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科技创新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1

关键词: 培养 创新 数学教学 能力

青少年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更艰巨。世界现代科技革命浪潮汹涌卷来,时代给中国人民以挑战,历史给中国人民以机遇。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数学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如果一个人不想去创造,即使他的智力水平再高,创造力再高,一切也都等于零;而如果他具有愿意为科学和人类进步献身的高尚品德,那就会给他的创造力发展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他就可能会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

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二、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创新需要思维,创新也需要会学习的能力,要借它山之石,为我所用。首先有一个学习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将由静态变为动态。也就是说,人们的学习不会因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每个人不仅要有学习新知的能力,而且要有鉴别新知的能力和技巧。所以变革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地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教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学生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的得到改良,而是为了使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2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学 发展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78-02

目前,我国进行教育改革,提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上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科技方面,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在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重点,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改革和创新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技知识,为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要追求训练的完备和成绩的高低,而是要通过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1 信息科技的学科特点

信息科技本身具有很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点,如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工具性质,这么多的特性融合为一个学科,其功能的强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1.1 综合性

信息科技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数学、语文等科目一样,都成为现代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是,信息科技学科不全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很多实际操作,既有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科学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人文特点。在信息科技课程中,不仅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艺术、审美、相关学科、软件开发、程序应用的诸多方面,所以信息科技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2 基础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 信息科技课程不全是高科技教学,很多方面还是比较基础的学习。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应用。无论是什么学历、什么样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信息科技的应用。所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普及,中学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也是要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基本问题,同时,为今后想在信息科技领域发展的学生打好基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积极普及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3 实践性

信息科技本身就不局限于书本,它的实用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科技不仅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需要实践,只有经过实践操作才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科技教学,实践课程多于理论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用心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科技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动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4 开放性

信息科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中学信息科技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电脑教学,在学习的起点上就比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信息科技教学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教学,不需要严守课本的教学要求。不仅给学生更多的发展创造空间,还可以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水平。

1.5工具性

中学教学中涉及的电脑、多媒体,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为教学学习提供便利的工具。使用电脑和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是,这一工具本身还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熟练运用工具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某一内容产生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比平时活跃,如果没有兴趣,思维反应就非常慢,如果严重排斥,就会导致学生不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教学来讲,信息科技毕竟是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般的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教师也从很多方面入手,想了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改进的方面有很多,教学内容、方法、教师的语言运用等方面。教师应认真研究信息科技教材,突破书本教学,不断扩展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创造力。

2.2 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发挥信息科技学科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精心设计任务驱动,让学生多动手,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并自我创新,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学生学习兴趣能成为求知的向导,但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兴趣往往是短暂多变的,学习兴趣的真正源泉在于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只有在这种时候,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掌握知识的欢乐。夸美纽斯指出:当学生看到“他所学的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属于柏拉图理想的什么东西,而是真正在我们周围的、彻底认识了就会给生活带来真正益处的本领,在这样的条件下,智慧将会比较积极地用在学习方面,并且会更仔细地认出一切”。知识运用可以促进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如何使教学内容尽量地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并感受到信息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工具作用,如网络学习资源的使用、互联网上学习和娱乐功能的发展、数字化应用的发展方向等,把最新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3 信息科技学科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交互性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时期,因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实践表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敢于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主宰者和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足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4 教学内容改革,抽取精髓,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信息科技基本知识并没有严格的难易程度界限,特别表现在应用软件上,如Dreamweaver、Flash等,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文字编排、超链接设定、表格格式、图层和时间轴的使用等才能做出作品,长篇大论的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经验告诉我们,对于课程内容,首先抽取精髓来讲,紧紧吸引他们的兴趣。一门课程在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后面的课程教学将会呈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感兴趣的知识和问题,教师也不再为课堂效果而担心。这样的课程改革,不仅仅可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2.5 加强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有创新思想的教师,才能带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搞好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组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堪、同时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科技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比其他学科薄弱。信息科技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科技任课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应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对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培养是有力的,对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是大力支持的。

2.6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具备了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更新了观念,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的条件都具备了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信息科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是很短的,是一门新学科,有新特色。信息科技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科技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

3 总结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信息科技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科技的了解也不断加深。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科技教学作为发展中国科技的基础教育,教师应向学生源源不断输入新鲜的科技信息,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增加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教学进行及时改革,紧跟信息科技的发展脚步,不断接受最新的知识理念。这样,才能在信息科技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海市育才中学,上海 201801)

参考文献:

