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英语俚语;语言特征;英语教学

英语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源于英语国家亚文化群体,是高度口语化的大众语体。多年来,英语俚语一直被排斥在ESL教学之外,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正如Gary Goshgarian所指出的那样,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1]。英语水平测试的国际权威机构(ETS)也宣布,在托福考试中将增加俚语的比重。随着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ESL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俚语知识,熟悉俚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掌握其应用功能。

一、英语俚语的接受过程

本文采纳《英语词汇学教程》给俚语下的定义,即“俚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不符合规范语言的词,由新词、新词义或某些修辞格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形象生动。”[2]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俚语的语义和语言文化特征。

就英语俚语来说,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创造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很低。在这一阶段,“非法”、“低下”是人们对俚语的印象。一些学者认为俚语要低于“中性”地位。规范性语言学家认为,俚语使大众话语和文化堕落。俚语的粗俗使传统语法学家们对俚语现象嗤之以鼻。俚语以及以俚语其他形式出现的隐喻、婉转语、禁忌语、流行语等都不登大雅之堂。一些主流词典,如OED,更是对俚语不屑一顾。

(2)接受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逐渐上升。20世纪初,俚语已是标准语言之下非常口语化的语言。1961年,Webster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把ain’t 这个俚语纳入词典,对俚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贯以严谨著称的OED也开始对俚语感兴趣。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开始接受俚语,认为俚语是正式和非正式用语之间的一种纽带,成为幽默、讽刺和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使用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日益提高。由于俚语是以亚文化的形态向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挑战的,人们使用俚语就是为了打破语言禁忌常规,宣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和使用俚语的主要是年轻人。在英美许多大学中,俚语已经成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义优势成为英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变体。美国语言学家Flexner估计,“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词汇量一般为1~2万,其中有2千词是俚语”,仅仅俚语就占美国英语常用词汇的10%[3]。俚语源于民众,贴近生活,它具有生动、活泼、丰富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俚语成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

二、英语俚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英语俚语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口语教学中正确使用俚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俚语简洁、明快、犀利,正如英国学者Harold Wervtworth所说:“它在交际中比标准语更为明快,更为得心应手,更具有个性特征。”[4]而且俚语作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其幽默、通俗和实用的交际功能非常适用于口语教学。课堂上融入俚语教学,寓教于乐,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口语教学中,遇到俚语现象时,教师要解释相应俚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俚语文化特性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大熟悉的俚语,可以将该俚语所出现的上下文语境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猜测其意,明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如:

A: I can’t believe you told that man you were 35 years old!

B: Well,he believed me.

A: But you are closer to 40,aren’t you?

B: Yes,but it’s just a little white lie. It won’t hurt anyone,and May be he’ll be interested enough to ask me out.

这里“white lie”是个俚语,仅从字面意义很难理解“白色的谎言”代表什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出会话的语境。通过上下文可以得出:“white lie”是为了避免尴尬局面或伤害某人而故意说的谎话。

另外,在口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导入很重要,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抓住会话的主题,了解语境。如,Come on guys. Hand in your paper. 教师利用俚语 “guys” 表达了对学生的热爱,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师生距离拉近,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2

英文写作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一直倍受关注。相对于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他们语言学习过程中写作往往被视为巨大障碍。学生的思路不清晰,不知道从何入手,怎么写; 语法基础差,用词造句错误连篇;知识储备不足,写作过程中感觉无话可说。这些问题几乎在所有高职院校的英文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成为英文写作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英文写作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在写作课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布置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前、课中、课后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合作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

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中与老师沟通互动,教师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教学手段。依托空间大学城平台,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95后学生对互联网的喜爱与熟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新型英文写作课程教学。世界大学城是一个以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平台,以Web2.0、Web3.0、云计算等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构建基础,动态集成了互联网的各种功能,为每个老师和学生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已实现了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推广应用,依托空间进行的学校管理、教学与学习。

3.教学实施。

(1)课前任务一:阅读。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很多高职学生感觉到无话可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阅读量不够,语言输入过少。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词汇、句型、篇章、修辞、内容等知识,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

