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文1

【关键词】语文课堂 经典教学 探索

在教学中,运用经典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那么,如何让教学与经典诗文进行有机的融合,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源泉,让学生想读、乐读,实现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摸索:

一 营造书香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经典诗文,把“经典诵读”引入语文课堂,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多年来,我坚持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经典,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美,且能使语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营造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例如,在诵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再补充诗句背后的古诗,然后再读原句,三读诗句;最后配上音乐,四读古诗。此时已是余音绕梁,煞是动情,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整堂课从容大气,学生理解诗意如水融。长期这样训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学生受到了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了。

二 提炼课文内容,与经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经典与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课程的角度关注经典文化,还要利用经典诗文雄奇奔放、丰富多彩,洋溢着肆意烂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在不断地诵读和感悟中,打开思维的闸门,去领略思想之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把读解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交流及对话碰撞中自行参悟。例如:《论语》中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印象。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视角去亲近经典记住圣人的教诲。又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时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三 创设积累语言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入情入心,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让他们多读些经典作品、好诗,让他们多学、多背,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好文章诵读得多,就会有“感”的积淀,“知”的积累,并能灵巧的运用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在写作教学中也可引用有关诗词为写作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之目的。例如布置学生写《郊外的景色》,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郊外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学生通过品味经典诗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比较、联想、猜测,而生成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独特财富,就会把自己喜爱的诗句写到作文里。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 陶冶学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求让经典诗文课堂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端正品行的平台。趁儿童心性纯净时,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其气质。让经典诗文伴随学生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学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现在的学生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看到的尽是爱、智慧、希望与阳光。例如:《诗经》的每一首诗,学生在生动解读名人故事时,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进而掌握美好的词汇,融通美好的事物,培养美好的情感,拥有美丽而高尚的灵魂。又如:学生学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就会深深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学习“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让学生从小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让学生在品味经典中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自行约束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仁”、“义”、“礼”、“信”的良好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文2

一、诵读古诗词,夯实人生基础

1.培养小学生的高尚情怀。

经典古诗词一般都思想深刻、意境优美,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帮助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好助手。从小诵读古诗词,能够很好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知识。

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3.充实小学生的记忆宝库。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诵读不但可以让古诗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促成其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诵读古诗词,要讲究艺术方法

1.熟读古诗,自悟自得。在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过程中,起初不一定要求理解得很透彻,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使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从而由熟读、质疑、解疑最终达到自悟自得。

2.适度讲解,交流体会。古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可通过适当的讲解之后,针对诵读的停顿、语速、语气及感情抒发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题,谈认识,说感想,不断增强诵读的音乐美,感染力。

3.展开想象,悟意明理。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让学生进入古诗的优美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并适时写出所思所感,根据自己理解展开想象,信笔勾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诵读古诗词,打造书香校园

1.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精心设计别有格调、清新优雅、健康文明的诗意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诗的熏陶。将诗歌中的名人字画张贴于墙壁、楼栏、楹梁等地方,漫步校园犹如徜徉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百花园,走进了诗词文化艺术的殿堂。

2.编辑诗意教材,丰富学习内涵。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读诗使人聪慧”。我校动员师生全员参与诵读古诗词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方向,按照师生的不同特点,以适合背诵或理解的古诗词为基本内容,精心编辑古诗词诵读系列校本教材。老师读本选择一些饱含教育思想,富有哲理的诗篇。学生读本充满童真童趣,催人奋进,教人求真,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的古诗文编辑教材。教师读本采用毛笔正楷和行书印刷,学生读本采用硬笔正楷印刷,便于师生诵读及临帖。日积月累,在我校毕业的小学生,课外可学习到不少于300首古诗词。

3.保证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

诵读古诗词重在积累,贵在坚持。诵读古诗词应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研究中、日常生活中,使学诗、用诗、作诗成为一种风尚。为达到相应的诗文诵读篇目,我校规定早晨早读至少用十分钟时间学习背诵古诗词,中午上课前五分钟为诗文巩固时间。上语文课前拿出两分钟吟咏古诗词,课堂教学适时融入、无缝对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每周一晨会课为新诗推介时间,每周三下午阅读活动为大诵读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交流欣赏时间。

