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肿瘤临床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肿瘤临床论文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1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不能耐受放化疗恶性肿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53~81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18例为放疗或化疗后病情进展,无法耐受放化疗者;10例为未接受过放化疗,但高龄或一般状态较差,无法耐受放化疗者。原发肿瘤部位:肺癌8例,肝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4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2例。

2.纳入标准:①原发肿瘤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②年龄≤85岁,卡氏评分(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血常规、肝肾、凝血功能及心脏功能基本正常;④患者距末次放化疗至少2个月。

3.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何一条则不能纳入本项研究:①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已知对本药品过敏者;③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

(2)方法

1.治疗方法:28例患者均予中心静脉置管,予榄香烯注射液500mg,加入0.9%等渗盐水中静脉滴注,滴注结束后予0.9%等渗盐水冲管,日1次,14d为1个疗程,间歇2周重复,3个疗程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2.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疗效:实体瘤疗效按WHO评价标准进行,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肿块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PR:肿瘤缩小50%或50%以上并维持4周以上;SD:肿瘤缩小不及50%或增大不超过25%;PD:肿瘤增大超过25%。(2)毒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评定标准评定。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完成后4周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3)生活质量的评价:依据KPS评分标准,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提高≥10分为改善;下降10分为恶化;提高或下降<10分为稳定。

二结果

1.近期临床疗效:28例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后CR0例,PR5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2例,乳腺癌1例),SD11例(其中肺癌2例,肝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2例,肠癌1例,鼻咽癌1例),PD12例(其中肺癌4例,肝癌1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肠癌1例,胰腺癌2例,鼻咽癌1例),总有效率达57.1%。

2.毒副反应:28例患者由于治疗前均予中心静脉置管,故无一例出现静脉炎;同时无一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造血功能的影响,5例患者首次应用后出现轻度发热(37.5℃以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生活质量情况:经治疗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者14例(50.0%),稳定8例(28.6%),恶化6例(21.4%)。

三讨论

恶性肿瘤现已发展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目前在国际及国内肿瘤研究方面的热点多集中在开发新型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以期提高早中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很大比例的恶性肿瘤患者到了中晚期,由于经过了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措施,已经产生了抵抗性,放化疗已经无效,而且有很多患者经过多种治疗损伤了机体的整体功能,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无法耐受放化疗,临床上会出现不易控制的疼痛、恶病质和KPS评分的下降。对这部分治愈已不再可能的患者来说,过去传统的做法是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但近年来,生活质量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许多国际性研究机构己将生活质量评估作为新药开发及新疗法疗效评定标准之一,肿瘤内科医生在注重有疗效的同时,越来越强调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2

本文作者:蒋美琴1 谭洁2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2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