[1]朱春辉.信息科技教学中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成功(教育),2010(07).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3

【关键词】物理实验 科技创新 问题情境

传统的物理实验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老师做,学生看”为主的演示实验;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生分组实验。可以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接受式教学”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演示实验是老师动手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演示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这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分组实验模式通常是由老师讲授实验原理,准备好实验器材,给出固定的实验方案,学生所做的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而很少进行选择、创造甚至思考更好的测量和实验探究方法的机会。

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不仅仅是进行一些操作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其科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和实验能力都得到升华。为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力求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一、增强物理实验的新、奇、特,让学生在震撼中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创意

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但做了物理实验,就一定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吗?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物理实验的枯燥性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为此,我们创设了许多“趣味实验”,并注意积累、总结,使趣味实验系列化、多样化。

例如,演示“内能对外做功” 实验,实验室没有这方面的实验装置,所以我们用胶卷盒和打火机开关做了如上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时候,用棉花球涂一些酒精在胶卷盒的内壁擦一擦。然后盖上盖子,等酒精蒸发完了,一打火,“砰”的一声,塞子被崩出去很远,这个实验对学生很有震撼力(见图1)。

再如,演示“电动机”实验,实验室的装置很复杂,连接起来很不方便,我们一个干电池、一个线圈、一块磁铁就制成了简易的电动机模型(见图2)。

通过这个小发明,学生不但感觉到了实验的惊奇,也对这个教具的创意感到新奇!在玩的过程中学习了物理知识,增强了探索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实验的生活化、社会化

物理情境是蕴涵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情境,是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是发现和提出物理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创设的物理情景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欲,促进其与同学、与教师互动合作,从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创设了许多生活化情境,设计出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真实、亲切,更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社会的问题情景对实验设计还具有指导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大气的压强”的探究中,我们使用提瓷砖的工具(见图3),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能够提瓷砖。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启发学生提出:“大气压强有多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学生利用针筒,通过二力平衡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可以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无处不体现物理,进而使学生认识并理解物理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与价值。同时,还可使学生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重视实验方法的教育和实验思想的挖掘

李远哲说过,动手能力实际上是动脑能力,做实验时你先要深刻地动脑思考,动手只是动手,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动脑。所以,实验教学不仅是“做中学”,还要“做中思”,只有重视实验方法的教育,才能有效把握实验的关键点。

例如,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用玻璃板做平面镜,是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教师指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探究中要让学生用镜子进行实验,经历实验失败的过程,然后再换玻璃板进行实验。同样,通过视觉和触觉让学生感知像的“虚”,也是我们对传统实验改革的探索。

物理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实验,其中巧妙的物理思想,独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精心设计的仪器装置,完善合理的实验安排,高超的测量技术,无懈可击的分析推理,对后续的科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所以,在教材编写中我们高度重视对这些实验方法进行深入挖掘。

四、引进数字化实验和虚拟实验,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物理

数字化实验,是以计算机为核心搭载各种传感器构成的实验平台。它以强大的技术优势促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快捷、准确地获得实验数据,更简便、直观地处理数据,从而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探究。可以说,在数字化实验中,数字技术是围绕知识的发现,而非知识的传授而展开的,数字技术在其中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直接优化了师生的实验探究过程。

例如,通过两个电流传感器的“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学生能动态认识电流和电压的关系(见图4)。

虚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应用软件来模拟实验仪器、实验环境,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实验的过程。它具有内容丰富,操作简单,能无限复制,易于推广,可实现远程教学等特点。在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虚拟实验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可用来讲解仪器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它更多地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

例如,对真空中不能传声的认识,八年级上册安排了“真空铃”实验,但是学校的抽气机不好使,通过录像展示实验的真实过程,也引导了学生对其进行思维的过程,学生由此可得出真空中不能传声的结论。

五、利用废旧材料和玩具做实验,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家中和学校收集一些实验材料,如小石子、铁钉、螺母、饮料瓶等物品,再配备(自制、购买或借用)一些最基本的测量仪表和装置,学生不仅能在家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实验。这样,不仅在学校实验室,而且在课堂、家中,学生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利用自配的材料来充实我们的实验室,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

利用手边材料、废旧材料和玩具呈现物理现象,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引发认知的兴趣和欲望。比如用带吸盘的挂衣钩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们会从熟悉的材料产生的实验现象中感知大气压的存在,这使学生兴奋不已,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现象,因此就会对物理学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

