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思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范文1

课程思政在高职电商实践课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国内高度普及。当前,作为一种新兴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很多新的特征。诸如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移动电商等模式的产生,使得电子商务行业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子商务行业也具有了更强的挑战性与风险性,上述新的变化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同步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因此在高职电商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简单总结来说,这些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他们普遍具有知识掌握不健全、能力结构薄弱、思想政治意识弱化、自我意识较强等特征。而对于高职院校中开设的电商实践课程来讲,普遍存在有关注技能养成轻视思想培养的特征。上述因素的客观存在将会让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学习中弱化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让他们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后,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差、价值观念错误等情况。而通过在电商实践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能够让任课教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联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让教师充分挖掘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方面来接受相关的专业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电商实践的接受程度变得更高,整体学习质量变得更优,可以更好地完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电商实践课程教育。

(二)课程思政建设能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在高职院校中,针对电商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该专业中各课程、各细节进行融合,给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机会,由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教育目标。针对高职院校电商专业来讲,教师通过精心开展教学设计,合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与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融合,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达到价值引领和技能传输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较强的职业道德素养,并在今后工作中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成为一名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建设在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有效应用路径

(一)依靠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进行大胆创新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为了能够在学校电商实践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本校针对电商专业学生,采取了“一平台+三模块”的人才培养策略。“一平台”指的就是电子商务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可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一般三大块: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所需的共同的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可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习得。在这个平台里面大一学生统一学习电商基础知识。这个电商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在大一上学期开设《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两门专业课,让学生理性地认识电子商务专业,大一下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认知》两门专业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先于《专业认知》开设,第一阶段集中上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技巧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然后第二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走访(或通过VR技术实现)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电子商务企业。也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岗位分工以及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要求。最后让学生撰写一份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期末测试成绩。同时这也为学生大二选择主攻专业实践方向做准备。“三模块”是本校在充分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电子商务行业三大核心板块,即电商运营、电商美工、电商客服三大块。再以这三大模块为线索,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包。在该模式下,为了让思政建设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组建了以专业技能教师、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以及学生会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为“一平台+三模块”的电商实践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组织保障。以立德树人和专业技能的有效掌握作为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的各细节进行优化,将思政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进行融合,基于当前电商专业的实际特点,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例如:在《电子商务概论》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分析中国电子商务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重点向学生讲解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变革,并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祖国的逐渐发展强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让学生将今后工作和祖国建设进行串联,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对《电子商务概论》的学习,学生也在思想层面上具备了良好的爱国情怀,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

(二)对高职院校电商实践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升华

重视思想引导。基于电商实践课程“一平台+三模块”的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充分分析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合理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和思政资源,致力于强化学生在电商实践课程学习中所接受到的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并且在电商实践课程中彰显思政教育的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合理使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先进教学技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协同进行电商实践课程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精神;课程思政;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更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医学专业课程,以助于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现实挑战

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深层价值引领,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备职业特征的精神、操守、能力和自觉,赋予个体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是形成自身行为自律规范的基石。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实践行为的内在指引者,但是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1.1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价值重塑。职业精神是认知的反映和体现,是能力的自觉表达,也是现实必要性、合理性的统一,是学理依据和具体范畴的综合。所以,医学生职业精神本质上是一个观念价值体系,是医学生价值观念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浓缩,是医学生对医学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价值指导的践行准则。在社会功利化和公平性诉求的当下,医学生职业精神需要自我规范标准和价值重塑。医学生职业精神是一种非外在强制的规范,是自愿接受的内容,因为它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价值体系、思维观念和职业情感,而不是外在的权利强制。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为了控制自身的活动,称为自控或内控,将各种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此外职业精神作为价值尺度,可以判断职业活动是否合理[1]。1.2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鲜活表达。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精神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理论根基和内涵建设,对于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例如,医学职业精神是如何养成的,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公益性医学职业精神的典型性体现在何处,以及实现方式的具体路径探索、方法载体、过程规律如何展开?医学职业精神要如何处理好公平与公益、显性与隐性、他律与自律的关系?这些本质内涵,无处释疑,无从解答。基于医学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需要阐述医学职业精神在医学课程中的表现,但目前这种润物无声的形式极少。通过沉浸式和体验感来诠释医学职业素养,至今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鲜活表达。1.3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培育承载。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作风、职业目标信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育,通常受到社会、医疗、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重要载体的作用。虽然第一课堂在知识传授中占据最有利的优势,但仍存在案例陈旧、形式单一等现象:在课程设置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课程建设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机械性的职业精神植入较多,人文式的潜移默化较少,针对医学生特点的授课不足。在课堂形式上,教学相长的互动式不多,循规蹈矩的说教式为主,提高积极性的举措不足;在评价方式上,量化的测试居多,开放式的讨论不足。

