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园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园艺论文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1

中层经营管理者是医院发展中的创业与守成者。

1.1创业

就是开拓疆土,培养干将之才,发展特色业务。在医院职能部门当中,医务、护理、人力资源、宣传、科教等为医院发展核心竞争力、拓展市场的部门就是创业部门。

1.2守成

就是巩固疆域,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与服务。在医院职能管理部门当中质控、后勤总务、审计、财务等扮演的就是此类角色。搞好基础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及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是一所医院得以“长治久安”的根本。守成是生存和创业的基础,创业是永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中层管理者的定责

2.1管理职责:屁股决定脑袋,准确理解,正确执行。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所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正是上下级管理者之间沟通、理解、执行的范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也要与上下级充分沟通,准确理解领导意图,然后正确执行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2.2经营职责

守成加创业,重内涵,固外延。攻守兼备,扬长避短。医院经营中,要守成和创业并重,攻守兼备,才能可持续发展。人才及技术才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内涵,重内涵就是要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的立足之本。外延就是营销宣传,巩固医院的知名度及维护医院在外形象。

2.3执行职责

效率与效果是衡量执行力的标准。执行力就是效率与效果。罗宾斯在他的《效率管理——现代管理理论的统一》一文中解释说:“效率是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输出,你就提高了效率。”这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是我们衡量一个中层执行力的标准。

2.4沟通职责

对内,当头不当官,自己正确认识;对下正确引导,率先垂范,力倡实干,忌做负面影响源;对外,加强交流,借力、借智,为我所用。

2.4.1对内

首先是放弃“官本位”思想,在面对下属及基层人员的时候当“头”不当“官”。其次要对医院的职责、行业制度有正确的认识,在准确理解以后要正确引导员工执行。最后不做“负面的影响源”。

2.4.2对外

要善于交流,借力借智,为我所用。医疗技术人员应该多与同行业、同领域的人沟通、学习,尽量多的参与到相关学术团体中,这个对于个人和医院的声誉提升是极为有益的。

2.5医疗职责

兵强强一个,将熊熊一窝;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将手下无弱兵。作为管理者,个人业务技术固然重要,但再强也是“兵”而不可以称为“将”。也就是说,做管理者要做“达人”,在管理好自己的同时也要“兼济天下”。

2.5.1职业道德素质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既入此行,当守其道。在医疗卫生行业,强度和约束是很多行业所不能比较的。既入此行,当守其道,我们要常怀一颗仁爱之心,才能实现这个行业的劳动价值,最终医院才能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5.2责任素质

责任心是选拔衡量一个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金标准。评价管理者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其在工作中表现就是经常主动加班、反复检查、努力上进,不仅管好自己的,还会督促别人。

2.5.3职业管理素质

不要让自身的高度,限制了团队的高度和发展。忌武大郎开店,要做大郎店主。一个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各种人才的不断充实。中层管理者如果“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那么自己将会是这个团队的罪人。我们不能让个人的高度,限制了团队整体的高度。

2.5.4职业技能素质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2

在现代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其作用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观察这几年国际平面设计大赛优秀的作品,便可以清晰的看出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趋势。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不仅有利于让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传承,而且有利于为现代艺术设计增添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这两者之间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设计理念逐渐被各个国家艺术设计人员重视。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应该不断挖掘本民族传承的文化元素,并且采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人们的审美观。只有让中国传统元素大范围应用到艺术设计中,“民族风”和“传统风”得到更好的展现,才能够提高中国艺术设计在国际艺术领域的竞争力。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理念不断渗透,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现代艺术设计也深受西方艺术理念的影响,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传承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便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合到现代艺术设计中,积极创新设计思路,不断拓展艺术设计发展空间。总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需要,同时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2.1很多设计者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了众多杰出的作品。其中中国传统色彩应用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红,中国人们始终喜欢红色,甚至红色被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中国红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象征着热情、奔放、团结的民族品格。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广告。其在中国市场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内容就将传统色彩与艺术设计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红色的背景,同时也能够看到穿着红色衣服的福娃和身穿红色衣服的人们,同时手举可口可乐展现出一家人高兴、和谐的画面。

