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1

1、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自己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

理解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计算公式的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把这些近似于等腰小三角形的小纸片按P67的方法拼一拼,课上小组合作探究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和圆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带的可以选做。

知识储备

1、计算下面各题(组内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72 = 92 = 102= 82 = 62 = 52 =

42= 32= 22= 112 = 122= 202=

2、小组合作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组内交流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们在推导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多数是用( )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仍用这种方法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自主与合作学习

1、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大小由什么决定。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拿出课前把圆分成若干(偶数份)等份剪开后的图形,把这些近似于等腰小三角形的小纸片按P67的方法拼一拼,再思考:

(1)拼成的图形是( ),等分的份数(偶数份)越多,拼出的图形更接近( )形。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联系?面积呢?(结合拼成的图形组内交流并展示)

3、结合拼摆、推导的过程整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1)从拼摆的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是( ),宽是( )。

(2)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 ( )

所以圆的面积=( )× ( )=( )

(3)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 )。

4、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米,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皮需要多少钱?

分析:已知圆的直径,求面积的方法是先算出圆的( ),再算( ),最后算( )。

列式解答:

(2)一个圆形蓄水池的周长是25。12米,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分析: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的方法:先算出圆的( ),再算(),最后算( )。

列式解答:

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偶数份),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 ),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 ),所以圆的面积是()。

(2)用圆规画一个圆,如果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7厘米,画出的这个圆的周长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要在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里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是( )。剩下部分的面积是( )。

2、判断

(1)半径是2㎝的圆,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

(2)半圆面积是它的整个圆面积的一半。 ( )

(3)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1:2,面积之比也是1:2 ( )

(4)圆的周长越长,圆的面积就越大。 ( )

3、解决问题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2

Lin Jiaog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Ji'nan 250107,China)

摘要: 从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特点和职业教育需求角度,对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依据不同因素对课程教学进行定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整合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建立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兼顾认证竞赛成绩的五环式综合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graphic design course and nee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graphic design course is explored.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is located based on different factors, 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s are determined. I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gram, we shoul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teaching, integrate the course content, and make use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 the five rings-styl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integrates campus and off campus evaluation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关键词: 高职 定位 技能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评价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ositioning; skills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284-02

0引言

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以讲授Photoshop软件为主,这种软件是一件集艺术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图形处理软件,软件内容非常的丰富,功能特别齐全,能够将图片变化的丰富多彩。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好学,但是真的学好却不太容易。面对高职学生起点水平的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的差异兼顾各专业特色以及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不同用途,何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乐学、好学的完成学习任务,提升专业技能,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笔者根据教学过程的体会,就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谈几点看法。

1课程教学定位

大家知道Photoshop的应用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图形图像的编辑处理,比如修改合成照片;二是艺术设计,比如平面广告设计。首先我们来计算一下Photoshop的总课时量,一个星期分配4学时,一个学期16周,总课时量为64学时。在短短的64学时内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Photoshop高手,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图像处理能力是不难做到的。

定位1:根据教学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由于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非常的强大,内容很齐全所以不可能将全部的操作技能都教授给学生,因此对于一些不常用的内容就可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和讲解,而运用软件绘图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绘画基础,因此不安排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定位2:根据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状态和水平确定教学方法。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包括水平和基础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多鼓励,多表扬,避免使用负面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学的好习惯。

定位3: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是一门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要培养的是学生单独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掌握并不是仅仅看看书本知识就能掌握的,要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练习,才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事宜。因此,在宏观教学内容把握上宜采用“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教学模式。

2课程教学方案实施

2.1 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方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指导为辅计算机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难度大,面授课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此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的话,学生肯定不能很好的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教学开始之初必须让学生明确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包括:①每次上机之前要将书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自习,有条件的可以提前自行练习;②在进行实践练习的时候教师会对重点和难点做主要的讲解,然后学生自行练习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联系教师询问;③课后学生要视自身情况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机房进行练习,并达到熟练操作;④从软件的工作原理、操作技巧以及最终结果这三方面来掌握技能,不要过分的依赖教材的模式和教师的演示,可以通过自身的多次联系进行总结,总结自身适合的操作方法。

2.2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计算机软件操作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点的重要性,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整合,将教学内容可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将围绕相关实例展开。

