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休闲度假将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需求。宜昌市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重点发展“旅游娱乐休闲”,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市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源于15世纪苏格兰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全球的体育赛事和休闲时尚。高尔夫球运动如今已发展成为我国初具规模的休闲产业。人才培养与开发是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宜昌乃至三峡地区休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需要相关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地方性旅游高职院校,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顺应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率先在三峡地区开设了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积极培养其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必要性
1.专业行业背景。休闲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可以预见,休闲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休闲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业、娱乐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各产业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交错,为人们的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在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休闲服务业在中国已经获得了快速发展。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尔夫运动作为休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可观。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俱乐部成立以来,这项源于苏格兰的古老的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被公认为是高尔夫运动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参加高尔夫运动的人数有呈几何增加态势,球场、运动设施越来越呈现大众化消费趋势,具2010年中国高尔夫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高尔夫俱乐部或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共有约9500洞,高尔夫核心人口约为33.3万人(年满18岁,过去一年内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2010年国内高尔夫核心人口同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1%。而核心人口进行高尔夫旅游(异地打球并住宿)产生的打球轮次为259万,占总打球轮次的26.1%,高尔夫旅游市场前景继续看好。2010年,仅宜昌地区就有2家高尔夫俱乐部相继开业。
2.人才需求分析。高尔夫球会与球场数量是反映高尔夫球运动和高尔夫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高尔夫球经济孕育于高尔夫球运动。所谓高尔夫球经济,即“围绕并依附于高尔夫球运动而形成的各类生产、经营、服务等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高尔夫球经济范围广,其范畴涵盖多个行业。除了需要大量的高尔夫设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信息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高尔夫职业人才进入到高尔夫产业的各个行业,见图1。
目前,国内已建成近500家球场,3000多家练习场,而且还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从消费人数来看,中国高尔夫消费人数已达相当规模。短短20年时间,中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目前宜昌地区开业球场已有两家,按常规计算,每家高尔夫球场需要经营管理人才300~400人,仅宜昌地区就需求大量的高尔夫专业人才。随着高尔夫休闲运动的逐渐普及,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
3.高尔夫产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高尔夫产业发展要求我国高尔夫教育向多元化的层面发展,以适应高尔夫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变化。1997年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成立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进入本世纪初,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相继开设高尔夫草坪专业和高尔夫专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开设了高尔夫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已有50多所。目前,我国高尔夫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实训环节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人才培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紧贴行业发展,制订好高尔夫商务体育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尔夫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运动项目之一,是三峡地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运动平民化消费的趋势及三峡地区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也对高尔夫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贴行业发展,更好地规划三峡地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密切和高尔夫俱乐部、球会合作,充分吸收他们的意见,由学院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然后根据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人才培养验收标准。同时,学院教师与俱乐部管理人员相互兼职,并由俱乐部高管对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监控并验收。
2.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华中地区高尔夫球会的调查,高尔夫球会设施一流,但是在服务等软件方面还较欠缺。一是球场的管理还不是十分规范,球会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二是球童素质不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各类高尔夫俱乐部、球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高尔夫器材设备市场营销、高尔夫技术推广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策划和组织大型高尔夫赛事能力,从事高尔夫教练、陪练、球员,高尔夫运动的教学、训练、赛事组织与管理或其他俱乐部管理人员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3.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休闲产业发展的实际,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以满足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休闲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休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可以概括为“全程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课堂修正+顶岗实习+总结提升+零距离就业”,见图2。
4.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立足分析高尔夫专业的相关职业和岗位,把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工作态度等要求一一列举出来,找共同点,形成教学门类。以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职业能力总体框架”(表1)和“专业职业能力――知识――课程的内容”(表2)来探讨该专业的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5.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三个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掌握高尔夫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高尔夫服务的技能、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方法、高尔夫产品市场营销等技巧;通过实训实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基本特点,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实际;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会所服务能力、球童服务能力、高尔夫产品销售能力、赛事组织和管理能力等。
6.加大社会培训力度,规范培训认证体系。学院除了学历教育以外,社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开展职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学历教学的水平。2011年5月我院为宜昌三峡天龙湾高尔夫俱乐部专门举办的球童培训班,对提高球会管理服务水平有着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为学院开展社会培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经。
目前我国现有的高尔夫专业证书培训与认证途径有限,高尔夫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及资格认证主要由中国高尔夫协会举办,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认证途径,因此希望国家劳动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和发展高尔夫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学校的高尔夫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学生“双证制”教育,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语
高尔夫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高尔夫教育的发展,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尔夫商务体育方向)的教学将根据三峡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休闲服务行业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完善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宜昌乃至三峡地区高尔夫休闲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小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杨红波.我国高尔夫职业教育发展探讨[J].旅游研究,2010,(9).
