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家评审邀请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家评审邀请函范文1
一、应提交申请材料
1.申请人提交材料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访学类)(学校确定的推荐人选于9.22-9.27提交人事处师资办)
2)《单位推荐意见》(无需扫描上传)(学校确定的推荐人选于9.22-9.27提交人事处师资办)
3)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4)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5)国外单位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6)职称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7)依托项目在研证明
8)外方合作者简历
9)获奖证书复印件(不超过5页)
请申请人按以上顺序准备一份纸质申请材料,并按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上的说明将相关材料扫描后上传至信息平台。如提供的材料中有英语以外语种书写的,需另提供中文翻译件。申请材料一律使用A4复印纸打印或复印,请在申请表第一页粘贴申请人近期彩色照片(一寸免冠、光纸正面)。申请人需向受理单位提交一套书面申请材料由其审核留存(留存期限为两年)。
2.单位提交纸质材料
1)单位推荐公函
2)初审名单
3)《依托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选派情况统计表》(链接到样表下载)
3.单位上传附件材料
《专家评审意见表》
二、申请材料说明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访学类)
申请人需先登录网上报名系统,并按要求如实填写网上申请表;在填写完申请表并确认无误后,可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提交并打印。申请表中的有关栏目应视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写,如无相关情况可不填。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表应与网上报名信息内容一致。网上申请表正式提交后不能再修改信息(如留学期限、留学国别等)。申请人需在纸质申请表“申请人签字”栏中签名。
2.《单位推荐意见表》
单位推荐意见表在申请人打印申请表时由网上报名系统自动生成(申请人在网上报名阶段此表不在报名系统中显示)。推荐意见应由申请人所在部门(院、系、所等)针对每位申请人据实详细填写。上级批准意见由各校负责选拔工作的主管部门在认真核对申请人所填信息后填写,加盖学校公章后与申请人其他纸质材料一并留存,无需扫描上传。
3.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请申请人将身份证正、反面(个人信息、证件有效期和发证机关)同时复印在同一张A4纸上。
4.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
申请人应按所申报项目有关外语水平要求提交相应的有效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包括:
1)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的证明材料为全国外语水平考试 (WSK)成绩通知单。
2)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的证明材料为学历或学位证书(证书应注明所学语种,如无请提交其他辅助证明材料)。
3)曾在同一语种国家或地区留学或工作的证明材料为:
往年开具的《留学人员回国证明》或可认定工作/留学期限、工作/留学单位和学历的相关佐证材料:
①曾在国外取得学历学位人员应提供: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打印的本人出入境记录、国外院校颁发的学位证书或毕业证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开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②曾在国外工作或研修人员应提供:国家移民管理局官网打印的本人出入境记录、曾留学单位及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分别出具的在外学习或工作的证明。
对曾留学国与拟留学国使用语言不一致的,须另行提供曾留学单位出具的工作语言为相应语种的证明。
4)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参加相应语种培训并达标的证明材料:英语为高级班结业证书;德语、法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为中级班结业证书。
5)雅思、托福考试的证明材料为达标成绩单。
6)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B2级包括参加相应语种考试并取得等同于CECRL B2级的证书或成绩,如德语TestDaF12分以上,法语TEF541分以上、TCF400分以上、DELFB2,西班牙语TELEB2,意大利语CELI3、CILSDue B2、PLIDA B2等。
7)对赴非英语国家留学的人员,如外方邀请信中明确表述可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英语达到国家公派合格标准也可以申请并派出,派出前可按自愿原则到有关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参加对象国语言初级培训,申报时提交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即可;如外方邀请信中明确表述使用英语以外语种作为工作语言的留学人员(含邀请信中未明确工作语言者),应达到相应语种合格要求,并提交相应外语水平证明材料。
5.国外单位正式邀请信复印件
申报时必须提交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邀请函。正式邀请信/函一般应由外方教授/邀请单位签发,并使用邀请单位专用信纸打印。邀请信/函应明确如下内容:
1)基本信息:姓名、国内单位等;
2)留学身份:访问学者/博士后
3)留学期限:明确到留学起止年月(邀请信注明留学开始时间应晚于当年结果公布时间,并早于留学资格截止日期);
4)留学专业、课题或研究方向;
5)资金资助情况;
6)外方负责人签字(含电子签名)与联系方式。
注:邀请函内容中申请人姓名、留学身份、留学期限、专业方向及外方签字缺一不可,否则将视为无效邀请函,将导致申请失败。英文以外语种出具的,应提供中文翻译件。
6.职称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申请人应提供所持有的最高职称、最高学历及学位证书的复印件。网报时请将以上文件合并为一个电子文档进行上传。
7.依托项目在研证明
申请人需参依托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派出,且外方邀请信注明的在外研修专业方向与承担项目(课题)研究工作相一致。上传的在研证明为有关立项文件(限3页),或由学校科研部门出具或盖章确认的在研项目(课题)相关证明材料。
8.外方合作者简历
主要包括国外合作者的教育、学术背景;目前从事科研项目及近五年内科研、情况;在国外著名学术机构任职情况等,原则上不超过一页。国外合作者简历应由其本人提供并签字。
9.获奖证书复印件
