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键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范文1

近年来,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热点话题的兴起,物联网产业逐渐成熟,正在从科研单位的实验室走进了普通居民的生活。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了解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将会对它的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物联网 互联网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作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概念的提出已经很久,最近几年由于和大数据的结合,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整合部分,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上的功能和范围的延伸。物联网技术主要通过统一编码物品和制作通讯协议,将传感技术结合通信、控制技术按照标准将任何物品之间、以及物品与互联网之间相连,进行信息的共享和管理。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在其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作为信息化浪潮下下一个振兴经济的关键点,在许多国家物联网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物联网将达到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产业容量将达到30倍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产生的经济拉动力。基于这种原因,全球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物联网。

近年来,物联网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销售业、智慧交通和智能家居中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种新技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劳动时长,带了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通信协议规范得到逐渐的统一化,它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而同时大量新型传感器的使用,是的它的适用范围得到了很大的增加,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甚至是防恐中都得到体现。其中以美国、中国、日本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断努力,使得一个开放、透明的物联网标准开始逐渐形成,确保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近年科技实力不断加强,科研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同时由于较早就对物联网技术开始了研究,并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现在保持了较高的实力,技术积累优势明显,是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虽然是物物互联,但是其基础还是互联网。以互联网通信为核心,依靠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Infrared Sensors)、智能IC卡、GPS系统、无线通讯装置等信息传感和通信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对接入互联网的物体进行监控和管理[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从单一模块分,可以区分为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使用。

2.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是一种利用RF信号及其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对物体进行自动身份信息识别的技术。RFID系统的组成有主机、传输天线、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组成。

2.2 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是物联网功能构成的主要部分。特别是短距离的无线通讯技术,是物联网中进行信息交换和识别活动最活跃的部分。目前常用的技术主要有NFC、Bluetooth、Z-wave、ZigBee、UWB、WI-FI、RFID等。

NFC近场通讯技术在标签识别和数据传输中运用广泛,是下一代智能移动设备的标配。 它的通讯频率固定在13.56MHz,是对RFID技术的改进,能快速匹配设备和连接。

ZigBee主要面向低速率无线个人区域网,适用于家庭监控、远程控制、工业监控、安全系统、传感器网络和玩具等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这项技术在许多的产品上都得到使用,包括迈瑞等公司的多种型号的血糖仪、家庭监护仪均采用了这种通信方式。

Bluetooth使用的工作频率为2.4G-2.5G之间,具有低成本、低功率、近距离无线连接简单安全的特点。可以实现10m全双工通信。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使用1GHz以上带宽的超宽带无线技术。

Wi-Fi属于无线局域网的一种,可以实现各种设备的高速互联。在部署物联网之时,考虑到设备成本和易用度,WLAN都是十分方便的。国内厂商小米、TP-Link等公司最近在智能路由器领域的新产品,都是以物联网的家庭流量入口为重点。

2.3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物联网中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能够感受并处理被测量信息,使其变为系统可以辨识的信号。传感器的发展是物联网拓宽应用范围的关键所在。高精度传感器技术一直被国外所掌握。目前,国内的高端传感器市场研发还处于空白期。在工业、家庭、医疗卫生领域,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是其性能研发的难点。

宏观角度下,物联网产业的布局和生态如果从整体来看,则可以分为平台服务和终端接入技术两大块:

(1)平台服务技术。平台服务技术关系到这个物联网产业的生态圈的建立。一个适合未来发展的物联网应用体系,应该具有强适应能力和通用的数据平台,兼容行业内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定制、各种设备的冗余自修复、数据集中管理、平台间物件的通信管理等。

(2)终端接入技术。物联网系统的庞大要求了它的终端种类的繁杂,各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是物联网接入技术的关键。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通信模块、物联网网关和智能终端是目前物联网终端接入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制定统一的国家(国际)标准,是打通物联网产业不同方向、拓展不同领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中之重。

3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铺设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借助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智能感知是基础,良好的识别技术是保障。在当前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物联网与新技术的结合,对智慧地球的建设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很明显,它将成为网络技术的下一个爆发点。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了解,将对以后的学习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旭东.国内外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闵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D].南昌大学,2012.

[3]陈丹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2.

[4]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理信息世界,2010,05:22-28.

