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1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与其自觉性成正比。简单枯燥的听、记、默、背、考试,通常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他们自主地确定项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和开展项目活动,他们的角色已转换成积极的参与者,学习已成为一种兴趣。
二、激励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
传统教学中,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但这样往往就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分数只是众多激励手段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从不会到会的合作学习过程和心理感受,以及他们在完成某个项目后所获得的成就感都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挑战难题的因素。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也不只注重于分数而是偏重于项目实施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在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不断地被激励着,而这个过程学生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最终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图和制图能力,笔者对施工管理与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中开设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进行了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而以贴近工程实际的项目带动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1.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任务的确定应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并且项目应有适宜的难度,要做到既不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运用新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以往未解决过的实际问题[4]。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不同章节设计几个不同的项目,比如在学习楼梯详图时,由于这一章节可以说是建筑施工图纸中最难识读的一个部分,经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笔者在这一部分就设计了一个项目。首先在给学生介绍了楼梯构造中的尺度设计要求和构造要求后,带领学生参观了校园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楼梯形式后,为学生提供一套缺少楼梯部分的图纸,请学生们加以补充。再比如,在整个课程结束后,会设计一个情境,假设学生家里分到一块地,可以建自家的小庭院,让学生们进行设计、绘图。这样一个项目就能够把制图、构造、识图的内容都综合应用起来。更主要的是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制定项目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项目任务的实施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计划是否科学、可行[2]186。由于初次接触,学生对所要进行的项目任务了解程度不是很深,因此在制订计划时,教师协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整个制订过程如图1所示。3.实施计划学生在计划确定后,就要按照需求收集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资源,然后开始进行设计,虽然笔者要求每个学生最终都要上交设计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加强交流、开展讨论,一些关键点笔者也会系统地给予引导。以自建小庭院为例,笔者的主要引导见表1。总之,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尺度,做到“遵守本位不越位,给予指导不代替,给予弹性指导不要给予硬性指令”[2]192。把思考、判断、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从多次实践中可以看到学生大部分都能在任务中激发自已的潜能。4.成果准备项目成果的形成是项目教学法区别于一般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根据前面阶段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形成自己的作品[2]19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项目成果应是广义的概念,它应既包括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的终结性成果,还应该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记录资料[2]195。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项目任务中的不同的工作与活动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态度、技能、智力等,因此如果仅以项目的终结性成果作为评价的话,会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因素考察的缺失,从而造成评价的偏颇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5]。以前面所提到的项目为例,学生的最终成果应是一套包含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细部详图的设计图纸。而阶段性成果包含设计计划书、计算书等前期工作以及项目小组对设计任务进展情况的一些记录。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参与的程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记录等。5.项目评价项目成果的评价与传统考试的评价的不同之处是项目评价注重的不是“优”“良”“及格”“不及格”的评判上,而应偏重于将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细分,并制订一定的标准来使评价更加具体客观[6]。通过评价,学生也能知道自己的优点与弱点分别是什么,并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以前面提到的设计为例,笔者设计的项目成果评价基本标准如表2所示:此评价笔者通常会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来一起进行,最后将各个评价结果综合成表格反馈给相应的学生,并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归档。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效果
在对项目教学法进行多次尝试后,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这一过程能系统地掌握制图基础、建筑构造、建筑识图等课程的相关知识,而且为了完成设计,学生还会主动地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自学部分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方面的知识,他们已经完全能胜任本专业制图与识图的工作任务,并为后面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任务中小组合作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经历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完整工作过程。学生不再觉得“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显著。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环境教育 广西乡村 生态文明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的一种文明形式。广西的乡村具体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且人口较分散的地方。近30年来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以土地退化、生态失调、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广西乡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是以解决因人口增长、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指导调整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它可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广西乡村环境教育现状
(一)有环境教育氛围的影响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环境、资源法规的有力保证、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关键;学习会通古今与东西的生态思想,是当今人类的选择和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环境教育工作的实施,需要通过密切结合行业来开展,中小学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工作中开展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教育的研究,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也可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施,尤其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人文地理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通过加强野外教学提升环境教育效率。此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学生要培养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产业发展中如生态旅游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可以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保持与国内的环境教育同步。
(二)有环境教育的迫切性
依据当前的广西生态环境分析显示,生态环境潜在脆弱区所占比例为12.65%、轻度脆弱区44.97%、中度脆弱区20.98%、重度脆弱区11.89%、极度脆弱区9.52%;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广西的环境质量已在迅速地下降。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致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的严峻现实,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是首选途径,迫切需要建立环境教育的机制。
三、广西乡村环境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国家发展的新要求
环境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2012年党的十报告直接提到“生态”或“环境”字眼的地方达45处,相比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多出27处,相差仅仅5年的时间里对“生态”、“环境”的大幅关注,说明是针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的深刻反思,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情感、价值和态度,是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心。
2.环境法律制度的保障
