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场强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场强度教案范文1
长期以来,由于物理抽象难学的特点,物理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以精心预设的课堂取得教学的精彩是许多教师的目标.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单向传授知识,而应是根据教学活动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求更具合理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由学生激发的超越预设的精彩常常会不约而至,我们的教学也会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案例描述】
在“动态生成”教学观念指导下,笔者重新研究教学方法、特点和规律,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论方面有了新的感悟,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现将生成课堂教学下的一个案例与大家分享,请同行指正.
在2013年高三复习时,通过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我捕获了一个特别的案例,现与同行们分享.高三第一轮复习先学后教的过程中,电场章节训练时一道电场题很多学生不会做,这道题也成为了学生小组选教的内容,题目如下.
如图1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方向平行于坐标平面的匀强电场,其中坐标原点O处的电势为0 V,点A处的电势为6 V,点B处的电势为3 V,则电场强度的大小
学生甲代表所在的小组选了这道题目,并上台教同学们,他是这样讲的.
学生甲:由于φA=6 V、φB=3 V、φO=0 V,利用匀强电场中的一个推论,在匀强电场中沿任意一条直线,经过相等距离电势升降的相等,故OA的中点电势与B点等电势(图2),设该点为C,则点C(3,0)处的电势为3 V.则连接BC为3 V等势面,匀强电场的方向垂直于点C与B点的连线,由几何关系可得直角三角形BOC中∠BCO=30°,再过O作BC的垂线,方向指向O,设垂足为D,UDO=3 V,OD=OCsin30°=1.5 cm, 故场强E=UDO/OD=200 V/m,答案A.
点评 这道题其实是2012年安徽高考第18题,练习册上并未标明,学生并不知道,但学生甲研究给出的解答过程与高考给出的标准答案基本一致.这道题考查的是匀强电场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及等势面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个知识积累.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如“等势面”是2012年《考试说明》新增内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由过去的Ⅰ级要求改为当年年的Ⅱ级要求;此题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HJ1.55mm]尤其是公式中d的理解,对学生的基本功要求都比较高.学生的解答基本也就是老师想讲的,能让学生把老师该讲的讲出来,我当时认为已经足够了,这也是我预期达到的效果.但我还是习惯性的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物理教学一题多解的特点与动态生成课堂非常契合,习惯的追问也成为一种潜意识.
学生乙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不同的办法.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但当时我自认为学生甲给出的过程已经比较标准了,学生乙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学生乙是这样讲的.
点评 学生乙讲完后,我当时惊呆了,完全被震憾了.学生乙的讲法与高考给出的标准答案完全不同,与高考标准答案相比要简单太多了,原来高考题还有这种解法.学生乙给出的解答过程不需要作图,也不需要利用推论,不需要利用几何知识,几乎不需要计算,这种解答方法只用到了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及矢量合成的知识.这种方法完全颠覆了电学题目的常规思维,一道电学题几乎完全被学生用力学思维解答,一道中等难度的高考选择题被学生乙变成一道简单的口算题了,真是让人太惊喜了.通过这道题解答,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物理的精妙,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关联,感受到课堂生成的妙处,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境界.这道题是2012年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的第18题,但时至今日,各地试题选编附带的答案仍是复杂的第一种.
电场强度教案范文2
一、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已得到了普遍使用,因它有易掌握、费时短、见效快的特点,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制作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演示文稿,达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教师在制作和应用Powerpoint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遵循多媒体选择和组合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目标性原则: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应用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的选用要恰到好处。要避免“为用技术而用技术”,将“课本搬家”、从人灌到“机械电灌”,这不利于学生发展。
(2)多感官配合的原则: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讲强得多。Powerpoint具有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因此可以适当选择图形、声音、视频、动画,来调动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3)参与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这就要求制作Powerpoint讲稿时应考虑新颖性和趣味性,同时应围绕相关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讨论题,供学生讨论分析。切不可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幻灯片一幅幅播放,这样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动画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种动画课件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遍被教师与学生所接受。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个误区――用动画课件替代真实的物理实验。学生在真实的实验中不仅学到许多物理知识与科学探究方法,而且因为实验的真实感和客观性,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熏陶。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的显著特点,这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教学课件对有些物理问题的理解与解决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教学软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用Flas制作平台。
时下在网络上风靡的Flas非常适合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它具有交互性强、容量小、易移植等特点,成为当前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特别适合于制作单个独立的小课件,这类物理课件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例如“游标卡尺的原理与读数”是教学的难点,靠实物模型或教师的板图很难讲清。用Flas制作的游标卡尺有10分度、20分度、50分度,动画可以适当把重点部分放大,并任意滑动,交互性极强,课堂教学效率能得到明显提升。
2.物理仿真实验平台。
“物理仿真实验平台”是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特定的环境与研究对象,后由计算机根据物体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计算,由初始的条件,自动生成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由于“物理仿真实验平台”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物理仿真实验”虽然不能替代真实的物理实验,但有些方面应用仿真实验反而优于真实的物理实验。它可以建立理想的物理模型,如“光滑”“无空气阻力”“完全弹性”等;任何数据可以及时测定,如速度、加速度、电量、磁感应强度等;可以模拟一些无法完成的实验,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天体的运动等;仿真实验虽然是“仿真”,但它也能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如恒定电流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练习,搞懂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仿真实验平台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平时的教学也只能通过理论分析或图片展示。应用仿真物理实验平台制作的回旋加速器课件交互性强,可以任意改变电场的电场强度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让学生观察在不同电场强度与不同磁感应强度中的粒子的运动特征。通过该课件,学生很容易理解回旋加速器的原理,理解粒子加速的能量为什么与加速电压无关,而与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有关。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应成为教育教学的趋势。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网络资源杂乱无章,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整合成适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库,下面介绍几种资源库建设的方式。
