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教学

服装教学范文1

关键词: 服装展示 实践教学 视觉体验 创造性思维

近年来,服装展示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它包含了空间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大量知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国内也有部分院校成立了服装展示设计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展示设计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因为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知识体系中比较欠缺,关于空间、装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要想在四至五周的教学中解决全部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其对于服装设计本身的认知优势,取长补短,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式的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服装展示设计的特点与特色,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促进交流,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创作能力、树立服装市场营销观念的目的。以下我就谈谈在近年实际教学中得出的体会。

一、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服装展示设计的理论知识是比较庞大而繁杂的,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准备上应做到适当优化、强调重点。通常理论教学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即服装展示的概述;服装展示设计的流程;服装展示的空间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服装展示的陈列设计;服装展示的色彩;服装展示的照明设计;服装道具设计;服装展示与人体工程学;服装展示设计的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整体讲授的同时,突出重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着重解决问题。

首先,使学生建立品牌意识,体现视觉营销。视觉营销的作用绝非创造“漂亮的商店”,应是创造最佳的销售业绩或更鲜明的品牌形象。应将精心挑选的主题作为视觉营销设计的指导性纲领,使每个要素和细节都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支持品牌形象和体验主题。从而真正通过视觉营销把顾客请进市场,让顾客在时尚生活的体验中,自发产生消费需求,进而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达到视觉营销最终的目的。其次,突出强调服装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要求学生具备对平面、色彩、立体这三大构成的基本认识,并将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到服装展示设计中去。服装展示设计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它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空间等要素来体现,利用构成形式的基本语汇,可以研究服装展示的内在含义、性质、特征及造型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组织和建构方式,启发学生在服装展示形式构图中的想象力。另外,服装展示技巧的运用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强调,随着新工艺、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以及服装时尚的变迁与市场的繁荣,服装展示设计的发展也将日新月异。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强调服装展示技巧的运用,可以起到适应变化、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具体授课中从突出重点不同的展示技巧和商品类型的展示技巧两个方面入手,以空间规划、灯光规划、展具规划、商品规划、形象规划、装饰规划等展示技术规划为各方面的目标要求,以表格的形式简要分析和概括出相关展示技术,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相关规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以上在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优化手段,可进一步做到有的放矢,以适应服装专业学生的学科特征。

二、突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在服装展示设计教学中仅有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成败才是检验教学效果优劣最直观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实践教学首先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服装展示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第二是服装展示设计的表现技法及其应用。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服装展示设计作品,使课堂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

对于服装展示设计而言,人体工程学的掌握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从服装展示空间环境上说,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人在展示环境中的行为状态,正确处理好人、展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对心理、生理的正确认识,使服装展示环境适合人类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达到提高服装展示环境质量的目标。在实际设计中要反复强调人体工程学的基本要素,即尺度要素、视觉要素、心理要素等。

在我国,艺术设计院校普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服装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如此。但在服装展示设计过程中,既要使其掌握相应的展示设计表现技法,又不能完全按照室内环境设计中绘制全套规范图纸来要求学生,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与取舍。因为,服装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服装设计的能力及对服装本身的理解要远远强于其他专业学生,但在专业制图技能等方面却是一个弱项,因此,在授课中适当增加了服装展示表现技法方面的内容含量和训练课时,培养学生通过展示表现体现服装设计的能力。在教学中做到结合实际、取长补短,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力,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本专业特长,主要在服装组合、色彩搭配、装饰配饰、橱窗设计等方面创作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服装展示设计作品。

在具体技法方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认为可以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正投影制图法和轴测制图法入手,使其成为服装展示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其中正投影制图法可以用于服装展示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的绘制,而轴测制图法则可用于展台、展架和橱窗等部分的绘制。同时,在制图规范上做了大量的简化,其目的是以表现服装展示设计的空间布局、色彩运用、陈列形式、道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为主,从而使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意设计,增强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另外,在设计表现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比例尺的重要性,只有在图纸中正确地运用比例尺,才能准确地体现设计思路,把人体工程学方面的知识用在实处,才能检验出设计中关于尺度、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以上方法的应用,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与保障,是进行服装展示设计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尝试与探索。