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该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该自治区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该区政府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和修复广西生态环境。以上提高了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了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挑战
1.实施正规教育的师资落实不到位
宏观上,从1992年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推广,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环境教育学科层面相继得到建设与完善;按照国家的要求,在基础教育的《科学》《地理》课程纳入环境教育的内容。
在广西乡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里,小学的《科学》和初中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此外,在高等学校也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等,总的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然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单薄甚至缺失。2011年调查广西乡村的13789所小学、8732个教学点的《科学》教师的配备情况,基础课程中的《科学》课程基本上没有配备科学专业教师;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实施有极大的随意性,可上可不上,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上课,上课也是简单的。非专业教师的上课仅凭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研究的传统,让学生去亲近大自然、了解生态,实施传统的社会教育,但是对学生们进行环境平等和社会变革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缺失的。有证据表明,学生们不具备对环境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采取一定行为的能力。从初中的《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的实施来看,2012年,随机对广西30所乡村初中学校《地理》课程的教师配备情况调查,结果统计显示30所学校中有10所初中没有配备地理教师,剩下的20所初中合计仅有38位地理教师;38名地理教师在30所学校合计的教师数2039人中,占1.8%;总学生数25363人与地理教师38人比较,比值为667比1;可见,地理教师辐射力的力单势薄且进行环境教育的不到位。不仅如此,如果地理课堂进行环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搞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兴趣转移到地理学科,还会遭到学校领导及其他科目老师的反对;为此,《科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佳。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环境中有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现象好奇心淡薄,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及爱护环境的行为和习惯漠不关心。可见,校内环境教育的有效性低,难以带动非正规教育、校外教育的延伸与发展、难以达到让学生从小就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良好教育,也无法实现通过个体学生以点带面的给学生家庭其他成员的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意识的目的。
2.社会团体整合的教育力量弱
本来,广西的新闻媒体、企业、NGO、政府、学校、社区、家庭乃至各类教育场所等社会单元都是非正规环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然而,针对广西乡村的具体情况,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相关的各类环保会议、环境主题展览、竞赛活动、环保教育培训、专题性环境教育活动等有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少,更谈不上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来实施。当下乡村的人们还普遍停留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是为了致富这个目标的认识水平上;乡村农业和生活等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从不处理的现象极为普遍。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网络等工具的使用,展开公众参与的环境教育的力量,但是,现实的情况显示,现代交流手段与乡村环境教育的整合度低,只能让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渐渐丧失了乡村原有的生态优美的优势。
3.制度建设的迟缓导致环境意识不强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需要通过教育互动、建立保障支撑作用的环境制度来进行。然而,广西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2006年广西自治区政府才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才明确了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2010年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与《共同推进广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协议》。2011年广西区政府才审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说2006年以前,广西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层面上的支持意识和实践有较长时期的缺位,也就谈不上环境教育的广泛实施。但是,与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其质量的优劣如果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就难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与人的相关性的自觉表现来源于人的实践性,而人的素质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环境教育。
四、应对的措施
(一)强化乡村环境教育的观念
加强环境教育力量系统的建设,通过校内外的教育、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扩大关心和关注的范围来把个人、环境、集体的价值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性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需要、理解以及期望的紧密性,建立一种对环境、对他人和未来的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转化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行动的信仰、知识和技能;强化在尊重他人及其文化的同时,达成与理想、环境的合理的平衡,通过识别个人行动与集体行动、外部事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环境不确定性做出积极反应与自由的、有益的质疑的能力,努力使乡村的人们养成一种环境整体性的视野,形成一种内化的自觉性的环境教育的观念。
(二)整合环境教育的力量
首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地方政府的工作中,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乡村共同促进。设立环境协调人员对乡村环境教育从规划到活动实施进行有效性的指导,强化环境教育作为乡村的个人的一种终身学习的目标与任务来执行。其次,强化乡村学校的《科学》和《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引导,能够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体会环境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以及对生存环境的洞察力与理解力,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感知力,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即通过学生带动家庭成员、亲友及邻居,认识环境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乡村社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再次,复兴那些曾经构成教育体制的基本所固有的、进步的价值观的方法,尽可能的与乡村宗教、祠堂生活有效结合。因为,参与到乡村有世俗标志且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宗教的社团系统中,其中的权威人物能够抓住足够多的人,能将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最后,利用手机、电视、网络的交流通道,持续性的传播相关乡村环境教育信息,使环境教育的内容被乡村大众内化成为可能。总之,整合社会的力量将富有建设性的环境教育理念及内容传递下去,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构想。
(三)优化环境教育的制度
环境教育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不断进行价值、技术、法律和制度等方面的反思,随时能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联系的各种行动。为此,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尤其是环境教育的制度的建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其特别的重要性。宏观上,从乡村环境教育研究到强调其中的复杂性,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发展了20多年,然而,在环境中的教育和关于环境的教育这两种形式仍占优势,这仅是一种松散型的感觉式的教育模式,缺少实效性。然而,共同的环境责任是制度的要求,建立来源于乡村的核心价值的环境教育制度,那么,社会责任的道德意识、劳动力的期望,就能通过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各种活动来实现,面对即将到来的“后现代”世界的可能及其所面临的困境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让人们参与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才是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育;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11-04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整个教育系统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教育技术中既异常活跃又有广阔前途的发展方向[1]。目前,计算机辅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都走上了两个极端,即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导致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甚至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力求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研究主要是对10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2010),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确定样本 内容抽样即是选取进行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关的资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本研究根据选题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并以“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录在该知识总库的、经筛选后的有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1393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样本均为馆藏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与论文。