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语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范文1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目前状况的成因

1、城乡差别的影响

农村中学教育和城市教育相比,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无论是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教育投资都比较少,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改既没有严格的要求,也没有评价机制,更谈不上在农村中学进行教育科学探究。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2、农村中学生源的影响

农村中学近年来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形成新一轮的高峰期,在这表面繁荣的现象背后,不难看出新生学龄儿童的锐减,预示着三五年后,现有的教师不是缺编,也不是饱和,而是严重过剩。一般的乡村又没有资格和资源办高一级的学校,相反城里的高一级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样既有远见又有实力的优秀教师纷纷涌进城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转岗的教师留守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这样农村中学语文教改就无从说起。

3、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当今竞争的时代,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深感自己的生存危机,一味地追求政绩。他们逐层逐级下达政绩责任指标。农村中学管理者为了完成目标,为了自己短期内的政绩,不得不忽视人性管理,这就很自然地把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又转到应试教育上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传授双基。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积极情趣和意志理念的培养。对学生的不尊重、不公平、不公正、不民主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教师只管完成教的任务,而不善探究学生学的方法。惟一能检测学校尺度的是中考和高考。中考和高考成绩决定着师生的命运,决定着学校管理者的命运。这样导致了学校急功近利,千方百计迫使学生考高分、完成上级的指标数。

4、师生创意衰退的影响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只注重结果,不问过程,语文教师也就不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了。他们总结出“千说万说,数据落脚”。备课程式化,工作“工匠”化,学生的学习被动化,作业任务化,学生的生活机械化,教师不思趣味性、灵活性,更谈不上创意性。他们教出的学生共性多,个性少,模拟多,创意少,套话多,真话少,模式多,动手少,抄袭多,动脑少。有些老练的农村语文教师公开地指出“改一步成先进,改两步成先烈”。这也道出了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的症结所在。

二、改变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目前状况的策略

1、改变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摒弃传统的评价机制,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率和名牌学校的上线率。尤其是对农村中学语文的课堂评价标准应重新制定。

2、给学生一个启发的课堂

所谓启发课堂,就是创造性教学,它是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把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变化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的创造表现,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

3、教育政策的倾斜和平衡

中学语文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现阶段,中学语文

在教学时采用的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将应试为方向、升入高一级学生为目标进行教学,过多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能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教学模式,将教学成果变得高质、高效,是目前对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语文教学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更深层次则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语文价值有所体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和审美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中学是对学生人文知识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能将系统、多元、全面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中学教学宗旨必须体现出人文教育,这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径,同时,这还是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创设精品教学课程。在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以实践教学经验和完善的中学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能帮助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多元性。大胆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创新理念,有足浴系列化语文课程的形成。系列化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将主要知识面覆盖[1],同时还应加强培养素质的系列课程的开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方向进行课程分类,例如小说、唐诗宋词鉴赏、当代文学热点问题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等课程。并且,各个学校还应与国家、省级的有关竞聘课程的文件和活动积极配合,开设并拓展网络课程,中学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和学习网络精品课程,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促进精品模仿课程的打造和建设,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提供给他人进行学习。2、课堂导入趣味性。“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这是黑格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人而言兴趣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或许并非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求学生有兴趣,但是如何将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找到是众多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由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借助黑板进行板书的模式不但使语文课堂十分枯燥无味,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再适应。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充满活跃气氛是改革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之处,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想实现该效果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语文活动的开展,例如课前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即兴发言、知识竞赛、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和诗文朗诵比赛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等,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能够将生动、直观的体验带给学生[2],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然美景得到深层次的感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有着直观感受,还能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3、加强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孔子曾经说的这句话我们能够了解到,早期的时候孔子便注意到合作学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传统的班级整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两者之间各有互相无法取代的作用,并且没有任何冲突存在。而不管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都无法将班级授课制的主导地位改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逐渐的将教学情景引入到整体授课中,将学习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改革由于这种方式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的,能使班级整体教学和合作学习关系融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两种学习方式还能将结构互补,班级整体教学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完善的缺陷,合作学习由于过于分散缺乏教师的整体指导,而结合两者不但能使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结语

语文课程不但能够体现出优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学生文学修养、人文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作者:哈力木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范文3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 名字 语文学习 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实施 成果展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以一堂语文课《名字里的学问》为案例,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的感想。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而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角,从根本上改变着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的开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①提出问题②学生自主实施③成果展示。