第一类是理论知识,包括计算机图形图像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原理,以及实训过程中将涉及到的其他设计理论知识两部分。前者在教材中有文字内容,学生在实践之前要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自学,课上教师在实践演示中进行简单讲解;后者才教材中没有表述,因此主要靠教师在演示中进行穿插讲解。

第二类为软件基本操作,即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覆盖了软件的大部分功能。软件基本操作是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操作的各项技能,主要由教师的实践演示和面授教学进行学习,达到学生能够自行的熟练操作软件的目的。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 平面设计教学 实践模式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之后,在20世纪中后期迎来了新一轮的数码革命,开启了艺术设计崭新的一页。可以说文化科技与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是推动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数字媒体承担着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角色,加之数字技术与设计方法的不断开发,为艺术设计提供着广阔的前景。

平面设计学科本身是基于沟通的有效传达工具,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需要放眼于大环境――社会语境背景中去理解和分析。一方面因为社会语境的变迁,使平面设计的外延逐渐扩大,以新技术为突破点引领着学科向更广阔的空间前行,从二维到多维度,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到互动,从专题性到多题性表达,从印刷色彩到屏幕色光,从真实到虚拟……设计意识、设计形态、设计方法都在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精神追求、审美心理、接受能力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作为有效传达的接收者――人从被动接受信息到现在的主动接受信息,即体验式、互动式地参与到信息传递当中。因此对于平面设计来说,在保持传统优势课程的同时,探索平面语言与数字技术理念上的相互影响,表达方式上的相互融合成为平面设计教学提倡的方式方法。

一、数字化境遇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新观念、新思潮、新媒介的出现使得艺术设计领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发展面貌。随着学科之间边缘的模糊化增强,学科间的互动、交叉、融合趋势越发明显,这也为平面设计提供着营养和武器,同时也对平面设计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1.设计形态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从印刷术的发明到摄影的发明,再到影像技术的完善,平面设计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证明了它的发展恰恰是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视线聚焦到数字化的今天,平面设计的形态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首先数字化境遇下,依靠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和技术作为信息加工的技术支持,使平面设计的范围逐渐向外延伸,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以纸笔创作的表达方式,在设计表达上带来了全新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其次,以数字化网络为介质,打破了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文字和图像从纸面走向屏幕和网络,设计元素在静态与动态间游走,表现形式也由静态的传达向动态多维的信息延伸,设计的互动性要求越来越高。再次,数字化媒体实现了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进行多元整合,打破了以平面化传播为模式的传统模式,形成以视觉、听觉互动的立体传播效应。

2.设计观念的更新

从艺术历史的角度看,观念的更迭促使平面设计的发展轨迹从意识形态到表达形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从繁复的维多利亚风格到简约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历史始终受到社会思潮、新兴艺术流派的影响,而追根溯源这种影响最根本上是从观念的创新开始的。由此可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设计观念的先进性仍然会引领时代的发展。

从传播发展的角度看,在这个信息交织的世界里,动态装置已经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户外招贴逐渐被承载动态画面的LED屏幕所代替,人们外出随身携带电子书、个人媒体终端代替相对沉重的纸质书籍杂志,更多的动态化、交互式户外设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接受模式,体验式设计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比如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的会徽就集中体现了那次博览会的主题――人类、自然、技术。会徽本身是个动态化的标志,在需要静态标志时,设计师会选取动态标志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这是具有推动力的观念的革新,这种推动力具有视觉可见的特征,也可被视为技术或有机体的组成部分。

从信息发出和接受的角度上看,受众和设计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受众的需求决定了设计者的初衷,设计者的理念影响着受众的使用,将人的体验放于最高的境界,这也使设计师更加注重设计理念的开发。将跳跃性很大的发散性思维注入设计理念当中,才会得到最佳效果。比如UI界面设计当中,从微软的Windows8开始,到Google的Android,到苹果的Ios,都采用了扁平化设计理念。那么界面被设计成扁的平的,毫无立体感就是扁平化设计吗?其实不然,实际上扁平化设计是一种内在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让设计者在界面设计过程中减少信息层级的思想。即用户点开一个图标后,与此图标相关的平级信息都会直接体现在界面上,不需要再点击进入才能看到最后需要的信息。这种理念使复杂的信息化繁为简,带来令人愉悦的用户体验。