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发展,将所选样本1393篇论文的总数量与研究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主题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分析类目既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2]。一般而言,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本文的类目是采用后面那种方法构建的。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结合计算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将样本论文分成以下几个主题元素: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媒体技术、CBE网络、教师教育、应用评价及其他。各主题所包含具体子范畴如表2所示。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的信度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则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只有经过信度分析阶段,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主题分类”(表2),主类目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过程、CBE网络、应用评价、教师教育、其他等六类主题,每一主题又细分为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在研究中,选择两名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经分析,评判文章篇数为1393篇,其中两人完全同意的篇数为1260。
数据统计与结论得出 对评判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将所得的评判结果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主题模块总体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至今,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教育越来越完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虽然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起步较晚,但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中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数量发展较为平稳,详见图1。
2)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论文的研究主题模块分布较集中。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所谓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部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的研究占了总数的32.09%,占研究样本总数的1/3;其次是应用评价研究,所占比例为24.62%;而其他五大主题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理论基础的研究占了总数的18.74%,媒体技术占9.83%,CBE网络占2.87%,教师教育占2.08%,其他占9.76%。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题的整体偏向。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即使为同一主题,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部分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有些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逐渐被挖掘出来。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学习过程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重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理论基础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三大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应用于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又可以应用于改进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它的目标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
理论基础主题主要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即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等。据统计(图2),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并不少,总数占所有样本论文的18.74%。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一直都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并研究其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BE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学习过程主题模块分析 从历年论文的数量上看,学习过程主题研究数量一直以来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该主题论文数量在当年所有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图2),总数额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主题的关注居多,并且向来都是一个重点。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学科应用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和超过了学习过程主题总量的2/3,而且课件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焦点,课件设计的优劣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技术主题模块分析 媒体技术的研究包括媒体技术的开发(即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和媒体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如图2所示,媒体技术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如多媒体技术、智能化多媒体技术、P2P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
网络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远程教育、校园网和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三部分。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现在,很多教育场所都逐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完成教学,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对CBE网络的研究甚少。
教师教育主题模块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由主体逐步变成主导,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不能缺少教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只占样本论文总数额的2.08%(见图2)。研究发现,有许多教师误以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和辅导的作用。
应用评价主题模块分析 应用评价主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另一重点,该主题论文数量在所取样本论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为24.62%(见图2)。应用评价主题主要是分析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学习伙伴的作用、助手与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学环境最佳、教学活动模式最合适),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点。
4 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来看,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际应用,只有部分是对CBE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但计算机辅助教育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更多地取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理论知识的不够重视也会影响研究者对辅助教育的理论造诣,应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2)缺少对某些领域中的重难点课题的研究,对难研究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一些课题由于受研究条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没能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如课件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本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还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较少人去深入开展研究。
3)研究主题与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主题与领域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4)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P2P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涉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越趋完善,满足教育领域的更高要求。
5 结论
综上关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今后“学习过程”将依旧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个研究主题也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应用评价”的研究力度也会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理论基础”的研究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会增多,对教育的要求更严格,所以今后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也将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渐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成为另一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77-81.