[3]李萌.山东省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4]吴克祥,张驰.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基础建设与实践[J].工作研究,2006,(2).
[5]康保苓.高职院校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国际化;高职院校;发展的途径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选择。教育国际化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国际化,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繁荣本土文化,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目的。根据课题调研计划的总体安排部署,课题组对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对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一、海南国际化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海南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累计接待游客20118.96万人次,年均增长11.7%;实现旅游总收入2210.74亿元,年均增长16.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6%,较201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15.5%,较2010年提高了2.9百分点;旅游对住宿餐饮业、民航和铁路客运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分别达90%、80%、50%、40%;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37.28万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约140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2万余人。虽然海南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海南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旅游业规范化管理亟待加强,行业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旅游国际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推进,游客满意度仍需提高。为进一步促进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水平健康发展,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海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4月25日,海南省政府举行新闻会,首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提出,争取经过20年的努力,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旅游设施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环境生态化、旅游安全社会化,特色鲜明、安全保障、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探讨海南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问题,高职教育教育国际化如何服务于海南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阐述。高晓清(2001)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的动机,指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曲波(2008)总结了中国旅游高等教育30年的发展,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对推进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出了发展战略。王晨光(2009)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制约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组要问题,包括国际化目标不明确;国际化前提不规范等。喻晓聪和李阿利(2010)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内地可以借鉴的经验。钟焜茂(2011)在分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优势现状和政策策略基础上,探寻并总结了其经验以及对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指出在特色学科建设、外语强化、教师队伍、招生以及科研等方面国际化,才可以真正实现福建高等教育国际化。刘海蓉(2011)总结了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不足,并提出了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建立学院特色,提供优质教学环境,合作办学等高职教育国际化举措。杨立军和方宗祥(2011)基于战略管理理论探讨了江苏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并提出了科学规划与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策略。魏东波和金寒光(2011)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出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双向留学和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等发展趋势。
二、海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研究意义
教育国际化就是面向世界的教育,就是教育与经济互动发展的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教育。教育国际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是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和东亚两大经济与教育互动展模式的共同走向。正如我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滕大春教授指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教育,都是‘混血儿’的国际化教育。”海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显然也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用海南高等职业旅游教育产业的国际化来促进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进而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总体国际化,同时,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又可以“反哺”海南高职旅游教育的国际化,促进海南整体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正在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和旅游目的地国之一。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确立了旅游产业是国家支柱产业的核心地位。旅游业一直是海南主导性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底,海南全省共有酒店宾馆3300家,客房18万间,床位30万张;其中五星级及按五星级标准建成并营业的酒店82家,已有23家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48个酒店品牌进驻海南;A级旅游景区55家,其中5A级5家,旅行社383家,正常执业导游人员约5000名。
三、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途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0年,2003年成为全国首批26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院校之一,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立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并于2011年 9月顺利通过验收,成功跻身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成为海南省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多年来,学校秉承“兴琼富岛、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和“动手动脑、尚德尚技”的育人理念,面向国际旅游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文化体育产业五大板块,以九大特色专业为核心,形成了富有特色、面向产业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五大专业群。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一直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和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旅游管理类专业群涵盖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学院在专业群建设方面,坚持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方针,在学生培养,实习就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初步形成了国际化的专业教学体系。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必要内容。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和高尔夫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国际化探索:
1、教材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一直采用国际标准。例如:在专业英语方面,采用联合国国际劳工局语言专家罗伯特•马杰尔先生编写的《前厅英语》、《客房英语》、《餐厅英语》、《厨房英语》基础教材作为本专业英语教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的相关教学资料。
2、资格证书国际化
专业积极鼓励学生获得国内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例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引入了北美国际高尔夫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借鉴了“国际金钥匙资格”认证体系,采用美国霍莉•斯蒂尔、琳•艾文斯编写的《金钥匙服务学》授课,同时引入金钥匙国际化考核标准,对于考取金钥匙资格证书,可以免修该门课程的学习,直接参加国际组织举办的资格考核。
3、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积极引进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际邮轮适任标准,同时率先在学院采取了国际旅游酒店教育体系通行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即技能学习-实训-酒店实习-再学技能和督导知识-再实习就业,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满足了国际邮轮及酒店行业对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专业引进加拿大荷兰学院“CBET-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4、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酒店管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了美国饭店业协会(AHALA)酒店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利用与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的“万礼豪程”项目合作,引进国际一线酒店集团品牌的培训和实操体系。
(二)专业教学方法方面强化外语教学
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对于本专业的学生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专业水平与国际化接轨。首先对学生英语教学中结合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加大大学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力度,营造学生外语学习的氛围,再次重点加强学生英语对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处理酒店、高尔夫俱乐部、邮轮日常涉外业务活动。同时开设日语、韩语等符合海南实际的第二外语,满足不同旅游单位的接待需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师资引进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积极引进境外留学人员来院任教,实现教师引进和教师来源的国际化。先后有教师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SRUC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依据高职教师双师素质标准,学院引进教师中还拥有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韩国三星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等世界著名企业的工作经历和资质认证。
2、师资培养的国际化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注重发展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加大外教授课的课时和比例,鼓励教师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会议交流,以获取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鼓励老师积极获取资格证书,已获得国际认证职业证书教师占本专业专职教师总数的50%。
(四)合作办学方面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与境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5月学院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荷兰学院签署合作办学文件,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柬埔寨等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16年5月学院与尼泊尔亚洲技术大学(简称AITM)在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学生互访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学院同时与韩国济州大学、台湾首府大学、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等境外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招生和就业方面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高职教育也需要逐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招收外籍留学生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现正在与一些国家进行积极洽谈,计划招收第一批留学生。目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已毕业学生中,有多名学生在国外企业任职。如美国嘉年华邮轮公司、美国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新加坡圣淘沙公司等。在海南率先与国际著名酒店集团-美国万豪酒店集团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引入万礼豪程项目,实现国际化的深度校企合作。
四、结束语
目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等重大举措都对旅游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新的需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国家示范校的后期建设,专业的国际化发展乃至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学院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与科研,共享教学资源与实习基地,海外办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促进示范校的建设。
作者:吴肖淮 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晓清.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国际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1
[2]曲波.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
[3]王晨光.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热潮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09
[4]喻晓聪,李阿利.香港高等教育国际化特色分析及借鉴[J].现代企业教育,2011
[5]钟焜茂.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对福建高等教育的启示[N].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
[6]刘海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N].张家口职业学院学报,2011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用口才” 过程性考核机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课程也应该寻求切入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导向。“实用口才”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通用的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它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的口语表达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针对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特点,在“实用口才”课程构建过程性考核机制是该课程改革的重大要务。
一.高职院校“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构建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的构建势在必行。
教学改革能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尤为关键。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郭海霞副教授在《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中系统阐述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下来,高职学生的学习呈现以下几个值得教师关注的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学习意志力不强。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是他们面临挫折时,就缺乏迎难而上坚持到底的意志力,而且现在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很差,这与现在的家庭教育有关。
