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技术范文1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大学转型 高等教育发展

引言

应用技术大学是隶属于应用型大学的一个概念,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相对于学术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提出的一种新型大学模式,立足于“技术”,重在“应用”。它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教育体系优化的迫切需要[1]。

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广泛进入生产领域,使得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由此,欧洲各国兴起一种新建或由职业性院校升级、转型而成的与研究型大学并行的机构,这些机构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具有科学意识与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2]。各经济发达国家也纷纷打破原有较单一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格局,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涌现。2013年6月28日,在教育部的推动下,35所地方本科院校共同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3]在天津成立,标志着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开始。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成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2014年,教育部实施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试点,云南工商学院、昆明学院等6所高校开始转型试点。2014年4月,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河南驻马店联合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校达成了《驻马店共识》,致力于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而“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这条路欧洲已经走了50年。

一、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必然性

(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欧洲各国家50多年的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发展之路揭示出每一个地方高校的转型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基于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的意识日益增强,随着城镇化率的加快、人均GDP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业难”与“技工荒”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高等教育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显得越来越为迫切[4]。为了顺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肩负起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我国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成为必然趋势[5]。

(二)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末,我国高校经历了一次大的合并潮,原因之一就是单一学科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时代召唤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所需人才之间的矛盾初显端倪。另外,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则是由一个或几个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在合并和升格的大浪潮中,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位。此类高校处于改革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问题。欧洲发达国家成功探索的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破解的途径。

(三)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

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转型升级正在国内很多地方高校如火如荼的展开,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的成员逐渐增多。但是我国当前的应用技术大学存在办学定位不十分明确、转型理念滞后、观念落伍、办学师资条件和技术积累不足、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前瞻性、课程内容缺少实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挑战[6]。

二、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初探

厦门某高校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目前该校正在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升级和改革工作。在转型的过程中,该校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理念

法国的哈伯特曾说:“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失去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将成为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的无效作为,如同盲目航行的船。对一个学校来说,同样如此。我国想要像欧洲发达国家一样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转型,应明确办学定位,即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培养生产一线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切不可按以往办学思路,一味追赶国内外一流学术研究型大学。该校坚持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以制度激励与约束为核心,与应用技术大学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校院两级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二)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应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优势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实际岗位需要去调整专业设置,对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接。这需要彻底改变以往“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的思路,形成“有什么社会需要办什么专业”的“倒逼”机制。该校紧密对接海西经济圈的支柱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厦门及周边产业结构所需领域,如汽车、电子、IT、土建、材料、商务、翻译、文化产业、水处理等,提出了“特色的工科、精致的理科、应用的文科”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文化传播、数字创意、城市建设与环境、新材料”等7条专业链,开设了一批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对外汉语、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电子封装技术等。

(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开发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将实际工作中的实例学习过程编排进课程,模仿具体工作情景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强化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推行基于“有效教学”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引导教师围绕专业知识创新开展科研并反哺教学。坚持“适度严出”,严格毕业要求,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学生过程学习考核与能力多元评价,探索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模式。另外,还提取出教师优秀专业核心课程,通过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实现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

(四)加强教师队伍转型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双师型”教师可分为两种:其一,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获得另一职称;其二,“双素质型”,即教师除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外还具备实践教学素质。此外,该校还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即除学校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也被受聘为学校柔性引进人才。通过校企之间协同创新,先进技术互通转移,努力改善企业招不到对口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到工作的局面。

(五)开展多元办学模式

探索开展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如邀请企业作为“质量监理人”参与到学校的办学治理中,聘用企业经理和高级工程师到校任课,借助校企间的深入合作打造相关领域的实训平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和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建设和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在线平台,联合社会力量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新型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提供技术平台及资金支持。

三、总结

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正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亮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并指出了现有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作者结合厦门某高校正在积极推进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和改革工作,对该校在转型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思考进行了概括了总结。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国内其它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侯长林. 应用型大学不等于应用技术大学[N].人民日报,2015―08―13

[2] 杜云英.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什么样?[N].光明日报,2014―11―25

[3]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EB/OL]. .cn/. 2016―02―20

[4] 陈斌.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逻辑与困境[J]. 中国高教研究,2014(8):84―87

应用技术范文2

关键词:深井降水;封井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吴城饭店新建工程,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吴北路与吴中东路交叉口处 。本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达9.55米,四周设置双排双轴深搅支护桩止水帷幕,深-21.500m。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知,本工程各土层特性,且地下水位较高,稳定地下水位深度为1.10~1.25m。第④层粉砂层(微承压含水层)的下部是影响本工程基坑施工的主要含水层。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根据方便、经济、有效的原则选择降水施工工艺。