本组16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范围均符合开腹根治术要求,平均切除淋巴结术21枚,与开腹手术及文献[5]报道相似,尿潴留率6.3%,比王刚等[6]报道的开腹手术低。本组16例随访无复发,近期疗效显著,因随访时间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一直以来,腹腔镜下肿瘤根治及淋巴清扫术术中应避免发生膀胱、输尿管、血管、神经及肠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防止继发感染,盆腔淋巴囊肿及尿潴留、栓塞的发生[7]。因腔镜作用,术中解剖结构清晰、可随时电凝止血,由于高科技器械的发展,把热损伤减小到最低点,而凝血效果达到最佳,总出血量明显减少,本组出血330mL,最少的出血100mL。本组有1例术后发生盆腔淋巴囊肿,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与术中淋巴管凝扎的好坏、术后引流管的开放与管理、引流液的多少有关。腹腔镜下清除淋巴结时结扎淋巴管不像开腹手术用丝线结扎、而要在几个关键部位(如髂外、腹股沟深区和闭孔区)用超声刀凝切脂肪淋巴组织。术后每日要活动引流管并尽可能多的抽吸盆腔及腹膜后的积液,这样可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本组1例淋巴囊肿为本院第1例腹腔镜下淋巴清扫,为经验不足所致;防止输尿管及膀胱的损伤关键是解剖要清晰,操作要轻柔,尽量锐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先找到血管并闭合后再切断,避免出血混淆视野导致电凝伤,在打输尿管隧道前,尽量在输尿管远端断开子宫动脉,并分离动脉与尿管间隙,这样可以把输尿管、膀胱一起下推到相应位置。用超声刀及百克钳时尽量避免在尿管表面烧灼,本组无一例泌尿系统损伤。清除淋巴时应避免盆底静脉从及闭孔神经的损伤,不可盲目烧灼或拉扯。因手术范围大,基本用电凝,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放置引流管很重要。本组无一例高热,体温1~4d恢复正常。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在术中要注意调整各项参数,降低腹腔内CO2的压力,头低臀高位的角度要<30°,减少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优点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是妇科最大的手术。开腹手术时刀口可达脐上4~5cm,若患者肥胖.则切口大、盆腔深,手术的彻底性常常受到影响,拉钩的手术助手也十分疲劳。腹腔镜视野广且清晰,血管的变异及微小的出血都可准确判断、快速止血;全部的术中出血均经吸引器吸入瓶中,测量准确,有利计算;切口小,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及全身体质恢复快,微创减少粘连发生[8],同时无开腹手术造成的瘢痕,患者乐于接受,利于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梁志清等[4]调查了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后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均有心理障碍,但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比开腹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好。在腹腔镜下实施重大、疑难手术,需要熟练扎实的腹腔镜操作技术及丰富的肿瘤根治开腹手术的经验及熟练处理术中各种并发症的经验。总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积累及内镜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推广,有望成为妇科肿瘤手术的常规方法。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ⅢB、Ⅳ期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预期生存时间>3个月,并具备化疗适应证。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4.3±5.4)岁,KPS评分为(47.2±8.3)分;对照组男12例,女20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3.7±6.7)岁,KPS评分为(46.5±7.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程度、KP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化疗,每个化疗周期均为21d,方案如下:肺癌采用多西他赛+顺铂或培美曲赛+顺铂方案;胃癌患者采取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结肠癌和直肠癌采用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方案;乳腺癌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环磷腺胺(FEC)方案。观察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以2个化疗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期为化疗开始前和结束后10d。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变化情况、近期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KPS评分:增加10分以上为增加,下降10分以上为下降,其他为无变化,KPS增加则表示患者病情好转。实体瘤化疗后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50%以上;稳定(SD):肿瘤体积缩小不到50%或增长未超过25%;进展(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RR)=(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KPS评分变化

观察组有15例KPS评分增加,评分好转率为46.88%(15/32),对照组有6例KPS评分增加,评分好转率为18.75%(6/32),观察组的评分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9.38%(19/32)高于对照组的37.50%(12/3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小结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有初治原发性卵巢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为32~66岁,平均(59.5±13.3)岁。纳入标准:

(1)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疾病及肝、肾疾病等;

(2)无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

(3)近3周内未患感染性疾病;

(4)近期未使用影响凝血及止血作用的药物。病例组成:卵巢囊性肿瘤29例,盆腔脓肿13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恶性肿瘤39例;按照FIGO进行分期:Ⅰ期有45例,Ⅱ期16例,Ⅲ期127例,Ⅳ期32例;依据组织学进行分级:高分化(G1)32例,中分化(G2)75例,低分化(G3)113例。

1.2生化指标测定

1.2.1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方法

应用Clauss凝固的原理,凝血酶在高浓度存在时,待测的稀释血浆凝固时间则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成反比。所有患者在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并将患者血液加入含构椽酸钠的釆血管中,慢慢颠倒使之混勾,离心15min并收集上层黄色血浆。避免发生溶血。样本的保存时间不应超过8h。然后将FIB的凝血酶中按照说明书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轻摇使之溶解,每瓶FIB按照血浆的实际量加入1.0mL蒸馏水,然后静置3min后轻摇使之溶解。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型血凝分析仪,按照仪器所提供的参数进行操作。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FIB水平。

1.2.2血清中CA125的检测方法

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125)的含量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试剂盒均由罗氏公司生产提供,使用的仪器型号为E170的电化学发光仪(德国罗氏),进行测定时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及仪器的说明书完成。

1.2.3血清HE4的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E4的浓度,检测试剂盒由瑞典康乃格公司生产提供。

1.2.4结果判读以上所有检测结果均以中位数表示

依据《诊断学(第6版)》,FIB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g/L。血清中HE4和CA125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150pM/L和0~35U/mL,其中标志物比正常值高则定为阳性;将两者联合检测时,任一标志物比正常范围上限则定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肿瘤细胞灭减术,其中对子宫全部、大网膜、双附件、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以及盆腹腔中的肿瘤病灶切除并实施取样、切除,并对腹腔内冲洗液或腹水的细胞进行相关检查。术后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标准对FIGOⅠ~Ⅳ期患者及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术后加用铂类药物。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珚x±s)表示,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纤维蛋白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20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平均值为(4.40±1.46)g/L,该数值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P<0.05)。但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间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不同病种的各生化指标

分别对各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A125、HE4及D-D在卵巢囊性肿瘤、盆腔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125和HE4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均值最高;血小板和D-D在盆腔脓肿的均值最高。

