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1

[关键词]心理辅导;青少年成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98-04

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199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中、小学辅导工作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当前各学校的辅导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个人一生发展来看,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状况、社会地位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面对种种变化,青少年往往感到难以适应,他们感到紧张、不安、恐慌与紊乱,以致对家庭、学校、社会及传统等产生不满和反抗心理。同时,青少年要满足许多需要,才能达到个体的适应。但青少年往往缺乏客观态度来评估自身的需要问题,很容易感到现实与理想的不符,自觉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在许多事情上出现矛盾心理。而学校辅导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协助青少年稳步成长,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出现的心理困惑,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发挥,实现人生的美好目标。

一、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生活压力

(一)压力源概说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超越个体心理的负担。创立压力与应激学说的心理学家汉斯•薛利认为,当谈到压力时,通常指来自我们周围所感受到的一种生理与心理的紧张状态。理查德•拉扎鲁斯对压力的定义是,压力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种特别关系,这种个人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关系,被评估是有心理负担的,或超越其资源所能负担的,以及危害其健康和个体综合利益的东西就是压力。社会学家提出,压力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知识层次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他们认为个体的压力源可以分为:心理压力,即超越心理所能承受的压力;生理压力,如青春期心理的、生理的欲望压力;社会压力,即来自社会期望、社会的认同、社会声望等压力。

压力是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开,可以说压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大的方面看,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都会给我们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从小的方面看,一次考试或求职、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失业或环境改变、亲人故去等,也都会给我们的正常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和干扰,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压力的来源(即压力源)。

有人可能会问:人没有压力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压力为什么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的生理反应)。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个体的生理、安全、爱等需要来看,这些需要不满足,人就会有饥饿、害怕和忧愁等生理、心理的压力表现。它们是正常的,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压力是个人的基本需要,关键是如何认识压力、应付压力、解决压力。

(二)青少年面临的压力

我国青少年在身心发展中,主要面临的压力有以下几方面:

1.日常困扰压力

拉扎鲁斯将“日常困扰”定义为每天能引发个人麻烦挫折的生活琐事,它们包括繁琐及难处理的人、事物等。青少年在生活中需要处理衣、食、住、行、娱乐等问题,这些事件虽然小,但是积累起来也会产生许多压力。例如早上几点起床、早餐由谁备、脏衣服的清洗、去学校的交通问题等,足够让青少年在心理上紧张,感到有压力,并由此出现生理症状,如消化不良、面黄肌瘦和失眠等。

2.生活事件压力

生活事件包括正面事件和负面事件,正面事件如节日、过年、得到奖励、考试通过、获得同伴认可、担任班干部等,负面事件如竞选失败、考试受挫、家人出现意外事件、经济拮据、被学校处分、与父母冲突等。薛利认为,每一种生活改变都会给个人带来压力,如果个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其适应能力就高,压力不会对其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损害。否则,当压力指数改变时,个人就会感到不适应。

3.人际关系压力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人际关系压力是青少年生活世界里重要的压力,它包括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朋友关系等,这些关系是经常处于紧张对立的互动关系。青少年在面对指示、命令、训诫、冲突、对立时,有时难以按照自己的心理意志、行动自由来处理它们,因此造成他们心理的压力和痛苦,影响他们在人际冲突中客观、正常地处理这些人际压力。

4.学校生活压力

台湾学者郑照顺通过对青少年日常生活压力的研究发现,学业压力是中、小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西北师范大学学生会于2005年4月对该校23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有85.7%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我国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学生关于压力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学生的学业压力有学习成绩、考试、作业过多、上课点名、某些课程学不懂、被老师处罚、与同学关系紧张等。

二、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而言,就像生活中的推动力,从积极方面来看,这个推动力能促进自我进步、创造发明和个人生活目标的实现;从消极方面而言,如果个人无法承受生活压力,可能造成身心的疾病、情绪的困惑以及行为的偏差。

(一)青少年生活压力适当理论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压力的存在。适度的压力对个体来说是必要的,过度压力会打破身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状态,引起身心关系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功能紊乱,诱发精神病和身体疾病。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压力既具有积极推动力,也具有消极杀伤力。