2、降水工艺的选择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深井井点具有排水量大、降水深(15~50m)、不受土质限制等特点,适用于地下水丰富,基坑深(>l0m),基坑占地面积大的工程地下降水;流砂地区使用这种方法,效果更佳的特点。因此本工程基坑降水使用深井井点降水,降水井点布置在工程基坑范围内,降水井采用φ300/360无砂砼管设置,具体设置按设计计算确定。

3、施工准备

3.1技术准备。在降水工程施工前,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周围环境、地下管线分布、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和基坑壁、边坡支护设计等进行降水方案的设计 。降水施工作业前,应进行技术交底、质量和安全交底,交底要有记录,并有交底人和接受人交底人签字。

3.2材料准备。1)管井采用φ300/360预制无砂混凝土管,管井深20.0m,每根无砂管长950mm。2)砂滤层:绿豆砂,应洁净,其含泥量应小于2%,应尽量采用同一种类的砂粒。3)滤网:80目的尼龙丝布网。4)使用粘土密封井点管上口。5)用竹片固定无砂管安放。

3.3主要机具。深井井点降水系统主要设备:由井管、水泵等组成。井点成孔设备:起重设备、冲管、泥浆泵和钻机等。

3.4作业条件。现场三通一平已完成,地质勘测资料齐全,建筑物的控制轴线、灰线尺寸和标高控制点已经复核。各障碍物已清除,各种安全措施已落实。水源和电源已准备。所有的后续问题已全面规划,确保能正常使用。

4、深井降水施工工艺

4.1工艺流程。施工准备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层吊放井管回填井管与孔壁间的黄砂过滤层洗井井管内下设水泵安装抽水控制电路试抽水正常抽水降水完毕后封井

4.2施工要点

4.2.1定位:根据设计的井位及现场实际情况,由控制线准确定出各井位置,并做好标记。当井点受影响时,现场可适当调整。

4.2.2埋设护筒:护筒应底口应插入原状土层中,管外应用粘土层封严,防止施工时管外返浆,护筒上部应高出地面0.1~0.3m。

4.2.3安装钻机:机台支架稳固,机台应安装稳固水平,大钩对准孔中心,大钩、转盘与孔中心三点成一线。

4.2.4采用回转钻成孔,孔径为800mm,用泥浆护壁,孔口设置护筒,以防孔口塌方,并在一侧设排泥沟、泥浆坑。井点宜伸入到透水层6-9米,通常应比所需降水的深度深6-8米,间距一般10-30米。井管沉放前采用压缩空气进行洗井,将孔内泥浆、泥渣清出井外,以利于降水。

4.2.5成孔后立即清孔,并安装井管,井管安放力求垂直并位于井孔中心。管顶部比自然地坪高500左右,为了保证井管接头对正,外壁绑长竹片导向。井管下放后,井管的滤管部分应放置在含水层的适当范围内。

4.2.6回填滤层:井管放置好后,及时在井管与孔壁间填充砂滤料,其合格率大于90%,杂质含量不大于3%,且不得使用机械直接下料,应用铁锹人工下料,以防止分层不均匀和冲击井管壁。填充滤料必须一次连续完成,从底填至井口1m左右,上部采用不含砂石的粘土封口。

4.2.7洗井:砂滤料填完后,在水泵安装前洗井,洗井方法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壁,同时用污水泵往外排水,冲出沉渣。

洗井工作在安放完井管、填好滤料封口前8h内进行,要一气呵成,以免成孔时护壁泥浆逐渐老化,影响土体往深井的渗水效果。

4.2.8安装水泵前,用压缩空气洗井法清洗滤井,冲除尘渣,直到井管内排出的水由浑变清,达到正常出水量为止。

4.2.9深井水泵采用潜水泵,水泵安装后,对水泵本身和控制系统作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电缆及接头应有可靠的绝缘,并配备保护开关控制,检查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各部位的螺栓是否拧紧,电缆有无破损,接头的封口是否松动。然后在地面空转3~5min,无问题后放入井中使用。深井泵设置应安放平稳牢固,转向严禁逆转。合格后进行试抽水,满足要求后转入正常工作。井点供电系统应采用双线路,并设置备用的发电机组,以防止突发故障,淹没基坑。雨、雪天气,经常影响到室外的水泵电箱,导致停电,所以雨、雪天气应加强专人对电路的检查。由于本工程的水井较多,电线、出水管经常混在一起,所以应该要统一进行编号。