三、服装展示设计创意手段的探索与运用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以上谈到的针对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只能说是一种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开发创意理念、引导设计思路这一目标,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并使其具备实际意义。以下简单介绍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环节,仅供参考。

在课堂基本理论教学环节完成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之后利用一至两天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并要求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做到条理清楚、图文并茂。调研报告应从不同角度如:定场与定位、空间布局、色彩、展具、陈列等方面阐述调研内容,并做出基本评述。通过此环节实现对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服装企业会针对自身的品牌定位,在不同情况下确定不同的营销主题,以此指导时装的展示与陈列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一理念引入教学之中,为学生设定多个实际营销主题以供选择,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创作,从而实现将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注重设计说明的撰写,设计说明应着重对品牌定位与视觉营销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实现课题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调研结果及课题分析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形象地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的服装展示设计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心得,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需要改进。希望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不断探索与积累,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与水准。

参考文献:

[1]吴国智,肖剑.服装展示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

[2]马大力,徐军.服装展示技术.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3.

[3]张力.服装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服装教学范文2

【关键词】服装教学;改革;实践

一、服装市场环境的变化

(一)国际市场格局重整

从欧、美、日等我国传统出口市场需求来看,作为消费必需品,服装商品在发达国家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基本稳定。发达国家订单大规模转移是基于成本及质效考虑,也是鉴于我国竞争国发展,从而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度。这些竞争国发展加速,在低端加工领域已经显示出更强的成本价格优势,其中一部分还利用地缘优势充分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对我国主要依靠绝对成本优势和完整产业链供货优势的出口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国内市场格局重整

2011年,我国国内市场调整明显。城乡二元化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三四线城市及乡镇市场蓬勃兴起,为内需的数量增长提供了较为持续的保障。农村城镇化步伐加速,非农人口数量增加,城乡差距缩小,互联网、电视媒体普及对乡镇生活方式的影响,国家三农政策和促进农村消费政策的持续作用等,使得乡镇市场乃至农村市场必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成长。二三线城市市场依然保持良好成长,成为中国品牌成长的沃土,也是品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层级。一二线市场保持稳定,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同台竞技,国内诸多优势品牌均通过在该层级的优良表现确立了优势竞争地位。立体、多元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

二、服装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在变革,服装教学要抓住市场的主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到社会有用武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加强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服装产业的长足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服装的设计教育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服装业对于设计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我国的服装产量虽然非常大,但是其设计水平却不够高。

这就对服装服装设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创新的思维来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服装业的优秀设计人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继续向前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教育现状

产品的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自身所设计产品的个性化,更要考虑自己所设计的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问题,服装的设计和消费并不是单项过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双向过程。服装设计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着它与艺术教育本质上的不同。在如今的服装设计课程中,技术课程占到了将近一半。是由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服装设计教育不应该仅仅考虑现有的传统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把培养出适应现代服装工业生产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教学最本质的目标。然而,由于我国服装设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使得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服装产业的存在着脱节,严重影响这方面人才的就业情况。

(二)招生现状

从沿海城市及全国各大城市研究生待遇不及高级技术工人的事实,不难看出社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可就服装业而言,在西部地区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较难接单,即便是接到了外单,但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不能本地取料,在成本控制上不得不让商家头疼,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由于服装行业的季节性十分明显,导致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在13、14个小时以上,例如2006年9月,杭州某服装厂就因为让员工超时加班而被罚11万多元。另外服装生产车间里由于各种缝纫设备的高速运转造成较大的噪音,各类服装材料上的粉尘也较多,相对而言行业的就业环境较差。对于服装专业这样一个以女生居多的专业来说这些因素自然使得考生们对服装专业望而止步,使其逐渐成了学生报考的冷门专业。因此,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