课前任务二:视频学习。教师在课前录制微课,内容可包括:相关词汇、基本句型、框架结构等。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大学城空间,要求学生学习,并记录重点。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句型、语法的进一步巩固对于写作练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熟记背诵仍不失为一个快速见效的方法。建议学生在学习这些精彩的句子时,用笔记本进行摘抄,经常回顾,举一反三。

(2)课堂实施:答疑及复习――小组讨论――现场写作――教师点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设立主题,并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随后进行词汇复习和句型练习。在知识复习过后,针对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4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通常较为热烈,学生结合课前阅读的背景材料,加上自己的见解,罗列写作要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观点进行提炼,分类,并在逻辑上进行调整、优化,为接下来的集体创作做准备。

(3)课后任务:小组互批――二稿撰写――写作反思。在课后,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依照教师课上建立的评判标准,对其它小组的作品进行批改。读世界这一共同协作超文本编辑的功能,能使地理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用户通过网络来对同一共享文本对象进行查看和编辑。因此,学生可以在寝室上网,讨论,并对他组的作品进行修改,评论。读世界栏目下的文本编辑,可以记录修改人、修改原因、修改时间,并将修改人和上一编辑作者的内容用不同底色笔迹进行区分。每一次的修改,都会通知创建项目者(在这情况下为教师),因此教师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学生对作品的修改是否正确,掌握的知识点是否到位等。学生群组一稿修改后,教师再进行批改,并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沟通。教师评阅后,要求学生小组依据修改意见撰写二稿,并记录此次写作训练的反思。通过二稿的创作,学生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文章得到完善,加深了知识的巩固,而通过反思,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练习进行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对教师而言,也能获取学生对写作教学效果最直接、深刻的感受,从而获得教学启示。

4.教学成效与反思。通过实践表明,依托空间大学城的信息化英文写作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95后学生们对电脑网络的熟悉和喜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利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课前学习,课中训练,及时反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而写作训练后的教学反思,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也给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启示。

然而,要实现此种教学设计,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学校都能提供电脑与网络;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精力,这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继续探索、解决。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设计;高职院校;交互式学习;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25-01

当前高职教育下,伴随着新的理念和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教学的途径已经逐渐转为信息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任何学科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在新的教育时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转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且,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设计的教学领域中有着极为卓越的贡献和突出的优势。

在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特征。从而才能够更加匹配的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来,创造更合乎艺术设计专业要求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展开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途径,高综合,利用数字化平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发展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反向的从技术看教育。所以在信息化教学的特征来看,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切可以利用并且达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手段与途径,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支持教学进行的各种系统。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料是指能够创造出一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在信息化教学中我们所讲的能够支教学展开的各种系统不仅仅是多媒体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配合教学展开的教学设备。

飞速的信息化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教育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手段中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无疑对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我们教育过程中,怎样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用新时代新形式的教育方法――信息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启迪学生思维,思考模式等等。信息化手段促使着我们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及内容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使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艺术,使生活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能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大众人类而服务的:衣食住行,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设计感与美感,艺术设计是完全现代化的产物,是一定物质丰富之后,人类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而艺术与之不同,艺术是完全体现艺术家自我内心的表达方式,只有美感的鉴赏功能。艺术设计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所以,他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也区别于艺术门类。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较为复杂,并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综合了:哲学,社会,经济,文化与市场科学等等……所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艺术设计学科相结合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完全合理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场面。

首先,看信息化在职业院校中的影响,比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广着微课,慕课的发展,信息化以它的新颖性,多样性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对其非常的重视,大量的资金和仪器投入,大力着发展着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

其次看到艺术设计类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时体现出来的明显优势,它解决了在传统教育中无法突破的教育方式问题,使艺术设计教学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增大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信息量传播,扩展了学生的认知度。其实,艺术设计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超过理性,要使学生们进入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思考模式,这个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突破的,然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了许多声音,视频,图片的直观导入方式清楚简明的表达了教学内容,使之更加清楚,直观,生动。

在艺术设计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更加有利的启迪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图片素材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模式,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传递出去,也可以将历史性的艺术资料与现展最新的艺术相关信息只管而又快捷的展现给学生们。有利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与学生的知识点相融合,能够加速学生的认知与教育信息相融合,从而方便快捷的产生教育中质的飞跃起到了教育的积极,快捷的作用。