应是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相关的、获奖级别最高、日期最新的奖励(原则上应是五年内获得的)。获奖证书复印件不得超过5页(含)。如无,可不提交。
10.单位推荐公函
单位推荐公函是项目院校以学校正式发文形式统一开具的函件,并附名单证明实际推荐人选。
11.依托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选派情况统计表
由学校填写本校所有申请人《依托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选派情况统计表》(仅填写本次留学依托的项目/课题),注明项目(课题)起止时间、承担情况等。
12.专家评审意见表
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门编制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校内专家评审意见表》供各校参考使用。
各校应组织专家组(至少3名专家)对校内申请人进行评审,给出具体评审意见并进行校内排序。评审意见须经所有专家签字并盖有学校公章,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录取及各校对被选派人员回国后效益评估的依据。专家评审意见表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应包含打分项及分数、专家评语及签字等必要内容,且须注明每位专家的所在院系、专业及职称信息等。
三、申请材料整理及提交办法
1.申请人需按照材料清单的顺序整理申请材料并扫描电子版。材料电子版要求彩色扫描,字迹清晰,PDF格式,每份文件大小不超过3M。申请人近期彩色照片要求不超过50K。
2.申请人应提交书面材料一份,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留存。请申请人在纸质版材料“申请人签字”一栏签字。
3.申请人应及时将整理后的申请材料提交所在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四、学校审核及提交办法
1.按照材料清单要求审核申请人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2.将《专家评审意见表》盖章扫描后在线上传至信息平台。
3.以上材料确认无误后,在信息平台上审核通过并在线打印《初选名单一览表》。
4.请务必按时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交材料,包括:单位正式公函、《初选名单一览表》、《依托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选派情况统计表》
专家评审邀请函范文2
进度控制
城市复杂桥梁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难点多,因此,必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办法,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由于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很多,需事先对各种因素进行调查,预测它们对进度可能产生的影响,编制可行的进度计划,指导建设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运用动态控制原理,不断进行检查,使实际结果始终达到或接近进度计划。进度控制通过计划、实施、监测、调整4个控制要素的不断循环,使整个进度控制置于科学的动态调整、优化控制之中。设计进度控制根据兰州市总体规划要求,于2009年11月兰州市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出《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项目方案征集邀请函》公告,通过方案征集评审于2009年12月确定中标方案,在方案优化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桥型及接线方式,最终于2010年6月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兰州市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随后2010年8月完成《兰州市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10月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工可进行批复;2011年10月,完成初步设计,2011年4月,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初步设计进行批复;2011年6月,完成施工图设计。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时间安排紧凑,但每一阶段的审查手续时间较长,通过建设单位的不断协调,最终中心滩黄河大桥于2011年5月开工建设。施工进度控制在中心滩黄河大桥开工时,就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及合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经监理审批后作为工程具体实施指导。为确保工程的按期实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现场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有各参建单位参加的例会,通过现场协调会的形式,与各参建单位一起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进度计划的有效实施。在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管理过程中,每周四召开周例会,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召开现场协调会。在会上检查施工单位的工程阶段进度,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工期按既定目标实施。(2)推行目标管理。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将总目标分解成阶段目标,要求施工单位落实工作任务。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管理中,及时召开重大节点工期协调会,制定目标任务,并严格督促施工单位完成。针对钢结构有所滞后的现象,2011年12月27日及时召开拱脚施工工期协调会;钢结构安装开始后,召开主拱钢结构吊装协调会。几次协调会的召开,明确了各阶段施工单位工程任务和关键节点控制工期,协调了各参建单位关系,并加强对计划的监督落实,为顺利通车打下坚实的基础。(3)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动态控制。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实际情况与计划安排进行比较,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在中心滩黄河大桥主桥主墩桩基施工时,原方案采用钢管桩围堰施工桩基,因河道卵石层较密实,施工困难。为了保证进度,全体项目参加人员认真分析了现状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将原方案调整为填石围堰施工,此次方案调整,有效地缩短了工期,为后续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4)对于工程中的关键节点、关键工序,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措施,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同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突击攻关,简化程序,保证施工工期。在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实施过程中,主墩填石围堰施工、拱脚关键节段安装、缆索塔吊安装、主拱吊装等关键工序的安全和顺利施工,也保证了全桥工期。主桥钢结构于今年4月初开始吊装施工,钢结构施工需进行吊装—焊接—检测—挂索—调索—安装下节段等过程,施工工序繁琐。为抢在今年7月兰洽会开始之前建成通车,加大了管理力度,督促施工单位集中力量,会战攻坚;同时与参建单位一起研究如何节省中间环节,简化程序,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抢工期。
