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规划范文1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
2001年5月国家批准了上海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市域城镇、产业布局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必须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框架。
2.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密切衔接,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3.交通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
市政府2002年4月批准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了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它是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城市交通发展面临四个重大转变,由注重偿还历史欠帐转向适度超前,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由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交通服务;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并举,发挥交通设施的效能;由注重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转向市域交通、重视市域交通对外辐射和衔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小汽车进入家庭,交通供需规模扩大,对外交通服务要求提高,上海迫切需要构筑以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大都市的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运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综合交通规划和战略正在有序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批准以来,市政府加大了规划实施的力度。以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三港两网”的建设,作为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港一期工程开始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海港新城、现代物流园区、沪芦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系统工程正在有序开展。浦东国际机场的主体功能正在加强,吞吐能力得到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第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策划。上海铁路枢纽功能加强,上海南站正在建设,浦东铁路已列入十五计划。市域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展开,沪嘉浏、沪青平、同三国道等新线已投入使用。市内交通在实施干道网的基础上,正在加快中环线等快速道路系统的建设,外环越江隧道和卢浦大桥已投入使用,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也将在今明年建成。轨道交通的基本网络正在一条接一条地开工兴建。
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
1.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也是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八届党代会和十二届人代会提出,根据中央批准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国际“四个中心”,向世界城市迈进,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发动机,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了给上海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总体规划批复、实施后,上海市政府又组织编制和批准了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这个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目标是:以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到2010年举办世博会时,上海要构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形成现代化的六大发展体系框架:(1)构筑国际大都市空间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2)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3)构筑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构筑良好生态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5)构筑都市特色景观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6)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与长江三角洲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态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人口分布等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多心、多轴、开敞与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高等级航道为依托,结合生态走廊,跳跃式发展的“多心三轴”的空间布局。与周边城市一体发展,使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城镇空间结构——多心:中心城及郊区新城;三轴:沪宁、沪杭、滨江沿海发展主轴,构成市域城镇发展方向和主体空间。
生态空间结构——五片:佘山-淀山湖片、东滩-横沙片、顾路-黄楼片、奉城-芦潮港片和九段沙片特大型城市综合生态保护区,构成市域内最重要的基础生态空间;多廊:以市域西部沿油墩港和南部沿黄浦江、大治河的“L”型生态走廊、环崇明岛生态走廊为基本骨架和通过城市公共楔形绿地向城区内部渗透的绿色空间。
3.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
中心城重点发展地区:
高质量建设黄浦江两岸地带。以搬迁黄浦大桥与杨浦大桥之间的客货运码头为重点,规划建设具有休闲、观光旅游、航运交易、国际客运等功能的城市景观带和都市型产业带。
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等市级副中心、各类专业中心和地区级、社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和商业活动体系;加快内外环线之间大型居住区建设,优化中心城住宅布局。
进一步推进浦东开发。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城区,建设“一个平台、三大基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体现上海现代服务中心特点的营运平台,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成为上海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郊区重点发展区域:
郊区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近期重点发展规模为50-80万人口的松江、嘉定-安定、临港新城和一批中心镇。
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和三大试点工业园区。构筑以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标志的高效集聚的新型工业体系。近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和工业园区是: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安亭汽车城、上海化工区、宝钢钢铁基地、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等五大产业基地和松江、嘉定、青浦三大试点工业园区。
郊区生态建设。构筑“环、楔、廊、园、林”绿化生态系统框架,郊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地。以浦江、南汇、金山、嘉定、横沙岛和崇明大型生态林,郊区环线林带,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等,形成市域城市森林系统。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建设一批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京沪高速铁路、浦东铁路、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运网等。
4.交通需求新态势
