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归园田居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1

初识《定风波》

第一次接触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选修教学是要有别于必修教学的,至于区别点在哪,当时的认识就是选修当然侧重与“选”,所以在唐诗宋词的教学上,主要凭个人喜好筛选相关篇目。在“新天下耳目”这一板块就选了《定风波》《江城子》《卜算子》,预计两课时。

从诗词教学的常规角度考虑,初定《定风波》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点是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教学难点是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首先围绕文本研习: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

3.“一蓑烟雨任平生”“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最后重点探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他要归向何处?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究:1.归朝廷。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最后加以总结“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知人论世论

课后加以反思,虽然课堂能紧紧结合文本内容,从练字的技巧出发,结合词人形象来体悟其中的情感,但实际上对课文难点的处理上,学生关于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一无所知,问题的设计完全是教师为了设置难点而设置,因此,大多数是教师的说教或者说是灌输,学生对情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阔达、旷达、乐观等字面上,无从深入实际上也无法深入。这种为了解决难点而故意设置难点的教学,看似重难点突出,教学相对完整,实际上已经完全违背了学情。

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对苏轼本人缺乏应有的了解,由此看来“知人论世”很有必要,这是探究的基础,是观察和思维的基石。当然,我在课前已经补充了“乌台诗案”的相关资料,现在看来,这一材料有其相对独立性,案例处在特定历史的特定阶段,这一事件也是苏轼人生某一阶段的案例,可以说这一案例只是苏轼宦海中的一滴,撷取这一滴何以认识苏轼人生的大海。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得补充苏轼一生的宦海浮沉,了解了其一生的遭遇,方可知苏轼的旷达乐观的积极处世态度的渊源。

专题教学论

真正对《定风波》这首词有新感悟是在完成对《江城子》《卜算子》的教学后,教完这两首词,突然冒出来的想法是,《江城子》沉挚深永、悲凉婉切,《卜算子》隐约高远、冷寂执着,那么,《定风波》中苏轼的阔达与淡定的身影又在哪里?不同时期个人词风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细心观察文中的注释并结合苏轼的人生履历,发现《江城子》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丧妻十年后人生的又一次低谷,此时的苏轼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卜算子》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是苏轼刚刚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也曾涉及此事,说苏轼在涉案的当天,曾经推知自己小命难保,吓得瘫软在地,但即使这样,在幸免于难被贬黄州后,仍然“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而《定风波》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的他已经被贬黄州三年,可谓历经人生的大风大浪。

笔者想到此,才真正认识到选修教学不只是“选”这么简单,或者说“选”已经是已知命题,未知命题在于“修”。苏教版选修教材应将其专题化,备课也应该是专题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材这种“专题”的设计,从实践背景上看,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从性质上看,它具有凝聚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所选文本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专题”开放性要求教师从整体考虑,大胆调整、整合。“专题”的探究性要求应改变过去学生依赖教师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再识《定风波》

鉴于此,第二年,苏轼词的教学首先着眼于专题教案,确定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苏轼词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2、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及其形成。教学重点是《江城子》《卜算子》《定风波》中情感的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是《定风波》中“归去”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三篇课文的教学次序,依次是《江城子》《卜算子》一课时,《定风波》一课时。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2

有些教师,在教学之余,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与文学素养,然而课堂效果却未必显著。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对学生的关爱。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教师,未必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鲁迅也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如果一个教师胸无目标,精神空虚,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志趣低下等,又怎能孕育出爱,怎能培养出个性活泼、思想健康、意志坚定、目标明确的学生呢?而高效课堂之美又何从谈起呢?因而,若想让美在语文高效课堂中展现,教师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建设。教师应心存大爱,爱所有的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在鼓励学生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应包容学生的缺点,并能及时给予纠正,使其树立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教师的心中装满爱,学生自然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进行愉快交流,而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自然高大起来。德才兼备的教师自然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这样的教师,何愁语文课堂不美,效率不高?