以《从名字中学语文》为例

在第一阶段,因为我所教的这个班的某些同学的名字非常有趣,如赵亮(照亮)、刘杨(留洋)等,引起了学生们对如何起名字这个问题的兴趣,因势利导,我向学生提出了围绕名字搞一次研究活动的建议,获得了积极地响应。同学们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归纳,决定从七个方面入手收集各类名字,包括其中含有诗文的,含有成语的,含有虚词的,含有叠音字的,含有颜色的,含有数字的,含有谐音的。

在第二阶段,由于时间和精力上的限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从这七方面进行探索,因此我建议他们分组,每个小组着重研究一个方面。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并且制定了研究计划。在此过程中,语文科代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她组织将全班同学划分成七个小组,并确定了各小组的组长,组长又对自己的组员布置了任务。

在学生分组实施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进展情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引导他们采取更有效地调查手段,扩大获取信息的范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在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中,我们利用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制作成幻灯片展示了学生收集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大屏幕上一张一张的放映出来,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几个当堂朗读自己作文的同学,向其他学生介绍了自己名字的故事,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上气氛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同学们的表现,让人惊喜,也促使我思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想法。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立足根本、立足现实,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关心的主题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不仅仅和课本有关、和他人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自己有关。比如“名字”这个主题的选择,直接和每位学生都产生了联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认识名字就是认识他自己,研究名字就是研究他自己,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展现出来,并不断地放大。通过研究名字,他们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祝福和期望,明白了自己在父母心中、在家族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乐观、更加自信。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一种学习的愉悦始终伴随着他们。

其次,注重课本和生活、书本知识和现实经验的联系,从生活的广阔海洋中去发现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的范围。过去的语文教学,一支笔,一本书,就在教室里学一学期,老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实际上,语文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生活中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次我们从名字入手,找准了学习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的研究学习提供了许多经验。这次活动进行当中,有的同学就已经发现了对联、商铺名、广告语这些与语文联系紧密的目标,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2、与以往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促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由过去的课堂的主人变成了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提出问题阶段,我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防止脱离现实条件。在实施阶段,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教会他们怎样利用工具书,如何进行访谈、做笔记,如何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在成果展示阶段,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把研究成果制作成幻灯片,在大屏幕上播放,使他们的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上网搜索、去图书馆查找、与同伴交流等多种形式,获得了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真实体验,学生的愉悦和满足是难以言表的。在展示课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做主讲人,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学生在成长,教师也在成长。

3、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写作热情像火山般喷涌而出,不可遏制。由于这次作文的内容就是写自己的名字,以往无病、废话连篇的作文少了,言之有物、内容充实的作文多了起来。许多同学反映,这次写作文得心应手,摆脱了无话可说的困境,尤其是聂健强同学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后,获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中学语文范文4

1.备知识

备知识,离不开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注重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以教材为依据、以新课标为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必须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

2.备能力

2.1 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这些名言都表明,阅读的“量”与“质”直接制约着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读书时要做到口勤、手勤、脑勤,即“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 ”其中“口不绝吟”指出声的朗读和背诵,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读书经验之一。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语文教师的天职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可以默读、诵读、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2 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一种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也是一种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创设情境,形成交际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交往和表达欲望中不吐不快,是进行“口语交际”有效训练的关键,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领会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口语交际训练要把握 “活”、“实”、“趣”。“活”即“灵活”,教师教学思想灵活、教学手段灵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灵活。”实“即”扎实“,设计训练过程要扎实,灵活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口语交际”课的各项任务。“趣”即“有趣 ', 只有课堂教学有趣,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师生才能共同配合。

2.3 创新能力

创新力即创造力,是在解决任务中,有效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设新设想、新事物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行为上更新教学观念,提倡学生参与性,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在 45 分钟内,将 30 分钟的时间还给学生使用,或让学生朗读、背诵,积极地开展诵读教学; 语文课文,有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有选择性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讨论和辩论产生众多的观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探究欲。

3.备教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优化组合的指导思想,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没有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辩证的、集体的;任何教学方法仅能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学问题。所以,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全面地按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的要求,灵活的进行取舍,使之达到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最合适地解决问题的综合教学效果。

4.备教具

中学语文范文5

一、加强朗读,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方式之一。朗读的过程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还要求伴随肢体语言。听着他们各有特点的朗读,看着他们的即兴表演,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情境,学习积极性很高。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形象把握得很到位,也表示坚决不做“变色龙”式的人。