关键技术范文2

【关键词】云计算 构架 关键技术 数据处理 优化

云计算作为信息产业的重大革新,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的资源池访问的一种计算模式。以计算机资源服务为表现形式,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进行业务快速申请和资源释放,并对其使用的资源进行付费,云计算模式可用于程序员进行软件开发、为企业提供计算服务,也可用于个人用户的软件使用甚至桌面租赁,“云端”化的“即”服务模式提高了资源服务质量、降低了企业的IT拥有和运行成本。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云计算构架及其关键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云计算主要应用特征

在云计算的实际应用中,在传统分布计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集成数据中心,通过服务形式为用户提供云计算购买资源。在这一层面看,云计算和网格计算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除此之外还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1 弹

在云计算的实际应用中, 其服务模式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快速伸缩,呈现自动业务负载变化,有效防止服务器性能荷载较大而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信息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1.2 资源池化

在云计算构建中,资源的分享与利用主要是利用共享资源池的形式进行资源管理,结合虚拟化技术,根据用户的实际资源使用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对于用户来说,在提供资源服务的过程中,资源放置、分配以及管理等方面均为透明化,提高用户体验。

1.3 按需服务

云计算具有按需服务的使用功能,主要涉及到应用程序服务、数据储存服务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服务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云计算服务选择,系统会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自动分配资源,在此过程中不需要管理员的干预,进而实现资源自动服务。

2 云计算系统构架研究

2.1 核心服务层

云计算构架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涉及到核心服务、服务管理以及用户访问接口等三个层面,核心服务的主要功能是把硬件软件设施以及应用程序转化为对用户的服务,在实际运行中包括laaS、PaaS、SaaS等三层。laaS层主要是向用户提供硬基础设置服务,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实际计算机、虚拟计算机、储存与网络等信息资源,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用户需要向云计算系统输入硬件服务关键词,以提高服务项目的准确性。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逐渐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laaS层服务中,进而有效提高laaS层服务的可靠性、规模性以及定制性。PaaS层作为应用程序的主要运行环境,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部署和资源管理等服务工作,利用软件开发工具与开发语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程序代码上传,以实现服务功能。SaaS层主要依托于基础平台开发,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企业资源服务,企业利用SaaS层对管理企业各类信息数据,如CRM、ERP、HRM等托管应用管理,在线文档处理、在线存储、企业邮箱等应用服务。

2.2 服务管理层

在云计算构架的实际应用中,服务管理对核心服务层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核心服务层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主要涉及到服务质量保证与安全管理两方面内容。云计算服务系统资源庞大、结构复杂,在实际使用中无法达到用户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此,服务开发商可以与用户签订服务水平协议,在服务质量方面达到双方要求,进而保证云计算系统服务质量。在安全管理方面,服务管理层利用资源集中处理方式,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服务平台单点失效的现象,保证数据中心的运行质量与运行效率,进而保证云计算系统平台综合服务水平。

2.3 用户访问接口层

在云计算构架中,用户访问接口层为用户访问云计算网页提供的有效的渠道,主要涉及到命令行、Web门户以及Web服务等内容,命令行与Web服务在运行中访问模式主要可以为终端设备进行应用程序接口连接,实现多种服务的组合。而Web门户是进行云计算系统访问的模式,利用Web门户可以把用户桌面应用顺利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中,提高用户访问网页的便利性,使得用户可以借助浏览器进行数据程序的访问,进而有效提高云计算系统访问效率。

3 云计算构架关键技术

3.1 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在进行laaS层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庞大,在设备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电量,因此,建设绿色节能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关键技术环节。通常应在IT设备、电源系统、制冷系统等关键环节进行节能。技术人员先要对IT设备的能耗量进行分析与研究,不断优化其数据总量,争取在电能消耗和性能使用方面达到最佳平衡。对于制冷系统电能消耗问题,设计人员要对空间大小、风扇以及机架摆放、空气流动方向等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多层次数据中心设备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进行空气流与热交换的构建,模拟真实的系统运行环境,进而为数据中心的规划与布局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3.2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主要应用在laaS层,可以为云计算构件运行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作为云计算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对系统基础设施服务进行按需分配,满足用户在云计算系统使用中的的个性化需求。服务器虚拟化通过把多个操作系统整合到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从而实现多用户通过各自的操作系统共享物理服务器的同一CPU、磁盘、内存、网卡等资源,还可以通过资源自动分配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简化IT架构、降低管理资源的难度;客户虚拟机的真正硬件无关性还可以实现虚拟机的运行时迁移,可以实现真正的不间断运行,从而最大化保持业务的持续性。存储虚拟化通过条带化异构存储,实现存储资源的池化,实现SAN、NAS及FCOE、CIFS、NFS的全协议支持,最新的超融合架构可以实现多设备分布式存储,从而提高存储的IO性能和可靠性。网络虚拟化就是在一个物理网络上模拟出多个逻辑网络,可以通过基于设备或基于路由器实现同一物理网络的多条逻辑隧道,从而实现多业务网络的物理复用;通过openflow等技术可以将网络设备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开来,实现“软件定义网络”,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变得更加智能。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云计算构架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云计算通过互联网技术提供用户进行资源池访问的多种途径,尤其是从系统架构的层次和IDC节能技术、虚拟化技术有深入浅出的描述,并对前沿发展应用进行了跟踪,有助于进而进一步推进云计算的优化与发展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军舟,金嘉晖,宋爱波,东方.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W报,2014(07):3-21.