二、营造氛围,展现情感美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师要将自已的阅读心得和情感体验与学生一同分享,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语文课堂,学生的情感最容易被激活,激情导入有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导学生鉴赏《湘夫人》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两次远谪后,爱国的激情如火焰熊熊燃烧。他行呤泽畔,满腹忧愁愤恨都化作不朽的诗篇,但复兴楚国的希望却没有破灭。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击昏了他,秦将白启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庙宇和陵墓都被毁了!他决定回到都城寻找归宿,他蓬头垢面,昏昏沉沉,走了几天,到了汨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到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内心像巨浪翻腾起来,怀抱巨石,身向汨罗,留下千古遗恨。在《湘夫人》这首诗中,你能否找出屈原的遗恨?”当求知与求学的情感被激活,学生异常兴奋,迫不及待地阅读这首较为难懂的诗歌。良好的教学氛围触及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愉快、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深情诵读,大胆想像,自由论说,倾心感悟。师生一同走近屈原,理解屈原,敬佩屈原,崇拜屈原,情感表现得酣畅淋漓,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怎一个美字了得?

三、因材施教,展现个性美

因材施教,是教育宗师孔子乐于施用的。其教育理念之超前,实则令后世教师钦慕。几千年来,传承文明的教师一直在践行着这种教育理念。面对复杂学情,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传道,受业,解惑”,“一刀切”“满堂灌”,而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要求相同,势必效果不佳。“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而有些学生起初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但又有时靠不住的。高中生的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影响学习的因素也很多,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前功尽弃。因而,若使课堂教学具有效性,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因材施教。在教授《赤壁赋》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同学,理解文言文内容较为困难,组织他们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疏通文意。第二组同学已具有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阅读面较窄,引导他们在翻译的基础上,借助参考资料来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组同学能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阅读广泛,理解能力较强,向他们推荐了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所创作的作品,让他们探究苏轼的人生哲学。一节课45分钟,“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高效课堂标语)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材施教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当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学生的个性美闪现了光彩。

四、拓展阅读,展现思辨美

著名近代教育家先生倡导学生自读,而自读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材的授课内务,不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拓展阅读空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束缚,理解能力也会相对较弱,更难具备思辨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引起共鸣或争辩,体验人生美感,感悟生命的厚重。再通过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思辨能力。学期之初,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篇目,甘作配角,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归园田居》后,可深入探究陶渊明的“隐居思想”,查阅陶渊明代表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园诗》、《归去来兮辞》和与此相关资料,拓展阅读空间,掌握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了解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手,用舌,用头脑去工作”,在阅读过程中,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讨论产生了不同观点,形成“对峙”局面,围绕“陶渊明的隐居是否消极遁世”展开辩论。既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又开阔视野,对文章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思索辩论过程中,深刻了解了陶渊明人性的光芒。因而,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真诚鼓励学生,公正评价学生,热情肯定学生,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于拓展阅读中,展现思辨美。

五、及时反思,展现创造美

归园田居教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38-02

前不久,受铜仁市教科所领导的邀请,我负责铜仁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委工作,专门听取了10多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由于行政关系,也经常被学校安排担任其他学科优质课评委,特别是经常和我校语文组成勇组长在我们住宅区的“楼顶花园”常聊课堂教学艺术,感受很深。一堂好课虽然因学科不同有诸多差别,但有一个重要的共性——好课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规划设计。

1课堂前奏艺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那么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通过几个实例谈点体会。

精心创设情景设疑造悬导入。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刚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此时求知欲好奇心最为强烈,教师应抓好这一有利时机,使用恰当的设疑、激情、增趣的方法能很快把听众的心抓住,对课程的顺利推进意义重大。

2012年铜仁市首届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第一名,石阡中学秦波的《IP地址及其管理》理论比较强,可操作的地方不多,学起来有点枯燥,学生不易掌握。针对这些问题,他便这样来导入:

播放一段公安机关破案的视频文件,然后提问:以上这一段视频中公安机关主要是根据什么来破案的?

