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训练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训练管理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1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优秀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2

关键词: 飞行训练;航空安全;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

近些年来,民航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鼓励研发与推广更加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指导民航企业走向科学化管理,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学习沟通,重视重点岗位人才的培训与引进等,这些措施不但让民航安全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促进了民航向安全化、科学化的良好方向发展。

1 系统建设的价值

我国民航业已建成同正在建设的安全管理体系,有SMS体系,有把安全事件报送及处理当作主要工作任务的民航专用信息管理体系,还有倡导全员参与、全面搜集整合安全信息的航空安保自愿报告体系,有信息、提供规章的民航网站,这些安全管理要素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构建了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可是因为民航体系受到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同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航空运输业。安全体系构建中,考虑得最多也就是航空运输安全的实际要求。而通用航空运营规模小、社会关注度不够广泛,运营环境复杂,因此同运输企业的要求大不一致,安全管理存在着完全不同的需求与特点。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利用单位自身科技与人才优势,研究出一套同训练教学实际相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也是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航空安全管理的客观需要。

2 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系统必须稳定且安全,应该采取后台运营管理操作办法,力争使操作界面更为简单、方便使用者操作。系统还要有良好的拓展功能,能支持无限层次的下级栏目及数据模型。系统管理权限要能够完全独立,保障不同层别的用户可以对密级不同的数据进行访问,而互相不发生影响。要具备快速查询及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很高效地对数据信息的安全交流环境进行评估,并形成完备的安全报告。在飞行训练学院的网络平台上面,实现安全信息的快速流通及共享。

2.2 系统采取的关键技术

1)通过比较,确定最优的管理体系软件,让这一软件提供完完整的网站建设、分析统计、用户管理等工作职能,实现所有模块功能的正常实现。

2)为了可以快速阅读、方便下载、有效交流全部信息的实际要求,再考虑到航空安全保密之规定,管理体系应用了开放型浏览同权限限制浏览这两种完全不同且又可以共存在一起的方案,对使用权限进行分层限制。对全部用户开放公开信息,而严格控制航空核心安全数据。

3)系统依托飞行训练基地的网络环境,可以同时满足多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采取后台审核批准权限的办法,保障资料的规范性及有效性、防止信息发生外泄与被篡改。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功能

实现实时安全监察处理;不安全航空事件自动报告;信息在线交流和自由流转;完善的安全管理数据库;安全法规资料库与咨询平台;空管、机务、飞行等技术讨论板块;建设飞行基地安全教育区。

3 系统结构与功能

3.1 首页导航

系统应用特定软件,其基础功能包含:信息报送、信息交流、安全监督检察、安全简报、数据资料中心、安全数据库、安全论坛等。依据构建特点与方便实用性等基础要求放置相应的导航栏目到网页上部。操作人员按照查询及信息的归属类型,点击进行相入的板块。如图1所示:

3.2 功能实现

1)信息交流。在信息交流的栏目下,可以按照飞行基地的训练运行保障等功能进行机构划分。建立适合于不同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报告,便于资料的下达、上传及资料下载、信息交流。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到相应的版块中读取信息、收送文件。对于那些加密文件、以及数据较大的文件,难以直接读取,可设置在下载版块当中,下载之后解压,得到初始文件。

2)信息上报。异常航空事件信息上报,是飞行训练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关键性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自动报告、自愿报告,及不安全事件的举报三项功能。其中自动报告是按照民航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向上报告的重要部分。按事件的性质可以分成航空事故、准航空事故及其他非安全事件三种。报告人员按照所属部门不同进入到相应版块执行信息报告。这项内容涉及到数据核心,是高敏感内容,所以对权限要求严格。自动报告具有强制性与不可替代性。比如自愿报告和不安全事件举报则要宽松很多。自愿报告则只是众多民航安全信息收集体系中的一个渠道方向,只强调了报告的信息补充功能这一个方面,目的是鼓励所有人员参与到基地管理工作中。举报事件版块依据规定,设置成为开放型管理,举报人可以自由选择署名或者匿名,飞行训练管理部门负责核实信息的真伪,对于有价值的举报,举报人可以得到奖励表彰。