[2]宋丽华,郭锐,任强,鹿全礼,郑雷雷.东营云计算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10):211-212+249.

作者简介

陈仁太(1976-),男,四川省中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成都师范学院信息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

关键技术范文3

1 育苗设施准备

华北地区韭菜4~5月育苗可直接露地建育苗床,6~7月育苗最好利用早春茬结束后的温室或大棚,揭除拱架上的四周棚膜,保留顶膜,并覆盖遮阳网降温,以利于齐苗。苗床采用地床或架床均可,采用地床时地面应铺设地膜,使穴盘与地面隔开,避免根系长入土中。

基质可选用草炭∶蛭石=1∶1,或草炭∶蛭石∶珍珠岩=3∶1∶1,按照体积比配制。每1 m3基质加25 kg膨化鸡粪,100 g多菌灵或200 g百菌清,搅拌均匀,用于基质消毒。

2 播种

2.1 穴盘规格

采用人工播种方式,播种前,应根据计划每穴播种粒数和需育苗子的大小选择所用穴盘规格,一般每穴播种14~15粒,育4~5片叶苗时,选用288孔苗盘;每穴播种20~25粒,育5~6片叶苗时,选用128孔穴盘为宜。旧盘重复使用时,应注意消毒。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检测韭菜种子发芽率,要求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韭菜种子种皮坚硬,吸水困难,播种前1天,可将种子放入40℃温水中搅拌至室温,浸泡24 h后,清除秕籽,捞出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催芽后播种。

2.3 播种要求

要求将韭菜种子均匀地撒播在装有基质的每个穴孔内,播种深度1.0~1.5 cm。播种后覆盖蛭石或配制好的基质,然后浇水,看到有水从穴盘底孔流出即可。

3 育苗管理

3.1 温度管理

韭菜种子发芽适温为15~18℃,幼苗生长适温为15~25℃;幼苗生长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一般空气湿度为60%~70%,土壤湿度80%~95%为宜;韭菜生长要求光强适中,光照过强对生长不利。高温期间应注意遮荫降温。

3.2 水分管理

韭菜从播种至出苗对湿度要求严格,在出苗之前,要保持基质湿润。整个出苗期要经常观察种子的萌动、穴盘中培养基质的干湿和日照的强烈程度等。出苗后,适当减少浇水次数,保持床面见干见湿。夏季一般不控水,可早晚浇水1次,穴盘的边缘部分容易出现漏浇、少浇,缺水现象,发现基质过干、发白,应及时点浇补水。

3.3 肥料管理

苗高10~12 cm时,叶面追施0.1%的尿素1~2次,定植前7~10天,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液1次。

3.4 病虫害防治

韭菜苗期遇雨容易发生疫病和灰霉病,应注意及时防治。

关键技术范文4

关键词仔猪;成活率;培育;关键技术

要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断奶窝重,不仅要注意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更要注意对仔猪的养育,尽可能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将仔猪死亡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以促进仔猪养殖的持续发展。

1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妊娠后20 d左右(10~30 d)是第1个关键时期,是受精卵附植到子宫形成胎盘的时期,如果胚胎与胎盘结合不牢,易流产死亡。在营养上,应注意饲料的全价性,注意饲料的营养质量;千万不要饲喂发霉变质、有毒、冰冻的饲料,否则易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和流产。第2个关键时期是母猪妊娠的最后1个月,此间胎儿生长发育迅速,体重的60%以上都在这个时期生长,所以需要的营养物质特别多,要求饲料既要有质量又要有数量,特别要注意满足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的需要[1]。只有加强母猪妊娠的饲养管理,才能获得初生体重大、数量多、体质健壮的仔猪,为仔猪培育奠定基础。

