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范文1
关键词:网购行为;风险认知;经济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通常情况下,网购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七种:“服务风险--网上购物平台不安全及售后得不到客户服务的可能;隐私风险--网上购物而使消费者失去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功能风险--网上购买的商品不能正常使用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可能;经济风险--网上购物引起货币损失的可能;身体风险--因网购引起的各类纠纷及其他原因所带来的人身攻击的可能;心理风险--指个人是否会出现网购成瘾/上网成瘾等相关心理可能;时间风险--个人因网购行为而损失时间的可能。”
作者结合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和常见风险,将大学生网购风险认知分为对网购平台和商家风险认知、商品价格风险认知及网购行为风险认知,并设计北京地区大学生网络购物风险认知状况调查问卷,向北京地区大学生发放问卷650份,回收调查问卷633份,其中有效问卷60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为94%。根据问卷反馈数据,作者对以下三种风险认知进行分析:
1.网购平台和商家信誉风险认知
超过1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购平台和商家信誉是网络购物交易达成的前提,仅有不到3%的被调查者丝毫不考虑网站或商家的信誉度,其余的被调查者表示网站及商家信誉占网购决策因素的30%-90%。而对于如何去判断网购平台和商家信誉,55.5%的被调查者通过用户评价及评分判断,18.3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询问身边的朋友,13.6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自己在该网站或向该商家购买商品从而获得直接体验,而在对网购平台和商家毫不了解的时候进行交易实际上也会带来一系列风险,12.48%的用户表示会去百度、微博、贴吧等去询问网络用户。
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在网购平台和商家信誉风险认知方面,北京地区大学生对网购平台和商家的信誉很看重,但是在对网购平台和商家的信誉进行判断时,存在着过度依赖网络用户评价的情况。“由于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平台没有提供科学的统计工具帮助买家对信用评价和卖家过往销售记录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因而用户评价过于简单和主观。”而且通过网络刷单提高销量和信用度并填写虚假好评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单纯凭借网络评分或者销售等级鉴别商家信誉进行判断是存在相关风险的。下表反映了北京地区大学生群体在选择网络购物平台时的考虑因素中的风险类型占比率。
表1:网络购物平台风险类型考虑因素占比率
网络购物平台风险类型 考虑因素占比率
功能风险(网站上提供详细的图文详情、产品介绍和买家评价) 69.13%
时间风险(网站的物流配送方便快捷) 48.44%
服务风险(网站的售后服务及时完善) 41.05%
经济风险(网站的支付手段多样,支付环境安全) 35.63%
隐私风险(网站的客户信息保密性强) 25.62%
据表1所示,在以上五种风险中,69.13%的大学生能认识到网络购物中存在的功能风险,对于网站提供的买家评价也并非是片面相信,而是持有谨慎态度,即大学生在信誉判断上存在过度依赖买家评价的情况,但大部分人还是认识到了其中的风险。在时间风险和服务风险的认知上,占比率降到了不足50%。经济风险和隐私风险的认知情况堪忧,仅有35.63%的大学生在网购行为中会考虑到经济风险,最低的隐私风险因素占比率仅为25.62%,而以上这两种风险实际上一旦发生危害比以上的风险危害更大,网络支付安全性需要消费者注意辨别,谨慎考虑。
2.商品价格风险认知
商品价格是人们在进行消费时最直观的判断依据。大学生属于经济上尚不能独立,但自身又能及时转化为劳动力的特殊群体。因而对商品价格因素的重视程度,与其他的群体有所区别,42.36%的被调查者对于网购商品的价格并无严格的限制,而是依照商品本身的类别而定,即选择这一选项的群体对于商品价格的重视程度低于那些选择具有明确价格区间的群体。对于明确的商品价格区间的选择,大学生群体比较青睐于价格处于50-100元区间的产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50-100区间的物品价格属于可控风险区间,即便在购买过程中需要承受风险,他们也可以承担这部分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且在具体商品购买过程中,有53.0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在确定购买之前花大量时间去搜寻信息,虽然面临着时间风险和心理风险,然而这也减小了遭受功能风险和经济风险的可能性。
有42.36%的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不考虑价格,仅凭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消费,具有冲动消费的可能性,这一群体面临着表一中的除时间风险的其余所有风险类型。从该方面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财商或者说理财意识弱、经济学素养低等问题。而理财能力作为成功于职场、优质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理财能力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他大学期间的消费支出缺乏理性、消费观念不健康、造成不合理消费,甚至会导致攀比心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情况的出现。
3.网购行为风险认知
网购行为认知是分析大学生对于网购行为这一总概念的认知,根据调查问卷的选项,可以将大学生的网购评价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们认为网购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方便,使他们能够买到价美物廉的商品。对于网购的消极评价主要认为网购更能引起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冲动消费的行为(心理风险&经济风险),相对于现实购物而言,网购更加占用人的精力(时间风险),使开支失去控制。上述对网购的评价表明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网购对于他们自身的影响,能够肯定由于网购所带来的生活便利,又能够正确认识到网购中存在的风险。
大学生群体对于已经察觉到的网购风险的敏感性很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减少网购频率和网购支付属于从数量上减少网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网购行为的风险性依然存在。“减少为了网购而进行的信息搜索频率”这一方式减少了网购泄露隐私的风险和减轻了一部分心理风险;“放弃网购这种购物方式”虽然从根本上杜绝了网购的一系列风险,但也同时否定了网购的积极方面,反而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在面对网购风险的措施比较单一,多数从减少网购的层面上进行改变,而非从改进网购环境上进行操作,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应对风险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二、大学生网购风险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
大学生在网购中虽然认识到网购过程中存在风险,但是关注的都是网购商品能否满足个人需要,即功能风险,而对于经济风险和隐私风险等易造成消费者较大损失的风险关注还不够。此外,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冲动型消费倾向,容易受到商家的宣传因素而购买不需要的物品或者是购买需要物品的数量多于实际需求,“双十一”“双十二”实际上是商家为了促进消费而发明的“自造节”,这些自造节的火爆从一方面不仅反映了冲动型消费的存在,也体现了“从众心理”的巨大影响力。
2.大学生群体的“财商”亟待提高