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完善,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和用地的扩大,地区间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的增强,城市交通出行范围扩大和总量增加,交通可达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引发了新的巨大的交通需求。有关的宏观数据表明:全市交通出行总量从2000年的每天3500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预测量4800万人次,机动车出行量从310万车次增加到700万车次;汽车总量从1991年的21万辆,目前的141万辆增长到2020年预测约达250万辆左右;2010年世博会期间半年的参观人数约7000万……这些巨大的数字,预示着新的交通需求。
三、与时俱进的交通规划理念和发展构想
1.规划理念的超前是规划发展的基础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了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通规划理念的与时俱进,将促进交通规划的不断提升。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的提出,交通规划要面对新的需求,分析、研究、提升民政己有的方案,提出新的更高水准的设想。
城市交通规划适应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新形势,从更大的范围整合交通,提升能级,充分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作用。
城市交通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城市交通设施的硬件建设与科学管理和法规建设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与创新的思想,以科技振兴交通,促进ITS系统的建设,运用先进的交通法规,发挥交通系统的最佳效应。
2.综合交通网络发展新构想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新形势,注入“三港二网”交通规划新内涵,提升交通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三港”即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础设施,是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二网”即陆上交通网、内河航运网,是复盖市域,联接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陆上交通网即对外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络。
空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要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实行客货并举,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以2010年世博会为目标,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扩大浦东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以建设亚太航空枢纽港为方向,调整机场总体格局,建设集中式大容量的航站楼,建设连接中心城与机场的快速铁R2线,增加连接机场新的高速公路通道,以加强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发展现代航空物流。
海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确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目标,优化货运结构,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集疏运网络为基础的集装箱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组合港优势,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港口的互补和协作。近期要完成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包括东海大桥、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开展外高桥港区多用途码头,罗泾港区的建设,形成上海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运输能力。并推进洋山港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信息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建成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形成发达的网络经济和完善的网络社会环境。近期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讯枢纽的地位,重点推进浦东软件园的建设。
铁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主,增加铁路对外通道,枢纽内调整、增加支线和客货运站场设施,提高上海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建设沪宁、沪杭两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以现有沪宁、沪杭铁路,规划江南铁路,沪乍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形成五个方向和七条干线的对外铁路通道。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从区域的范围研究铁路发展的格局,从交通运输设施一体化出发,对国铁、城际铁、市域铁进行整体规划研究,明确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形成区域性、公交化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近期建设浦东铁路,建成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联网。市域内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的道路网络,实现“15、30、60”目标。“15”即重要工业区,重要城镇,交通枢纽等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与新城及中心城至省界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城镇和产业发展新要求和江浙两省高速公路建设新动态,上海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要从“15、30、60”提高到构筑长江三角洲3小时交通圈,加强与江浙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形成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沪崇苏、沪嘉甬高速公路多通道的格局,加强空港、海港货运通道,提升沈祝公路等道路等级,新增两港高速公路,优化完善上海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实施速度,在2010年前建成。轨道交通。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轨道线网由市域快速铁、市区地铁和轻轨组成,共17条线路,其中市域快速铁4条,市区地铁8条,市区轻轨5要,全长约780公里。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新要求,中心城要重点研究世博会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和换乘枢纽的建设方案,郊区要结合三大重点城镇发展区域和五大产业园区,研究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方案。近期要集中力量基本建成中心城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并结合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要干道、次要干道以及支路组成,形成内环以外环形放射,内环以内方格网的混合式路网,在完成两个环线和“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的基础上,加快射线道路建设。近期要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建设沪闵高架、共和新路高架等,形成以“三环十射”为骨干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加快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上中路等越江通道建设。继续加强各级路网建设,优化级配,提高路网整体能力,实现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世博会交通奠定基础。
内河航道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内河航道集疏运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河航道及内河港区布局。近期要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干的内河干线航道,优化水系景观,形成集航道运输,防洪排涝等多功能的内河水网。