生:网络地址

师:网络地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IP地址(引入课题),它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性非常强,很枯燥,为不让同学去死记硬背,今天我来教大家玩一个我自己开发的小游戏,只要同学们将这个游戏玩“透”了,我相信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也就掌握了。

教师介绍玩法,学生开始“玩”,直接连接报错。

生:输入服务器地址。

师:刚才说要玩“透”,在玩之前首先就得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IP地址?

……

在把握教材的同时,还应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认知和学识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在课堂上出现冷场情况。秦老师从课程认识入手,透彻的分析课程特点和指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寻找合适的情景或活动亮点。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问题与游戏情境。这样的例子不少,我校一个物理青年教师查应波的一堂课(铜中网站有课堂实录),专门带玩具飞机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把老师“玩”得个第一名。我们如果能从心理上抓住学生,使学生具备充分而饱满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自然形成。倘若为了活动而活动,明显超出了学生的思考程度,只会使的课堂出现表面上的热闹,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却不高,造成空有其“形”而无其“神”的结果。

用自然朴实的导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语犹如一本书的序言,一扇门的钥匙,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提高授课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上海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来我校授课,课文是坡的《定风波》,讲课前他出示一张铜仁市导游图,然后说:“昨晚在铜仁宾馆宿舍里偶尔翻看“旅游指南”才知道坡也曾经路过铜仁……”(是真是假我现在也无法考证),这种信手拈来的东西加上自己亲切自然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我很佩服那些市场营销训练师的演讲技巧。以前铜仁有一位很有名的营销训练师,我听过他的一次演讲,其开场白是:“昨晚,我很晚才回家,在路过一处平房时,偶然听到两口子不知道为什么在争吵,只是隐隐约约的听到——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我不想再过这种苦日子了,孩子以后怎么办…… ,听了这些话,我心理很是伤感,因为我以前也很穷……,同志们,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过穷日子!为什么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富有……”当然,这段开场白很可能只是演讲者杜撰的故事而已,但听起来确很像真实,演讲者巧妙的把自己放在故事中,用亲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的话语很快就抓住了听众的心,把大家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他的演讲中,我不得不佩服这种“抓心艺术”。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用这种自然朴实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情那该多好。功夫在课外,处处有智慧。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学生的兴趣从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那么他们整堂课都会兴奋,思维也会比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

开门见山,一语中的。把最重要的信息首先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渴望获得信息的需要。

记得很久以前我上《认识VB的代码》时,我预先设计制作了两个外观一模一样的按钮,然后让学生去单击这两个按钮,却得出了不同的输出结果。在学生为此感到好奇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按钮单击时会得到不同的输出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却不得要领。这时我就直接抛出这节课的课题——《认识VB的代码》。这样既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又开门见山地亮出了主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我们不能小看导语设计,虽然导语只有两三句话,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提问,但是如果你能在这上面花一点心思,精心设计一下,就会发现新颖的导语会发挥令人惊奇的效果。

2课堂驾驭艺术

一节课上的好坏,教学效果显著不显著,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恰当的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的引导艺术!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自己摆在组织者的角度,而不是讲说者。许多老师存在的困惑是: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课堂就难以驾驭。而“牵”着学生,心里就是觉得塌实,虽然讲的很辛苦,还是能让自己有成功的满足感。其实,我认为真正的自主课堂,看似学生在热闹的讨论学习,实际的控制权还是在教师手里。所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应是学习的主动者,拥有课堂的学习权,却不可以具有对课堂的控制权。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和教师的动姿艺术等等。

2.1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信息技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一直超高速地发展。信息技术进课堂,各种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得心应手的驾驭课堂。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屹立在信息技术的教学最前沿,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巧妙设计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本课教学内容尽量多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科学、合理,将各个知识点都巧妙的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例如,参加市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的文程樟老师的《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教学设计就体现得比较充分,它是由一系列的小任务驱动实现课程进度的。他巧妙地设计了几个让学生很感兴趣的小任务:张三同学近来对英语学习很感兴趣,听老师说,听英文歌有助于英语学习,他想听一些励志的或者爱情的英文歌曲,但是他却不喜欢摇滚音乐,试一试,是否可以帮助他找到一种高效的方法?……围绕这些小任务,学生饶有兴趣地在网上搜索查找,然后分组汇报,老师进行点评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又优化了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充分彰显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的“大教育”合作观。