2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

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各类需要表征在: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聚焦,医学教育的定式、医学学制的贯通,以及课程设置的选定、教学方式的单一等方面。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原因主要与医学师资职业精神的内化、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医学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布局有显著相关性。2.1师资力量缺乏内生动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需要准确把握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医学史观、政治认同、公民健康的大格局内化为医学职业教育的文化自觉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道义。教师在塑造医学生职业精神时缺乏教学目标、教学动力不足,针对性不强。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参与专业授课时,更多在于知识垒砌和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参与专业授课时,又很少谈及职业精神的理念。总体而言,存在精准施教的师资短板。2.2课程设置的显性表达与隐性嵌入的割裂。目前医学课程设置中职业精神的养成,所使用的观点和提出的目标笼统模糊,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缺失,使育人在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精神养成方面流于表面。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割裂,使职业精神教育成为专业课的附属。在具体设置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在情感上缺乏同理心体验就无法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医学选修课普遍未开设医学哲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课程,其内核是将医学与职业精神结合的机械化。2.3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缺乏有效贯通。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模式不是技术教育的“教-练”模式,亦不是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而是人格养成的“化-育”模式,其价值养成不全是物理过程,而是生物过程(职业神圣与信仰的萌生、发育)。医学学制的分段化,本科、长学制、研究生、规培生的差异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造成全过程的职业精神养成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医学院校在“大教育”工作格局中缺乏维度联动,在“大思政”管理中的缺失多措并举,在“一体化“建设中缺乏有机衔接。

3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路径优化

秉持“全面、立体、创新”的医学教育理念,要着重强调从“他者”意识中审视,要培养医学情怀,共情体验、实践经验,常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影响更深远。3.1通过精准实践教育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着自身的特征,譬如优先意识:职业精神培育先于知识、技能教育;潜水意识:伦理与人文不是孤立的道德说教,而是无声地伴生、融会于专业教育与成长过程中;知易行难:职业精神播种容易发育难,苏醒容易清醒难,知识宣导容易,行为坚守难。实践教学、实训内化的教育明显偏少,尤其是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实习单位基本没有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实践教育。除了要考虑教学计划内的传统医学专业课程的教授,还要考虑来自校内外更广、更多元层次的影响。3.2通过序贯制建设内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在“医教协同”背景下,需要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贯通,开创全域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有关举措、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注重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充分融入职业精神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纵横、上下、左右、前后”的多维度协同效果。“纵”在于贯通医学长学制教育,“横”在于整合资源;“上”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整合式教学改革”,“下”通过具体实施推动激励计划的开展;“左右”保证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医教研管各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品格培养平台、素质拓展与能力发展平台、成长服务与事务管理平台。需要序贯制打通分段模式,使医学生职业精神一以贯之,使养成路径通畅。3.3通过沉浸式隐性渗透课程思政优化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定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内涵都是立德树人,但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传播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其依靠课程的价值内涵,在专业知识传播中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4]。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医学生思政教育中要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贯通”和“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双向贯通”局面,有利于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大医精神的养成,有助于明确医学发展的价值标尺。医学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课程育人”的强烈化表达,是对当前教育中面临的紧迫问题的积极回应[5]。要积极探索医学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使医学专业课程真正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过程中,让医学课程思政活了起来、扎下根来、长出花来。