3)安全职能。这个栏目里细分为监察、教育、评估与奖励几个版块,安全监察版块所负责的内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一栏目下面,按照程序,设置系统的监察计划、相关的问题及隐患、对问题与隐患进行整改、安全评估状况、尚未完成的监察内容等几个版块内容。能实现明确监察责任要求、公布工作计划、计划外问题、对问题整改情况实施跟踪监察、评估次一阶段关键监察项目等工作任务。

4)管理工作简报。这一版块下设信息年报、月报、周报及安全简报,重点是用作与之相对应的报告及查询工作。所的各时间段安全管理信息报告供各级管理者学习与参考。

5)资料管理中心。这一版块下设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安全教育、会议时况录音、会议实况视频等版块。相关法律法规栏目包括有各种民航法规、咨询通告及数据库文件。而内部规章制度包含飞行训练基地中所有的运行规章、要求及通知数据库。建设这两个栏目,能把安全运行资料有效地提供给需要人员,供基地内各层级管理者查询、使用、学习。安全会议视频和录音栏目,重点用于同安全形势及安全管理有关的讲话音视频。

6)安全管理数据库。这一版块按照不安全航空事件的严重程度划分成飞行事故、准飞行事故、其他非安全事件几个数据库。重点用来储存历年来在飞行训练中出现的事故档案,供飞行训练管理者查询及分析应用。为使其达到更为快捷的操作,及便于评估安全形势、生成分析曲线,该版块系统中设计有综合检索功能,操作人员只需输入不安全事件的某一项相符条件,如机号、机型、发生部门、发生时间等,就能在数据库里准确得到查询结果。

7)航空安全论坛。这一版块下设空管在线、机务维修、飞行教学等三方面的内容。依照技术重难点及行业特点,再分设规章学习、学习体会、技术难点等几大专题讨论区。以适应飞行训练队伍进行随时的在线交流讨论。若这一版块的功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全面发挥,刚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可以有利地促进民航飞行训练向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4 总结

自动化系统建成,不但能满足飞行教学训练中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学院安全工作变得更加有效、规范。使飞行训练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保障持续不断的安全工作打下非常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这项工作也同智能型管理在一起,给中国民航安全管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丽、苏聪,发展和完善我国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3).

[2]陈森华,浅谈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J].空中交通管理,2010(11).

[3]史记法、陈俊,从人为因素到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05).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业节水;运行管理;运行控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030

1 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的发展历程

1.1 无序阶段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最先由国外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而我国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引入。此时,我国的循环水基本上处理无序管理状态,甚至相当一部分工业公司仍然在使用直流水。大量的水资源被浪费,即使使用循环水系统的公司,由于对水处理技术的不了解,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水处理行业急待发展,更谈不上运行管理。

1.2 粗放式管理阶段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引入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后,绝大多数企业对水处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加药这一层面上,往往忽视其它方面,管理粗放。此时,虽然我们在技术上仍然需依靠国外公司的输出,但水处理技术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已引起大家的关注,国内水处理行业迅速发展。

1.3 精细化管理阶段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水处理学术体系已相对成形。大家也开始认识到了水处理不再是简单的加药,而是包含加药管理;水量管理;水质分析、检测管理;趋势预测;物料管理等多方面的结合,国内水处理行业蓬勃发展,此时的管理主要由人工完成,虽较为精细,但人工操作引起的时滞性、失误性制约着水系统的最经济、最优化运行。

1.4 “互联网+”管理阶段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高速普及、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客户与水处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简单易行。“互联网+水处理”模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下文的2.1-2.8即是这一阶段的详述。

2 “互联网+”时代的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

现以某厂于2015年技改后的循环冷却水运行管理和控制系统为例,简要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水处理新思路与技术。