2完善初生仔猪保温、防压措施

仔猪出生后第1周要力争全活全壮。初生仔猪抵抗力差,极易死亡,85%以上的仔猪死亡发生在前30 d,1周内死亡的占60%,以前3 d死亡最多。所以,做好仔猪第1周的护理十分重要。寒冷是仔猪成活的大敌,特别是第1周,如保温措施不力,仔猪就会被冻死或压死。应将仔猪放入保温箱中,用电热板、火炉、红外线灯或40~60 w的灯泡取暖。仔猪生长适宜温度1~7日龄为28~32 ℃,8~30日龄为28~25 ℃,31~60日龄为23~25 ℃。若达不到上述温度,仔猪体温就会下降,轻者冻僵,重者冻死。为此,还要做到“四注意”:一要注意仔猪出生时要迅速擦干身上的黏液,及时放入保育箱(木箱);二要注意产房内(圈内)温度在10 ℃以上;三要注意圈内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潮湿;四要注意仔猪出生后应及时剪掉犬牙和尾巴,避免咬伤母猪及咬尾病的发生。

3让初生仔猪及时吃上初乳

初乳中含有抗体、镁盐,具有较高的酸度、浓稠度等,应让仔猪尽早吃上初乳,一般在2 h内完成,这是仔猪成活的关键。仔猪出生后几天就有固定的习惯,一旦固定,直到断乳。根据这一特性,可以用人工固定法:将小的、体质弱的仔猪固定在前面的;大的、体质强的固定在后面的上;中等的固定在中间的上[2]。

4及时补料,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仔猪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而母猪20~30 d泌乳达到高峰后,产奶量下降,所以仔猪只靠母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营养需要,只有及早补料才能弥补母乳的不足。一般在5~7日龄开始训练仔猪开食,可将仔猪料放到仔猪补料栏内,让仔猪自由采食,这样20 d左右仔猪就能学会自己采食饲料。一般1 kg饲料中消化能不低于13.39 mj、粗蛋白19%~22%、糠麸类不得超过10%、动物性饲料5%~8%,外加2%的贝壳粉、0.3%的食盐。研究表明,在饲料中加入各种消化酶、调味剂、乳清粉、油脂、有机酸等,使仔猪料更完善,补料效果更好。补料应注意同时补水,水质要新鲜;注意补料卫生,防止仔猪生病。另外,40~60日龄为仔猪大量采食时期,要加大喂量,饲喂次数为4~6次/d,夜间加喂1次效果更好。要求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可加饼类饲料20%~25%,如加入3%~5%的鱼粉、肉松粉,效果更好。

5注意仔猪铁、铜、硒的补充

铁的补充是一个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如出生后7 d不补铁仔猪就会贫血,出现突然死亡、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以及发生白痢、肺炎等现象。补铁药物可到当地兽医站购买补铁王、牲血素等。而用深层的红粘土让仔猪自由采食,也可达到补铁的目的。

缺乏铜会导致贫血,同时铜有促生长的作用,据试验,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250 mg铜可使仔猪生长提高18%~22%,饲料利用率提高8%~10%。

缺硒会引起多种组织的病理变化如白肌病。过多则引起急性或慢性硒中毒。因此,在仔猪出生后3 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0.5 ml,30 d再注射1次,或母猪在分娩前20~25 d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1次,剂量为0.1 ml/kg体重。

6防止仔猪下痢

下痢是仔猪最常见的疾病,对仔猪危害较大,主要有黄痢、白痢、红痢等,应进行综合防治[3]。除按常规的卫生管理外,可通过对母猪注射菌苗进行免疫,使仔猪获得保护,一般于母猪分娩前4~6周进行免疫。另外,还可口服病原菌进行防治,用该场分离的病原菌给产前15 d的母猪口服,使仔猪获得保护。也可以使用中西药物预防,如饲料中加入杆菌肽锌、大蒜素等。而对已发生的病例应及早治疗,如使用抗菌素后海穴进行注射效果较好。

7搞好仔猪免疫注射

在不同地区和猪群,可能涉及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伪狂犬、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喘气病等病。对猪瘟的免疫: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肌肉注射,2 h后再哺喂初乳;或在20~55日龄时各免疫1次,或20、70日龄时免疫1次。对仔猪副伤寒的免疫:可在仔猪断奶后30~35日龄口服或注射1头份仔猪副伤寒菌苗。对猪气喘病的免疫:可在仔猪7~15日龄免疫接种1次或1月龄免疫1次。