2)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往往急功近利。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高层次的需要,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大部分同学的求学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自己有一份很好的职业,但自身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不多,更谈不到兴趣,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自主学习意识薄弱。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仍然需要在别人的督促下进行学习,而且完成作业的时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十分薄弱,极少学生会在业余时间主动自觉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创新教育方式不是很适应,绝大多数同学的再学习能力不强,很难获得学业上更大成功。
4)对不同的课程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心不是学习,而是社团、恋爱等其他事情,他们对教师的课的质量缺乏关注,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对那些按新的课程标准开发出来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相当高的。
2.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与过程性考核方式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一般采用终结性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分数和通过率。传统的评价方式就是期终考试,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却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内心体验,也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忽视了改进与激励功能。因此,单凭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而过程性考核,就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进行监督和评价。它是教与学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是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措施,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自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考核方式在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程的内涵开发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成效。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为学生服务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增强。所以,近年来它在不少高职学院课程教学中被推广使用。
二.“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机制构建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将“实用口才”课程的考核方式与标准确定如下:
“实用口才”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实用口才”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解读:
1.“实用口才”课程为考查科目,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出勤占20%,最后一次口头测试占20%,另外60%属于过程性表现分。这一内容再配合我校过程性考核文件中缺勤次数达20%或请假次数达30%重修这一要求,就可以保证学生的到课率,让自主意识薄弱、学习坚持度不高的同学至少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过程性表现60%的具体内容及分配比例:
首先:小组测试分30分,每班分若干小组,每周一测试,测试题在上周课结束时公布,测试时每组轮流派一代表参加测试,测试要求完全脱稿。测试由老师打分,最后全组算平均分,分数算科目成绩的30%。这样既能保证班上每一位学生都参加过一次有准备的测试,也能让学生通过积极准备的过程有效提高表达质量。
其次:小组积极表现分占10%,每次上课都有分组讨论探索环节,这时小组积极参与,派代表发言,按表现次数加分,分数占总分的10%,即加分上限10分。
再次:个人自主表现分占10%,在“牛刀小试”或其他分享表达环节中,主动上台表现的学生,按次数加分,上限10分。但每人一学期自主上台次数至少为3次。
最后:综合表达质量分10%,学习积极性上来了,但每个学生的表达素质和学习态度依然会有差异,为了体现这一差异,我们用10分为每位学生的表达打评价分。
3.奖罚制度:
加分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的以口头表达为主的活动,每参加一次加5分,获奖再加5分。
扣分项目:上课玩游戏一次扣5分(五次以上者取消本课程考试资格);睡觉一次扣5分;影响课堂教学秩(如随便讲话干扰老师上课等行为)一次扣5分。
三.“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实施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用口才”过程性考核机制给积极学习的学生以新的挑战,他们认识到,要全方位地在这门课程中获得好成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对于平时学习不努力想浑水摸鱼的学生来说,这又是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促动下,尤其是以组为单位的群体压力下,他们只能被动学习。同时过程性考核理念渗透到作业、出勤、互动参与、实训演练、测试等环节,达到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兴趣的教学目的。
2.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任务完成质量等因素记录课堂成绩。课堂内和课堂外学习的效果在学期成绩评价上能够得到体现,这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课内外相关活动的参与。
3.融洽了师生关系。过程性考核机制中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团队意识和学习兴趣都有所增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4.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角色转化。过程性考核方式赋予了老师考核学生较大的灵活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不断进行综合判断,有更多的机会来实践利用考核分数引导学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老师逐步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建立一种开放的、动态的课程意识,在内容设计时更加着重于导学,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各种任务。
过程性考核机制的建构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公正地评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实用口才”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2]郭海霞.《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6月.
[3]刘艳.《过程性考核对高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月.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4
一、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内容和组织实施模式
依据岗位见习的教学目标,针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的实际,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企业和旅游景区作为主要见习企业,将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旅游企业运营和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调研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以下见习指导内容。
1.第一阶段:校内准备动员阶段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内容针对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见习前综合培训。(1)专业岗位见习课程说明(2学时):①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介绍。②见习过程要求:选择好相关旅游企业;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网上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组建见习小组;强调安全事项。③课程考核要求。④以往优秀见习案例展示。(2)岗位胜任能力剖析方法说明(2学时):①了解见习具体岗位情况: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要求、薪酬待遇情况等。②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自我探索工具:MBIT、360度评价等;职业市场探索:了解旅游就业市场概况、就业市场环境SWOT分析等;胜任能力对比工具:冰山模型等。3.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法和要求说明(2学时):①选题原则介绍。②形式要求:传统的学术论文;案例编写;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③资料、文献查询和写作方法讲解。在安全保障上,与学生签订《外出实践安全责任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要求: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②遵守学院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③积极参加见习活动。