1.过度压力

过度压力即超越个体心理负担的生理、心理反应,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它就像是汽车的轮胎,充气太多或承压太重就会爆破。

2.过低压力

没有对个体心理形成负担,例如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压力,他就会感到没有目标,学习不紧张,对自己无约束。就像皮球没有充气,无法展现自己的活力。

3.快乐压力

对个体身心健康有益的压力,即愉快、欢乐的压力,例如参加班级竞选活动、大型体育活动,得到老师表扬等。

4.痛苦压力

情绪情感及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方面的压力,给个体带来生理、心理的应激反应,一般会给个体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精神创伤及身体创伤后应激障碍(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出现情绪、情感体验和精神障碍:创伤体验重现、恶梦,警觉性高,回避、感情木纳,对未来无信心,提心吊胆等) 。

(二)生活压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生活中充满着压力,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个体都必须面对来自环境或自身的压力挑战。当个体遭遇紧急情况或面对外在威胁时,其心理和生理必须立即做出反应和行动。

1.个体面临压力产生的身心反应

压力是否令人喘不过气来,手忙脚乱,出冷汗,紧张得哑口无言,忧郁,坐立不安,闷闷不乐,或者无法集中精神,压力对个体是否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看个体生理(生物属性)、心理(精神属性)、社会(社会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看个体对生活压力持什么态度和解决方法。长期的压力反应(抗拒)对个体而言会导致生理或心理疾病,社会功能失调,人际关系紧张。

2.生活压力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学会适度调整个体的自我期望,清楚自己的成就动机,探索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特征,规划自己的未来目标,妥善安排生活、学习时间,善于处理同伴关系,与父母友好相处,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情绪特点及需要。同时,将生活、学习、环境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力。青少年如果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并运用自身的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支持,就能很好地化解面临的生活压力,达到自我实现和“适性发展”的目的。

3.生活压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生活压力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学校辅导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台湾学者郑照顺发现,生活压力可以对青少年的生理系统(内分泌、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肌肉系统)、认知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烦恼、焦虑、郁闷、愤怒、悲伤、自卑、内疚和心境、激情、应激)以及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缺课率增加、请假率增加、学生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低下、师生冲突增加、同伴关系紧张、情绪情感困惑等。

三、积极协助青少年应对成长中的生活压力

学校辅导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历程中达到身心健康,获得最好的发展,引导他们合理规划个人的人生目标。辅导员在辅导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始终把握住学生在学校不再是狭隘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和应付考试,而是在智能发展之外,还包括个人情绪、个性方面的发展与个人潜能方面的发挥。也就是说,辅导员要正视并重视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认清学校辅导的目标:辅导工作是与教学同等重要,促进学校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积极协助青少年应对成长中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对生活压力进行有效管理,应是学校辅导工作的核心。

(一)协助青少年应对生活压力

拉扎鲁斯对“压力的应对”的定义认为,应对是一种认知行动的过程,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当面临超出个人能力承受范围的压力时,为了重新建立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个体如果应对方式有效,则可以减轻或免除压力困惑;反之,如果应对无效,不但不能克服压力,反而会引起个体发展中的种种困扰,造成身心疾病或引发各种偏差行为,如此又形成新的压力来源。学校辅导工作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会认识(评估)生活压力以及采取应对的行动,帮助他们建立“功能性应对”――对问题采取行动去学习、求助,设法面对困难及压力,并加以解决。尽可能避免使用“非功能性应对”――面对生活压力采取反向的行为,如责骂他人、孤立自己、吃东西消除紧张、逃学、过量饮酒、吸烟或攻击无辜等。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压力,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青少年在采取应对行为时,应考虑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情绪,向人倾诉或独自吼叫;转移注意力,以忙碌学习或转移学习内容来缓解生活压力;发展自我信心及乐观态度,对自己处事的能力有信心,并对生活持乐观想法;发展社会支持,寻求同伴、家人、师长等社会支持系统在精神上的支持;寻求精神支持,发展与精神有益的活动及信仰;建立知己关系,向亲密的朋友、同伴倾诉,获得他们的了解与支持;寻求专业帮助,请专业辅导(咨询)人员或各种专家提供意见及努力的方向;与家人沟通,共同解决亲子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正视问题,当生活压力来临时,不回避,而是以积极的态度、主动的方式面对,消解由于生活压力引发的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其他一些有助于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