[2]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
89-92.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4
当前,从音乐教育论文的总体情况来说,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相对薄弱一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显得不足,这同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够了解实证性音乐教育研究、不够熟悉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有关。因此,重视和加强定量与实证研究,不仅具有音乐教育实践意义,同时也是提高音乐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作者就某种音乐教育现象,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在收集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音乐教育调查报告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和预测性调查,其中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根据调查对象的数量,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可以分为概况调查和专题调查。在音乐教育研究中,专题调查是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
一、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收集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以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它是音乐教育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信息面宽、效率高和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等特点。问卷法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类型:封闭式问卷是在列出调查项目的同时,提供若干供选择的答案,主要用于被调查对象预期反应较难准确把握的场合;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主要适用于广泛了解及深入调查的场合,其特点是具有弹性,收集的信息丰富、生动,易收到非预期的又具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中,问卷调查法常常用于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情况,教师音乐教学和科研、进修的各种情况,学生音乐学习以及对音乐教学的意见与要求,等等。
问卷的设计应包括题目、导语或说明、问题、结语和被调查人信息几个部分。一般来说,问卷的题目就是研究的课题,在问卷上标明课题可以让调查对象明确调查者的意图,如“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音乐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等。导语和说明部分是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填写问卷的方法等,为了获得调查对象的支持与合作,最好采用书信形式,用语应诚恳、亲切、简明。问题是调查问卷的核心部分,是作者根据想要获得的材料而设计的问答题。结语主要是对调查对象的致谢语,有时也可省略。
2.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通过访问谈话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灵活、简便、易行,缺点是用时较多,而访谈者能否有效调控访谈情境、与被访者进行良好沟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访谈效果。
访谈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拟订访谈方案(访谈目的、对象、顺序、问题等),约见访谈对象(事先书信或电话联系被访者,约定访谈内容和时间、地点等),实施访谈调查(从适宜话题切入,注意言辞的亲和性和可接受性,耐心听取被访者的谈话,并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应对被访者表示谢意,努力留下良好印象,以备需要时再次进行补充访谈。除此之外,也可利用一些特殊的机会即兴进行访谈调查,比如在会议上听取了某方面音乐教育专题后,随即与报告人、发言者进行询问、交流式访谈;或在观摩了某堂音乐课后,马上和授课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对话、互动式访谈,都可能了解到访谈者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第一手调查材料。
3.会议调查法
会议调查法是通过会议座谈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收集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获得的信息和材料也比较可靠。不足之处是由于多人同时参与,如果会议调控不力,容易偏离主题,影响调查质量。
运用会议的方式进行调查,其要点是:会前需准备好调查提纲,并提前发给参会人员;调查会人数要适宜,太多不利于充分发言;邀请的参会者应是对调查内容比较熟悉的人;会议由调查者亲自主持,态度应诚恳、热情,并善于调控会议,做好记录。
二、音乐教育调查材料的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用语言描述的形式揭示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目的是对调查对象做概念、性质和程度上的界定与说明。定性分析法具有关注事物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而且灵活性较强的特点。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处理中,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更能体现学科特征及属性,因此,该方法被大量的使用。但分析者应该注意把握好分析的尺度,尽量淡化主观色彩,把描述建立在调查信息和材料的客观基础上。
2.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用数值形式以及数学、统计方式反映被调查对象特征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点是对调查对象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关注被调查对象的可测性:分析过程具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往往借助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因此效率较高,客观性强。
一般。定量分析过程遵循着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类;第二,描述数据分布的形态和特征;第三,检验和鉴别分析的结果;第四,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
在音乐教育调查信息的处理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因此,不要在运用一种方法时贬低和排斥另一种方法。其实,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撰写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是在收集和分析音乐教育调查材料基础上形成调查报告文本的过程。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可包括下列三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方法等。首先,要阐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研究想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应交代调查的对象有哪些,调查的内容和问题是什么,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调查方法与手段。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的前言:“在高中课改中,音乐鉴赏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效率,已成为高中音乐教师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基本原理,在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并在省内几所重点中学联合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以找出影响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提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建议。”此外,也可先说明调查研究的缘起,然后再分别阐述调查目的、对象、内容 及方法。