4.2.10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逐段拔除井管,防止井管堵塞。

4.2.11换管:无砂滤管仅设置至垫层底,垫层以上部分采用φ299(外径)×10mm钢管进行替换设置,穿过基础底板。

4.2.12降水:在结构正常施工阶段,降水工作必须连续进行,确保基坑内无积水,保证基础底板面的干燥。基坑开挖前,应提前两周进行预降水。

5、各种应用措施

5.1成品保护措施。井点管口应有保护措施,防止杂物掉入井管内,影响降水效果。在井管放入前,应认真检查,以保证滤网完好。土方施工时或其他交叉作业时,防止破坏无砂管。在土方开挖及后续施工时,应保护好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绘制保护平面示意图,现场应明显标识。

5.2降水控制措施。1)对较轻微的流砂现象,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对较严重的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2)对于涌水量大于排水量时,可采用更换大功率水泵。当更换大功率水泵仍无法控制时,应适当增加降水井的数量。3)在基坑周边40米范围内以及邻近建筑物旁设置一定数量的沉降观测点,通过监测数据控制管井采水量,从而达到控制地面不均匀沉降。4)在降水运行过程中,随开挖深度逐步降低压水头,根据抽水得到的参数,计算不同组合下坑内地下水的深度,随基坑开挖深度确定井群的运行。没有抽水的井可以作为观测井,控制承压头与上覆盖土压力以满足开挖基坑稳定性要求,这将使降水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降水运行期间,现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值班人员应做好各项记录,做到准确齐全,以指导降水工作,提高降水运行效果。对停抽的井应及时测量水位,每天1-2次。5)运行期间应经常检查水泵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不正常应及时调泵并修复。降水运行阶段应保证电源正常供应。现场水泵应配有余量,应至少配置不少于25台水示。6)降水工作与土方开挖施工密切配合,根据开挖的顺序、深度等情况及时调整降水井的运行数量。7)及时监测地下水位及抽水流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调整抽水井及抽水流量,必要时采取回灌措施(旁边另设回灌井),指导降水运行和开挖施工。同时对观察井水位进行实时监测、记录,通过采集的数据采取相应的措施。8)加强基坑开挖和降水时的环境监测,相关数据资料应及时提供,以调控降水运行,确保有效控制周边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并安装应急报警系统。

5.3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措施。1)加强水位观测,使靠近建筑物的深井水位与附近水位之差保持不大于1.0m,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并做好对周围建筑物或构造物的位移监测和记录。2)施工现场应采用两路供电线路或配备发电设备,正式抽水后干线不得停电停泵。3)定期检查电缆密封的可靠性,以防磨损后水沿电缆芯渗入电机内,影响正常运转。4)遵守安全用电规定,严禁带电作业。5)降水期间,必须24小时有专职电工值班,持证操作。

6)所有机器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7)泥浆必须排入泥浆地或用泥浆车及时运出场外,严禁随地排放。8)施工时对噪声进行监测,不允许形成噪声污染。9)进场车辆应清理干净,防止污染城市道路。10)排出地下水应沉淀处理后方可排放到市政地下管道。11)施工现场内排水系统应通畅,确保雨季期间正常施工。

应用技术范文3

关键词:地质测绘;应用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中,主要是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进行,比如水准仪、经纬仪等,这些高科技的设备能够对地质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同时可以在地图上具体的标注其位置,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科学水平不断发展的体现,同时,在技术方法和手段方面的不断更新,对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于目前测绘工程的工作区域情况简介

1、测绘工程的工作区域的地理形态

目前的测绘工程的工作情况,就是需要针对于不同的地质形态情况进行研究,由于具体工作的区域有所不同,需要面对的地质形态情况也有所不同,这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阻碍。就目前的工程而言,不仅需要在地面上进行道路桥梁的施工建设,同时也需要地下的地铁修建工程,甚至要在数目密集的山上进行测绘工程。不同的工程建设以及测绘目标,不仅提升了工作中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工作量,甚至在一些工作区域中很难应用到交通工具,就这样的工作情况而言,就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不仅在技术理论上掌握熟练,同时能够较好的运用的掌握操作技能,在艰难的测绘环境中也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优质高效的实现测绘工作。

2、如何实现测绘区域内的平面测绘工作

在工作之中,工作人员很可能工作环境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城镇,这个落后的城镇就是需要改变的地域,这种城镇的特点是比较空旷,没有建筑参照物,地理情况可能是河流围绕平原,这样的交通方式可能仅仅依靠船只运输,就这样的工作环境而言,要想进行测绘区域的平面测绘工作,就必须结合实地的城镇地形情况,在选择测量工作地点上,就必须能够实现测量目的的方位选择,参考城镇的房屋布局情况,城镇周围有什么明显建筑参照点,对于平面测绘工作而言就必须能够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的进行地理情况分析。