(三)就业形势

市场分工精细,专业设置泛而不精由于就业渠道不稳定,教学本着知识面越宽就业渠道就越多的原则,每一个专业开设了十来门专业课。而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对每门功课都只是略懂皮毛,造成在企业中适应时间长,同时也不能满足个体经济对熟练操作工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体现强势。此外,与名牌院校生相比,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宏伟的人生目标与进取心,在企业培养技术后力军的选择中难挑重任。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相比,刚毕业大学生生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以为自己学习了四年理应从事设计工作。不甘于担任简单的一线工作。为此,毕业后反而落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界――既不甘心做一线,又难有再发展的空间,往往在叹息工作环境的不理想中辗转反侧,以致最终放弃。

三、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有效地建立了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了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项目”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项目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通过项目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服装设计是一门涵盖知识量非常广泛的课程,它是理论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而且很多理论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理解和领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绘画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很关键。

(二)订单式教育模式

运用订单式教育模式所谓订单就是在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岗位、所需人才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紧紧依托企业,通过“订单”教育培养服装专业人才。订单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到位,教育方法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就能进入状态,其适应能力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

(三)调整专业结构

自入世后,服装产业的国际化,关键在于 服装教育的国际化。中国的服装教育在教学 理念、教学方式上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化合 作办学确为一条捷径。通过教师学生的互 访、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合 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治学经验,资源共享,以 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服装教育体系”为根 本目标。展开为现实经济服务的具有国际化 特征的服装教育。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服装市场在趋向规范化、细分化和多样化,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岗位 呈多元化及动态的特征。而每位学生都需要获得工作,并渴望找到适合或满意的工作,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据各种岗 位能力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促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四、结语

先进的教学改革是大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低效的教学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应努力践行学术自由、共享管理(shared governance)、责权明晰、精英选择(meritocratic choice)、定期检测、内部密切合作等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原则,而且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胡嫔.浅析市场经济与服装教学间的互动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3).

服装教学范文3

三维技术教育主要是指3D服装设计的教学研究,是立足于二维的基础上针对服装造型、结构、面料特征、颜色及图案等要素的空间设计。相对传统教育模式,改变了服装设计教学模式,不再是单一的理解服装造型和结构。而是通过三维技术激发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和解剖能力。现在的服装产品从服装产品本身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造型元素多元化、系列品种多样化、制衣制造模块化等的革新,改变教育模式增强三维服装技术利于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二维技术 三维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99-02

一 二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维服装技术是指服装造型结构等的平面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手段包括手工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服装技术在我国服饰文化史中由来已久。无论是古代的袍服还是现代的西式服装均在二维服装技术的背景下产生,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逐步将计算机应用到服装生产和教学领域,才使得二维服装CAD技术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服装CAD技术其本身的属性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进行设计服装,二维服装CAD技术是基于二维软件的应用。计算机服装设计和手工服装设计均为设计手段的变换,其目标相同。计算机辅助设计效率高于手工设计,特别是在服装结构设计方面尤为突出。手工设计主要用于服装制造;即人机结合式的制造,在服装立体制衣的时代还未到来时手工作业仍是主要制衣模式。

我国服装CAD技术教育是从无到有、从一般软件教育到专业软件教育的发展过程。服装CAD技术的优点是精确度高,速度快。摆脱了手工制图、排版、推放等工程技术误差大的缺点。目前,服装CAD技术教育主要包括;款式设计、面料设计、结构设计、放码设计、排料设计五大系统。基本涵盖了服装产品制造的所有环节;服装款式、结构、面料、放码、排版等要素都能在计算机软件下得以最大的发挥。譬如;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剪切、编辑、扫描读图等功能提高了服装产品开发的速度。

二 二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教材与CAD软件的教学问题

我国大多数服装院校在服装和CAD技术教育方面存在两个主要矛盾问题;一是服装专业教材不规范,二是服装用软件鱼龙混杂。譬如;服装制图这门课的教材,这门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服装样板制作。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有人体、制图规格、制图方法、工业样板的制作等知识点。这门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各自为政的院校派教育模式,以老师为主导的差异化专业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制图方法上没有统一的格局,如比例法、定数法、原型法、胸胸度法等方法参与教学。往往使学生难以掌握,不知应用那种方法最为科学。导致教而全学不精的教学局面,从未考虑企业用人才和行业用人才,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大而不准确。