“财商概念由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和莎伦・L・莱希特在其畅销书《穷爸爸 富爸爸》一书中提出,是指会计、投资、市场营销和法律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现被用来是评价一个人认识和运用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水平的指标。” 财商教育分为三个方面,财富观,理财知识和理财能力。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财富观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财富观扭曲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消费无节制,无计划,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大学课程体系中风险意识教育缺失
”风险意识的精神实质是面向未来的反思,而反思本身是一种勇于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和气质”,风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通过风险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风险意识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大学生在网购中,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规避大学生网购风险的建议
1.加强针对大学生网购的心理教育
学校应当承担起向大学生群体进行宣传教育的责任,让他们认识到这种不健康网购心理的存在并鼓励学生控制这种不健康的网购心理。并引导学生做好合理的规划,在网购之前,对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商品的价格、质量、类型、消费急迫等级等各方面进行分类,最大程度上避免在挑选商品中出现冲动型消费,也可以尽量地减少时间风险和心理风险,健康网购。
2.加强对大学生经济素养教育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帮助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合理安排支出,调整网购结构,提高理财能力。
3.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机构,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使学生在接受风险教育以后,能自我认知到身边的风险并在风险发生时冷静面对。就网购风险而言,大学生应对网购风险有个总体的认知。只有明确网购风险的基本信息与产生原因,才能有效规避网购风险,提升网购的满足度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范文2
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达,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模式,网络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学习、工作、提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工具,它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上网成了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潮时尚,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学生们,自然是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
大学生们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容易令部分同学对其产生过度依赖,甚至使得部分学生遭遇到一定的迷茫,从而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异常,导致人格的发育不健全。
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么样的影响,又是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具体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上网情况,我利用这次机会对我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及调查形式
(一)调查时间
2014年7月1号―8号
(二)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用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及历史数据查询比较的形式。本次问卷调查中,样本总量为200份,实获有效样本195份,有效问卷率为97.5%。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共涉及青岛科技大学不同年级、专业的200名学生,60%为男生。其中艺术学院学生40名,经济与管理、传播与动漫、自动化与电子工程、机电工程、数理、中德科技、外语等8个学院160名学生。
三、大学生上网状况及总结
(一)大学生上网条件比较成熟,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生上网率已达到100%
78%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虽然另外22%的同学没有电脑,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手机,通过手机也可以完成上网的需求,也就是大学生网普及率已达到100%。
(2)学校上网环境比较优越
82%的学生上网地点是宿舍,另外在家中上网的学生15.9%,在网吧及其他地点上网的学生仅占仅占2.1%。据可靠数据显示在2010年,大学生在网吧上网的占到80%,学校上网占了10%。这个数据充分说明,在这4年的时间里,高校的网络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大学生生提供了良好的上网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选在舒适的宿舍上网而非嘈杂的网吧。
(3)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
6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32%的同学使用电脑上网,还有14%的同学使用多种工具上网。根据数据分析,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们以往主要依赖报纸、电视的信息接受方式。如今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校园网络环境的优越及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的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对大学生来讲,寻求信息的深度性并不是他们的唯一要求,恰恰信息的广博和便捷才是他们的追求。因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
(二)大学生上网时间分配不合理
每天上网的时间在1-3小时的65%,3-5小时的占18%,1小时以下占12%,5小时以上占5%;数据显示78%的同学会利用空余时间上网,11%的同学是利用晚上睡眠时间上网,还有11%的同学是利用旷课、开会、集体活动时间上网。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节假日期间,学生会选择与家人及朋友玩耍,因为上网条件比较成熟,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然而在工作日中,学生会把分散的时间用来上网。这样就会导致大学生平时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后学习的时间太少。11%的同学是利用晚上睡眠时间上网,这样会使该部分学生休息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及效果,在我们学校大一新生要上早操,大一的学生由于上网而影响休息的话会影响到早操的出勤情况。
(三)大学生上网主要用于聊天、娱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上网做的第一件事情,81%的学生是打开QQ、微信、飞信等聊天交友工具,游戏、看电影或听歌;12%的同学浏览新闻;7%的同学登陆购物或团购网站。几乎没有同学上网的第一件事情是查阅学习资料。
调查显示,学生上网的目的,53%是为了聊天娱乐;19%为了查阅学习资料;16%是为了了解新闻;12%是为了购物。