2.3两两比较各生化指标

在各组间的差异纤维蛋白原在盆腔脓肿患者中均值最高4.48±1.43,表明纤维蛋白原在卵巢脓肿的表达有生理学意义,其次为卵巢恶性肿瘤3.58±1.25,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无明显升高,而卵巢囊性肿瘤患者均处于正常值的范围。

2.4盆腔脓肿患者在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盆腔脓肿患者在手术48h后进行纤维蛋白原的复查,手术前后平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Trousseau于1865年首次将肿瘤描述为血栓性疾病,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黏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包括可分为两方面:

(1)恶性肿瘤细胞可表达并分泌促凝物质,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引起纤维蛋白裂解激活因子及凝血因子前体过表达。

(2)巨噬细胞受肿瘤相关的小分子刺激并分泌组织因子(TF),间接启动凝血途径。目前认为,纤维蛋白原可促进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及细胞分化。其可能机制如下:

(1)纤维蛋白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新血管生成以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

(2)人体处于应激条件或炎症反应下均可引起纤维蛋白原高表达,而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常伴有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又能结合肿瘤细胞或炎性细胞,并促使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炎性相关作用从而加速炎症的发生。

(3)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物有助于黏附癌性细胞及相关的生长因子,并发挥癌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的桥梁作用,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4)纤维蛋白原可稳固血小板、肿瘤细胞共同形成的瘤栓,并保护其内部的肿瘤细胞避免单核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的攻击,从而有效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本研究证实,通过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的表达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卵巢肿瘤的恶性程度。总所周知,卵巢肿瘤相对于其他妇科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腹腔转移、易复发,难鉴别等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准确、灵敏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纤维蛋白原检测具有价格便宜、结果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多结合其他生化指标进行诊断鉴别。其通过增加血液的黏滞度,促进红细胞聚集,从而使红细胞的形变能力减弱,并最综导致患者血流量减少,氧运输的能力减弱。但鉴于本次仅对患者术前的纤维蛋白原量进行检测,缺乏对处于治疗中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因此,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可反映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总结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5

一、专业技能:

(一)本人从事临床肿瘤内科工作17年,每年从事临床工作40周以上、参加临床一线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进行专科肿瘤内科查房12次。(二)开展了肿瘤内科工作模式,熟练掌握输液港植入术、肿瘤射频消融术、肿瘤穿刺活检术、深静脉穿刺术置管术、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技术等。住院总医师期间曾多次组织参与急危重症(如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多发性复合性重型外伤等)的抢救。(三)本人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任职期间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症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2012年度顺德区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及专业核心论文2篇。以主要负责人身份从事支持性照顾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索拉非尼联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观察(2017年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科题研究,目前阶段研究中。任现职以来先后在国家或省级发表专业论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为第一作者)。参与全院疑难病例会诊32人次,帮助解决较复杂疑难医疗技术问题。(四)根据病人需求及专业发展,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如:肿瘤消融术,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活检术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超声引导下肾造瘘术等技术,于2016年做为科室骨干协助科室顺利通过广东省癌症“无痛“病房创建,得到患者和院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五)每年带教实习生20余人次,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对下级医师进行核心能力培训,每年专题授课5次。 二、业绩成果:(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曾被评为顺德区团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年度先进个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并按计划进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三),项目进展顺利现已结题。主持2012年佛山市顺德区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已结题。本人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开拓创新,为专科建设创造价值。本人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后,从肿瘤治疗方面得到一次跃的发展,学习到各肿瘤学CNNC指南正规治疗,从疑难疾病少见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表各核心杂志论文多篇,发表有关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及并发症上有独特创新理念。

第二、 不断摸索,在晚期癌症上为减轻患者痛苦为主,提高生存质量,在我科,本人开展专业技术水平,如肺穿刺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经皮肺肿瘤穿刺注化疗药观察,经皮肝肿瘤穿刺无水酒精注药术,晚期癌症各内科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等治疗。开展病例数的300例,并积极学习癌症疼痛正规处理,得到病人的肯定。为当地群众带来福音,为他们在本地区治疗肿瘤提供方便。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19-02

推进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对于培育复合型卫生人才、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受知识量大、传授型课程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机制更需要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提高。目前,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1],肿瘤学课程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将肿瘤学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和应用型转变,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提出“以临床肿瘤问题为主线,以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为目标,以多学科肿瘤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见习、自学、讲授、讨论、研究和总结为方法形式”的教学模式。

