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操作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操作教学

操作教学范文1

关键词:实习教学;示范操作;必要条件;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24-01

示范操作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用形象的语言、规范的动作,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它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感性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示范操作安全第一

厂矿企业安全第一,技工学校实习教学也要安全第一。因此必须把安全始终如一地贯彻在示范操作当中。示范操作一是防止自伤,如减速器伞齿轮压铅丝时,左手旋转一轴,而右手伸进箱体前必须扣好或扎紧袖口并且脱去手套,这样伸进箱体的手既可以感觉到铅丝的下落,又不致被齿轮绞伤。二是防止他伤或伤他,如打击工件时一要检查工具(如榔头与把的安装可靠性);二要检查工件夹持、固定程度和工件即将离体时的趋势、去向,严防飞出或坠落伤人;三要有足够的操作距离,严防相互挤碰。三是防止拆装时损坏工件,要放好位置,选好工具,根据结构和工艺要求进行拆装。四是电气带电、误送电、未放电操作等,液、气压带压、未卸荷操作等。

二、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

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前提。技工学校是传授操作技能,培养合格的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有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把理论上的具体要求,通过示范操作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仅有实际操作而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就不能把操作技能、技巧的深刻内涵体现出来,就不能生动地做好示范操作。

我们技校实习指导教师有的是留校学生或大、中专院校的分配生,有的是来自厂、矿单位的技术工人或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何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做好实习示范操作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1.有计划地开展教学规范的训练。根据技术等级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标准,结合教学内容,按时间和工艺等方面要求制定各层次实习教师具体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然后由主管部门评定,在训练的过程中提高操作技能。

2.开展教师业务素质的交流。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各不相同,但各有优势。在安排任课时,应根据教师的素质和特点合理搭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定期培训。一是抽出一段时间在校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基本功。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实习教师下厂、矿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学习现场经验,使学校与现场紧密结合。三是到先进的职业院校或现代化企业参观,学习新工艺,掌握新技术,更新知识,开阔视野。

三、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

掌握实习教学规律是做好示范操作的必要条件。实习教学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实习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教学指导》等教学理论。在示范操作中充分发挥实习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各种示范操作要灵活运用、相互协调,要掌握示范操作的广度和深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模仿作用,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操作技能。

四、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

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示范操作效果的重要保证。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示范操作的效果。当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而是要使其有效地分配在示范操作中。一是从时间上分配,让学生把主要时间集中注意在主要目标的同时,不断的抽出较少时间注意其它有关方面;二是从感官上分配,让学生的不同感官分别注意不同的情况;三是从动作上分配,使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活动的变化方向上。教师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要组织好学生的观看位置,使每个学生均能看清楚示范操作。如:凿岩机示范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不但观看拆卸动作,还要看清气路和水路的走向,并对拆装技巧加以讲解,这样就可以把注意有效地分配到示范操作中,提高示范操作的效率。

五、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

步骤清晰、动作准确是提高示范操作的根本保证。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实习教师的操作动作一定要规范,要掌握好示范操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操作速度、自动化程度、技巧程度,切忌遗漏、多余和不规范动作。实习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由示范―模仿―练习―熟练―创造的过程,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没有学习就没有创造。如果教师的示范操作有多余动作、遗漏动作或不规范动作,学生模仿后将给留下一个难以改正的缺陷。

六、发挥示范操作在实习教学中的作用

操作教学范文2

快乐教学历史悠久,且被古今中外崇尚之,何故呢?因为它是一种科学而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与进取精神,使学生成为充满欢乐的幸福之人:它是一个被无数实践验证明了的、成功的、富有魅力的教改成果,可以有效地改善教法风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它是一个符合现代的先进理念,顺应时代挑战的教学思想,可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研究快乐教学,实践快乐教学,运用操作快乐教学技巧,不能搞形而上学,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快乐教学的科学优势与教育价值,而应立足辩证的思想与科学的整合观,去分析、认识,把握快乐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思想相互联系和系统效应的本质特征。一句话,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要求、掌握好快乐教学操作技巧。

快乐教学的操作技巧,概括起来为四个字“情、激、乐、动”,即突出一个“情”字(创设情境,激活情感),用活一个“激”字(多元化多方式激励学生),塑造一个“乐”字(兴趣强烈,气势和谐,神态欣喜,精神欢悦),追求一个“动”字(主体作用到位,主动思考学习)。