2.2通过将中国传统书法较好的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有利于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体现出来,为艺术作品增添精神内涵,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印”的设计,就是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者通过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内涵和含义,然后将其灵活的应用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中,从而创造出非常灵动的标志。这个标志通过自身蕴含的内涵有力的向世界传递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全新理念。为了将传统书法灵活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便需要设计者深入理解书法表达的意义和内涵,然后将书法内涵的经典之处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的魅力。

2.3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在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吉祥的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大多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和吉祥平安的美好期盼,并且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善。其中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包括“福禄双喜”、“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云纹”、“龙纹”等。这些吉祥图案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这个标志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佛教的“盘长”图案,从而让整个标志都充满了东方神韵。同时这个标志环环相连,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图像标志。这些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生和分解应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且准确形象的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体现出来。但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时,不仅要注意对吉祥图案形的把握,还应该注意吉祥图案的“意”。只有深入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的意蕴,才能够灵活应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有效提高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

3结语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3

园林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园林具有强大的功能表达性与较深层次的艺术性。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科学,目的在于能在现代园林中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出艺术特色,如空间布局、城市绿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视角已逐渐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活空间艺术等方面转变。目前,城市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城市形态及空间布局,通过优化设计这两个方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空间布局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艺术性的核心在于布局的美观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要重视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园林的动静分区、相互融和。城市规划建设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且需要涉及园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筑、植物等内容合理划分园林空间,能使园林更加错落有致。在进行城市园林空间布局时,必须要保证园林建筑、植物等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摆放的具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空间布局效果。另外,在园林选址上,必须要掌握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平面场地,才能结合实际进行园林场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园林的比例、节奏变化等内部格局,才能保持园林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在园林中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价值。

2.2植物绿化的应用

植物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其在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将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要素配合起来,以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特点。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植物绿化能发挥着丰富、美化空间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园林景观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中现代艺术的应用刘 瑾(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都与植物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植物种植设计和停车场的结合,能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特色。在设计形式上,将竖向的常绿植物配合横向圆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树阵式排列,使其形式别具一格。而在植物种类的配合时,常绿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间的结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型艺术形式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可从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学原理及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绿化的艺术价值。

2.3小品艺术的应用

硬质小品伴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各个场合中应用,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现代艺术品具有着独特、新颖的造型,并以简洁、流畅的外观体现出其自身内涵,且与一个独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事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优秀的小品艺术能给不同类型的园林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特色,且内涵往往需要人们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们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园林独具特色的小品艺术性,使园林各具时代特色。

2.4雕塑的应用

雕塑作品作为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要素,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广州雕塑公园,通过在公园中应用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雕塑景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充分体现园林的时代特性;如公园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体现岭南地区几千年来的经济文明发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鸡公榄”等独具广州风情的雕塑作品,能体现出昔日广州人民的风情习俗;公园中的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并集历史、文化及社会等要素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性及时代特性。如今,随着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且造型越来越丰富,并结合了现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园林植物上进行雕塑,既能体现现代环保艺术,也具有较好的养身及审美价值。

2.5绘画艺术的应用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4

作为时代的产物,现代艺术能将人们在社会中人们所关注的对象体现出现。目前,现代艺术已在各个领域中发展、渗透,为人们创作良好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雕塑、美术等领域,都能体现出现代艺术。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能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的特点。现代艺术作为时展的新潮流,应不断发展及更新,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城市园林设计概述

园林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园林具有强大的功能表达性与较深层次的艺术性。城市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综合的科学,目的在于能在现代园林中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出艺术特色,如空间布局、城市绿化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视角已逐渐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生活空间艺术等方面转变。目前,城市园林设计的重点在于城市形态及空间布局,通过优化设计这两个方面,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空间布局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空间布局艺术性的核心在于布局的美观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要重视空间的灵活运用及园林的动静分区、相互融和。城市规划建设往往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且需要涉及园林建筑、植物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筑、植物等内容合理划分园林空间,能使园林更加错落有致。在进行城市园林空间布局时,必须要保证园林建筑、植物等内容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这些内容摆放的具置,还要考虑到整体空间布局效果。另外,在园林选址上,必须要掌握整个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平面场地,才能结合实际进行园林场地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园林的美观性。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园林的比例、节奏变化等内部格局,才能保持园林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在园林中充分体现出现代艺术价值。

3.2植物绿化的应用:

植物绿化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的精髓所在,其在满足植物生长的同时将园林植物与山石、水体等要素配合起来,以发挥植物的形态、色彩等特点。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植物绿化能发挥着丰富、美化空间的效果,而大部分的园林景观都与植物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植物种植设计和停车场的结合,能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特色。在设计形式上,将竖向的常绿植物配合横向圆形突起地形,可形成树阵式排列,使其形式别具一格。而在植物种类的配合时,常绿植物和地被植物之间的结合,能起到很大的景观效果。园林植物造型艺术形式较多,如配植、花卉、草坪等造型形式。在园林设计中,可从植物的造型用途、美学原理及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绿化的艺术价值。

3.3小品艺术的应用:

硬质小品伴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现代城市的各个场合中应用,如在城市公园、广场等。现代艺术品具有着独特、新颖的造型,并以简洁、流畅的外观体现出其自身内涵,且与一个独特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各种事物。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优秀的小品艺术能给不同类型的园林带来不一样的空间、特色,且内涵往往需要人们用心去交流、思索,使人们在思索中更好地感受园林独具特色的小品艺术性,使园林各具时代特色。

3.4雕塑的应用:

雕塑作品作为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要素,其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广州雕塑公园,通过在公园中应用不同形式、不同时代的雕塑景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园林的艺术性,也能充分体现园林的时代特性;如公园中的百米浮雕,能很好体现岭南地区几千年来的经济文明发展史;又如“吮田螺”、、“荔枝”、“鸡公榄”等独具广州风情的雕塑作品,能体现出昔日广州人民的风情习俗;公园中的雕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并集历史、文化及社会等要素为一体,能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性及时代特性。如今,随着雕塑造型所采用的材料越来越广泛,且造型越来越丰富,并结合了现代及古典要素,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还可以园林植物上进行雕塑,既能体现现代环保艺术,也具有较好的养身及审美价值。

3.5绘画艺术的应用:

绘画艺术同样是现代园林设计的重要因素,其自身线条、色彩容易被转化成平面设计图中的要素。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往往能从现代绘画艺术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对于园林设计者而言,现代艺术不仅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重要的思想源泉,也是设计最根本的形式源泉。在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应应用抽象绘画的构图形式,以抽象、无规律的曲线样式作为设计框架,通过结合深浅不同的植物色阶作为基调,通过比较醒目的色彩,并采用简约、整洁的构图设计手法,以组成自由的色块形式,使园林景观能获得强烈对比下的和谐统一。

4结语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华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为促进华服设计的创新和研究,从纹样、造型、面料、裁剪、装饰及色彩方面分析了华服设计中的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主要表现在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彰显的东方内敛与西方热情,丝织品与立体裁剪工艺造就的“意”和“形”,传统艺术与奢侈的现代装饰元素表现的民族性和时尚性,传统色彩与时尚流行色彩体现的绚丽多彩。指出华服设计师应恰当地处理传统与现代2个概念的关系,以展现华服的民族精神和现代韵味。

据《左传·定公十年》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礼服”即为华服,是具有中华民族服饰特征的服装,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礼服。印度有婀娜摇曳的纱丽,韩国有端庄淡雅的韩服,日本有纹样丰富的和服,而华服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结和象征。华服并不是历代服饰的简单重现,而是贯通历朝历代服饰之精华,融合国际先进的服饰工艺和技术再创新的艺术品。NE·TIGER设计师及艺术总监张志峰将华服设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锦绣国色”2008高级华服系列及“国色天香”2009NE·TIGER华服高级定制作品采用具有1600年历史的云锦,辅以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在设计上汲取汉、藏、苗、傣、彝、纳西等50多个民族的服装艺术元素,兼容并蓄,巧妙地将各个民族的服装文化融会贯通,形成恢宏的华服神韵-z。华服设计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和纹样所渗透的文化寓意,与现代革新的纺织材料、制作工艺、时尚的造型共同诠释着其独有的文化象征和现代气息。

华服领域相关的理论和创新研究始终伴随着华服的发展。从相关的研究来看,华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华服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方面。对华服创新设计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即华服设计必须融合东西方文化,适应消费市场的需求,注重结构的创新设计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但是对于华服设计如何能够发扬传承文化,并且进行创新性设计的具体实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从华服设计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寓意和现代元素2方面人手,对传统纹样、面料、艺术形式和色彩与现代的立体造型、裁剪工艺、装饰艺术和流行色彩进行了综合分析。