8掌握科学的断奶方法

断奶时间一般在28~35日龄,最早在21日龄。断奶后必须留在原圈饲养,即“赶母留仔”[4]。断奶可根据情况使用以下方法:一是一次性断奶法。即到了断奶日龄时,一次性将母子分开;二是分批断奶法。将体重大、发育好的仔猪优先断奶,而让弱小仔猪继续吃乳,到一定时间对弱小仔猪再进行断奶;三是逐渐断奶法。在断奶前4~6 d,每天逐渐减少仔猪的哺乳次数,直到完全断奶为止。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科学选择应用。另外,断奶期间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赶母留仔,原圈培育;二是断奶后2~3周不换料;三是饲喂次数逐渐向3~4次过渡;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仔猪断奶综合症的发生(断奶后腹泻、水肿、内毒素休克);五是保持圈舍清洁,保证清洁的饮水。

9让母猪有充足的奶水

首先满足母猪营养需要,一般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不低于14%,而且质量要好;其次应满足钙、磷、铁、碘、锰、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要。另外,要注意维生素的供给。同时注意供给充足的饮水和青绿饲料,以满足产奶的需要。对乳量不足的一定要进行催乳,如可用催产素400 000 iu,1次肌肉注射,日注1次,连用2~3 d;或用小鱼小虾150~200 g、藕节100 g,捣烂拌食喂猪,连喂3~5 d。

10参考文献

[1] 曾婷.仔猪的夏季饲养管理[j].农家之友,2005(5):22.

[2] 敖卓贵.南方规模化猪场夏季哺乳母猪及仔猪饲养管理要点[j].畜禽业,2006(11):30-32.

关键技术范文5

关键词:3G;演进;TD-SCDMA

1、引言

3G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媒体业务,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高速移动接入,定位业务,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的通信系统。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我国提出的TD-SCDMA(Time Division Duplex-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建议标准与欧洲、日本提出的WCDMA 和美国提出的CDMA2000 标准,成为世界三大主流标准之一,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关键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2、三大主流标准的技术比较

WCDMA,核心网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性。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核心网络可以基于TDM、ATM和IP技术,并向全IP的网络结构演进。空中接口采用WCDMA,信号带宽5MHz,码片速率3.84Mcps,AMR语音编码,支持同步/异步基站运营模式,上下行闭环加外环功率控制方式,开环和闭环发射分集方式。

CDMA2000是基于IS-95提出的3G标准,完成了从CDMA IS95(2G)— 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电路域,继承2GIS95CDMA网络,引入以WIN为基本架构的业务平台;分组域,基于Mobile IP技术的分组网络;无线接入网,以ATM交换机为平台,提供丰富的适配层接口。空中接口采用CDMA2000兼容IS95,信号带宽N*1.25MHz(N=1,3,6,9,12),码片速率N*1.2288             

Mcps;8K/13KQCELP或8K EVRC语音编码。

3、TD-SCDMA关键技术

3.1 TDD技术

TDD方式是TD-SCDMA系统和别的CDMA系统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该方式易于使用非对称频段,无需具有特定双工间隔的成对频段;适应用户业务需求,灵活配置时隙,优化频谱效率;上行和下行使用同个载频,因此无线传播是对称的,有利于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无需笨重的射频双工器,小巧的基站,降低成本。

3.2 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是一种由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天线方向图,从而抑制干扰,提高信干比,广义是一种天线和传播环境与用户和基站的最佳空间匹配技术。

3.3 联合检测技术

联合检测技术是在传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造成多址干扰的所有用户信号及其多径的先验信息,把用户信号的分离当作统一的相互关联的联合检测过程来完成。从而具有优良的抗干扰性能,降低了系统对功率控制精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上行链路频谱资源,显著提高了系统容量,并削弱了“远近效应”的影响。联合检测利用信号检测理论Y=AX,将估计变换为确定性计算。

采用联合检测技术和智能天线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上行获得分集接收的好处,下行实现波束赋行。

3.4 功控和上行同步技术

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功率控制是调整UE 发射功率,使距离Node B远近不同的UE信号到达Node B的功率大小基本相等,能有效的限制系统内部的干扰电平,起到补偿衰落,阴影效应和多径衰落,克服远近效应,快速功控可以有效提高接收电平稳定度。