1、愉快游戏法。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设一些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且符合学生爱动好玩特点的游戏性练习,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内化,巩固知识与技能。如在课堂上采用抽签背古诗,识字找朋友,对号入座,小鸟回家,脑筋急转弯抢答题等。愉快游戏的设计注意点:一是目的要明确,必须寓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于其中,二是趣味性要强,应能够引起快乐、活跃教学:三是组织要严密,确保

游戏的秩序和效果,切忌乱哄热闹,搞形式主义。

2、动态图片法。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具有动态功能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的课件、图片、资料引发学习兴趣,激起内心快乐。如演示“飞流直下三千尺……”、《观潮》一课播放影视资料等。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最易引起人的注意与观察,缺少动态则效果不佳。电视广告就是以此原理引诱观众的。所以,运用此法贵在图片的选择与设计制作。

3、情境表演法。依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再让学生进入情境模拟角色表演,使其通过亲历受到形象化的感染与情感的熏陶,达到既满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加深内化课文之目的,把教学推向快乐的。如教学《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典型的人物对话等,在让学生表演时首先是要精心策划、设计,不能草率演出;其次要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技术创设情境,使情境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特别是要引导、鼓励、启迪学生进入角色,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这样做,使学生能逼真而深刻地体验剧中人物的特点与内心。

4、故事感染法。用情节生动、情感丰富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记忆与思维能力。用故事导课时,既要选择那些富有感染力又直接服务于教学的好故事,这是成功之本。还要认真地绘声绘色地、语言与体态相互协同地讲好故事,这是成功的保证。

操作教学范文3

关键词: 操作系统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前言

为适应当今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各学校都普遍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并压缩了许多课程的课时。如何在被压缩的课时内完成课程预定任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改革思路及成效谈谈个人的体验。

1.存在问题

1.1操作系统自身现状

1.1.1操作系统课程讲述操作系统核心的基本设计原理,由于不涉及具体的实现细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会觉得比较空泛。

1.1.2课程内容陈旧,更新较慢。笔者认为操作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课程内容应该反映当前最新的研究热点及新技术,如计算机安全、多处理机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Linux系统研究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等。

1.1.3课程内容枯燥难懂。由于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课堂的讲解都很少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因此学生往往觉得课程中大量的概念、原理抽象而且苦涩难懂,从而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最后死记硬背应付了事。

1.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形成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师教,而学生思考比较少,实践更少。至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得就更少,课堂缺乏互动,课后缺乏实践。

1.2.2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实例分析。目前教科书的基本结构多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五大组成部分。教科书与实际操作系统的结合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与用之间缺乏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及上机机时数不足,一些教师对教材所列的Unix操作系统的实例分析部分基本略去不讲;同时由于得不到Unix的源代码,一些教师没有对操作系统进行过实际分析;此外,师生往往没有实际上机环境。

1.2.3实践性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操作系统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老化,手段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实验兴趣不大,而且实验教学内容学时数偏少,学生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目的。

2.相关解决方案

2.1课程本身改革

2.1.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材。操作系统课程教材的内容应覆盖CC2004对操作系统课程知识领域的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些知识点是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所有有关操作系统原理的教材都有涉及,但其深度不一。笔者推荐汤小丹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和魏迎梅等译的《操作系统:内核与设计原理(第四版)》教材。它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当代最流行的两个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和Unix为例,全面清楚地展现了当代操作系统的本质和特点,内容具有先进性和适应性,注重对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的论述,又紧密联系当代流行的设计问题,以及当前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

2.1.2结合当代操作系统的最新成果。除了讲授经典内容外,教师应尽快、准确、全面地将国内外操作系统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到教学内容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适当补充学生课后的文献读物,或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来时刻与最前端技术保持同步。

2.1.3结合主流操作系统,实例讲解。在讲解相关原理时,可以结合几个学生熟悉的主流操作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例如用Linux作为实例讲解效果非常好,首先Linux的源代码是公开的,并且它是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现,教师讲解起来就可以把一部分源代码拿出来进行分析。

2.2教学方法的改进

2.2.1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把本章中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课,让学生找出各个问题的答案并自己组织起来,本章内容讲述完毕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答案。这样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本章的重、难点。