虽说二维服装技术从客观上解决了服装设计效率的问题,但是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专业软件,无疑增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课时量。同时,又有许多学生基于多种软件的学习反而削弱了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脱离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质要求。不符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CAD技术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一种完成设计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混淆设计为何和工具为何的主导思想,工具是借助其本身的环境进行服装创作,设计是思想的核心,服装设计就是以服装产品开发为教学出发点进行创造。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构思和创造活动,设计本身就是对教育水平的检验,也是对个人能力的检验。服装设计和CAD技术两者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内在联系,基于创新的思想服装设计与CAD技术是矛盾的,因为设计是先确立了造型思想而不是先确立CAD技术;如果基于设计的后期制作则服装设计与CAD技术又是统一的。现在服装CAD技术的开发证明了服装设计的后期制作,正如前面所谈到的五大模块。所以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观念的教育远远高于CAD技术的教育。

(2)创造性思维和程序性思维在教学中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何为程序性思维?在服装教学中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思维的主导位置。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而程序性思维是指用现成的规律和程序直接去解决问题。两者间有共同的关键词,就是程序。创造性思维是对思维系统的重新建立,具有某种未知领域的思维混合。这种混合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但毕竟是一种创造。注重奇特和违背常规的基本规律,而程序性思维是清晰的,是以现有的方法和规律去解决问题。在思维的整合上并不积极,多采用一种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只有在问题解决不通的情况下会重新整理思维,抉择新的思维系统。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技术类课程的教育属于后者,注重了学生程序性思维的培养忽视创新思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的问题就是不知如何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教学中不乏有一些教师口头上不断讲要创新而实质就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创新改革,仍然老腿走老路。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符合其本质,服装创造性思维教育应遵循创造思维的一般规律。譬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造型意念、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并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设计思想。这是人才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这里服装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造型和技术手段的创造,它和服装美的创造有所区别。服装造型是创造新型的服装产品,而服装技术创造就是采用何种新型的技术手段解决服装造型的解剖问题使之成为合格的服装样板,两者的共同特征是创造性思想。不同的是针对的问题不同,造型创造多是以形象思维的创造,而技术创造则是以形象为对象的技术方法创造。也可以说是技术程序思维的重新编排,就是程序性思维的创造。

二维设计的特点是以平面视觉为对象的图形图像设计,如平面款式图设计就是二维的,服装制图是二维的。二维设计的思想核心就是图形内外轮廓的改变。外轮廓是指服装款式和结构外形设计,内轮廓是指款式和结构以内的部件设计。款式设计具有创造的丰富含义,结构设计具有数字形象化的创造,因为服装造型学就是以服装为对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同时,服装款式还包括了面料、色彩及图案的设计。所以说服装款式设计是创造思维的深化,是整体设计的第一要素。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设计的延伸和发展,是款式的解剖术,具有遵循和约束性。那么,工艺设计应属于服装成衣制作环节,是对设计的检验和修正。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均为二维设计范畴,只有工艺设计属于立体设计。所以,现代的二维服装CAD技术五大系统均为二维设计范畴。从这一论断不难发现二维服装设计的缺点缺少空间创造能力,因为学生在创造过程中无法判断立体形态,而导致设计的作品和后期成衣作品出现的误差,致使设计失败及创新力度削弱的现象。

三 三维服装技术教学研究

(1)三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的现状

三维服装技术是指以服装为设计对象的立体设计,也称之为三维角度设计。是在二维服装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三维服装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化三维设计和手工三维设计。人工智能化三维设计是指计算机模拟设计,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工三维设计是指服装借助人体或者人台进行现场操作的空间设计,两者共同点都是采用多种维度进行创作。不同点是直接和间接,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间接的。

