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范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人学

一、关于人学旳核心思想

人学的根本思想包含“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五个模块。

(一)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马克思的观点是“人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能够展现人性主义主体的便是“现实的人”,它是社会历史的承担者,也是人道思想的归宿及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所须要指出的也必是展现客观现实的人、走向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

(二)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人就本质说来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便是思政教育中的几种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作用且关联的。联系观点是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深林的观点,要坚持联系的原则做学生的教育工作。

(三)关于“人的需要”的思想

人学思想以为:人生绝不是一个个生命体的偶然发生。人是一种生命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体现与证明,这是由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在于引导每一个学生身心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实现他们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四)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

马克思说,“动物仅仅是依照其归属的那个的尺度和需要去构造,而人却明白依照无论哪一种的标准来实施生产,并已经理解如何处处都把内在的标准应用到对象上去。”在马克思有关人的价值的描述中,人对于价值来说,是主体,也是客体。

(五)关于“人旳全面而自由旳发展”的思想

马马克思倡导适合社会发展的个人自由,他以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绝大部分劳作时间都被资本家残忍地剥夺和占有,这不利于工作自由和个性得到发展。马克思主张社会应予以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以施展各种能力,方能实现全面、自由和个性。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是民办高校针对学生的特征和思想情况进行剖析,采用适于学生的教育内容,并且运用正确的方法,在思想意识上对学生产生影响,以培养其习得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最终促进私立高校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所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更加须要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确有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也须要解决。

(一)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对象主体性不够强

思政教育工作者一直不断追寻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课堂之中。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似乎经常忘记一个关键要素,那便是人。对于私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他们一般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要求比较低,而且绝大多数以为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只是相关的教材和学生们用记号笔勾画的红色语句与重要段落。

(二)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育对象本身的实际

思政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而且思政教育内容也需要体现育人的目标,其相关的内容也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私立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其实效性也不强,主要表现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对象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且在某些理论方面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南辕北辙。

(三)民办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较为单一

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每个学习的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重点与不一样的效果。高校中的思政教育绝大部分是突出思想政治的整体逻辑性与系统完整性,然而现当今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以及说服式教学,这让学生误以为思政教育学科仅仅是高中教学模式的延续,因而,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够强

近几年来,民办高校积极地提高自我的办学条件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以实现学校更大规模的招生。但民办高校一般只在乎生源的多少,完全忽略了相关教学人员的素质以及能力的培育,因而不太可能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接受教育之后的实效情况。目前,民办高校对大学生教育最关心的只是大学生的就业率,而更少地关注学生思政教育。

四、加强和改善民办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以育人理念为重要依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

品德在学生所有素质是关键的,能否做好大学生品德培育工作是权衡私立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之一。优秀的高校必定要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但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树立“服务人”的理念。不论是普通高校或者是私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根本,其出发点都是希望为我们国家输送综合素质极好的精英。所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老师对学生单纯地理论性指导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生还需要切身地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

(二)加强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团队的建设

形成民办高校党政领导和思政教育教师团队相整合的管理方法,对优化民办高校教育团队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提拔以及任职条件,必须规定一系列的标准化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思政教师队伍定期考核和培训。至于新进思政教师,民办学校应该对其综合素质、知识水平、教育能力、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实行全面甄选,考试成绩通过后才可以对其进行新任教师培训。最后确立思政教育教师的评判规则。

(三)推进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创造优秀的思政教育氛围

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开启学生的自由发展,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均有利,还可以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首先,努力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优雅的学校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资料齐全的书籍报刊是民办高校物质文化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次,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充满激情的校歌校训、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五花八门的文化生活都有利于学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再次,加强师德建设。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教师作为榜样的引导作用,以推动广大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教学的能力。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关键的一环,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协调地发展。在私立高校里面,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有如家庭贫困、求职技巧欠佳、学习困难增多等矛盾,这些问题日益堆积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一些学生心理障碍。私立高校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的方法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的自我意识;可以开展学生心理、社会焦点问题等问卷调查活动;播放相关性的心理影片,并要求学生写影评、观后感说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文艺宣传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情景剧,使得学生成为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真正主体。

(五)开发学生思政教育新课堂,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思政教育范文2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机巧的教育艺术。“倾听”不仅要用耳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倾听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听取对方的心声,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始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话是重要的;在对方谈话的间隙,适时地进行参与,关键、要点做好记录,及时、主动地做出反馈或说明看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有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用“我说你听”的旧思维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愿意听,却听不出情况、把握不了要点、抓不住关键;还有的态度不诚恳,在听时有上下、亲疏、好恶之分,甚至听到赞扬之词就沾沾白喜,听到批评就满腔怒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囚此,思政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需要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1、他们的思想日益趋于成熟,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但他们往往哀叹的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好;而不是经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为日后的毕业就业做积极准备。