2.第二阶段校外自主见习
见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设计调研问卷;见习中,以自主寻找见习单位为主,要求至少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周,对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访谈,获取信息,填写《岗位见习》手册,完成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的基础调研工作。
3.第三阶段校内总结提高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将见习后的感悟进行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小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1)见习收获、感悟分享(3学时):①个人和小组通过总结见习过程,将收获和感悟进行分享。②小组内部头脑风暴,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③个人通过总结,对未来职业与学习规划进行反思。(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答辩或总结(3学时):①对论文撰写团队的成员进行面谈和答辩。③总结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见习目标企业的确定
目前岗位见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寻找为主,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提供见习机会,其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1)见习企业档次参差不齐,甚至部分见习单位与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通常自我定位为管理人才,而一般企业提供的岗位多是基层服务类岗位。例如,旅行社见习岗位80%以上是销售接待、计调助理、导游助理等;酒店见习岗位则90%集中于酒店前台接待员、餐厅、客房服务员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见习过程较难了解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
(2)见习时间的限制使深入度有待加强,且部分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只接受实习生或工作人员,不接受短期见习活动,即使接受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地参观感受一下,未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或培养,不允许串岗或换岗,这些均影响见习目的实施效果。
2.见习过程的控制
由于见习主要是在假期进行,可控程度不强。不少同学反映实际去见习企业联系见习活动经常会碰壁,就算找到见习单位,但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甚至被片面地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同学出于主客观原因将岗位见习过程形式化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在见习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效提高见习过程的监督就是重中之重。目前见习要求中虽明确规定学生需对校内实训课程进行复习,设计调研问卷,并检查其设计内容和规范,要求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但还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由于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欠缺亲身实践,同时也为大四阶段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建立有效地衔接,因此,需对相应教学指导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能真正实现论文“真题真做”。从2012级同学见习后撰写的论文内容来看,虽然多数是根据见习单位情况选择某一问题来加以调查和分析,但分析数据明显不足,对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程度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能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大多数论文内容较空泛。从论文格式规范来看,因为在见习前已进行指导,多数同学能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但部分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课程的措施
1.深化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建设
岗位见习主要环节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学生对旅游企业的性质、环境等的选择均会对见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做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随学校旅游类企业学院的进一步建设进行调整。就我院目前校企合作情况而言,已有48家条件好、师资相对稳定的企业学院作为见习、实践基地。其中,旅游相关企业学院如格兰特、云安会都、导游协会、海埂高尔夫等主要采取企业和学校双方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委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但也有部分企业学院只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涉及实质性合作。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在双方协商和企业有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学院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必需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双方协调共同制定见习方案,使学生、见习基地、现场指导教师三方理解专业见习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完善见习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见习要求的指导和管理模式。
2.加强见习过程的控制
见习前,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特别是模拟挫折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脱压力,面对挑战。对在见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前说明;教授学生交际沟通技巧,以便处理见习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调查问卷去到企业。见习过程除与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外,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探索学生在线学习与咨询、线下辅导、团队辅导、个案咨询等符合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1)岗位胜任能力探索。在动员指导阶段加入素质测评应用方法的内容,以便学生自我剖析,做好实习和择业的准备。在现有《见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工作岗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具做出自我分析:要求有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和自我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比,还要求能从岗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分析、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撰写,突出选题“真题真做”和为毕业论文进行练笔的要求,还应加强:①对细节规范的要求;②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综述能力的培养;③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④撰写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专业岗位见习课程单独能实现的,而需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张天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见习教学设计[J].高职研究,2012
[2]刘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胡曙光.浅议旅游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模式[J].科技资讯,2014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5
论文关键词:配电网;培训管理;团队