台湾及香港地区从事学校辅导的学者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证明,在个体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方面,除了拉扎鲁斯等人提出的“压力的应对”方法外,还应该包括社会支持和人际沟通,它们在个体处理生活压力事件时具有缓冲压力的效果,特别受到各国从事团体心理咨询和学校辅导工作者的重视。

1.社会支持

所谓社会支持是个人在社会体系中,受到关心、尊重与帮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以减轻个人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人的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的来源是个体获得支持的动力,研究社会支持的学者史文德提出,社会支持的来源包括以下几项:社会资源――如学校、社团、组织等;个别的社会网络――包括同学、朋友、同事等;重要关系人――家人、知己等。社会支持的方式和功能很多,主要有:情绪支持――关心、肯定、同情心、鼓励;认知支持――帮助了解问题,提供正确的资讯、经验;实质性支持――直接提供物质或具体服务,帮助解决问题。总之,青少年面对生活压力时,如能善于运用社会支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方面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学业成就。

2.人际沟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可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与情感,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减少冲突和改善人际关系,协调群体内行动。青少年在应对生活压力时,恰当、适时地应用人际沟通,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获得他人情感支持,整合人际资源的作用,缓解由于压力带来的心理情绪上的焦虑及郁闷。

学校辅导工作要重视青少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在心理和情绪情感上出现的许多不适,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业、生活、情爱、自我建立、同伴关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在奠定一生目标的初航阶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从而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与辅导[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1]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素质教育 干预手段

一、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重视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因为未来是一个复杂多元、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各方面的挑战,挑战终究要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如逆境失败和挫折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

然而,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因素,诸如懒惰、消极、退缩、孤独、依赖、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心理。这些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过度焦虑、学习不专心、怕吃苦、遇到困难缺乏勇气,在群体生活中极为自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加速推进素质教育,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只有从教育内部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二、青少年不健康心理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后天的、主观的、客观的,一般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方面。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与其心理发展关系甚大。家庭的政治态度、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等,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纠纷、父母离异使子女心灵受到创伤,造成孤独、抑郁和焦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观点、态度、方法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或苛刻,都可能使孩子形成骄横幼稚和压抑封闭的心理。

2.学习方面。中学教育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对学生心灵来说无疑是阳光雨露。良好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优美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相反,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教育素养不高,教育方法不当,讲课乏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体罚,等等,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压力,使之产生逆反变态心理,加剧学生恐学、厌学、不学的不良心理。

3.自身心理。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发展,进入“躁动期”、“心理断乳期”、“自我觉醒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和沟通,则很可能使他们产生过度抑制、兴奋或盲目冲动的心理障碍。

4.社会生活。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遭遇、突发事件也会导致心理障碍。总之,影响青少年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怕,因为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可塑性大,只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促进其逐步完善,健康发展。

三、解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策略,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青少年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1.热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效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如果教师以期待和情感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创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建立起互动平台,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等,以此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难以抹平的伤害。鉴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地使孩子远离不良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侵袭的能力。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构建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会、家庭三级心理健康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社区与学校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关注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总之,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3

一、继续做好南平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共30次;

二、继续推进学校心理卫生活动周活。在水东学校举办讲座和活动;

三、积极筹备并且开办南平市家长大学。召开筹备会议7次,准备家长课程32场,已经讲课7场,使300多名家长受到教育培训,并受到欢迎;

四、积极开办传统经典教育课程。在家长大学的基础上开办传统经典教育,拓宽了培训内容;

五、推广阳光心理服务团对工作经验。给全市关工委主任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和阳光服务团对工作报告,指导县市区阳光心理服务团工作;

六、在大武夷新闻网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开拓了阳光团的服务领域;