3、对于测绘区域中的高程控制测量方式介绍

除了平面的测绘工作,我们还要充分的做好高度测绘的工作。对于我们测绘的房屋以及物体都是空间存在的,我们要考虑到高度的分布情况。就拿此村落来说我们要对于最高建筑物,集中高度分布以及周围的物体高度进行测绘总结,在做立体的测量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出来,最好比例规格。

二、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测绘技术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新兴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这种测绘技术主要是双重精度的测量技术,比如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进行数据的精确度和程度的不断提升。现代社会,GPS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地质测绘过程中,它对于板块、地籍、火山等一些地壳活动的测量十分广泛,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测绘系统,需要GPS进行合理的定位,进行实时化的测量,才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数据,同时对于公路的测量和大型工程的测量来说,这种技术也可以广泛的使用,是当今最科学有效的手段。

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近些年逐渐提出的技术手段之一,在我国地质测量工作中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工作质量的综合整治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工程动态化的管理和综合的工程资源的利用方面,遥感技术可以对工程的环境进行检测,同时合理的保护地质和煤层等各个方面,因此是我国现阶段地质检测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

2、GPS全球定位系统

通常来说,GPS技术在地质测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对地表、水文等一些的检测,通常在矿山质量的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是主要的支撑技术。在地质过程中,工程的质量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平台,应用最新的科学测量技术,进行一些数据的分析工作,通过一体化的手段,为地质工作提供最科学的方式和方法。

3、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质测绘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为测绘与绘制地图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始于机助制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重大宏观政策和区域多目标制定的核心性、关键性的技术工具,也逐渐发展成为和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的基础性工具。地理信息系统发展集中体现在:地图数据获取与成图的技术流程发生根本的变革;大大缩短了地图的成图周期;大幅度提高了地图成图精度;丰富了地图的品种。革新的地图形式如网络地图、数字地图和电子地图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使测绘与地图制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4、现代测绘技术使全解析测绘成为可能

在地质工作中,图根和测田的基本控制、地物、地貌持征点的数据采集可以由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站式电子速测仪共同完成。在计算机控制下,数字化仪可将原因数字化,绘图仪自动绘图,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地质的结构,采用不同比例的全解析法测绘而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测绘仪器出现历史性变革

三、现代地质测绘技术的作用与发展

现代化的地质测绘技术已经有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通过地形图的使用,更快、更准确的掌握了人们生活的信息。然而测绘资料也是绘制地质地形图的基础步骤,因为要想构建高质量的地质勘测图形,重点就在能够精准的、细致的呈现资料,有利于空间的资料更新更快、更及时。在当代地质测绘技术中,大地控制测量的成果中有关于平差计算方面,较之之前的完全人工,速度、质量都得不到保障的处理方式,如今计算机处理软件已经普及到其中,例如遥感、GPS软件、控制精灵等等,这些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不但加快了工作效率,更保证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准确率,因而也就在短期内大范围的普及了。地形测量在测绘中一直作为重要的方式,如今的大比例尺地形的测土依旧沿用大平板仪测图作为首要方式。不过数字化的今天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已经逐步成为了主导方式,大平板仪的工作量远远赶不上全站仪和RTK的工作量。据上述,地质测绘技术在如今的生产、工作领域被普遍的使用着,其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被认可,在时代的进步中对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数字化时代科技水平的推动力对地质测绘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一作用将体现在理论层面扩大概括性上,使测绘技术在综合程度上得到提升。测绘技术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必将同时代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同时全力发展自身的技术水平,适应时代要求,唯有跟上时代对技术的要求,不断学习、总结自身技术,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在应用技术方面也有所发展,目前在国家建设过程中,不仅技术上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推动了测绘工程工作中的测绘技术的快速前进。目前的测绘工程发展情况而言,逐步应用科学技术实现测绘技术方面的转变,这不仅推动了测绘工程的平稳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测绘技术不断变革。为测绘工程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同时迎来了在测绘技术方面的又一次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合忠.地面3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特殊困难地区地形图测绘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12)

[2]郭磊,安永建.测绘工程殊地形的测绘技术方案[J].科技视界,2013(5)

[3]李宾.数字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应用技术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学;应用探讨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特征

第一,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科目难度相对较大,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运算能力的要求较高,单纯的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无法完全理解知识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则可以极大地解决此类问题,通过直观的数字媒体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十分具体富有逻辑性,既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也能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2]。第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形式单一,教学方式简单,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习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加入,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例如将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转化成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能力。第三,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例如图片,视频等,将知识通过电子设备表现出来。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前做好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且老师在交给学生课程内知识的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让学生了解到课程外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目前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中的作用