通过对上网第一件事情及上网目的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上网的目的很多,但网络知识平凡,对于网络的利用只局限在娱乐交友方面,真正利用网络来获得更多知识的还是较少。对网络的利用还是比较贫乏,随意性大,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更多的人都不知道上网来做什么的。这也正好跟学生上网打发课余时分散的时间相吻合,
(四)大学生上网的潜在花费在增长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每个月上网的流量费用,100元以下为30%;40-100元占52%;100元以上占18%。每个月网上购物或团购花费,300-500元为69%;500-1000元为25%;1000以上占6%。
虽然大学生上网所花费的流量费用并不是很高,但是通过上网后的其它潜在消费,比如购物、团购美食等费用远远高出了上网的流量费,网络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模式。
(五)大学生网上交友趋向于理性化
调查显示90%的同学不会为了结交网友而可以上网。3%的同学赞成网恋;对于网恋49%的同学表示反;48%表示无所谓 。
从上述数据中了解到,网恋并不是非常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对网恋的成功率和可信度也持怀疑态度。大学生使用聊天工具的主要目的是跟同学朋友交流情感,了解信息,与陌生人的交流较少。对于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影响是有限的,尤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面对网络,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态度是理性的
四、针对大学生上网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针对现状,调查者拟提出以下对策:
(一)倡议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监督,净化上网环境
目前政府对那些低俗的、甚至不堪入目的信息的管制始终成效甚微。腾讯网的部分图片信息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尤其对青少年的心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政府部门应该对各个网络媒体工作人员以及监管人员实行问责制,设法屏蔽一些不良信息,布不良信息的人进行责罚。调查对民众的知情权表现出充分的尊重,这才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当然,仅仅有网络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提高网络交友类工具及其附带网络信息的质量,任重而道远,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大学生自身都要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全民努力为大学生甚至所有网民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从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聊天工具入手,提高信息的品味及深度性
既然腾讯QQ和微信是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聊天工具。腾讯网的消息大多转自纸媒,缺少原创性,应该加强自己的记者队伍,采写具有独家或者独创性较高的新闻。对于一些重大的国家事件、民生事件,网络媒体应该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与报道,不仅可以做文字报道,还可以配以视频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同时,新闻内容应该担负起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任,选择适当的新闻事件,于潜移默化中向大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相关部门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选择和识别健康网站。网络在大幅度拓宽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空间的同时,也增加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倡导网络之间的责任意识。还网络世界一片纯净的天空。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高校应充分发挥内部的造血功能,努力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以社团为点,带动学生的面,培养大学生的广泛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现实交往的快乐。同时,开展竞赛、讲座等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尽量发掘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让大学生脱离机器的束缚,不再被困网中央。
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范文3
【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特征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一社会浪潮的背景下,其消费也显示出了很多新特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对其消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其顺利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蒙古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主要调查地点,设计发放蒙、汉大学生问卷各500份,共1000份,回收986份,得到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98.6%,有效回收率92%,具有统计意义。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比例分别为:28%、26%、25%、21%。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农村户口大学生比例为63%。调查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人情、恋爱、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费消费基本情况,消费结构图表中不包括大学生向学校缴纳的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也不包括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的费用。因为大部分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盛乐校区(位于郊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所以调查的结果在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整体代表性上可能有所偏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2.6%。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总体在合理区间。当代大学生以“80末”、“90后”居多,在消费观念上抵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于合理控制自身的消费有了一定的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较为合理。但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攀比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追逐购买当下流行的商品,如品牌服装,iphone手机、品牌电脑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会集中部分生活费甚至借钱购买一些流行的品牌产品,这种攀比消费使得生活费用本就紧张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畸形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产日益发达,大学生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使消费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敢于和乐于消费,并把消费作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消费结构不断拓展。