我国服装三维技术起步晚发展较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应用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服装的教学机构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教育观念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服装设计没必要进行三维设计。二维设计能满足服装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应用三维设计是多余的,这种思想落伍不科学。岂不知三维设计具有增强学生思维空间能力的设计,譬如二维的设计学生只能模糊地判断服装成型后的大概样子,而不能准确判断。三维就能很清楚地看见或者判断服装内外层次结构和造型程度。从三维软件的发展来看,我国很是落后。至今采用外来的三维软件进行设计,没有自己的专业软件。另外三维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体制不健全,教师队伍技术落后。造成三维服装设计难成体系,影响高级人才的培养。

(2)三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的探析

由于二维服装设计存在一定的偏差,弥补二维设计的不足依靠三维服装设计是当今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也是保证服装产品顺利开发的重要手段,三维服装技术在教学中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服装的造型、结构、面料等立体造型和内部结构及面料的物理性能。三维服装技术教育创新是提升学生设计水平和扩大设计思维空间能力的最好路径,轻视不得。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解决三维旋转识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不同造型体面识别整体结构和内部关系,能很好地进行创造和分解。本文章所讲的三维技术是指一切空间的造型术,如服装立体裁剪就属于三维造型术。同时,利用纸型、雕塑、编织等一切手段进行空间造型均属于三维设计的范畴。

三维服装技术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论中,是多元化的设计。如应用坯布在人台上的动态样衣立裁提高了学生对造型的判断能力,采用三维技术解决服装结构设计中各种部件对接问题,以及最终的造型效果是否清楚是该技术的主要特征。这就是二维裁剪中学生所想象不到的,通过三维立裁清晰了设计思维,稳定了造型和结构之间的对接关系和线性形态。同时针对二维设计的不足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虽说学生通过三维立裁掌握了样板结构特征和造型要求。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于立裁掌握水平不高,仍然存在教学难度。究其原因是学生对造型复杂性难以掌握,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所以,三维立体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想象力,但针对一些造型复杂的样衣在操作上仍然存在学习难度。解决此问题的方式应从造型和解剖术出发,提升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解剖能力。能在立裁之前就能对服装造型从思想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技术分解,该技术分解是对服装造型和样板之间建立了思维通道,大脑虚拟储存的样板利于进行立体裁剪。

另外,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立裁,也可以解决该问题。从目前的三维技术教育应用来看,服装三维技术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应用面不够广阔,原因是服装三维技术教育体系尚未成熟。加之三维服装专业软件又是外来品。没有本土软件,导致服装计算机教育大多数停留在二维基础上。正因如此强化服装三维技术教育是当务之急,最好利用现有的通用软件进行模拟教学。可以改变以往不足的教学现象,如3D之类的软件可以用在教学中。最好形成统一的教学格局,排除以往各自为政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教师、企业、行业、国际之间专业技术交流和沟通。3D技术教育是服装专业教学的主要工作,是长期的一项科学项目,是高级人才的基点。同时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改革应始终坚持本专业的专业特色,抓好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并举,理论与实验教学并举,以服装产品开发为教学内容的特色体系,同时与企业和市场接轨。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开发、艺术和技术、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服装三维技术改革包括教育体系创新和知识教育创新;三维服装技术教育改革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作为教育机构建立三维教育体系,加强教育观念、构建师资、完善硬软件建设、强调创新思想是发展服装三维技术教育的保障。三维服装技术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应用三维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服装产品,发展能实现人体、造型、样板、假缝、试衣、调整等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技术是三维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样服装设计才能真正走向个性化发展的时代,走向三维生产指日可待。

服装教学范文4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是以研究服装结构规律及分解原理为基础,对立体的服装造型设计效果图或实物产品进行分割,完成各平面衣片的几何轮廓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如何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应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呢?现就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形势,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从整体上认识、分析、研究、把握教材,理清知识结构,针对服装流行趋势,以教材为参照,适当加入时尚的服装款式进行讲解,形成自己的特色。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应以项目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将相关知识穿插在具体的学习任务当中进行,各项目内容的选择既要兼顾当今服装的流行趋势,又应有传统经典款式和企业实际生产的订单上的款式、样衣等典型款式。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沟通,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系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现代服装制造业培养掌握服装立体制版设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规范演示和操作,快速准确地掌握绘图方法和专业知识。