第一,将教育教学的内容数字化。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在学习知识内容方面上,关联性在学科间体现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十分简陋,教育资源更是十分匮乏,只是学生只能单纯的学习独立的学科知识。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不能够做到与具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3]。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素质提高上的需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后期的整体把控阶段,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充分分析,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计算机教育教学形式是现代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教学形式的不利因素,体现出教育教学内容的信息化。第二,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普及,各种信息量猛增,在这样的前提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便极大地体现了出来。在实际教学的实施过程里也出现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式方法,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扩大了其所能容纳的知识量,所以,能否为学生创建一个合适的体系至关重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的提高。身为老师,必须要为学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网络的建立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没有做到将知识进行有层次性的划分,单纯地强调学好基本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对于知识的拓展和结合实际的挖掘,这会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需要综合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把教材进行更好的整合和分析,将知识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教育内容的选材上面,可以依据学生的内心想法,把握好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构建出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第三,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向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和交流倾斜,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落脚在所教课程的基本内容上,而是让学生也能够主动加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主动思考,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老师可以用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获取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与学生沟通,与教师沟通,增强自己的素养。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还能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体现出来,可以让老师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与此同时,要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此外,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并不是意味着完全剔除教室的主导地位,而是让教师可以从课堂主导转换为课堂引导,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主动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教师进行教育活动时,不光是需要让学生学会某种或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此类问题的思路与解决方法,一劳永逸,真正形成能力。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教学中应当把数字媒体技术融入进来,将课堂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添加适当的教学案例,使案例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起来。让学生能够从传统枯燥的教材中走出,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能够形成从实际问题中产生疑惑,带着疑惑去探究,从而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应用技术范文5

摘要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养分平衡等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介绍不同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总结秸秆还田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指导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应用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由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以及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也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报道,在经济发达国家,秸秆还田的数量很大[1]。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种类有近20种,而且数量巨大,每年都有6~7亿t的秸秆产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尤其是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无组织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为150 g/kg,氮、磷、钾、钙、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秸秆还田可以以草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秆还田技术,在现代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1农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1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通透性

秸秆还田后经腐烂分解形成的腐殖质[3],是土壤结构的胶结剂,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的含量,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施用作物秸秆能够提高耕层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4];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根系的吸收活动。

1.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热量状况

土壤含水率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土壤矿物颗粒的最高吸水量为50%~60%,腐殖质的吸水量为400%~600%。因此,施用作物秸秆可使土壤持水量提高,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保水性增强[5]。土壤保水能力增加,比热增大,传导热能力增强,颜色加深促进了吸热,改善了调温性,进而改善了土壤热量状况。

秸秆还田有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的效果,其中以覆盖还田效果最为显著。覆盖秸秆,在冬天可使5 cm地温提高0.2~0.5 ℃;夏天使土温降低25~35 ℃,土壤水分提高32%~45%,杂草减少24.9%~40.6%。连续多年秸秆还田的耕地,不仅能提高磷肥利用率和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地力亦可提高0.5~1.0个等级。秸秆还田后,可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率。

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作物秸秆还田可提供植物生长必须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及各种微量元素,使土壤养分显著增加。一方面,秸秆本身含有的元素必然增加土壤养分;另一方面,作物秸秆在转化中可释放一些小分子有机酸,可分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使土壤中养分有效性增加。对于耕种土壤来说,培肥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实践证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6]。秸秆还田和单独使用有机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秸秆还田更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且试验表明,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优于单施化肥的效果[7]。

1.4对土壤氮、磷、钾等元素的影响

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但施入的无机肥很少能在土壤有机质中积累,只有同时增加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等)时,才能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并提高其矿化作用,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等的吸收利用[8]。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作物秸秆在分解过种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特别是在渍水条件下产生的有机酸,可提高土壤营养元素的有效性。试验表明,每增施1 500 kg/hm2小麦秸秆,可使土壤每年增加全氮0.002 0%~0.009 6%,碱解氮0.80~4.08 mg/kg,速效磷0.58~1.02 mg/kg,速效钾2.04~6.10 mg/kg。作物秸秆的施用可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使营养阳离子吸附在腐殖质和土壤胶体表面,防止营养成分随水淋失或与土壤中的一些阴离子生成难溶性盐,进一步促进作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

2秸秆还田的操作技术

2.1水稻高留茬还田

水稻割茬高度最好不超过20 cm,在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结合秋翻进行还田,封冻前结束。耕翻深度一般以15 cm左右为宜。翻平盖严,深度基本一致。应注意水稻高茬收割还田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结合翻地深施。