1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

1-1传统纹样的装点

服饰是时代历史的折射,华服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寓意深刻的纹样设计辅以现代时尚的造型给予了传统服饰更多的时尚韵味。传统纹样是华服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独立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是华服设计中应用最多的装饰元素。贵为中国国花的牡丹,在华服的完美造型衬托下,多了些许时尚感。如果说旗袍的立领、历代的型大敞袖造型、肚兜款式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是民族特色的体现,那时尚而新颖的服装造型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无疑也是对华服设计的再创新。现代服装设计师将牡丹、梅、菊、兰等花卉的形、色、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西式半杯礼服造型的设计,胸前印染、刺绣的牡丹、梅等纹样,或有立体造型的衬托,或大摆裙裙身布满的印染纹样,婀娜摇曳,将传统与时尚演绎到了极致。

龙凤纹样是皇家的专属,装饰手法也以刺绣为主。现代服装设计中的龙凤纹样已不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吊带式的裙装款式,胸前抽褶的造型设计,牡丹花开至裙摆,尽显女性曲线美,轻盈飘逸,给人以惊艳的魅力。简洁的圆领、短袖、挺括的大摆裙裙身上仔细雕琢的青花瓷纹样,无论动静都显得静谧而神奇。旗袍款式与下摆微翘的造型,装饰有梅或菊,宁静而悠然。无带公主裙胸前的连续纹样设计,百褶裙裙身上时隐时现的牡丹花卉等纹样装点,似乎在诉说着历史和现代的故事。中国结、团花、吉祥云纹、福禄寿喜等纹样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中的精粹,在华服设计中较多地装饰在胸前、肩部、裙身前后或者作为装饰腰带的纹样。器皿纹样或者花边等装饰纹样也没能逃脱华服设计人员的视野,传统的剪纸纹样同样也成了华服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时尚的礼服造型,及膝裙或者飘逸的长裙上装饰精致的剪纸纹样,现代浪漫中渗透着婉约之感。

1.2现代立体纹样的修饰

平面的传统纹样似乎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师的心思,立体造型的牡丹、梅等花卉纹样显得精致而有生气,就如花丛绽放的美丽,装饰在蓬蓬裙、灯笼裙的裙身位置,增添了不少趣味。覆盖上半身的立体纹样装饰与轻飘的褶裙相互呼应,肩袖造型以刺绣或立体纹样装饰,再点缀流苏,动静皆宜。立领露背的束腰长摆裙后身设计也少不了这些传统纹样的装饰,或单独的印染,或连续的刺绣纹样配以胸前简约的合体设计,或立体的蝴蝶结配以胸前细致的云纹图样,让人不得不敬佩设计师的用心。华服设计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是无法用语言阐述的,需要仔细地去品味和理解。

2传统面料与现代裁剪

服饰业的发展离不开纺织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如绫、罗、绸、缎、纱、绢、绉、绒、葛、绨等,并且出现了有浮雕效果的织锦面料。唐代丝织品发展更为快速,尤其是当时的罗、绡、织锦及精湛的缂丝工艺,使当时的服饰更为绚丽多彩。称之为中国服装中奢侈品的华服,采用的面料必须能够展现服饰本身的高贵典雅和华丽感,而丝织品所具有的优雅珍珠光泽、柔和飘逸的手感、高雅的质地、华丽的色彩就成了华服面料的首选。新型仿丝织物的出现,可以说为华服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材质选择。如涤丝绉、闪光提花缎、塔夫绸、乔其纱等仿丝织物都是以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结合不同的生产工艺使其在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方面接近于丝织品,作为华服的材料其效果不亚于桑蚕丝织品。

材料选择得当,还需要完美的裁剪工艺来实现设计师的创意。清代帝王的服饰多以锦为材质,皇帝朝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历代传统服饰无论是商周服装的质朴,魏晋人士的自由洒脱,唐代装扮的雍容华贵,明清穿戴的富丽细腻,满清旗袍的端庄,大都采用的是“十”字剪裁,是平面裁剪的一种方式,其结构特点是无肩缝、无装袖、无省缝,是有史以来中国一贯沿用的基本服装结构,这也是因为丝织品不宜多破缝否则会影响到面料的牢固性。随着现代丝织品的开发,其牢固性和服用性能都有所提高,因此源自西方的立体裁剪也被运用到了华服裁剪中。立体裁剪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中应用省、褶、归拔、剪切分割等服装立体成型手段实现服装的轮廓美和内部造型。

