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成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成技术范文1
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与定位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utring Syste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新的发展阶段,在继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它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相关思想的精华,从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向企业集成方向迅速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具体地说,它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AMT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通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研究,目前共同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其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
2、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
4、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
5、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
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和特点的分析发现,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绝大部分特点,只不过先进制造技术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大,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
(1)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AD、CAM、CAP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迭,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
(2)虚拟制造(VM Virtual Manufacturing)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使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达到降低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敏捷制造(AM Agile 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是以竞争力和信誉度为基础的,选择合作者组成虚拟公司,分工合作,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来增强整体竞争能力,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达到快速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是关键技术,其核心是虚拟制造技术,即敏捷制造是以虚拟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从信息集成发展到企业集成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水平,是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方向。
(4)绿色制造(GM Green Manufacturing)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的使用效率最高。绿色制造的提出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国际制造业的实践表明,通过改进整个制造工艺来减少废弃物,要比处理工厂处理已经排放的废弃物大大节省开支。绿色制造的实现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达到目的,即它是虚拟制造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看,绿色制造是必然选择,它将成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是相互关联、彼此交叉的,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含义下,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它的核心,并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虎等.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863/CIMS主题的实施策略.CIMS,1998,(10).
集成技术范文2
关键词: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都已经出现并使用不同层次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现行的系统所存在的弊端已经开始暴漏,比如各子系统封闭运行,不能对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数据重复造成资源浪费等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信息系统或者是对原有系统进行改进。
一、系统集成技术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节约了相应的工作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工作效率还相对较低。而计算机系统集成技术,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技术实现计算机领域的多方面集合,最终以实现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利用。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计算机集成系统也分为若干类型,例如技术领域的集成、技术人员领域的集成等等。例如技术人员的集成主要是满足不同领域的技术人才分布不均的现状,集中各项专业的技术人才,用于计算机网路技术的深入研究。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计算机集成系统也有其他的分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系统集成都以最终的实际效果为评判依据,达到既定效果的集成就是高效合理的集成。
二、信息系统集成的内容
1、硬件集成
对于现有的一些单机系统, 要实现互联以便能相互访问、共享硬件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硬件集成可以采用客户机/ 服务器( Client / Serv er ) 的体系结构, 通常小型计算机或高档微型计算机作为服务器, 其它计算机作为客户机。服务器可提供数据库服务、文件服务和通道服务等; 客户机可以共享网内的各种资源( 软件、硬件) , 运行应用程序, 独立完成日常业务处理。这种结构除具有扩充性好、系统结构灵活、性能/ 价格比高等优点外、它还较好地实现了信息的存储和分配, 与现实世界的模型相对应。在具体系统集成时, 应充分考虑具体的硬件环境, 可以选NetWare 或者Windows NT 网络操作系统。Window s NT 的功能比NetWar e 386 要强的多(Windows NT 无需安装其它网络部件, 即可提供文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电子邮件等功能) , 但是它要求的硬件配置偏高。在条件许可下, Window s NT 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