2.2稻草直接还田

将稻草打碎,长度为20 cm左右,均匀地撒于田面,一般还田秸秆量为6 000 kg/hm2左右;当土壤含水量30%左右时,将稻草翻入15 cm土层中,稻草混拌于耕层中的覆盖率大于90%。翻前要施肥,一般施氮、磷肥。

2.3小麦高留茬还田

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30 cm左右,一般要做到边割边翻,以免养分散失,同时也利于秸秆腐烂;必须顺行耕翻,以便秸秆覆盖和整地质量提高;耕深要求在25 cm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耕翻后,要进行平整土地;及时追施氮、磷肥,同时灭茬除草。

3秸秆还田应注意的问题

若秸秆还田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出苗率低、苗黄、苗弱,甚至出现死苗现象造成减产,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秸秆还田技术。

3.1注意提高粉碎质量

秸秆粉碎的长度应小于6 cm,并且要均匀撒施。对还田地块一定要用旋耕机作业一遍,使秸秆和土壤充分混合拌匀。此外,还要用铧式犁将秸秆连同化肥、农家肥翻入10 cm以下的土壤内以利播种。

3.2注意配合补施氮、磷、钾肥料

小麦秸秆还田后,秸秆腐烂过程会出现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阻碍农作物对速效氮素的吸收,使幼苗发黄,生长缓慢,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入氮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研究表明,每100 kg秸秆应配施碳氨4.0~5.0 kg,过磷酸钙7.0~8.0 kg,硫酸钾2.0~3.5 kg。同时结合浇水,有利于秸秆吸水腐解。

3.3注意连年秸秆还田的影响

有大量秸秆残株连年进入土壤时,为加速秸秆有机物腐解与土壤肥水相融,以及防止秸秆残株在土壤中出现隔墒等不利影响,要求秸秆粉碎程度高,一般切割长度在10 cm以下。在秸秆还田土壤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特别是播前进行土壤处理的化学除草剂,其有效使用剂量应适当提高[9]。

3.4消灭病原体

带病的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否则易发生病害,对带有水稻叶枯病、油菜菌核病、小麦、玉米黑粉病等的秸秆最好经高温发酵腐熟后还田,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多种微量元索。实施秸秆还田还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促进作物增产,提高粮食产量,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

4参考文献

[1] 孙克刚,李丙奇,金辉,等.河南省小麦、玉米及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平衡施肥[J].磷肥与复肥,2007,22(1):73-75.

[2]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3] 胡庆文,张珍丽.秸秆还田技术探索[J].河南农业,2006(5):32.

[4] 赵义涛,姜伯文,梁运江,等.土壤肥料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付艳忠.浅析玉米秸秆还田数量与产量之间的差异[J].现代农业,2009(11):40-41.

[6] 韩秉进,陈渊,乔云发,等.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4):294-296.

[7] 周波,刘登民,劳荣秀,等.长期秸秆还田及休闲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6):16015-16019.

应用技术范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001-06

衰老是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抗衰老是指为延缓、阻断甚至逆转衰老相关的现象并延长寿命所采取的措施。目前,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衰老和抗衰老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医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医学专业期刊上,已经有越来越多关于衰老和抗衰老的文章。2013年己有学者在《cell》杂志提出衰老的9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根据其与衰老的关系密切程度分为三级,其中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稳定性改变为一级因素,对营养物质的反馈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为二级因素,干细胞衰竭、细胞通讯发生变化为三级因素。相对于这些微观上发生的变化,在宏观上则可具体体现为皮肤老化、肌肉萎缩、骨钙沉积减少、减退、思维和情绪的改变等一系列衰老的表现。

如何才能有效的抗衰老,其实也一直是医学领域所探讨的一个终极问题。当前从临床角度开展抗衰老工作的关键,是使人们能够健康老龄化,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目前逐步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抗衰老技术进行述评,初步分析目前抗衰老临床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抗衰老技术的发展作出展望。

1.衰老相关标记物的检测

在抗衰老的过程中,如何评价人体的衰老程度,对早期发现衰老相关的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准确的对衰老相关标记物进行检测,可及时判断人体衰老状况,从而尽早对衰老进行干预,从而获得更好的抗衰老效果。从目前报道中可了解到,可通^血液、尿液、唾液、粪便和头发等标本检测到的衰老相关标记物有很多,主要包括激素类、免疫细胞类、肿瘤基因以及其它衰老相关标记物。利用该技术的案例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好莱坞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进行了BRCAl基因检测后,发现其有87%患乳腺癌的风险,为了降低乳腺癌风险,而选择切除双侧乳腺并行再造手术。衰老相关标记物检测的这项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下一步针对种类繁多的衰老相关标记物仍需开展深入研究,进而明确不同标记物对评价衰老状况的相关性和准确性。