2.2.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影片展示、讲座及图片模型等形式,围绕教材尽可能地引用有趣的操作系统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记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2.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先行课程中的已有知识点,在课堂中通过串讲和学生共同回顾,同时结合课程内容提出新问题来触发大家的思考。

2.2.4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通过传统课堂讲授与电子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扩大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提高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及利用率。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师应开发操作系统教学网站,使学生可以远程访问,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

2.2.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针对Linux操作系统设计一组系统、全面的实验题目,监督学生切实完成各个实验,并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并熟练应用Linux操作系统实例。另外也可考虑组织学生对Linux公开源码的操作系统内核进行代码分析。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制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特殊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一套有效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模式,形成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结构。故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出满足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措施、手段和方法,提出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应贯穿“原理―应用―实训”这一主线,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兼收并举。

参考文献:

[1]郭玉华.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增刊).

操作教学范文4

课中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得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性质特征的发现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下面我说说在教授圆时的几个课中操作案例。

案例一:圆的对称性(垂径定理)的认识

师:拿出准备的圆形纸片,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动手试一试!

生:动手操作,折叠两次,得到两条直径,它们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请你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此时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你怎么找到它的对称轴?

生1:是轴对称图形。

生2:折叠纸片,将弦分成重合的两部分,折痕就是对称轴。

生3:找弦的中点,中点与圆心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师:如果在上述圆形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再画直径CDAB于点E,将圆形纸片沿CD对折,你发现了什么结论?请你将它写下来,并试着证明。

赏析: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在折纸的过程逐步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很快激发起对圆的知识的求知欲,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案例二: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现《海上日出》有关日出的情境吗?

生:用圆规画一个圆当做太阳,拿一把直尺当做海平面。尺子从上往下移动,再现了太阳在海平面下、露出海平面、跳出海平面并越来越远。

师:说得太好了。由再现的过程,你们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

赏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模仿日出的情景,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形,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数学道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提高了注意力,培养了探索精神。

案例三:认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会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两个圆吗?

生:立即伸出双手做两OK状。

师:太好了,那你们能说说,如果这两个圆在一个平面内,它们有几种位置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讨论。

生:没有交点,两圆相离;有一个交点,两圆相切;有两个交点,两圆相交;两圆重合,有无数个交点。

师:非常好。大家看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两个圆大小怎么样?

生:是等圆。

师:如果要探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情况?

生:两圆大小不同。

师:好,下面同学们利用手上的工具合作讨论并交流。

赏析:第一个结论学生回答得出乎意料的好而全,从自己的身上找到数学模型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在后面探究完两圆相交、内切、内含,圆心距与两半径的数量关系,问道对半径的要求时,学生很顺利地联想到R≥r和R>r,明确了在R=r时,内切和内含合并成重合。顺利地由实物操作过渡到表象操作和最后的符号操作,达到了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

案例四:探究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引出圆锥的基本概念,知道了顶点、母线、高几个基本元素。

师:一生产商准备制造一批圣诞帽,要预算进多少布料,他需要计算什么?

生:计算圆锥的侧面积。

师:怎么计算?

生:计算扇形面积。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小学学过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

师:那一个圆锥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

生:扇形。

师:让我们动手操作一下。(1)剪下一个圆,能围成圆锥吗?(不能);(2)剪去一小部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3)剪成一个半圆(能围成一个圆锥,圆锥沿母线展开是扇形);(4)剪成两部分,一个圆心角是钝角,一个圆心角是锐角(都能)。

师:在操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圆锥的母线等于扇形的半径;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扇形的弧长;圆锥地侧面积等于扇形的面积(教师用符号板演数量关系)。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推导圆锥的面积公式。

赏析: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失去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教会学生为什么,在操作中深刻地理解,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成功的体验。

在操作活动的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活动前要仔细分析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材料,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所选材料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实物和数学工具,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使这些成为学生乐于操作的材料。此外,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操作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一些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操作内容,材料的提供就更应该丰富些,还应根据需要适当提供某些辅助材料,并且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适的、趣味性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的浓厚兴趣,使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获得有关数学知识。

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参与操作活动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激起所有学生的操作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要避免形式主义,即为操作而操作;同时也要杜绝那种缺乏目的性的操作行为。在学生操作活动之前,老师应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教师在观察、指导学生操作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地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在操作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在操作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语言来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操作体验,正确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巩固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操作教学范文5