2.1 水量管理及控制

水量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浓缩倍数。该厂2014年补水平均电导率约为545;总硬度378mg/L(以碳酸钙计);总碱度425 mg/L(以碳酸钙计),水质较差。技改前浓缩倍数在2.0~2.5,现拟采用加酸法控制浓缩倍数至4.0。本次技改,以补排水之电导率作为电磁阀的开启控制依据,因此,排水控制电导设定在2180。技改后,改变以往人工操作的时滞性较大状况。由于实现了控制自动化,循环水浓缩倍数得以大幅提高,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下图4为技改前后,浓缩倍数变化曲线图。图5为2014年及2015年同期月平均补水量。图6为技改前后,pH值运行数据。可以发现,技改后,浓缩倍数及PH值非常稳定,且补水量大幅下降。

2.2 库存管理和运行档案管理

本次技改实施后,由于所有水处理药剂均采用泵投加,因此分别存储于储罐中并加装液位计,其存量可上传于工控机,实时监控,节省人工清点操作。水质检测数据实时存储,调阅方便,实现无纸化办公。

2.3 数据共享与运行监控

当下,互联网应用迅速发展。在该厂本次技改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现场监测数据同时、实时传送至工控机及水处理服务提供商(以下简称服务商)服务器,实现数据共享。

这一技改,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使得服务商与该厂的信息沟通更快捷。服务商可以随时获得该厂运行数据,以便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工况进行评估,及时对运行方案进行调整。

服务商对自控系统各个模块的运作更加了解,在对现场运行数据进行实时传送的同时,将各个模块的状态也发送至服务器。这样,在工控系统运行出现故障时,服务商可以快速做出响应,指导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故障排除或系统维修、维护。

这一技改,使得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保证水处理效果预期目标的实现。

2.4 大数据统计与资源共享

一般来说,服务商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工况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但是苦于对现场数据的缺少。用户对现场数据掌握详尽却往往无法对运行工况做出合理评估。本次技改,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依托互联网技术,服务商的服务器可以汇集众多用户数据,形成水处理运行管控数据库。而各用户之间,可以通过服务器授权实现资源共享,对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交流,互通有无。

2.5 移动办公与管理、控制

智能通信设备现在已经相当普及,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通过移动蜂窝网络接收水处理管控服务器提供的信息。

在本次技改中,服务商授权该厂使用服务器数据远传模块。使用手机上网功能即可方便展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数据与设备状态。这一改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操作员不再需要坐班,即可通过移动终端启停、微调自控系统。

3 当前现状

科技在不断发展,“互联网+水处理”带给我们更稳定、更安全、更经济、更快捷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控制策略。当下,许多公司的水处理工作仍存在不重视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从而引起处理效果不尽人意的现况。希望以上所述对大家有所帮助,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4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挑战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4-02

中国优秀运动员队伍从成立之日起便纳入了国家集中管理的体制,运动员自进入专业队伍便成为国家正式职工,退役后的工作由体工队(政府)统一安置。这种高度集中和封闭的从业余体校、省市体工队到国家的“一条龙”的运动员训练和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干预下,曾有力地保障了中国各级运动员队伍的稳定,为中国各项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中国竞技体育创造史无前列的辉煌成就,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计划分配的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事竞技体育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人们清楚地看到国家已不可能再为运动员负责一辈子,而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则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竞技体育的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及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竞技训练,而好好读书然后上大学则无疑是一种风险更小、回报更高的明智选择。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使中国“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上层出现了运动员退役安置出路不畅的严重局面,一些退役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就业技能,就业时竞争能力不足,安置难度越来越大,很多退役运动员长期安置不出去,滞留于运动队,占据人事工资指标,致使新运动员不能及时入队,直接影响了优秀运动队的人员更新。有的虽已安置但很快又下岗、失业,安置效果很差,进而影响到中国“一条龙”训练体制的中间和底层出现了招生困难,青少年后备力量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如1978年中国各级各类体校在训练排球运动员有21 945人,1999年下降到7 886人,到2001年全国就只有3 385人。河北省目前有待安置的退役运动员170人之多,占在训人数的20%;福建省常年积压人数230多人;湖北省约300多人,占在训练人数的30%。