上行同步是TD-SCDMA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步后的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码道资源,增加系统容量。同一时隙不同用户的信号同步到达基站接收机,最大限度的克服多址干扰,充分利用Walsh码的正交性。

3.5 接力切换技术

接力切换使用上行预同步技术,在切换过程中,UE从源小区接收下行数据,向目标小区发送上行数据,即上下行通信链路先后转移到目标小区。在切换测量期间,使用上行预同步的技术,提前获取切换后的上行信道发送时间、功率信息,从而达到减少切换时间,提高切换的成功率、降低切换掉话率的目的。达到高切换成功率,高资源利用率。

TD-SCDMA采用接力切换,一个用户不长时间同时占用多个基站的空中业务信道资源及其网络传输资源。节约了基站资源,增加了用户接入量,节约运营商网络传输资源,减少运营投入,简化了RAN系统的处理,提高了集成度,接力切换资源占用少15%以上。

4、3G发展前景

TD-SCDMA技术的发展是在向HSDPA、LTE等更高速的宽带技术向拓展。TD-HSDPA是TD-SCDMA的新一步演进技术,亦采用TDD方式,作为后3G的HSDPA技术可以同时适用于WCDMA和TD-SCDMA两种不同制式。

  LTE是近两年来3G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3GPP LTE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而国内的研究表明,TD-LTE最高可以实现150Mbps的下载速率和50Mbps的上传速率,并支持TD-LTE/TD-HSPA/EDGE以及LTEFDD制式下的多种通信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技术范文6

一、LTE中的关键技术

1、多天线技术现代的无线通信技术离不开天线的作用,所以天线性能是否优良也影响着整个通信系统的效果。在传统的通信技术中,天线技术从开始的单发/单收天线到单发/多收和多发/单收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我们也了解到,地面传输路径中信号的通信比其他路径如光纤、电缆、卫星等的信号要发展的慢一些。而现如今的通信系统要想打破原有技术的束缚来获得更强大的信号功率和更优良的服务,可以从恶劣通信环境影响通信技术发展进行突破。所以就要不断提高发送信号的功率。这在第三代通信系统中是不存在的买所以就会降低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影响通信技术的发展。所以人们对无线网技术的研究是具有重大突破性的。

2、MIMO技术MIMO技术为通信技术中高速的数据信号传输技术带来了可能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大新突破,它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提升系统频率利用率。其工作原理就是基于通信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其多输入/输出的方式更多的发送与接收同时选择多天线单元,并且通过其信道途径中的多维度的特性。如图2所示。MIMO技术特点是采用多远天线阵列在发送/接收端,得到不同的空间特性的空间向量基于无线信道中,有如在一个通用大空间的信道中又独自进行多个互不干扰的信道。这种技术可以带来空间的分集增益,这种新型MIMO技术创新的方法被称为空间分集。通过MIMO技术,天线阵列所传输的多个并行的信号数据,接收端可对其进行相应的数据标识,也就是说,不同的数据流对于接收端都是具有可利用和区分的空间特性的,在这时就具有了多维性。MIMO系统改变无线信道可看做是由M=min(nT,nR)个并行子信道组成,所以MIMO技术中的通信系统信道容量其实就是所有子信道通信系统容量的总和。在所有的发送和接收天线阵列都具有非相干特性的条件下,系统中每个子信道都可有相同的极限容量,整个信道极限容量将会有重大提升,公式如下:C≈M•B•log2(1+SNR)所以从上文分析及公式可以看出,MIMO技术的改善会对整个无线通信信道的容量进行全面提升,还有就是利用MIMO技术还可增加信道的可靠性来降低信道传输数据的错误率。

二、LTE中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究

作为我国最大的移动营运商,中国移动也将加入到LTE技术营运行列中,由于美国高通公司在3G时代占据主导地位,LTE正在努力避免高通的主要技术,所以大大削弱了高通在3G时代的地位。2007年11月底至12月初3GPPRAN38全会通过RAN1提交的融合帧结构方案,被正式写入3GPP标准,2008年,RAN4的工作、RAN5和核心网的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完成,又是一重大性进展。LTE具有来自TD-SCDMA现有核心技术的继承和MIMO、OFDM主流技术有机结合,将显著提高新型技术的系统功能,也给4G标准中更多地专利技术提供了可能。还有随着多媒体娱乐和网络游戏的开发,当前的传输速率已经达不到人们的要求,所以设计并实现了峰值速率的数据传输,并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三、结束语

上一篇工程经济

下一篇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