在信息化手段中,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了枯燥的,乏味的教育理念,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所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之后,极大的直观和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理论课程中所需要的视频,图像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们也减少了教师口述过程中抽象思维转为具象思维的困难性。

但是在信息化手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且,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信息化手段,从而忽视了艺术设计中本身徒手设计思维与方法。

所以,在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学过程中怎样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是应该将两者更好的从本质上结合起来,不能忽视艺术设计本身徒手绘画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中,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交互模式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能完全代替艺术设计,信息化的发展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脑力教学思维,所以,要想在职业院校中更好的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艺术设计的教学,就应该从两个方面都入手,加强教师自我发展,加强信息化的科技手段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青.简谈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师专学报2001.(4)

[2] 吴军伟.刘 寅.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与流弊[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4

一、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人”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都非常重要。师生关系好,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能搞好学习,而且能健康成长;老师不仅仅能搞好工作,还能身心愉快,对自己、对家庭有利。搞好师生关系是一门大学问。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呢?传统观念认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时代,新方法,尤其是在我们这类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不是很好,因此,老师们应走下讲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关心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大朋友”。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要体现出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尤其是英语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查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会相信你,接近你,喜欢你,进而把这种喜欢转化为对你所任教学科的学习动力。当然,这里涉及了教师的个人魅力、知识渊博程度等多个方面,但我觉得沟通是最好的桥梁,所以一定要多找学生谈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教材,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注意研究教材,做好知识衔接。例如高一重要的语法之一定语从句在初中第三册课本中就有所体现,那么在讲解定语从句时一定注意找准切入口,抓准衔接点,先复习初中的知识再讲解高中知识,由已知引入到未知,由简单逐层深入,做到初高中知识的统一与结合。

2.正确把握教学起点和教学容量。教学起点不能太高,必须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教学容量也应适度,容量太多学生接受不了,掌握不住,容量太小完不成教学任务。初中英语教材多是以对话形式出现或是比较短小的记叙文,富有趣味性,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但高中句法、语法较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词汇量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致使学生有了畏难情绪,对英语失去了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先给学生上了一堂学习方法指导课,并告诉他们只要按老师的方法做,保证能学好英语。与此同时,我讲课时刻意放慢了速度以便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例如,我在讲解第一单元时足足讲了15天,学生适应高中英语学习很快,这样等学生适应后再加快讲课速度。

3.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我们这里初中的情况是,中考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不讲,学生的知识存在盲点。比如初中不考音标知识,很多初中没有系统地讲解音标识读和字母的发音规律,只是由老师带着同学们读单词,但高中英语要求学生能识读音标并具有一定的单词辨音能力,所以我在刚开学的一个月每一节课都会利用5分钟的时间指导学习音标并根据所学音标或发音规律识读单词,上课有意识地让学生朗读单词或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巩固,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音标的有关知识。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学初帮助每个学生制定一份适合个人的一学期的学习计划并细化到每一天的学习计划,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此计划。在课上和课下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不走思、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记笔记及错题整理的习惯,学生当天不会的题当天解决、当天整理、当天复习,而教师则要定期督促、检查。

5.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扩大课外阅读量。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把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初中掌握词汇远远不够高中的标准,那么我们就应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词汇之后,利用早读的前半部分时间每次做两篇限时阅读,做完后查找字典,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早读的下半部分时间学生朗读订阅的阅读周报,增长见识,扩大词汇量。

6.好作业关和检查关。例如,每节课前,让学生上黑板听写单词,并写上几个课外词汇,及时给予评价与鼓励。每天坚持,学生的词汇量大幅度增长,阅读也能看懂了,学起来比较有信心。

7.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抽象难以理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件非常具体、细致的事情。比如,名篇名段,读、记、背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甚至还要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再比如,在学生的作业纸上写上一些针对某一题的思路,学生可能就会茅塞顿开。我始终不忽视在读、记、背、写当中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他们逐渐具备一定的语感和综合运用能力。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双方坚持,但只要坚持下来的学生,高中英语的学习就比较轻松,学得也不错。