2、软件集成
软件集成是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核心任务, 涉及到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应用程序集成, 另一方面是数据集成。应用程序的集成可以利用原有应用程序将管理信息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以及输入/ 出的格式上得以协调和完善, 使得原有应用程序直接或者经修改后能够在新系统中发挥出原有的或者更大的作用。数据集成是把原来的局部数据通过集成抽取出用户需要的完整的、综合的, 进而可以为用户提供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信息。这些信息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具有极大的价值。
三、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技术
1、数据复制
数据复制, 就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拷贝到另外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物理站点上, 从而保持源数据库与目标数据库中指定数据的一致性。
2、数据聚合
数据聚合是将多个数据库和数据库模型集成为一种统一的数据库视图的方法,数据聚合方法在分布的数据库和应用之间放置一个中间件层, 该层用其自带的接口与每一个后台的数据库相连, 并将分布的数据库映射为一种统一的虚拟数据库模型, 而这种虚拟模型只在中间件中存在。同时, 该数据聚合软件也可以通过将相关数据映射和导入实体数据库, 进行数据库更新。数据聚合方法的优点是将多种数据类型表示为统一的数据模型, 支持信息交换, 它能够通过一个明确定义的接口访问企业中任何相连的数据库, 也提供了一种利用统一接口解决面向数据的应用集成问题的良好方法。
四、应用实例
根据上述的技术途径,举一医院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该医院在早期已研制了若干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 如: 财务管理、科室核算、门诊住院病人收费、病案管理等。医院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部门彼此都相互联系, 例如, 在财务管理和科室核算中需要门诊住院病人的费用、病案管理中需要住院病人的相关信息。在现行独立系统下, 彼此信息不能共享、交换, 某系统如需要其它系统中的信息就只能重新输入, 这样重复工作量、浪费很大, 更不能得到综合信息为医院领导决策提供及时服务。为此在医院不能提供足够资金重建新系统的情况下,我们采用集成技术解决了上述不足。
1、应用程序集成
利用应用程序集成器将各单项管理功能模块有机地连接起来, 同时对各功能模块名称进行规范管理。根据具体需要将各功能模块重新组合、挂接, 也可增减功能模块。应用程序集成器在实现技术上就是一个基于菜单数据库的通用功能菜单系统。从原理上讲, 一个软件的用户界面菜单系统就是一个树结构, 每个菜单项( 功能) 对应于树枝结点或树叶结点。我们把菜单系统的行为和菜单项分离开, 所有菜单项( 系统功能) 组织成菜单数据库文件, 一个功能项对应于菜单库中的一条记录。系统对菜单的显示, 就变成了对菜单数据库中记录的显示; 用户在屏幕上对菜单的选择, 就变成了系统对数据库中记录的查找; 用户选中某菜单, 系统就执行该菜单记录对应的功能。由于菜单系统是采用菜单驱动程序和菜单数据库相分离的实现技术, 因而对菜单数据库的维护就变成了对菜单系统的维护。对菜单数据库中记录的增加和减少, 就可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和减少; 记录顺序的变化可实现系统中各个子功能的重新组合。总之, 采用基于菜单数据库的菜单系统使得应用系统的集成成为可能, 并且系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2、数据库集成
数据的集成是软件集成的关键, 最终使得原有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实现共享, 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的重复输入。各功能模块通过中心数据库得到一致性维护和综合管理。只有借助于中心数据库, 各功能模块的数据才可以相互连接, 实现交换和共享, 才能得到某些综合信息。
中心数据库的核心就是扩展数据字典数据库,它的内容是各原有应用系统的数据的描述信息。认真详细地分析原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 找出其中的中心数据( 元数据) , 再合理地规划设计扩展数据字典中的内容。首先借助于通用预处理程序从字典库中抽取出需要交换和共享信息的数据库文件的属性字段; 然后再从应用数据库文件中抽取出所需数据, 形成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 根据具体应用, 可以形成若干个所需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 ; 最后再利用通用预处理程序把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内容传递到所需应用数据库文件中,从而实现数据库文件中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例如: 我们可以从门诊住院收费管理系统中抽出病人的基本信息, 如: 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入院诊断、住院科别、治疗费用等, 形成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 再传递到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数据库文件中。
3、通用预处理程序
预处理程序负责应用系统所用数据库文件和中心数据库中数据库文件交换和传递数据。主要有三个任务, 即:
(1) 完成根据字典库形成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的属性字段( 库文件结构) ;
(2) 完成从应用数据库文件中抽取数据到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
(3) 完成把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库文件中数据传递到应用数据库文件中。
结束语
因此,为了达到高效、快捷的工作效果,实现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计算机管理和技术操作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集成系统研究。只有不断完成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未来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才能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瑜,应用软件的集成工具——软件集成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
[2]何田,微机MIS 集成构造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技术,2012
[3]王行刚,系统集成服务与系统集成技术[J]计算机应用,2010
集成技术范文3
[关键字]GPS InSAR 3S 系统集成 变形监测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98-2
1 GPS与InSAR技术
1.1 GPS与InSAR技术简介
GPS利用多颗卫星组成的空间卫星星座对地面点进行距离测量,然后通过空间后方交会理论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观测以及高效益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或变形监测等诸多领域。而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简称,使用卫星或飞机等飞行平台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通过单轨模式或重复轨道模式,获取地面同一景观的复图像对,通过影像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等来提取目标区域的三维信息,它具有覆盖面积大、空间分辨率高、快速实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获取地面DEM、地面变形监测等方面。