2.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
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重点部分,一般由三项内容构成:一是数据统计内容与方法说明,即调查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方法。二是调查数据的整理,这是整个调查报告的核心,例如《高中学生音乐鉴赏学习的调查报告》中,围绕“影响音乐鉴赏学习效率的若干因素”这个调查主题,分项列出“学校音乐氛围”、“学习者个性”、“学习者兴趣”、“学习者习惯”、“学习者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因素对音乐鉴赏学习效率影响的调查数据,并分别运用表格和文字加以呈示和描述。三是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是在调查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方法或结合定性方法作出具体分析的部分。在数据的基础上作出有效地分析,关系到调查报告的质量,影响着调查报告的结论。
3.调查结论与建议
这一部分是依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与提炼,最后形成调查结论和提出建议。撰写调查结论与建议应注意运用音乐教育理论联系音乐教学实践的原则,要建立在有理有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对局部和细节的分析越具体,提炼越细致,效果就越好。具体写法上一般是先写结论,后写建议,这种方法写起来比较清晰,有条理;但也可将二者综合在·起来写,比如分别提出若干项建议,而以数据分析的结论作为建议的理由,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建议(可以作为小标题)得到了强化和突出。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是作者为了检验某种音乐教育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后,在获得并分析大量音乐教育数据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验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较之其他教育科研方法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的许多局限性,更易获得科学的结论,因此经常被研究者所采用。
一、音乐教育实验的理论假说
音乐教育实验研究首先要确立课题的理论假说,因为理论假说是建构音乐教育措施与音乐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是一种假定性解释,这是音乐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前提。音乐教育的理论假说应包括该假说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和支撑该假说的主要理论,以及该假说能够解释的相关音乐教育事实。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是以欣赏为主导、唱歌和演奏乐器并重、音乐常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贯穿其中的音乐教学新体系。其理论基础体现为音乐教育目的及音乐教育手段两个方面:从目的来看,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一种音乐教育,培养更好、更深的欣赏力,是普通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对于完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从手段的角度来说,‘欣赏’是在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产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是进行音乐教育最有力的手段,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它是音乐教育的中心”’理论假说的产生既可从音乐教育实践的观察、感受、积累中获得,也可从音乐教育理论出发,通过思辨的方式,推理、演绎得出。总之,它是实验者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符合逻辑的推断与假想。
二、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要点
一般说来,音乐教育实验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具有周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任务、范围、对象、时间、步骤、测量方法等等,要深思熟虑,多方研讨和修正。2.选择明确的实验形式和方法,包括单组、等组和循环等形式,应反复推敲和比较,确定最合适的方式。3.确定适宜的实验对象,这一点至关重要,对象必须是典型的、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比如不能选择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儿童去代表一般情况,不应使各实验组教师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教学经验及责任心等)过于悬殊。如果选用成绩最好的学生编成实验班,由最有经验的教师任教,加上给以最好的物质条件,那么这种实验的结果就没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全体,无推广价值。4.善于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全部条件,以便观察实验因子所产生的作用。5.对自变量的操作、控制过程要详尽地记录,对因变量的观测要事先确定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原始数据的检测要准确、无误、可靠,反复核对结论。6.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出实验实施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把现象分析上升到本质分析,形成理论性结论。
值得实验者注意的是,实验手段的科学与规范是课题成功的重要保证。有了优化的实验课题而缺乏科学规范的实验手段,实验也不会卓有成效,科学结论就不易得出。此外,慎重地处理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实验结论,努力保持实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都是一个好的音乐教育实验所应具备的。
三、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写作
音乐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具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该项实验研究所确立的理论假说,二是该项实验研究实施对象、方法、过程、结果的有效数据和全部记录。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这种实证性的音乐教育论文的写作。一般,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包括下列几个部分:
1.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实验课题的缘起,介绍有关背景情况,以及实验目的、意义、对象等。写法上应简明扼要,例如:“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就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许多教改经验和模式都是‘技能型’的,带有较明显的专业教育痕迹,而真正美育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尚未被充分认识,缺少一条较好的改革途径。为此,探索音乐审美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音乐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就成为‘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的方向和旨归。”
