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1

一是集聚人才,提升攻关实力。结合实际及时补充,调整人员,培养新生力量,尽力满足攻关制作中的不同工种所需,根据部分人员年龄老化,有意识培养接班人,使技术攻关组不断增强实力,持续发展。二是拓展思路,扩大攻关范围。加强与各部门,业务科室的沟通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坚持走出去,观摩学习交流,请进来共同研制开发,解疑释惑,破解难题,提升攻关水平。三是不断总结,提升革新技能。及时总结提炼。找出问题,及时整改。为下一个立项积累经验。聚集体智慧,研发一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开支的优质产品。四是营造氛围,大兴创新之风。搭建舞台,创造研发条件,及时宣传报道,弘扬“四小三法”创新精神,利用展板、橱窗进行展示,利用职工大会、党员大会进行表彰,激励工作热情。动员全员参与,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制定创新方案,用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

在开展技术攻关过程中,我们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又要注重降低成本。我厂生产的货车用弹性旁承当时在国内使用的全部是一模二腔模具(也就是一套模具,硫化60分钟可加工2个产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职工工作室组织开发一模4腔的模具,经过多次设计、制作和改造。模具加工后经验收,产品符合标准,可以投入生产使用。目前我厂所使用的旁承4腔模具,在国内属于领先模具。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模四腔模具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随之带来了职工拆模的困难。模具小块夹在产品中很难取出,拆模方法是一人抱住140℃以上的工件,另一人用铜棒砸出模具小块,一套模具拆模用时大约15分钟。这种方法不但费时。而且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厂技术人员设计制造了货车用弹性旁承体拆模工装。一套模具拆模用时大约5分钟。使用目前的旁承模具。按照现在的生产模式,八小时两班生产,单机每日可增加产量10模40件产品,产量翻翻,每日可增加产值0.648万元,每年增加效益可达到142万元。

三、开展立项攻关,用技术革新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我厂生产的转向架用轴向橡胶垫起模一直沿用人工用锤砸卸模。工人劳动强度较大,用撬棍拆开3层模具。然后用手锤逐一砸下9件产品,拆除一套模具用时在20分钟以上,而且由于硫化后模具温度在140度以上,很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生产存在的问题,技术人员现场观查,经反复论证:经过几个月的设计、加工制造,制作了橡胶垫拆模工装车。此车拆模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齿轮千斤顶装置将三层模具拆分,第二步拆中模产品层,用第二套顶出装置将9件产品同时顶出。经过现场使用证明拆模装置使用性能良好,省时、省力,杜绝了过去拆模时产品损坏的现象,因为拆模造成的产品损伤率为零,保证了产品质量。拆模用时仅5分钟,比手工拆模少用时节约时间50%,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每班生产增加产品2模,按照现生产模式,每日增加36件,每日增加产值0.1296万元,年创效益30万余元。同时杜绝了安全隐患。该项革新被评为路局技术革新3等奖,段技术革新2等奖。

四、完善运行制度,用技术革新为安全保驾护航

我们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健全完善工作室创建的各项活动制度,建立健全了《工作室创建方案》、《工作室技改推进计划》、《工作室工作写实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对创建过程、活动内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写实,保证创建工作有序展开。橡胶厂创新工作室针对560型开炼机按照原厂设计急停安全开关安装位置不合理,开炼机操作时由于橡胶作业原料粘度较大,操作时身部很容易与橡胶接触,如有橡胶粘连身体部位有可能把手臂及人体带入开炼机滚筒,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该机虽有急停装置,但是距离操作者有1.5m。如果发生粘连需要停车时,操作者因为距离远而无法在第一时间按下急停按钮,极易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根据这一问题,工作室针对开炼机急停开关系统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设计出改造方案。在开炼机滚筒两侧构架中心安装两根立柱,用螺栓与构架固定,将急停开关安装于左侧立柱两侧位置。用¢20㎜无缝钢管制作操作架拉杆。一旦发生紧急设备故障或危及人身时,开炼机两侧操作人员在第一时间按下拉杆,急停开关起作用,设备急停,确保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工作者操作近6个月来,期间遇有两次(一次2014年4月16日早班,一次8月13日中班)卡胶,改造后急停装置起到急停效果,确保了人身和设备安全。杜绝了重大安全隐患。随后对4台压胶机进行全部改造。