六、改变实验的形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课本上有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供给学生操作的材料有的费时,有的不好取,有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因此,我们考虑用全新的实验来代替课本上的实验,从而探究相同的道理,这正是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例如,“焦耳定律”的改进,我用如下图的方法来探究“电流热效应与电阻的关系”,学生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反响很好。

例如“海波的熔化与凝固实验”,实验材料不好找,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用如下图的方法就比用燃烧皿熔化焊锡直观的多了(见图5)。

实验,是探索物理奥秘的工具,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实验中追求“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永恒的目标。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4

【关键词】劳技课;思维品质;培养

一、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与实践

(一)改变教学思维

想要教好学生,就不该是直接将书本上的知识直接硬塞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然后组织化记住脑海,一个好的老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可以直接放书的书架,应该教他们如何去思考,学习。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讲,而忽略了学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将教和学结合起来,不重视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导致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立异思维能力[1]。所以,学校应该让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参加到实践中去,试图去开掘学生潜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引领学生自主动手、思考、提出方案,从而体会成功的乐趣。

(二)创设兴趣情景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学习更多的只是当成一种任务式的责任,家长的重视以及老师的殷切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对学习产生自主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兴趣和积极性。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兴趣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自主学习

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乐于去探索,才能使课堂更有生气,才能让讲授达到最好效果。所以,教学过程中就该试着把自由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发扬自主学习,给学生制造一定的自由,学生担当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劳技课中,老师应该理解、尊重、认可、接受学生的兴趣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从而去开展教学活动,努力让学生都能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再加以培养。

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深刻性的培养

律深刻性的思维,是所有思维质量的基础,体现了思维的逻辑度和抽象程度,还包含了在思维在活动中的深度,宽度,难度,从而集体表现深层次思考问题,继而掌握事物的实质和暗含的规律。在教学劳技课上,应了解掌握活动的针对性、层次性,由外而内,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发现规。

(二)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在活动中的灵便程度是智力和实力的体现,它包括灵活的思维起点、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个人的思路、很好的思维概括转变能力和发现多种灵活准确的思维结果。在追求多解和差异性上与发散思维是相同的。在上劳技课时,想要培养灵活的思维方法有很多,可以试图让学生在同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这也是培养灵活的思维值得提倡的办法。

(三)批判性的培养

批判性的思维指严格看待思维资料和认真检测思维形成中的质量。表现为多次检验已形成的假设、规划和结论,及时修改误差,最终结论必须真实。这是在思维过程中自我的严格控制、修改和调整。人在思维的活动中变现的批判性,体现着这个人思维的的水平高低。在学校的牢记课和课外活动中,学生对于活动中的最终结果或现象产生疑惑的,不太理解的,老师要试着去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再加以改正[2]。

(四)敏捷性的培养

敏捷性是指在思维中能很快的发现适合的方法,在问题的发现和寻找突破点时,缜密、快速的给出正确结论。初中劳技课更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利用各项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活动中面对问题找到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五)新颖性的培养

要做好初中劳技课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更应当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新颖性,即创造相关的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和面对难题时能够摒弃较为拘泥的思维和方式,采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寻求和考虑新的途径和方式,在这种新颖思维模式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3]。

三、结语

综上所诉,要做好初中劳技课对学生思维模式的散发和培养,就采用改变教学思维、创设兴趣情景、自主学习等实践参与到初中劳技课的教学中,同时通过各项活动与知识将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新颖性等思维特点互补和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实现实践教学和思维创新理念的相结合,全方面改善和提高学生思维模式的扩散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培养和发散思维,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窦宝枝.劳技课教学重在以情育人[J];吉林教育.2011(25).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个比较难的问题。而高中计算机的学习是培养计算机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所以,高中的计算机教师应该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创新思维为桥梁,运用创新理论知识进行计算机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性、挖掘创新能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教育。

一、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促进学习兴趣

1.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所以,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个性和建立师生间的友谊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中应该注重实践在教育技术理论中的应用。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课下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在上机实践中,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会用心学习,大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互相学习促进的目的。

2.设计教学目标,促进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结果,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量的实验证明,尽管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但是学生对这件事物并没有兴趣,那么他也很难实现其价值。因此,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根据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况,着重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学习上,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目标指引,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认知目标的指引。例如,在进行WORD课程教育中,可以引用一些美观、精致的案例进行教育,在案例中出现一些形象各异的文字、图案时,学生会对此充满好奇心,从而激发学习WORD课程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丰富的想像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性,挖掘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学习的主动性,便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计算机课作为技能性与知识性结合的课程,主要注重于学生对实践的学习。在上机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解答。待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之后,他们都很有成就感,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意志。