七、主动联系劳教所给其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5次;在水南学校举办中学生心理卫生讲座1次;

八、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九、继续做好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服务工作,大约服务200人次;

十、指导帮助县市区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

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继续举办家长大学,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加人数;

二、继续做好南平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

三、继续选择1-2家学校举办心理卫生活动周,并且争取和团市委合作,到县市区举办活动1-2次;

四、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五、继续办好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提高知名度;

六、继续拓宽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领域,包括活动内容,服务范围等;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学校心理教育 青少年 犯罪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和环境污染、泛滥、恐怖活动并称为世界四大公害。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犯罪情况严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2005年上半年,14至25岁的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44.7%。到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2.2%。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的青少年案件达到287978件。为什么青少年犯罪如此严重,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何林渥斯(Hollingworth)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这“过渡时期”内,青少年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的急剧变化在不当的条件或诱因下青少年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主心理。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如身体长高,体重增加等。这一变化导致青少年个体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成人感”的产生导致他们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获得独立,从而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行为上容易与同龄群体一起活动。如果加入了一个不良群体,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逆反心理。关于逆反心理的理论,有何林渥斯的“心理断乳学说”和彪勒的“反抗期理论”。这都主要体现在身体的变化,自主意识增强从而产生反抗情绪。逆反心理在以下情形中产生:自主性被忽略、心理性断乳受阻、人格展示受阻和成人强迫接受某观点等。逆反心理常常驱使青少年否定家长和老师的一切甚至离家出走从而犯罪。

3.自我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他们由儿童时期的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从而形成自我心理。这一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关注自己的外表及内心世界,不太关注他人,同时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别人也在这样关注着自己。因此这一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这种心理一旦发展到自恋型人格就会很危险。

4.关注异性。关注异性的原始动力来自性机能的成熟。青少年个体的性成熟给他们带来对性的好奇心与新颖感,同时对异性产生“兴趣”。另外,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因此不管是从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来说这个阶段都会关注异性。如果这一时期与异性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不以正当的途径“获得亲密感”就易犯罪。

5.从众和模仿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虽然以“成人”的外表出现,但其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和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从而常出现从众和模仿心理。如果外部环境给以不正确的引导,就会迈出危险的一步。如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

6.意气心理。这一时期的个体的交友方式不再是儿童时期的“团伙式”而是“知己式”或“哥们式”。这一时期的朋友常常是能相互理解者或志趣、性格相近者。朋友之间不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因此易形成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理。

7.报复心理。由于青少年理性思维比较弱,遇到由他人带来的委屈后,常常以不理性的方式解决,不考虑到行为的严重后果。

8.利己心理。这种心理的普遍性不太明显,主要集中在溺爱孩子的家庭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孩子由于从小备受娇宠,唯我独尊,占有欲十分强烈,不能忍受任何委屈,自以为整个宇宙都是围绕自己转的。当自己的需要不能以正常的方式满足时就会以非正当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9.享乐心理。虽然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求独立自主,但往往在遇到挫折时,采取的是“退而避之”的态度。尤其受现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个体存在“不劳而获“的心态。

10.道德由动荡到基本成熟。由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由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所以其道德动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也是由动荡到基本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二、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青少年犯罪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都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的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它,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最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3.学校对家庭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有人将家庭称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专制型和放纵型教养方式相比较而言,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在新的形式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常常以传统的打压控制的手段,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或“附属物”。这种暴力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与其沟通,更不利于其人格的发展。美国社会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尔曾说:实际上,在家庭暴力的代际转移中,受暴力对待的儿童长大后比别人更有可能成为家庭暴力者。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犯罪。(2)网络面前无能为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越来越普及,家长对网络的了解也不太全面。家长只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而对网络产生恐惧心理,但没有意识到粗暴的干涉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3)家长对孩子的“闲散时间”没有系统的安排,导致其在“闲散时间”内可能沾染不良行为。所谓“闲散时间”是指双休日、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在“闲散”时间里,如果家长没有系统的安排学生的日程,采用放任自由的方式,其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空虚的时间而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法律范畴。我国在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的,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转贴于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学校教育角度来探讨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法律,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试。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的,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2.学校应 “三商”齐抓。“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概念。为了将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斯特恩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情商又叫情感智商,戈尔曼在其《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情商”的概念。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所谓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德商是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标准。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智商和情商是青少年良好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它们还需要更高级的素质-道德品质,它是人生终身的内在素质。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应“三商”齐抓,不可偏废,切忌重智商轻情商和德商。