建设与时俱进的“三港二网”现代化交通体系,是上海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实现国际“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交通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交通;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思路
1我国城市交通与文化生态系统现状
1.1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内涵
探究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化生态这一词的词义,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加上城市则是特指在城市这一区域环境内,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以及随着历史沉积下来的区域文化、生态环境等。
1.2城市交通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这一区域人们最为重要的出行途径,如何建立规划设计出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当前需要积极探究的课题。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不再只是追求单纯的衣食住行,还更加关注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的积淀。对于如今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城市文化生态问题,人们越发敏感和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城市交通系统会很大程度上消弱城市不同区域模块本该有的魅力。另外,城市交通系统自身的功能特性,以及当前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都使得其对于城市的塑造力不断增强,如果不能及时在设计之前规划好文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就会使两者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1.3我国现存的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历史文化保护的问题。以西安古城为例,作为诸多朝代的古都,其在修建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古城、古墙、古墓这些文化遗产,使得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激烈的冲突。另外古城本有居民的拆迁也是一大难题,拆迁成本巨大往往使得政府财力难以为继,而有受制于容积率,建设高度的影响,使得拆迁的高成本与项目的低收益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改造中的突出矛盾。类似的情况在北京、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也不绝于耳,问题相当严峻。
2城市不同功能模块的内在属性分析
以往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基于交通的需求而规划设计的,忽略了交通系统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缺乏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特色的应有的保护措施。下文通过分析城市不同功能模块的内在属性,分析城市交通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思路。城市模块的属性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以下主要通过分析两种城市模块的内在属性,分析探究其在城市交通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关系融合的重要作用。其一是自然生态属性,不同的城市区域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或自然景观,以长沙湘江两岸的地物特点为例,正是由于独立于城市其他区域的自然生态属性,使得不同城市模块的风格魅力不尽相同。而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不同模块的塑造力较强,这就要求在实际的交通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基于不影响城市相应模块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少对模块自然环境的破坏,另外还应该因地制宜,容许适当合理的改变地形地貌。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应有效的规避交通系统在自然生态属性上突兀与城市模块之中,尽量使两者有效的相互融合。其二是文化社会属性,城市的文化社会属性主要主要是源于城市不同区域人们不断传承所积淀下来的城市特色和个性符号。而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往往会对城市模块的文化社会属性城市极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定会对城市不同模块的肌理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模块的文化社会属性也影响着交通系统的设计。现今功能主义的城市建设理念使得原有的丰富历史文化积淀逐渐被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的保护,优化资源配置,使得交通系统的设计最优化。
3交通建设对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发展建设的任意模块都具有自然生态属性和文化社会属性,其中也包含城市的交通系统。这就要求在交通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在满通量需求的同时,通过对不同模块的内在属性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城市地物地貌的保护。在实际的交通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合老城区特有的模块特点,减少交通系统以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对于其与文化以及生态的损害,建立文化生态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上海世博公园交通系统的建设为例,它不止作为上海世博园区核心公共空间,另外其还是上海中心城区及沿黄浦江的一块结构型公园绿地。基于其需要要承载超高密度人流,使得我们在交通系统规划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氛围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对其的要求,从而优化交通系统的能力。
4城市文化生态下的交通规划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文化生态相互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分析不同城市模块的功能、地物地貌、文化基础沉淀等等,以合理的设置土地利用模式。除此之外,交通系统的总体风格特色城市不同模块的文化生态风格特征相适宜,针对这些要求提出了以下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思路:(1)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城市模块,基于已有的生态环境,建立适宜于地物地貌的交通系统。对于规模大的居住模块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使得其合理的连接于公共交通干线之中,满足人们的绿色出行。(2)对于古城遗迹以及老城区的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应该不改变已有的道路网络,不大拆大建,避免历史的传统文化氛围被现代建筑所覆盖,只需建立相应的绿色交通系统,满足正常的通行即可。(3)对于商业金融功能为主的城市模块,建立的交通系统尽量以步行方式为主,并建立便捷的轨道交通系统,满足该区域对于效率的需求。(4)对于绿地和公共休闲空间为主的城市模块应高度重视绿道建设,以及休闲健身设施为主,另外该区域内的交通系统建设,应该主要以步行和自行车通行为主。
5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者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的文化生态系统对于交通系统的作用,必将会使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与文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会为今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果.基于生态适应性的开县北部新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06.
[2]王一名.基于紧凑城市理念的重庆中心步行区现状调查及设计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3,05.
[3]张卫丽.基于低碳交通战略的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生态化拓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3,06.
[4]方可,简•雅各布斯.关于城市多样性的思想及其对旧城改造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S1.
[5](美)康妮•小泽,著;寇永霞,朱力,译.生态城市前沿—美国波特兰成长的挑战和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01.