4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守正创新

医学在形式上是一门专业,强调自治、自律、技术胜任力;同时,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培养的既要是“横向型”的通才,又要是“纵向型”的专才。医学生专业精神的产生不是以医生职业的出现为背景的,而是以医学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专业为前提的;而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也不完全以医学的专业化为基础,而是在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道德契约以及构建的价值稳态和固化形成的行为方式。4.1职业能力精进中全人教育的属性。医学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医学生其养成须学得真学问、真本领,悟得真担当、真使命。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隆米勒总结了“全人”的六个基本要素: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其中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医学生培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显示出医学职业能力的精进实践理念与医学职业精神的全人教育思想的统一。全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医学专才成为完整意义的“全人”,能洞察学科间相互联系的人,为文理兼通、视野开阔、具有职业素养的“完人”。并以期增加学习趣味和情感认同,提升职业素养。4.2医学课程思政中价值导向的嵌入。医学“课程思政”中的课程,不是简单理解为一课堂的教学,也包含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课堂之外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与教学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医学专业课充分发掘专业课中的价值元素,深入扩展思政教育的载体,深挖医学专业课程的职业精神作用。将课堂思政课、情境思政课、朋辈思政课、舞台思政课融会贯通,擦亮学生医学初心底色[6]。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提升职业精神养成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在医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医学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两张皮”、无法有效形成育人合力的现象,打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两个精神世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更好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4.3后疫情时代中的自律自觉实践。2020年肺炎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激励、鼓舞着无数医学生投身于医学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凝聚社会共识,医学实践中应更加强调医疗体系和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在注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外,养成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快推进均质化、精英化和复合型培养进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并重,因此在课程思政方面更要探索如何在临床操作实践中加强教育。同时需要医学生自身的自律与自觉,解析医学课程思政的空间坐标,即历史地平线的变化逻辑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逻辑,抽象概括课程思政嵌入价值导向的理论问题新域。

〔参考文献〕

[1]李锋清.文化自信视域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5):647-649.

[2]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0-05-02].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4]杨春燕,尹梅,徐文轩,等.“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课程设计[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3):381-384.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课程思政范文3

关键词:新工科;ESP课程;课程思政;“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

新工科建设战略对我国高校理工科专业应用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除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过硬的实用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能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技术领域的交流,而对于某些特殊专业(如航海专业等)的学生,甚至要求其具备熟练运用外语完成工作的能力。根据国内各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该培养任务主要由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以下简称“ESP”)课程承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ESP课程也应当承担起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

一、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ESP课程的动力不足

目前,ESP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1]这是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ESP课程的重要性。当前由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考试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且很多学生认为就业单位通常对专业英语能力没有要求,未来也不会用到专业英语,便将学习英语的精力大部分放在了四、六级考试的备考上,对专业英语缺乏学习动力,对ESP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

(二)ESP课程教材不实用

由于部分工程技术行业的话语权长期由西方国家掌握,权威的行业规章和技术规范大都是用英文写作的,为了让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国内大多数ESP课程教材改编自英语本族语者的文章,本身不含思政元素,ESP课程任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转变理念,重构内容”[2],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加工和适当补充,备课难度较大。此外,部分ESP课程教材还存在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三)ESP课程师资配备难度大

教授ESP课程的教师应既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能力,又掌握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某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的ESP课程则更适合聘请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授课,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传授给学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更利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然而,目前ESP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由大学英语教师或专业课教师兼任,很难同时满足英语水平、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只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任课教师在系统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和挖掘融合思政元素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认知的限制,导致ESP课程思政改革较为困难。

二、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ESP课程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高校为社会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改革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一)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在专业技术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中,国家科技话语体系的构建与从业者的外语能力息息相关。专业外语教育所承担的最终使命,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助力学生以语言为媒介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消除对西方科技的盲目崇拜,建立民族自信。同样重要的是,高素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引领中国的先进科技工程技术成果走向世界,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促进中国在国际科学研究和技能交流中国家话语权和科技软实力的提升。因此,ESP课程应当一方面提高学生以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从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ESP课程中思政教改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程思政改革使得课堂内容更为丰富,课堂形式更加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接受了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后,学习目的将不再局限于个人成长,而是着眼于行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学生将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更为高远的目标,获得更为持久的内驱动力,且更为积极主动地寻求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

三、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ESP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既涉及专业知识,又涉及语言知识,且具备“工科+文科”的特色,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上也有着自身特有的优势。首先,ESP课程内容往往与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为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职业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教师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后,再将其传授给学生,引入多样的专业背景知识、行业历史故事、行业新闻事件等使得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认识到专业英语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将爱国、诚信、敬业等正确的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其次,ESP课程通常会涉及西方发达国家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或发展等内容,教师授课时可在相关环节引入中国在本领域的发展进步表现和最新成果,甚至将中外工程技术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所学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实业兴国的历史责任感。再次,ESP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分支,也具备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特点,是中西文化思想和多元价值观念碰撞表现明显的学科之一。任课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这些文化碰撞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在ESP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路径