4.开展多种活动,奏响诗的乐章。

(1)各班结合学习实际,积极开展擂台赛、故事会、手抄报、课本剧等形式的学习古诗词活动。师生们精心布置教室,营造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诗情画意”溢满教室。学校举行书香班级评比,活动中有12个班荣获校级“书香教室”称号,学校也被市、县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

(2)开展读诗、画诗竞赛活动。要求每生必备摘抄积累本,记录古诗原文、诗词解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画成图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我校各年级段评出古诗词诵读“小能人”,能背诵课标要求的所有篇目及校本教材中的50首为“小能人”。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3)围绕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古代的文人志士在节日中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围绕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传统佳节,开展行之有效的诵读活动。中秋节前夕我们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赏月品诗”专题课,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寒假里,动员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春节的诗词、歌赋,将资料整理成册,开学后每班出一期专题板报,并开展了《锣鼓喧天闹新春》主题队会,让孩子们说见闻、唱赞歌、诵诗文;国庆节到来之际,我们举行了《迎国庆诵经典》主题队会,活动中学生们品经典诗词,抒心中豪情,立雄心壮志,发爱国热情。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文3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久远,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厚,而传统文化作为先人意志以及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我们有必要深入的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元素,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此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正确看待自身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1研究文章背景,感知传统文化

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及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中学生在学习其中的传统文化时,仅仅以背诵和理解诗词、文言文抒写情感的方式来学习浅显的传统文化。所以,想要让学生深层次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诗词、文言文的创作背景、历史故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才能全面的理解文章中的情感特征。例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曹操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从而结合作者创作时的现实环境来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学生的印象,领悟诗中的壮丽情怀。

2.2阅读古诗词,培养民族自豪感

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当代人们的心也变得比较浮躁,中学生也不例外,长期受到外界环境以及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迷茫,逐渐缺少了民族豪情与文化自信。因此,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再次拾起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例如,引导学生多阅读和体会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书写情怀,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习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通过传统文化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3阅读名著,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现代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也是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营养物质”。除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四大名著外,还有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值得学生去阅读,从中感受民族文化,领悟民族文化,将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己任,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可让学生先去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章节,然后再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领悟诸葛亮出师时的心情以及书写《出师表》时的激动情绪[2]。此外,教师还可通过选取经典文学名著中有趣的片段来引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原著的动力,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经典名著原著的习惯,从而逐渐增强其传统文化素养。

2.4学习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也借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了解这些习俗的来源与历史背景,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深意。例如,引导学生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同地方中秋节的过节方法,体会月亮中的思乡情节[3]。总之,学习传统习俗就是让学生从这些习俗中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传承中华优良的传统文化。

端午诗句经典古诗范文4

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但对背诵教学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即使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也大多被教师挤出语文课堂,要求学生课余背诵,甚至还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一提到背诵,人们常会产生一种反感情绪。的确,消极的死记硬背是静态的,会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至于最终丧失学习愿望。但积极有效的熟读背诵应该是动态的,它可以让学生吸收书面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一种十分有效和具有长远意义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积极背诵,更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背诵的指导。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努力让语文背诵变得富有动感。

一、表演体会,为语文背诵创设情境

初中学生好动爱玩,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背诵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背诵内容的表演点,适当组织学生表演,使文本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而学生在表演时融入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无疑能活跃语文课堂,更能用兴趣增强背诵的效果。

沈从文的《端午日》里,描写赛龙舟精彩场面的语段是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的。因为这部分内容很有画面感,我就安排学生根据场面描写,进行“赛龙舟”的表演。

于是,教室变成了赛龙舟的运河,大组之间的两个过道变成了两条龙舟。一部分学生自告奋勇地担当了“桨手”“带头的”“敲锣的”“打鼓的”,其余的学生就站在一、四两大组,充当了岸边看赛龙舟的观众。学生们分管好角色之后便开始了准备工作:每一条“龙舟”上用倒下的两两并排摆放的十二张凳子留作桨手的位置,“龙舟”的中部摆了两张学凳让擂鼓、打锣的坐着,“船头”上用一张学桌作为带头的座位。他们不但将龙舟赛手的高低位置安排得很妥当,而且所用的道具也让我为之赞叹。他们用笔和纸制作了简易的小令旗,把空纯净水桶当作鼓,桨用笤帚充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随着“裁判”一声“开始”,两条“龙舟”便开始快速地“划动”起来,两岸的观众也激动地高喊着“加油!加油!”……那擂鼓打锣、呐喊助威的劲儿还真让人有了赛龙舟时热血沸腾的感觉。

看到了学生们如此生龙活虎的表演,还要担心他们不能准确地背诵这部分内容吗?表演时的情境已经刻入进了他们的记忆里,背诵时只要稍一回想,就不需要为再现文本绞尽脑汁了。

背诵结合了表演,不仅可以增强记忆,更可以使得所背的课文活起来。这样的背诵,学生怎么会不接受呢?