关键词:操作系统;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20002

0引言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核心课程,在计算机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与计算机的硬件和其它软件关系十分密切,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12\],由此可以看出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学好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对于计算机系统其它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它又具有概念抽象、原理性强等特点,这又使它成为专业教学中的难点。

1操作系统教学现状

1.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虽然大家都知道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并且在最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被列为计算机专业课统考课程之一,但却没有很大的兴趣去学,造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当然也就学不好了,即使勉强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还是不能灵活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不像其它一些课程,学了之后可以立即看到效果,如学习C语言后就可以编写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学习了网页设计以后马上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精美的页面。而操作系统就不一样,即使吃透书中的原理也很难设计出一个现实意义的操作系统,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起来都有很强的现实性,他们在学一门课程之前总会想到:学这门课程有哪些用途,对以后的工作有何帮助等问题,一旦看不到很直接的效果,则学习的积极性就锐减,而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其它课程那样在实用性方面有明显显现。

1.2实践环节难于开展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点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内除少数学校在实验设置方面比较重视甚至开设课程设计之外,其它多数院校则忽视了实践这一块。这一方面和课程性质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也跟有些课程安排有关系,因为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课程之前应具备程序设计语言(如汇编语言和C语言)和数据结构的基础知识。同时,鉴于操作系统直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控制并设置有相应的接口,因而还要求学生预先修完计算机原理等课程,即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前期课程的学习中基础不是很扎实的情况下,则实验课程也很难开展,而即使开设了实验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陈旧

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很多现代教育手段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国内很多高校的老师很难做到像A.S.Tanenbaum教授那样自己动手写一个用于教学的操作系统,即使是讲操作系统某一功能的具体实现源码也很难开展,因为操作系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要求比较高,笔者曾试图给学生分析某个功能的实现源码后发现,到最后不是分析作为操作系统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而是在给同学们复习C语言和汇编语言,因此大多数教师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讲台上讲着那些抽象的理论,学生当然很难理解,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效果了。

2操作系统教学改进建议

2.1原理通俗化

操作系统的理论并不总是空洞、抽象的理论,它的许多实现技术来自于实际需要,并通过研究和实践而不断完善和增强。它的很多概念在实际操作系统设计和我们平时的程序设计、系统管理方面都有所体现,只是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的关系很难联系到实际应用中来。因此教学中要把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具体应用实例相结合,把抽象的原理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原理的具体化从而理解原理。如讲到存储管理的交换概念时就可以结合Windows用到的交换文件以及Linux系统交换分区的作用;讲到设备管理中的虚拟设备时,就可以结合实际应用中打印机共享的例子;讲到进程和线程的概念时可以联系到Word等办公软件中的语法检查;还有如讲到分页存储管理时,可以根据某些语言按行存储的特点,结合在编程中经常用到的给数组赋值的例子来具体演示。例如:

假设在程序执行时内存中只有一个存储块来存放数组信息,且假设页面大小为100字节,每个整数占两个字节,我们知道,上述程序段将产生50次缺页中断,而如果把上述代码中的i,j互换,则缺页次数为2 500次,相差竟达50倍\[3\]。通过这样的讲解后,同学们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抽象,因为看到了这些原理的具体应用。操作系统中的绝大多数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都可找到原型。当然,要想很好地讲授这些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关系,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2.2加强实践环节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相对成熟,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发展却普遍滞后。因此,加强实践环节,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加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加深对理论过程的理解,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得抽象概念、抽象理论得以具体实现\[3\]。

操作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模拟器和基于直接运行于裸机上的实际操作系统源代码。前者要求学生对机器体系结构的底层细节很熟悉,其直接性是基于模拟的软件所没有的,其中还包括操作系统原理之外的如系统引导等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软件开发基础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硬件,这样的要求只有国内少数高校才有实力实现\[4\]。基于模拟器的实验将特定机器结构的底层细节对学生透明,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实现难度,学生较容易上手,从而可让学生将重点放在操作系统原理的模拟实现上,同时也避免了编写复杂的硬件驱动控制程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对于某些功能难于模拟实现的,可以选择阅读Linux源码来弥补,部分比较容易实现的则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工具用程序来模拟实现,从而最终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实际操作系统的使用与编程技术,从而体会理论、抽象、设计三个学习过程的统一。