2、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

3、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日渐发生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从近年的在校生统计上看,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

5、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

(二)中职学生迫切需要被倾听

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要求。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中职学校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倾听”才能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教师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倾听

“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f舀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诺诺,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多种形式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看,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倾听策略与建议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事实上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fU,Jl1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地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思政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立足于这些基本状况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改革才能促进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使用网络,互联网的使用虽然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但是也为高校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其中存在着大量的负面信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部分高校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当中导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还有部分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不仅严重损害了自己的生理健康,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伤害。其次,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校与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当中,高校与教师是思政教育唯一的供给者,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教师与学校不再是其信息的唯一来源。大部分教师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盲区,而学生通过网络几乎可以找到所有已经存在的信息。其次,传统思政教育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实现信息的查询,这就必然导致教师与学校的权威性受到严重的挑战。

(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力度不足

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教学情况来看,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部分教师采用PPT进行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使用力度明显不足。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需求却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当中,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不断下降,最终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分析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互联网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当前阶段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互联网使用习惯。首先,高校需要在思政教育中增设互联网信息鉴别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可以有效识别出不同信息的实际内涵,从而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其次,思政教育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出网络虚拟世界,积极主动地在现实社会当中进行实践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大部分网络信息在真实性与可靠性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高校思政教师由于长期从事思政工作,因此,其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当前阶段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质量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认可高校与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权威性。

(三)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当前阶段教育技术已经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当前阶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力度,例如,可以将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做对应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龙玥.“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24):22-23.

[2]任静.基于互联网的陕西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12):29,31.

[3]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111-112.

[4]张阿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高教论坛,2016(10):68-70.

思政教育范文4

(一)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同学们去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使其受到古人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可以在学校组建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开设传统道德文化选修课程,让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学习方法、孝悌理论和道德修养等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喧闹繁华的现代,通过与古代圣人的对话,沉淀自己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以此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使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道理。教师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

(二)通过思政教育的途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

学校要想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之前,首先了解当代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观,然后根据实际的学情,制定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案。而这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要想不断地完善思想教育模式,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选取其中表现较好的作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树立模范意识。组织其中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去先进的教育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与经验学习,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正确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原因

(一)学生群体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如今,大部分学校都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以往教育教学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传统教学中不适合现代教学管理的部分。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当今世界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但究其根本,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祖国明天的发展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完善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的初衷,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探索与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所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出一个适合当今思想政治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社会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当今的学生处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大环境中,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一旦学生自控能力较低,就存在着会被错误的文化思想所误导的危险,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社会化思政导向、思想问题,及时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并使他们懂得该如何去正确判断和选择,以免受到复杂的社会环境弊端的影响。

三、当代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措施

首先,提升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班集体为主要形式的,一个班集体一般只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或者是辅导员,实行一对多的管理体制。但是又由于班主任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办法时时刻刻对所属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所以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从而将学校整个学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变得逐渐完善,不断地创新学生的管理方式。其次,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所以说学校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的整体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做好引导,这样更加有益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最后,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在倡导和平发展的当今世界,施善于人,助人为乐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担负着这样的教育责任。加强学生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政观念,将学生从“小我”的精神层次提升到“大我”的精神层面。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或者是为他们带去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等,多让学生参加这种积极向上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政观。通过这种思政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使学校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结束语

思政教育范文5

一、法制思政教育现状

1、价值取向方面――有消极思想的学生比例不在不少

在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一个了解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展望,结果表明从来没有想过将来问题的学生占32%,认为凭父母亲友关系,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用自己担忧的学生占了8%,37%的学生选择了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前途渺茫,迷失了方向。学生对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悲观厌世的态度让我们感到相当担忧。

2、法制观方面――学生法制维权意识明显加强

调查问卷表中我们设置了几个案例,一是如果你捡到钱将如何处理?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归自己,4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属于自己,19%的学生认为应该寻找失主;第二个案例是如何看待一个盗窃了2000元的学生受到劳教,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学生应该受到相应惩罚,并从中吸取教训。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不该受如此重的惩罚,教育为主,给机会改过。

3、学习观方面――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是目前学生当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

在问卷中,有一个题目反映了一个学生对我们开设的课程的评价。结果对知识有兴趣的只占11%,还有18%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点兴趣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选择职业学校读书的有7%,有64%的学生认为自己选择职校是出于无奈。