三、走出高中英语教学的误区

1.过于夸大英语学习的难度。因为学生的基础和态度,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刚一开学就对学生讲:“高中英语很难学,词汇量大,语法多而且不好理解,阅读和完形填空要求高,你们一定好好学。”殊不知这些话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对英语学习缺少信心,这点对英语教学是很不利的。

2.随意加深教学难度。有些教师认为早点让学生接触高考题就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高考题做例子或是随意加深教学难度。例如对非谓语动词的讲解,有的老师一次把高中的知识都讲完了,学生理解不了也掌握不了,而且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要知道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循序渐进的,一步到位、一口吃个胖子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英语衔接教学 因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过程和课程要求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而由初三进入高一是中学外语教学的一个转折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衔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二)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因素

1.心理因素的变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和考试,进入自己理想的高中,大部分高一新生都会有“松一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不十分牢固,对高中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足。

2.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初高中教材跨度大。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升入高中后,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语法知识更加复杂。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加大了,难度提高了,由初中的基础知识训练转向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相对较小,进度较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练习一个词汇、句型或语法点,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时却没有增加,课堂容量大,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去练习巩固消化,而是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进而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3.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英语学习中,学生依赖性较强,以机械记忆和训练为主。而高中英语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导致学习困难较多,完成作业都有困难,更谈不上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4.考试范围和形式的变化。中考试题立足于课本和有限的教学资料,而且题型简单,只要熟悉课本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而高中试题范围广泛,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习,还需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容易受到影响。

(三)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措施和对策

1.注重学习心理引导的衔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高一新生入学后,笔者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们头脑中的各种消极情绪,让他们认识到高一年级是个关键阶段,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那些想要“歇一歇”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规律,“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才不至于落后于他人。对于那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要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充满自信,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同时,帮他们查漏补缺,消除隐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任何一点成功,都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

其次,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高中生心理发育已接近成熟,思维具有较高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发和利用英语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教学牛津英语必修模块一Unit 1的project之后,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制作出各自创建的俱乐部的海报,并展示作品,由学生自主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张贴展览。

2.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笔者认真学习和比较了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英语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和区别点。同时,通过对摸底考试和入学考试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边上新课、边复习初中知识的“分散穿插”法较适合初高中衔接教学。一方面按照教学大纲和学校工作计划,按时使用高中教材;另一方面,结合高一新课教学,以“分散穿插”的方法复习巩固初中学过的知识,包括单词拼读、句型和语法,既保证初中知识的适当再现率,又以旧带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3.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目前我市初中采用的教材是Go for it(新目标英语),高中使用的是译林版牛津英语。这两套教材在容量和难度上有较大差异,衔接不太紧。而初三学生和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接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特别注意多使用较直观的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会话、表演、竞赛、游戏、辩论等活动比较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高中教材的内容大为增加,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势必造成问题的堆积,学生会感到英语学习越学越难,因此,宜采取“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教学策略。

4.加强学习策略的衔接指导。《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意识、降低学习者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高一学生在开学之初不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重点,自我评估和检查,选择性分配注意力等。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认为做好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指导:①指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②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策略。记忆策略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单词记忆、语法知识的记忆、拼写规则和固定搭配的记忆等都离不开记忆策略。③教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策略,如听说策略、词汇策略、语法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以及使用工具书、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分析和归纳等。

5.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高中新课程对教师要求太高,英语老师不仅要本专业基础扎实,有流利的口语、良好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纯熟的语法知识、熟悉初中课本内容,还要懂得文史、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要熟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进入高中后学好英语这门课程。因此,要胜任新教材所要求的角色,顺利完成初高中教学衔接,还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发现,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是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策略是关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目的。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才能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从而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一英语学习计划范文6

学习动机词汇策略学业成绩

一、引言

Gardner和Lambert(1972)将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和“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Biggs(1979)指出表面型学习动机通常与个人的前途相关;深层型学习动机来自对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高一虹等人(2003:61-64)归纳七类外语学习动机,即内在兴趣、成绩、情景、出国、外部要求、个人发展和交流媒介。文秋芳(2000:174-178)把英语学习动机分成表层动机(文凭、好工作、高工资等表层物质刺激)和深层动机(兴趣、增加知识等深层物质刺激)。