但GPS与InSAR技术各具优点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GPS受到接收机数量限制,在空间域的分辨率较低。而InSAR由于雷达卫星有固定的运行周期,难以满足在时间域的分辨率,且数据质量还受到大气层延迟、卫星轨道误差和时间去相关性等因素影响,易导致InSAR图像解释错误。
1.2 GPS与InSAR各自特点的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种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很好的互补性,GPS与InSAR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在空间域和时间域同时提升地表形变监测的能力:
(1)在空间范围上,GPS的监测范围仅仅局限于一定区域,而利用InSAR可以监测大范围的变形,能得到地表整体连续的变化趋势;
(2)GPS采集数据为点位式数据,属于空间上的离散数据,不足以满足高空间分辨率形变监测的需求,InSAR提供的是图像信息,其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较高的精度,提供的是整个区域面上的连续信息。
(3)在时间分辨率上,InSAR数据主要来源于星载SAR,雷达卫星运行的重复周期需要很多天,很难提供足够的时间分辨率;GPS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重复采集数据,能提供时间分辨率很高的观测数据。
(4)GPS获得的是高精度的绝对坐标,而InSAR仅提供相对坐标;
(5)InSAR对于大气参数的变化、卫星轨道参数误差和地表覆盖的变化非常敏感,干涉像对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受一定限制;而GPS技术可以提供对流层延迟和电离层延迟信息,这是校正InSAR数据误差的重要依据。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GPS与InSAR集成既可以改正InSAR数据本身难以消除的误差,又可以实现GPS技术高时间分辨率、高平面位置精度与InSAR技术高空间分辨率、高垂直变形精度的有效统一,实现GPS与InSAR的优势互补。
2 GPS与InSAR的集成
目前,GPS与InSAR的集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将二者集成,以突破单一技术应用的局限,发挥其各自优势,大幅度提高空间域和时间域的分辨能力。
GPS与InSAR合成一般通过双内插双估计(DIDP)方法实现。实现步骤如下:
(1)由GPS导出大气传输误差改正,估算出大气中水蒸气沉淀量和电离层延迟改正;
(2)利用GPS定位结果作为约束条件对雷达卫星轨道误差进行修正。在地面GPS接收机位置同步放置一种叫“角反射器”的装置,当遥感雷达覆盖这些GPS控制点并成像时,会在相应雷达图像上产生标志这些GPS控制点位置的亮点,利用这些GPS控制点计算出相应参数可以对雷达卫星轨道进行三维精确纠正。
(3)基于GPS纠正的InSAR图像。首先利用已经校正的InSAR数据通过空间域内插对GPS进行格网加密,再通过高时间频率GPS数据在时间域上对上述已加密过的格网再行内插和加密,最后在双内插的基础上,利用卡尔曼滤波对格网中的所有点进行估计,最终得到所有点的形变量及趋势。
3 GPS与InSAR集成与“3S”集成
InSAR属于遥感范畴,GPS与InSAR集成即GPS与RS的集成,属于“3S”集成中的一个方向。“3S”集成主要包括GPS与GIS的集成、RS与GIS的集成、GPS与RS的集成以及GPS、GIS、RS三者的集成。在“3S”集成技术中,3个“S”之间形成“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GIS主要作用是存储、处理、分析、管理与应用地理信息数据,扮演“大脑”的角色。GPS和RS则分别具有高精度地获取点位数据的作用和快速获取大面积影像信息的作用,共同扮演两个“眼睛”的角色。
在这个由3个“S”构成的三角形中,在完善“3S”间两两集成的同时也为GIS、GPS和RS三个的集成奠定基础。
4 GIS+GPS+InSAR集成平台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
GIS作为集成平台,在滑坡的监测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机地管理各类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地质数据、气象水文数据,灾害损失数据,滑坡监测的GPS数据、InSAR数据等监测资料;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基本的滑坡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在GIS技术支撑下,完成滑坡监测的预测预报、灾害风险划分,以及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等,辅助用户理解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诱因以及辅助滑坡防治措施的制定。另外在沉降监测方面,通过GIS比较分析不同时期InSAR地面沉降图演变情况,同时结合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社会经济情况、区域地质情况甚至密切跟踪某个区域地下开况,可以对研究区域沉降变化产生机制进行分析和探 究。
5 结论及研究方向
利用GPS和InSAR各自特点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既能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的时效性,又能准确监测大范围的地表形变情况,即大大提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对丰富和完善InSAR数据处理理论,提高监测精度与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意义。同时,GPS与InSAR集成技术也将会在城市地面沉降、资源开采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引起的细微持续的地表位移的监测中发挥作用。但是,要实现两种技术数据的完全融合,还应该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索和研究:①利用GPS数据改善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将GPS测得的角反射器的精确三维坐标转换成绝对相位值的算法;利用GPS测得的绝对相位值来选取最优积分路径和改善最小二乘算法;②利用GPS与InSAR数据融合建立水蒸气模型和大气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采用GPS获得高精度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离散大气参数,建立水蒸气模型和对流层延迟误差改正模型,同时利用InSAR高空间分辨率数据通过空间插值算法获得高精度大气参数空间分布,从而最终对InSAR成果逐像元地进行校正;③探讨GPS与InSAR数据在时间域与空间域的融合模型和算法:根据GPS观测形变的连续数据建立以时间为轴的动态模型,与GPS和InSAR数据联合处理得到的形变场,采用适当的插值估计算法得到InSAR图像逐像元的时变数据;同时,推导GPS与InSAR数据融合模型的精度评定公式,研究数据融合的实际效果等。随着GPS与InSAR数据融合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利用GPS与InSAR集成技术监测地表形变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基伟. 利用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测绘科学, 2003,28(4): 69~71.
[2] 罗海滨, 何秀凤. 应用InSAR与GPS集成技术监测地表形变探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6, 21(6):493~496.
[3] 范青松, 汤翠莲, 陈于, 张晓东. GPS与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测绘科学, 2006, 31(5):60~62.