3.设计师身份的延展

在今天的信息网络社会,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扁平化、碎片化、去中心化和社会网络化的特征。一方面,在以往,全世界的信息交流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存在的,这种方式可以轻易地控制和区隔受众。而今天,信息的传播和流动方向发生了相反的变化,交流可以是自下而上的,分享的、病毒式扩散的、包围和影响上层的。另一方面,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愈加自动化,世界一体化进程也共享了许多设计资源,这样往往消解了一张海报、一个标志、一套VI的难度,在这种社会语境下,设计师的创作很容易被入侵,甚至重复。因此,输入设计产品以外的附加值,增加设计能力以外的更多能力,跨行业与其他领域并行,成就了设计师身份的延展。边界的扩充必定产生新的学科和门类以及行业的细分或跨界的设计师等。如普利策建筑奖的获得者扎哈・哈迪德除了其著名的景观、建筑项目,她的设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设计门类,家具、产品、首饰、鞋子。她利用自己多重的设计师身份将建筑思维和审美观念体现在其他领域的设计作品中,试图打破专业的限制。

二、数字化境遇下不可缺少的能力

虽然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技术为我们带来了可以无限释放的能量,但能量与能力终究不可以相提并论。技术只是设计的一种工具,只是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和空间。高校教育以人为本,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对于学好平面设计,三个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缺的:第一,创造性思维模式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视觉感受力、审美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及创造性思维来刺激学生在更宽广的空间里畅游,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构建与再构建的重要性。比如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一生的创作总是独树一帜,不仅具有东方特色,且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他将“以五感为基础的沟通方式”把设计心理学范畴引入平面设计,率先利用 “视、听、触、嗅、味” 五感设计信息传达的模式,他认为,设计不应仅是视觉的加工,而是综合信息加工的范畴。这种以五感为基础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媒介”信息交流的范围和方式。第二,通过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形成把理性结构加入感性内容当中,将感性导向理性。同时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观念与思想的表达的训练。第三,通过设计实践环节推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沟通和传达,不是一个人能够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使命,设计实践能力更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试金石,实践能力是需要经历无数实际项目的打磨才能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三、数字化境遇下教学体系的实践模式

1.将动态课程与传统课程链接

当平面设计形态从传统的二维延伸至多维度空间,当设计表现由静止的视觉表达向动态的信息传播转变,对于新的视觉语言的构成规律应该进行多方位研究,掌握全新艺术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方法。动态课程是平面设计与动态媒体艺术相互交融发展而来的,是两条艺术线索交织发展的结果。动态媒体关注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序列关系。而另一条线索关注的则是二维平面上的空间关系,研究设计元素的平面空间处理。比如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是由图形图像、文字、色彩等二维平面构成,而动态设计的构成要素增加了运动、时间以及三位空间的组织结构,是视觉设计元素时间轴线在维度空间内的变化,同时将视听的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与之融合形成的高度综合的艺术效果。根据以上视觉元素的构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动态课程可以单独增设,独立于其他传统课程之外,又与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flash、交互设计课程。也可以将传统课程与动态课程相链接,形成一个系列的环节的新课程,比如动态图形。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和平面设计应用领域的拓宽,以动态课程与传统课程相连接以延伸平面基础课程的呈现状态以及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视觉语言表现力的探究

由于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新的数码设备的升级,新的视觉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利用数码带来的意想不到特别之处去观察生活、放眼世界,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这个时代的不同之处,总结出独特的表现语言是设计突破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2005年靳埭强基金奖银奖作品《拒绝盗版》让笔者印象深刻,那是一幅系列作品,以人的五官照片作为原型,利用反复延续的大图复印技术,经过无数次的Copy过程,图像一次次地受到损坏以致面目全非,体现盗版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作品朴实地运用了数码设备的特性制造了一个创意的亮点。同时,多媒体互动平台为设计元素的动态化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平面设计师通过自己原有的对平面设计的认识结合新的表现形式,利用技术手段对设计作品进行新的视觉包装。例如传统的书籍是以纸媒印刷为传播途径的,而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读物、电子杂志,它们永远不会褪色发黄。它们不仅承载了文字、图形信息,还加入了优美的背景音乐,甚至翻书的摩擦声,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动画和视频。这些视觉语言的表现,都是基于平面设计理念中的版式设计原色以及书籍设计定位延伸开来的,它以数字屏幕产品为依托,对原有内容进行优化,同时也摆脱了静态图像传达内容的单一性,丰富了视觉表现形式。