交通规划范文3
关键词: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是社会经济及运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一切的交通运输工具,例如,铁路运输体系、水路运输体系、航空运输体系、公路运输体系、管道运输体系。低碳交通是目前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趋势,实现低碳交通这个目的的主要措施就是对交通运输规划和建设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进而使交通运输能源效率得以提高,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得以改善。本文主要从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以及综合交通衔接系统规划这三个方面对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进行了分析。
1.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北京南站的综合交通枢纽标志着我国在交通枢纽发展方面的发展。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立成为上海航空、铁路、轨道、快速路网四网交会的重要节点,可充分发挥枢纽型、功能性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北京南站将多种交通组织方式集为一体。近些年来,我国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例如,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现在有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地铁,有效了改善了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同时也促进了低碳交通的发展。另外,城际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两地之间的航空运输可以被高速、准点、安全动车组列车替代,这也促进了低碳交通的发展。
虽然,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运输整体效率由于各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性而受到影响。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还需要不断对运输结构进行优化。如今有些货物非常适合采用铁路运输,然而事实上却不得不通过公路来进行运输,这样不仅使运输成本提高了,而且也使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得以降低。另外,在港口集装箱和大型散货泊位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能力严重不足,使沿海海运能力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长江等内河航运的优势由于内河航道等级低而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已成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亟须解决的问题。
2.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具体措施
2.1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
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综合交通运输通道规划需要重点研究:通道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各种方式基础设施建没的统筹安排,优化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和通道资源,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1)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开发主要江河及水网发达地区内河水运,形成水运通道。(2)充分利用轨道交通优势,建设城市密集地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网以及大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卫星城之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3)充分研究主要综合运输通道公路、铁路、内河、航空的统筹规划、标准选择、建设时机以及如何利用既有线路等方面。(4)充分考虑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密切关系,优先考虑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设模式。研究城市密集地区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线位选择。(5)充分考虑研究跨江、跨海等重大工程公、铁两用通道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船舶通航要求。
2.2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
综合交通枢纽是在综合交通网络节点上形成的客货流转换中心,规划综合交通枢纽需要重点研究: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及其集疏运网络的建设,以实现综合交通体系的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1)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综合客运枢纽。优先建设民航、公路、铁路多种方式集约布置、立体化布局的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地铁、公共汽车等城市交通与综合客运枢纽站衔接的立体化布局,实现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零距离”换乘。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站场。港口、公路、铁路多种方式货运枢纽站场联合布局,并建立智能化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管理平台,形成一体化运输作业的设施、运输与装卸设备等。(2)枢纽站场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客运方面,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中,重点考虑衔接机场和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与干线机场、铁路客运枢纽的衔接。货运方面,重点建设主要港口的疏港铁路和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并辅以疏港高速公路;同时规划铁路、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干线路网衔接的城市道路建设。
2.3综合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1)内外交通衔接系统。重点建设衔接机场和铁路、公路客运枢纽站的城市轨道交通,并开通多趟公共汽车路线。重点建设主要港口的疏港铁路和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并辅以疏港高速公路。(2)市内交通衔接。规划建设城市步行安全通道、自行车通道、快速公交通道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优化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在市郊交界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建立大型的免费停车场,以减少上下班私家车进入市区。
3. 结语