五、本着服务一线,用技术革新确保产品质量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2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在深入探讨创新型社会视野中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相应的创新活动方式。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课程

时代的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化、身心特点的变化、对待体育的价值需求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们需要进行终身体育创新、需要发挥体育创新的潜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面对创新型社会的到来,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使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中激发起对可能体育生活的主动探寻。

一、创新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我国大陆学者厉以贤教授对创新型社会的定义为:“以创新者为中心,以终身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和创新型组织为基础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创新需要,进而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厉教授的定义指出了创新将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创新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明确了终身教育体系下满足创新者的终身创新是走向创新型社会的主要途径。通过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对创新型社会的宏观描述,可以看出,创新型社会是一个有着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从个人到组织都能够有条件持续不断地保持创新状态,通过创新而促进创新,以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不断探讨上。例如,陈小蓉等提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健康教育、个性教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对课程结构理解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经验积累,人们也更加认识到了如何有效地通过课程结构来实现课程功能的问题。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已经从对概念、功能及意义的阐述拓展到了对施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致力于隐性课程显性化的探讨。

三、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新思考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乃至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为校园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服务社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对高校体育课程的理解也在实践中逐步地注入了新的观念。高校体育部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健身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高校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功能应强调发挥的分别是:健身功能、促进体育生活化功能、强化社会适应功能、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功能。可见,在实践中高校体育工作者们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认识情况是比较趋于一致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应当具有时代性标志,这是社会发展影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不能够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样也是不能够有效地实现高校全面育人总目标的要求的。随着人类迈向创新型社会步伐的加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背景的进一步全面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有必要从创新型社会视角去审视自身所应突出发挥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总目标要求相适应。为此,本研究在分析了解社会背景、教育发展需要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状况的前提下,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积极重视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

四、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创新活动且具有多形式组织结构的育人方案;是以提升大学生体育创新力、促进体育创新活动进入日常生活为核心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种有计划的途径下,通过体育文化的传递和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而形成的。该课程应当在继续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功能的同时,强调传播与发展体育文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体育创新活动生活化的功能以及强化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功能。课程指导理念是:树立文化观;建立生活观;坚持健康观。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体育创新活动过程中使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得以丰厚;深刻体验并能够感悟到体育对自身现实生活的促进价值;具有积极的体育创新活动欲望,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较为顺利地进行自我调控的体育创新;经常表现出独具个性的创新行为,基本形成稳定的体育创新风格;将体育道德加以内化,在各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动中能够表现出适应与和谐;善于运用相应策略,促进自己的身体与心理保持在健康状态;对可能体育生活产生需求,把体育创新动力与能力的提升,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

基金项目: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创新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项目编号:JKD2012-017。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跨进创新社会——建设终身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社会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创新与创新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3

Abstract: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polytechnic accounting major study projec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dea and result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based on accounting work process. Learning from the typ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s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 ability and the position work task analysis as the proof,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o create specific learning context, working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accountant position ability as the focus and at last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system.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posi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work process guidance; course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2-01

0引言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知识定位混乱,使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体系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中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从认知的心理顺序到职业能力形成顺序实现了融合。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形成了“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三个阶段”即调研分析阶段、课程方案开发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因此要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就要进行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确认的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总结。

在课程方案开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会计专业标准的制订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课程体系重构等工作。为进一步确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订使我们从教学大纲到整体课程设计再到课程标准进行了转化,使我们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进行了彻底的转变。因此在各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来设计,使学生能在职业过程中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单元课程设计使老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并提出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有效的确认并能提出落实的办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根据定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群,我们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特定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之和。现总结如下表。

4形成“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五个结合”是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五个结合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CBE理论下的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实施了学生学分的奖励办法,落实了学院的培优工程,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灵活性。

5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课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专业标准的确定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了;师资水平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高,使教师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理念,缩短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目前,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新建立了会计岗位实操实验室两间,ERP手工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间和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基地。事实证明学生能力定位准确,知识定位清楚,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能迅速的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C].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2009.