根据以上论述,笔者以“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ESP课程思政教改的具体开展方式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凸显课程思政地位

对ESP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上凸显课程思政的地位,在设置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增加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建立在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之上,目前大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承担起专业相关的工作,[3]而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要求,还对学生提出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目标,使得ESP课程不仅成为学生增长专业知识和提升语言能力的渠道,更成为培养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人”的有效途径。“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空中交通陆空通话用语规则的具体知识,其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英文惯用法。为培养合格的飞行员,课程能力目标着重强调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组织通话电文并冷静应对非常规的情形。“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半人造语言,用于航空器驾驶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关人员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飞行安全。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生通话规范、术语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作为民航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思政目标的设置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及职业生涯发展发挥出引领作用。

(二)教学内容内化课程思政元素

通常,ESP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寻找合适的思政点,并将其自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而运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选择的案例需要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或震撼力,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教育目的。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解特定的知识点时自然引入相关案例,并通过细致的案例分析,一方面引导学生强化专业知识,切身体会到掌握好英语陆空通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升和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职业责任感。除了将电影《中国机长》等正面案例引入课堂,任课教师也可适时分析一些空难事故,以起到警示作用,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例如,世界航空史上最惨烈的空难之一——特内里费空难,就是由飞行员和管制员未按照通话规范执行引起的:机长未得到管制员的明确起飞指令便开始起飞操作,而管制员使用了不规范的通话用语“OK...Standbyfortake-off”表示制止,而不是符合规范的“Negative”,因此未能让机组人员及时领会管制意图,错过了纠正错误的良机,最终造成两机相撞、583人罹难的巨大灾难。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事故报告中灾难发生前机上的通话记录,找出其中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指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对民航人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从真实的历史案例中获得深刻体悟。

(三)教学方法注重融合课程思政设计

考虑课程思政设计,选用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还能使课程思政改革更加深入和系统化,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意义。在“无线电英语陆空通话”课程中,运用任务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有助于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1.任务教学法课前,任课教师给出一个情景模拟练习作为本课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师设置的情景,两人一组分饰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行设计和编写对话,并进行模拟通话。任务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课堂知识重点,通过练习和实践充分掌握课程知识。与此同时,模拟通话任务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使用英语的信心。在未来的飞行生涯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只有经过充分训练,学生才能具有出色的专业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模拟通话任务使得学生逐渐敢于在工作环境中使用外语,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飞行工作中更加自信,为其职业长远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2.翻转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上的时间和硬件条件有限,任课教师应当积极尝试通过课上的启迪讲解,带动学生课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例如,在讲解陆空通话的标准术语(如acknowledge、disregard、cancel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国际民航组织最终选中这些单词并写入标准,而没有选择其他类似的单词,国际民航组织在挑选陆空通话专用词汇的时候采用了何种取舍标准。同时,教师也可以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未来职业角色角度出发,课下查找资料,课上进行简单的汇报演示。在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既能够深入地体会行业规范的意义,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能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行业规则的敬畏心。

(四)师资培养兼顾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ESP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从个人角度而言,任课教师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从外语学科的视角回应新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4]摒弃对新领域专业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跨学科的备课团队,将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甚至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力量联合起来,博采众长,让他们共同完成课程设计。英语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其各自专业领域具备优势,思政课教师擅长挖掘和整合思政元素,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擅长行业案例分析、职业规划设计等,可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增设相关环节,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富有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无线电陆空通话”课程为例,备课团队成员可包括英语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如具备国际航线驾驶经验的航空器驾驶员、空中交通管制员等)。此外,学校也可派出ESP课程任课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接受短期培训,以培养“双师型”教师。

五、结语

新工科战略的提出使得ESP课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ESP课程中开展思政教改非常有必要,同时其又有着独特的优势。在ESP课程思政改革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思政目标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思政目标的制定要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不仅要在寻找思政点和融入思政点上下功夫,还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师资建设上下功夫,将课程思政系统地引入ESP课程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洪宁,付大安,林秋菊.新工科背景下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2):39-41.