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业主单位的工程质量控制,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业主单位首先要完善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配备强有力的项目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和岗位责任制,同时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招投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业主单位通常采用委托监理的方法来实现其质量控制的权利和义务。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图纸及相关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对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针对中心滩黄河大桥造型新颖、技术难度大的特点,在中心滩黄河大桥建设过程确立了“质量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重点加强了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工作。在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实践中,逐渐明确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方法:(1)组织专家对重大技术方案进行审查,同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方案实施。中心滩黄河大桥工程自开工以来先后组织了“主墩及承台施工方案审查”、“主桥施工组织设计审查”、“钢结构焊接工艺试验评定”、“缆索吊安装方案审查”、“主跨钢箱梁安装方案审查”等专家评审会议,从技术上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施工;同时在主拱合龙及主跨钢箱梁合龙前召开技术协调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施工期间要求监理单位加强监管力度,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技术方案实施。(2)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力度,督促监理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监理工作,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于工程关键部位、关键施工环节,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现场检查和验收。(3)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各个质量安全管理岗位的负责人到位,制定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监理和政府监督,落实质量安全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安全管理
城市复杂桥梁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业主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加快推进项目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中心滩黄河大桥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目标管理,要求各参建单位管理过程中人人要有安全意识,人人均是安全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安全管理制度:(1)督促各参建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工程项目安全生产责任制,配置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制订和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及现场安全生产专项施工方案,并做好重大建筑设备运行和危险性较大作业的安全措施落实。(2)严格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审批和落实。凡重大风险的施工方案须经安全专项认证,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从源头上控制风险。(3)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认真总结相同构件的施工经验,实现模板、支架、吊机、安全防护设施、现场动力、电力布设及相配套的各种硬件设施固定化,生产工艺流程化,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统一化,作业岗位专人化。(4)强化管理,严格检查整改,狠抓落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章违规现象和安全隐患,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及时整改。突出重点,对危险源和薄弱环节要重点监控,力求万无一失。
验收管理
建立健全《市政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要求城市桥梁工程建设单位认真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桥梁工程,不得交付使用。加强城市桥梁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力度,实施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发现竣工验收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或实体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坚决责令改正,并要求桥梁建设单位重新组织验收。
专家评审邀请函范文3