(1)教学案的建设:教学案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用的教学资料,在网上这类资源相对较多。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案。教学案既是学生课前的学习资料,又是课后复习巩固的学习资料,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资源的整合:根据高中物理的每一节内容,对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动画进行优选,建立一个与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文件夹,并通过Powerpoint将收集的资源串成课堂电子讲稿进行资源共享。
(3)创建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教学所需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制作物理课件,拍摄实验视频,逐步积累自己的教学资源。
2.充分发挥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作用。
今年江苏省启动了百所学校的e学习计划。各试点学校在宽带网进校园、多媒体进教室的基础上,将做到试点班级学生一人一机,建设多样化学习终端,探索突破时间、空间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
平板电脑介于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可以支持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电子教材、播放声音与视频,有些还支持手写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颇多,但真正能服务于教学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重理论研究,忽视教学现状。要真正使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才能充分显示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笔者在用平板电脑教学的实践中,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资源共享:如电子教材、提供给学生的预习材料、课堂教学视频、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师的教学电子讲稿、图片、动画、视频等)。以上资源可以师生共享。
(2)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备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播放电子教案、电子板书、学生笔记、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师生交流等模块)、课堂同步录制系统。运用该系统,学生自主时间多;师生、生生交流方便(因教师可以快速切换学生屏,学生思考的问题可以及时与全班同学交流或得到教师的及时点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将问题通过客观题的形式分发给学生,电脑网络能及时作出统计),方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整;可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过程性评价(因学生课堂学习笔记很方便上交,教师根据学习笔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课堂同步录制是将整个课堂录制成微视频,供学生课后复习参考。
(3)学生课后练习系统:包括教学出题系统、学生网上答题系统、教师在线的批阅系统、作业的管理系统(成绩的统计、错题的收集、作业完成情况的统计等)、微视频录制系统(主要用于对错题的讲解)。该系统服务于常规教学,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对学生练习的管理、评价。
电场强度教案范文3
一、物理课堂提问的要求与技巧
1、明确与连贯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问域明确、恰当。含糊不具体的提问,学生思维难以开展起来。因此,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要尽量集中在重点内容和关键性的问题上;应从实验现象或日常生活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确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提问题要恰当中肯,确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其次,所提问题要求表达连贯清晰、简明扼要,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一类问题。因此,在拟定提问的问题时,要事先计划好,尽量事先写在教案中,并加以严格推敲。
2、合理性。教学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量力性,亦即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对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应提出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他们的思维活动量;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应多问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其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应备好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应了如指掌。
3、提示与探询性。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和探询是必要的手段。提示是指由帮助学生而给出的暗示所组成;探询则是引导学生更深入考虑他的最初答案,并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物理课堂提问中要用提示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对这些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释疑、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
二、物理课堂提问的作用
1、提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某一课题的兴趣,集中学生对这一学习课题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使其主动投身予物理教学活动中去,并能意识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位置,从而增强物理学习的内驱力。
2、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教学合理性提问能起信息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此来诊断学生在课堂学习物理活动中的困难,以及评价学生对物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而灵活调整物理教学活动的结构。
4、培养作用。在提问中,为深入展开思路进行追问与反驳,通过再次追问,促使学生加深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
5、促进相互学习。通过对话刺激学生对教师或其它同学发问,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同时通过对话,让学生得到从别人的立场出发来相互学习的机会。
6、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
三、物理课堂提问的种类与实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结合当前物理目标教学的实际,可以把提问分为六类:
1、回忆性提问:主要是使学生联想所见所闻的事或回忆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如:回忆日常经验:“我们坐在汽车上,当车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哪方向倾倒?”。是与否的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运动?”。
2、理解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至今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叙述、比较、说明等。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试叙述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你能讲述一下表明光的粒子性的一主要特征吗?”。对比:“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3、应用性提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如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常见的物理现象:如“试用惯性的概念解释一下为什么当车突然开动时,车上的人身体会向后倾倒?”
4、分析性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推断事物或现象的动机与原因,援引有说服力的例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为什么农民常说雪是小麦被子?”
5、综合性提问:主要是让学生寻求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如:要学生预见问题“假如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敏捷地表达思想和印象:“物体以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和在光滑平面上运动分别会怎样,如果水平光滑无摩擦,物体将会做怎样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