[2]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课程思政范文4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课程思政范文5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空间解析几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提出的全新理念——课程思政,是要把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更能突出价值引领,让“立德树人”做细做实,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人格养成方面容易受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所以,大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师范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将来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数学专业课程而言,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高深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与数学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充分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内容,或课程背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文化、家国情怀、思维创新、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努力把引领价值、提升能力与传授知识同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为了把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等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理论性较强又相对抽象、晦涩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甚至符号等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包括名人传记、历史传承、知识延伸、成果转化等,最后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与所教授知识体系内容的“触点”,做到有机融合。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素材的处理必须做到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授课教师要精心做好课堂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入,做到和谐统一。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调动学习热情。数学文化是滋养人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包含了数学史、数学审美、数学与社会及各种文化的联系等重要内容。将文化知识与美学教育融入课程,逐步建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学文化印证了人类对数学科学的不懈追求,承载了人类利用数学知识改变世界并不断进步的史实。教师努力把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不断调整授课知识内容,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魅力,并热衷于探索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文化讲清知识的由来,掌握其本质,加强学生的真实感受,更好地感知数学的具体作用,并努力提高学生看问题的高度。比如,在介绍二次曲线的切线时,借助极限思想,讲清核心概念并掌握其本质。同时,引入由炮弹弹道的轨迹计算和透镜的设计引起的有关曲线切线的研究。再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教师介绍空间解析几何的发展史,追溯几何内容、思想与方法的演变及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著名几何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其发现数学规律的灵感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数学史和美学知识完美结合,体现出知识的和谐之美。例如,在介绍双曲面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截割图形,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直观感受曲线曲面的变化情况,将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给出建筑上单叶双曲面的图形—广州塔,双曲抛物面的图形—“鸟巢”时,学生在惊叹造型之美时,教师分析其蕴含的数学美,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纹面—单叶双曲面和双曲抛物面的直纹性分析。在轻松的授课氛围中,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2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不可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把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相关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可以介绍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辉煌历史,进而介绍中国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苏步青先生在几何方面的成就和其爱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数学家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崇高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传递爱国数学家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优秀的品质融入课堂教学,树立中国自信。比如,在介绍球面方程时,联想到“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教师简单普及相关知识,“中国天眼”的建立,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从“天眼”可以看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天眼”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智慧的结晶,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院士的先进事迹,二十余年不忘初心,执着建造国之重器,体现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1.3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9]。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体现创新的思想,包含无穷的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一题多解”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提高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平面与空间直线”内容中,很多例题、习题都可以“一题多解”,但教材一般只会给出一种解法。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使他们灵活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所授内容有应用价值,那既要讲清理论,还要举出实例,以增强学生的几何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比如,向量在物理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渐伸线(或切展线)与机器齿轮、齿轮曲线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形楼梯是建筑师根据螺旋面而设计的,测绘学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联想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物体,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真实体会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1.4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育求实精神。数学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广泛运用于数学领域[4],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同样充满了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如直线与曲线、平面与曲面、方程与图形、运动与静止、轨迹与方程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将唯物辩证法渗透进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空间解析几何呈现的各种位置关系通常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动态的过程,学生体会不同情形之间的关联,动静结合,明确问题的实质。比如,在介绍曲线的轨迹与方程时,质点运动过程中渗透着数形结合与运动、集合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质点运动时隐含的制约条件,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具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轨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讲解摆线、内(外)旋轮线及齿轮曲线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到不同曲线上的点在运动时受到不同条件限制,同时又满足隐含条件。从而揭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动”与“静”的辩证思维正是分析和解决轨迹问题的重要思路,这可以帮助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深刻理解。经常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寻求规律的能力,渐渐形成周密且严谨的良好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全程渗透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2]。比如,介绍标架与坐标时,当取定标架后,空间(或平面)全体点的集合或者全体向量的集合与全体有序的数组(或数对)的集合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空间(或平面)向量或点的一个坐标系[2]。利用坐标系、函数、图形和方程等概念密切相连,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体。几何学的创立及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教师一边讲授课堂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发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领会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领会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等的辩证观点,便于更深入地接受并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实际问题。

2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新型的授课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慕课、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让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努力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功能。教师应强化教育教学研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要深化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教育教学。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要积极去探索育人途径,具备积极主动的改革态度;要创新育人手段,转变育人理念,做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率作用,使学生的德性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在专业课中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触动学生,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强国志,也可以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还能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坚决守好课堂“红色教育”[9]这段渠,种好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精心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吕林根,许子道.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5):40-43.