究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地位受本人教育的影响逐步加大,体育成绩辉煌对运动员的作用将随时间的流逝而暗淡,而教育的作用将逐渐凸显,运动员后职业地位的获得更依赖于传统的教育因素。而现行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动员接受各层次学历教育的渠道不畅通,不能满足广大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热切需求。多年来优秀运动员学历教育的质量不高,学历层次与实际文化素质不符。面对运动员“学训矛盾”难题,当所有研究都集中在如何提高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认识,如何在体制与机制上解决体育与教育的结合的时候。我们必须认清一个基本事实: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精力。当运动员每周要进行30~40个小时训练的时候,当竞技体校、运动学校的队员每天早操训练加下午半天,而同龄学生天天上课也难以保证学业优良的时候,再好的体制和机制,也无法让运动员还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并完成好学业。相比之下,拥有36万大学生运动员的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就明文规定,其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六天,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

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市县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高水平体育发展的源泉与根基,舍此基础,竞技体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找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应显得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1.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1)确立“基础训练”观念。将“业余训练”更名为“基础训练”,将其归属于“群众体育”理顺为归属于“竞技体育”。应“以实定名”,才会“循名则实”,增强自觉性。(2)确立“体育教育”观念。体育基础训练的对象必然都是中、小学在校生,由此得出“体育离不开教育”之结论,无疑是对的,但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来说,同样教育离不开体育。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搞体育的不能把自己的神圣目标、任务拴在教育的战车上。之所以自称业余体校、搞体教结合总难免让人家牵鼻子走的尴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丧失了体育这个自我。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在体育的立场上,兴办自己的体育教育。比如,体育中、小学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属于竞技体育;普通中小学仍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根本目的,属于群众体育。(3)确立“基础训练社会化”观念。在以自办体育中、小学为手段开展竞技体育基础训练的同时,体育行政部门还应激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中、小学,鼓励、欢迎国办中小学和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单项的体育竞技体育训练,形成燎原之势,以展开竞争、促进发展。(4)确立“后备人才市场化”观念。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看做一种有巨大增值潜力的特殊商品,有偿培训、有偿转让,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搞好基础训练体系建设,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基础训练单位既成龙配套,又宜精不宜多。一个市有一所体育大专或中专、一个县有一所体育中学和小学或一所中小学合一的学校,就完全可以了。(2)该体系必须以体育教育,即体育部门办教育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主动权。过去的一、二集中业余体校也好,或者体、教联办共管的中小学也好,甚至体育教师由体育局聘任、管理和开支的“最惠待遇”型,都无法保证基础训练所必不可少的自。(3)中国由于受计划生育人口影响,目前正处于中学生高峰期,一二年后进入高中生高峰期。即中国的中小学规模已达到了一种历史的顶点,一二年后随着在校生减少,校舍、师资将出现一定阶段的过剩。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争取政府支持,以划拨接管方式将体育中小学健全完善起来。(4)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能仅仅满足于县市省国家之间的有机衔接,为保证发挥“举国体制”优长要亲自创办的竞技体育训练核心载体,其通向社会的出入口必须贯通流畅。

3.合理流动配置,增强竞技体育基础训练活力。竞技体育优秀人才通过广泛交流活动,可以迅速改善本区域的人才结构,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已被人们认识。实际上,各地的竞技体育基础训练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优势项目,必然育苗过剩,二三类苗子往往被“压死”。与其被“压死”,还不如将其推向市场。

4.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1)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2)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由于过去教练员多来自于运动员,属经验型人才。因此,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自觉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同时,组织好定期集中培训、外出进修等继续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的技能水平。对教练队伍建设从战略上考虑,还要破除“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迷信。(3)提高其社会活动能力。每一个教练员,都面临着市场选材、有偿训练、竞赛市场参与、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等社会活动。这需要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新的本领,增长新的才干,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二、转变行政职能,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管理

1.由办竞技体育训练转变到管竞技体育训练上来。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实行管办分离。再不能将所属竞训单位视为附属品和算盘珠,随意直接插手其具体事物,她们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拥有各自的经营管理自。体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把职能转变到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战略、整体规划、项目布局、调控举措、激励政策的调研制定、监督检查以及班子考察、干部调配,国有资产运营等宏观职能上来。