2009年6月,在公司“大营销”体制改革启动之后,华北电网廊坊供电公司配电中心正式成立,专业负责廊坊直供区域内10千伏配电网络的规划、基建、技改大修、运行检修、配网调度以及市区低压配电网的运行检修、急修任务。成立之初的配电中心共有干部职工177人,设有配网调度班、保护直流班、带电作业班、综合管理班、线路运行(检修)班等17个班组。人员全部来源于改革之前的各个基层单位,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承担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任务艰巨。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廊坊城市配电网概况
截至2010年底,配电中心管辖10kv开闭站25座;电缆分接箱245座;柱上开关397台;10千伏出线261条,线路总长度2743km(架空裸导线1297km,绝缘架空导线495km,电缆线路951km);配电变压器1097台;0.4千伏线路2589km,其中架空线路2092km,电缆线路497km。配网线路绝缘化率52.71%,电缆化率34.67%,拉手线路比例42.53%,开关无油化率达到100%。
二、配电中心人员结构分析
年龄方面,配电中心35周岁以下人员65人,占配电中心总人数的36.7%;35~45周岁61人,占总人数的34.5%;45周岁以上51人,占总人数的28.8%。生产一线员工占总人数的80%,且45岁以上员工主要集中在基层一线。随着现代化手段的不断应用,生产一线人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不能胜任工作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年轻员工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亟需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实践来提高工作能力。
知识构成方面,配电中心大专以上学历(含后续学历)占中心人数的36.2%,大专以下学历113人,占63.8%。尤其是35周岁到45周岁年龄段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职称方面,配电中心有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33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高级工52人,缺乏高级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将影响工作效率,影响配电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
随着配电网精益化、标准化的需要,生产一线员工与电网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电网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上来;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管理岗位上来。强化专业知识培训势在必行。在岗人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配电中心整体队伍素质,适应打造坚强配网、实现“四好”配网工作目标的需求。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为适应配电网的发展需求,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我与企业共发展”培训主题,提出建立健全培训机构,运用多种形式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使职工在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精神风貌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使配电中心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
1.健全机构,理顺教育培训流程
职工教育培训是企业发展之本。先进的配电网技术需要高素质的职工来掌握和使用。而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企业各级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配电中心自2010年初提出“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岗位技能”的培训方针。建立培训组织机构,负责培训、考核的管理工作,使配电中心的培训工作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均有计划、有档案、有成绩、有考核、有总结。职工的培训学习观念与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变化,为创建学习型组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逐步适应配电网发展要求提供了保证。
在公司培训中心的指导下,配电中心于2010年初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以及实施措施,建立培训项目负责制。保证培训项目开班前有计划、有申请,开班中有记录、有考核,开班后有报道、有测评。健全职工培训、考核台帐。2010年度,配电中心计划内培训项目25个,完成率100%;参加华北电网公司组织的培训项目16期;参加设备厂家组织的新设备新技术学习班8期;积极组织参加普调考和技能鉴定工作;认真做好带电作业兼职培训师工作;圆满完成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与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
2.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开展培训
2010年,配电中心结合重点工作和职工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职工教育培训。有计划地进行了基础理论知识、安全教育、专业技术、信息系统应用、自动化建设、智能电网、企业管理、消防等培训活动。
(1)安全培训。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配电中心加强了全体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春检、秋检前的《安规》、“两票”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中心领导亲自授课,严肃培训、考试纪律,培训成绩纳入月度绩效考核,使每位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而做到“我能够安全”。职工安全思想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营造出人人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从源头堵住事故隐患,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与技能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扎实做好一线员工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入职和转岗员工。采取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交叉培训的方式,使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上岗。针对所有在岗员工进行的在岗培训主要包括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知识。专门制定相应的岗位培训计划,按照“实用、实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专业、班组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现场实操、定期测评、技术比武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员工的学习动力。
(3)新技术与新技能培训。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要使员工适应新形势要求,就必须加强对员工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的不断学习。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配电中心组织以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拓展为重点,紧密围绕生产实际,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取得明显效果。通过培训学习,先后完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建设、配电综合应用平台设计、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
(4)融入中心,开展实践活动。配电中心在40天时间组织5次配网春季检修会战,配合主网停电对21条10千伏出线进行清扫检修。在完成检修任务、保障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2010年4月中旬启动“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月”活动。配电员工走进“三场”(商场、广场、施工现场)、走进农村集市开展用电宣传,发放5000余份《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册》。在汛期及夏季大负荷到来之前,协调地方政府解决树线矛盾,清理树障5300余棵,保障了线路的安全运行。5月启动“安全宣传月”活动。采取安全宣传“赶大集”、安全警示片连环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与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5)素质提升拓展培训。团队战斗力与凝聚力是高素质、高绩效职工队伍的核心,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配电中心分两期组织全员参加素质提升拓展培训。通过相应的项目设计,让员工通过富有挑战性、充满激情的项目活动,磨练意志和毅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及应变能力,加强团队协作沟通和信息交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四、培训工作亮点
1.建设实训基地,搭建培训平台
配电中心把总经理在2010年初职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方案策划、设计审核、材料准备、现场施工等各工序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有序进行。在基地施工安装现场,配电青年员工把基地建设作为检验与提升专业技能的良机自觉加班加点,仅用一周时间就建设完成。速度快、标准高,得到公司领导的好评。新建成的实训基地在10月下旬举办的配电线路专业技术比武实操中得到首次应用,为提升配网作业队伍专业技能提供了高质量训练平台。