[4]祁卫红.浅谈唯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1,(24):58.

[5]牛英春,张天宇.思政元素在《复变函数论》混合课改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04-205.

[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39(10):59-63.

[7]阎昕明.如何激发大学新生对数学专业课的兴趣——以高等代数第一节授课为例[J].大学数学,2018,34(06):37-40.

[8]朱永婷.一道空间解析几何习题的多种解法[J].高等数学研究,2019,32(2):37-38.

课程思政范文6

关键词:电气控制与PLC控制;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引言:国家教育部门2014 年发行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需要发挥出起自身的载体作用,将教学目标、思想等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为学生正确介绍国家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而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一.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现阶段我国各大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以强调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为主,如此一来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继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落实当前用人岗位所强调的人才职业素养,以此来体现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德育先行”教育目标[1]。同时,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是现阶段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内容,在许多制造类工业中都需要频繁的使用这门技术。因此可以说只有掌握了这项技术,学生才具备了独立走向工作岗位,并高效完成生产创造的基本技能。因此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课程开设的方式方法,选择多样性的教育手段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课程的本身发展特征,将思想素质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灵活的融入到课程内容当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格局。

二.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思政的建设措施

(一).立足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纲领

课程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同时也只是实际开展课程建设的整体指导方针。在开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由点到面的思考整体课程规划,从单一课程与思政元素间的衔接点,再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培育目标,充分协调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联性,并在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等各个环节中不断开发电气控制与PLC控制课程的思政内容,以此来明确课程的整体发展目标[2]。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以岗位的实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出专业的实用性,并将其与思政元素融为一体,设置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在德育目标的设定方面,电气控制与PLC控制课程可以从行业发展趋向与实际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岗位需求方面,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实力进步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掌握掌握先进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从而将专业课程与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起高度的政治自信和社会使命感。而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方面,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的意识到当前我国在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发展方面距离国际前沿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故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秉承客观和创新的学习精神,积极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奉献力量。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动化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历程,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使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国力发展产生正确认识[3]。

(二).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扩充专业课程资源

电气控制与PLC控制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融合专业培养与思政培养,构建“思政+专业”的一体化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就以为各学科教师不能够“各自为战”,而是需要充分的发挥个人所长,从课程结构以及内容上对电气控制与PLC控制课程进行系统的构建,从而组建成专项课题研究团队,将课程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开发出来[4]。

首先,课题研究小组要根据电气控制与PLC控制的课程纲领与专业体系,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重建,打造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与岗位需求链接在一起。其次,在项目选择方面,教师应当将课程中的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合二为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例如在开展与课程试验平台有关的内容教学时,教师需要除了要为学生详细的讲解操作原理之外,还要客观的为学生介绍现阶段无论是学校实训还是社会中的实体工业生产,其采用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大多都是来自于一些国外企业的生产品牌,而之所以没有选择国内品牌,源于无论是工艺还质量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故此学生应当时刻铭记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通过强化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来不断壮大我国的科技生产力量。

除此之外,电气控制与PLC控制专业体现的是我国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故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环节都会涉及到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写任务,而在进行程序编写时,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错误都有课能够会导致控制与生产无法达成同步,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故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之外,也要培育学生的匠心精神,通过匠心精神的培养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追求品质与企业发展乃至民族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精益求精以及严肃谨慎的工作态度。

(三).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最关键的是融入学生的思想当中,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保证课程思政与学生思想融为一体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要组织好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教学结构,有计划、有层次、有目标的将德育内容输入到课堂环节之中[5]。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微课教学,通过课前资料分享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自身行为模式的约束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适应当前时代信息控制模式下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视讯的形式,为学生展开在线小组课题研究等学习活动,通过分工研究,相互测评等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慎独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演练中实现“理实合一”的科学学习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精神。

结语:综上所述,在开展电气控制与PLC控制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中培养知识技能与认知水平的双重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切实强化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内化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在帮助学生提前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之余,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崔志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把“战疫”淬炼成课堂[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6):68-71.

[2].王克勇.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1(01):71-73.

[3].王盐生,贾芳芳,欧丽华.高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以《市场营销》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9):162-163.

上一篇动画教学

下一篇吊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