2.自体细胞活性物质(血小板浓缩制剂)抗衰老技术

自体细胞活性物质,是指通过一定的分离、浓缩、提取等技术,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从人体自身血液获取,经科学验证具有治疗或美容作用的血液浓缩制品。通过在患者或求美者的特定部位注射或外用细胞活性物质,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再生以改善衰老征象,可达到年轻化、治愈疾患及延缓衰老等目的。目前的自体细胞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及浓缩生长因子(Cone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

2.1PRP:是将自体外周血经梯度离心后所得的血小板浓缩制剂,通常认为血小板浓度达到静脉血4倍及以上才能被称为PRP。血小板可释放多达30余种生长因子,主要包括TGF B、PDGF、IGF、bFGF、VEGF及EGF等”。,这些生长因子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刺激胶原合成、促进组织血管化、诱导细胞分化,从而加快创面修复和组织再生“。。同时,PRP还含有白细胞,具有诱导其他免疫细胞、抗感染作用。

2.2PRF:是将自体血通过一次离心得到的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凝胶,由法国学者Choukroun等在2001年开发出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品。PRF凝胶为疏松的纤维蛋白网络结构,可将大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其中,从而渐进地释放细胞因子及抗感染,其释放的生长因子在12周达到高峰期。

2.3CGF:于2006年由Sacco提出,是指利用特制的变速离心机,依靠不问断物理性加速和减速,充分激活血小板中的Q颗粒,产生富含更高浓度生长因子和CD34+细胞的自体血液浓缩制品,表现出更佳的骨组织、软组织及皮肤的再生能力。

目前,自体细胞活性物质己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骨折愈合,口腔种植,整形美容及运动医学等多个领域,但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尚缺乏长期疗效报道。相信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自体细胞活性物质,尤其是CGF在美容及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将会有更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3.肠道菌群与抗衰老

按照肠道菌群对健康的影响,可将其分为有益、有害和中间三类。有益菌的代表是双歧杆菌,它通过产生有机酸抑制肠道腐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菌群平衡。而有害菌是腐败菌,其代表是梭菌。它虽不是病原菌,但其代谢产物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而中间派菌则在正常情况下于健康无害,但若过度繁殖,对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腐败菌增多。’,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和内毒素等有毒物质产生增多,就会加速老化的进程。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证实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以及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肠道菌群分布都存在明显差异。另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作为肠道益生菌,可以使实验鼠寿命延长,且可以改善老年鼠的健康状况,为益生菌对人体延缓衰老提供了实验依据。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出现,为肠道菌群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迄今,全世界已有约10000例患者接受粪菌移植。2013年,美国将粪菌移植首次写入临床指南,用于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但是由于“粪菌移植”疗法当前只能通过用结肠镜或管道将粪便输入肠管内,具有一定创伤性,长期治疗缺乏可行性,阻碍了其应用于抗衰老治疗。目前,美国首家粪便银行OpenBiomet与美国多家医院共同合作研发粪便胶囊。该胶囊的制成将使“粪菌移植”抗衰老治疗成为可能。

4.热量限制治疗

早在20世纪30年代,McCay等人在《science》首先描述了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并证实其能够延长实验动物的寿命。其原理是限制热量摄入,导致代谢过程优化,基因控制程序运行减慢,从而影响衰老过程。此外,热量限制也引起各种生理变化,如激素水平,蛋白质组水平的改变。热量限制相关的代谢途径及信号通路,包括AMPK通路(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路(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signaling,IIS),mTOR通路,以及Suituins通路等,特别是SIRTl信号分子是通过热量限制调节衰老过程中的重要营养感应器分子。最新实验研究提示,可以通过“鸡尾酒疗法”达到类似热量限制而延长寿命的目的。研究者通过二甲双胍抑制糖代谢途径,同时应用雷帕霉素抑制mTOR途径,联合治疗来保证治疗安全性和平稳性。

目前,可以实施的热量控制措施还首先需要从控制调节日常饮食摄入入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平均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烹调油不超过50克。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身活动。

5.激素替代治疗

激素替代疗法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雌激素缺乏的状态,而男性由于其雄激素的下降速度较为平缓,有许多男性更年期症状处于未能及时诊断并治疗的状态。当激素缺乏引起的不适已经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时,合理应用性激素是必要的。目前在德国采用的最新个体化治疗方法是:首先测定患者体内激素浓度,然后将含有天然激素成分的药膏涂抹在皮肤或口腔黏膜上,激素成分透过皮肤和黏膜缓慢渗透到体内,模仿自然的内分泌过程,从而降低激素治疗的副作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JAMA》等权威杂志已经证实了应用性激素和生长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抗衰老治疗的有效性。