2.概念界定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课题概念的内涵进行说明和界定,具体阐释实验的理论假说。例如《以欣赏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含义是什么?什么是“以欣赏为中心”?怎样理解“欣赏性”原则?实验者都要给以具体的解释和阐述。
3.实验方法和过程
这一部分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阐述某项音乐教育实验的具体过程和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条件、方法与数量,实验分组的原则、类型,实验因子的描述,自变量的调控,以及对无关变量的处理等。这部分内容是对某项音乐教育理论假说的实证部分,应尽可能写得详细、具体和充分。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把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检测后用图表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做相关说明,同时辅以能代表实验结果、能体现自变量与因变量因果关系的典型实例,以表达该项实验获得的结果。
5.结论与问题
这是实验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把实验现象上升到本质认识,从而得出关于某种音乐教育假说的科学理论;二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解答音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或指出实验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写作实证性音乐教育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育论文作为音乐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形式,其写作方法同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这就是说,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应该建立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其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因此“调查性”就成为音乐教育调查报告的第一属性。调查者应牢记:调查是报告的基础,如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话,那么没有调查也就没有报告。就文字分量而言,应该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就调查报告所用时间而言,调查者要把主要时间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在“调查”上下足工夫后再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5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强化自主创新、推进学校创新教育发展、促进校园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树立发明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发明创新能力、造就发明创意之星,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香港发明协会、湖南省科普领导小组、湖南省科技厅等单位和部门的指导下,《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共同举办“第3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创新伴我成长!(何继善院士题词)
二、大赛宗旨
以专业权威办民间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盛会
三、评审顾问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著名发明家)
张景丰(香港发明协会会长)
四、大赛内容
㈠学生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分为A发明作品、B创意设计、C科幻画)
2.现场创意制作(分为创意七巧板、创意机器人、创意纸飞机)
㈡教师参赛内容
1.发明创新作品(含发明项目、科教制作项目)
2.创新教育论文
五、大赛特点
1.免费参赛。所有参赛者免收参赛费和作品评审费。
2.公平公正、开放包容。以严谨合理的赛制和严肃规范的评选方式,公平公正树立大赛权威;以开放包容态度,办发明创新爱好者自己的科技节。
3.促进成果转化。以促进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为目的,搭建纸媒、网络、会展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对接企业和投资公司,推动校园发明创新成果转化。
4.推荐上电视节目。通过与电视台合作,推荐获奖选手上电视节目,打造草根发明创意明星。
5.推选参加国际发明展。推选优秀获奖项目参加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和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让校园优秀发明项目走向国际大赛和顶级发明展览交易舞台。
六、奖项设置
奖项分小学组、中学组和教师组。
1.发明创新作品评选: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中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30%、20%,小学组A、B、C各类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40%、40%、20%。
2.现场创意制作竞赛:分类别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现场参赛人数的10%、20%、30%。
3.教师组设金、银、铜奖,各奖项名额分别占通过初审总数的10%、20%、30%,发明创新作品、创新教育论文在各奖项中分别占比50%。
4.单项奖:设最佳人气奖和企业专项奖(由企业赞助命名)。
5.团体奖:设优秀组织奖和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称号奖。
6.辅导老师奖:设优秀科技辅导老师奖、全国十佳科技辅导老师奖。
七、参赛对象和作品申报
1.全国各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和老师,由学校统一组队,免费参赛。
2.作品申报统一用电子版,按要求发送到专用邮箱,不单独接收纸质文件。
八、活动时间
1.作品及材料申报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0日
2.初审截止日期:2013年10月14日
3.复评日期: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
4.大众投票及专家评审日期:2013年10月21日至11月5日
5.全国总决赛日期:11月中旬(内容含发明创新作品终评、获奖作品展示交流交易会、现场创意制作竞赛、颁奖晚会、全国创新教育高峰论坛等)
九、联系方式
作品申报专用邮箱:
大赛活动官网:,QQ群:276748993
组委会地址:长沙市八一路59号《发明与创新》杂志社
咨询电话:0731-84586643、 84461836、84586760
全国创新教育活动组委会
项目式教育论文范文6
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同时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有效实施模式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出的,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强专业实践,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并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