2.3注入快乐元素。著名哲学家尼采说:“艺术是出场者的态度,艺术,是对生命的刺激”。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学以致用,这是两个非常好的突破点。也是维持课堂纪律最长久最有效的方法。我曾听过成勇老师的一节语文示范课——《归园田居》。在课堂上,他教学生演唱费翔的一首歌——《故乡的云》,“在归来吧!归来呦”的歌声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心灵回归的感受,运用音乐、朗诵、图片等手段从听觉、视觉多维度激活学生的思维,遥感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构建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整个课堂,学生既饱满激情又充满快乐。

2.4用心琢磨和恰当地应用课堂教学语言。教师在叙述信息技术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艺术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在 Word 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等。

另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但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避免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精练、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富于节奏的语言,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起到明显的教学艺术效果。

2.5掌握“应激”的艺术。应激即指教师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的处理。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有些学生就不耐烦了,“老师,我知道这节课讲什么了。”我反问“是吗?我问问你,讲什么?”“这节课不就是讲文件或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老师,这节课让我们自由学习吧。”这时我没有粗暴地责备学生,而是想到: “这部分内容有的学生掌握了,有的没有学过(绝大多数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不妨让学过的学生当小老师。”于是我说“虽然有的同学已经会本课的内容了,但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学过,我们就请会的同学给大家讲讲如何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好吗?”那个嚷得声音最大的学生被我请上教师机。他有模有样地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边操作一边解说,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课,课堂安静极了。讲解完,我大声说“讲得真好!”同学们热烈地鼓起了掌。我留意到他选取对象的时候都是相邻的文件,于是我提了个问题:“要对不相邻的几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操作,如何选取呢?”同学们开始翻阅书本,讨论交流,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很好。面对“意外”,冷静分析,“顺水推舟”,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能够在出现的“意外”中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教师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注重生成策略的运用,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从而让“预设”与“生成”演绎出精彩课堂。

为了保持教学的流畅性,要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在设计作品时先进行思考和计划,例如主题、结构、方法等。若非必要,尽量少用课件,用真实的软件环境配合适当的板书进行教学。遇到学生机器故障时,若短时间无法修好,应果断让他(她)跟别的同学合作,以免浪费时间。

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①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进行处理;

②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小黑板掉落、扳书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学生哄笑、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的轨道上来。

③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乘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但要注意不要为此花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时,要防止“顶牛”现象发生。

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它限时、限地、限情境地要求撞击教师创造性灵感的火花。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3课堂结束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也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例如,我在讲授完《图像的获取与加工》第一课时后总结到:“今天我们学的图像的简单合成是有缺陷的,很多同学也发现了图像中的人物是通过选框工具选定的区域,不能单独选取人物本身,即沿着其轮廓选取图像,影响了图像的融合性和和谐自然感。那么,有没有其他工具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就是我将在下节课给同学介绍的PhotoShop的抠像技术,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尝试一下其操作。”通过这样的质疑收尾处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想马上实践探究的迫切需要,为下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结课的的常用方法有:

①总结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常用方法)

②发散法:即把教学过程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的掌握。(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③假想法:指对课文作各种假想,让学生依据假想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余想不断)

④回味法: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结课的艺术表现方法远不止上述四种。

结束的最佳方法是在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实质。它的过程大体分为: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

总之,上出“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实属不易,让自己上的课都能,哪怕是绝大多数的课能够称得上“具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课”更为难得。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有了我们的专业成长,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跃进:从有法与无法谈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课程教育研究》[J],2012.2.

[2] 黄新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国教育信息化》[J],2007.8.