(2)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单纯地讲基础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将服装人体知识和服装结构知识结合起来,及时引导学生结合人体体形,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服装与人体三维空间的关系。例如,在讲解裙子的原型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裙子前后片的省长是否等长,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马上就得出结论:由于裙子是自人体腰节以下围裹人体的服饰,人体的腹峰高于臀峰,所以导致裙子的前片省短后片省长。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和总结,进一步强化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可采用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教师应认真钻研和深入挖掘教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善于启发学生总结出教材中尚未点明和未总结出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独创。

讲服装结构设计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认为学生会画就行,而应在传授基础知识后培养学生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循循善诱,逐步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在学生熟练基础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或课题,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和创造。对于这部分内容可采用问题式教学,帮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衣身的结构设计变化讲完之后,可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给同一个人裁宽松和紧身的服装,看衣身结构线和腰节长是否相同。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就会发现在学过的知识点之间有更深层的知识值得挖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出更多的知识内涵,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加强直观教学,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确,教具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尝试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1)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作业,既清晰又快捷。

(2)利用投影仪展示款式图,可节省教师上课画图的时间。

(3)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作课堂练习和课堂反馈。

服装教学范文5

1.嵌条法引入装饰线设计教学

嵌条就是在时装的表面或者结构缝片中,缝制上一些用布料或丝带的装饰。当嵌条出现在时装的肩袢、腰带、公主线省等部位时,附在时装上一般以两条直边的装饰为主,它既可充实时装的构成内容,也可增强时装的活泼动感,是表现服装动态造型的原动力,对时装起到点缀作用[2]。立体裁剪是将面料由平面到符合人体曲线的立体塑造过程,其过程较少考虑装饰线的使用。“立裁入设计”的教学可引入服装的“嵌条”工艺,将其工艺简化后在面料拼缝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在立体裁剪过程中完成服装装饰线的设计效果,并随时调整设计构思,利用如蕾丝、皮革等多种材料进行“嵌条”线条设计。其具体操作方法可以结合服装“嵌条”缝纫方法,或用收针缝合固定。将“嵌条”工艺法带入立体裁剪中,不仅使装饰线设计成为可能,更激发了学生将平面缝纫手段与立体裁剪手段相结合,为装饰线设计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操与设计相结合的新方法。

2.肌理法引入装饰线设计教学

服装肌理是指服装或面料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服饰或面料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服装肌理的设计亦是服装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且近年来运用多种材料的肌理效果已成为服饰前沿设计的热点。在相同色彩下,肌理是服装线构成的重要组成之一,使得线具备明显的视觉观感。引入立体裁剪中的“肌理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将线的位置设计好后,将服饰中线设计结合“镂空”“堆叠”“抽褶”“磨毛”“编织”“晕染”等多种工艺处理手法,使得线的“肌理”感更强烈。服装上的装饰线肌理形态各异,这些线条在肌理组成的动静、疏密变化中取得和谐统一,组成优美的线条形态。对于肌理的设计需要在动手实践中找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亦可以在实践设计过程中获得意外之灵感。待立体裁剪完成之后,再将其成衣效果用软件或手绘方法在效果图中呈现出来。