3.开放式、交互平台与资料库的搭建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具有无限弹性的可塑空间,针对这一平台,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的高速传播和共享性的特点,通过引擎获得公共的或是收费的网络资源和学习资料,建立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网络资料库,使学生可以获得平时接触不到的资料储备,经过不断地更新,也可以锻炼其合作与共享的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主建立交互式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够将一天的课程进展、学习内容、课程布置、对设计的认识、作品展示等于这一平台。这种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将课程推向外面的世界,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国度的学生只要感兴趣都可以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动、自由讨论、设计点评、设计批评等话题都可以在此进行,并且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感言及自己的博客主页链接到此平台之上,这样可以将更多的设计言论、设计作品进行对外展示,为别人、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结语

数字化境遇下的平面设计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新技术给艺术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新的风格,甚至插上无限想象的翅膀。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诚如美国学者梅格斯说的:“无论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响应技术进步而改善着,其本质是保持不变的,这个本质是对思想和概念转变到视觉形式的能力和为信息带来秩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掌握平面设计核心的能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参考文献:

[1]王敏.两方世界两方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许一兵,许肖潇.动态图形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叶苹.信息图标设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4]柏鸣.作为____的平面设计师[M].中央美术学院,2011.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学院 平面设计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37-01

1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少数能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课题和项目时能够去很好的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海,学习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和文献,并与市场相关成功范例进行结合应用,既而设计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和具体,无法得心应手的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民族内涵进行发掘应用,既而使得设计的项目作品内容平庸,效果不佳。这些作品项目的质量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也就是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不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在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被不断感染熏陶既而加深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的感受。然而目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不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和认同感日渐下降,而对国外其他地方的文化更加感兴趣。目前学生不少对日本、韩国、欧洲、美国的文化更加喜欢甚至崇拜,而在这些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日益疏远淡化。

1.2 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内地设计师以及港澳台设计师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在平面设计的告示、海报、包装等项目设计上,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发挥的淋漓尽致,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中的弘扬和发展。然而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虽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设计主体,但是不少学生的设计作品都比较循规蹈矩,流于形式,创新能力比较差。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目前设计项目和作品都限于模仿的趋势,由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一些优秀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入,使得学生在作品的设计中往往进入一种模式困境,既而设计的作品会和之前优秀的作品比较近似,模仿痕迹比较多,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局限于教学内容中优秀的作品而使得自己的作品难以形成独立的思维和创新点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应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充分掌握,在具备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任务中对具有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进行传道解惑,使得学生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模式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拓展。

2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善

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使得一些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改善。

(1)制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授课内容方案,在我们国家设计历史内容里重点教授来自原始社会的人们如何同现代的人们比较息息相关的生活工具的设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能够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彩内容。所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设计史中体会和掌握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我们国家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都有着不少的中华民族历史的课程内容,目标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对学生平面设计方面的影响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培养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然后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教授完毕后,很多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课程内容渐渐淡忘,印象也渐渐模糊,这就说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授课内容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自然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对学生以后的平面设计作品起到影响。这些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历史内容一般都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教课中也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引人入胜。所以目前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改进当前传统死板的教课方法和教课内容,使用不同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题材、元素和平面设计机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教学内容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善也起着重要作用。在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中老师应当有重点的对一些教学知识点进行讲述,例如在一些具体设计环节主题的内容中,总课题应当以图像为主进行讲授,将图像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意发掘体现出来。如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礼”,应当从字的具体意思同传统历史进行联系讲解,使得学生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中发挥出其创新、动手、分析能力,进而更加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提高其传统文化的素养,并应用在今后平面设计中。

3 结语

经过对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提高加强高职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素养需要从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和自身特色的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

[1] 朱孝岳.设计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高职

院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7-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即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经过国外近3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所处的办学环境与办学模式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国化”的建设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行动导向型教学不能有效实施。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根植于企业主导下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该模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创新的职业教学过程。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的教学。以职业情境为教学参照系,遵循“接受任务―思考决策―实施行动”三阶段,“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培养人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劳动过程论。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上来,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生生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该模式强调“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组织中,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教学过程中采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跨学科的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总之,该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被公认为是培养合格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为强调学生行动性,注重行动导向,培养学习主动性;强调师生,生生互动,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强调全面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职业的迁移性;强调理实一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能力目标的职业性,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考核的过程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