集成技术范文4
关键词:宁夏地区;低温储粮技术;技术集成
中图分类号:TU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87-02
0 引言
新修订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LS/T1211-2008)定义的低温储藏是指粮堆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高于20℃的储藏方式。根据中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宁夏属于第二储粮生态区,即低温干燥储粮区。其生态特点是空气稀薄,太阳能、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寒冷,干季干燥,是储粮最适宜区域,玉米收获后常来不及降低水分。这一生态特点决定了在我区进行低温储粮既是最佳选择,也是最经济有效的储粮方式,其在确保储粮安全、减少储粮损耗、延缓粮食陈化、保持储粮品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已被业内人士广泛认知。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宁夏地区开展的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情况,探索采用技术集成以达到储备粮低温储藏的有效途径。
1 宁夏粮食仓储现状
1.1 仓容状况 我区现有国有粮食购销、储备企业143个,仓容量达到 123万吨。200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有3个直属储备库的基础上,通过新建、扩建和资产划拨,成立了有8个直属储备库、3个代储库的组成的储备粮管理体系,仓容量达到74万吨,集中管理自治区储备粮及代储中央储备粮。其中:1998年-2000年利用国债资金新(扩)建高大平房仓56栋,仓容28万吨,占储备体系仓容的38%。这部分仓房设计起点高,配套设施齐全,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实施科技保粮;房式仓263栋,仓容43万吨,占58%,其他为地下仓和山洞仓。
1.2 储粮技术应用现状 由于宁夏地区先天优越的储粮环境和相对简陋的储粮设施,长期以来,储粮方式主要沿用常规储藏,虽然保证了储粮安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储藏损耗居高不下,新陈粮品质价差逐步拉大,仓储效益低下等。“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科学保粮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储备企业先后开展了“低温密闭压盖保温保湿”、“高水分粮就仓(垛)干燥”、“低压缓速通风”、“储粮调质通风”、“太阳热反射涂料”、“碘钨灯物理杀虫”等多项应用实验,在储粮安全、节能减耗、延缓陈化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我区粮食储备企业在常规储藏条件下,2007年平均储粮损耗2.3%,通过努力,2008年降为1.8%,2009年下降为1.1%。
2 实现低温储粮的优势
2.1 地理区位及气候特点: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正常年均降水量183-677mm,年蒸发量1214-2803mm之间,大气相对湿度平均低于60%。年均日照时间2800-3000h,年均气温5-9℃,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如此气候条件造就了宁夏粮食作物自然干燥,无需烘干,其内在品质优于国内其它地区,受到销区及用粮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收购价格高于周边地区,拉动农民增收,同时干燥低温也为安全储粮提供了天然优越的环境。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粮食仓储企业储粮损耗也普遍高于其它地区,特别是储备企业,由于粮食储存周期长,水分过度散失造成粮食保管损耗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仓储效益。
2.2 近几年低温储粮技术应用情况 近几年,我区储备企业在低温储粮技术应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兴庆库进行的仓房顶部喷涂“太阳热反射涂料”试验,可有效降低仓温3-5℃左右,以此影响粮温3℃左右;青铜峡、灵武储备库开展的稻壳密闭压盖保温保湿应用试验,如表1、表2。
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稻壳压盖小麦粮面后,粮堆上层温度在高温季节(宁夏为6、7、8月份)明显低于对照仓3℃左右,而全仓平均粮温始终控制在15℃以下,达到储粮低温度夏的目的。石嘴山储备库采用粮面密闭加泡沫板压盖,有效降低粮温3℃左右,如图1。
上述试验表明,无论采取粮仓隔热,还是进行粮面压盖保温,均可达到低温储藏的目的。因此,在宁夏地区实施低温储粮是完全可行的。
3 低温储粮技术优化集成
宁夏地区既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又有良好的气候特点,还有近几年的试验探索,为在本地区开展低温储粮奠定了基础,具备大规模开展低温储粮的条件。但目前的试验仅在某一方面展开,有其缺陷,如何优化各种方案,探索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技术集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课题。
3.1 实现低温的有效途径 正如前面所述,宁夏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为在本地区实现储粮低温创造了优越条件。