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与以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相比,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幅上升。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消费不再仅限于饮食、服装和学习三方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如恋爱、通讯、娱乐、旅游等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马洛斯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按照马洛斯需求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消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向社交和尊重需求拓展,并有部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断拓展,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人情消费、文化消费等的比重逐年增大,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消费也在扩大。
(三) 不同民族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同化
如表2所示,蒙、汉大学生除饮食、服装、旅游等方面消费比例有一定差别外,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一致,消费内容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消费品逐步走向统一化模式,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商品及服务基本相同,这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趋势提供了市场基础。信息传播的快捷和广泛化,使大学生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及心理逐步趋同,这也加速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化。
(四)家庭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伴随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大增长,为当代大学生宽裕的消费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与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相比,城镇户口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得到家庭提供的充裕经济支持,加之家庭消费中养成的高消费习惯,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生活费较少,只能节俭消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五)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款式齐全、价格低廉,网上购物可以节省很多逛实体店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这些优点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接受能力的大学生所关注,网上购物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方式主要是B2C和C2C。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等。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蒙汉大学生有网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和55%。由此可以看出,蒙、汉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网购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具有较大影响力
蒙古族拥有灿烂的游牧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也为蒙古族的消费特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习俗,并且待客丰盛。这些民族习俗对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依然有一定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经常结伴去蒙餐馆聚餐,奶茶、马奶酒、牛羊肉、奶制品等传统民族特色食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最喜爱的食品。在庆典、节日等特殊时间,蒙古族大学生会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定制或购买民族服饰,尤其是女同学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更加明显,穿戴民族服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特产店是蒙古族大学生喜爱出入的地方,购买民族特色的商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依然展现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整体有趋同趋势,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具体消费项目上存在不同的消费特征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蒙、汉大学生在校内食堂饮食方面消费大体一致;汉族大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比蒙古族大学生高;蒙古族大学生在校外饮食方面的消费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蒙餐馆消费的比例较高。每月请客吃饭费用在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84.5%,和83%;其中该费用在100~2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蒙古族大学生为37%,比汉族大学生26%高11%。蒙古族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请客吃饭的次数为4次,比汉族大学生的3.8次略高。这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花费总体比汉族大学生高,请客吃饭的频率也略高。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原因,蒙古族大都有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喜欢饮酒且酒量比较大。在蒙古族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对方是否喜欢饮酒作为衡量友情的一条重要标准,并通过频繁的请客吃饭来维系和加深感情。
2.娱乐消费。在包括看电影、KTV等娱乐消费方面,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40.3%和30.8%,可看出蒙古族大学生娱乐消费较汉族大学生偏高。大学生正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在日常消费中极力模仿长辈的人情消费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情消费变得十分普遍。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很多热情待客的传统习俗在蒙古族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得到传承和演化,“人情消费”更加突出。