二、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与国外不同,自国外引入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结合各校的特色进行改革与推进,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然而,该模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推进的关键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环节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针对单门课程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建设时,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通过查阅最近两年的课程改革文献可知,针对单门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课程改革占全部课程改革的90%以上。行动导向教学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引领,在创设的教学情境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现跨学科的教学,而在原来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下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仅仅是强化本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教学部分,不仅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大量交叉,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其二,课程开发中,工作过程与生产流程混淆。根据生产流程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任务选取知识,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拆分编排,所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不过更加强调了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凭借任务的实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其要素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和工作成果,实施过程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学生通过亲自实施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学到“工作过程知识”。生产流程有时并不具备工作过程的结构完整性,按生产流程组建课程体系会造成大量的内容重复。

其三,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不能准确反映行业的岗位需求。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行业技术专家,具有本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群)全体教师参与,结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现状,在确定专业所服务的具体岗位的基础上,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具体的工作岗位(群)调研分析,确定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岗位任务与所需的能力,根据工作岗位与能力的分析,提炼出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系统地归纳出本专业的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进而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教学任务的开发。

其四,课程内容建设中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学习任务与中职差别不大。高职对应的岗位能力在层级上与中职没有明显的区别。

其五,课程体系的逻辑设置不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人的职业能力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发展的,这个过程共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课程开发既不能仅仅针对一些简单初级的任务,也不能仅仅针对复杂的高级任务,而是应考虑某一专业可就业岗位从初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工作任务,逻辑顺序不能颠倒。

其六,任务/项目设计随意、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项目较少,任务/项目的训练价值不高。许多项目的设计比较随意,仅仅是罗列出一些产品的加工或服务活动,缺乏对典型产品与服务的选择,缺少对项目编排的逻辑顺序,项目问题的障碍设置以及实施的组织形式的思考,多注重操作能力,忽略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且任务/项目多是原有技能训练项目,来自企业项目较少,缺乏真实的体验。

(二)师资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由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其一,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需要。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在教学内容上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目标上不是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在于推动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然而,目前教师本身的学科背景很难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理念、目标、方式、方法与本科教育、成人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各类高等学校,是非师范学校学科体系下接受高学历教育的非师范生,绝大部分接受的是“三门”教育,即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由于“三门”教师的学科教育痕迹和背景很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较肤浅,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要求。另外,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实践与技术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

其二,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引进困难。为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加大了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一批企业技术人才进入了高职学校。尽管如此,鉴于工资水平的差距,先进企业的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到学校,而被引进教师队伍的企业人员往往是中小企业的人员,其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同样很难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其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顶岗实习时,鉴于安全的原因,聘请的企业指导教师无任何资格要求,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对学生进行理实一体的指导。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

实习实训基地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基本的硬件条件,能够让学生感受现场“工作压力”,体验现场工作环境,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内进行开放性的实训,可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实习实训基地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内实训设备落后,不能及时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变化要求。有的学校甚至还在用社会上已经淘汰了的设备进行实训。二是校内实训设备训练功能单一,不能模拟或仿真现场的实际操作,训练价值有限。三是校外实习基地难以落实。我国现行的办学形式较为封闭单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热情不高。因此学校难以与企业合作,形成工学交替的学习。在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浅层次的局多。

三、对策分析

(一)课程建设问题的对策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针对所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组建合格专业的团队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必须由行业专业技术实践专家、具有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本专业(群)全体教师组成,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由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的甚至是跨专业的,因此,课程建设不再是一个教师的事情,必须由相关的专业团队共同开发。参与分析的人员应具有所分析专业的实践经历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邀请的实践专家其日常工作应该基本上与被分析的职业的工作相符,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且在技术先进的工作岗位工作,即必须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选择。

2.系统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必须对整个专业系统进行,不能仅对原学科体系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开发。由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在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归纳出的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所导出的学习领域课程,对其内容重新进行选取与安排,因此仅对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是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的。