3.1.1 自然通风降温 据宁夏气象资料显示,1-12月平均气温分别为-9、-4.8、2.8、10.6、16.9、21.4、23.4、21.616、9.1、0.9、-6.7,全年平均气温8.5℃。从中可以看出,我区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1、2、12三个月共90天,高温季节为6、7、8三个月共92天。因此,采取自然通风降温有其先天条件,特别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0℃左右,进行冬季冷冻,即可降低粮温,又可杀虫灭菌,一举三得。同时,昼夜温差大也是通风降温的良好条件,正常情况下昼夜温差在10℃左右,为采取间歇通风创造了条件。正如我区制定的《储粮通风技术应用指导意见》中明确,凡是粮堆高度在3M以下的,冬季一般采取自然通风方式进行降温。
3.1.2 机械通风降温 我区粮食储备体系所属的储备库,目前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3项技术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机械通风、粮情检测技术达到100%。优越的气候条件,加上完善的机械通风技术,对高大平房仓储粮来说通风降温只是举手之劳。
3.2 保持储粮低温的措施 低温储粮的关键一是降温,其次是保温。而且保持储粮长期处于低温状态是实现低温储粮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粮堆是一个生态体系,粮温的变化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因此,保温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3.2.1 提高仓房墙体设计标准 外温对粮温的影响主要通过气体对流、太阳辐射、热量传导等途径。而粮仓的结构是关键,实现低温储粮,首先要提高仓房墙体的设计标准。目前仓房墙体主要有“双层空斗墙体”和“构造柱实体墙”两种,前者对太阳辐射、热量传导具有较好的制约作用,有效制约外温对粮温的影响,是低温储粮的首选。但其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和工期也相应要求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困难。
3.2.2 增设仓房顶部隔热层 粮堆受外界气温影响主要是太阳热的辐射,而仓房热量的60-70%来自于顶部。因此,对仓房顶部进行有效处理是保持仓内低温最直接的方式。目前仓房隔热主要采取:一是设计遮阳板设置空心层进行隔热;二是采用苯板隔热;三是利用太阳热反射涂料进行隔热;四是仓内吊顶。采用泡沫板吊顶或喷涂聚乙烯泡沫以达到隔热效果。
3.2.3 粮堆密闭保温 根据气温影响仓温,仓温影响粮温的三温变化规律,当粮温降至一定程度,达到低温要求时,就必须采取保温措施,使储粮尽可能在低温下长时间储藏,达到安全、保质、降损之目的。密闭保温措施可根据当地条件,方法多种多样。
我区经常采取的保温措施有:一是稻壳压盖密闭保温。如灵武、青铜峡储备库,利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在12月至2月利用离心通风机,采用压入式对试验和对照仓进行间歇式机械通风降温,附带降水和平衡粮堆水分,将粮温降到0℃以下。在3月初气温回升前,采用拌有敌敌畏的袋装稻壳(每袋定量12.5kg)对试验仓压盖粮面,平整缝合,平卧厚度0.12m、长1.07m、宽0.66m,做到平、紧、密、实,横直一线,整洁美观,同时对门窗、通风口采取密闭隔热措施。10月份气温下降,已明显低于粮温,可以将压盖物撤除。试验期间,适时开启轴流风机排除试验仓和对照仓内积热,并每周利用粮情测温系统检测粮温变化,每月检测粮堆水分和虫害变化情况,每两月进行品质测定。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稻壳压盖小麦粮面后,用包装稻壳压盖粮面减小了气温、仓温对粮温的影响,延缓了粮温上升,起到了隔热保冷的作用。粮堆上层温度在高温季节明显低于对照仓3℃左右,而全仓平均粮温始终控制在15℃以下,达到储粮低温度夏的目的。这种技术操作简便,适用性强、节能高效。据测算,采用稻壳压盖,前期一次性投入不足2元/吨,但其保水效果和控制虫霉发生而产生的效益在5元/吨以上,而且稻壳和编织袋经杀菌消毒后可重复使用,同时改善了加工品质,具有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采用此种方法,要注意一下几点:①采用稻壳粮面压盖技术的粮食水分要控制在标准水分以内,且要求水分、温度均衡。②通风时要把握好通风时机和粮堆温度,控制在0℃左右为宜,粮温过低宜造成局部结露。③压盖处理要在气温回升之前进行,做到“平、紧、密、实”,以利隔热。④高温季节,要做好通风散气,排除仓内积热。
二是采用粮面密封压盖泡沫板保温。如石嘴山储备库,在冬季进行负压高湿低温缓释通风。春季对门窗、通风口进行密闭。将聚苯乙烯隔热保温板(规格2500mm×550mm×80mm)平铺在粮面上,并用胶带粘接与板间预留的缝隙,整个粮面达到边齐、线直,面平。夏天高温时段,利用夜晚低温时机,先对开2-3个窗户,再启动轴流风机,使仓房内外形成空气对流,及时排出仓内空间的积温和热量。采取不同低温储粮技术措施后,都能达到低温储粮的技术要求,同时能减少熏蒸次数和人工投药量、有效降低药物残留,最大程度保持粮食的品质。采用保温板压盖仓在保水、保持品质方面明显。而且保温板可以重复使用,直接效益非常好。因此,此项储粮技术比较经济、简单、实惠。为粮食储存度夏保鲜和推陈储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确保储备粮长期安全储存奠定了坚实的保管基础。采用此技术要注意:①机械通风降温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操作规程实施②保温板覆盖时,严格按照严、实、密、紧的隔热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压盖隔热保冷度夏效果。③夏秋高温季节,利用夜间或者早晨温度较低时段对仓内空间排风换气,及时排除仓内积热。④要经常开展仓内外综合防治工作,保持清洁卫生。防止虫害交叉感染。
低温储粮是一项集气候特点、仓房结构、机械通风、后期保温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系统运用,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舒在习,谢令德.我国低温储粮技术体系的探讨[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5,(04).