3.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和家庭不可分离更不能对立,学校应主动与家庭联手共同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就学校和家庭的联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定期召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会的工作重心是探讨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学校应将孩子在学校的心理发展变化向家长反应,同时家长也将孩子近期的心理发展变化向老师反应。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使得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2)给家长普及心理学知识。当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及其行为表现变得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学校的老师可以为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家长认识到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些心理,同时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如面对不可避免的网络,家长应向孩子宣传积极健康的东西,让网络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家长越是对网络恐惧,越是宣传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行为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好奇,越是逆反。所以,老师应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并因势利导。

4.学校应有效指导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1)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人数不少的对象群体。因此学校应积极有效的指导或配合社区做好社区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学老师可以作为社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2)组织青少年开展心理体验活动。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协助社区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在该时期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便于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发展特点及其行为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3).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齐依南,刘娟.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6]马荣春.在校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及与校方对策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2).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每年我国网民的人数都在不断地攀升。据统计,截至目前,2017年网民7.7亿,手机网民6亿多,绝大多数小孩都会上网,青少年群体也都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时尚移动终端,面对媒介文化的席卷,他们有时难以自拔和缺乏自控力,青少年生活环境被游戏、娱乐、内容空洞、价值观肤浅的视频、信息内容所掩蔽,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诸多问题,如:心理封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性格孤僻、网络小愤青,三观缺失、道德认可下滑,漠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淡漠、民粹主义跟风等等。这些不利的思想倾向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十分有害的,由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极为必要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学生心理压力较之以前也是明显增加。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变,可是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学校里,学生发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增加的趋势。我国在1995年就明确提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

1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设不利因素

1.1内容鱼目混珠,很难控制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内容丰富、新颖,这都是吸引青少年眼球的重要优势。但是,新媒体也有自己的劣势,那就是对这么多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进行选择吸收,往往把对青少年不利的方面扩大化,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分辨这些庞杂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把负面影响放大。

1.2新媒体存在大量的暴力倾向的内容

新媒体在扩大影响力、吸引眼球上可谓下足了心思。现在在互联网上随处可以看到一些暴力视频,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鉴别力和抵御力都比较弱,很容易被新媒体的具有暴力倾向的内容信息、视频所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内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或者埋下暴力倾向的种子。

1.3负面思想在互联网上流行

现在的新媒体为了市场经济的效应,展开了残酷的竞争。为了提高观看率和支持率,小道消息、负面新闻成为了主要的推销点。这些负面的消息对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2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因为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其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特点,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我们所说的一些“毛病”会慢慢去掉。因此,对青少年在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作为家长和学校要带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要放大,更不要把他看做是异端,因为在青少年的人生阶段这也是很正常的问题。我们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沟通,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1自卑与自负心理的存在

现在的青少年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对于物质条件来说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并非那样的圆满。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些人比你的条件好,尤其现在常常说的富二代,在面对这些极具有优越性的青少年,条件差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自卑,就会悲观、抱怨,他们抱怨自己以及自己的父辈,为啥没有让自己生在一个富二代家庭中,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自卑表现,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上的不自信,学习上缺乏动力。而对于一些物质条件好的青少年来说,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优越习惯,在不同的场所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明显的自负情绪表露无遗,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习惯和气质将会毁掉青少年的未来和幸福,因为他们不懂得幸福和快乐的真正源泉在哪里。

2.2渴望被认可和承认

现在社会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好多诱惑的诱因,青少年生存环境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青少年渴望被认可,他们渴望得到同伴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有些家长和同伴没有很好的技巧很容易伤害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长次以往对青少年造成了很不健康的心理阴影。