2.因材施教,挖掘创造能力

在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时一定要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所以在教育上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信息技术以其独特性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因材施教。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对于已经学会和了解的学生,可以让其巩固或者预习其他的知识;而对于不懂的学生,也不要心急,要从头进行学习。在上机操作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实践,这样可以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保证学习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在发展其个性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探索精神,展现个性魅力

1.发现问题,培养探索精神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应从学生对待事物的问题出发,看是否具有好奇、求知欲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即使学生发现的问题很幼稚,也不能对其进行否定,也应该仔细为其讲解。在计算机的教育中,合理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矛盾中激发思维,引起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因疑虑而产生问题,根据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知识。

2.开展第二课堂,发挥学生的个性魅力

中学生科技创新范文6

关键词:政治课;学生心理;动力系统;政治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18-01

一、打好中学生创新教育系统基础

所谓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需要是其他动力因素的基础,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建立动力系统首先要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政治课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欠缺感”,形成心理需要。

1.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做一位有个性的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学生深深吸引。治课内容较枯燥,极易造成气氛沉闷,学生厌学。我的政治课就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消极状况。做老师,就如做演员,只要进了课堂,就调动全身的激情,以感染、吸引学生。学生一有开小差的念头、一有做小动作的念头,马上就会被我发现,只需一个眼神,学生就心知肚明了。学生在抽屉里玩手机、玩游戏机,也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学生对此觉得很费解,我对他们说,老师的心理学学得好。从此,他们上我的课再也不敢开小差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2.请出楷模,以石击浪。例如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前言课的“爱国主义”的概念,除了要理解爱国主义是本国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以外,尤其是要理解“爱国主义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认识发展,创造“欠缺感”。课堂教学要以引发学生心理需要为着眼点,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锤炼教学语言、最大限度地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动力资源。例如,教学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向人们提出了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开发性、竞争性,还要讲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互以及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日趋走向高层次、复合化,使学生产生“欠缺感”。

二、激发动机,构建动力系统的核心

所谓的动机,是为了创造和保持个人的活动和活动的发展目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内在动力。动机是政治课学习的兴趣为核心,有单独的外部压力是困难的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动力来维持。政治课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加强学习的积极性。

1.确定目标。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动机和目的。政治课教学,优先对学生教育目标。首先,教育的宏伟目标,以刺激学生的美好目标,共创美好未来目标的心理倾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命运和国家前途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二是经常推出了行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情况与国际背景介绍相比,让学生有一个强烈的忧患意识。三是帮助学生确定具体的目标。雄心勃勃的目标确定的前提下,与学生谈谈个人的目标,强调了发展规划或计划行动记录下来,以激励学生的形式保存的文件。四是旅途中,千里之始于足下,教育学生从现在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励。

2.坚持正向激励。正向激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动机最有效的方法。正向激励的方式有口头嘉奖、书面鼓励以及评选表彰先进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成功的活动是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开展学习竞赛、热点分析擂台赛、淘汰赛等等,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举办政治课学习小报等,这些活动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

三、磨砺意志,构建动力系统的有力支撑

意志的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强大的动力,推动积极的活动,是动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治教学的意志力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1.教育学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坚强意志。首先,意志保证胜利。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政治思想及道德素质,成长为有用之才。其次,学习凡人的成功事例。捐躯“死海”的科学家彭加木等等,这些人将用他们超越生命极限,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教育学生要注意这些杰出人物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努力锻炼意志,发奋成材。

2.努力培养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磨练得过程,要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1)教育学生经常用榜样、警句、名言提醒自己、督促自己。(2)以比自己强的同学做标准,找差距,常比较,下决心赶上或超过他们。(3)认真制定赶超计划,并严格执行计划,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4)时常总结,在自我锻炼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给自己完不成任务找借口,防止半途而废。

3.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概念、原理及有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可能会抽象难懂,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去听、去记、去理解,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政治课与学习其他课程的冲突,保证学生能集中精力搞好政治课学习。

四、培养兴趣,构建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利益和情感,是要调动人的一些活动功力。积极和充满情感学习。要高度重视文化的研究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动力因素在政治课教学,训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渗透到作业辅导上。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使用各种手段刺激兴趣和情感。构成各种课堂承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资源,主动开发,研究和利用。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的重要依据之一。课的辩论,时事讲座,分析课程,知识竞赛课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好形式。创造性地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