论文摘要:学术期刊刊发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及语言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严把审稿关。目前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日益暴露出弊端,因此学术期刊要完善审稿制度,逐步建立匿名审稿。从内外部环境和已有的成功经验出发,论证学术期刊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可行性,重点分析匿名审稿制的功能和效果,认为匿名审稿可确保审稿过程规范维护审稿的公正性,持续提高期刊质量,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制分析。
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 为作者 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一般来说,学术期刊是由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主办的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从刊发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动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阶段性成果和部分实验果等。学术期刊刊发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及语言的专业性。
审稿是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期刊工作中,无论是编辑约稿还是自然来稿,都要进行审读。通常情况下,各期刊编辑部均有自己的审稿制度,大部分编辑部采用三审制,有的编辑部也兼用会审制。无论是三审制还是会审制 ,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的特征——非匿名审稿。在当今学术研究与编辑出版业均呈繁荣趋势的条件下,三审制或会审制已经不能适应学术界的现实要求,并且 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匿名审稿制便应运而生。
所谓匿名审稿制,就是指期刊编辑部对来稿在隐去作者资讯后 ,委托相关领域的专家审稿 ,并据以择优刊用。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不知道作者的真实身份,作者也不知道审稿人是谁,因而有人也称之为双向匿名审稿。在编辑实践中,还有一些期刊编辑部对责任编辑也实行匿名审稿制。
一、匿名审稿制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的一些学术类期刊也开始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有的还专门在期刊中就此发表启事,广而告知,以示重视。但采取专家匿名审稿的学术期刊仍然为数不多,也未能在期刊界普遍达成共识。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国外学术期刊大都采用匿名审稿制 ,因而,学界对刊物的地位或权威性 的判断,也相对容易达成共识。我国港台地区的学术期刊也大都采用专家匿名审稿制。不仅如此,很多学术会议的组织机构也均通过严格的匿名审稿制来确定论文是否人选,否则不向作者发出与会邀请函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呼吁和倡导,使实行匿名审稿制的时机已经成熟。专家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呼吁在学术期刊界实行匿名审稿制。在这种 呼声背后,可以说 ,实行匿名审稿制正当其时。
第三,科技期刊已有的成功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据了解,在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已实行了匿名审稿制。这是一种公平竞争,是保证学术质量的有效办法。相关人员还对匿名审稿的效果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结论是匿名审稿可以提高审稿质量,进而提高刊物质量 。
通过上述分析可 以看到,学术期刊实行匿名审稿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需要解决和预防的问题也很多。期刊界和学术界应共同努力,从各自的具体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
二、匿名审稿制的功能
功能,即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匿名审稿制的功能首先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虽然匿名审稿制与传统的三审制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审稿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此,匿名审稿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三审制的终止。从这个意义上讲,匿名审稿制的功能在于对三审制的补充、规范以及对编辑审查稿件裁决权进行制约等理念上的更新。但匿名审稿制又具有与三审制不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隐去作者的姓名,使审稿人在不受非学术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对文稿的学术水平、理论创新、总体质量等方面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消除审稿人的后顾之忧。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匿名审稿制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
第一 ,确保审稿过程的规范化,并展示 自身独立的价值。审稿过程规范化与否,与期刊质量的高低有着必然联系。期刊匿名审稿制的建立 ,对于提高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促进期 刊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主要基于两点产生:其一,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其二审稿人为专家,对稿件所涉及的领域有专门研究这样可以完全排除外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最 大限度地确保审稿过程的规范化、公正性,从而提高作者对审稿过程产生结果的可接受性。因为作者对审稿结果的可接受程度是衡量审稿制度本身价值的重要参数,审稿过程越是规范、公正,作者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
第二,维护审稿的公正性。就一般意义而言,公正性具有价值和程序双重判断标准。公正性在这里具有两层内涵:其一是制约作用;其二是排除干扰。匿名审稿制的制约理念,是遏制学术腐败实际需要的理论归依。
第三,建立和维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期刊质量上升通道。建立和维系稳定的稿源渠道和公正的审稿环境,是学术期刊得 以保证质量的根本前提。可以这样说,越是严格奉行匿名审稿制的期刊,越能持续地发表高质量的作品,也越有利于期刊树立学术界的权威地位。反之,如果受制于关系稿、人情稿的羁绊,其发展只能走恶性循环之路。
三、匿名审稿制的效果