2.3改进教学方法

在现代的教学方法中,CAI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操作系统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目前基本上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的工作过程,有的也就是用Flas演示某一功能的工作过程,实际效果不是很好。如讲到文件系统的结构,文件的创建和删除时可以结合Linux/UNIX文件系统特点,用图示的方式动态演示盘块的变动,讲到存储管理中的页式管理时可以用软件来随机产生一系列“指令”,然后模拟各种初始存储块在各种分配算法下的缺页率等等。当然,比较简单的就是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这些多元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宜采用电子教案实现陈述性强的理论讲解,对于原理性强、过程较为复杂的问题(如关于死锁避免的“银行家算法”实例的讲解)则宜保留板书手段。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能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地提高电子教案的制作质量,及时更新,使其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又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电子教案内容的动态性结合教师的即时讲解充分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推进该课程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实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方式教学,在有些案例中还可以让同学充当其中的角色,来模拟操作系统的实现,并适当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3结语

以上只是对操作系统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作了初步探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应适应课程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优秀软件人才的培养,也绝非是各门课程的简单堆砌,而是由一个计算机学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来实现的。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对操作系统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上的改进,还必须同时对计算机学科的其它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得该学科内的课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孙钟秀,费翔林,骆斌.操作系统教程\[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向群,向勇,王雷.Windows操作系统原理\[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操作教学范文6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师作用观;教学方法观;教学教材观;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指教师按照教材或上级要求等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基本点不同。前者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后者仅求“完成”教学任务;(二)发展目标不同。前者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后者希望通过实践成为经验型教师;(三)发展的对象不同。反思性教学不仅像操作性教学一样,发展学生,而且全面发展教师。它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教学”,自身不断发展。

英语教师自身不断发展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断更新语言教学观和教学行为。而教学观与教学行为密不可分,教学行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差别。因此,一位英语教师的教师作用观、教学方法观、教学教材观能综合地反映出其语言教学观。

教师作用观指教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角色的认识与运用。在不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

教师方法观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运用,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使用语言做事情,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教学教材观指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运用。“再优秀的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有取舍和调整的余地,”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可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新型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但怎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完成从传统的教学性教学到反思性教学的转变呢?本研究通过对比一名初中英语新教师教学观与教学行为的前后变化,探讨教学观变化的可能性及原因,希望能对其他相关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研究问题有两个:(1)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师作用观、教师方法观、教师教材观能否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教学反思在什么方面会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普通中学(C类中学)的初中英语教师,女性,本科毕业,在初中任教两年便参加《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特征及模式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每周10节英语课(两个教学班)。

(二)研究方法

本个案研究采用了课堂观摩、课后访谈以及教学实践反思等三种行动研究法。笔者连续三个学期每月到该名老师任教的班级听课、评课一到两次,每次听课后都从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法、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方面填写课堂观察表,力求客观、准确地描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每个学期末对该教师及所任教班级的十二名学生(两个教学班,按成绩好、中、差每班各抽两名)分六组进行访谈并录音。此外,要求该教师定期写反思报告。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课堂教学方式、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过程及结果。本文着重对比实验初以及实验最后阶段(三个学期后)的两组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1、教师作用观

通过对比学生的访谈记录,笔者发现新任教师的教师作用观发生了变化,与学生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实验初期,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上课很严肃,我们有些怕她;”“提问较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希望老师像朋友一样对待我们,鼓励我们踊跃发言”。实验后期,学生觉得“老师对我们宽容了许多,比以前多了许多微笑,与她的关系更密切、更融洽了”;“老师提问的面广了,她更加有耐心了”。

对教师的访谈印证了以上的变化。教师发现自己在实验初“不懂得从学的角度备课,更多的是思考教学进度,很少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希望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实验后期备课时会“关注学生如何学,能否理解教授的内容;经常在课堂上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新语言点时不会直接给出意思,一般通过几个例句,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与用法。”

课堂观察发现实验初,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完成一个个的教学活动;师生的交流只限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口语错误立即纠正。而实验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较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的角色;极少立即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

不难看出,在实验初,这名教师的教师作用观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对课堂活动和学生的练习、交流控制过多,重视教学进度以及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所以学生认为她严肃,不够宽容,导致师生间的交流较欠缺,关系欠融洽。但在短短的一年半后,这位教师的教师作用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她用引导、启发的方法代替原来的直接传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愈加多样化,因而课堂气氛趋于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升。

