重点与核心。
二、完善教学设备,开展数字化课堂
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就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培训基地,但是数字教学与普通教学是不同的,并不是通过一根粉笔和一块黑板就能进行教学。数字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教学设备,另外在课程的开展上也要另辟蹊径,跟随时代的脚步,与国际进行接轨。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西方一些比较著名的设计公司近几年逐渐设计出了一些人性化的产品以及设备,这些设备的诞生在未来会对人性化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应该充分对这一点进行思考,做好完善教学设备,开展数字化课堂的准备。
三、通过“媒介”引发教学数字化
信息与资料文献的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知识数字化转变的改革,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知识的实际含义早已有别于传统的概念。因此,只有将理论知识逐渐向数字化靠拢,才可以通过新的网络媒体以数字化的形式为人们传输信息,让知识的操作性、利用性、选用性、应用性等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这四个性质恰恰也正是对知识转向数字化的要求。目前的人性化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传播和利用,另一个则是通过探索、研究不断地获取知识,而将知识转向数字化正好是两个特征的内在需求。随着技术的改革运动,计算机成为现今在设计领域主要的应用工具,在应用方面它拥有着各式各样的特点,比如高效、精准、不易丢失以及方便等。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是严重受阻的,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严重阻碍着艺术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这一弊端也迅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已经不单单指真实存在的一些物质,还代表了以储存数据形式出现的信息、概念等,通过计算机为载体进行应用识别。数字化的信息也可以用来设计虚拟“概念”,为整个艺术设计行业带来了创新的影响,使设计领域全面实现了数字化。
四、注重互动设计与实践过程
现如今互动设计的领域已经逐步在走向成熟,无论是软件与硬件的有效整合,还是配置的教学设备,又或者是数字化的课程设置都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创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实践过程中去。增加社会所需的新课程成为整个设计学科领域的重要措施,使互动设计的概念由此而生,开设新课程的学科体系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站在现有的平台之上,积极汲取现有的知识经验,将人性化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的内涵与本质充分进行消化和理解。
总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实施人性化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首先应该建立创新的学科体系,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领域。其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开展数字化课堂,培养出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还要通过“媒介”将教学与信息全面转向数字化,使设计领域向数字化、信息化靠拢。最后要注重互动设计与实践过程,让艺术设计教学更加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通过了这四点才能让人性化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更好地得以落实。
作者:陈兵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赛娟.信息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6(3):345-346.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5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多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均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理念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再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得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结论。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9-24.
设计学习计划范文6
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以往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因此,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个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丰富多变的学习情景,可使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进行学习化学的目的性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化学史及化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例: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展示我国古代的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具有了高超的生产工艺,从而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为自觉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如在“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告诉学生,由于我国解放前化学工业水平的落后,连铁钉、煤油等基本物品都需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激励学生要学好化学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此外,教师还可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着名化学家们的成功事迹,让这些科学巨匠们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宝贵品质去深深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学生探求化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的素材是很多的。如教师可介绍着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讲述她不怕危险不畏艰辛数十年如一日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可以讲述她身居国外却念念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举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等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激励。
总之,通过化学史、化学家故事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使学生把学好化学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间接兴趣。
2、利用实验多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直接兴趣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具有化学实验这个特性,尽可能多的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大量化学实验的演示、参与、操作,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趣”激“疑”,由“疑”导“想”,由“想”得“知”,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增加演示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家庭自制小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到真正的兴趣。如化学中讲解碘的性质时,可穿插一个小故事:曾在狱中用米汤给鲁迅先生写过密信,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如何观看的吗?随即教师出示一张预先用米汤写过字的白纸,让学生观察晾干的白纸,看不出任何字迹。当最后老师用毛笔蘸取碘酒,轻轻的涂到白纸上,马上“珍惜今天,把握明天”几个蓝色大字呈现出来,使学生兴奋不己。另如教学中讲物质燃烧条件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将2体积95%的酒精和1体积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帕浸入该混合液中,浸透后取出,再轻轻拧干,用坩锅钳夹住,置于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帕。当手帕上火自动熄灭后,学生竟发现手帕安然无恙,与自己原先设想截然不同,不禁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击,马上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在思维上进入了一种迫切希望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积极状态,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让大家针对一系列的疑问展开讨论。在教师引导下,经过激烈辩论与理性分析后,大家终于对实验结果有了正确认识,同时大家对物质燃烧条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联系自然、社会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周围世界紧密相连。通过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来创设问题情景,可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好奇”,使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化学很有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世界上一些环境污染的重大事件,如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渗漏事件、2000年欧洲蒂萨河化学污染事件等,并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影像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千变万化的现象如“溶洞奇景”、“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还可介绍学生身边的水质污染、煤气泄漏等化学现象。同时还可以跟学生介绍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小常识,如“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铁制品防锈”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已学知识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从而既提升了兴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矿物燃料和水资源时,可组织学生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净化水质”等。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的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主题,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调查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在生活中的应用”、“调查当地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提出一些治理意见”等。通过这些调查活动,学生的兴趣会变的更持久更内化。
4、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电化教学媒体创设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