3.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建设。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在深化高职课程改革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课程的开发环节需要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而且课程项目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项目的训练价值,这是因为课程项目既有模拟项目,也有真实项目。模拟项目只是训练基本职业能力,而学生要进一步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比较稳定,而真实项目则是开放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企业感”,体验工作时的“工作压力”,因此二者互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强对课程开发的过程控制。在课程建设之前,要制订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细化课程开发过程,确立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注意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选取学习任务时,必须注重工作任务的典型性;任务的逻辑安排必须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学习领域的开发应由与该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开发要考虑职业成长规律,高职课程还应体现高职“岗位”与中职“岗位”对能力的不同要求。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时应考虑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且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特征原则。学习情境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刚性、具体的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真实的再现”。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要体现从易到难。总之,必须加强对整个课程建设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师资建设方面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力度。对新入职教师,学校应从制度设计上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职业实践的机会(挂职应不少于1~2年)。在此基础上,新入职教师应在进行职教理论及职教实践的锻炼后,方可进入教师岗位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工作。对老教师,学校应加强专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保障教师能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自己所教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建立良好的职业培养基地,为专职教师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使其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的需要,以此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走进课堂是“教师”,进入车间是“技师”,熟悉企业一线,注重应用的学深技高的“技能型”人才。

2.“引”“兼”并重,择优选取。学校应拓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渠道,对优秀企业中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学校应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其加入教师队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吸引不到的企业一线的优良技能型人才,可以聘用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与企业共享人才,邀请其在工作之余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指导。引进企业教师或兼职教师时,应选取代表专业发展先进方向的企业中的优良人才,确保引入教师或聘请的兼职人才在职业技术上是先进的。

3.共同指导。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而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求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现场实践专家,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同进行教学的指导工作。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问题的

对策

1.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工学交替和行动导向模式教学,学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内的设备应具有社会代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难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应优先考虑建设仿真型实训基地。仿真型实训基地应能模拟现场的各种作业情况。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由于企业对共建实训基地兴趣不大,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高企业的兴趣,学校可先与企业共建企业培训基地,互利双赢,最终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总之,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时,学校应系统考虑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建设的重点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其次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以便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书梅,盖云芳,李鸿光,等.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中德职业教育比较[J].职教论坛,2011(5)

[3]魏新民,赵伟丽.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90);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115)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应用;教学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自身的进步,一些科学技术开始融入到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来,其中信息技术已经在教学岗位上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包括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等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有自身的优势,可以实现生文图茂,全面的给与学生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全面开始,不但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简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

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并且集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到学生注意力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容乐观。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恰恰改变了以往传统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让静态的课堂变得动态化。一些枯燥抽象的几何图形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实现完美的转化,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进而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现了知识的活化,把静态的知识通过视频、图像、直观演示等方式转变成了动态化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得到了激发。

比如在学习《圆柱侧面积》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巧用圆柱体的模型来辅助教学,讲授相关的理论性知识及相关概念。教师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可以采取动态演示的方式,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展开一部分侧面,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和探究: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先让学生尝试着回答,然后教师在直观的展示和验证)。在探讨侧面长方形的长与底面周长的关系时,可以将一底面的圆放在侧面长方形长的左端c上,用红色突出显示重合的一点,让圆沿着长方形的长滚动,圆上的红点正好与长方形长的右端点重合,直观巧妙地说明圆的周长恰好与侧面长方形的长相等,按照这样的推论,学生也就能总结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了。为了更清晰的让学生熟知这一块知识,教师除了亲自演示之外,还可以(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制作成动态化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再次观看,这样下来肯定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注入了活力,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设计,同时有效的突出几何图形知识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使用的过程中反复的温习重点知识,巧用练习巩固新知识,对于教学的难点,要全面剖析,让学生都能理解和有效的掌握。在讲授小学数学《圆的面积》知识点的时候,要想求圆的面积,直观上看上去无从下手,所以只能转变解题思路,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这个过程中如果依赖传统的知识讲授学生是不太好接受的,因为比较抽象,容易把学生搞蒙掉,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话,通过新颖的展示方式势必会提升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先完成圆的切割任务,把圆分成8.1632等份,当把圆分成32等份的时候,认真观察的话不难发现拼后的图形就比较接近长方形了。以此类推,把圆分成的等份额越多,那么由此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了。圆和所拆拼的图形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是相等的。并且不难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1/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r。因为圆的周长=πd=2πr,所以圆周长的一半=πr,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在此过程中,优化了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图形知识间的联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最为主要的还是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相关知识。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点是间断的,前后知识点有一点的断节,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片段性,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全盘掌握知识点。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有效的实现知识的总结和反思,构建相应的知识点,强化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有效联系和整合,构建夯实的知识架构。几何图形知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散装”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完善认识结构。

信息技术广泛在的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采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相关的问题,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一定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课堂设计不易太花销,教学过程不易太散漫,一定要有放有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助推作用,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楠、陈俊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学,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