O'malley和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成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交/情感策略。Gu和Johnson(文秋芳,王立非 2004:33-44)运用问卷调查发现词汇学习观念、策略能够解释学生词汇测试或英语测试成绩的20%。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根据文秋芳(2004)“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和Oxford(1990)词汇学习策略量表,作者编撰了“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调查问卷”,含个人信息、英语学习动机(3个深层动机和 3个表层动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28个题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学业成绩采用被试2012年4月期中考试分数。

在我院大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发放问卷60份,填好后统一收回、密封,回收有效试卷52份。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 17.0)问卷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系数(即α值)为.0874,达到统计学上的要求。本文考察大一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认同度、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学习动机、词汇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表1可知,深层动机平均值3.3725,标准差.79902,说明学生在深层动机上认同度分歧不大。表层动机平均值3.3922,略高于深层动机平均值,标准差.96542,说明学生在表层动机上认同度分歧较小。深层动机强度低于表层动机,两类动机类型并未有显著性差异(p>.05)。由此,学生英语学习深层动机较低,更多受表层动机驱使。深层动机“对英语的喜爱”强度最大(Q1,M=3.4038),表层动机中“找好工作”强度最大(Q4,M=4.0385),其次是“考上理想大学(Q5,M=3.4231)”,这与Gardner和Lambert提出的以工作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工具型动机一致,即外语学习者为谋职、提高个人修养或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熟练掌握外语的愿望。

2.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词汇学习策略含三个维度:元认知策略类(制定计划,选择注意,自我管理)、认知策略类(重复、联想、肢体语言、构词法、分类、上下文、猜测、字典使用、记笔记、词汇卡片)和社会情感策略类(询问、合作、情感、鼓励)。

元认知策略中“选择注意”(Q8,M=3.1538)使用最频繁,认可度偏高,“自我管理”运用相对较少(Q9,M=2.5192),说明学生自我能动性较弱。认知策略中,学生使用较多的子策略为“字典使用”(Q29,M=3.3462)、“猜测”(Q21,M=3.2885)、“重复”(Q21,M=3.2885)、“记笔记”(Q24,M=3.0192),使用较少的为“肢体动作”(Q15,M=2.3846)和“词汇卡片”(Q23,M=2.0385)。社会情感策略中突出的为“鼓励”策略(Q33,M=3.4400)和“情感”策略(Q34,M=3.3077),“合作”策略最不常用(Q32,M=2.2500),学生主动管理、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社会情感策略使用较多,学生能够调整、鼓励自己。

3.英语学习动机、词汇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

可控因素中10个变量与被试英语学业成绩显著相关。深层动机(Q1)“喜爱英语”与学业成绩相关系数为.294,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学业成绩普遍较好。表层动机中“谋职”(Q4,p=.034)和“教育发展需要”(Q5,p=.019)与学业成绩也显著相关,说明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多持工具性学习动机。“制定计划”策略对成绩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制定良好学习计划习惯”(Q7,p=.000)的学生学习成效较突出,与学业成绩相关系数高达.460。认知策略中“词汇卡片”(Q23,p=.002;Q31,p=.034)使用频率较低,但两个变量与学业成绩相关性达到.404和.263,对学业成绩影响较明显。“记笔记”(Q30,p=.008)与学业成绩相关性为.345,具有较高相关程度。Q20和Q27(Q20,p=.012;Q27,p=.003)都是“上下文记忆”策略。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的社会情感策略是“合作”策略(Q32,p=.006),但使用不频繁,与学生英语交际焦虑、客观环境等因素有关。

四、结论和意义

本文表明部分大一学生英语学习深层动机较低,更多受表层动机因素影响,如找好工作、继续教育。英语学习应从兴趣出发,利用语境,保持积极性,使用合理策略。英语学习动机、策略等各个因素相互交织,需今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iggs,J.B.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 and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outcomes. Higher Education,1979,(8):381.

[2]Gardner R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 Newbery House,1972.

[3]Oxford,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M]. New York: New York House Publishers,1990.

[4]J.Michael O'Malley and Anna Uhl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外语研究,2003,(1):61-64.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84-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