国内外科技期刊的实践证明,匿名审稿制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而言,实行匿名审稿制是必要的、可行的,它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匿名审稿制有利于鼓励公平竞争,扼制人情稿、关系稿、面子稿的泛滥,真正做到一视同仁。目前,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仍采用非匿名审稿制,从实践看,这种审稿方式具有不公平性。要解决以往审稿方式中产生的不公平现象,无疑要加强审稿制度建设。当然,实行匿名审稿制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其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它的实行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只有从制度层面上予以规范 ,学术期刊才能更加有序地向前发展。
第二,匿名审稿制有利于建立学术规范,提高刊物质量,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对学术界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有识之士深感焦虑和不安。因此,强调和树立学术规范成为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学术规范任重道远。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匿名审稿制。在这一制度下,审读稿件的事宜或由同行专家负责,或由学者化、专家化的编辑负责。这一制度是保证学术规范得到落实的一个根本途径,它为纠正“学术失范”现象、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 ,匿名审稿制有利于形成 良好 的编辑 职业道德。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尊重作者的劳动,维护作者的权益。对于一些有悖编辑职业道德、违反科学准则且在学术领域会造成极坏影响的行为,匿名审稿制在不知来稿作者资讯基础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
第四,匿名审稿制有利于提高编辑的学术鉴赏水准。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一般具有学科化、专业化的特色。作为学术编辑,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专门化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编辑的栏目中得心应手,从众多的来稿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出高质量的稿件。匿名审稿制促使编辑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能更加认真地审读稿件,鉴别来稿的优劣,写出审读结论。这个审读过程其实也是编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其结果必然更加有利于编辑学术鉴赏水准的提高。
四、匿名审稿制的建制
权威的学术期刊决不是 自封的,也无须某个官方机构封授或任何其他有势力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来确认。《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哈佛法律评论》等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期刊,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就在于匿名审稿制为知识产 品的评鉴提供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参照尺度和度量标准,使得这些期刊经过一段时期的知识 累积,就能够对学术发展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并因此为学术共同体所倚重。在这个意义上,权威学术期刊的认定,是一个依靠匿名审稿制的保障而自发演进的博弈过程,它与出版社、出版地或出版文种并无必然关联。 "
反观国内期刊市场,近年来呈现一 片“繁荣”景象。成百种期刊被某个“权威”机构确定为“核心期刊”,而其中的许多期刊甚至连专业期刊也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涉及某个专业领域的普及性读物,却也列于“核心期刊”。由于制度缺乏刚性,加之利益诱惑,一些毫无价值可言的学术产品便通过这些得到官方机构认可的期刊成批地制造出来 ,为那些文章的制造者们提供因晋升职称、绩效考核而须发表一定数量论文 所必经 的孔道 。由于缺乏制度规范,许多文章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引文、注解甚至 因此,在一系列学术建制 中,笔者以为,建立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对于提高我国的学术研究水准和促进其长远发展,更为根本,也最为关键。具体而言,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学术期刊,采用学术共同体普遍信服的程序和规范编辑出版。该制度的两个核心要件是: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专家评审。在严格的审稿程序面前,一切以学术质量为标准。没有既定的权威,这促使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继续保持创作的原动力,丝毫不敢懈怠;新锐学人则可依凭其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脱颖而出。当然,匿名审稿制也有其自身难以消除的缺憾,如制度内生的遏制学术创新、助长审稿人的学术霸权等弊端,但它无疑是国际学界公认的现有各种学术产品出版制度中最公平、最合理、最少弊端的一种。
匿名审稿制的实行,无论如何都说明国内学术期刊在审稿方面走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相似,则无助于改变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现状。因此,只有辅之以国外双匿名审稿制的实质性内容,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审稿人资源共享,才能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在创立伊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才能实现惩治学术腐败、维护学术公正秩序的目的。
[1]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全山.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路径探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7(4):95~97.
[3]王建辉.新出版观的探索[MIll编辑之失常在学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全山.我国学术期刊市场化发展障碍及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07(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