2.设立“迎迎课堂”,打造培训品牌
配电中心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设立“迎迎课堂”,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师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管理时间、有效沟通、信息写作、系统应用、智能电网知识等多项培训,多角度、多形式提升全员素质,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品牌。积极引导一线员工立足本职开展“五小”创新创效活动。2010年,配电中心有4项“五小”活动成果、2项合理化建议被推荐到网公司参评,有4项管理创新、5项qc成果被推荐到公司参评。市区运行班专责工白庆永研制的带电安装10千伏线路驱鸟器等两项工具在华北电网公司“五小”创新创效活动推进会上获得好评,白庆永同志也被推荐为河北省“金牌工人”,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五、实施效果
通过强化培训体系建设,配电队伍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员工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营销体制改革的“专业化、集约化、扁平化”管理效果得到初步显现。
配电网运行平稳。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设备事故,未发生误操作、误调度事故,未发生人员责任交通事故、火灾事故;供电可靠率rs-1完成99.934%,比预控指标高0.0229个百分点,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v用完成99.77%,比预控指标高0.03个百分点;完成带电作业119次,节省8630时·户数,增加供电量101万千瓦时;圆满完成“省运会”、“城博会”及“热气球节”等重大活动保电任务;圆满完成新奥高尔夫智能小区建设任务。总之,全面完成各项绩效考核责任目标。
六、2011年培训重点工作
认真落实网公司营销部务虚会议精神,做好基层调研,发挥专业主管优势,认真做好2011年培训规划,确保切实可行。
梳理规范学习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机制建设,确保培训工作运转常态化。
积极利用配电实训基地平台,不断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水平。
持续开展“迎迎课堂”,创新培训形式,推进企业文化、班组文化落地,打造配电中心学习培训品牌。
围绕创先争优活动,持续推进班组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促进配电职工岗位成才,提高配电作业水平。
高尔夫实训总结范文6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历任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海南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副局长、海南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海南省社科联及海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达6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刊物20余篇。
抢抓机遇,谋划科学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探索实践高职教育新模式;制度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一系列革旧维新的治校良策犹如一剂剂强心针,为起步晚、底子薄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使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即完成了从一所普通高职校到省级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再到国家级骨干高职建设院校的“三级跳”,成为海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高度。
熟悉学校发展的人都知道,如此大快人心的手笔可谓是张志坚及其团队的呕心之作。自2008年出任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以来,面对重重困难的挑战,他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率领团队深入基层摸家底、探民情、搞调研,最终凭借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学院彻底甩掉了“落后”的帽子,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创业歌。
负重而行
别看如今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坐拥近万名师生的国家级骨干校,但是当2008年4月张志坚来校就任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光景――硬件方面,学校道路、教学楼、实训楼、专家楼、体育馆、教师公寓等都是“半拉子工程”,有的已经停工一年以上;软件方面,学院专业方向凌乱,专业设置不够规范,教学科研成果较少,教职工待遇较低,老师们意见较大……问题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
瓶颈该如何突破?未来建设该如何推进?作为党委书记,张志坚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此前,他曾在海南省委组织部人才处、省人力资源局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多年,对人才建设工作颇有经验和见识,深知“人才兴校”的重要意义。
因此,上任伊始,他就率领学院班子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一所高职院校如何完成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任务”探寻自身定位,为学院找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人们至今仍然记得张志坚当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们放心做事,其他的我们来做”。就是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极大地凝聚了学院领导班子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决心与胆识。
在张志坚的积极倡导下,全院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学院最终确立了“面向市场需求,突出经贸特色,培养合格人才”办学理念,确立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强化技能,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问题,他又明确提出了“保持适度规模,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学院提出了把经贸学院建成“经贸类、区域性、开放型、国际化”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把培养具备经贸类职业特色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突出位置,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的问题。
方向确定了,机遇随之而至。2010年上半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错过一次关键性机会,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学院当即成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张志坚亲任组长,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全力以赴,把骨干院校申报作为当前学院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去完成。
2010年7月,学院被正式确定为省级骨干高职院校,并以专家评分第一名的优势推荐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同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全国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首批40所启动建设的院校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重大历史机遇的把握无疑是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发展的历史里程碑,是学院站在新的起点,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良好契机,创造了海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奇迹。
思路决定出路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找到一条符合学院发展的路子?带着这些问题,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思考,张志坚和他的团队充分借鉴吸取兄弟院校的好思路、好做法,相继推出了构建实践“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思政教育进网络”学生工作方法以及“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导师制。
对于“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他告诉记者,“‘三双’是指‘双主体、双课堂、双导师’,即‘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将校内常规教学实训和企业经营实践作为主要课堂,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老师为导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张志坚经常告诫他的团队,要用诚恳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宽阔的事业平台吸引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