3.分割法引入结构线设计教学

分割法是服装立体裁剪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技术手法。分割法在服装立体裁剪中边裁剪边设计,边创意边改进,能直观地看到设计效果,可以产生比平面裁剪更好的服装效果[3]。由于立体裁剪能立即看到衣片通过分割缝合后形成的状态,因此完全可以在做分割法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服装线的设计。分割法引入结构线设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绘制初步设计草图。设计草图体现学生对于服饰轮廓的基本创意及特殊设计细节。然后引导学生研究面料分割的具体方案,将服装轮廓分割成若干大块,这一过程需结合平面服装结构设计的若干方法。完成分割方案的初步设计后,使用标记带在人台上将风格边缘进行标记,然后将面料按照标记进行分块裁剪,利用立体裁剪的一般布料捏拔技法,使得每个分块的形状贴合人体,最终将布块取下并拼合。分割法是一种化繁为简的立体裁剪操作方法,适合于抽象、不规整轮廓的裁剪设计。将其引入设计教学,带入了对服饰轮廓形态横向分割、斜向分割、纵向分割等分析的思索。过去的设计教学缺乏对结构线的思索,使最终设计稿对于轮廓线设计较为模糊。而将立体裁剪中的“分割法”引入设计教学,则会引发学生对服装线分割设计的进一步思索而迸发出更多设计灵感。

4.堆褶法运用于线设计教学

堆褶法是将面料通过捏成一定宽度的规则或不规则层叠褶皱,形成纵向、横向、放射等多种方向的线条。此类方法适宜与分割、推省等基本立体裁剪工艺方法结合,形成线条感和肌理感俱强的华丽视觉感,因此特别适合礼服、婚纱、表演服装的设计,如堆褶法制作的放射状褶线就适宜礼服胸部、臀部设计等。这类服饰的制作不适宜用常规立体裁剪方式实施。在实施堆褶法的立体裁剪操作时,可先在人台上标记出褶皱的大概位置,然后将面料平铺,用手将褶皱进行捏拔,并用针固定,或者手针缝合。完成局部衣片效果后,将衣片整片取下,进行固定缝合,保留其褶皱的原貌。堆褶法最终以设计稿形式表现。由于通过立体裁剪的手工制作过程,学生对褶皱走向已了然于心,自然较好地表现线条的走向与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绘、Photoshop、CorelDRAW等多种绘图软件相结合,完成服装设计中褶皱线的绘制。

二、“立裁入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

1.强调立体裁剪对服装“线”设计教学的辅

在“立裁入设计”教学方案中,“立体裁剪”是为了使设计教学更具实施性与具体性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是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与“立体裁剪”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区分,不必过多强调立体裁剪手法和技巧的标准性,而应强调立体裁剪操作中所带来的设计指导意义,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结构线”设计美化服装版型和如何利用“装饰线”修饰服装廓形等设计问题。

2.在“线”设计教学过程中贯穿“结构线”与“装饰线”两种概念

以往学生在完成设计效果图绘制时,“结构线”与“装饰线”线条无任何外观区分。而实际上,两种线的工艺手段不同,其压辑线的位置、线迹都会有所区别。通过立体裁剪的实施,学生对两种线有了深入了解,会在效果图绘制时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炼两种线条在制作工艺与表现技法上的区别,将两者的概念植入“立裁入设计”教学方案始终,才能达到“线”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三、结语

服装教学范文6

一般来讲,人的思维有两种,即创造性思维和再现性思维。再现性思维主要指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的东西,思维结果在常人意料之中。创新性思维则是能在探求事物的过程中,当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能够重新组织概念以求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愿望和行动,即立志探索、悉力追求的所谓“格物致知、格物致新”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解决服装设计教学所面临的这一难题呢?笔者借此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力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飨读者。

一、确定主题,指明方向

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拐杖”,还要给予“望远镜”。众所周知,任何设计都是一个系统地、综合地梳理和整合信息与调整理念的组织过程。这一计划、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前提是主题鲜明。因此,服装设计也应有一个主题,即整体服装从款式、造型、材料、色彩等,都要围绕主题而设计。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出完美的艺术品。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与学识、技能乃至周围毫无联系的全新活动,它是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新的综合、新的突破。也就是说,综合思维能力起决定性作用,而这种综合性往往表现在其智慧杂交能力和辩证分析力。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堪称是教与学两方面核心问题的关键。