现代华服的设计比较注重女性体型的自然流露,立体裁剪的直观性便于设计师对服装造型进行塑造和调整,同时也激发设计师更多的灵感。华服设计中的褶皱、蝴蝶结、蓬蓬裙、立体装饰、面料拼接等立体造型的实现都需要借助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借助这些立体裁剪工艺增添了华服的灵动性并且丰富了华服的造型,无论宽松大气的款式,还是合体典雅的旗袍或礼服款式,都可以通过立体裁剪工艺来实现,当然必须结合平面裁剪才能表达华服所具有的中式服装的“形”。具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丝织品依托现代立体裁剪技术使华服设计获得了全新的发展,做到了“意”和“形”的完美结合并且体现了华服的内在精神。

3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

当代的华服设计既要体现民族韵味,又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在设计中少不了运用传统的民族工艺和时尚奢华的现代装饰元素。华服之所以为华服,是因为其本身展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刺绣、剪纸、手绘、扎染、蜡染。华服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当然与这些传统工艺无法脱节。

3.1传统艺术形式的表现

据《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裳绣”的装饰。刺绣又名“女红”,中国有传统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华服中的纹样多以刺绣工艺完成,尤其是花卉纹样的表现。作为华服纹样的工艺表现方式,苏绣的精细雅洁、湘绣的层次感、蜀绣的多样针法、粤绣的浮雕效果,与华服本身传递的民族理念完美结合。随着现代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电脑刺绣技术将牡丹、梅、菊等花卉纹样表现得更具层次感,色彩效果表现得细致人微,器皿、花边纹样的细节表现得更为精致,团花、云纹等纹样衬托得更富传统寓意。剪纸工艺作为传统艺术在华服设计中以不同的纹样出现,表现方式以印染、拼贴工艺为主,多以单独纹样装饰。手绘艺术同样也是华服设计中的亮点。纸出现以前的绘画作品是在丝帛上完成的,别具艺术价值,将其原本不变地转移到华服设计上也成为自然。手绘艺术所展现的花鸟山水画、书法极具民族特色。扎染、蜡染因其工艺特点所表现的纹样风格极为独特。扎染随意的色晕变化,蜡染独特的冰纹效果为华服的风格表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2现代装饰艺术的表达

随着现代华服的设计创新,华服设计中需要注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时尚元素、个性元素,以充分展示华服鲜明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除了大量采用传统工艺外,富有奢侈华丽感的现代装饰元素,如珠宝、钻石、水晶等在华服装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纹样、工艺、面料相匹配,选择质地、色泽适合的珠宝等元素提升和点缀传统纹样,这些元素与现代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装饰华服的腰部,点缀肩部造型,修饰领口设计,或者作为配饰使用,或者用来修饰较大面积的纹样,都能起到强调和烘托的效果。现代的钉珠工艺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段。钉珠工艺用角珠、圆珠、管珠、珠片、树脂石、水晶等按照纹样的形状、色彩进行大面积钉珠或者小面积的点缀设计,应用在华服设计另是选择高档的珠宝等材质进行装饰,就更能彰显华服的高贵和华丽。另外,蕾丝作为服饰设计中应用广泛的装饰素材,在华服设计中与织锦、绸缎等面料对比,体现华服的奢华和高雅。正因为有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手法的结合,才成就了华服现今的民族性和时尚性。

4传统色彩与流行时尚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敏感的设计元素,对服装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是每年流行趋势中的关键点。华服起源于历代服饰,必然受到历代服饰色彩的影响,秦汉尚黑、魏晋尚蓝、隋唐尚橙、宋代尚绿、清朝尚黄、近代尚紫,每一个时期服饰制度中都有着明显的色彩区分,朝服和常服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现代华服设计很好地再现了历代服饰缤纷的色彩,传统的中国红是华服最为亮丽的色彩,也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宁静清雅的绿色、古朴典雅的蓝色、高贵奢华的黄色也在传递着华服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在现代时尚、个性的消费环境下,传统的色彩有着自己的市场,而流行时尚中的色彩也为华服所用。随着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影响,华服的设计更为国际化,这一点在色彩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西式婚纱经典的白色、西方庄重的黑色、流行时尚中的紫色、桃红色、粉色、金属色也成为受众讨论的焦点,华服设计师自然也不能错过这样的色彩,带有传统味道的华服在这些色彩的烘托下多了份时尚感和现代感。无论华服选择何种色彩,最主要的是能够体现华服的内涵和本质。