集成技术范文5
关键词:动态AOP;OSGi;关注点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7.020
本文著录格式:[1]邓斌,赵立军,纪铎.动态AOP与OSGi服务平台集成技术[J].软件,2013,34(7):59-62
0 引言
J2EE或.NET中间件平台在行业内已被广泛采用并建立了相应的规范。他们提供的服务,例如安全,日志记录,交易等等,在执行过程中都是透明调用业务逻辑。这种关注点分离是一个成熟的现代软件架构设计原则。但是,这些中间件平台往往需要预定义好服务。Eichberg and Mezini[1] 意识到软件设计缺乏开放性这个问题后将中间件和面向方面编程(AOP)结合起来。中间件系统在结构上也存在普通和专业两种,厂商提供许多领域的应用,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功能集,因此这些系统往往表现出较大的资源需求。额外的服务可被看做是关于中间件系统核心功能的正交需求,正交需求的实现不可能完全从业务逻辑代码中解耦出来。相反,对于业务逻辑,可以通过分层来实现模块化。
一项非常著名的去耦合(所谓的横切面关注点)技术就是AOP。Zahn and Jacobsen[2]认为中间件架构非常适合通过AOP的方式来取得模块化,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在[3]中提出了面向方面的模块化设计方式。
在一些特殊领域,比如嵌入式设备和实时应用程序等,有必要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优化的体系架构。当服务不使用时就不必部署,因为会占用很多资源。原有的AOP在运行时可通过方面集成,而动态AOP扩展了原有的概念,尽管一些动态的行为能通过静态编织,但运行时随时可动态声明编织目标,从这点来说,动态AOP更加的强大。在[4]中介绍了一种OSGi和AOP集成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套SOA平台,在该平台运行时可以定义或更新特定的需求。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更灵活的部署模型。剩余章节安排如下:第1节 OSGi框架以及面向方面编程的基础知识介绍;第2节阐述动态AOP和OSGi集成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第3节总结本文。
1 技术背景
在本节中,我们给出了一个简短的OSGi服务平台和动态AOP介绍。
1.1 OSGi服务平台
OSGi服务平台被描述为基于java的应用服务器网关设备[5]。最初的设计用于嵌入式设备和家庭服务网关,现在它已成为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多个应用程序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OSGi服务平台中。OSGi的部署单元名为bundle,通过不同的类加载器来区分bundle,由于java1.2定义一个类的类型是通过它的名字(如fau.test.HelloWorld)和额外的类加载器,因此在不同的bundle中可用同一个名来部署类,但他们不会相互干扰,另外生命周期管理支持所有托管的应用。有一个API接口实现bundle的安装、启动、停止和卸载,而不用重启框架。在SOA环境中,这种热部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增加新服务到平台中不会打断正在运行时的服务。bundle通过在OSGi注册表中接口,然后作为一种服务来实现其功能,其他bundle通过注册表发现并使用所注册的bundle服务。(图1)
1.2 动态AOP
动态面向方面编程这一词语常用于方面可以在运行时部署和激活的时候,动态AOP是可以实现的,比如用于JVM和字节码的修改。本文采用JBoss AOP,因为它最成功的用法是通过JBoss应用服务器来实现其应用。JBoss AOP在已定义的关注点嵌入Hooks,当关注点被触发时调用方面管理中心,如图2。方面管理中心管理各种切面并根据关注点来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方面管理提供了一种在运行时动态添加新advice bindings的方法。
1.3 研究背景
在[4]中介绍了一种将OSGi和AOP结合以实现运行时热部署应用的方法,主要的思想就是把切面当做OSGi的bundles,这样当我们部署或删除一个切面时只需要在OSGi生命周期中安装/开始和卸载/停止相应的bundle即可。OSGi内核规范为每一个扩展的bundle都定义了一个激活因子类。我们利用这种开启和停止功能,当开启或停止某一个bundle时,调用激活因子类,从而实现热部署和热卸载。对于这种集成没有改变OSGi的源码,这对D-AOP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结合[4]中的方法,提出一种增强技术,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扩展关注点的定义,达到一个bundle能感知切面定义的能力。在[4]中指定bundle对应某个切面是不可能的。在每个定义好的关注点执行一个切面,然而对同名类(部署在不同的bundle中)的不同切面没有定义,为了支持这样的定义对关注点的扩展是必要的。
2 基于感知bundle的D-AOP和OSGi框架的整合
在本节我们提出D-AOP整合到OSGi框架技术。首先定义需求,然后简短的讨论一个解决方案,最后实现该方案。具体的例子使用JBoss AOP和Equinox的OSGi框架。
2.1 需求
整合的需求有以下几点:
切面部署:切面作为bundle部署,OSGi框架不能因此而改变。
bundle没有应用限制:“正常”的OSGi框架中不会提前准备bundle,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三方bundle添加切面,而对关注点也没有任何的要求和限制。
非侵入性:我们不改变已有的OSGi或者D-AOP框架,否则当每一次对已运行的系统添加或者删除bundle时都需要一个新的版本,这做法不可取。
部署感知性能的bundle:制定一些列的bundle以便于切面的插入,这需要提高关注点的感知能力。
在[4]中已经实现了第一个需求,在我们提出的方法中,最大的挑战是提高插入bundle中各个切面的感知能力,而保留框架的非侵入性。
通常,切入点匹配连接点就像表达式匹配字符串一样,由于每一个bundle在OSGi框架中都有自己的类加载器,在同一个OSGi框架中就可能存在同名或者同一个包结构的类(如相同库的不同版本)。如果一个bundle中的连接点选择“普通”的关注点,那么advice将被编织到bundle advice中的所有版本。因此,有必要另外指定包名。下面给出一个命名的例子。
2.2 实施方案