2、教学法观

学生认为实验初老师讲得比例较高;碰到新知识或难点,会先讲解一次,然后让我们做练习,加强我们的记忆;课后作业较多;课后没有总结;很少教我们如何学。而实验后的反馈是:学生讲得机会多了;由自己说出来,更容易记住,而且也学会了运用;明白了通过自己体会,讨论,也能得到知识;作业比以前少了;老师会教我们一些学习技巧;知道了如何学习更有效。

课堂观摩发现教学步骤实验后有别于实验初。实验初为:检查前一天的作业或练习―听写学过的单词和句子―呈现新知识(语言点或语法点)―语言输入(听或读)―重点、难点讲解―练习―布置作业。实验后为:设计一个与学生相关、与新授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和表达―语言输入(听或读)―语言点讲解―布置任务让学生运用语言―点拨和归纳―布置作业。课堂观摩还发现实验后教师非常注重设计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注重把语言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课堂活动明显增多;评价的形式较前丰富,以同学间的评价较多,老师鼓励为主,极少批评;课后增加了真实性的口头和笔头作业。

显然,教师的教学法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前教师多采用传统的3P教学法,知识点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而知识的传授又往往脱离语境,教师更多地关注“如何教”,缺乏“为学而教”的意识,基本不讲授学习策略,布置任务时不太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以为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就能学好,所以在课堂上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语言的机会。实验后期教师显然更关注学生“如何学”,渗入了教学策略(微技能)的教学,懂得通过铺垫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明白学生自身体验、探究的学习效果更佳,意识到要在语境中教语言,更注重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用语言“做”事,有意识地删减机械性的练习。反观学生的英语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悟出了上课不一定要老师讲,通过自己发现、讨论也能得到知识。因而渴望在课堂上有更多参与机会,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3、教师教材观

实验初教师照课文顺序授课,几乎没有删减教材(练习册)的内容。实验后她根据课型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如把课文中较长的听力对话改为阅读材料;每堂课都加入大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真实图片或资料,如学生运动会相片,卖当劳的价格表等等。

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对教材的认识前后发生了变化。“以前认为凡是教材的内容都应该讲授。”“现在会重新整合文章,自己也增加了不少练习,集中训练学习技能与策略”;“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资料,经常带着数码相机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尽量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上。虽然备课量多了很多,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上来了。”

课堂观摩与访谈发现该教师的教材观正逐渐发生变化。实验初,她受制于教材,不敢对教材进行整合,但后来她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大胆对内容进行调整,注意把真实语料引入到课堂中,课堂输入的材料明显较以前丰富和真实。

4、促成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年半的跟踪调研使我们兴奋地发现这位年轻的教师无论在教师作用观、教学法观还是教材观等方面有都了明显的转变,逐渐确立了新型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也越来越接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些变化?研究者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1)在整个实验阶段这名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材)并没有变化,惟一变化的是参与了课题研究,平时听同行上课和评课的机会增加了,自己上观摩课的机会也大增。与同行的交流不仅拓宽了她的教学思路,也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促使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课题研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2)这位老师勤奋好学。三个学期下来,这位老师写了几十份反思报告。从开始不会反思,害怕写反思报告到养成了定期深度反思的良好习惯。实验初,这位老师总是以教学工作忙为借口不按时撰写反思报告,在研究者的不断“催逼”之下勉强交来几份。研究者对其反思报告的反馈使她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教学的亮点和不足,激起了她不断积极反思的欲望。因此,有专家指导是她迅速成长的催化剂。

(3)这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逐渐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在开始的几份反思报告中,她更多地是描述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课堂气氛,能否按时完成教学设计等,甚少反思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性等;反思多数是片段性或分散性的想法,而后期的反思主要思考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整套教学策略与方法是否最佳,反思更具复杂性和整体性。所以,学会反思是她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的关键。

三、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年轻的新任教师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也随之改变,从传统的操作性教学模式逐步转向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受教材的束缚,会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增减材料,在课堂上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和运用语言知识,有意识地加入语言微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并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研究还发现教学法观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转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观,使他们明白学习上不用依赖老师,要学会自主探究。

本案例还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在教育事业中迅速成长,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还应懂得依靠现有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是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财经专业

下一篇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