2.3反叛心理趋势增大

现在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在长辈眼中,小孩就是一个宝,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對青少年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松懈,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东西较多,他们不会再如以前的青少年那样乖顺地听从父辈的教导,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严重,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2.4人生目标茫然、追求目标不健康

面对社会的物质追求,部分青少年存在错误的观念,“贵的东西除了贵,没有其他缺点”,盲目的攀比,杀鸡取卵的追求物质享受,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及时享乐,追求感官快乐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比如:卖卵,裸贷,、网红风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人生目标表现出人生目标茫然,不懂得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只把肉体和看作是生活的唯一追求,他们不明白,年轻是拿来奋斗,创造最大可能性和想象力的,去经历人生最美好的情感。

3新媒体下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管理成为重要的问题。在面对新情况、新环境下,青少年的接触面很广泛,只有加强正面的教育才是心理健康的明智之举,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批评。

3.1加大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各级政府和学校都有相关的心理咨询人员,但是,通过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心理咨询人员在精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大对咨询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咨询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咨询人员的培训,领导者和决策者要真心去做这个事,而不是在口头上仅仅宣传。在资金、制度上都要有具体的安排和规定。

3.2利用新媒体进行在线和及时辅导

传统的心理辅导在面对网络时代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心理问题有时是比较隐蔽的,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很不愿意把问题让别人知道。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平台,青少年不用抛头露面,可以在线上和辅导人员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等,心理辅导人员能够很快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因此,辅导人员以及社会、学校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加强网络建设,给心理存在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

3.3在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上下功夫

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很是复杂,但是对家庭来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第一责任人。家庭中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是最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父母要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要反省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存在问题。家庭要在建立良好的互动、民主气氛环境很是重要。父母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处而不是继续把应试教育思维发揚下去,真正地要培养孩子的素质,引导孩子们的正确价值观。学校在教育青少年时,也要转变观念,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切实要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不能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对社会层面来说,要营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要抱着关爱的心理去关心他们而不要投去异样的目光。

3.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了比如新生开学的问卷调查,教学中的排查等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青少年进行早期的建档分类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安排,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处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重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要树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更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雅杰.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12(02). 

[2] 李岩.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05). 

[3] 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 喻国明.新媒体在严峻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机遇[J].当代传播,2009(01). 

青少年心理辅导范文6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16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如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1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控心理辅导;三是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五是审美情趣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个性。

2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心理辅导是面对面的交流和倾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彼此信任,很容易削除心理阻抗。 其次,班集体的荣誉会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在这种情境下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环境,学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再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如每星期的主题班会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的相互结合和渗透;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惑,班主任一个简单的评语,一次倾心的交谈,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就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辅导的效果和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是否得当、正确。在遵循心理辅导原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心理辅导必然会事半功倍。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班主任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较强的关注,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教师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心理。应试教育的各种评价、家长的高要求都会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班主任不能自我调适,是位非常情绪化的教师,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他的言语和行为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3.2 要懂得尊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离不开高质量的谈话,其决定因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要尊重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作为班主任,要能够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情有义的人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把他们置于被管教的地位。只有用爱心去接纳学生,他才愿意接近你,才愿意与你交谈、交心,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才有效果。

3.3 创造高质量的谈话空间

班主任如何才能开辟高质量的谈话空间呢?首先,它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的具备,如心理咨询室、热线咨询;其次,谈话也不是无条件地迁就学生。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要暂时忘却自己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内心的所想所为,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是非得失。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内心的感受,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做有人情味的班主任,谈话才能升华为谈心。

3.4 寓心理辅导于各种活动之中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习、交往、劳动、体育运动等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有个性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港湾;同时鼓励合作学习,学会交往。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挫折,是激流勇退还是积极进取,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5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要与家长和科任老师紧密配合,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学生成长过程的烦恼一般不愿向家长倾诉,家长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有效弥补“代差”带来的心理问题,我班经常举办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家长会,就“厌学”、“网络成瘾”、“早恋”等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让每一位老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善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是社会、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校心理咨询模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向葵.走进心理世界[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