2.由办本级训练单位转变到管行业训练单位上来。由于“举国体制”对组队、参赛权的严格级别限制,形成了拿金牌只靠本级训练单位的表象;又由于各基层训练单位都把输送作为首选目标,形成了只能“下有求于上”的假象。从而,使体育部门在竞技体育训练方面,养成了重视本级而轻视系统的不良传统。很少到基层调查研究,很少制定指导基层训练工作的文件,也很少为维护基层利益去争取优惠政策。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3.由管全系统训练单位扩展到管全行业训练单位上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竞技体育训练国家独办、别无分店的状况,使体育行政部门养成了只管本系统竞技体育基础训练的惯性。而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多主体兴办竞技体育已呈方兴未艾之势。这就要求我们,由管理本系统竞技体育训练,迅速扩展到管理全行业的竞技体育训练。

4.由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转变到依法治体为主的多种手段管理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仅仅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竞技体育训练是远远不够了。首先,依法治国要求我们要依法治体、依法治训。管理训练单位的法律、规章、有待我们去制定和完善。经济手段,也是必不可少。还有一个竞赛杠杆作用,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届次比赛,必须紧紧围绕竞技体育中长期战略目标来实施组织,必须对在训项目战略调整给以积极导向,必须避免对大潜力小幼苗“拔苗助长”和对大器晚成运动员失之保护,必须加大赛风赛纪整治力度以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等。

参考文献: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 层次化交叉型 ;实验室网络化

县级市级后升本科院校,是社会发展、地方经济及国家高校发展战略部署的产物。院校的特点是建校晚起点低,地方欠发展,财政有限,建校资金投不足,当地专业实训实践环境匮乏,教学理念跟不上专业发展,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很多学校都是从师范类学校升格为各类学院,师资少,专业基础仪器及设施少。这些特点恰好与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以及学校发展目标完全违背,迫切在短时间内得以扭转。现就此类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弊病、病因及再重构进行探究。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着实“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四项变革,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按照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分析和改

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总体方案。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弊病:实践教学体系欠缺或是不独立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依附于陈旧观念,依附于理论教学体系,依附于现有的条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原因:①教学理念守旧,不能与时俱进,滞后社会进步和学生的要求,教学体系是借鉴或是照搬其他院校,没有依据社会发展、学校教学定位和专业定位来制定;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老师为升格前的老师,升格后没有及时转变相思和提升;③场地和设备缺乏,约束实践教学的制定;④学校还没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措施:转变相思,站在专业的高度,以超前性和前瞻性维度,以专业定位出发,结合社会对人才规格、区域经济的要求和专业培养特色,屏蔽现阶段的软硬的不足,科学合理构建建立和完善具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以“电工电子工艺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程序设计单片机、嵌入式系统课程综合设计”为主线的主干课程训练,构建层次化交叉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础训练、学科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的“五大模块训练平台”。基础训练、学科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着重于本门课程的大作业练习,熟练掌握本门课程各知识点的内容、技能和应用能力;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是综合性实训,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和融合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设计、系统化、工程化、创新性学习、文献检索与分析、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电子工艺》《金工实训》等为基础训练,通过基础训练,让学生掌握主要电子元器件的构造、型号、选择、装配,熟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对电路板的制作、组装、调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建立起基本的工程意识,造就学生的实践基本能力。以《电路分析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程序设计》等为学科基础训练,经过此模块的专业课实验及其综合实践内容的训练,着力进行学科基础技术的实践教育。实验内容要循序渐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性能的理解,牢固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的实验方法,同时积极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增进学习兴趣。通过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科学、完整、自主的训练,培养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单片机实验》《嵌入式系统》为专业训练,《电子课程设计一》《电子课程设计二》《电子课程设计三》为综合训练,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学科竞赛和社会义务维修活动为训练手段,通过项目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途径、多层次地、全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为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