二、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的因素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许多本科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一时难以跟上,指导老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或者是从思想上没有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重视,因此对毕业论文(设计)投入精力不足。
2、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毕业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正是学生选择就业,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对于学校和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今天,选择理想就业更为重要,即学生的就业与学习矛盾突出。由于毕业设计对学生找工作没有直接影响,故部分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3、教学资源不充分
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教学设备的投入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得不到满足,客观上形成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瓶颈。大学城一般远离城区,尤其像我们安徽三联学院,由于远离市中心,教师去学校的次数较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与老师见面,指导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4、管理保障缺乏力度
尽管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有针对毕业设计指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学校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在评阅和答辩过程中,老师有时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出现了对学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模式分为确定选题、制定任务书、开展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和工作总结6个方面。具体如下:
1、确定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申报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
(2)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审阅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
(3)公布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老师;
(4)召开双向选择会,确定师生的对应关系,确定学生选题。
2、制定任务书
任务书应该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包括论文(设计)的主要任务及目标,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参考文献和进度安排等。
3、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由学生完成,分别由指导老师和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阅,内容主要包括论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4、进行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由学生汇报,由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检查。主要包括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方法和思路等等。
5、评阅和答辩
由评阅,PPT演示和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论文由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评阅;PPT演示由学生进行演示;答辩由答辩小组进行答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导老师初步评定成绩,写出评语,经答辩后由答辩小组或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审定成绩。
6、工作总结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及论文撰写的要点进行总结,然后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在课堂上演示,以激励其他同学;二是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结,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资料归档。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保障
要使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有效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序进行,还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制度和质量管理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相应的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职责,答辩成绩的评定等环节规范化,统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二是强化过程管理,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成立学校、二级学院(系)和教研室三级机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执行进行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2、强化指导老师能力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本身要严格按照管理文件规定履行职务。包括文献(资料)检索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毕业论文撰写的培训和指导、毕业答辩的培训和指导等。二是学校要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不断增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水平。
3、改变学生观点
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重视或认识不够的意识。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毕业论文(设计)要做到早布置,早准备。在上届学生的答辩的时候,组织学生去听答辩,再者是让优秀学生给下届学生讲写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和体会。
4、论文所需经费
给予毕业论文(设计)一定的经费。这包括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课酬,毕业论文(设计)复印等各项工作的支出。除了学校担负一部分经费外,还可以争取企业,事业和政府的经费支持。
五、结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实施模式,即确定选题,制定任务书,开展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以及工作总结六个方面。同时从制度和质量管理、强化指导老师能力、改变学生认识、论文所需经费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有效保障论文(设计)的进行。
基金项目:安徽三联学院2011年度院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0024。
参考文献:
[1]陆富彬.对教学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文教资料,2006,(10):59,60.
[2]杨水银.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