1 培养目标

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课程结业考核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肿瘤学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能够对常见肿瘤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意见,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把握外科、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手段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备肿瘤专业的科研思维,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临床的学习,将学生的“填鸭式”学习走向挖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创新性的主动学习。

2 肿瘤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很多教学活动仍以“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板书”的课堂教学为主,再以课内实验或讨论为辅助。即使有漂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使课内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其教学仍然秉承着“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聆听授课内容”的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也称为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2],相对被动学习而言,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3]。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案例分析和追踪”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创造条件向大学生全面开放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对于学生,鼓励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既在学习中研究,又在研究中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案例分析法”[4]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此方法进行拓展和改良,即不仅选择案例供学生讨论,还让学生从课堂深入病房,全程见证案例病人的诊治过程,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案例分析和追踪法”。例如讲授“肺癌”课程时,传统授课方式是平铺直叙式,往往从介绍流行病学开始,依次讲授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这种教学方法较枯燥乏味,为“填鸭式”,学生兴趣不大,听课印象不深,课后容易忘记,更谈不上激发研究此病激情和兴趣。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先在示教室给学生介绍一例临床肺癌案例,然后让学生去病床边认识接触该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此后,为该学习小组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查找课本和文献资料,了解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结合规范化诊治要求,为该患者“号脉”、制定诊治方案。学生完成这些主动性工作后,老师再参与一起集中讨论,公布正确答案,讲授关键知识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病人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并且进一步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进展和前沿观点,提出防治措施等。在下一次讨论课上,师生们一起讨论此病人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预后预测。针对肺癌治疗效果差现状,讨论肺癌诊治进展和如何设计科研课题对肺癌进行研究等。(2)紧抓教学、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思想,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提出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发放临床实习记录、考核本,主要记录学生在各个专业实习的情况,包括考勤、分管床位数、书写样板病历、经治常见或疑难病种、参加病案讨论内容、临床操作手术记录、带教老师考核评分评语等。具体实践安排:实行肿瘤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轮转制,例如要求在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实习轮转,各个轮转科室制定出学习要点和具体培养训练计划,轮转期间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助理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转科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多学科讨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会、小组学习等,并且将参会和发言等表现进行评分,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实习结束后,将各肿瘤亚专科或相关学科实习获得的考核分累加,加权后确定为肿瘤学实习所修学分。(3)增开多门肿瘤基础、临床相关和肿瘤进展的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肿瘤领域新观点、新知识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紧跟学科进展,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开设肿瘤病理、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肿瘤遗传学、肿瘤流行病学、专业英语、肿瘤影像、肿瘤文献查询、肿瘤手术学、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化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转移机制、循证医学等作为选修课程,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由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课、影像科等组织的肿瘤多学科查房、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参加肿瘤学术会议,鼓励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综述,所有这些项目计算成相应学分,进入考核评价系统进行考核。(4)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外部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校园网、图书信息平台、实验室、临床实习基地和信息检索手段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推动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成为相互衔接的系统,资源有效共享。(5)推行和改革学分制:除必修课学分外,增加实践活动选修课学分。改变只有理论课可以获得学分传统,对于学生积极参加肿瘤多学科查房和病案讨论并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者、对于积极参加肿瘤学术会议能写出会议报告和主题者、对于科研课题设计合理和完成良好者、对于积极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者,均可以按照选修课标准获得学分。此外,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选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的单一成绩型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实行开卷、半开卷、口试和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5]。

3 效果

“案例分析和追踪法”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优点是:①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之;②学生能在临床接触病例和查找资料了解疾病全貌的过程中对该病种有深入的了解;③记忆深刻,不易忘却,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非常容易上手处理该种疾病;④具备了从临床问题入手的科研思路,临床科研有了源泉。通过对三届部分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的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肿瘤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对肿瘤专业知识掌握和临床技能明显提高。与其他学生比较,参加该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学生获得的学分平均要高5~6分,获得继续深造肿瘤学的学生数也要多,近40人考取本单位或外单位肿瘤学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肿瘤学临床工作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学生成为了科研骨干或者优秀人才。

4 讨论

在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追踪法”的教学改革、肿瘤学课程的调整设置、临床实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学分制改革等措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实质是研究性学习法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定位发生了改变:(1)对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非常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引,启发学生思路,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2)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激发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需要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3)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延伸和拓展课程知识,协调其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的主体是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行了学生的情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雯慧,刘越,胡卫东,等.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6/CXCR6在人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11,31(12):1076-1080.

[2] 刘君梅. 研究性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武警学院学报,2012, 28(5):59-61.

[3] 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34-35.

[4] 朱淑霞. 案例教学法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