二、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建设

弊病:①当前教学内容陈旧、过时、与培养目标关联度不紧密,基本上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内容主要是理论的验证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偏少;②实验内容主要是老师是备课时的实验内容及步骤,准备好的材料和设备,课时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最后得到绝大多数雷同的实验报告。原因:①教学体系重理论轻教学,理念学时多实践学时少;②教学大纲要求是重在理论,轻实践教学;③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④缺少编写合适的实验实践教材。措施:①建设层次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应包含课程基础内容实验、单元应用、综合应用和课题设计4个层次。实验教学的第一层次是课程基础内容实验,是方法性及原理性的基础实验,主要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老师的演示讲解与学生操作相结合,或是通过仿真实验完成。实验教学的第二层次是单元应用,是课程典型内容应用性实践,是通过对课程内容中经典的原理和方法的实践,目的是掌握课程核心内容的应用,通过实验课堂的组装、调试和测试来完成。实验教学的第三层次是课程综合应用,是组合式的综合应用实践,即需要综合应用与该课程相关联的前期课程的内容,实现课程交叉综合应用,完成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的系统工程实训,形成系统工程能力培养基础。实践教学的第四层次是课题设计,对于一些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均开设课程设计,是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某一项目、专题等的设计、研究实践,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打下基础;②有计划地组织地编写适合本专业实验教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实训教材,构建教材、网络、视频和手册完整学习资料;③教学应以项目教学为主,为项目的实现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授予必备的知识,注重项目完成的方法和手段。

三、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弊病:①实验室大多数是单一性,只能做一些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不适合一体化教学要求;②实验设备套数少,设备陈旧,设备损坏多,缺少维护,不能及时补充;③空间小,人流多,真正参与的人数不多,大多都是过客。原因:①轻实验实践建设。由于经费的问题,实验实践投入少,缺乏场地,绝大部分的场地和仪器设备是升本前的;②重专业数的增加。学生人数增多,仪器超负荷使用,学校维修的手续复杂,仪器损坏不得及时修复;③实验室的建设一一对应理论课设置,一门课一个实验室,实验室的规模都是“小而全”;④场地、设备、人员、教学任务安排、经费等方面均相互独立、相互封闭,导致实验、实训室空置率高,实验实践经费投资利用率偏低。措施:①完善实验室建设。建立以“电子工艺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子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为教学主线,集理论、仿真、实验、实训、设计、组装和调试等教学活动一体化,满足一个行政班级学习的实验实训室;②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扩大创新实验室,增加的设备投资,完善软硬件条件,建立可同时接纳40组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环境;③整合实验设备资源,使其功能符合多层次教学要求,提高利用率;④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方圆百公里内,寻求与专业紧联度高的地方企业,协商长期合作使用的实践基地;⑤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和引企入校力度。

四、实践教学的软件建设

弊病:①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②实践教学缺乏一套能体现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科学反映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管理方法;③实践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研究和创新,实验、实训技术和手段滞后。原因:①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人才培养要求进度;②起源于长期轻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思想,实践教学边缘化,长期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①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主动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加强专业论理和技能学习;②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坚持内孵外引的政策,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③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工作;④建设校外实践教学指导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培训;⑤从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引进高技能型人才。

五、实践教学管理建设

弊病:①缺乏独立的实验教学地位。实验教学一般依附于理论课程、寄托于教研室的地位;②实验室管理落后,不重视实验课程建设;③缺少专业的实验和实验监督人员;④缺乏实验、实践效果评估体系;⑤实验元件、器件等报废、更新速度慢,实验耗材采购严重滞后实验教学。原因:①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独立性,实验教学一般依附于理论课程、寄托于教研室的地位与命运;②实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能达到专业高度,教师主要精力应付理论教学,用于实验实践的准备、指导、考核等时间严重不足;③师范类转型过来的本科院校的原来管理理念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轻实验教学,所有的实验课都是清一色的考查科目,教学和考核学校轻于管理,放任科任教师教学,教学随意性很大。④学校设备管理依附于政府采购制度,设备采购走程序多而繁杂。措施:①强化学校层面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把实验教学从制度上处于独立的地位,健全实验管理和考核制度;②建立实验室网络化信息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不断深入,数字化、网络化实验室管理,科学地对实验设备管理,对实验教师的管理,对实验课选择、考勤、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管理与统计等;③设立专业实验室管理员,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专业实验指导教师,并且采取专兼结合,增强指导教师力量。指导教师在计划的时间进行阶段记录学生学习内容、方法、进度、困难、成果,采取针对性指导、管理和监督,达到有目的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④制订科学的仪器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元器件的采购、维护、维修、报废制度,保证实验课持续有序