为顺利实施“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他率领团队在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了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校企风险共担机制和筹建“政校企外”理事会等保障措施保障。在这一创新思路的引导下,旅游管理系先后在相继开设了“中天高尔夫人才班”“喜来登酒店人才班”,财务管理系与海南光明会计人才优配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光明会计班”,等等。
“未来3年,海南光明会计人才优配管理有限公司将投入45万元作为办学的辅助经费,并为该班每3~4名学生选配1名行业企业能手和优秀管理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张志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境内外各类企业和教育机构团体纷纷来校考察洽谈,组建各类专业人才教学班,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直线上升。近3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4%以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生就业对口率达87%,呈现出了“高就业率、高满意度、高对口率”的“三高”盛况。
2009年,张志坚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积极探索实践网络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总结摸索出适合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实际的“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模式,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他认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四个结合”,既把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把虚拟空间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把制度设计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把个性教育与整体提升紧密结合,始终坚持“建好思政网站,加强网络管理,引导网上舆论”的“建、管、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努力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个成绩的背后,饱含着张志坚和海南经贸人的心血付出,更是他的发展理念得以充分践行的最好证明。
制度创新是发展命脉
2013年6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政府主导、学校负责、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实施“政校企外” 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此举一出,在高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这是对高职教育传统校企合作方式的再造和升级”。
不得不说,此举不仅使学院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理念、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了“人才共育、资源共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政校企外”四方合作办学机制。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机制创新是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组建合作办学理事会之后,我们又建立健全了运行管理机制、利益驱动机制、风险消化机制‘三大机制’,抓住抓牢了上下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软硬结合‘四个结合’,充分发挥了自身办学地位能动性!”张志坚如是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事实上,自2009年起,张志坚就与领导班子一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身体力行,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我们力争做到‘三重一公开’,凡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重大项目实施,都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尽最大限度地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校务。”张志坚如是说。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经过近3年建设,他率领团队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制度,对人才队伍建设、教师管理和培养等通过制度建设得以保障,使学院工作开展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化了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张志坚还在海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投诉与反馈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及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制度,受到上级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曾被中央学习实践网、光明日报、海南日报等国家、省级新闻媒体深入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创举,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以及高校思政教育战线同行们的高度赞许,并作为经验推广。
为进一步完善师生投诉反馈与解决机制,将其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张志坚力主将各项决策公开化,让学院管理工作自觉接受全院师生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和网络媒体监督。在干部任用问题上,他确定了公开竞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真正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机制,使学院的干部队伍作风和执行力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平日里,针对学院管理干部执行力不强的痼疾,张志坚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制”“问责制”等制度,促使学院管理能力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逐渐迈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轨道。
事实证明,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管理水平,赢得了强大的发展平台支撑。学院由此实现了向政府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实现了通过借助行业协会的作用,搭建起国际交流的平台,为企业参与办学提供便利和现实利益,最终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采访中,张志坚向记者展示了自开展制度创新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与海口市旅游委员会、三亚市旅游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培养国际旅游岛国际化高端技能型人才;与海口旅游投资控股集团、金光纸业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展开合作,成立“人才班”“订单班”共计35个,保障该类班百分之百顶岗实习、百分之百对口就业,真正实现了校方、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实力赢得魅力
2013年11月4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良好等级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捷报传来,全院师生莫不欢欣鼓舞,社会各界也一片赞誉之声。
而此时,张志坚和他的团队却在思考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骨干校的建设,推进学院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他向记者描述介绍海经贸今后的发展愿景。他说,“2008―2010年,海经贸主要抓条件建设;2011―2013年,我们通过骨干校建设重点推进质量建设;从今年下半年起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向“后骨干”的建设问题”。
自教育部开展高职“示范校”“骨干校”项目以来,“后示范”和“后骨干”一直是高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建设项目验收仅仅是对“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任务完成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如何完善建设任务和消化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骨干”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正在考验着张志坚们的政治智慧和管理能力。
对此,张志坚和他的团队审时度势,果断出击,向着后示范时代迈出了“四步”战略。第一步即是出台《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根据当年招生报到率、新生报到率下滑幅度、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三个标准确定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