我国交通体系规划必须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的借鉴发达国家交通发展的经验来进行,我国在交通体系规划时要在交通供求总量均衡、结构优化以及普遍服务的总体目标确保的前提下,对运输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确保交通规划设计成果的顺利实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的、环保的综合交通网,这也是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干峙. 城市应有综合交通体系和慢交通的空间[J]. 商务周刊, 2010, (01)
[2] 喻勇兵. 以大交通推动大发展――关于长沙市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的几点思考[J]. 城市, 2010, (11)
交通规划范文4
论文摘要: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交通,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而城市交通中公共汽车交通又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快城市公共汽车交通发展,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客运交通从交通方式可划分为公共交通及私人交通两大体系。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主要有:城市内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覆盖率低,且因管理水平低,其它车辆也频繁的占用公交专用车道而造成公共汽车运行效率低。城市道路不合理,进而使局部地区公交系统利用率低。城市公交汽车老化程度高,调度和组织不合理。
因此应加快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充分发展城市交通方便、快捷、载运量大的特点。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城市现有公共汽车交通。
1城市公共汽车交通线路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应与城市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线路应分设为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客流集中的客运枢纽应设置快速直达公共交通线路。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直线接的数据来综合规划且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同进行。专用车道的使用中,尽理使专用车道与其它车道隔离,可使用专用的隔离带并配有专用车道监视系统。
2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通常汽车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密度,在市中心3~4km/km2,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2,干线之间的距离为600~1000m,步行时间不超过4~6min为宜,城市市区公共汽车要线路的长度宜为长度宜为8~12km。线路过长则会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公交车到站准时率不好等一系列的弊端。
3公共汽车调度与组织
车辆调度优化是决定公共交通正常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和具体的营运条件及其他条例,安排不同车型的车辆和行车组织路线,如在高峰小时客流集中的干线上用大容量的车辆组织大站距快车或区间车,在客流较大而街道窄,转弯半径小而客流集中的街区用短车身公共汽车。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公共交通车辆自动临界控系统(国际统称AVMcautomaticvehiclemonitoringsystem),它能够在调度室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通道,有效沟通两者之间联系(GIS)。GPS主要用由车辆调度,目标跟踪和动态交通流数据采集上,GIS应用于交通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与交通信息的动态显示上。此外还可以使用可变信息情报板、广播、路边公用电话、公共计算机网络终端,使已在途中的公交用户在路边、公交车站或站台上及公交车辆上,获取实时公交出行服务信息。
4协调公交汽车与出租汽车运营管理
出租汽车为乘客提供门到门服务的较高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使用率不及公共汽车且能耗高,废气污染严重,完成单位运量所占用的道路时空资源大等弊端,因此应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使其公交汽车协调发展。
5车辆技术的改进
我国公共汽车按载客量分小型(载客60-90)人,中型(载客90-130人)和大型铰接车(载客130-180人)应根据实际客运量来调配恰当车型以减少车辆空资源率。此外还应满足乘客对城市公共汽车乘座舒适性和方便乘客上下车的要求。开发独立悬架式,专用公共汽车底盘和低地板城市公共汽车,使公交车的踏板和通道离地高度高以降低汽车重心来满遗产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还应适时更换车辆,一般公共汽车最佳使用年限为5~6年。超期服役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噪声大、尾气多、机械故障多等一系列的缺点,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国家也研发出诸多应用了高科技成果的现代公交汽车。例如:日本发明了下一代“中距离城市间交通系统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德国研制开发的一种城市用公共客运车辆,这种新型车可以沿固定线路运行且把传统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优点结合起来。
6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道路空间点用要求少,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小的交通应优先发展,此外我国城市多属密集型,因此,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其它交通形式为辅的形式是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必然的发展方向。
常用的公交优先方式有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共汽车专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路等。交叉口化先;交叉口上的公交优先措施主要有专门的公交相位,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入口车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公交车优先排队与通行措施等。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是沟通着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城市建设各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市公共汽车发展。
参考文献
交通规划范文5
城市规划,小菜一碟
日本关东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为了设计出相对完善的城市铁道系统,保障市民的出行,交通规划工程师们之前可谓绞尽脑汁。然而,2008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和广岛大学的科学家请来黏菌帮忙,黏菌在两天之内就设计出了关东地区的“铁路网”,简直让人类工程师们汗颜。
科学家在一个A4纸大小、形状与日本关东地区相同的容器里培养黏菌。黏菌和最大块的食物放在“东京”的位置,其他小块食物则被分散地放置在“关东地区”的36个“主要车站”的位置上。两天后,一幅清晰的“铁路网”被黏菌构建出来了!
无独有偶。2012年,英国西英格兰大学的科学家用黏菌的培养基做了一个地球仪,并根据地球的实际情形将这个地球仪表层切割成高山海洋、河流平原、沙漠绿洲的形状。然后,他们将燕麦片撒在人口最密集的城市所处的位置,并将黏菌安置于北京所在的位置。结果发现,黏菌用它们小小的身体重新连成的道路,竟然和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及部分亚洲高速公路有着高达76%的重合度!