现代园艺论文范文6

关键词远程教育“三农”农民素质服务

广播电视大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1999年8月,原教育部电教办转发《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为三农”服务项目”。2004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央电大明确提出:“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之一,就必须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并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作为电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主动地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为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这一重大目标对整个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奋斗目标,也为现代远程教育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运用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为建设新农村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农业部的调查显示,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1/3。农村、农民教育的相对滞后,已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致富能力的提高,并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已刻不容缓。

1、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不能没有新型农民。

2、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科技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突出,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80%,而我国仅为40%,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因素是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可以使更多的农民适应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既影响了现代化农业建设,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

二、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1、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从业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程度素质更低。

2、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偏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数为399.5万,占全国小学专任教师数的63%;小学学校数为38.4万,占全国小学学校数的84%,在校生数为8141.7万,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数的67%。而占全国16%的城镇小学却占有全国35.7%的专任教师。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任务重,相对而言,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农村普通中学的情况与农村小学的情况类似,占有全国49.6%的农村中学却只占全国37.6%的专任教师。从师生比例上说,农村普通中学的比例也比城镇的低。虽然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6.5%。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不高,边远山区农村教师更达不到上述的学历标准。

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教育并没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直在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与城市教育采取相同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进度,满足人们想通过升学来改变学生自身及家庭命运的心理需求。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地方实际,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视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大批中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和办学规模都呈减少趋势,形成了农村基础教育一枝独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十分薄弱的局面。三、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经济与社会转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定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其社会性、开放性的本质特色,决定了它能够更快,更协调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承担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使命,主动为“三农”提供服务。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现代远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一)与其他教育相比,电大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运作优势。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进行系统办学,是电大远程教育有别于其他国内外教育机构的重要办学特征。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农村,覆盖全国的办学管理体系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及时地反馈不同地方、不同层次人群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服务,比较好地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2、远程教学优势。电大系统具有天网(卫星网络),地网(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人网(以电大自身独有的办学系统和与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特点的管理网络)“三网”,“三网合一”是电大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覆盖全国的卫星教育网,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千家万户,把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传送到基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供那里的人员学习,为全国各地农村的求知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办学的开放性、灵活性。电大远程教育秉持开放教育的理念,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突出办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为学习者个别化、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和求学者个人的需要,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方便迅速的教学信息、覆盖面广、学习成本低等优势,尤其适合我国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难以到达的基层农村人员的学习。

4、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实施远程教育的前提与条件。多年来,电大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构建反映远程教育特征、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努力为参加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的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多种媒体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在传统文字教材建设上,大多数教材设计采用“合一式”,即注重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自学指导、自测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帮助学生自学与思考;在其他媒体资源如录像、录音、VCD、CD、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的制作中,积极把握开放性与灵活性、参与性与交互性、智能性与可控性的特点,从而制作出了一批受学生欢迎、形式多样的优秀教学资源。

(二)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加强系统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各地方电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同时注意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电大的办学优势,积极支持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大力强化系统建设,把县级电大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县级电大工作站的基础平台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县级电大工作站的硬件建设,狠抓县级电大工作站教师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此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以县级电大工作站为基点,使教学网络进一步向乡镇延伸,从规范运行、增强活力、资源共享、提高效能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索管理的新模式,给基层电大更多的办学和教学自,提升其适应性、主动性,形成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转变观念、重心下移。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意味着办学的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要实现全方位的重心下移。目前,国家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燎原学校”、“村村通”工程等,为教育重心下移的实现搭建了一个平台。此外,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系统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其意义不仅在于使这些县级电大具备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县级区域远程学习中心,更在于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向有条件的乡镇延伸。同时,开辟“新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构建服务平台,把信息资源发送到更多乡镇,使县级电大和乡镇网站成为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中心。调整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提高服务效果。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贴近农村实际,拓宽服务领域。电大远程教育要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讨和把握农村受教育者的各种需求,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从而更好地提供适应性、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实效。大力开展各类大、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农村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以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本、专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新课程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种、养、加工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善云.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方略[J].现代远程教育,2005;(5)

2.孙俊芳.关于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

3.张少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远程高等教育服务“三农”[J].中国远程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