3.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在蒙古族大学生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蒙古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买有一套或几套传统民族服饰,而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价格都比较高;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对于当下流行的服装的追求热情也很高,这就造成了蒙古族大学生服装消费较高的现状。汉族大学生则主要追逐流行的服装款式,相对蒙古族大学生此项消费低一些,但在自身消费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4.学习消费。学习消费方面(包括参考书、文具、辅导班费用等),蒙、汉大学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56.9%和60.1%,消费金额的比例基本一致。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参加培训班考取技能证书及参加考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从整个生活费用的比重来看,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蒙、汉大学生在购买文具方面的消费大体一致。蒙古族大学生购买书籍的费用比汉族大学生高,这使得蒙古族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消费比例较高。很多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双语(蒙语和汉语)学习,在购买书籍时会同时购买两种语言的相关书籍参照学习,因而在购买书籍方面消费高。
5.恋爱消费。恋爱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受享乐主义题材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追求高消费带来的浪漫和享受,无计划的大手笔消费大量存在。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在恋爱方面消费较高。恋爱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蒙古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小2%,汉族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受“面子”影响更大,恋爱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高消费。
6.通讯消费。蒙、汉大学生手机通讯费情况基本相同。蒙、汉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分别为96.9%和98.7%,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手机。蒙、汉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5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和58.8%。与亲朋好友联系、恋爱通讯、网络流量套餐费是大学生手机通讯费的主要项目,通讯消费的无计划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手机通讯方面产生了高消费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从消费总额来看,蒙、汉大学生消费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区间。蒙、汉大学生在消费的各个方面整体有趋同趋势,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仍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消费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特征,蒙古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特色的商品情有独钟。蒙、汉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攀比消费严重,消费比例中用于恋爱、请客吃饭、娱乐、赠送礼物、手机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较高,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比例较小等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引导。
(1)倡导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较为单一的消费,开始追逐社会消费的流行时尚。媒体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争相模仿广告塑造的形象进行消费。因此,端正人们的消费价值导向,应当加强广告宣传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风向标。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不法销售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提供优良的大环境。(2)加强家庭理财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首要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生活用品几乎都由家长购买,严重缺乏消费实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消费实践,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同时,家长在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吃苦而给予过多的生活费。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往往给多少花多少,过多的生活费容易养成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3)学校应当积极实施教育引导工作。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理财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以取得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消费及理财知识;举办理财方面的讲座,以较权威的教授讲解消费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兴趣;将理财教育纳入学生开学教育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提醒自己科学合理理财,并获得相关的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优势,更加全面的做好校园消费风尚的引导工作。针对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学校应当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蒙古族大学生能够认真、全面地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特点。(4)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以健康的消费观指引自身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做到不攀比、不浪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只有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 考 文 献
[1]刘艳华、斯日古楞、斯琴图雅.论农村牧区蒙古族大学生心理现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院.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