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生物
要想知道黏菌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黏菌吧。
黏菌是一大类有趣的真核生物。在生长期,黏菌像动物细胞一样没有细胞壁,取食的时候像原生动物会四处爬动;繁殖时,又会像真菌和苔藓蕨类等低等植物一样,通过散布孢子来繁殖。孢子是真菌和低等植物的“孩子”,这些孢子和植物细胞一样是有细胞壁的。
黏菌在取食时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状。为了尽可能地接触到食物,一些伸出的细胞质变得又长又细,成为了原生质管。这种管道可以在其体内传输营养和代谢物。多个黏菌聚在一起,就可以用原生质管建立起一套运输食物的网络。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实际上,黏菌建立这些交通路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反复试错中逐步完善的。
最开始,黏菌会向各个方向自由地进行探索,并不特意倾向于哪个方向。比较奇特的是它们接下来的动作,它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在介质表面留下黏液作为标记。这有点像我们登山过程中会在树上系上红丝带给队友指路的动作,更像在雷区将有地雷的地点都插上小红旗做标记。凡是被标记过的地方,黏菌都会刻意地避开,这样它们就不会走重复的路线,从而提高了寻找食物的效率。如果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有害的物质,它们也会加以标记,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避开。
它们就这样将“身体”像摊大饼一样在物体表面摊平,直至某个原生质管发现了食物。这时,它们就会把那些在无效的探索中所伸出的原生质管尽可能地收回来,加强和食物联通的原生质管的构建和维护。多个黏菌之间就通过合作,构建出了一条条通往食物的“最优路径”,即在自己和食物之间绕开危险后的最短路径。黏菌俨然成为了天然的路径计算机器,每个黏菌独立地输入或接收信息,整个群体却能做出最佳决策,宛如一台并行计算机。
黏菌的这种自我组织行为是一种原始的智能,尽管黏菌仅由一个细胞组成,并不具备形成神经甚至大脑的能力。那么,是否可以用黏菌制造生物计算机呢?未来,也许这是一种可能。
交通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衔接;交通方式构成
1轨道交通衔接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1.1轨道交通衔接的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衔接指的是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私人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换乘。居民一次出行的时间主要由如下几部分构成:出发一端到车站步行时间、等车时间、乘车时间、换乘时间、从车站到目的地的步行时间。而轨道交通乘客由于是长距离出行,因此换乘时间构成了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交通衔接对于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提高轨道交通的吸引力是重要的。
根据出行特征调查数据,地铁乘客进站前的交通方式中步行占到37.8%,出站后的交通方式中步行占到52%,而进站前与出站后都步行的地铁直接服务的比例仅为19.6%,通过二次吸引的复合服务比例达到了80.4%。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要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完成的,这也说明了加强地铁换乘研究的重要意义。
1.2轨道交通衔接规划的主要内容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出租车、小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衔接换乘规划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减少换乘步行距离,减少地面交通的相互干扰,使各种交通方式的畅通便捷。
交通衔接最重要的内容是留空间和定关系,就是预留各种交通设施的空间用地和确定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关系。
2北京市现状轨道交通衔接调查
2.1当前轨道交通衔接调查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状地铁1、2号线,城铁13号线各车站的服务对象类别和区位划分,分类抽取典型车站对其现状交通设施配置进行调查,抽取的主要车站是:西直门、上地、回龙观、立水桥、望京、石景山、军事博物馆、西单、东单、国贸等。结果如下:
1).在市中心区三环以内和核心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发达,通达率很高,但在三环路以外,公交线路明显缺乏,线网覆盖率较低;
2).公共交通的站点设置距离地铁站较远,一般,公交站点距离道路交叉口50米以远,甚至有100米,而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均布置在交叉口50米以内,致使地铁乘客换乘距离很长;
3).地铁车站周围自行车停车场地明显不足、管理混乱;外围一些车站的周边道路条件很差,不方便乘客进出车站;
4).地铁车站周围的机动车停车场使用率较低,很多出租车停靠在乘客集散广场,管理混乱。
现状地铁车站交通衔接设施从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基于这些经验总结,对于地铁线路建设要进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制定详细的车站交通衔接设施规划,促进城市交通结构优化调整,确立公共客运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2.2现状调查的交通方式构成
根据调查得出:约80%轨道交通乘客换乘其他交通方式的时间少于20-25分钟,换乘时间多于30分钟的地铁乘客仅占10%。从出行时间构成上来看,以轨道交通为主是比较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