二、音乐怡情,为语文背诵增添旋律

一次课间,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记忆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学唱歌曲,唱了几遍竟记住了歌词。要知道,那歌词要比课本上的古诗词长得多,而且表达方式和日常语言也不怎么相同。学唱歌的情景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让音乐进入课堂就能改善学生的背诵情况呢?为此,我尝试了加入音乐元素的背诵教学。

在实施《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诵教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顿时,学生被缥缈空灵的旋律吸引住了,进入了其中美妙的境界,有的还跟着轻轻哼唱起来。在音乐声中,学生们体会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从渴望超脱现实到爱上人间生活再到祝愿天下离人,并感受到了这首词的琅琅上口。没想到将歌曲播放了两遍后,大部分学生竟会演唱了。让我欣慰的是,那些课上没学会唱的,在课间也在反复练着这首歌。当学生能娴熟演唱《明月几时有》时,流利背诵肯定就不成问题了。试想,如果没有音乐的旋律感,学生们背诵这首词时又是一脸痛苦了。

音乐能给人以美感,并能给人最大限度的联想,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是音乐的旋律,学生才爱上了语文背诵啊!

三、竞争比赛,为语文背诵划上节奏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仅是一首一首地背诵,学生自然会逐渐变得松懈。因此,我结合语文综合实践安排了一次赛诗会,比赛内容是一学期所学的古诗,形式是对抗赛。

学生组成甲、乙两个组后,先从甲组任选一名学生A,让他背诵出所给诗句的一句。然后由A从乙组选一名学生B,回答A所问诗句的上句或下句,接着B再从甲组里选出学生C进行回答。按这样的方式进行背诵,以正确回答的总次数来决定最后的胜负。学生明白了比赛规则后,便开始了激烈的竞赛。他们为了竞赛的公平,不允许他人提示答题者,一经发现,立刻视作回答错误。看到他们郑重其事地对待赛诗,我这个裁判就得更加公正地对待比赛结果了。

在赛诗会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精力高度集中、脑筋高速运转,他们既要思考如何用自己掌握的古诗难倒对方,又要考虑怎样在对方的提问中顺利通过。学生在竞争中背诵,不但熟练掌握了古诗,又锻炼了讲究“作战”策略的能力。这样快节奏的方式怎么会让学生对语文背诵产生倦怠呢?

竞赛符合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把竞赛引入语文背诵之中,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背诵的内驱力。只要是让学生精神振奋的竞赛,不管是团体之间的,还是个人之间的;也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可以安排到背诵中来,使语文背诵具有节奏感。

四、文艺晚会,为语文背诵强化表现

当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由汉语言文字构成的精华篇章,就有了广读博览的体验,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这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他自然而然就有了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这也就是苏轼所提倡的“厚积而薄发”。但如果忽视了背诵优秀传统名篇、经典之作,学生大脑中没有储存上百篇优秀文字,口不能说,手不能写,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了。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生活中的输出要先有一定量的储存,他们才会乐意背诵、积累。

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欢迎的就是能有娱乐活动来调节精神状态。我在上初中时,就特别期望学校元旦庆祝活动的举行。因此,我决定在班上进行一次以促进语文学习为目的的励志晚会。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个个热情高涨,纷纷积极准备自己将要展示的节目。

晚会如期进行。在小主持人鼓舞人心的开场白中,晚会拉开了帷幕。学生们除了演唱歌曲、表演魔术之外,不少人还进行了朗诵表演。他们有的单人朗诵,有的集体朗诵;有的朗诵古诗词,有的朗诵现代美文;有的朗诵课内的,有的朗诵课外的。他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诗人,变成了朗诵家,陶醉于文学的海洋里。

学生们把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积累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朗诵作为晚会的节目来展示,这不是比教师指定时间、地点让学生去背诵出来的要更有表现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