[2]钟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R].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汇报,2010.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教学

创新是人类特有认识和实践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动力。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并用以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1]。在当今社会,大至国家,小至行业创新都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育行业的根本责任和义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利用高效平台培养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能力对于个体来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无论哪一门课程,只要教师加以引导,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本文就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会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1增加实验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验过程是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教材内容只是对已取得的成果予以总结,真正的发现过程阐述较少而且散,对于教师应该对知识更加熟知。在授课时,讲解知识点的发现过程,比单纯的讲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为有用,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从核酸的发现到遗传物质的证实(遗传转化实验的过程),再到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整个过程虽不是一人完成,但确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联系这些实例让学生思考或进行讲解, 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2]。

2他人的结果是创新的源泉

他人的结果对知识的创新很重要。基础教育的落后和高等的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学能力差强人意,高喊"六十分"的万岁的今天,多数学生不愿进图书馆,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在课堂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如何利用他人的成果用于自己的创新。同样以DNA双螺旋模型为例,DNA双螺旋的模型的建立利用了Pauling利用X线晶体衍射技术发现了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Chargaff规律、Franklin的DNA X-线衍射图谱、Wilkins通过 X射线衍射获得了精确的DNA分析数据,利用这些知识,Watson和 Crick成功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这一实例,引导学生人认识到一个的能力和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多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总结他人成果对创新的重大意义。

3比较分析是创新过程的必备能力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知道事物的差异,才能知道物与物的区别,才能比较优劣。有的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新产品,实际创新包含的内容很广,几乎贯穿在各行业。找出差异,提出新的观点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必要的。如讲解磺胺类药的作用机制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为什么磺胺类药对人体核酸的合成没有影响,而只对细菌核酸的合成产生影响。其原因是原核生物不能利用人体内的叶酸,只能自身合成;而人体不能合成叶酸,只能依靠事物提供。叶酸是核酸合成所需原料一碳单位的载体。这样,磺胺类药物进人体后只抑制细菌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不影响人体核酸的合成,故对人体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又如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II,其催化合成的产物都是氨基甲酰磷酸,但其存在的部位不一样,合成的原料亦不一样,参与的代谢途径分别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和尿素合成。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4结合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高校教师一般都承担有科研项目,教研室及学校科研项目更多。结合自己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或经验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更感兴趣。结合教研室、学校的科研介绍其研究情况,不仅能增加学生创新兴趣,更能增加学生对母校的了解。比如将天麻抗真菌基因转入辣椒,在辣椒中表达以提高辣椒的抗病性,减少农药的应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将白介素基因导入马铃薯,在马铃薯中表达白介素,以期以马铃薯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白介素等,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作物的经济价值。

5结合现代科技发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明创造日新月异。走进超市,琳琅满目的新产品,无不充满发明人的智慧与创新精神;现实生活中,在身边时刻体现着创新的存在。神舟系列升天、嫦娥奔月、信息技术进步等,每升一级都体现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汗水。太空蔬菜、杂交水稻、转基因植物-彩色棉等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教师在生活中关注创新,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创新,引领学生的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6思行合一,发明家成功的法宝

世界成功的发明家,都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善于想象,提出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把所想都付诸行动,经过不倦的实验或研究,最终得到满意的结果。比如贝尔发明电话、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比罗发明圆珠笔、彭奈迪脱斯发明安全玻璃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践。有了思想只是创新的基础,付诸行动才能得出创新成果。只有具备探索精神的人, 才有可能去发现新事物, 解决新问题, 开拓新领域, 提出新思路, 真正地做到创新[3]。

7推荐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创新

在电视节目中,有很多栏目对创新知识很有启发,如异想天开、致富经、我爱发明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推介一些与创新有关的电视节目,引导学生少看荒诞的节目或远离游戏,学会在电视中获取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除了利用专业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知识,适当介绍一些创新的故事等,既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陆根书,吴军华,张晓磊.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6):50-56.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5