通过扩展AspectManager来实现预定目标,如图3中当Hook查询AspectManager是否被advice,决策中心依赖于扩展关注点的定义,它包含了原有关注点的内容和自定义的bundle名。Hook能区分AspectManager中的bundle名和advice binding并处理扩展关注点的定义,这两点要求非常重要。
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改变JBoss AOP的源代码,但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改变OSGi和D-AOP框架的源代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对两种框架的顶层进行增强或者扩展。
2.3 实现
JBoss AOP最初的设计是用于JBoss应用服务器,为了在同一个应用服务器中运行不同的应用,并且不同的应用之间没有依赖关系,JBoss通过不同的类加载器将不同的应用区分开来。为了给这些应用加载不同的切面,JBoss AOP管理多个AspectManager或者称之为域(domain),一个域就是一个特定的AspectManager,每个域实例由一组类加载器负责。在ScopeBindings中bundle的定义决定把切面分配给哪个域。
图4为集成框架原理图,域和类加载器的映射关系由“scope policy”(AOPClassLoaderScopingPolicy)定义,在AspectManager中心设置,如图5。
每一个JBoss AOP存根都和一个由scoping policy定义的特定域绑定在一起,当Hook第一时间到达,立即调用AspectManager中的工厂方法模式instance()并且经过自己的类加载器,工厂方法模式返回合适的域。因为Hook经过自己的类加载器以后作为参数传递给instance()方法,scoping policy就能决定采取合适的机制来处理该请求消息。
在集成层为了在ScopeBingding中明确说明bundle名,有必要在bundle名、类加载器和域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约束,此约束是通过建立bundle和加载器的映射关系以及bundle和域的映射关系,在ScopedBinding定说明bundle名。为了能确定这种映射关系能被OSGi系统中的事件采用,每次OSGi框架抛出的bundleChanged事件中,在它执行一个bundle之前,需要完成以下两步骤:
注册域名:bundle名和相应的域名都被注册在集成层。
切面部署:之前所有安装的bundle切面都在域名注册。
当bundle启动时,需要安装所有切面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如果更新一个bundle(卸载或者重部署一个新版本),bundle对应的类加载器将改变,同时生成一个新的域,在新域中需安装和bundle有关联的切面;第二,取消bundles的切面部署,在安装切面失效时通过特定声明一个不存在的bundle名可为bundle安装切面,如果一个bundle和相应的名稍后被重新安装,新增的切面将添加到最新创建的域中。
当加载某个bundle时,相应的类加载器和域之间映射关系就被确定。在Equinox中,称为ClassLoadingHook拦截类加载过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字码编入:JBoss AOP Hook调用字码编入,通过这种扩展,在加载时Hooks嵌入bundles,而bundls不用知道具体的切面安装过程。
注册加载器:bundle的类加载器以及相应的bundle名都注册在集成层。
利用OSGi事件系统和分别建立一个ClassLoadingHook包名、类加载器和域之间的映射,在OSGi框架中每次安装或卸载bundle时不改变JBoss AOP的源代码和OSGi的实现功能。
3 总结
本文提出一种在集成层将动态面向方面编程(D-AOP)和OSGi框架结合而不改变原有部署模型的方法,通过特定声明bundles名,扩展关注点的定义来限制bundle中切面的的范围。我们采用的实现方式是基于Equinox OSGi和JBoss AOP框架。通过额外的bundles名、类加载器和AOP域三者之间映射关系实现集成功能,这一层完全是作为JBoss AOP和Equinox的扩展而实现,即不改变代码甚至现有框架的APIs,切面和“普通”的bundles可以按照任何顺序部署或者卸载。
参考文献
[1] M. Eichberg and M. Mezini. Alice: Modularization of middleware using 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 In T. Gschwind and C. Mascolo, editors,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Middleware: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EM 2004, volume 3437, pages 47-63,Linz, Austria, March 2005. Springer-Verlag.
[2] C. Zhang and H.-A. Jacobsen. Refactoring Middleware with Aspects.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14(11):1058-1073, 2003.
[3] C. V. Lopes and S. K. Bajracharya. An analysis of modularity in aspect oriented design.In AOSD '05: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pect-oriented software development, pages 15-26, New York, NY, USA, 2005. ACM Press.
[4] F. Irmert, M. Meyerhofer, and M. Weiten. Towards Runtime Adaptation in a SOA Environment. In W. Cazzola, S. Chiba, Y. Coady, S. Ducasse,G. Kniesel, M. Oriol, and G. Saake, editors,Proceedings of ECOOP'2007 Workshop on Reection,AOP and Meta-Data for Software Evolution (RAM-SE'07), pages 17-26, Berlin, Germany, July 2007.
[5] OSGiAlliance. About the OSGi service platform:Technical whitepaper.http:///documents/collateral/TechnicalWhitePaper2005 osgi-sp-overview.pdf,November 2005.