二、激发想象,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可以说,没有想象,我们就无从发现美、鉴赏美。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想象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东西。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同学们结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展开想象,大胆地用图画形式来表达,并展开比赛看谁画得好,以此领会文中蕴含的深意,体会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评价人物,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评价各种人物,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通过主人公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的分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深入了解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让同学们认识亲情的重要和珍贵,千万不可利欲熏心丑化了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高尔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都应该把“美”带到生活中,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教育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向课外延伸。在教学“青春随想”这一实践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看《十六岁的花季》,听《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曲,谈名人抓住青春刻苦读书的故事,并组织爬山活动,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体会青春的美好,体会人生的价值,而后以手抄报的形式写出自己的“青春之歌”,粘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们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每节课前安排五分钟的“小作者报道”,引导他们动手动脑,描绘美的事物,抒发美的情感,解剖自我,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书、做人、学知识、懂道理、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学育人的根本任务。

中学语文范文6

〔关键词〕阅读 评价主体 评价手段 评价内容

一、背景分析和理论依据:

阅读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任何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是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阅读中常见的问题――如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随意性大,阅读的目的模糊或单一,老师对阅读活动的评价欠缺科学性、系统性,以致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起不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等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尝试解决,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想激励学生全情地、主动地、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动,加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很有必要构筑一个中学语文阅读活动的评价体系,用评价激励机制规范引导学生自觉地、持续性、有相当深广度的阅读,以求更有效地达到学生自身应有的语文能力要求从而达到阅读活动课的目标与效果。

二、研究方向与评价结构:

(一)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哈里斯和普雷斯利曾经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这样描述过阅读评价:“在教学情景中指导学生充分练习直至掌握。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策略的评价、调控和整合,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评价不应该只是单向的老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也不应该局限于老师与学生。评价的过程应当是师对生评、生生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过程,甚至可以是有家长参与其中的过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阅读活动进行更立体、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与管理。阅读活动评价的实际操作,应当是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而最终以评价对象是否实现积极的、建构性的阅读行为为目标,而不是象过去那样仅仅由老师说了算,凭考试测验的成绩说了算。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渐构筑了这一个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二)评价的手段从单一走向多样

源于建构观的评价系统甚少使用强化、甚至是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这样,评价阅读活动的手段就必然要走向多样化:

1、单项评价。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悟、感受、体会,从而深入理解;阅读又可以是一种集体行为,阅读者在集体活动中互相介绍好书的内容,互相交流读书的心得,因而广泛地拓展影响。我们的阅读活动课教学就是根据阅读的这个特点,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阅读活动课的两个课时)和空间(学校图书馆)内阅读,并引导学生将阅读时间延伸至课余,将阅读内容拓展至课外,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时事讲评”、“古诗文赏析”、“读书心得交流”、“戏剧作品欣赏与表演”等活动,每项活动均给予评价,或师对生评,或生生互评。这样,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各种单项阅读活动,既能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又能使学生得到除考试评价之外的许多单项评价的机会,从而不断地给学生以良性刺激,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阅读活动。

2、档案评价。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能够开放性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进步,体验到成功,聆听到“花开的声音”。

档案袋能以第一手的资料记录学生自我进步的过程,内容可不拘一格,或为“艺海拾贝”,或为“读后一得”,或为对作品的真知灼见,或为对自己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反思,或为参加各种阅读单项比赛获奖证书,等等;形式上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画、录音等。建立阅读档案袋,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并保留成功的喜悦,养成反思自省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评价自己的主人,当然这样也有利于家长与子女一起分享成果。

3、考试评价。对学生而言,考试评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评价手段。我们重视考试评价,并不是奉行应试教育的唯成绩论,而是根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规定文段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所得出的答案,作能力上的考查、评价,并且将这些考试评价系列化,以便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做出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

(三)评价的角度从平面走向多维

以往,对阅读能力的评价通常只是着眼于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其形式也往往只是教师根据学生测验、考试时的纸笔作答内容打分,不仅评价手段单一,而且评价角度狭窄,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所以,新构筑的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应该是多维的。

1、诵读与默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首先应该从诵读和默读开始。诵读与朗读略有不同,朗读只要求开口读、朗声读,诵读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力求在诵读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地说,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其诵读的水平相对也要高一些。所以,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能力,要从其诵读时的停顿和重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指导学生提高诵读水平,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领悟。

2、泛读与精读。对于阅读的质和量的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年级的特点而有所侧重的。在学生的阅读活动过程中,应该指导他们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需要广泛涉猎时就采用泛读法,需要深入研究时就采用精读法等等。

3、阅读与写作。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萨特说:“实际上,人们读书是因为他们想写作,总之,读书就是一种再写作。”可见,人们的写作欲往往是其经过大量阅读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展开广泛而较为深入的阅读之余,会更加重视通过写作来评价反馈阅读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以上一系列的评价体系研究中,我们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中学语文阅读活动中,难以找到一个量化的、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