此前,激素替代治疗的指征和安全性在临床上尚有争议,WHI(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的研究提示乳腺癌、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均有增加。但此研究结果仅限于特定剂量的雌、孕激素的组合治疗,对于小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并不适用。因此,在临床上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倾向于使用达到效果的最少剂量和最短时间。

6.抗AGEs治疗

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即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是一组由还原糖与蛋白质、脂肪或核苷酸经非酶促糖化反应产生的异质物。非酶促糖化反应最初由Maillard于1912年提出,至今已有系列研究证实该反应存在于人体内部,且与衰老、糖尿病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实验证实,摄入高AGEs食物可导致组织损伤,反之则有保护作用。已有许多药物被证实为AGEs相关通路的阻滞剂,其中ALT-71l(alagebrium chloride)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抗衰老药物,它能够破坏AGEs交联,减轻衰老相关疾病。然而,其真实效应及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体育锻炼亦能够减轻AGEs的作用,Delbin报道,体育锻炼能够降低AGEs,进而保护血管。通过大鼠实验发现,8周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心率为最大心率55%-90%的连续运动)能够显著降低血清AGEs浓度。另有研究表明,12月以上每周两次太极运动也可显著降低血清AGEs浓度。

7.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治疗

Harman在1956年第一次提出了线粒体自由基衰老学说(mitochondrial 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MFRTA):衰老是由于含有自由基的活性氧(ROS)毒性造成。由于ROS能够造成线粒体成分的损伤,从而产生更多的ROS,这一恶性循环导致衰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发现使得该理论得到进一步支持。同时,在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自由基,极易对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和脂类)造成损伤。

目前,褪黑素被认为是新兴有效的抗氧化剂,它能与氧化磷酸化的复合体I结合,稳定呼吸链,减少ROS的产生,但其抗衰老作用仍值得研究。此外,还有基础研究发现,白藜芦醇(RSV)能够有效延缓、甚至预防衰老相关的疾病,实现抗衰老,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是否可以日常补充RSV的推荐。此外,新一代抗氧化剂,如plastoquinone(SkQ)和mitoquinonemesylate(MitoQ),能够直达产生氧自由基的源头――线粒体内部清除氧自由基,从而达到调控细胞衰老的目的。

8.靶向抗衰老治疗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衰老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抗衰老己逐渐步入靶向治疗的时代。研究发现,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不仅能增加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显著延长小鼠寿命,证实了GHRHGHIGF-1/insulin信号通路在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Nature》等权威杂志发表。2015年,美国FDA批准了一项称为“Targeting Aging With Metformin(TAME)”的人体药物研究,将有3000名70至80岁老人参与试验,全美15个医学中心参与,历时需5-7年,用于评价是否能将二甲双胍作为抗衰老药物应用于人类。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培维索孟(Pegvisomant)因其能够抑制GH/IGF-1轴,而具有抑制衰老相关疾病及延缓衰老的潜力,应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寿命。此外,白藜芦醇(Resveratr01)以及生物合成的物SRTl720等都可激活NAD+Sirtuin通路而延长高脂模型小鼠的寿命。其他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如P53、E2F、P16、P21,细胞骨架相关基因DOCl、PAI-1以及MAPK/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KK3、MKK6、p38HOG等的功能及其在衰老调控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靶向抗衰老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9.基于端粒的治疗

端粒(Telomere)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它与端粒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特殊的“帽子”结构,起到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作用。端粒DNA是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端粒酶可用于给端粒DNA加尾,DNA分子每次分裂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的缩短和缺失致使DNA损伤反应、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组不稳定,最终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如果能够增强或重新激活端粒酶,则可延长或维持端粒长度,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目前已有一款端粒酶激活剂――TA65上市,其为黄芪中提取的小分子端粒酶活化剂,尽管尚未证实其能够延长寿命,但对于免疫重塑,代谢、骨骼、心血管健康均有正面效应。

10.干细胞治疗

目前,干细胞治疗己被应用于许多临床问题,包括衰老相关的黄斑病变,神经再生,肝脏修复,此外还应用于治疗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衰老相关的肌肉萎缩和皮肤老化。因此干细胞对于衰老相关疾病和年轻化的应用也己为期不远。但仍有许多技术环节存在困难,有待攻克,特别是储备干细胞的技术有待完善。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科研工作需进一步开展,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众多特殊机制和信号通路将影响干细胞的抗衰老效应,需要进一步阐释明晰。

11.心理与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