2.活动内容要体现主题性。例如:中学生入团以“争做青年标兵、做时代楷模”为主题,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去扫墓以“缅怀先烈、立志报国”为主题,参观科技示范园以“相信科学、走进科学”为主题。活动中,主题鲜明突出,贴切现实生活,就会增强学生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3.德育活动程序要体现完整性。在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德育程序往往会被忽视,失去其完整性,使好的德育内容不能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例如:新队员在庄严的出队旗、敬队礼、唱队歌的入队仪式上佩戴起红领巾,在队旗下进行宣誓、呼号。在这样的气氛中入队,会使人产生自豪、奋进的情感;组织初中全体师生到烈士墓前扫墓,出发前做主题性讲话,出发后举着团旗、举着“缅怀先烈、立志报国”的标语,胸前佩戴着自制的小白花,到墓地后学习先烈事迹,聆听学生代表发言,为烈士填坟上土、敬献小白花,回校后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会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4.活动效果要体现延伸性。一堂法制报告课结束了,发人深省;一次科学参观活动结束了,令人记忆犹新;一次庄严的入团仪式结束了,令人振奋不已。这些活动都达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但是,如果活动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及时写出发自内心的观后感、听后感、读后感、活动心得体会等,再把优秀的文章、感人的体会播出去,出到板报里,发表在校报中,这样的延伸活动更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更能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5.德育活动的形式要体现创新性。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德育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提高活动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可以到阅览室集体看科普书籍,可以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可以开展科技创新小制作,可以用演讲形式进行科普宣传等。

6.德育活动要体现评价的系统性、长期性。系统、长期地对班级、学生参加德育活动情况做有效评价,会增强学生活动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制定“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对班级活动、班级管理进行考核评比,制定“学生个人道德品质评价”细则,对学生一年或整个初中阶段的品德都进行长期、系统的评价,会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活动意识,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6

“冬季农村室外水龙头防护技术革新”自立项以来,经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小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通过了冬季农村室外水龙头防护技术的收集、立项,计划,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又通过收集、走访完成了新技术“管道截止放水法”的设计和校内实验的跟踪实践,终于到了新技术的宣传推广阶段,现在实践活动小组书写了新技术的可行性报告书,对新技术的实用价值进行了介绍并对下一步的宣传推广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计划。

一.新技术名称“管道截止放水法”

优点是:是晚上水管不怕冻,白天照常用,并且一劳永逸,安装方便,价格低廉,便于推广。设计图纸:

具体操作原理方法是:每天傍晚,室外水龙头用完后,先关闭总阀门,然后从放水口放出在室外水管中的水,然后覆盖安装槽,从而有效的避免室外水管冻裂,防止水资源的浪费,达到冬季白天照常用水的目的。

具体的安装方法是:

安装材料:管道约一米、总阀门、放水龙头、砖、水泥、沙、水泥板一块

安装用具:镢、铁锹、管钳、瓦刀、割丝用具

安装步骤:

a、距室外水龙头一米处挖坑,见水管为止;

b、安装好总阀门、放水龙头,距离约20厘米;

c、用砖砌成安装槽,约半米见方;

d、用水泥板覆盖安装槽,安装完毕。

“管道截止法”的费用大约是100元人民币,与被工厂广泛采用的防冻法原理是一样的,但价格相差10倍以上。经过我镇专业人员的实验认定,认为该方法适合在本地推广使用,我们实践小组决定向学校申请开展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具体工作计划。

二、工作计划

1.宣传阶段:

为进一步宣传和推广“管道截止放水法”,召开全校师生大会,由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介绍“管道截止放水法”的安装方法和优点,并向全校全体同学发放管道改造的示意图和改造说明书。实践小组在《红领巾报》进行宣传报道;书写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在校内宣传栏张贴;为尽快的在附近的村庄推广,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分批带领家长参观考察。

2.推广阶段:

召开实践小组成员家长会,向他们介绍管道截止放水法的安装方法和优点,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带领家长参观学校室外水龙头的改造情况。:

3.实际安装阶段

为尽快的让“管道截止放水法”在附近的村庄推广,我建议向率先安装的用户,每人申请100元的安装补贴费用,并派专人实地指导完成,并做好完成检查工作。

4.扩大宣传推广阶段:

学校扩大宣传指导。学校根据推广的进程,在各个村庄的主要街道,张贴标语,从而在周边村庄掀起活动的;由辅导教师牵头,实践小组学生为成员,建立村级管道改造联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