六、结束语

后升本科校院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存在较大的差距,构建写富有远见的、科学的、适合自身长远发展实践教学体系应先行一步,以培养出具有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快速扭转后升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后局面,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

作者:颜锦 刘春群 何应勇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华.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

[2]莫惠林.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考研究,2008

基础训练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军校训练;军事训练;基础教育;实战化;发展方向

部队必须严格和认真对待院校的基础教育,推行实战化的军事训练,提升学员的军事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双重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人民,保卫国家。

1聚焦实战、靠拢部队是社会的上级的最高指示

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实战化是对院校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高度重视,同时突出实战化训练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为正规部队输送高品质和高规格的军事人才,改进院校教学模式,让学员能够更好的适应部队,符合工作任务要求。

2我国军事院校当前基础教育训练的现状

2.1训练考核只过于看中成绩和结果

从近几年我部队的情况来看,实际训练情况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仍然存在着一些距离。虽然在单兵个体作战中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班组级别的基础战斗要求还没有被提到,从训练的环境上来讲,模拟实战的演练要求也不曾提出,部队的分组性对抗演练、综合性组织训练相对较少。

2.2军事学院训练实战化意识薄弱

部队要求的是协同作战、共同进退、团结一心,就现在的军校而言,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都是各练各的,各比各的,军事基础教育实战化训练没有全面开展,在科目的训练上,军事院校采取应试教育,针对考试内容训练,考试以外的科目不能高要求、高标准的去一视同仁,造成学员甚至是院校的偏科,训练不能平衡,学员在某些项目上虽然可以做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总体能力偏低。

一名优秀的军事院校的学员一定会为他所在的院校感到自豪和骄傲,当然这种感情也是相互的。只有院校对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做到关心和负责,学员才会努力上进,获得好成绩回报学校,感恩学校。不少院校确实也考虑到了这点,并且付诸行动,但是方法上存在问题。

3推进院校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实际内容

军队的标准配备就是由将军和士兵组成的,任何一个好的作战队伍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和领导者。军人的体能素质的要求相对更高,在战场上只有活着才能与敌人周旋和战斗。学员的单兵作战、读图用图、装备使用、伪装掩护等基础实用性战斗技能,对军事院校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院校训练环境和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求,才能让教官更好的讲解战术和展示战场。

4面向实战化军事基础教学训练实战化的创新思路

4.1科目互通加强综合训练

军事教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各科目都是以军事专业作为教学目标,要想推进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实战化创新能力,提高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融合协调科目间的关系。

①利用虚拟模拟和可穿戴技术等方式,融合多种训练于一次训练中,使用模拟训练程序重点培养学员在近战、实战中对战场的感受力。

②计算机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互通互联,军事训练从来都不应该是个人的训练,更应该是学员们体会集体作战的平台。

③科学有效的利用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推进学生更加合理的军事体能训练,减少伤病,增强战斗能力。

4.2建立系统的学术团队体系选拔优秀干部

从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特点来看,培育更多的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学员是军事院校的根本目标,选拔优秀的学员人才和干部打造出最优秀的正规军。选拔和引进优秀人才成为军事院校的重要军事任务,在积极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同时,鼓励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引进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高技术学校毕业生。

4.3军事基础教育训练实战化的具体方法

军事基础训练实战化是按照实际作战要求,模拟实战场面和作战任务,落实作战计划和训练学员实战素质的综合型基础训练,可以开展联合训练、兵种配合和综合演习的基础训练方式。信息化时代的军事训练更看重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必须要对整个战场全面系统的信息化了解,构建不同环境和模式下的复杂操练。

①实战化训练首先就是要利用既定地形,有利于学员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训练要求,亲身经历和感受训练内容,扎实掌握基本技能,迅速提高军事基础训练的水平,为更深层次的训练和演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选择不同的天气状况增加学员训练的难度,在战争的胜利条件中,古人就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可见天时是对战争影响的第一要素。

③充分利用军事院校中的各种器材和设备,通过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改变战争格局。战争是瞬息万变的,每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改变整场战争的走向,在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条件下,对装备器材的熟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