集成技术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应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的前提和背景之下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这项技术的关键。在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网络系统集成的原则、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步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⑴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
作为信息系统集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系统集成主要是指以网络为中心和载体,把相关硬件设备、传输媒介有机整合起来而形成的系统。网络系统集成的目的在于将各个部分有机协调起来,以更好的提高效率、创造效益。
⑵网络系统集成的原则
既然网络系统集成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根本目标的,那么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则需要遵循,即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前瞻性等。首先,实用性。网络系统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更好的追求实用性的目标;其次,可靠性。网络系统必须具有可靠性,一旦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故障,必须保证其在短时间内还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第三,安全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使用必须是安全的,必须具有在出现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的情况下进行预防与恢复的能力;最后,前瞻性。网络系统不仅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良好的性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须能够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与拓展,以适应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⑶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步骤
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还有一定的步骤需要遵循。归结起来,网络系统集成设计的步骤主要有确定网络的规模、网络拓扑结构选择、网络协议选择、网络设备选型、IP地址规划、网络安全设计以及布线方案和布线产品的确定等几个方面。不过,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步骤是不需要的,可以进行适当的省略,而有些步骤又是必须遵守的,具体步骤的确定要以实际要求为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阶段
整体上看,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主要经历了下列几个发展阶段:
⑴高度集中:单一集成技术
单一集成技术,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早期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现了系统构架与效率的最大化。单一集成技术的特征为:将数据源集中于单一系统,忽略其他部分的数据转化或统一。然而,实际中很少应用单一集成技术及其方法,这是由于实现对部分数据源的高度集中,需消耗大量时间,且需以先进设备为支撑;并完成单一集成系统后,单独改变局部也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单一集成技术的额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⑵同类基本结构:分析式集成技术
人们通过分析和改进单机集成技术自身的缺陷,很快便形成了同类基本结构为主导的分布式集成技术。该方法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解决了单一模式下集成技术对数据源集中上的很多问题,减少系统开发时间,并降低了设备要求及开发成本。通过应用同类基本结构分布式集成技术,传统地将数据源集中于单一系统的方式不复存在,它将整个集成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型,借助计算机网络自身特点实现了各模型间的数据转化。不过,该方法也有其自身某些缺陷,只有外部链接模式与集成系统端口完全一致,系统才能正常工作。尽管分布式集成技术能有效处理系统内部的整合问题,但其处理外部信息的效果并不好。
⑶基于Web服务信息集成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更新,继分布式集成技术后出现了Web服务信息集成系统。其特点在于:研究并应用Web服务协议,任何数据源都能与Web服务相对于,并于Web中心内注册,使各数据源经Web服务中心实现了有效沟通与交流。根据Web注册中心,我们还可针对性选择对外部信息的数据源。Web服务信息集成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内部数据的双向沟通,同时也实现了同外界信息的全面整合。
三、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方法有很多,不过,归结起来,主要有数据集成、API集成以及方法集成三种。
⑴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数据集成方法,大体包含数据聚合与数据转换两种类型。数据聚合,即在所建虚拟全局数据模式中,将局部异构数据源集成,相比数据转换法,数据聚合的核心在于:对数据管理做出了很大改进,能更顺利实现数据集成目标。数据转换,即利用某种转换工具,交换/转换各信息系统间数据,以实现各子系统间数据集成,该方法是计算机数据集成方法的根本前提。
⑵API集成
目前,API集成方法在图形信息管理系统中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其功能就是以数据集成为基础。在对API数据集成方法进行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其重点,也即对不同客户端之间的接口加以连接集成,并进而达到数据集成的目的。API集成方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比如它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效率,可以更好的实现信息共享等。
⑶方法集成
方法集成方式可以将商业逻辑作为软件,然后采用共享的方法或操作来达到集合共享的目的。与其它两种方法相比,方法集成具有比较显著的优点,比如可以对公共商业功能进行细致访问、可以直接进行大范围的应用程序操作以及直接选用调用方法等,不过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由于该方法没有比较有效的支架,在对公共方法的细致特性进行控制和把握时,会遇到不小的难度和麻烦。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
实际中,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便于理解与阐述,文章是以煤化工行业为例,简要探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问题。
煤化工行业,是目前发展较为迅速且范围较广的行业,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来维护煤化工行业的信息安全、数据传输显得极为重要。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时,下列三方面需引起重视:构建稳定的网络平台、维护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及病毒防范安全体系设这。例如,某个小型煤化工管理单位,提供专利检索和市场调研等多项服务,并负责监管本地区的煤化工企业。近几年,根据发展需求,该煤化工单位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了数据管理/处理系统。具体而言,在社交该系统时,便综合考虑了地区煤化工行业的外部环境及工作特性,提出了整体性目标。例如,组建覆盖该区域全部煤化工行业的数据管理系统,并以数据库服务器为依托,逐步更新和优化其性能。当前,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上述目标基本实现,且其功能也得到有效扩展。该网络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的客户机-服务器形式,其下属单位与部分均采用太网技术与数据库网络,当主线路发生故障,便可切换至备用线路,以增加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该煤化工单位,根据国际标准所提出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完成了数据库网络系统的布线工程。由于网络布线基本为一次性投资,布线时还应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