二、有效开展和提高职教生法制思政教育工作的对策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从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法制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同时我们也在深思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作为常年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深刻感觉到我国许多优秀传统观念逐渐失去,而一些新的正确的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尚未完成形成。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使职业院校的法制思政教育工作很难落实到位。家庭教育的重心偏移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某种缺损,社会文化导向的失重冲击学校德育效应,微博、微信的监管乏力使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致使部分学生发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的调查,我们认为要提高法制德育创新,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除了常规的法制思政教育,当前要特别从以下几点做起:

1、树立新时代下的新型德育生活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也就是说在新时代下,我们要改过去那种一讲德育就唱高调、上纲上线的姿态,将德育工作生活化,在生活中进行德育,这种贴切的德育方式更能让人接受,也更能潜移默化。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不要只懂讲大理论、唱高调,脱离现实和生活,其实这正是学生们最反感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里文化多元化下产生价值观多元化,他们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盲目跟从,那种亲切的、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他们更能接受。

2、加强校园职业文化建设,强添职业化色彩,增强职业认同感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学生的职业选择已是多样化,有的想当导游,有的想当教师,也有的想当医生或翻译等。作为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型劳动力。但是,面对当前就业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可能一味强调学生只能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要让学生在充满职业色彩的氛围中感受职业的美好,增强职业认同感,避免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在调查问题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感兴趣的只有41%,还有半数的学生不是为了就业就是对专业无兴趣。爱迪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职业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必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必然无法掌握专业知识,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我校是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们在校园里设置了许多世界著名旅游资源风光和我国著名旅游资源风光图片,也有一些介绍本专业的知识的图片。本年度学校宣传部积极打造学校微信平台建设,时刻增强和感染学生们对学校、对系部、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同。专业课教师定期进行企业顶岗培训,这样经过企业锻炼再回到课堂上,就不致于讲空洞的理论,使课程更生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和职业认同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思政教育范文6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模式,通过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质效。传统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扎根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与独特的魅力,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高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之路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王学泰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围绕饮食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结合食物、食品加工、烹调、炊具、用餐环境等饮食相关因素,从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两个方面诠释了华夏饮食文化,为高校思想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提供了参考。全书共五章,第一章“饮食文化的蒙昧时期”主要指的是原始时期人类的食物以及炊器、食具与烹饪技术的产生,简要说明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精神追求及其对饮食生活带来的改变。第二章“饮食文化的萌芽时代”主要指的是夏商时期,指出大禹治水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夏商时期的肉、酒等主要食物,阐述了夏商两代的饮食生活、饮食丰俭与王朝兴亡之间的内部联系。第三章“饮食文化的昌明时代”主要指的是周朝到两汉期间的一千多年,介绍了这个时期一日四餐的宫廷食制、一日两餐的百姓食制,分析了南北食系的区别与互相影响。第四章“饮食文化的昌盛时代”主要对两汉以后中国烹饪理论、菜系的形成与发展、茶与酒的发展及其艺术化、宴集、饮食与某些食品的人文意义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讲述。第五章“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生活”描述了宫廷、贵族、士大夫、市井、宗教不同阶层人们的饮食文化。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亟待创新与突破,这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效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引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思想的培养不是依靠单一的课本教学实现的,还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而传统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直接相关,涵盖了我国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饮食生活,不仅包括了食材的种植、加工、用具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了饮食习惯、饮食类诗词歌赋、饮食中的哲学思想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见,传统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优质素材。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结合《华夏饮食文化》一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之路:一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传统饮食文化。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政课为载体,从教学实践出发,规划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途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传统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合进去,呈现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实效。例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传统饮食文化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的教学目标中,让理论知识贴近生活、便于消化吸收。二是在传统饮食文化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食物本身、烹调方法还是古往今来厨师的烹饪态度、不同阶级的饮食文化思想等,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墨家质朴的饮食文化思想”提出“去无用之费”,体现了节俭的思想;由“茶文化”所含的“水”引申至“上善若水”,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结合;“酒”本身以辩证的方式,演绎着刚柔并济、一张一弛。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的抽象知识较多,可以借助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传统饮食文化具象地融入到抽象的思政教育知识中去,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习到传统饮食文化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理论知识。总体来说,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是一条切实可行、一举多得之路,在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发挥出思政育人的功能。《华夏饮食文化》一书杂考“经史子集”,以时间为轴,以每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不同饮食生活为点,证以出土实物及民间的饮食传承,勾勒出华夏饮食文化的轮廓,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扎实可靠的支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与挖掘的读物。

作者:高艳梅

上一篇实务课程

下一篇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