服装设计教学,除再现性思维的训练外,更要注重逻辑思维一般顺序地引导,即感知――认知――提炼――概念――判断――推理――结论――创新。要想把控、操使思维规律,解决教学难题,笔者以“服装设计的主题是什么”为例,阐述一下这个问题。例如,除了明确告知主题就是设计产品的风格特点,即高雅别致、粗犷奔放、飘逸若仙、大方高尚、时代感、青春感、活泼感、奇异感、线条感、舒适感、便捷感、曲线美等,还应在感性认识上加以熏陶与强化,从而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主题确定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手段来实现,对其做进一步阐述,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尺寸的夸大或缩小;整体造型、色彩搭配、面料个性的三大元素组合;以及贴、挖、缝、绣等工艺装饰或点缀。这些手段可以一种单独运用,也可以多种结合巧妙实施。但是,切忌冗杂堆砌,避免造成视觉上的累赘感。

二、根据主题设计款式,突出个性造型

款式即格式、样式。服装款式是指服装形体结构的组织形式,它是由不同的分割成几何形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面组合变化而产生的。它是体现风格的实体。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此概念,首先必须克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压抑心理,共同探讨课题,共同认识新事物。这样,师生就易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情感,从而使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依序成为教师的善诱行动。

上述过程完善后,诱导学生就个性整体造型绘制款式效果图。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纯粹的造型一旦完成,通常不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服装造型是一个典型的时空艺术、动态艺术,始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因此,教师需从学生个性创意角度,结合消费人群的定位,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法则以及服装材料的选用进行三维构成的组合,进而凸显学生在教学中认识过程的主体作用。

三、根据主题挑选色彩,选用面料

颜色是服装的精华,它首先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然而,有时从理论和款式效果图上看属于好的配色,实际运用到服装上,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显得十分丑陋。究其原因,需要激发学生思维的连动性,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其在掌握事物的已知特征之后迅速迁移于其它未知的事物之中,从而产生连动思维。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以偶然性求必然性,从特异性求一般性,诱发学生对偶然事物的敏感程度,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兴趣,牵引其连动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引导学生反思:“如果反之,则会怎样?”这是一种从已知发现未知的重要方法,力求“逆推”取胜。实践体验说明,服装设计的配色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因为服装的配色要考虑服装面料的个性以及面料的肌理特点。如果脱离了这一可变因素,那么,配色就成为空谈。因此,让学生了解服装面料的个性和表面特性,是配色训练中的最关键一步。面料材质的审美评价,即是通过触觉与视觉来体会各种面料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手感的体验包括轻/重感、平滑/粗糙感、柔软/硬挺感、温暖/凉爽感、凹凸感等。视觉传递的面料材质感觉包括色彩、图案、组织肌理、光泽度、透明度等方面。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验中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寻找灵感,以多向思维方向开发事物的质与量,使思维的广度得以发展。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是:感觉、感知往往触动思维的横向连动性伸延。在感悟中,当发现某种现象后即联想出与其相似、相关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勤于思考、善于归纳、勇于提出,才能出现新的思维,导致新的发现。由此可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对面料的肌理特点、质的风格、色彩联想的感受和认知,使其由盲目性向理性转变,将有助于创新设计理念的升华,使创意设计物化后更加贴切主题风格,从而进一步彰显主题。

四、根据主题确定坯布,制定制作工艺

主题风格的演绎,要通过精心选料才能得以体现,而不同组织的坯布可产生不同的风格。例如,单机无虚线坯布能产生高雅别致的风格;压脚横机产生的多变组织可产生奇异感;直条、横条坯布能呈现线条感;厚坯布给人以挺括精神的感觉;薄坯布能增加飘逸、悬垂感等。就教学而言,其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对坯布的原料成分、机织组织的识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理的角度提升对所用材料的感性认识(面料的审美性)和理性评价(功能性和经济性),不仅感觉其个性风格,并能找出其中的差异,产生相应的联想,并由此而拓展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因心而挑选出与主题相匹配、与风格相融洽的坯布,尤其是在确定服装整体风格时,才能将面料运用的得心应手,达到功能性与经济性价值的统一,实现面料与款式、造型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学院艺术

下一篇机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